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课《秋夜》教案

第一朵杏花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6

第1课《秋夜》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课《秋夜》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课《秋夜》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练习5张,巩固性讲义练习一份。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

a)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b)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c)感受作者的情感。

5、检查预习,思考: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天空

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

红花恶鸟

6、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7、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8、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

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9、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10、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11、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12、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13、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4、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15、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三、教后感

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4、要利用电教设备,扩大课堂的容量。

相关阅读

第1课《日出》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课《日出》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1课《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
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③描写也要细致。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
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
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重音:“.”;停顿:“/”)
2.讨论:作者的描写跟刚才你们的描述是不是完全一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日出、特别是色彩方面的新词句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注意本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以及采用修辞产生的效果等。
(1)细致写出日出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天空呈现的色彩变化。如:
清冷的淡蓝色黑沉沉红带红海暗红色的光黑色无边磁蓝色墨蓝色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更红更亮的小片晶光耀眼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2)采用比喻产生的表达效果。如: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问:海涅的这组句子中,“一片白浪的海”“洪水泛滥”到底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云海和它的状貌。作者实际是站在布罗肯高峰上,他说“群山像是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像是”,“使人以为”就是说并不是真的,“伏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山峰的大部是被云海所遮蔽,给人造成了错觉。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晨曦微明中从高峰远望,云海茫茫给人的印象。
提示:如果直接写“云海”,因为常见,就很难给读者新鲜的冲击力,而作者这么一写,就把他那份独特的感受,细腻而生动地推到读者眼前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上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问: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诞生过婴儿的母亲”来比喻整个宇宙?这个比喻与后面的议论有什么关系?
——与文章所表达的歌颂祖国的主旨相关,因而对后面以议论抒情的方式来歌颂新中国起到铺垫的作用。写作年代是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9年,全国正处于政治理想的激情中,作者亦同。
提示:比喻是散文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使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但是,用什么来比喻是有讲究的。使用比喻,要注意在感情上,语言风格上的一致性。
(三)布置作业:
1.本文重点字词练习:解释词义,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萧瑟绯红拂拂无羁簇拥瑰丽黛色
2.背诵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朗读最后一段。
(二)问:上节课我们好像在探讨“怎么写好景物”,谁能告诉我,到底要怎样才能写好景物呢?(板书)
——细致地观察;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采用恰当的修辞;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等。(板书)
(三)问:但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让大家来帮我解决。你看:
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作者采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云层形容为主动让开的“急流”,这是云层的实际状态,还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呢?
还有: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肃穆的欢悦”是太阳自身的状态,还是作者主观的感受?
——事实上,本文许多句子都是这样。要写好景物,除了准确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以外,一定还要有本人心灵的加入。才能够写出与众不同的那份感受,才能让文字活起来。(板书)
古人说:“以情观山,则情满于山”,不论观什么,都应如此。我们今天讲的,可以说是“以情观天,则情满于天”吧。
(四)问1:老师还有问题,本文不是写日出吗?可是你们翻翻,全文作者直接写日出的感受的篇幅有多大?
——才五分之二!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引用别人文章,还有五分之二左右是写自己在印度和黄山两个地方没看成日出。(板书)
问2:把这么多的文字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跑题了?
——不是跑题。这样写使文章的表达丰富了。用别人所经历的日出来烘托自己经历的日出,用自己两次特意等待日出却终竟失望,来蓄势反衬出这次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显出此次观赏的弥足珍贵。
这样的写法也是散文常见的写法,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
(五)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写文章时不要为了“形散”,而没有主题地随意乱侃,或虽有主题,却没有按照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那样都会使文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六)总结:如果说,上节课我们完成探讨的是“怎样写好景物”,那么本节课我们探讨的是——“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板书)
1.记住无论描写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有自己心灵参与,文章才可能活起来。
2.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和增加文章内容情感的丰富性,谋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对比的写法。
(七)现在我们就牛刀小试一下。
当堂完成小作文修改:将小作文发给大家,上边已经有老师对一些需要修改的语句画出的批改线条。要求大家根据所学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小作文,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作为正式作业。
(八)作业:
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
2.默写最后一段。
〔附〕板书设计
日出
怎么写好景物:怎样写好写景的文章:
细致地观察
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心灵的参与(主观感受)
采用恰当的修辞文章表达的丰富性
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烘托、对比

