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豹——在巴黎动物园》教案

幼儿园动物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8

《豹——在巴黎动物园》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豹——在巴黎动物园》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豹——在巴黎动物园》教案
里尔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背诵《豹——在巴黎动物园》,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感受这首诗浓厚的象征主义风格,并理解其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联系诗人生活经历,知人论世;对精彩的诗句鉴赏评议,注重个性解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所面临的孤独、彷徨、苦闷,从而让学更积极地认识自己人生意义及生活,培养学生诵读外国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诵读品味,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象征意义及理解诗文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评点质疑法。

●教具准备:朗读录音、CAI课件演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法导入

本单元我们初步领略了我国现当代诗歌的风采,感受了比较丰富的文学意象之美,同时也学习了几篇外国诗篇,管窥了普希金、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二十纪初的东欧文坛,去关注那来自著名的(后)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心灵深处的震颤——(板书)《豹——在巴黎动物园》。

二、联系旧知对比体验,整体感知诗文“豹”的形象

1、设置情景,复习铺垫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后,你会联想起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哪一首诗呢?(《华南虎》)

这首诗中的“华南虎”是怎样一种形象?(维护个性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2、那么请你认真地看着课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录音朗读的同时,思考:同是猛兽,又同是囚禁于动物园的铁笼中,在里尔克的笔下的“豹子”还有“华南虎”的这种高傲不羁的个性吗?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自读一遍后,结合相关诗句及自己的感受来回答。

4、抽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适时引导,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去感悟(作开放性的点评,适时板书)

三、感知意象特点

1、那么我们现来看看,本诗三节具体抓住了“豹”的哪些方面在作刻画呢?(眼睛、脚、眼帘及心理)

2、在这三节蕴含着豹细微的心理变化,你感觉到了吗?豹的心理有何变化呢?(抓表心理活动的词来理解)

(第一节中写在铁栏后来回走动寻找出路的目光,和那目光后透露出的内心世界:疲倦。第二节具体描绘了豹的脚步和身影,透视了豹那强大的力量和意志被困铁栏中的悲剧状态:昏眩。第三节中通过写豹的眼帘和四肢,描写了豹的雄心一现即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3、诗人写关在铁栏里的豹子,为什么要选择从豹子的眼神入手?第一节中,“缠得这般疲倦”中“缠”用的很传神,试分析好在哪里?(第一节中豹的眼帘因“疲倦”而垂下,一个“缠”字形象地把铁栏比作是蟒蛇或柔软但越勒越紧的绳索,豹被束缚的精神和意志由疲倦、失望变得麻木。)

4、第三节中,诗人再次写到豹的眼睛,与第一节相比,你觉的豹子的眼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怎样理解“在心中化为乌有”这句话?(第三节有时无声地撩起眼帘,好象在瞬间又一次获得意志和力量,似乎看到一副诱人的前景,它的四肢因此而变得紧张起来,好象要猛然跃起,冲出牢笼。但是当它看到周围的铁栏,以前的努力,刚才的美好景象都“化为乌有”了)

过渡:像这样一只豹子还能称其为豹子吗?一个消失了生命力,雄心不再,被非兽的生活折磨得成为一个无聊的玩物,被人观赏,虽名曰豹但已名不符实的豹子跃然纸上,它那幅可怜的模样不禁令我们要问作者刻画这样一种豹是想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四、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探究诗文意象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要体会诗人借豹表达的情感和在豹身上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要从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入手。

1、下面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知道的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情况,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2、老师通过媒体强调与补充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三颗最璀璨德语诗人之一。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
(2)寂寞而不正常的童年时代,暗淡而郁郁寡欢的少年时代,造成了他极端敏感而丰富的内心。
(3)满怀理想的青年时代,却在巴黎体味着极度的贫困、人情的冷暖和世界的冷漠。
(4)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
(5)不幸中的万幸,1902年旅居巴黎,结识了大雕塑家罗丹,创作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相关推荐

巴黎和会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2-1巴黎和会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课标要求

了解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被和会所排斥的国家;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帝国主义参加会议的目的;帝国主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斗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有关疆界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方面的规定。

2、理解: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各自图谋背后的背景原因;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与强迫性。

3、理解和约主要条款对德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以及难以忍受的原因所在;和约部分条款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因素。

