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上《留学巴黎》教案设计

九色鹿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6-11

九上《留学巴黎》教案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九上《留学巴黎》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
(2)学习作者坚毅的精神。
(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小结:今天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当初,就是这首《黄河大合唱》,不只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和日本鬼子做殊死的斗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
小结:对,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他执著音乐艺术追求而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介绍作者,出示课题)
1.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奢望西崽琐屑
迷惘穷拙
(2)请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衣寇楚楚()走头无路()
(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迷惘:
忌刻:
流离失所: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留学巴黎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写的?
2.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
交流总结:
(一)为艺术而留学巴黎。
(二)在巴黎的艰辛生活。
(三)创作《风》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四)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
三、研读,讨论:
1.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2.冼星海取得了那些成就?
3.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
交流总结: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名言:
1.讲述自己积累的刻苦求学的故事。
2.请写一句关于立志的名言。
六、教师出示名言和寄语: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4.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教师寄语:
胜利是我们的果实,困难是我们的对手,失败则是我们的引导者。我们要随时随地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要被它吓倒。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困难无处不在,我们要有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高尚品格。相信自己,相信成功。切记,成功源于艰苦奋斗!
教后记:

扩展阅读

人教版八上《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的朗读练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课文6到8段。
2.能够借助文章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并能够默写。
3.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4.通过具体文段的分析,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品析、欣赏那些优美的、充满灵性的词句。
5.通过问题探究,能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运用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及其表达方式。
6.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能试写片段。
7.通过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学习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以及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手法及其表达方式,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能进行片段练习,提高学生自主写作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悟白杨树的象征精神,学习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读写结合法、直观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时长: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极为重要的一员,或是具有实用功能的果树,或是更具观赏功能的花树,千姿百态,各有性格。同学们,想一想你曾学过的诗词里出现过哪些树呢?请看大屏幕所展示的图片,试一试为它配上合适的诗句!
梧桐:寂寞梧桐深渊锁清秋寂寞;
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韵味;
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坚韧;
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孤傲;
那么,最后一张是什么树呢?没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白杨树。白杨似乎很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不过茅盾先生自己为白杨作诗一首,请看书本79页。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同学们,你们说他读的好不好?)请同学们齐读。
嗯!读的很好!但似乎在感情上欠缺了些力度。不过,同学们,没有关系。先和老师一起学习一下文章中所写的白杨树,相信在学习了文章后的你们,更能读出其中的感情,读出白杨树的个性!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为文章标好段落以及为生字词注音。注意一共9小节。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读书情况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大屏幕上的生字词。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yin)坦荡如砥(di)倦怠潜滋暗长恹恹(yan)欲睡旁逸斜出
晕(yun)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nao)婆娑(posuo)虬(qiu)枝纵横决荡
楠(nan)木直挺秀颀(qi)
(二)感知课文,划分层次
解决了生字词问题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并为课文划分层次,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首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概括一下全文大意,其他同学替他修改。全文大意:抒发作者对白杨树及其精神的赞美。那么,该怎么划分层次呢?(并请同学概括每一层次所讲的内容)层次划分:
(1)P1:抒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P2: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3)P3~5:描写白杨树的外在美。
(4)P6~8:描写白杨树的内在美。
(5)P9:抒发对贵族化楠木的鄙视及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
总体结构:总-分-总
三、深入课文,探究写法
层次已经划分完了,接着让我们一起深入课文,看看作者笔下极赞美的白杨树是如何的不平凡的呢?
(一)标题及第一层次的分析
1.首先,第一层次的划分显而易见。那么老师要问一个问题:作者以一句话开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说有什么好处呢?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所以,同学们,再看本文的标题,礼赞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呢?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①礼赞即崇敬赞美。
②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③反复呼应,直接抒情,为赞美白杨树渲染了浓烈气氛,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深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二)第二层次的分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即课文的第二层次,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找一找具体的语句,概括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生长环境:黄土高原黄绿错综,辽阔平坦,山峰连绵。
描写方法: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手法上,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上,准确生动,文笔优美。
2.但是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觉得有点倦怠,认为黄土高原单调无味,令他恹恹欲睡(p3)。
3.那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了作者的倦怠无聊呢?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这样令他暗生无聊的黄土高原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①作者运用了两个也许是、一个也许、一个可不是的特殊句式,欲抑先扬,表达自己的倦怠;以及句末运用了一个疑问句,看似不确定,实则肯定心中对于黄土高原的评价。
②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暗示白杨树的出场,以黄土高原单调的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三)第三层次的分析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第三层次,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看到白杨树时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由恹恹欲睡转变为惊奇地叫了一声(猛抬眼)由无趣到惊奇;
设问句式设下悬念,勾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同时也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2.请同学们齐读第五段并思考问题:
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运用怎样的手法?请找出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总体特征: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外形:干笔直;枝笔直;叶宽大、向上;皮光滑、青绿色。
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总体上,照应上文哨兵的比喻;
(四)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四层次,注意作者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七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又有什么特点?
手法:总体上,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另外还有对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象征;
特点:运用没有没有、也许如果那么但是也不更不用这些词语构成特殊句式,将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2.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一下。
运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个排比反问句意思逐步加深: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宏大,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一步步加深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②细读文章第七段和第八段,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
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文章最后一个层次,思考一下文中的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
目的:对比手法;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赞美楠木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
(六)本文看似在写白杨树,其实是借白杨树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即托物言志。请同学们纵观全文,思考一下作者是怎么运用这一手法的?
反复赞美白杨树,由表及里,由其外在美到内在美,层层深入,反复渲染,赋予白杨树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对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肯定和赞美。
四、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白杨普通而不凡,力争上游而倔强挺立,质朴无华而坚强不屈,正如北方的农民,戍边的哨兵,是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学习了本篇课文,同学们都收获了什么呢?
学而不练,是为大忌!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记录作业!
请同学们仿写课文五到八段,试着运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方法,谈一谈自己的梦想!要求字数不少于500!下周一上交!请同学们认真完成本次作业!要求字迹工整!

