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精品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古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4、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说明: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跟读、齐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力求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字对音正,从而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请学生试着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大家指正。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4、教师概括: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想象与淑女在一起的欢快、愉悦,升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说明: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于增强记忆,还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就像朱熹所说的,“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
四、研读共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关雎》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2、《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3、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说明:继续提高学生分析、感受、判断能力,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五、美文共品读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时,通过语言表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诵读作结
说明:本课要求学生背诵。在前面反复朗读品赏的基础上,学生其实对全诗已基本上口,再通过小结、回顾、归纳等将诗歌的内容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贯穿起来,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2、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作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首古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小朋友,看一看这块钟表,你有什么感受呢?(秒针转一圈)感觉到时间怎么样了?今天我们就在“快乐读书屋”中学习三首以“珍惜时间”为主要内容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
3、展示读书: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4、教师范读。
三、指导品味,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标记下来)
2、师生合作读。(理解大意)
3、生生合作,说说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教师点拨指导学生不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
4、通过自由读。(有感情自由读)
5、指名读(比一比)
6、齐读。(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7、背诵三首古诗。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相互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样抓紧时间学习的,或读了三首古诗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五、检查,指导识字。
六、作业
找一找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句,名人名言或谚语俗语,摘抄下来,并坳手制定一个小计划。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3
教材简解:
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之美;通过诗文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第一首古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望庐山瀑布》,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2. 汇报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白、庐山风景区、瀑布的资料。
3. 学生解题。
4. 看图听读古诗,想象瀑布的景象,找出能体现诗人观察点的词。(“遥”字)
二:读诗歌,初步感知。
1. 自由初读诗歌,掌握生字“庐”“川”的音、形、义。
2. 自由再读诗歌,看看诗中写了那些景物?
3. 看图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三:披文入境,领会全诗。
1. 师范读第一句,学生试着画节奏。
2. 齐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之美。
3. 释词解句。
4. 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古诗,想象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5.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四:抓住“银河”,激发想象。
1. 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写银河?
2. 听读,想象瀑布像银河一样从高空飞奔而下的情景,感受大自然之奇妙。
3. 指导朗读全诗。
4. 背诵全诗。
五:作业: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理解《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自学自悟能力。
3.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山行》这首诗。
二:教学方法基本同上。
注意以下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远上 寒山 石径 斜 白云生处 坐
爱 晚 红于 二月花
三:读、背诵古诗。
四: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
1. 汇报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取得共识。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全诗。
3.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看谁运用的语言恰当,描述生动。
五:课堂练习。
1. 背诵古诗。
2. 填空。
《山行》的作者是( )代诗人( )。题目的意思是( )。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再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 (2)白发三千丈 (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 (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 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沧县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唐书》也著录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3.诗人在送别董大时的情景如何,会说些什么呢?
二、 理解诗文。
1.感悟诗文,学生自由读诗文。
2.明确学习目标。
(1)读懂加点词和每句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结组学习 ,准备汇报学习成果。(全体参与)
4.理解指导。
(1)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谈感受(景象凄凉),体会读。
(3)诗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最后两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说呢?
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然身怀绝技却常无人赏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庭兰的。
(5)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莫”、“谁人”)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体会、表达诗情。
三、课外拓展与能力提高。
1.激趣导入:古代送别诗还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几首。
《赠汪伦》 《 夏口夜泊别友人》 《 送桂阳孝廉》
2.能力运用实践。
(1)体会几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2)发现诗人的优秀品质。
(3)发现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4)其他课题(自拟)汇报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诗。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3.组织学习结果交流,鼓励学习精神。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动大量阅读。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本次教学教师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昼、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Mp3音乐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忆江南的画面,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忆江南》。江南的风景令无数诗人折服,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听到、看到、闻到些什么?(课件播放图片)
3、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翁卷把江南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乡村四月
4、了解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写田园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让学生配乐欣赏江南风景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教师范读。
3、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4、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古诗,解决所有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诗的意思。
思考:乡村四月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师生、生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逐句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应多读。所以,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法。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总结,学生背诵古诗。
2、师生共唱本诗。
(设计意图当读诗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通过唱来抒发了。学生学诗的情趣更浓)
五、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生借助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交流,说一说农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乡村四月》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乡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吗?”引出《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自主阅读,思考,感悟古诗,进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次体味乡村人们的勤劳忙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1、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又到丰收的季节了。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2、的确,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许多诗人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推荐作业
老师向大家推荐《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课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精品8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古诗词三首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