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下册语文写景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1

九年级下册语文写景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九年级下册语文写景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写景抒情类文言文词语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

通过对文言词语的基本规律的归纳,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教给学生复习文言词语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理论依据

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熟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等知识点,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必要条件,所以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知识系统化,以便更好地迁移到课外文言文阅读。

设计特色

本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通过专题的复习,不仅精熟中考文言文的复习方法,而且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形成知识的系统化,期望让学生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复习文言词语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常用虚词进行归纳整理,告诉学生复习文言词汇的基本方法。

考纲、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文言实词的积累量在150个左右,《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表述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广东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词语的表述是: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考纲推荐的24篇古文,都是经典名篇。为了使复习系统、高效,故将24篇古文分成4个专题,其中本专题(《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满井游记》《三峡》八篇文言文)所占篇幅最大,而且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进入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所掌握知识的最大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而且往往是复习了后面的前面复习的又忘记了。大部分学生的复习是被老师牵着走的,没有自己的复习方法。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了解中考文言文基本篇目中本专题重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词语复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技能目标

通过归纳、总结八篇文言文里的字、词,把握文言文词语复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讨复习课内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操,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复习重点

归纳落实本专题文言文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常用虚词。

复习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复习文言词汇的方法

复习策略

提问法、小组竞赛法、练习法、归纳法

课前准备

学生的准备

梳理《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满井游记》《三峡》八篇文言文,归纳整理重点实词和常用虚词的;完成导学稿。

教师的准备

吃透八篇文言文的字词,并动手归纳整理好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常用文言虚词,设计导学稿、课堂练习。做好多媒体相关课件。

复习课时

一课时

复习流程

复习环节

教师活动及答案提示

方法导引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经过我们第一轮的复习,我们对中考24篇文言文加深了印象,为了巩固大家的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也为了让大家掌握复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老师把24篇文言文分成了四个专题,期望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大家能用此方法去巩固另外三个专题的知识,让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教同学们第一个专题:山水怡情—借景抒情文言文的复习方法,相信对大家是很有帮助的。本节课是我们专题复习的第一课时,首先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老师设计此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纲阐释

方法点拨

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题型为选择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出自文段中,将联系到其他课文中的词语或现代汉语中的成语。

方法:

1、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

2、整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

重点关注文言实词,了解常用文言虚词。

让学生明确考点和题型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归纳

“通假字”

归纳整理

 通假字的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明确:“xx”通“xx”,意思是“xx”

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通假字”实例(见课件)

从同音、形近方面考虑所通用的字,联系上下文确定是否通假字。

教给学生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一词多义”归纳整理

教师明确:同样的字,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大不一样,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一词多义”实例(见课件)

先掌握词的本义,再由本义推断其他意思。

教给学生方法。

“古今异义归纳整理”

有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同,我们叫做古今异义词。

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古今异义”实例(见课件)

从词义范围的变化和感情色彩的变化方面考虑

教给学生方法。

“词类活用归纳整理”

教师明确:词类活用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词类活用”实例(见课件)

分清是否活用,可凭语感,也可用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教给学生方法。

“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虚词所占的分量不多,大家只需要积累几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即可。

幻灯片出示师生课前整理的“常用虚词”实例(见课件)

课外文言文练习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词语意义要及时积累、分类整理归纳,强化重点记忆,并要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课外迁移〗(见课件)

课内向课外迁移。

常积累、多记忆

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和方法,

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课堂小语

1、平时注意积累、归类、整理和多练习。

2、善于延伸与关联。就是将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课文中的意思、用法进行联想、归纳,对课文的理解和熟知程度是提高该题得分的关键。3、在平时多积累成语。

作业设计

完成拓展性练习(见同步练习卷)

