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案人音版

发表时间:2020-10-29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学习这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人食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生病自然要看医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医生,他是谁呢?请听下面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师: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干什么职业的?

用我们平时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神医)

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由神医引出课文中的名医一词,并板书)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1)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2)、对于蔡桓公的死,名医扁鹊怎么解释解释?

1、(大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可以采用个人读与齐读想结合的方式)

2、名医似乎名不虚传,但是蔡桓公确实死了,想一想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你是怎么找到的?

读词的方法: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读标点的方法:(分号)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防微杜渐)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寓意,同时介绍读书方法:由此及彼地读书,孩子们会越来越聪明。)

3、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前后不过月余,他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蔡桓公)(以下分析人物的性格:扁鹊---医德高尚;蔡桓公---固执)让我们的眼球再次聚焦蔡桓公,看看他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拿起笔,仔细地读,边读边勾画。(学生很容易找到下面一些句子)

(1)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JaB88.CoM

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

(2)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3)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体会扁鹊的医德高尚)

(4)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从蔡的一言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固执)

固执是他的思想,真好,你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到了(思想)。

(同时介绍写作方法:在我们作文的时候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他的言行来表现)

4、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诚恳耐心。蔡桓公--固执,傲慢。)

(四)拓展

如果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见证者,你就是蔡桓公的左右手,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又一幕,你会向蔡桓公进言什么?请你拿起笔在书上写下来。(学生汇报)

(五)交流受到的启示。

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六)结束语:

孩子们从这篇课文里懂得了这样多的道理,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寓言的魅力。

小编推荐

《扁鹊治病》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扁鹊治病》》,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设计理念: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蔡桓公对扁鹊的几个态度的变化,让人回味无穷。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另外,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古文,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第一次亲密接触”,力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

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具体、生动。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医”,导入新课

1.抓住“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介绍扁鹊。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名医”(板书:扁鹊)。一起读一读他的名字。

师: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而且能做到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要说扁鹊在医学上最大的贡献,还是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望”指的就是看病人的症状,“闻”指的就是闻一闻病人身体的味道,“问”就是询问病人一些问题,“切”就是为病人把脉。扁鹊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说明扁鹊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医生。让我们怀着敬意,再叫一叫他的名字。

2.出示课题。

师:这样一位神医,却有人不相信他的医术,不让他治病,他是谁?(板书:蔡桓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用扁鹊的医术高明导入,并提出问题──有人不让神医治病,意为在让学生了解扁鹊这个人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打上个问号,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读完一遍,老师还没有叫停,就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

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学生字词。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教师注意了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三、抓住“名师”,读悟感知

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想说的话、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放在了故事中。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理解“名医”:什么叫名医?(有名的医生)那么有名的老师叫──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名嘴。

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那么课文中一定会有很多句子可看出这一点。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表现扁鹊是一位名医的句子。

【设计意图: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学生围绕“名医”展开学习。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你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

师:扁鹊仅仅是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了蔡桓公皮肤上的小病,真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B.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你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师:扁鹊也许只看了一眼,也许只看了两眼,就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情发展,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

C.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这个句子很长,很难读,又很重要。它集中体现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方式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扁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诊断。真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D.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

如果学生没有提问,教师就引导:医术高明就能成为一位名医吗?扁鹊一次又一次地要求给蔡桓公看病,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讨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才叫名医。(板书:医德高尚。)

师: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3.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4.交流。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而让学生在想象补充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则可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B.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

C.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

5.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

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交流。(师归纳:后悔莫及、百感交集、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设计意图:课堂练笔要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在学生的写作中,自然而然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四、理解寓意,初识古文

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傲慢、固执、不听劝告)

2.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得到哪些教训?(教师归纳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

3.介绍作者韩非。

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变得比半个小时前更聪明了。在欣喜之余,我们还要感谢本文的作者──韩非。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他。

课件出示韩非资料。

4.阅读韩非的原文。

我们今天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就是出自《韩非子》。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都带有“之乎者也”,读起来比较难懂。而我们课本中的故事是人们翻译后的白话文,我数了一下,课文的字数是436个字,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你们猜猜韩非用了多少个字来写?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还不到原文的三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师:能读得懂吗?老师说一句课文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在这篇古文中找到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生找句子,对比读,谈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对比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文简洁生动的特点,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扁鹊治病》教学建议