4、利用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上所提出的建议看似是为了和平,实际却隐藏着充满私利的用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用联系的方法,联系各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列强在会议上争夺与勾结的原因。

2、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分析与评价《凡尔赛和约》背后的危机。

3、在师生配合基础上,利用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分析和评估《凡尔赛和约》的客观作用与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

2、通过了解中国在会上的遭遇,使学生形成仇恨帝国主义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列强出席会议的图谋及对其的理解;《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

难点: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巴黎和会召开前和会议进行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内容虽不多,但内涵丰富。一战后战胜国集团召开了巴黎和会,他们根据变化了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通过签订《凡尔赛和约》建立了战后欧洲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

在学习关于出席会议的大国的图谋以及在对德问题上的争夺的内容时,为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进而巩固记忆,可尝试采用学生角色进入的方法。事先选定某些学生,或由学生自荐,来扮演某个大国的角色,站在这个大国的立场上、熟悉这个大国当时背景的情况下,设计自己出席这次会议争夺权益的目标。

在学习第二目关于《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内容时,先不急于做出评价和结论,可插入一段学生活动,以便对此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为加深对巴黎和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理解,可先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然后指出:战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1、召开的时间、地点: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法国封建时期的华丽纪念碑——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Versailles)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她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它是17世纪专制王权的象征,也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最杰出的典范。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而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主体达707米,有700多个房间,中间是子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室内地面、墙壁都用大理石镶嵌,并饰有雕刻、油画等装饰。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长73米,宽100米,高12.3米。拱顶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长廊一侧是17面落地镜,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将外面的蓝天、绿树都映照出来,别有一番景色。厅内两旁排有罗马皇帝的雕像和古天神的塑像,并有3排挂烛台、32座多支烛台和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经镜面反射可形成3000支烛台,映照得整个大厅金壁辉煌。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极至,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

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71—1878年,法国国民议会设在这里。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它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2、参加国与操纵国:

参加国:战胜国,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和会席位: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2个席位。这是由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准则所决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国际关系舞台上一直讲实力原则,从来不讲国家与民族的平等;另一方面,就战争作用方面来说,广大中小国家对战争未能发挥决定作用。帝国主义自然不允许这些国家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决策,从而影响它们自己利益的实现。

3、各自野心和意图:

(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5)中国: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出席巴黎和会的各国领导人的雅号:美国总统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带着《十四点和平计划》出席巴黎和会,大唱高调,被称为“百灵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78岁高龄,政治手段狠毒,发言咄咄逼人,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在和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力图削弱德国,不让德国东山再起,被冠以“老虎”称号。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能言善辩,为自己的利益,既不愿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又力图夺取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称为狡猾的“狐狸”。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对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而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但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因而被成为“沉默的小伙伴”。

巴黎和会上的“巧合”与刻意安排:

◇举办和会的地点——凡尔赛宫

1871年,德国人正是在此地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

◇《凡尔赛和约》签字的地点——凡尔赛宫镜厅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是在此地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1919年1月18日

1871年,德国人正是在这一时间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

◇会议结束和签字的时间——1919年6月28日

1914年,奥匈帝国正是在这一天得到德国支持后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在对德问题上的争斗:

法国: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

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

美国: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

5、在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1)中日对山东问题的争斗: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并在会上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的抗争。(建议在此引述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

(2)帝国主义国家的勾结:英法与日本缔结密约,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私利的考虑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最终导致日本实现了自己的意图。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了压力,在经过36次谈判后,双方终于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二、《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从1919年3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最终的谈判由三大(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

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6月16日,当条约内容在议会提出时,德国夏的曼首相拒绝签署;6月21日,内阁总辞职。此外,德国海军舰队司令官洛达少将命令海军舰队自爆,德国的学生们更愤怒地群聚在街道上焚毁法国军旗,展开示威行动。6月22日,继夏的曼首相之后成立的鲍亚内阁,却在国民议会上决定接受此和约,原来拒绝引渡战犯的要求,也在法国总理克里蒙俊所率领的联合代表团威胁恐吓下屈服,最后是在毫无任何保留下,全盘接受和约内容。但是正因为凡尔赛和约内容过于严苛以及法国存心报复下,加上赔款数字过于庞大,导致德国经济崩溃。

1、主要内容:

