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上册《雨说》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0

九年级上册《雨说》第一课时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九年级上册《雨说》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册《雨说》第一课时教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1.田圃()禁锢()

留滞()喑()哑()

襁()褓()喧嚷()

蓑衣()润如油膏()

2.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含义。

(1)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寒浅:

留滞:

(2)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忍冬:

3.文学常识填空:

《雨说》这首诗副题是表明了诗的主题。作者,现代诗人。原名。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成名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1.四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答案,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3.另外四名学生到黑板批改。

4.班级内集体讲评。

5.学生把纠错后的字音写2~5遍。

(或者学生出题,学生换做,包括字音、字形、错别字纠正、词语解释等。)

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

第一题:喑(yīn)误读写成暗(àn)蓑(suō)误读写成衰(shuāi)

练习答案:

1.pǔgùzhìyīnyǎqiǎngbǎorǎngsuōgāo2.(1)初春时淡淡的余寒停滞不流通(2)这里借用来指忍受冬寒3.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爱心永存郑愁予郑文韬《错误》

预测:

学生可能把作者的名称写错,重点强调

1.引雨:

春雨无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有情,“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春雨温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听!春雨淅淅沥沥,它在轻声地对我们说些什么呢?诗人郑愁予从四月的大地里听出了春雨的呢喃,感受到了春的使者的亲切温柔。让我们走进四月的春雨,体味《雨说》的浪漫温情——(师板书课题作者)

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1.各小组查找写作背景:

生:《雨说》是郑愁予在1979年写成的一首诗,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开始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的未来和成长,于是写了这首诗。

预测: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更容易接近文本,走进文本。

2.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

1.听雨

明确:听读课文,注意诗歌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以及读准字音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播放课件朗读或者录音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录音,大家觉得这篇文章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喜悦、轻快的语调)

2.读雨

提示:

《雨说》是诗,也是歌,轻柔欢快,活泼可爱,特别适合朗读。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朗读指导:

⑴ 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

⑵ 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⑶ 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朗读诗歌后,小组讨论诗歌各节的读法:师范读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3.说雨

小组为单位思考《雨说》中,“雨”究竟说了些什么话?

“春雨”在诗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大家用“的春雨”来概括一下。

提示:边读边体会,根据课文给“雨”加上恰当的修饰部分,自由发挥想像。

雨是春天的使者,是爱的化身。她来是要给孩子们一些东西的,那她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雨会说话吗?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师引导:这首诗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了雨人的灵性,使雨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使雨能直接和孩子对话交流,更亲切,充满清新的人情味。从而引导学生写作文时恰当运用这种写法。

学法指导一:诵读感悟法。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生听录音,划分节奏,讨论语调、感情。

生1:喜悦的、高兴的、轻快的语调。

生2: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语调。

1.学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学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感情进行点评)。

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生配乐朗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

预测:由于条件比较宽,学生朗读的兴致应该很高,老师、学生的点评要有激励性,要中肯。

生小组讨论后:

生1: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现“雨”之关爱。

生2: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

生3

预测:在反复朗读后,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应比较容易把握了。

默读,自主批注,整体感知。小组讨论,探究交流,达成共识。

学法指导二:圈点批注

生1:“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生2:“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

学法指导三: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生1:亲切的春雨

生2:温柔慈爱的春雨

学生寻找、勾画、讨论、回答。

生1:对少年儿童的热爱,期望他们能快乐自由地生活。

生2:希望孩子们能永远笑对人生。

生3:希望孩子们能以蓬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预测:在学生的诵读交流中,主旨逐渐明确。

生从语言入手,逐渐入境。

生小组讨论,根据文本与写作背景去理解。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

预测: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关注写作背景。

扩展阅读

九年级《素芭》第一课时学案


九年级《素芭》第一课时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

2、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3、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体会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二、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个人家。

2、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一句话,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明确:

章节

情节

1

素芭身世

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2

生活环境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3

亲密朋友

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4

帕斯达帕

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5

父母之命

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6

被逼远嫁

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

三、重点赏析: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的呢?