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材简析

故事中往往蕴涵着哲理,读懂这篇课文会给人思想的启示。

《扁鹊治病》这篇寓言故事,是通过蔡桓公因多次拒绝名医扁鹊为其治病,结果导致身亡的故事,揭示了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道理。

课文以扁鹊拜见蔡桓公的时间顺序为明线,以蔡桓公病情的恶化为暗线,展现了蔡桓公从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的过程,其揭示的寓意,给人以启迪。

从全文来看,2~4段中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第5段中扁鹊精辟的解释是教学的重点,要自读勾画,反复阅读,理解其中的意思。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扁鹊治病》教学札记


说到备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钻研教材,但在《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备课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生的盲点,让课堂教学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拿到《扁鹊治病》的第一稿,导入和初读课文的环节基本一致。在切入课文学习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

2、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故事中知道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从死神手里把人救活,这次神医为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虚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扁鹊的句子,细心体会,动笔写写;你从这些句子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鹊的医术高明,具有先知先觉的智慧。)

看起来较满意,板块也较清晰,因而一开始也没试教。等到试教时。第一个问题一出示: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很多同学都纷纷举手:扁鹊给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让他治,最后蔡桓公死了。学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接下去我们还怎么去找原因呢?这些环节不是形同虚设吗?

于是,这天晚上霍老师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当我打入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脑中立刻跳出白天试教时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从哪儿看出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呢?学生的一句句回答仿佛响在我耳旁扁鹊那么有名,为什么蔡桓公不让他治呢?思路越来越顺畅

第二天,我拿着修改稿去试教,感觉课堂十分融洽。其实,里面的内容我没换,只是提问的切入口改变了。

这堂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备课真的要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1.9.2《8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1.9.2《8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精神。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

(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永福县广福乡中心小学王黎娟

1.9.2《8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平面图形的转换 人教课标版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转换 人教课标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设计: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计算机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

(学生回答,计算机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师: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

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计算机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师: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

计算机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师:好!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计算机演示: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师: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师: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

(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反馈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说哪个图形?

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

板书:对边相等

师: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板书:四边相等

师: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师: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

(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师: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

(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圆和正方形。)

师: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

(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师: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操作,反馈。)

课间活动

放音乐。

做风车活动。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一起去图形王国吧!

计算机演示:配音乐,豆豆送风车。

师:豆豆的风车可真美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做风车呀?

我们先来看看豆豆是怎么做风车的。

计算机演示风车制作过程。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下面大家每人做一个风车奖励给自己吧!

师:小组长拿出绿色学具盆里的东西,这里面有不同形状的纸,你可以选一张来做一个风车。

放音乐,学生做风车,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吹一吹,引导观察:风车转起来像什么?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教学设计说明

图形的转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中的内容。这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球、圆柱)了,这里主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节课既是上学期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延伸,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平面图形间、立体图形间、平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体现新理念、新课程、新设计,体现自主探索、多元开放的设计思路,我们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按照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编排意图,本节课应完成例1──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包括一个做风车活动),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的教学内容,课题为图形的拼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大胆地冲破了教材和教参的束缚,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也就是将教科书中规定选用的一页半教材内容,改为只用半页教材内容,删去了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拼组活动),而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按感知特征探究关系做风车这样的顺序来呈现教材,课题也做了相应调整,叫图形的转换。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教材内容,力求做到开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

2.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

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有别于机械性的操作活动。前者努力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思维的广阔性;而后者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模仿与记忆,思维只能停留在老师规定的套路中,很难有所创新。本课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步步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完成做风车活动为只提供完成活动的必需材料:各种图形的彩色纸(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形)、吸管、铅笔、图钉、大头针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创造性地去完成,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进行充满个性的探究活动。