板书设计

写景抒情文言文词语复习方法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课内迁移课外

4.词类活用

5.常用虚词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下册化学总复习教案(人教课标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化学总复习教案(人教课标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推断题(第1课时教案)
【复习目标】
1.通过精讲使学生掌握做推断题的题眼与突破口
2.通过精练使学生掌握做推断题的思路与方法
【复习要点】
1、通过2010-2012中山市中考考题,认识推断题的题型特征
2、通过推断题复习,掌握有关物质结构、性质、用途等基础知识。
【教学思路】
知识整理→例题精讲→课堂练习→习题评讲
【教学过程】
四、例题精讲:
PPT:【突破口一】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黑色MnO2、C、Fe3O4、CuO、Fe
红色Cu、Fe2O3
蓝色:含Cu2+
2、溶液颜色浅绿色:含Fe2+
黄色:含Fe3+
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3、沉淀颜色溶于稀硝酸的并产生气泡白色沉淀:CaCO3、BaCO3
溶于稀硝酸的无气泡产生白色沉淀:Mg(OH)2、Al(OH)3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例1】A、D均为黑色固体(D为常见金属),B为胃酸的主要成分,C为蓝色溶液,D、E、F均为单质。图为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省略。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E,F。
(2)反应①除了生成E,另一生成物的化学式为,该反
应的基本类型是。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思路点拨】1、从物质的颜色去找突跛口,因为D为金属,并且为黑色,为铁单质,因此推精心策划本反应与还原有关:2、从物质溶液颜色去找突跛口,蓝色溶液C一定有Cu2+。则D和C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3、从物质用途去找突跛口,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则B为盐酸,那么A就是黑色的氧化铜。
PPT:【突破口二】以物质物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1、点燃:有氧气参加的反应
2、高温:①CaCO3分解;②还原;
3、加热:①KClO3、KMnO4分解;②H2还原CuO、CO还原CuO;
4、通电(电解H2O);
5、催化剂(KClO3、H2O2分解制O2).
【例2】工业上以大理石和赤铁矿为主要原料制取B和G,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D、G为单质。

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工业制取的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B,G;
⑵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思路点拨】1、考核对条件“高温”的两种反应:①高温煅烧石灰石、②还原反应;2、考核CO2与CO、C之间的转化关系。
【突破口三】以物质特征反应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CO、H2,固体是C。
(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4)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是H2O。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在O2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的物质是Mg
(7)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
【突破口四】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5)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6)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7)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8)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Fe
(9)元素组成相同的化合物:H2O和H2O2;CO和CO2;Fe2O3和Fe3O4;KMnO4和K2MnO4
【突破口五】常见的几种转化关系:
1、碳三角:2、钙三角3、铁三角

【练习1】(2011湛江)框图中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成分,B用于改良酸性土壤,G是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E、F、I为无色气体。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C:。
(2)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①属于反应(填反应类型)。
(4)日常生活中为了阻止反应③发生,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条)。
(5)要使反应⑤能够发生,需要反应物B和M,其中M的化学式为。
【思路点拨】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成分,就是盐酸,B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就是熟石灰,C的反应条件通电,就是水,G是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说明CJF的反应是铁生锈,E为氢的,J为铁,F为氧气,D是氯化钙,I为无色气体,是氨气。
【推断题解题方法归纳】
一般思路:
1、若题目指出某物质是常见的酸,则试着用HCl或H2SO4进行推导;
2、若题目指出某物质是常见的碱,则试着用NaOH或Ca(OH)2进行推导;
3、若题目指出某物质是常见的盐,则试着用NaCl或Na2CO3或CaCO3进行推导;
4、若指出某物质为生成的气体,则试着用CO2或进行推导,不行再试用O2或H2进行推导。
方法要点
1、全题兼顾,找到题目的突破口,并把题目的关键信息标注在题中。
2、根据找到的题目突破口,进行顺推或逆推,把能推出的尽量先写在题目上,进而全面答案。
3、把推出的答案放回原题去进行检验,确立答案的正确性。
【布置作业】《冲刺》第145页~147页:第1、2、3、9题(附题目)
1.(2007广东)下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丙、丁分别为Mg、BaCl2、Na2CO3、HCl中的一种。
(1)写出乙和丙的化学式:乙,丙。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甲和乙:
丙和丁:
(3)图中反应①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又称为____反应。
2、有A、B、C、D、E、F六种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反应关系如下:
试推断各物质的化学式:
ABCDE
3.(2008广东)右图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碱。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点)、。
9.A—I为九年级化学所学的物质。已知A为金属氧化物,C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为蓝色沉淀,E为单质,F为浅绿色溶液,F、G、I均为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部分生成物末标出),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
(2)B与I之间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写出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题(第2课时教案)
【复习目标】
1.通过精讲使学生掌握做推断题的题眼与突破口
2.通过精练使学生掌握做推断题的思路与方法
【复习要点】
1.巩固和加深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的理解
2.重点对酸、碱的通性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思路】
复习引入→例题精讲→课堂练习→习题评讲
【教学过程】
投影PPT,请同学们复习2分钟
做推断题的一般方法:
一、“找题眼”(即题目的突破口),在题中标注,作为已知条件;
二、主动出击,顺题推导下去,确实不能推导下去,则改变思路,反推,切不可光看不动手推导。
三、根据题目的说法,进行相应的推导
1、常见的酸,则试带H2SO4或HCl进行推导
2、常见的碱,则试带NaOH或Ca(OH)2进行推导
3、常见的盐,则试带NaCl或Na2CO3或CaCO3或其他根据现象可能物质进行推导
4、酸碱盐推断题中,若有产生气体,先试带CO2进行推导。
例1.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B是常用调味品,E、F的俗称分别是熟石灰、纯碱。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