(1)重划德国疆界:分西、东、南部三块。

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关于法国占领萨尔区问题,要解释法国为什么执意要占据萨尔区的原因。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并且依照1790年以前的归还,这意味着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削弱德国国防力量的同时,也给予法国一定的心理安慰。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永远禁止德奥合并是防止这两个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国家合并后更为强大,威胁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战后波兰复国使得德国版图大为缩水,特别是“波兰走廊”的存在,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使德国蒙受了领土、经济上的双重损失。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

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约2.7万平方千米)和10%的人口(约800多万)。

(2)分割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还丧失了自己原属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但对殖民地人民而言没有任何实质变化,此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属东非除卢旺达和布隆迪委任给比利时、基翁戈委任给葡萄牙统治外,大部分地区都委任给英国统治。多哥分给了英、法两国统治,喀麦隆也被英、法两国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新几内亚岛的德属部分分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给了新西兰。日本则占领了太平洋中部的德国殖民地马绍尔群岛、马利亚纳群岛和加洛林群岛。

关于“委任统治”的形式问题:解释“委任统治”的来历与基本内容。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动,给殖民统治继续下去维持一个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委任统治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

(3)限制德国军备:①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②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③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④莱茵河东安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它是义务兵役制的进一步扩大,以全民为征兵对象,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10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

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竞争。

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对德国的进一步控制。

(4)赔款问题:规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方式。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说明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复杂问题,政治家们难以讨论清楚。所以,会议没有对赔款总额和各国所享受的比例等达成协议,但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以后确定赔款总数和赔款方式。以后,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8亿金马克(折合1.9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192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据记载,1924年9月至1931年7月,德国共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约合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从美、英等国得到的贷款约为210亿金马克(约合50亿美元),其中美国向德国提供的是22亿5千万美元。也在同一时期,美国从各协约国收回了约20亿美元的战债本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了一个循环。再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而美国则显示了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最后,“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格计划: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重新规定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因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故名。1929年初,德国提出因财政困难,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要求修改有关规定,得到美国支持。经协约国商定,1929年2月由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开始工作,制定新的赔款计划。1929年6月委员会通过杨格计划,经1930年1月海牙会议批准生效。主要内容:①规定了德国的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把赔款总额由1320亿马克(1921年4月伦敦会议确定)削减为1139亿马克,分59年偿付。规定1929—1930年度支付7.4亿马克,下一个年度支付17亿马克;以后逐渐增加,到1965—1966年度达最高点24.29亿马克;然后再逐年减少,最后一个年度即1987—1988年度为8.98亿马克。赔款来源为德国铁路和政府预算收入。②协约国对德国提供所谓杨格计划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③废除协约国在德国的一切监督机关,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经济的直接控制。成立国际清算银行,以调节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的关系。该银行此后实际上成为外国资本主要是美国资本向德国重工业、包括军事工业投资的新机构。④协约国从德国莱茵区撤走占领军。计划制定后仅4个月,1929年10月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国财政面临崩溃的危险。1931年6月,美国总统胡佛宣布,赔款和国际债务延期支付一年。德国此后不再支付赔款。杨格计划夭折。

2、评价:

(1)性质:《凡尔赛和约》是一个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

(2)积极性:缓解矛盾,初步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

(3)消极性:对德国过分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约背后潜藏的新的危机)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的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必然要求摆脱这个和约所强加的种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已在国际关系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

名人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与评价

意大利首相SinorNitti在《没有和平的欧洲》(PeacelessEurope)一书中评论道:“这在近代史中,留下永远可怕的恶例,违背所有保证、所有先例、所有传统,甚至德国代表也未想到,除了要他们在此饥饿交迫、国力衰竭与内部革命威胁之时,不得不签订的条约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为他们设想。教会旧约中曾有规定:即使是魔鬼,也应有其发言的机会。然而,在这以国际公理自诩、首创民主的国家,对待被告却不及中世纪黑暗时代,连最起码的公理原则都不能遵从。”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了巴黎和会,后来因为坚决反对和约中对德国的经济政策最终辞职。辞职后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和约的经济后果》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这种赔款方法就像“年复一年地活活地把它(指德国)的皮剥光。无论这种手术做得如何熟悉和小心,在手术过程中多么注意不要杀死病人,它却代表了一种政策,这种政策如果真的被采纳并被蓄意实行,人民的判断就会宣告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法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克里孟梭私下说:“这个和约,正如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是战争的延续而已。”列宁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不多,主要讲解了巴黎和会上,各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以的掠夺战争,掠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性。巴黎和会上,各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中国提出正义要求除外),正是以掠夺为出发点的,因而在经过五个多月的争吵中,最终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全方位的处置,反映了列强在和会上分赃的性质。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对德国的过分处置,引起了德国民族主义的仇恨,暗藏了德国复仇报复的种子,为日后希特勒上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战后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下节课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作了铺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来对《凡尔赛和约》的客观评价,理解日后法西斯德国利用人民复仇的心理推行对外扩张的历史根源。