探究方显创新本色。为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感知长(正)方形边的特征时,做了如下尝试:完全摈弃了讲解对折的方法,而让学生充分利用准备的一些材料:吸管、毛线(绳子)、铅笔等,几人一组合作交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活动中允许下位、允许讨论、允许质疑、允许请求帮助,特别是可以不用这些材料而想出其它什么方法(如对折),努力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专家评析

图形的转换是在原课题图形的拼组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征,将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教材、用活教材。

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冲破了教材原有的框架,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层次清楚,结构紧凑。

2.尊重学生,体现个性。

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特征上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物体去探究不同的图形特征,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实践等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3.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做风车的过程,教师改变了按教材呈现做风车的步骤,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3.4.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详细介绍:

设计理念:

教育不是告诉。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其一,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其二,“再创造”是一种发现,能激发其学习之兴趣,以及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其三,通过“再创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策略:

1、注重激发兴趣,引导主动探讨,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2、重视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学生参与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主发现。

3、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有操作实践机会,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中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六一节快到了,小熊商店就要开张了。(媒体出示小熊商店,同时发出鞭炮声。)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小熊商店去玩,好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人见人爱的小熊和儿童喜闻乐见的商店开张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小熊拿出6只书包,想放进几个柜台里,犹豫了:该怎么放呢?

师:该怎么放呢?请同桌小朋友分工合作,用6个钮扣代表6只书包,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比一比,谁的摆法多,谁列的加法算式多。

(2)、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践。

(3)、汇报合作情况,把加法算式分类。

①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算式:

15=6,24=6,33=6,123=6,222=6,111111=6……

②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媒体显示。

33=6123=6

222=624=6

111111=615=6

提问:为什么这样分成两组呢?(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让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

[设计意图: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书包,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1)、师: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认识了相同加数,谁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呢?

让学生举例,适时鼓励。

提问:谁能说出一个更长的算式呢?

一生说出一个较长的算式,这时,大家都很开心兴奋。(例如:10个8相加)

(2)、设疑:老师没听清,谁能重复一遍给老师听?

由于比较长,估计学生说不出,让学生再说一遍,要求学生认真听,想办法记住,并重复。

师: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是数的,他一共报了10个8相加。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也来试一试。

老师报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生重复,说出自己记的方法。(几个几相加)

(3)、媒体显示:小熊知道大家认识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想考考大家。

写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看谁先写出来。

小熊出题(放音乐)

①2个2相加。

②8个2相加。

③30个2相加。

到音乐停,前2题轻松完成,可第3题没一个同学写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和紧张的竞赛活动中,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实情境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动力。]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有什么话要说?

生1:时间太短了。

生2:算式太长了。

生3: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要写这么长呀?

(2)、激发再创造,认识乘法。

①让学生创造用简单的形式来表示30个2相加。

②生汇报,师板书。(先在视频投影仪上展示)

a、学生创造发明的形式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再创造。(如:22……;22等等;22很多;等等)

b、让学生再创造。(诸如2……30;230;等就会出现了)

进行点评:230最简洁,2表示相同加数,30表示个数,很好,那中间的点可否用其它形式来表示。

再让说一说,如230,2*30等。

[设计意图:教育不是告诉。此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困惑中不知不觉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中,让“创造”出新的算法成为学生的主体需要。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创新者。]

③拔乱反正,认识乘法。

师:小朋友们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a、媒体显示文字并配音: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了乘法,……

b、介绍乘法的写和读及各部分名称。

30个2相加,可以写成:2×30或30×2。

2×30读作:2乘30

30×2读作:30乘2

小结:现在我们学会了一种新本领,求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3)、认识乘法意义。

a、师:大家看到2×30,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30个2相加)

b、让学生把2个2相加和8个2相加也用乘法表示,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

c、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改写乘法算式。

(1)88888=40

(2)556=16

(3)7777=28

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改成乘法算式。

2、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思维。

(出示药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药盒10片×2板,让学生看算式猜测里面的药怎么放。

药片规格2×5,让学生说说药片怎么排列。

3、小熊请大家看电影,请你帮助算一算,能坐多少人?