(1)写出A、B的化学式:A,B。
(2)在物质的分类中,D属于(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图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4)图中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思路点拨】根据发酵粉获知A是碳酸钠,根据E、F的俗名是熟石灰、纯碱逆推得出C是水,D是二氧化碳。
【方法归纳】一些教材中出现的重要的酸、碱、盐及氧化物要熟悉它们的用途和俗名,这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有些推断题正推不妥就换成逆推,重要的是将物质推完要放回原题验证下整体是否符合逻辑,确保答案正确。
例2.A—D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四种常见物质,它们都不属于酸和碱,A是红色固体,它们与稀HCl、Ca(OH)2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____”表示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物质A、B、C的名称:A、B、C,⑵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②,
⑶反应③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先根据题意A—D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四种常见物质,它们都不属于酸和碱,可推知它们只能是单质、氧化物、盐这三类物质,然后结合物质的颜色,可知A是氧化铁或铜,但酸不能与铜反应,所以A是氧化铁,B只能是铁,右边C、D则根据碱的通性,可推知C是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D是碳酸钠
【方法归纳】遇到酸的连线图则根据酸的五点通性去推(一般酸与指示剂除外),遇到碱的连线图则根据碱的四点通性去推(碱与指示剂除外),遇到盐为中心的连线图,则想到酸碱盐的通性中有八点可以生成盐的途径。
【课堂练习】
1.(2011年中考题第20题)右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回答:
(1)溶液X是______(填“酸”、“碱”、“盐”),试剂A是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若X是稀硫酸、B是氧化物,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4)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一般是酸,结合溶液的颜色推出各物质
【方法总结】在推断题中,物质或溶液的颜色是判断物质的突破口,关键的节点,争取要熟记
2.(2012年中考题第20题)
有五种化合物,它们两两之间发生的某些转化关系如下图箭头所示。请回答:
(1)Na2SO4→NaCl的转化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这一类型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填一种)。
(2)NaOH→Na2SO4;
NaCl→NaNO3。
(3)在图中的物质间转化关系中有的可以逆向转化。
他们分别是:→;→(填化学式)。
【思路点拨】碱生成盐往往优先考虑酸碱中和反应,根据盐的组成判断酸的组成,酸、碱、盐之间相互转化要充分考虑到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方法总结】碱和盐、盐和盐两类的反应要符合两个条件,反应物要可溶,生成物有沉淀。
【布置作业】冲刺第148页12、13、14三题(附题目)
12.A.、B、C、D、E、F、G、H、I都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物质。其中E、F、H均为黑色固体B为紫红色固体,D为混合物。他们之间有下图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省去)
(1)用化学式表示D的组成、
(2)F→G的反应类型
(3)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
(4)指出B的一种用途
13.下图是某实验中各物质间的变化关系:
(1)写出氧化铜与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3)溶液D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14.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具有如右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他反应物及多余产物均已略去):
(1)若A是一种白色难溶于水的钙盐,由三种元素
组成,C是一种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请写出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C;
(2)若A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无色液体,D是一种黑色固体,且每个D分子中含有七个原子。
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C;
②写出C与D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推断题测试题
1.右图中的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回答;
(1)若X为气体,Y为红色固体,则甲为;乙为。
(2)若X为黑色固体,Y为气体,则乙为。
(3)若Y为气体,乙的水溶液为浅绿色,则X为;
反应方程式可能为,反应类型是。
(4)若X为红色固体,Y为银白色固体,则甲可能为。
2、为了鉴别失去标签的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这三种溶液,编号为A、B、C,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同时观察现象。
(1)A为溶液,B为溶液,C为溶液。
(2)子晴同学提出用测PH的方法也可以鉴别,测得PH=7的溶液是
(3)咏喻同学认为可以用试剂(填写试剂名称)更简单地鉴别这三中溶液。
3、甲、乙、A、B是初中化学中四种常见的物质存在如图的反应关系。,
(1)若乙是二氧化碳,B是红色金属,则C属于;(单质或化合物)
(2)若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A、B是常见的两种碱溶液,
据图推断:
A可以用于农业上改良(酸性或碱性)土壤;
B生成甲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其中A为钠盐,X、Y均为黑色粉末,D为红色金属单质,F在常温下为液态,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含三种元素,则A的俗名是_________;
若A含四种元素,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C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
(3)若E→F为中和反应,则E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4)写出上述物质转化过程中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A、B、C、D、E、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与B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B与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F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盐。
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在通常情况下,F、G是组
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Q、R都是黑色固体(部分反应条件略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D、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若E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防腐
剂,则C的化学式为______,反应①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标出的九种物质按单质、氧化
物、酸、碱、盐进行分类,一定没有的物质
类别是________。(4)反应①~⑤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7、A~H都是常见的物质。已知A、B均为黑色固体,D为红色固体单质,F为红色固体,H为蓝色的溶液。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B和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
(2)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可能是_______(写一个化学式),根据H的化学式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九年级下文言文知识梳理