教学中,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相关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在中国人民的反对之下,北洋军阀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最终拒签和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帝斗争精神。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怎么认识《凡尔赛和约》?

答案提示:《凡尔赛和约》使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以及全部的殖民地。而严厉的军控,使德国军备还不及周围小国的水平。如此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对于一个经济和军事能量都很大的资本主义强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它从战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它必然要寻找借口突破和约对它的束缚,而对德国这样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其最惯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秩序,如同建立在火山口上。

⊙本课测评:

1、巴黎和会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召开?谁在这次会议上起主导作用?

答案提示:帝国主义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还要力争在战后新的格局中促成有利于自己的安排。由于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实力政策,因此,实力相对强大的英、法、美三国主导了会议的进程,广大中小国家仅仅作为陪衬。

2、《凡尔赛和约》埋下了哪些将会产生罪恶的种子?

提示:德国接受投降是希望得到体面的和平,而得到的却是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这对德国新政府、军队和人民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必然激起社会性的普遍复仇情绪。而这种复仇情绪,在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里,很容易会与战争政策联系在一起,所以,复仇情绪将成为产生战争罪恶的种子。

⊙学习延伸:

1、依据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英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掠夺德国,以得到补偿。但又反对过于严厉地制裁德国。这是由于英国不能突破惯用的均势外交的平衡原则,不愿意由于过分制裁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此外,英国还希望一个有足够力量的德国,成为其反苏战略上牵制苏联的一个重要力量。

2.据有关资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有什么分歧?并说明其原因和理由?

参考答案:法国近代历史上,如在拿破仑时代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多次战争中,在普法战争中,以及在一战中,法国多次遭到普鲁士和德国的军事打击,以致对德国存有难以抹平的心理恐惧。为了彻底消除德国未来的军事威胁,自然要求最严厉地制裁德国,以至于提出了肢解德国或建立缓冲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削弱德国的机会,法国还可以建立欧洲的霸权,这也是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目的之一。

高一语文教案:《巴黎圣母院》


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了解,激发并培养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通过教师对《巴黎圣母院》的分析,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及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消除阅读障碍,提出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建议

2、以片段学习与影片相参照,进一步学会阅读、欣赏外国长篇小说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中世纪的欧洲及法国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课前准备:

1、上课前两周利用阅读课布置学生通读《巴黎圣母院》原著至少一遍

2、课前播放电影《巴黎圣母院》,并留相关问题由学生提前查阅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ppt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51年6月1日,法国举行了一场有200万人参加的隆重的葬礼。这场葬礼哀悼的既不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也不是战功卓著的将军,而是世界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等众多经典文学形象。这些形象,有的很美,美得无与伦比;有的很丑,丑得世所罕见。《巴黎圣母院》也是各种艺术门类改编 “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欣赏名著

(一)走近雨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家雨果:(ppt展示)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2002年他诞生200周年时,法国把当年命名为“雨果年”,足见其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品有26卷的诗歌、20卷的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学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雨果更多以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因为中国的读者更熟悉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其中《巴黎圣母院》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板书: 雨果 《巴黎圣母院》

“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二)回顾方法

结合学生已有的小说阅读知识,梳理小说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

师生探讨:阅读一篇小说,应该从什么角度切入呢?(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归纳)

明确:小说阅读的切入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课堂设置:教师以学生熟悉的小说《祝福》为例,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阅读方法

例: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个饱受封建礼教和婚姻生活折磨的妇女形象(人物形象)。通过祥林嫂两次婚姻中第一次丧夫→出逃→被婆家贩卖再嫁→失去孩子、再次失去丈夫→被众人嫌弃→被主人赶出家门,流落街头,最终悲惨地死去的人生命运(故事情节),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主题)。小说以“祝福”为题目,营造了主人公祥林嫂活动的社会环境,以祝福的喜庆场面反衬了祥林嫂悲惨地人生命运(环境)。

