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5我看教案新人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7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5我看教案新人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5我看教案新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 我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piāoyì)勃发(bó)摇曳(yè)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扩展阅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看》教案(新人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看》教案(新人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5我看

穆旦

步骤一:明确课表要求

课题我看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标1.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重点)

2.领会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难点)

3.认识和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重点)

步骤二:课前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歌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本诗写于1938年,由于战事危急,20岁的穆旦与几百位师友不远千里,奔赴西南联大。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惨状,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抗拒,那无数代祖先胸中燃烧的希望”。

读准字音丰润(rùn)红晕(yùn)揉过(róu)翅翼(yì)

忧戚(qì)枉然(wǎnɡ)勃发(bó)谐奏(xié)

飘逸(yì)挽(wǎn)摇曳(yè)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三: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师提问)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诗人与大作家金庸有着关联。他是谁呢?(生抢答)对,就是穆旦。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原名查良镛,他们都是浙江海宁人,他们是叔伯关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穆旦的《我看》。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诗句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我看”一题告知了诗歌的写作视角“我看”,和诗歌主人“我”。而且这一题目能够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看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看等等。

2、梳理结构

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第一节:“我看”大地春风拂过青草,遥想远水的绿潮。

第二节:“我看”飞鸟滑翔在蓝天,大地凝望流云。

第三节:思索人的欢乐忧伤在自然面前微不足道。

第四节:向远古哲人致敬。

第五节: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渴望。

【课文讲解】?

1、第一节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风”拂过青草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表现了春风的柔和和小草的生机勃勃。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吹青低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

2、第一节诗句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实写: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虚写: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凸显了“风”柔和的特点。

3、第二节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美丽动人,令人沉醉。

4、第三节诗句中的“你”如何理解?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衬托出大自然的博大与万物的丰润。

5、如何理解“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这句诗?

在诗人的眼里,“你”的生命永远都是“丰润”的。即使你如今正遭受苦难,也在这春天般优美的环境中蓬勃生发。

6、第四节诗中的“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有何作用?“咏赞的叹息”指的是什么?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承上启下:由描写眼前看的景及想象之景转到对远古的幽思。

“咏赞的叹息”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们对这片热土发出的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7、第五节诗中的“去吧,去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去吧,去吧”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是祈使句句式,表达了诗人让飞奔的生命进到自由之中的热切盼望。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

8、找出诗歌的主旨句,并分析。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点出诗歌主旨,发出渴望与大自然拥抱的呼声,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

【深入探究】

1、诗歌题目为“我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诗人看到了大地春风拂过青草,飞鸟滑翔在蓝天,流云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红晕,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除了“看到”,诗人又有哪些联想?

诗人联想到远处的湖水泛起青绿,联想到此前自己对这片热土发出过的由衷的赞美以及因它正在遭受着的苦难而发出的忧戚,联想到远古的哲人对这片土地倾诉的咏赞的叹息。

【主旨归纳】

诗人通过看到的自然美景,引发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步骤四:课堂学以致用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用“我看”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选择传统的意象,如荷花、春风、白云等,写一首小诗,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板书

步骤五: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步骤六: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首诗意境优美,体验独特。介于此,教师在教读此诗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的意象,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画诗句所展现的美好画面。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并通过板书的流线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进一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我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5 我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piāoyì)勃发(bó)摇曳(yè)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4故乡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4故乡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4 故乡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

惘然(wǎng)恣睢(zìsuī)猹(chá)

(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现在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品味语言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交流点拨: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悲凉、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

明确: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蕴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明确:师生畅谈新农村:例: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2)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3)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4)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3)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乡

鲁迅

少年 中年

外貌:结实健康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活泼刚健迟钝麻木

对“我”:纯真友好隔着障壁

对生活:天真无虑悲苦无奈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