孙鹏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墨子,名,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的辑录。

2.孟子,名,时期邹人。《孟子》是所作,家经典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鱼我所欲也》选自。

“四书”指:、、、。

3.庄周,时宋国人,哲学家,家代表人物。《庄子》是

的著作集。

4.《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相传为时期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这部书是时期编纂的。

6.《愚公移山》选自《》,本文的体裁是。

7.《》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也称。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再而衰,三而竭。

5.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6.求之不得,。优哉游哉,。

7.蒹葭萋萋,。所谓伊人,。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个,其中“人和”

最重要的句子,。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重点说明防御一方地利条

件优越的句子是,,,。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的句子,,,,

,,,。

11.《鱼我所欲也》中点明本文论点的句子

是,;,。,。

12.《曹刿论战》中最能体现庄公取信于民的是,,

1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令初下”后情形是

,。

14.《关雎》中用起兴开篇,表明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的句

子是,。,。

15.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蒹葭》中的“,。,”,且被谱上了曲演唱,成为了歌曲的一部分。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公输盘不说()通()

2.子墨子九距之()通()

3.子墨子之守圉()通()

4.公输盘诎()通()

5.亲戚畔之()通()

6.曾益其所不能()通()

7.衡于虑()通()

8.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通()

9.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

11.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

12.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

13.乡为身死而不受()通()

1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

15.始一反焉()通()

16.汝之不惠()通()

17.亡以应()通()

18.一厝朔东()通()

四、古今异义词。

1.请献十金金:古义今义

2.荆之地方千里地方:古义今义

3.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虽然:古义今义

4.吾之所以距子矣所以:古义今义

5.池非不深也池:古义今义

6.亲戚畔之亲戚:古义今义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古义今义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义今义

