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语文教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

发表时间:2021-07-05

高一语文教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一语文教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点拨为主线,形成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追宗溯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

2、了解姓氏寻根现象

三、教学难点

探究中国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

调查法、归纳法、探究法、点拨法

五、课前准备

1、将学生查找资料,填写下列表格。

姓氏源流调查表

自己的姓氏

姓氏的由来

姓氏的郡望

姓氏的历史名人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环节

(一)、趣味导入

姓甚名谁,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

(二)、中国姓氏知多少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们熟知的《百家姓》是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这么多不同的姓是如何形成的?你的姓又有怎样的来历?下面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本组归纳代表姓氏的来源,并作出简要说明。

班级四大姓:李、王、刘、张

【李】 1、出自嬴姓。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2、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王】 1、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2、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第四组:班级小姓(牟、滕、朱、耿、曾、项、齐、吕、程、施、潘、庄、邱、贾)

【邱/丘】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第五组:其他姓氏

【程】 1、出自风姓,以国为氏,为重黎之后。建立程国 ,称程伯。其子孙后以国为氏,称程氏。即河南或陕西程氏。

2、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伯符乃重黎之后,曾向周王献“三异之端”,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 穗之禾”,遂被封于广平 的程地,后世子孙以邑为氏,是为河北程氏。

教师小结:中国姓氏的来源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方面:

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如:姬、姜、牛、熊、龙等。

2.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苏、屈、卫、潘、邢等。

3.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4.以官职为姓氏。如:上官、司空、司徒、太史、帅、尉等。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池、关、池等。

6.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屠、优等。

7.以先人名或字为姓氏。如孔、皇、公、侯等:

8.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9.以兄弟行次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10.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 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姓氏使我们想起远古母系亲属集团,想起太古图腾社会的图腾信仰,想起中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情景,想见历代的许多行业,想到中华民族血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迹。你的姓氏由来是哪一个呢?

三、质疑问难

(1) 姓与氏是一回事吗?

明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迄今约一万年。今天我们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姓生。”上古的原始氏族以母系为中心,最早的古姓,几乎都有一个“女”字偏旁, 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 “氏,木本也。”《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夏商周之时,“封邦建国,胙(祚)土命氏”,“氏”大量产生。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别婚姻,氏明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秦汉以来,姓氏才合而为一。

从姓氏合一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由母系到父系的过渡,婚姻的习俗,民族的发展壮大,更看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2)范徐丽泰,陈冯富珍中的“范徐”、“陈冯”是复姓吗?

港台地区已婚妇女的姓名格式:“夫姓+父姓+名”的格式。如香港临时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范”是夫姓,“徐”是父姓。世界卫生组织新任总干事长陈冯富珍,“陈”是夫姓,“冯”是父姓。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大多没有自己正式的名字,她们婚后的称谓格式是“夫姓+父姓+氏”。如王二姐嫁给姓孙的,就叫“孙王氏”。可见,港台地区已婚妇女的姓名格式与中国古老的姓名称谓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近些年内地年轻的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采用 “父姓+母姓+双名”的格式,与港台地区已婚妇女“父姓+母姓+双名”的格式,从外在形式上很难加以区分;容易产生误解。如港台人士看到“张杨舒仪”小姐之名,会误以为名花有主;同样,看到港台“姚林秀琼”之类名字,内地某些人士会误以为此人父亲姓姚,母亲姓林。这一现象需加以研究。

姓氏从最早的随母姓到后来的随父姓,再到现在既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还可以把父母的姓合起来作姓,这说明了男女地位的变化,人们崇尚自由独立之精神,这也是一种时代社会的进步。

(3)阿Q说 “五百年前是一家”对吗?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对,我们来看“中华姓氏源流树状示意图” 。伏羲氏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列为三皇之首,《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虞舜姓姚。 代代繁衍,姓氏众多。例如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追本溯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数典认祖,追宗寻根,中华子孙,万姓一家。

四、寻根问祖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每一个姓氏中的杰出人物都以其骄人的业绩照亮了历史的长空,令我们高山仰止。请说出与本人姓氏相同的历史名人。

以擂台赛的形式进行,要求:每组限时30秒,举例最多的一组为胜

教师小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当我们再次重温先人的圣名时,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一定要把祖先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的优秀传统发扬广大。

五、我来评价jab88.COM

近年来“姓氏寻根热”持续升温,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台港地区的华人姓氏宗亲纷纷组团回祖国寻根谒祖。与此同时,姓氏研究方面的书籍成为出版业的新热点,互联网上则建立了专门的姓氏网站,如:“天下第一王”,“中华张姓网”, “黄氏全球网”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单姓寻根网。姓氏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种现象呢?

