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3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7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3诗词三首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3诗词三首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3 诗词三首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

歧路(qí)箸(zhù)凄凉(qīliáng)

长精神(zhǎng) 宫阙(gōngquè)

低绮户(qǐ)婵娟(chánjuān)

(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直】同“值”,价值。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2.朗读节奏划分

(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一)品析《行路难》(其一)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

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停、投、拔、顾。

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明确:望月、思圆。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WWW.Jab88.Com

明确: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2.拓展延伸

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学习它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扩展阅读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4故乡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4故乡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4 故乡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

惘然(wǎng)恣睢(zìsuī)猹(chá)

(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现在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品味语言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交流点拨: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悲凉、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

明确: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蕴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明确:师生畅谈新农村:例: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2)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3)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4)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3)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乡

鲁迅

少年 中年

外貌:结实健康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活泼刚健迟钝麻木

对“我”:纯真友好隔着障壁

对生活:天真无虑悲苦无奈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6* 孤独之旅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

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ǐyǔ)

觅食(mì)撩逗(liáo)

(2)词义

【厚实】①丰富;富裕。②宽厚结实。③(学问等)深厚扎实。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②癔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顽强、不畏惧的精神战胜了困境,真正成长起来。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明确:(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2)有关芦荡的描写。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风雨的描写。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同困难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明确: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

明确:孤独。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明确: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地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2.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仿写。

示例: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明确:孤独是一场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5我看教案新人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5我看教案新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 我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piāoyì)勃发(bó)摇曳(yè)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古诗词三首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