(出示电影场地座位图,每排6张椅子,一共5排。)

让学生先列出加法算式,再列乘法算式。

4、开放性问题:

媒体显示:小熊请你帮帮忙,顾客要买20盒饼干,要小熊捆成几捆,并且要求每捆一样多,这该怎么办?

分发给生20个长方形硬纸片,让生动手试一试。

说出有几种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把巩固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练习让学生动脑思考,训练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让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落到实处。]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3.4.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23=5×4=1×4=3×4=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

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

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

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

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

12-1=3332=3×32=4×3-1=23×3=

如果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思考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

3.图3:小熊掰走两个。

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1.第56页的“做一做”。

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

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

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办法?

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

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打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相同)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

四、课堂总结,引导实践

教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

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

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比多少 人教课标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鈥湺嘁恍┾€濃€溕僖恍┾€濃€湺嗟枚噔€濃€溕俚枚噔€澝枋隽礁鍪涞拇笮」叵怠?/p>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准备:

小棒、卡片、金鱼图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揭示课题

1.数的组成(个别回答)。

a.3个十和6个一是()。

b.7个十是()。

c.8个一和7个十组成()。

[此环节运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为新知的铺垫,从而顺畅的揭示出课题。]

2.比较数的大小。

39○3669○9650○50+7

说出比较的方法。今天继续来学习鈥湵榷嗌兮€潱ò迨榭翁猓?/p>

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下面我们做个鈥湶虏驴粹€澋挠蜗罚寐穑吭诶鲜κ种杏幸恍┬“簦乱徊麓笤加屑父浚ǔ鍪拘“簟#?/p>

[采用鈥湶虏驴粹€澋挠蜗芬耄荚诘鞫暗幕裕阌诮萄У目埂

生1:我猜大约有70根。

生2:我猜大约有36根。

生3:我猜大约有100根。

生4:我猜大约有40根。

生5:我猜大约有21根。

鈥︹€?/p>

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根),让学生了解到10根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

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鈥︹€?/p>

[在学生初次估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顺理成章的告诉学生估计的技巧。这样在学习活动中既指导了学生的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能力,建立较强的数感。]

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30~50根之间,到底这一把有多少根小棒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小棒有48根。)

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得数量与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根呢?(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发表意见。)

生:第一次我们是乱猜的,第二次我们先看到了10根的多少,然后再猜的。

师:对,我们在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胡乱猜的;而在第二次猜数时,我们以10根的多少作参考,结果猜得数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学生有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如,以5根为例;以20根为例)

[在学法指导的同时,还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合理解释给予肯定,允许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多种情景,深化新知

1.出示3捆小棒:第一捆是10根,第二捆是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师:10根与48根比较,怎样呢?

生:10根比48根少。

师:对,说的很好。那10根与15根呢?

生:10根比15根也少。

师:对,10根比48根少,10根比15根也少。这少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的再清楚些。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得少。

师:这位小朋友用的少得多这一词非常好,少得少习惯上我们说少一些,谁再说一说。

[在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时候,有不恰当的用词应适时的纠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科交融的精神。]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

师: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呢?

生: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

师:同位互相说一说。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即10<48,10<15,48>10,15>10,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接下来我们去水族馆参观一下好吗?

出示金鱼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种金鱼的条数(黑金鱼10条,花金鱼15条,红金鱼60条),用一句话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生: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设置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一走(出示第40页做一做),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每个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订正。

2.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我们班的小朋友有48人比老师的2人多得多。

生: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

生:我的红铅笔有2枝比黄铅笔5枝少一些。

[在知识反馈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充分交流的空间,在生生之间的合作中,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结

1.今天小朋友又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或=这些符号来表示,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

2.课外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此环节重在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生描述身边的事物间的关系时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设计说明

比多少是在学生会用关系符号><或=来表示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的同时,还会用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此外,还渗透了对学生正确估计方法的指导。在学生的参与下,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及生活的多姿多彩。

首先、以猜开始。

新课伊始,采用猜猜看的游戏活动切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课堂,便于教学的展开。

第二、多种情景,活用知识。

课中的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丰富的情景,都为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可以用关系符号或语言来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以至于拓展到两种事物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