明确:(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教师小结:姓氏文化寻根的意义。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有效地招商引资、增进了民族融合,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欣赏歌曲:祖海《百家姓》)

六、教师总结

中华堂堂,民族皇皇,文物典章,辐射光芒。圣哲相传,代有辉光,文明古国,礼义名邦。

七、布置作业

1、阅读《百家姓》,掌握各姓氏的正确读音并了解其渊源。

2、你的家族中有没有寻根问祖活动?

3、延边有没有可开发的寻根游人文景观?

相关知识

高一语文教案:我与地坛(节选)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设想:

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丧失(因为设置的思考题目可能并不是学生所感悟到的)。

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和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师可以将此课变成一篇散文欣赏课,教师和学生一同走进地坛,和作家去欣赏地坛的宁静与生机,一起去思考生命的哲理。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则可让学生以周记或者小作文的形式来完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作家简介(课件展示)

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放背景乐——洞箫曲《忆故人》)

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课件展示)

(放背景乐——洞箫曲《忆故人》)

进入古园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

(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

(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

“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

(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

(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沉思”时的古园

(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欣赏文章第二部分

(放背景乐——洞箫曲《忆故人》)

母亲是怎样的母亲呢?

(师生共同诵读母亲的几个“知道”)

“我”对母亲的设想

(师生共同诵读:要注意对“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这句话诵读语气的处理)

“我”的“沉郁和哀怨”

(师生共同诵读“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再也不能来这园中找我了。”注意此处对“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的语气处理)

印象中的母亲

(师生共同诵读,注意对几个“看见”句以及最后一段的语气处理)

诵读说明:

文章中有许多近乎排比的句式深切的表达了作家浓郁的感情,需要反复的诵读才能够体会,教师自身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因为有的感情作为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可能体会并不是很深,但如果教师能够将那种浓郁的深情读出来的话,学生定会理解的。

5.拓展训练——搜集信息

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本文的分析鉴赏资料。

第二课时

1.分析鉴赏文章

让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成若干组讨论,并由一代表作总结陈述。鉴赏重点既可以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又可以是文章所阐释的对生命的感悟。如果学生鉴赏的重点是有关语言表达的,教师则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语言来体味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情感。

学生发言后,教师可结合数据库中有关教材分析的内容作相应的总结。

2.能力训练

让学生将上述的分析鉴赏结论进行总结,当堂完成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

高一语文教案:《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借助资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作家李湃曾说过:我在想,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海明威。瑞典诺贝尔授奖委员会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评价是: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PPT1)《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PPT2:课题)

二、检查预习,梳理情节。(读小说,我们自然是先感知情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注释1有关情节的内容: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我们节选部分为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需要同学注意的是,在搏斗之前,老人与他捕获的大马林鱼刚刚进行来三天两夜的搏斗。)

1、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有几个回合。(PPT3)明确:5个回合

2、结合文章内容,请学生试着口头完成以下表

次数

1

2

3

4

5

攻击者

鲭鲨

星鲨

犁头鲨

星鲨

鲨鱼

数量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一群

老人作战工具

鱼叉

绑着刀子的桨

绑着刀子的桨

短棍

短棍、舵把

结果

杀死鲭鲨,大鱼被咬去四十磅

杀死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犁头鲨,刀子折断

星鲨受伤逃走,大鱼半个身子被咬烂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下残骸

格。给两分钟梳理,圈点勾划。(PPT4、PPT5)

三、长文短教,从老人与鲭鲨搏斗的环节中,把握人物形象。

1、在与鲨鱼搏斗的最后一个回合结束后,有这样一句话(PPT6)“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都没有。”你认为老人失败了吗?学生个别回答。

明确: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2、以老人大战鲭鲨回合为例,分析人物形象。(PPT7)小组合作讨论五分钟。

(先明确答题区域,提醒学生以文本为依据,回答时既有概括,又有举例分析)

答案预设:

“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眼眨也不眨地望着鲨鱼向前游来。”动作描写,表现老人经验丰富,镇定清醒。

“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把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动作描写,表现老人的勇敢和坚定。

议论句“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心理独白,表现老人的自信与顽强,体现了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