八上《毛遂自荐》教案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上《毛遂自荐》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毛遂自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从”,通“纵”

其末立见“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

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八上《沉寂的雪原》教案设计


沉寂的雪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及其主要作品。

2.在阅读中,能够抓住情节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3.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4.在对文章的品味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美好,从而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二、教学重点

1.以合作的方式,抓住情节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2.让学生懂得:坚强的生命力,是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必不可少的。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房龙说:“一般来说,我们的辛苦总能换来果实。野蛮人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体现。”是啊,你能要求一个穿着破衣烂衫,饥肠辘辘而又强健敏捷的人温文尔雅吗?这时,生存的需要将压倒一切,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也将是残酷的。这里,任何高尚的道德、理念都是苍白的、不合时宜的。请看,在茫茫的沉寂的雪原上,正有一群狗和三个人为了生存在抗争着、斗争着。

(二)了解作者,把握基础

1.介绍杰克伦敦(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或归纳)。

2.根据课前预习,巩固基础。

踉踉跄跄 毛骨悚然 如愿以偿 小憩 涎水 讥诮

销声匿迹 优胜劣汰 不省人事 羁绊 麋鹿 篝火

浮想联翩 大相径庭 梦呓 扳机 龇咧 蹒跚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的字词量比较大,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要进一步巩固加强,可由学生课前准备小考条,课上互考相评。)

(三)理顺情节,提炼精华

1.概述故事,显现精彩情节。

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内分工,每人讲一部分,以做到各有特色,精彩纷呈,要求突出重点。

2.在概述的基础上,用40个字总结。

身处困境 危机四伏 撞翻雪橇 危在旦夕 突发意外

梅森垂死 人狗之战 优胜劣汰 挑战死亡 战胜悲痛

设计说明:本设计的优势在于既调动学生个人的参与意识,又能发挥他们的团体力量,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研读课文,分析感悟

1.猜测文中人物在干什么?“雪原”指什么地方?你对此了解多少?

故事发生在广袤的阿拉斯加荒原,天寒地冻,食物短缺,为了实现发财梦,淘金者和一群狗在荒原里跋涉着,此时“人如一具幽灵”,“生命仿佛如一缕尘埃,无足轻重”。为了生存,他们进行着惨烈抗争,与严酷的自然抗争,与凶残的同类抗争。

2.文中的人物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面对困难,这几个人和一群狗的表现怎样?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面临的困难:梅森、鲁斯、基德三个人在荒无人烟的雪原上跋涉,食物不足,初步显现了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突。

(2)三个人:一方面,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人在保存个体生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群体(妻子、朋友),甚至照顾对自己有用的狗(用牙咬狗爪子上的冰)。

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求眼前的生存,而且有长远的目标和追求。小说中梅森对于“热气腾腾的玉米饼”和对“大世界”的憧憬,是小说严峻险恶总体基调中的一次放松调整,令读者也获得了一时的轻松。