(三)文本探究

1、主要人物梳理

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

敲钟人:卡西莫多

穷诗人:甘果瓦

花花公子、弓箭队队长:弗比斯

副主教:弗洛罗

(以上内容ppt展示)

2、学生概述小说情节 (生1、生2……)

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弗洛罗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弗洛罗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沉迷于其美色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骑兵队长弗比斯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弗罗洛刺杀却没有死。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乞丐群众为营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罗洛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最后卡西莫多愤然将弗洛罗从教堂顶楼摔下,卡西莫多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进入圣母院地宫殉情。

课堂讨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方面。

例如:这是一个关于________的故事,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

参考: 爱情、亲情、人格分裂(神性与人性的争斗);

荒谬的司法、暴力与反暴力(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冲突,奇迹王朝的互相救助……

(以上内容ppt展示)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洛罗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3、主题归纳

师问:读完《巴黎圣母院》,你觉得雨果在这部作品中想表达什么:

生答:1、2、……

明确:中世纪的欧洲——黑暗的年代

二位一体(宗教、世俗)的封建专制统治

(四)欣赏小说的亮点

1、作为雨果个人文学艺术特色的最明显标志之一,最为典型的是“美丑对照”原则

课堂讨论:“美丑对照”原则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

人物形象上的美丑对照

学生讨论列举:

爱斯美拉达的“美”与卡西莫多的“丑”

爱斯美拉达的善良与弗洛罗的狠毒

爱斯美拉达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

同一人物身上也存在着对比:

卡西莫多相貌的“丑”与其内心的善良

弗比斯的英俊潇洒与其风流成性、卑鄙肮脏的灵魂

情节上的美丑对照

法国法庭的审判:表面公正庄严实则荒唐残忍

奇迹王朝的审判:似有悖常理却隐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2、在故事情节安排上追求离奇,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爱斯梅拉达在黑夜里被劫后意外获救;

遭陷害后被送上刑场

被救入圣母院后险象环生;

临刑前夕母女相认;

3、大胆的夸张,绮丽的幻想

为了救出爱斯梅拉达,乞丐们全体出动攻打巴黎圣母院,前赴后继、视死如归。除此以外,巴黎圣母院高大挺拔的哥特式建筑,狂欢节上五光十色的人群,千奇百怪的笑声和表情,专门在黑暗里活动的副主教弗洛罗的阴险歹毒,还有和爱斯梅拉达同样可爱但象征着厄运的山羊,都洋溢着雨果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浪漫主义文学

4、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弗比斯轻薄的爱。弗比斯是爱斯美拉达唯一心爱的男人。他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在卡西莫多劫持爱斯美拉达时,他英雄般的救了她,基于对英雄的爱慕,爱斯美拉达死心塌地爱上他。而弗比斯呢?实际上是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对女性的玩弄与占有。对他来说,美丽但贫穷的爱斯美拉达绝不是他的梦中情人。因此当爱斯美拉达落难无辜的被黑暗势力迫害致死时,他根本不看她一眼,与贵族小姐完婚了。因此,弗比斯的俊美掩盖着心灵的空虚与丑恶。

其次是副主教弗洛罗兽欲的爱。弗洛罗与爱斯美拉达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他们是对立的力量。弗洛罗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衣冠禽兽。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美色垂涎三尺,表现出疯狂的爱恋,但这是一种兽念、占有。在勾画弗洛罗的卑劣灵魂时,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一方面写他的灵魂是丑恶的,品行是卑下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弗洛罗的兽欲意念的强烈与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分不开,弗洛罗既是施恶者,也是受恶者。

第三,是穷诗人甘果瓦——一个能编会写,知识丰富的知识分子。爱斯美拉达出于不让有才学的诗人无辜丢命的目的表示愿意与他结婚,而并非爱上他。甘果瓦虽然知识丰富,却是一个“心灵本来就是混沌,无决断,且复杂的人”,如此平庸之辈不可能激发爱斯美拉达纯洁的爱。就甘果瓦来说,对爱斯美拉达的救命之恩知而不报,这就说明这个人无情无义;当爱斯美拉达受难时他还协助敌人陷害救命恩人,这说明他不但是懦夫、庸人,还是一个无灵魂无品行的卑鄙恶人,因此甘果瓦对爱斯美拉达的感情是一种干瘪的无品行的爱。