“有了事就担当下来。”心理独白,表现出老人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精神。

“想点开心的事吧。”“丢掉了40几磅鱼肉,船走起来会更轻快些。”心理独白,表现老人的乐观。

提醒学生注意老人心理活动中的自我否定与矛盾之处。如“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也许不吧,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还有他对杀死大马林鱼的自责与自我宽慰都可以看出他思想的矛盾。这些细节,说明在茫茫大海中捕鱼的老人他的敌人不只有鲨鱼,还有他自己,他的强大不光体现在他杀死了鲨鱼,还体现在他战胜了自己。同时,这些细节,也恰恰体现出人物性格因素的模糊性,任何人的性格都有矛盾性,英雄也不例外,高明的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人物性格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非但没有削减他作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反而,我觉得,正因为这位英雄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位普通的渔夫,正因为这位英雄有很多自我否定与矛盾纠结的地方,他才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和价值。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上的英雄,他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自我成就的英雄。

3、分析鲨鱼描写对老人形象的衬托左右。

请一位同学寻找或概括鲨鱼的特点,用词语或短语。

巨大,游速快,美,漂亮,牙齿锋利,强壮,毫无畏惧,为所欲为,凶猛,残忍,能干,聪明。鲨鱼是一位值得敬畏的强大的对手。衬托出老人的自信、力量和勇气。

(PPT8)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

鲨鱼起到的就是这样的衬托作用,这是两个强者之间的对决。

4、形象总结:通过分析概括,我们眼前浮现出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与猛鲨搏斗的镇定清醒、勇敢坚定、自信顽强的桑地亚哥形象。他是一位普通的渔夫,是一位失败了的悲情英雄,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如果要用文字为他作注解的话,有两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他最有名的硬汉宣言:(PPT9)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四、文本象征意义的探究。

(PPT10)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海明威《谈创作》

(PPT11)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PPT12)学生思考: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分别象征着什么呢?

参考答案:大海象征着人生的竞技场,大马林鱼象征着美好的目标与追求,鲨鱼象征着破坏性的力量。伟大的精神力量就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小结:人生就是不断得到,又不断失去的旅程。那么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在追寻理想与目标的人生路上,我们越过坎坷、战胜艰难、打败诱惑时所迸发出的精神光芒就是人生的意义吧。桑地亚哥用他伤痕累累又疲惫不堪的身体,用一副大马林鱼的骸骨,给我们彰显了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人类精神。

五、写作指导,作者介绍。

(PPT13)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著名的“硬汉子”形象,他们大都是斗牛士、拳击家、渔夫和猎人。这些人在面临困难与绝境时,都表现得无所畏惧,不拼搏到底绝不罢休。

海明威成功塑造了许多硬汉形象,并不是因为他掌握了一套写硬汉的技巧。他写作的方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他自己先做个硬汉,然后他写他自己。

(PPT14)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正如他所塑造的人物一样,一直是人们心目中不屈不挠硬汉精神的象征。有人用“现代英雄神话”来概括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痴迷拳击而永久伤害了一只眼睛;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因为后来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他毅然决然地用心爱的双管猎枪对准了自己的下巴。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和个性。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于漪老师说,当前学生作文之弊,华丽有余,气势不足;偏重技巧,疏于豪情。豪情很显然不是技术层面的,有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大丈夫人格”,有海明威的硬汉精神,方能写出有豪情、有正气之文章。

(PPT15)约翰·肯尼迪总统评价海明威“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PPT影视作品插图、亮剑插图)

六、总结:海明威不只是一个作家的名字,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不朽的巨著,还有更多的人生思考。如果有一天厄运来临,我······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一生思考,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

七、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为桑地亚哥写一段肖像描写。(作文本)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祝福”的含义。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4.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 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2.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结合祥林嫂的形象,初步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三学时 展示课

小组成果展示:小组内自查,小组结对子互查。

小组疑点展示:小组讨论交流,针对疑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指正点拨。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一 肖像描写

讨论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肖像是怎样的?

2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

3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怎么样?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结:小说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表现人物的质朴与忠厚,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二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讨论:1祥林嫂都给哪些人讲了阿毛的故事?当时她的心理状况如何?

2文章中有关祥林嫂的行动描写有几处?分别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结: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三 细节描写

讨论:1本文有七处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从中你看出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如何?

小结: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她的眼睛。—鲁迅

人物形象小结: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丁玲

合作探究:1.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祥林嫂态度如何?

柳妈的语言:恶毒、愚昧、杀人于无形。外貌:丑陋、令人厌恶。 行为:卑鄙无耻。

其他人短工淡然简捷的回答,四婶慌乱的语调。

女人们鄙薄厌烦的神情。

2.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

祥林嫂勤快能干而又善良,在一次次走投无路中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

鲁镇的环境氛围:迷信麻木愚昧。

鲁镇的思想认识: 顽固守旧,尊崇礼教。

鲁镇的待人处事态度:淡漠而无耻

他们合谋杀害祥林嫂,封建礼教和礼教才是真凶。

3.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顽固保守、固守礼教、阴险歹毒封建礼教的忠实走狗.