9.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古义今义

10.一箪食,一豆羹豆:古义今义

1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义今义

12.可以一战可以:古义今义

13.小大之狱狱:古义今义

14.再而衰再:古义今义

15.又何间焉间:古义今义

16.必以情情:古义今义

17.忠之属也忠:古义今义

18.肉食者鄙鄙:古义今义

19.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今义

20.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今义

五、一词多义。

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必为有窃疾矣。()

以牒为械()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利: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加: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既加冠()

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朝: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于齐()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美:吾妻之美我者()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伐: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安: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六、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然胡不已乎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3.环而攻之而不胜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必先苦其心志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贤者能勿丧耳

8.蹴尔而与之

9.何间焉

10.神弗福也

11.惧有伏焉

12.朝服衣冠

13.闻寡人之耳者

14.能面刺寡从之过者

15.寒暑易节

七、翻译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一、1.翟春秋战国之际墨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2.轲战国孟子及其门人儒《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告子下》《孟子告子上》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3.战国道庄周及其后学4.左传左丘明5.战国策西汉刘向6.列子汤问寓言7.诗经风雅颂305诗三百

二、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入则无法家拂士3.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4.一鼓作气5.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6.寤寐思服辗转反侧7.白露未晞在水之湄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三、1.“说”通“悦”高兴2.“距”通“拒”抵抗3.“圉”通“御”抵御4.“诎”通“屈”理屈5.畔:通”叛”背叛6.“曾”通“增”增加7.“衡”通“横”梗塞,不顺8.“拂”通“弼”辅佐9.“辟”通“避”躲避10.“辩”通“辨”辨别11.“得”通“德”,恩惠、感激12.“与”通“欤”,语气助词13.“乡”通“向”从前14.“徧”通“遍”普及,普遍15.“反”通“返”返回16.“惠”通“慧”聪明17.“亡”通“无”没有18.“厝”通“措”放置

四、1.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今专指金子2.土地方圆;今指地区、区域3.虽然如此;今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用来……的方法;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护城河;今多指池塘6.内外亲属,包括付息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7.兵器;今多指士兵8.这样;今多用作判断动词9.常常;今多指恒心10.古代一种木质的盛食物的器具;今常为豆子的种类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12.可以凭借;表可以或能够的能愿动词13.案件;关押罪犯的地方14.第二次;又一次15.参与;中间、空间16.实情;感情17.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忠诚18.目光短浅;卑鄙19.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劝说;讥讽、嘲讽20.议论;诽谤、讥讽

五、1.为:给、替;是;当作;接受2.利:有利;锋利3.得:得到、获得;通“德”,感激4.加:虚报;益处、好处;戴5.故:原因;所以6.朝:早晨;朝庭;朝见7.孰:谁;仔细8.美:认为……美;漂亮9.固:顽固;本来10.伐:进攻;砍伐11.安:养;怎么

