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感受莲文化的魅力——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写作训练指导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1

感受莲文化的魅力——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写作训练指导。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受莲文化的魅力——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写作训练指导”,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写作导引】

“莲文化”是个很宽泛的话题,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有关莲的知识,在自己心目中对莲有一个整体的感悟,然后再确定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取一个新颖的题目,这样才可以从容为文。下面向大家推荐写“莲文化”这个话题的几个构思:

1.远观静望,潜心构思。夏日的荷花,荷叶连连,清风徐来。你站在荷塘边上,看着莲那袅娜可爱的茎叶、娇嫩雅致的花朵,嗅着那沁人心脾的清香,陶醉其中,浮想联翩。这时你就可以由眼前的荷塘写起,联系历史,结合人物,写出你心中莲的形象和你特有的感悟。

2.寻根探源,得出结论。可以根据搜集来的知识和课本中现有的资料,整合筛选,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有关莲的知识;也可对莲的特性及人文赋予其形象的原因作一个深层次的探究。

3.借莲形象,托物言志。可以学习古人咏莲的名篇,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写一篇咏莲言志散文;可以结合古人的观点,发表自己对莲的看法;也可以讲述莲的故事,以自己和莲的某种关联,抒发独特的感受。写作时,古人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借鉴,但主要是写出自己独有的感悟和见解。

4.借人之口,展莲魅力。要表现莲文化独有的魅力,除了从正面介绍之外,也可以借他人之口来侧面介绍。如以游客的身份,从导游的介绍中了解莲文化的魅力等。这样转换视角,就会使文章新颖别致。

5.反弹琵琶,见解独到。莲被赋予高洁的象征,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赞美,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对此过分强调,将会影响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和对待问题的态度。所以你可以标新立异,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佳作示例】

爱莲说

李然

喜欢莲,喜欢它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它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它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它的俏丽还是它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他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怒放,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之倾倒;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高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而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偶像的崇拜,我成为他们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株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就应做生活公正的裁判。

【教师评点】

本文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佳作。文章开头写了自己对莲的喜爱,并反复强调了喜爱之情如此热烈,以致到了偏执的地步,并以“我”对四季百花之美视而不见,自然引出因爱莲而对百花不公正的态度。然后,作者用“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这个过渡段,从对“莲”的态度引入对生活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引出“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就应做生活公正的裁判”这一中心,立意新颖,给人别样的美感。

相关阅读

《莲文化的魅力》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莲文化的魅力》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莲文化的魅力》导学案
【学习目的】
1、搜集、整理、探究莲的各种知识,培养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
2、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并学会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处理种类信息的能力。
【使用说明】
1.有目的的搜集整理资料,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交流,大胆阐述意见。
【自学导航】
一、谜语大演台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猜一植物名称)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

二、莲花知识知多少
(查找资料,掌握下列问题)
1、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它的原产地在哪里?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2、出于对莲的喜爱,人们给莲花起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你知道的有哪些?

3、请你列举一些与莲有关的著名饮食。

4、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有哪些关于莲花的传统?

5、莲叶为何会防水和自洁?

三、忆莲
前不久我们还学过歌咏莲花的散文,背诵周敦颐的《爱莲说》,当然,写莲的诗词曲赋远远不止这些,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收集、整理一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四、颂莲
句子续写:“我爱荷,爱。”(需引用或化用古诗文)
“我爱荷,爱。”
五、讨论会
周敦颐的《爱莲说》主要是对莲的称颂,其中最能体现出莲高洁品行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确实难能可贵,作者也借此歌颂了像莲一样不受到周围恶浊环境影响的一类人。但说得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说法。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六、学习总结
通过探究,你体会到了什么?写一份活动报告。