第三、学科交融,关注情感。

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文学功底并不丰厚,有用词不当之处,老师应较委婉的给以纠正,关注学生情感的渲染,在学科交融间,淡化数学课的枯燥性、抽象性,给数学课增添文学色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第四、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课堂始终处在学生的立场上,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此外,还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充分合作的空间,在共同学习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

专家评析

比多少一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首先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回顾旧知,引入新知。在猜猜看的游戏中,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学习内容,教学自然巧妙,有水到渠成之感。

第二、赋予数学知识的鲜活性。教学中用数学符号><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而且提供丰富的情景,如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描述性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表达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原本呆板的数字和符号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鲜活起来,学生轻松自如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动的学数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建立起较强的数感。

第三、情在学之中,学更有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之一。本课老师尊重学生,给予语言的鼓励,学生用词不当时委婉纠正,师生情感的交流充满教学之中。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新颖,活动丰富,学科交融,给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这样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1.9.1“9加几”的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1.9.1“9加几”的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9

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3.汇报

生1:一个一个地数;

生2:从9接着数;

生3:凑十法(94=13生一边说师一边演示课件)

…(多个小组汇报)

4、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从而优化算法。

四、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师:刚刚美猴王一直关注着我们小朋友,觉得学习很有趣,他也要与我们一起研究数学问题。瞧!你想到数学问题了吗?(出示9个桃子,8个苹果,6个梨的图片)。

1)生:桃子和梨一共有多少?

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桃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解决。

指名汇报:生1:我解决…98=17,我是这样想的…

生2:我解决…86=14,我是这样想的…

(练习稍有梯度,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让知识更具系统性)

2.小结揭题:今天我们创造了什么数学知识?(9加几)

师:现在小朋友用自豪地语气说说你都会9加几。

老师祝贺你们研究成功,这节课满意吗?不过有一点点美中不足,黑板上的算式有点乱,谁有办法?

99=1894=1395=1497=16

98=1793=1292=1196=15

1)有序的排列;

2)找规律:(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等规律)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帮老师用数学方法解决了饮料问题,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在小朋友的平时生活中有9加几的数学问题吗?把它记录下来,作成数学知识小卡片。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是本着以下几个理念进行地:首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而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堂实践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学生在计算98时会这样计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时又应该看到算法优化的重要性。

第三,在练习设计上,注重人文,面向全体,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兴趣参加练习,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还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简单的数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的高度。

1.9.1“9加几”的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3.2.5“加减法的估算”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2.5“加减法的估算”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估算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不同的策略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估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什么是估算

1.师:昨天,我们班的小明练了半页铅笔字(出示),猜猜大约有多少个?

教室里这盆花大约有多少片叶子?

看画面(书中第32页图),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台电脑?

小结:刚才我们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就是估计。

2.师:看图(一枝铅笔和一块橡皮),小明想买这两种文具,估计一下大约需要花多少钱?

(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价钱再尝试简单的估算过程,体会什么是估算,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3.师: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用到了估算?

(感受估算的广泛应用)。

二、游戏练习,为新知铺垫

1.师:你们生活经验这么丰富,真了不起!这些数字朋友都赶来祝贺了(课件演示:19、28、24、43、51、67)仔细观察,它们分别和哪个整十数最接近?(20、30、20、40、50、70)

2.师:现在你能很快说出这几个算式结果大约是几十吗?

19282824435151-2443-19

(这一阶段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每个数字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一种是加减法口算的方法,即先算十位,再根据个位上的数来判断最终的结果。这一环节为学习新知做了思维与知识的铺垫。)

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估算

1.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老师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

老师带100元钱够吗?可以计算也可以估计一下──

谁先想好谁先发言。(鼓励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师: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老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教师说“三”的语气加重)先独立思考,再和伙伴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

学生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A:连加。

B:连减。

C:加减混合。

3.集体验证:这三种用品一共多少钱?(95元)看来你们估算的方法是非常正确的。

4.总结:刚才你们在帮老师买生活用品的时候体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板书:加减法的估算)估算很简单,可以把一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大约的计算,也可以加减十位上的数,再估计个位上的结果。遇到实际情况要灵活运用。