六、1.为什么2.入侵3.围4.限制5.使……痛苦6.了解7.丢掉8.用脚踢9.参与10.赐福11.埋伏12.穿戴13.使……听到14.当面指责15.交换

七、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2.因为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为沉迷安乐而衰亡。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4.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5.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011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1九年级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九年级文言文总汇
孟庆玲
《陈涉世家》
一、〖知人论世〗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发配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重点词句〗
1、辍耕之垄上:停止
2、怅恨久之:失望叹恨
3、苟富贵:倘使(如果)
4、若为佣耕:你;是
5、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驻守
6、屯(于)大泽乡:停驻
7、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8、会天大雨:恰巧(适逢)
9、举大计亦死:发动
10、等死:同样
11、死国可乎:为国事而死;死,为…而死
1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
13、今或闻无罪:有人
1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15、吴广以为然:认为
16、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1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命令
18、吴广素爱人:平常 
19、令辱之:让 
2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 
21、藉第令毋斩:即使 
22、死即举大名耳:干出大名声 
2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生来的贵种吗 
24、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25、收而攻蕲:收集义军 
26、行收兵:行军中 
27、比至陈:等到
28、守丞死:郡守的副职
29、号令召三老:封建社会里长官教化的乡官
30、将军身被坚执锐:指亲自作战
31、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
〖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5、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答: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答: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答:(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答: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四、〖课文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久矣
8、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9、“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10、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答:(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
12、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3、补充——史记文体:本纪(帝王、皇后)、世家(诸侯将相)、列传(普通人)、书(奏章)、表(大事年表)
《唐雎不辱使命》
一、〖知人论世〗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1、说:(yuè)通“悦”,高兴。2、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
3、仓鹰:仓通苍,青色的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一词多义〗
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派遣)子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徒:A、免冠徒跣(动词,光着)B、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词,指成年男子)B、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不译)
怒:A、怀怒未发(形容词,愤怒)B、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表转折,虽然)B、虽千里不敢易也(连词,即使)
以:A、以头抢地耳(用)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C、徒以有先生(因为)
与:A、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B、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同)
于:A、受地于先王(从)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者:A、以君为长者(……的人)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B、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扩大)
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魏国亡”
〖古今异义〗
1.休降于天(吉祥/休息)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表转折的连词)
3.岂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弯曲)
〖解释重点字词〗
1.唐雎不辱使命 辱没 辜负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3.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4.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答应
5.愿终守之,弗敢易 守护不
6.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7.虽然,受地于先王 即使这样
8、秦王不悦 高兴
9.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出使
10.请广于君扩充
11.而君逆寡人 违背
12.非若是也您所说的这样
13、若士必怒假如(倘若)
14.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15.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16.布衣之怒平民
17.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光着脚 撞
18.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志士)
19.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20.天下缟素 穿丧服
21.秦王色挠 屈服
22.长跪而谢之道歉
23.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24.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因为
〖文言虚词〗 
“以”字的用法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借) 
3、以君为长者 (把)
4、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5、以头抢地耳 (拿)
“于”字的用法
1、仓鹰击于殿上 (在)
2、受地于先王 (从)
3、请广于君 (给) 
4、使唐雎使于秦 (到、往)
〖人物称谓〗
1、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2、布衣:平民。
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4、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三、〖疑难句子翻译〗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答:用大换小,这非常好。即使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
②唐雎不辱使命
答: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使命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
④长跪而谢之
答: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答: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
⑥岂直五百里哉
答: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答: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⑧否,非若是也
答: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⑨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
答: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
⑩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四、〖理解探究〗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
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5、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6、人物性格
秦王:狡诈、骄横狂妄、不可一世、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唐雎: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不畏强暴、勇于牺牲
7、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虎狼之国的国君:盛气凌人,质问威胁、奸诈狡猾、蛮横无理——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弱小之邦的使臣: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的伏虎英雄。
8、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
9、唐雎的说话技巧
概括说:第一言之有“节” 第二言之有“据” 第三言之有“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词语积累
[通假字]
法家拂士:拂:bì 弼,辅弼。衡于虑:衡:héng 横,梗塞,指不顺。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郭]外城;3、[池]护城河;4、[兵革]兵器甲胄;
5、[委]舍弃;6、[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7、[山溪]山河;8、[畔]通“叛”:背叛;
9、[环]包围10、[至]极点
三、[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也,米粟非不多也
答: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四、[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理解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词语积累
[注音]
1、畎亩之中(quǎn)2、法家拂士(bì)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ùe)4、百里奚(xī)
[解释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指被任用)(田亩,田野)