拓展训练:祥林嫂之死谁之过?鲁四老爷和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

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主要原因:祥林嫂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1地主阶级:鲁四老爷鄙视她,视她为谬种。四婶嫌弃她,不允许她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刘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的人们把她的痛苦当成“戏”看。

真正原因:吃人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

布置作业:请你运用一种或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数150左右。

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主要是完成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学生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对祥林嫂形象有了一些认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各学习小组表现很踊跃,只是能够做小结发言的学生在总结时不够全面,需要教师补充。在拓训练:祥林嫂之死谁之过?鲁四老爷和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这一问题时学生将主要原因的三个方面不能够准确全面的概括出来,所以今后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继续训练。

高一语文教案:《论语》


名著导读之《论语》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论语》作为高中名著导读之开篇,讲好它颇有必要。一者,孔子说他“十五志于学”,这与高一学生在年龄上大体相当。因此,通过导读引导学生像孔子一样“志于学”显得必要。二者,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学过《论语(十则)》,有一定的基础,对孔子和《论语》不存在生疏之感,有利于教学。三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论语》堪称经典,了解经典,学习经典,传承经典,义不容辞。

教学中虽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其一,《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儒家经典,而学生普遍存在文言基础较差的状况,这样在阅读时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其二,因年代久远,《论语》中所体现的政治理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民间习俗等不一定符合当代“90后”学生的胃口,学生或许存在个性化的现代式解读,值得鼓励也需要引导。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本导读课的时候,我进行了如下处理。在内容上,一是将孔子不作为教学重点。虽然讲《论语》离不开孔子,但毕竟是《论语》导读,不是“孔子”导读,多了有喧宾夺主之嫌。二是以课本中出现的句子作为讲解重点。高一学生鲜有读完《论语》全本的,对课本之外的句子不是很熟悉。课文中出现的句子都是经典句子,将其作为讲解重点,因利就便,有利于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了解经典。在教法上,主要学生课外自学和教师课内引导相结合。对于孔子及《论语》相关的背景资料,课本上有一些,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补充,这部分让学生课外自学解决,课堂上展示一下就可以。对于课文文本中所辑录的重要句子,通过查阅工具书,教师讲解引导,以疏通文意,帮助学生进行解读。通过课堂探讨,让学生明晓如何纵读和横读《论语》。总之,期望通过课内导读之“一发”,而牵动课外阅读之“全身”,真正达到“悦读”的目的。

文本解读

《论语》导读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共分两个部分,一是“背景介绍”,二是“作品导读”。

“背景介绍”部分共五段。首段说的是读《论语》的必要性,即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第二段简介《论语》,包括其成书时间、内容、为什么叫《论语》、意义等。第三至五段介绍孔子其人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作品导读”部分共十四段,第一段就《论语》版本作说明。第二段简介《论语》,对其呈现的四种形式(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问答形式、交谈形式、夹叙夹议)作了举例说明。第三段说明阅读《论语》要注意的问题。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至第九段谈《论语》对后人的启发。第五至七段侧重谈《论语》中反映的儒家治国理论,“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相辅相成。第八段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精辟言论。第九段谈《论语》中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至今受用。第十至十三段介绍孔子的形象(孔子自我评价、理想、生平)及其带给我们的影响。第十四段总结,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语说明《论语》的作用和影响之大。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查找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②理解、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上网“百度”,学会自学,积累孔子与《论语》相关的资料;②通过幻灯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孔子高尚而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②学生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①查找积累孔子与《论语》的背景资料;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③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论语》。

【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有关孔子和《论语》的文学常识。

2.归纳法。在了解文中出现的《论语》原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阅读《论语》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宋代赵普出任宰相时,有人说他只读过《论语》,宋太宗赵光义问他是否如此,赵普并不隐瞒,并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就流传开来。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它被誉为“博大精妙的智慧之言”。既然《论语》如此精妙,我们有必要读一读《论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该如何来品读《论语》。

二、说一说:要求学生课前网上搜索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归纳概要,课堂上能够说出对孔子和《论语》的初步印象。

大家都知道,《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那么首先有必要对孔子作个了解。关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提问1:关于孔子你了解多少呢?

课本83、84页的内容可以作为参考。学生可畅所欲言,教师归纳并分别幻灯展示关要点(关键词),以方便学生识记。

◆ 明确(幻灯展示):

孔子其人(关键词):称号(“四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经历、思想核心(礼、仁)

提问2:关于《论语》你又了解多少呢?