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
2.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
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雪》
(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
1.关于词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每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
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如何朗诵《沁园春雪》?
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
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
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语气来朗诵。但,是不是要一味的激情澎湃呢?不是的,“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就要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写作背景: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在长沙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11年后,也就是1936年2月,毛泽东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他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作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并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这首诗词分为上下两阕,你知道上阕重点写的是什么?下阕重点写的是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古代英雄,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继续思考:
问题一: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什么,下阕又侧重于什么?
问题二:上阕写的是什么地域什么景色?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三: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一答: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问题二答: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问题三答:下阕评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这些古代帝王,又评论了今天的人民大众。分三层:第1层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
(三)品读词的上阕:
1.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了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有“山舞原驰”的感觉呢?总结起来有两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眼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红花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4.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作者在上阕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以及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诗人王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沁园春雪》就是借景来抒发革命豪情的代表作。
(四)品读词的下阕:
1.当年柳亚子先生读过这首词后,曾经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同学们想想看,它是由哪两句演化而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联系上下阕的内容,分析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一个“引”字巧妙地由描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2.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第二层紧扣一个“惜”字,“惜”字统领第二层。这一层涉及了很多历史知识,如何理解“惜”字包含的意味?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认为他们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的不足;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这是点睛之笔。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拓展:全词主旨句除突出表现了今朝是由无产阶级大众来主宰世界的主题之外,还有赞颂及总结历史经验的意思。毛主席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五)小结:
1.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了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四、学习小贴士:
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1)粗读,整体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细读,问题研究。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3)回读,总结反思。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供同学们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段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的多了,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漏补缺,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查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自己的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五、课后作业:(答题时间:30分钟)
【基础知识训练】
1、解释加点词: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须晴日()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竞折腰()
2、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沁园春”是,“雪”是。
(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3、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阅读《沁园春雪》的下阕,回答第4~7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
6、下阕中的“惜”字领起哪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7、仔细品读,我们会从下阕中读出词人的伟大抱负,而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词中也有不少表达作者抱负的诗句,请摘录两句
【探究拓展训练】
认真阅读品味,回答第8~12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8、请在词中画出能揭示主旨的句子。
9、试指出作者观察景物时的视角变化情况。
10、你认为词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试作评析。
11、古人写秋,多愁秋、悲秋,什么“枯藤老树昏鸦”、“自古逢秋悲寂寥”等等,你认为毛泽东笔下的秋是否也一样的悲凉?
12、你认为词的下阕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参考答案
1、只黄河等到差指文学才华鞠躬、倾倒
2、(1)毛泽东词牌名题目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1)对偶、夸张
(2)比喻、拟人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6、“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惜”字中含有多种意味: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发展有过巨大贡献;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7、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8、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9、远眺──近观──俯瞰
10、如:“染”,用了拟人手法。
“击”,它显示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的情景。
11、不是。他笔下的“秋”是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
12、参考: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大志的少年形象。

九上《秋夜》学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上《秋夜》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秋夜
一、课前预习
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3、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
A.《秋夜》B.《春末闲谈》
C.《雨前》D.《风景谈》
4、《秋夜》的体裁是()
A.散文B.自由体诗
C.散文诗D.杂文
二、当堂检测
双项选择题
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
A.小的粉红花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D.夜游的恶鸟
E.小青虫
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
A.小的粉红花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多项选择题
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A.天空B.枣树
C.蜜蜂D.小的粉红花
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
A.奇怪而高的天空”B.小青虫
C.小的粉红花D.窘得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A.小青虫B.直刺天空的枣树
C.奇怪而高的天空D.小的粉红花
E.窘得发白的月亮
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
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
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
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
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
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
三、课后练习
必做题1、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2、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选做题1、全文描写了时隐时现、贯穿全篇的“我”,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的形象。
2、课文中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请加以概括。
一是:
二是: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