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4、衡于虑同“横”,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征于色(征验,显露征兆)(脸色)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1、饿其体肤使┅┅饥饿
12、而后喻了解
13、空乏其身使┅┅贫困
14、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5拂乱(违背,阻碍)(使……颠倒错乱)
16、入则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20、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佛士
二、[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四、[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逆境能成才:司马迁膑腿以成史记孙子膑腿以成兵法毛泽东向去北大教书却分到北大图书管理员,结果结识了当时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苏武牧羊而得封侯岳飞抗旨才有风波亭一幕
顺境也能成才:我们知道,农作物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给予水分,给予营养,它们就能茁壮成长,春花而秋实。如果它们生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里,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再拿航行来说吧,如果我们乘船顺风而去,那么我们一定能平安的到达彼岸。如果我们迎逆风恶浪而上,也许还未到达彼岸,我们已葬身鱼腹了。所以说,顺境是成才最有利的条件。
“兵家儿早识刀枪”这句俗语,说明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人才。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儿子梅保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居里夫妇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他们的熏陶下,也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什么现在农村学生大批涌入城市名校来求学?就是因为城市的教学环境好,教学设备先进,教学水平高,使学生们能更好的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成才的基础。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鱼我所欲也》
一、[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身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词语积累
[注音]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重点词解释]
1、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3、贤者能勿丧耳: 有道德的人不丢掉
4、一箪食: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高位厚禄“辩”通“辨” 辨别
8、万钟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1、义,亦我所欲也:正义或仁义。
12、死亦我所恶:厌恶。
13、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三、[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答: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答: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8、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这就叫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整体把握]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五、[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思考题]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联想题]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应用题]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曹刿论战》
一、[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曹刿论战: 战前:取信于民战时: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
论战胜原因: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二、词语积累
[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词语诠释]
1、又何间焉:“间”,参与
2、肉食者鄙:“鄙”,鄙陋。这时指目光短浅。
3、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有“养”的意思。“弗”,不。
5、小惠未徧:“徧”通“遍”,普遍或遍及。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
7、必以信:“信”,实情。(诚信,指对神说实话。)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9、大小之狱:“狱”,案件。
10、虽不能察,必以情:“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
11、忠之属也:“忠”,尽职尽力;“属”,类
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13、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14、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15、一鼓作气,再而衰:“鼓”,击鼓。“再”,第二次。
16、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17、望其旗靡:“靡”,倒下。
18、可以一战:“以”,凭借
三、[翻译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情理处理。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答:我细看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了,所以追赶他们。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答:高官们会谋划迎战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第一次击鼓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5、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他们的士气用尽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答:小的信用不能让神信服,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答:小的恩惠不能普遍,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四、[课文默写]
1、曹刿论战的背景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2、表明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曹刿请见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忠之属也的标准)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曹刿两次抓住战机,一次是在彼竭我盈之时,第二次是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9、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五、[理解探究]
1、一鼓作气,是出自本文的成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今义是: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战争的双方和战争的性质和。其中“我”指鲁国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1)是本文的线索(2)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5、作战时,曹刿和庄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智慧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说说。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答: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为,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8、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
深谋远虑
9、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0、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
六、[理解拓展]
1、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答: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自然会取胜;不赞成:过于片面,战胜不知靠勇气
2、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谈一谈看法。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曹刿的政治思想用孟子的名言来概括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6、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答:曹刿有爱国热情,敢于负责任,有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冷静沉着,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7、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答: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
8.断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题意,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语积累
[正音]
昳丽(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窥镜(kuī)期年(jī)
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词语注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委婉地规劝)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身高
3、而形貌昳丽:【形】体形。【貌】容貌。【昳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朝】早晨。【服】穿戴。
5、窥镜:【窥】照。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7、旦日:【旦日】第二天。
8、孰视之:【孰】仔细、周详。
9、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认为我美
10、暮寝而思之:【暮】晚上。【寝】睡觉。
11、私我也:【私】偏爱。
1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13、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于】比。
1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妇】宫里的妃子。【左右】左右的侍从
1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6、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17、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刺】指责。
18、上书谏寡人者:【谏】劝谏。