(3)一群狗:面对生存危机,狗作为人的朋友和伙伴,已慢慢退去了它的忠诚,取而代之的是“眼巴巴看着人进餐”,“它们变得很凶了”。甚至是自相残杀,吞吃同类,乃至“打破了主人铁的禁令,蜂拥而上去抢吃干粮”。

(4)启示:在小说描写的雪原中,人和狗都是绝境中求生,狗是出于本能的残酷,人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变得残酷。越是在困境、绝境中,越能显示出人性的美好:不仅尽可能照顾同类,而且尽可能同情异类——狗。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力求做到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细处捕捉,找出差别,发现本质。在谈启示时,不必求同求全,能谈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五)课堂小结

沉浸在这冷峻的文字中,耳旁响着呼呼的风,慢慢地走回现实,会觉得斗志在升腾,血液在升腾,遥望天边那抹微光,侧耳倾听杰克伦敦的声音如天籁传来,他能使人的微笑变得执著、热情和无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听过这样一个问题:爱斯基摩人在行进过程中,如果遇到有孕妇临产的情况会怎么办?答案有三种,选取其一,一是,整个队伍停止下来待孕妇生产之后,继续前进;二是,留下几个妇女与她为伴,照顾她,然后再一起追赶大队伍;三是,大队伍继续前进,不停留,只把这个妇女独自留下,并给她些许食物。问: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个呢?(答案是三)

答案是残酷的,但残酷的背后是顽强,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力。

(二)重点研读,分析感悟

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尤其短篇小说更是以它简洁、紧凑的情节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窥一斑略知全豹”。那么,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具表现力、最能感染你的情节是什么?

1.梅森遇险,生命垂危

(1)偶然的突发事件,是人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的必然。在与自然的奋斗过程中,人一方面力求战胜它、征服它、甚至超越它,以显示人力的伟大;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所以一定的付出与牺牲是必然的,这种痛苦是人们必须承受的,也是能够承受的。

(2)生命的悲剧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梅森重伤,三个人似乎都看到了上帝在微笑。面对死亡,作者没有大加渲染,还是那样冷静地讲述。但冷静平实的行文中,奏出了坚强生命意志的悲歌。梅森在弥留之际,毫无慌张恐惧,平静地安排妻子的生活,而且不让朋友和妻子做无意义的等待。基德和鲁斯面对这种情况,冷静地处理,充分显示了人物坚韧的性格。在荒凉、寒冷的雪原上,人性的光辉如星辰、如火种,闪耀着、温暖着,带给读者的是无声的强大的心灵震撼。

2.梅森之死

(1)战胜悲痛,挑战死亡。

基德和鲁斯面对“三条有望生存的生命对于一个必死无疑的人”的选择,稍有踌躇,但还是决定丢下梅森前行。这不是冷酷,在那特殊的环境中,这恰是战胜悲痛的一种坚强,荒原上“响起了短促的枪声,于是梅森死在悬空的坟墓中”,这极具震撼力的结束,就像那“一响鞭”一样,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回荡、回荡……

(2)可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这个结尾好不好,如果不好,你设置一个结尾;二是作者如此结尾的好处是什么?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灵活性大,发挥空间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认知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充分融入课堂环境和文章阅读感受中。教师在此过程要适当提示、启迪、引导。

(三)延伸拓展

1.困难是一所大学,是前进中的动力。越是处在困境,越能显示人力的伟大,意志的坚韧。什么样的挫折都能顶住,这才是生活的强者。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在你熟知的故事中,具有这些精神的人物都有哪些?举例说明。

2.杰克伦敦的作品大都充满浪漫色彩和英雄气概,描写淘金、冒险、狩猎者在严酷的环境中同大自然顽强搏斗,唱出了一曲人类坚强意志、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歌。基德和鲁斯最终冲出了雪原,谱写了生命的最强音,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你想到了什么?

(1)基德和鲁斯最终克服困难,返回“大世界”的温暖生活之中,对此,我们满怀着崇敬。崇敬他们的勇敢、无畏、乐观、坚强。

(2)人不能永远处于温暖舒适之中,如果没有了严峻的考验和殊死拼搏,人的意志也就会衰退、萎缩、消靡。而坚强的生命力,是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必不可少的。

(四)总结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生活也是内在自然的愿望。我们受苦、受累、奋斗、挣扎,我们也享有诗歌、朝阳、自然和亲情。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着,为生活也为生存。人生有很多事情,转折往往就在最后那一步坚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