第四,是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纯正而自卑的爱。作者对其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其人性的光辉让人产生一种丑到极处却是美到极处的文学感受。他对爱斯拉达的爱慕从外表看来似乎不配,而且他内心也有自卑感,但这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忠诚,感恩,崇拜及献身的精神,是人类自然天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特别是当意识到自己被弗洛罗利用并使爱斯美拉达死去时,他杀死了收养自己的弗洛罗,这表明了他人性的正义,外表丑陋却无法掩盖灵魂的纯洁。

雨果通过描写四个处于不同地位,不同阶级的人对爱斯美拉达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的爱,在强烈对照中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形式与内容,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

(五)电影片段与文本的比较,以此感受小说语言的魅力

课堂准备:播放视频片段

(1)爱斯梅拉达救助受刑的卡其莫多(眼睛的描绘)——女主人公的善良

(2)拯救爱斯梅拉达于绞刑架下 (动作 心理)——弱者的无助

三、拓展延伸

师生探讨:如何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形象?

1、什么是悲剧?

西方标准:崇高、悲壮、悲悯——崇尚英雄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学:“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学生讨论:普罗米修斯、布鲁诺、爱斯梅拉达、窦娥、杜十娘、祥林嫂、西门庆、郑屠哪些是文学意义上的悲剧形象?陈述理由。

2、悲剧形象的美学意义

震撼人心、引发悲悯、传递正义

四、课外作业(学生选做)

1、学生改编小说为剧本,做《巴黎圣母院》课本剧的编排

2、以文学欣赏中的悲剧理论,合作探究《悲惨世界》

五、课后反思

《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文学名著,学生读过的不多,且小说情节神秘惊险、扣人心弦,主题深刻,小说涉及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学生了解甚少,这为本课教学造成一定的障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扫除这个阅读障碍,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

本课性质为“导读”,因此我认为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导”上,即经过对《巴黎圣母院》的分析,教给学生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学生利用领会到的方法去阅读其他文学名著,以期形成知识、能力的迁移,这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附板书设计:

《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中世纪的欧洲——黑暗的年代

二位一体(宗教、世俗)的封建专制统治

美丑对照”原则

“悲剧”

西方标准:崇高、悲壮、悲悯

中国文学: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美学意义:震撼人心、引发悲悯、传递正义

《在桥边》教案


《在桥边》教案
一、导入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无数像“桥边的老人”一样的无辜的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那些经历了战争又有幸能活下来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战士,在战后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否有人关注呢?让我们走近伯尔,走进《在桥边》。

二、作者简介
“二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一位与军国主义格格不入的作家,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这段经历为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一、整体感知
1、根据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明确:他们替我缝补了腿——战争之后(二战之后)
2、“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
明确:猜测——“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
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三、重点研读[ks5u]
1、对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我”满意吗?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明确:不满意。
这份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虽然对现状不满,但为了生存,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数错,“乱数”,使得数字不准确。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我就用五位数来表示我的慷慨。”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除了因为工作单调、枯燥、乏味,还有其他原因使得作者对这份工作、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的吗?
明确:对“他们”的不满。
3、“他们”是谁?“我”为什么对他们感到不满?
明确: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第一段“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即便这些是虚假的数字,他们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图作出些“政绩”,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生存状况。
4、“我”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那么,“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找出相关语段。
明确:想要爱情。(心爱的姑娘)
5、当心爱的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课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6、师: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
齐读,感受我的欢乐。
7、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四、齐读课文,感受情节的“摇摆”。
1、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2、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3、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
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4、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5、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6、小结: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五、主题探究
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明确: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揭示了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小结1: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或小结2: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c)“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d)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明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动物游戏之谜》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物游戏之谜》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动物游戏之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初中所学科普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并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结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理解、筛选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掘文章的人文内涵,珍爱动物。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这篇科普说明文总——分——总的形式特点。
三、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科普文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探讨交流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板书:“游戏”,同学们,儿时你们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们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会游戏,其实动物也有很多游戏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
(展示动物游戏图片)
看到这些可爱、有趣的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的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一)上课行为
1、温故知新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是说明文中的一种,是专门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工具。科普说明文遵循科学的原则传授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集中,篇幅不是很长,语言准确简洁,浅显易懂,把科学知识推广到社会各阶层。
(2)上节课,我们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回顾初中所学的说明文的知识。初中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文?(《苏州园林》、《桥》、等)以《苏州园林》为例,它是按照逻辑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再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最后,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愿望。(请学生来说)。
(3)检查预习:上节课,我们布置大家回去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预习,并思考:围绕着动物游戏的秘密,文章是如何让展开的呢?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的预习结果。
明确:1(1)——(4)动物也游戏表(浅)
(5)——(8)动物游戏的基本类型↓
(9)——(14)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里(深)
(15)要完全揭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深入研究