四、巩固练习

1.第31页的“做一做”。

2.第32页的第二题。(小明原有20多枝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12枝,他现在的彩笔数量是一个不确定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北京市延庆县第二小学朱保俊

3.2.5“加减法的估算”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3.5.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5.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茶壶、9袋各种不同的玩具、图形卡片。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2、3、4号,发给小组长一组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暑假生活即将结束,你又要和同学在一起了,同班同学那熟悉的身影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这儿有一位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的照片,学生情绪高涨,都做了自我判断,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已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看后面不好辨认。

师:同是一个学生,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生:我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师: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以同班同学的照片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讲授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同一物体

师:请把茶壶放在桌子中间,茶壶嘴对着1号座位的同学。(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你坐在这个位置,请问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看到了茶壶把和茶壶盖。

生2:我看到了茶壶嘴和茶壶盖。

生3:我看到了茶壶嘴、茶壶身和茶壶盖。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

你现在看到的茶壶又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茶壶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茶壶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茶壶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

师:××同学,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因为我在我这个位置上看到了茶壶的嘴和茶壶的盖子,而图片上画的也是这个样子。

师:答得真好。大家刚才都换位置观察了,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齐答)是。

出示:

(做法同上)

继续出示:

师: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茶壶是这个样子的?

(2号座位和4号座位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他们都站对了吗?(立即有几个学生坐下)

师:你们几位同学为什么又坐下了?

生1:我看到的茶壶嘴是朝右边,而图片上是朝左边。

生2:我看到的茶壶嘴是在右边,茶壶把在左边,而图片上是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

生3重复生2的说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此时判错了的学生相继坐下)

出示:

(让学生辨认,做法同上。)

师:通过从不同位置对茶壶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1:在1号座位我只看到了茶壶嘴和茶壶盖,在2号座位我又看到了茶壶把、茶壶嘴和茶壶盖……

生2: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茶壶的样子也就不同。

生3:我和他(生2)的看法一样。

(师生共同肯定: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交换位置观察茶壶,亲身体验到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而当教师依次出示四幅图片后,更加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由实物到图片,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不同物体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茶壶,是不是别的物体也是因为你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呢?下面把茶壶收起,请你们小组内选一件你喜欢的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玩具的正面对着3号座位的同学。

师:请认真观察一下,坐在你现在的位置上,看到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师:请你与其他三位同学换一下位置,再来观察玩具,看玩具又是什么样子的?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玩具,你有什么发现?

生:(齐答)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玩具的样子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观察不同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应用拓展

(一)听故事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下面讲一个小虎贝贝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虎叫贝贝。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呢。这天,它在森林里玩,碰上了牛伯伯,牛伯伯对它说:‘森林王国要举行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你参加吗?’贝贝听了高兴得直拍手,说:‘你等着,我这就去拿相机。’瞧,它来了。”(播放老虎照相的课件)

师:(展示牛侧面的样子)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

生1:牛的左边。

生2:牛的侧面。

然后教师依次展示牛的正面、背面的样子,让学生回答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最后欣赏贝贝从不同方位对大象、汽车拍摄的一组照片。

(二)游戏:找位置

师:下面把熊猫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玩具正面对着2号座位的同学,小组长把熊猫图片整理好,你们组的每个成员都从图片中抽一张,当老师说“开始”,你迅速看看抽到的图片上的熊猫是什么样子的,再找到相应的位置。游戏规则是:不许转动熊猫玩具。

(游戏开始,当学生找到位置后,进行反馈、矫正。)

(三)看图连线

师:数学王国中的聪聪和明明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70页第1题,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

师:聪聪没有难住你们,明明能不能难住你们?

课件出示:

师: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聪聪和明明都没有难住你们,他俩夸你们真聪明!知道吗?聪聪和明明还给你们带来一个任务:让你们课后把你喜欢的东西,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样子画下来,展示给同学们,好吗?