(1)素芭的父母——“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

没有。“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那么,村人们呢?他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

(2)村里的人们——“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么,父母的担忧、人们的议论纷纷,不会说话的素芭能感觉得到吗?她的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

素芭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颗聪颖、敏感的心灵,这一切都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2、赏析文中的人物肖像描写

(1)从第一章中的文字开看,你觉得素芭长得美吗?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没有的东西。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鲁迅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睛的刻画,大家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如《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①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②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③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④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⑤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封建礼教对她的摧残。

(3)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

(齐读第一章最后一个段落,思考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素芭的眼睛的)

运用排比和比喻,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四、重点赏析:第二章: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方法有这样几种: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而侧面描写则包括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在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泰戈尔除了正面的肖像描写之外,还用了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下面我们来欣赏文中的一段环境描写,一起来看看素芭生活的那个村子。

齐读第二章,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写素芭生活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描写素芭生活的这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对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在那样一个热闹的忙忙碌碌的世界里,素芭显得那样的孤寂,反衬出素芭的孤独。

五、课堂小结

通过前两章的赏析,我们发现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是一个美丽、聪颖、敏感、孤独的女孩。那么,这么一个读来令人同情不已的女孩,她的命运如何呢?我们下节课再分析。

六、布置作业

细读小说后四章,分析人物形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
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
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板书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
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思考、讨论、交流。得出: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α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由此得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讲述】卢瑟福认为,带正电荷的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沿着不同轨道运转。
【投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倾听,理解。
培养学生建立将微观问题模型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环节三、认识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得出:
(1)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带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构成的,特殊的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原子核内的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投影总结】

【课堂练习】请根据氧原子的信息,分析氧原子的构成,并说明氧原子不带电的理由是什么?
思考,交流表达。
巩固所学知识。

Wheredidyougoonyourvacation(第一课时)


第一节
Unit10Wheredidyougoonvocation?
(sectionA)
ⅠTeachingAimsandDemands
1.KnowledgeObjects
Keyvocabulary
Targetlanguage
WheredidTinagoonvocation?
Shewenttothemountains.
2.AbilityObject
Trainstudents’listening,speaking,readingandwritingskills.
Trainstudents’communicativecompetence.
3.MoralObject
Ifyouhavesomedifficultiesintalkingaboutpastevents,don’tworry.Practicemore,andyou’llmakegreatprogresssoonerorlater.
Ⅱ.TeachingKeyPoints
Keywords
Thetargetlanguage
Learntousetheactivitiesin1a.
Learntotalkaboutpasteventsusingthetargetlanguage.
Ⅲ.TeachingDifficulties
Trainstudents’listening,andspeakingskills.
Learntotalkaboutpasteventsusingthetargetlanguage.
Ⅳ.TeachingMethods
Sceneteachingmethod.
Listeningandoralpracticemethods.
Ⅴ.TeachingAids
Ataperecorder
Acomputer
Ⅵ.TeachingProcedures
StepⅠGreeting
Greettheclassasusual.
Checkthehomework.
StepⅡ1a1b
1.EachpictureshowssomethingapersondidIthepast.Thenaskstudentstonameeachactivity.
2.Playarecordingofthreeconversations.Thesepeoplearetalkingaboutwhattheydidonvacation.Listenandwritethenumbersofthenamesintheboxesinthepicture.
StepⅢ1c
Workwithapartner,makeconversationstotalkaboutwhatthepeopleinactivity1awentonvacation.
StepⅣ2a2b
1.Playarecordingofthreeconversations.Thesepeoplearetalkingaboutwheretheywentonvacation.Youaretolistenandmatchthepersonwiththeplace.
2.Playthesamerecordingagain.Putacheckmarkundertheheadline”Yes,Idid.”or“No,Idon’t.”
StepⅤ2cGrammerFocus
1.Placestudentsintogroupsofthree.SupposeoneofyouisNancy,oneisKevinandoneisJulie.Nowpleaseaskeachotherquestionstotalkaboutwhereyouwentonvacationasinthesampleconversation.
2.Askstudentstoreadthequestionsandanswersinpairs.
StepⅥ3a3b
Fillintheblankswiththeword“was“or“were”.
Lookatthepicturescarefullyandtrytodescribeeachone.
StepⅦ4
Worksingroupsandtalkabouttheirphotos.
StepⅧSummary
Summarythetargetlanguagewe’velearnedinthisclass.
StepⅨHomework
Writeashortpassagetotalkaboutoneofyourvacations.

BlackboardDesign
Unit10Wheredidyougoonyourvacation?
Howwasthebustrip?
Itwasreallyrelaxing.
Wheredidyougo?
Iwenttothebeach.
Howwasthebeach?
Itwasbeautiful.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