1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20、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21、时时而间进:【时时】不时,有时候。【间进】偶然进谏
22、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23、皆朝于齐:【朝】朝见。
[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委婉劝说今义:诽谤
【修七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方
【谤讥于市朝】古义:谤讥:指责今义::讽刺
【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宫妇左右莫私王】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二、[翻译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城北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命令刚下达,官员们纷纷进言上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争(别国)。
5、今齐地方千里。
答: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授给上等奖赏。(“受”同“授”,授予。这句话表明了齐王纳谏的措施、决心。)
7、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他的妻子说:“你漂亮多了,徐公哪能比得上你呢?”
8、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妾说:“徐公哪能赶得上你呢!”
9、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答: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10、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答:王宫里的嫔妃以及左右近侍没有谁不偏爱王的,朝廷的臣子没有谁不怕王的,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王有所求。 
三、[课文内容填空]
1、邹忌从妻、妾、客对邹忌及徐公之美的评价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悟出治国道理,身居高位者,难以听到反映客观实际的话。因此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从文章来看,你认为邹忌和齐王各是怎样的人?
答:邹忌是一个很有智慧,并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齐王是一个心胸宽广,善听忠言的明君。
4、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积极意义?
答:有积极意义,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总要与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委婉表明自己看法,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5、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答:①比干劝谏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屈原劝谏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吴子晋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杀戮没。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
②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6、请写出出自《战国策》的成语至少三个。
答: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
四、[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出师表》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3、“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答: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7、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8、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9、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A、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善于思考,有远见卓识②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③深谙ān(熟悉)君王心理,足智多谋。
B、齐威王:他是个明君,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公输》
一、作者简介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学派的创始人。
二、词语积累
[正音]
郢(y?ng)荆(jīng)诺(nuò)舆(yú)犀(xī)兕(sì)
糜(mí)鳖(biē)鼋(yuán)鼍(tuó)雉(zhì)
鲋(fù)梓(zǐ)楩(pián)牒(dié)圉(yù)诎(qū)
[词语注释]
(1)公输盘:春秋时鲁国著名的巧匠,姓公输,名盘(bān),又写作公输般或公输班,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2)云梯: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指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起于鲁:自鲁国出发。起:起身,出发。
(5)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
(6)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是对墨子的尊称。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7)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
(10)说:(同“悦”)高兴,愉快。
(11)义:善良坚持正义。
(12)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郑重的礼节,一拜再拜。
(14)请说之:解说这件事。
(15)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
(16)荆国:楚国的别名。
(17)见:召见。
(18)争:同“诤”,直言相劝。
(19)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20)然:但是。
(21)胡:为什么。
(22)已:停止。
(23)见(xiàn):引见。
(24)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25)敝舆:破车。
(26)褐:粗布衣服。
(27)粱肉:指好饭好菜。
(28)何若:什么样的。
(29)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30)犀兕:犀,雄性的犀牛,兕,雌性的犀牛。
(31)鼍:鳄鱼。
(32)文梓:梓树。
(33)豫章:樟树。
(34)长木:多余的木材,形容宋国小而穷。
(35)善哉:好呀。
(36)虽然:虽然如此。
(37)牒:木片。
(38)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机变,巧妙的战术。
(39)诎(qū):通“屈”,意思是理屈。
(40)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达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1)寇:入侵。
(42)距:通“拒”守备。
(43)守圉(yù):守卫,圉通“御”,抵挡。
(44)禽滑(gǔ)厘:人名,魏国人。
(45)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一词多义]
①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
②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入见。
③类:不知可谓知类动词,类推,
为与此同类名词,种类,
④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子,您
⑤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⑥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⑦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种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⑧起:出发、动身起于齐
起身子墨子起,再拜
⑨以:将以攻宋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以牒为械用
⑩于:于胡不见我于王给
今有人于此在
起于齐从
⑾争: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知而不争:动词,争论
[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九距之 (通“拒”,阻挡) 
3、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
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三、]翻译句子]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答:如今却牺牲本来就不多的人民去夺本来就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
(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答: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劝阻楚王,不能说是忠诚。如果你劝阻他,失败了却放弃,只能不能说是强大。
(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答:你自己说讲道义不杀一个人而却要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4)“然,胡不已乎?”
答: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5)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答: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6)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答:舍弃自己丰盛的食物,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7)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答: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8)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答: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连过多的木材都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
(9)夫子何命焉为?答: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10)宋何罪之有?答: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11)胡不见我于王?答: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12)此为何若人?答: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13)虽杀臣,不能绝也答: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14)九设攻城之机变答: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五、[理解探究]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鲁国人。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为鲁班。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8、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