“感受自然”单元写作训练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陈立军
无论是喧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无论是万顷碧波,还是当空皓月,大自然总会向我们展示它的美丽和神奇,向我们发出心灵的呼唤。那么我们如何把自然美景流泻于笔端,让读者感同身受呢?
一、写景:豁人耳目
感受自然,我们少不了描写自然之景(物),我们所选取的景或物应该是富有神采的,是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亮你眼勾你魂的那种,只有能擦亮你的眼睛的景物,才能豁亮读者的眼睛。刘成章的《老黄风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它来了。它从苍白的远处,席卷而来,浩荡而来。它削着山梁,刮着沟洼,腾腾落落,直驰横卷,奏出一首恐怖的乐曲。它把成吨成吨的土和沙,扬得四处都是。天空登时晦暗起来。我抬头看太阳,太阳失去了光辉,变得就像泡在浑黄河水里的一只破盆儿。大片大片的庄稼,倒伏于地。飞鸟撞死在山岩上,鸡飞狗跳墙。本来,那边刚刚栽下一片树苗,树苗都扎下了根,长出了嫩绿的叶片,可是转瞬间这些树苗被连根拔起,和枯草、羽毛、纸片、干粪一起,全被旋上了高空。
削、刮、驰、卷等动词的运用,老黄风所到之处景象的描写,无不表现出老黄风的恐怖,表现出它的粗暴和狂烈,尖厉和蛮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言情:沁人心脾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景往往是抒情的手段。描绘自然之景,一定要与抒情结合起来,将美景与激情一起“打进”读者的视野和心境之中,撩起他感情的波澜,勾起他的遐思妙想,与你激荡的情绪共振和鸣。文章自会文意摇曳,动人心弦。刘亮程在《永远一样的黄昏》这样写道:
另外一个黄昏,夕阳在很远处,被阴云拦住,没有照到门框上。天又低又沉。满院子的风。很大的树枝和叶子,飘过天空。院门一开一合,啪啪响着。顶门的木棍倒在地上,一家人一动不动坐在院子里。天眼看要黑。天就要黑。我们等这个时辰,它到了我们还在等,黑黑地等。像在等家里的一个人。好像一家人都在。又好像有一个没回来。谁没有回来。风呜呜地刮。很大的树枝和叶子,接连不断地飘过头顶。
这段文字,描写黄昏时分晦暗低沉的天,呜呜作响的风,静静等待着的人,作者的表达很独特,全无抒情笔墨,但那种无奈甚至无望的情绪也在我们周身流淌,让我们闷闷地出不了声。
三、表达:物意同化
我们写景状物绝不能表象化,而要情景交融,物意同化,即深入开掘所写之景所状之物的内涵,注入某种情感或表现某一个哲理,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有一篇文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的阿姨带领一群孩子去郊游,阿姨摘了一把花分给这些孩子,当她把花送到一个三岁多的小朋友面前时,那孩子不接,小眼睛翻着白,对阿姨说:“阿姨,这花疼不疼?”小朋友的这一句问话,既是自己胸臆的抒发,也促成了文意的升华,更给读者心灵以莫大的振动和震憾。
范文一:
春天的赞歌
初冠元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它给世间万物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春天也是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它牵出诗人心中动人的诗篇;春天还是孩子们放飞理想的季节,它带给孩子们美好的希望和憧憬。
春天来了,小草们破土而出,排着整齐的方阵,伴随着优美的春的旋律翩翩起舞;小树也换上了绿色的新装,在春风的吹拂下,时而向你挥手,时而向你致敬;小鸟在枝头上时隐时现、时飞时落,唧唧喳喳的唱着春天的赞歌;小昆虫们也醒来了,有的“吱吱吱”,有的“喳喳喳”,还有蜂儿蝶儿的“嗡嗡嗡”……表达着心中的喜悦。这是一个多么迷人,多么热闹的春天啊!
春天的美丽,也流淌在诗人们的笔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白居易的笔下,春天真是一个莺歌燕舞的季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叶绍翁的笔下,春色又是多么艳丽;朱熹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朱熹看来,春天又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所以说,春天最能引起诗人的情思。
当然,春天也是孩子们放飞理想的季节。春天,孩子们沐浴着和暖的春风,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播下希望的种子,盼望着,憧憬着,一个个美好的祝福在此展翅,一个个美好的理想在此放飞。
真希望明媚的春天永驻人间。
点评:
小作者赞美春天,既有对春天美景的细描,又有诗人们对美丽春天的礼赞,还有孩子们在春天里的那份喜悦和憧憬,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并且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文,思路十分清晰。
范文二:
感受自然
董思
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也许早已淡忘了去感受自然。
当那火红的旭日带来初升的热情时,我们手牵手共同去感受自然。
感受绿色茂林深处的清幽和寂静,伴着耳畔清脆的鸟鸣搜寻和捕捉我们似乎已经失去的自然。
当那晴朗的天空带来清新的空气时,我们唱着歌一起去感受自然。
感受白桦林旁沙沙作响的树叶摩擦着生命,敲击着心田,看着那吱吱呀呀的水磨小屋,带来古老的回忆。
当那雨后阳光又普照大地时,我独自去感受自然。
感受那被洗刷后的色彩,透过嫩绿的幼叶,望着天空中那道七色的彩虹,就是太阳的本色,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最高尚的华彩。
当那血样的晚霞慢慢逝去,深沉的黑夜笼罩大地时,我独自去感受自然。
感受那如水的月光,肆无忌惮地涂抹着周围的一切,沐浴在银色的月光下,感受那遥遥的远方,大自然所发出的,孤寂的颤音。
感受自然,感受人们不可离开的第二个生命;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最纯的底片;感受自然,感受心灵深处的绝响……
点评: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以散文的笔调抒写对自然的感受,语言形象雅致,如行云流水。表现了小作者感受自然的美丽心灵,同时也给读得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指导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备课指导”,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单元叙事写景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教学设想本单元入选的九篇名家经典古诗文短小精致而又形式多样,洗练简洁而又浑然天成,言语浅近而又意旨深远,叙事平常而又富有睿智和哲理。《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同时也是一篇词清句丽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春江壮丽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图景,文章造句骈散相间,写景历历如绘,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佳作。《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写知遇之难,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懑。《送东阳马生序》追忆了自己含辛茹苦发愤读书的往事。《诗词曲五首》有的追述不幸的遭遇,有的表达生死不渝的爱国豪情,有的追溯历史的踪迹,有的表明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以朗读为主线,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建议