2文章先是写到动物游戏,再给动物游戏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面,提出问题:动物为什么游戏,进而解决问题,提出关于动物游戏的四种假说还有总结。层层深入,是“总——分——总”的形式。
教师总结:文章由现象到分类,再到意义、目的,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这非常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信息筛选: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篇文章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动物为什么游戏。文中第10段,有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例如,鲨鱼、蛇“它们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那就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找出四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明确:a: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b: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c: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深入探讨:好的。这几个同学都能够准确地从文中找到各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那么,在你们从文中找相关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文中对于动物游戏的描写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和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的文字写的非常生动,充满着情趣。
A、文章开头介绍三种动物的游戏时,用“走钢丝”“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样”“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动物游戏的情形。叶猴“嬉闹”、渡鸦“欢快”、露脊鲸“得意洋洋”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文章趣妙横生。
b、通过一系列的动词“依仗”、“玩”、“推挤”、“抓住”、“跳开”、及修饰语“好像竭力”、“巧妙”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叶猴游戏时,调皮、可爱、灵巧的姿态。
语言浅显易懂但又生动形象。
好的,这就是这篇科普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接下来呢,就请你们
4、表达交流:根据你的观察或理解,你赞同哪种或几种假说?如果都不赞同,也可以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学说。要求: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尽量学习、模仿文中的语言特点,描写你所观察到的动物游戏的情景,来论证你的观点。
(学生自由发挥即可。)
例如:①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例如,小狗喜欢咬袜子,叼着袜子到处跑。
②生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像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③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例如,猫捉老鼠。平常猫就会进行一些锻炼,玩小球啊,等等,它玩小球的姿势什么的,和猫玩老鼠的时候很像。所以,我支持“锻炼说”和“学习说”
5、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基本上,每一种假说都有它的拥护者,那么作者呢?他支持哪一种说法?文章有没有明确的表态?(没有)为什么?(可以引导,提示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解答。既然文章题为动物游戏之谜,那他为什么不给我们揭开这个谜?)
明确: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第二、科学注重求实,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下结论。
第三、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包容性。
第四、和课文的题目相切合,引导人们继续深入地探索。
6、能力提升,挖掘内涵:任何作品总会向读者传达一种信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动物世界存在的令人无法理解的游戏行为,他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研究吗?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你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阅读课文中这两句话:
“动物学家们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
“动物游戏之谜没有完全解开,但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明确:(1)通过同学们刚才激烈的讨论,我们突然发现,被人类认为智力低下的动物,也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思维,在我们身边一些被看作极为平常的动物行为,还有如此深奥的科学知识。正像文中所讲“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2)游戏历来被当作人类的专利,但科学却证明了被人们视为低等的动物也会游戏,而且动物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
(3)科学探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因为我们实在与动物有着太多的相似。多还给动物们一些生存的空间,让它们继续它们的游戏,同时也是在保护人类自身游戏的权利。
(4)作者抛砖引玉,想要通过这篇科普文章来引起更多人对于动物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动物的研究中去,一起来寻找动物世界的奥秘,来揭开这个谜。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例示:①“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②“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
③“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④“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⑤“动物也有灵魂”
八、课堂小结
《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为我们揭开了动物日常游戏行为的神秘面纱,摆出了研究者的种种结论,既让我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们明白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也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征途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附和)。希望同学们也应该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漫漫征途中留下同学们自己的足迹。
九、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写一篇周记,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与身边的动物和谐相处?
2、预习《劝学》,找出文章的论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