课本84页的内容可作参考。学生可畅所欲言,教师归纳并分别幻灯展示关要点(关键词),以方便学生识记。

◆ 明确(幻灯展示):

《论语》其书(关键词):“论语”释义、涉及内容(学习、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艺术特色(口语简洁、人物鲜明、善用修辞等)

附相关资料:

l、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靠自学成才。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但其政治主张始终没有被采纳。暮年回到鲁国埋头讲学和整理古书。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其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还有借鉴意义。经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诗经》、《周易》等。他还将鲁国史书《春秋》加以修订,开创了私人修撰历史的先河。

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礼”和“仁”。“礼”就是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孔子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仁”即仁爱,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压迫民众。自汉以后,孔子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深远。

2、《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时期。“论语”的“论”是编排、记录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孔子师生的言谈记录下来的意思。全书共有20篇,每篇由数量不等的语段组成,一段话为一章,全书共有492章。《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从内容上看,《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各方面的思想主张。如重点涉及学习的主要篇章有《学而》《子张》等,重点涉及政治的主要篇章有《尧曰》《季氏》等,重点涉及伦理道德的篇章有《八佾(yì)》《里仁》《公冶长》《雍也》《子罕》《乡党》《颜渊》《宪问》《微子》等,重点涉及教育的篇章有《述而》《泰伯》等,综合涉及各方面思想的篇章有《为政》《先进》《子路》《卫灵公》《阳货》等。

《论语》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来描述孔子的思想和品格,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非常简洁。其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也只有两百多字。《论语》还特别擅长用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论语》不是小说,也不是人物传记,以记言为主,叙事为辅,但《论语》中人物的形象却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都呼之欲出。孔子的几大弟子,如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冒失莽撞等,语言风格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

《论语》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记载孔子的言行,宣传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比较常用的有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这就比单纯空洞的说教更生动、更形象,容易为人所理解并接受。

三、忆一忆:学生温故——回顾初中所学《论语》。

学生凭印象记忆句子,教师归纳并幻灯展示,学生齐读。

◆幻灯展示:七年级上册课文《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课本中还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值得我们去品鉴。

四、品一品:学生知新——品鉴课本文本中的佳句

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划出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句子。

1、找出课文中有关孔子对自己描述和评价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1)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译: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译: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等等?”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译: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译:孔子说:“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岁明辨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违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够看出孔子的部分形象特征。比如,他幼年不幸,生活贫苦,但却少有志向;比如他热爱学习,好学不倦,自学成才;比如他讲究忠信,颇有自信等等。说到这,大家不难发现,《论语》中最多的是“子曰”,那么还有无“他人曰”呢?

《论语》中除了很多“子曰”之外,还有“曾子曰”“予贡曰”“颜渊曰”“子路曰”等等。这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这样把《论语》当孔子的传记来读。

◆幻灯展示:“阅读指津之一——以人物为线索,纵读《论语》”

2、找出课文中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1)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译:孔子说:“对谁都进行教育,不分(贫富、愚智)的类别。”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开导他;不到他欲说无语时,不去启发引导。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他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让人们受益无穷。除此之外,他在为政治国、为人处世等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还可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即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

◆幻灯展示:“阅读指津之二——以概念为线索,横读《论语》”

幻灯展示:《于丹(论语)心得》目录:易中天序、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论语》原文、后记

分析:于丹教授从七个方面,以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这七个方面,就是以概念为线索,来横读《论语》的。

3、除了上面我们所列举的句子之外,你还欣赏《论语》中的哪些句子呢?请说出来和大家一同分享。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明确: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句分别出自不同的篇章。我们现在所读的《论语》共有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的两个字来做篇名。其中学而篇第一,尧曰篇第二十。《论语》因年代久远,有些句子较难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梳理文义,按章节顺序读《论语》。作为初学者,我们可以阅读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书后附有《论语词典》,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另外,教师手中的《论语通解》(东北师大出版社),附有名师点评,也值得一看。

◆ 幻灯展示:“阅读指津之三——梳理文义,顺读《论语》”

课堂小结:

好,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先对孔子和《论语》作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分析总结了读《论语》的三种方法,即“以人物为线索,纵读《论语》;以概念为线索,横读《论语》;梳理文本大意,顺读《论语》。”

◆ 幻灯展示:《论语》阅读的三种方法。

四、结束语

无论是古人赵普留下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还是今人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论语》所呈现出的博大而精深的智慧不言而喻。《论语》不仅是记载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希望大家在课后认真地阅读《论语》。最后,我想用两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读孔子,见贤思齐;品《论语》,温故知新。

◆ 幻灯展示:读孔子,见贤思齐;品《论语》,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