1.要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努力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山水风光对话,和仁人志士交流,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发与感悟。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背诵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3.要用心领悟课文的内容,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用法。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要尽量准确、连贯、流畅地翻译出来。

4.要注意积累语汇。特别是保存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汇、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与朱元思书》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提示:景:异水“清”如“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如“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如“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提示: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5.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还有哪些,举例。

提示:如《与谢中叔书》、《使至塞上》、《望庐山瀑布》等。

【资料平台】

《与顾章书》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孤峰限日: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绵绵:形容声调悠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柳先生传》

1.由八年级(上)所学《归园田居》引出陶渊明。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

2.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文记传?

提示: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生活写照。

【资料平台】

1.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2.陶渊明、颜回、诸葛亮的人生态度的比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序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马说》

1.本文以“说”为文体,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甚至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本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文章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文章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资料平台】

师说(节选)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回答。

提示: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等。

2.作者写了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提示:“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揭示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资料平台】

黄生借书说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随园主人:袁枚自称。授:给予。《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四库:宫廷收藏的书。汁牛塞屋:形容书很多。无论:不用说。然:这样。假:借。虑:担心。惴惴焉:紧张恐惧而不安的样子。摩玩:观摩玩赏。业:已经。高束:包裹起来闲放在一边。庋藏:搁置不用。庋:放东西的架子。俟:等待。云尔:句尾语气词。致:获得。形: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切:迫。辄:就,便。省记:记忆。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开始做官。落落:连续不断的样子。覃:一种咬衣服、书籍的蛀虫。类:类似。公书:让书供别人公用。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提示:初步感悟诗歌内容。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提示:本意是在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充满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提示:抒情诗、赠答诗

《赤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提示: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提示:一是两个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明作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提示: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水调歌头》

1.上、下片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提示: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上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下片表现出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三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中间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私利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