[评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布置的课后作业,既是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又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四、小结全课

杏园东路小学梁秀娟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研室高思辉张爱玲

杏园东路小学赵凤霞房崇光

3.5.1“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课标版

1.9.2《8、7、6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9.2《8、7、6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8

、7、6加几

教材分析: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队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进行计算。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情境入课,初探8加几算法

师:星期天上午,小朋友们到公园去玩,先来了8个小朋友,又来了3个,一共要买几张门票呢?

生:13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数出来的。

生2:从8接着往后数5个,就知道了。

生3:85算出的。

师:先来了8个,又来了5个,可以用加法85来算,(板书:85)那怎样进行计算呢?能用小圆片摆摆,说说吗?

学生操作

师:谁先来?

生:从5个里拿出2个给8,就有10了,加起来就是13了。

师:为什么要拿2个给8呢?谁能说的具体点啊?

生:以为8和2可以凑成10,从5里借2个给8是10,然后10和3加起来就是13了。

师:说得真好,表扬他。

板书85=13

/

23

10

师:看到8,想到了2,82=10,103=13,谁能来说说?

生1、2说

师:同桌说一说

练一练,8386848788(抽几题说算法)

评析:本课主要是在9几的基础上,对凑十法有一定基础上继续来学习8加几,7加几及6加几。以为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从教学实录可看出,学生在学习8加几时已经比较得心应手了,教师通过适当饮弹,让学生通过操作,积极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

二、自主探索7加几,6加几

1、探索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算8加几了,你能来试试这两题吗?想一想,同桌互相说一说。(出示7665)

小组讨论

师:谁先来?

生1:算76时,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师:说得蛮好,谁再来试试?

生2: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师:为什么看到7都想到了3?

生:以为7和3凑成10。

师:怎么算65?

生1、2:看到6,想到4,把5分成4和1,64=10,101=11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真棒!

2、小结

师:刚才我们在算的时候都是先--凑十,在算加几。

3、练一练,猜猜我是谁?

出示:7466756777

师:公园里也来了很多小动物,他们都躲在这些算式后面,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八!

(算对一个,出示小动物,错了说算法)

评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教师采用顺口溜的方式,理解凑十,记住算法,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进行了质疑,巩固了算理。另外练一练的设计颇具童趣,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分类,揭题,小结

1、小组合作交流

师: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个信封,请组长拿出卡片,一起算一算,看哪组先完成。

2、请最先完成的接受大家的考验,计算。

3、分类

4、反馈:

生1:按照答案分。

生2:我们是按照答案的单双分的。

生3:我们按照算式的第一个数分的,8加几,7加几,6加几。

师:这正好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在计算时都是先凑十。分类只要有根据,我们可以有很多种分法。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颇具匠心,与所学分类相联系,有一个知识的整合,使数学知识更体系化,渗透了构建的思想,尤其突出了“凑十”,有效的小组合作也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

四、应用拓展

1、帮小蚂蚁找家

师:小蚂蚁听说小朋友们这么能干,碰到麻烦就来找你们帮忙了,你看,背上写了家的地址,送他们回家吧!

66756596878()()()

2、剩下8()()()

师:想想办法把他们也送回家。

生:填上3,送到……

3、小结

五、课堂作业

评析:小蚂蚁回家的设计非常富有童趣,不仅巩固了8、7、6加几,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尤其开放题的设计拓宽了练习的范围,,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总之,本堂课是一节成功的设计,无论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结果,都是一节成功的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学生的学,突出探究。

本堂课由始至终,老师都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摸索,探究出正确的算法。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轻松的探究范围,其中有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也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本堂课探索的目标比较集中,借助学具,学生自己解决了8加几的研究,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解决7加几,6加几的,这就是学生探究的欲望。一年级的小朋友自主能力比较差,无法完成较大程度的探究,所以教师设计了个坡度,有利学生掌握。

二、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本堂课的情境,练习都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的时间比较短,需要不断地有新鲜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刺激,公园买票,小动物捉迷藏,帮蚂蚁回家都是学生熟悉或喜爱的形象,整堂课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度过的,练习的设计也做到了开放活泼,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三、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师特别注意了思想的传递,如迁移,构件,注意数学素质的培养,非常难能可贵的。

1.9.2《8、7、6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人教课标版《扁鹊治病》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案人音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