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31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二单元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文章。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枣核》人一离开故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怀乡的梦,却永远如影随行。“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化为血肉丰满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天涯游子的心头……《枣核》一文,借几颗枣核,书写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侨越到晚年,思乡越切的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炎黄子孙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最后一课》这里有恪尽职守的老师,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的神色凝重、悲愤,或目光专注地倾听……这是出现在一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上的动人情景。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阿尔萨斯沦陷于普鲁士,并被屈辱地结束法语的教学,阿尔萨斯的一群普通的法国人怀着热爱祖国语言、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饱满激情,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55年9月17日,在太平洋上,一艘轮船搭载着一家四口从大洋彼岸驶向东方。而30年后的1985年5月18日,同样在太平洋上,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震惊世界。将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联接起来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幻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像出来的奇特经历,特别是他当时为了离开美国回到祖国怀抱而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

《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中的某些句子,有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文人才子,去感受他们优美的诗句、浩然正气和爱国热情。

《晏子使楚》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有超人的智谋,且善于辞令。本文选取了晏子出使楚国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晏子忠于祖国的品格及机智善辩的才能。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7.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三、单元课时安排:(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课文《枣核》(1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2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

《长城》专题(1课时)

六、枣核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读懂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枣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诗歌《月之故乡》和几颗枣子导入。

二、走进课文

1.明确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顺句子(三)、读懂课文

2.听朗读:要求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3.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明确以“枣核”贯穿全文,设置悬念的结构(见幻灯10)。

3.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的词句,试作评点。

4.明确跳读的要求(见幻灯12)。

5.教师点拨“思乡的心理活动”和“思乡的行动”(见幻灯13、14)。

6.质疑生问:

(1)、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2)、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能大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试试!

(教师可以“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7.比较说明文题的妙处。

8.导入中国化的景物欣赏(见幻灯20、21)

四、延伸

1.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

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

2.师生共同总结。

3.联系歌词和文章节选,深化主题。

七、最后一课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能说说人物的性格。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能进行创新写作。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www.jAB88.cOM

学习过程: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课内外链接:

探究: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材料一: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材料二:汉语作为联合国法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总人数居各语种之首。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

材料三: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似乎不那么重视了。前不久有报道说,现在有的学生“外语六级汉语一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我们历史悠久的汉语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摆正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位置,热爱母语,亲近母语。

教师点拨:围绕“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要努力学习汉语,丰富和提高汉语素养”回答,意对即可。

(3)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3.课外作业:

阅读陈之藩的《失根的兰花》。

八、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读懂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说说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可由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探究

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明确:

1.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

2.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五、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明确: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六、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九、古诗四首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能读懂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十、晏子使楚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并能疏通文言字词。

2.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师与生分享时事: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请缚酒酣诣王曷为枳熙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坐,犯罪;盗,偷窃;

赐,赏赐;诣,到……去

曷,同“何”;固,本来;

席,座具;徒,只是;

然,这样;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焉,相当于“啦”。

(3)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明确句意: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5)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6)小结

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说说晏子的说理艺术,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学习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思考题三:晏子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2)学生思考、讨论。

(3)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4)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5)明确思考题二:

针对齐国。如“齐人固善盗乎?”等话可以看出。

(6)明确思考题三:

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7)总结:

从晏子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2.深入探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a.学生思考、讨论

b.明确: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3.总结全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4.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5.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能读懂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能简单说说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祖国58岁的生日了。在这58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二、诵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4.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5.分组朗诵

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五、课外拓展

1.读《红岩》一书。

2.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

作文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学会详略得当地组材。

学习过程:

方法指导: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

依据中心思想裁剪材料,确定出了材料的取舍、去留。那么,对于留取下来的材料,是不是就可以一股脑儿地、不分轻重地写进文章呢?

不是的。以《游北京名胜——密云白龙潭》为例,在依据中心需要对材料进行裁剪之后,保留了以下内容:

①星期日,老师带领我们前去北京名胜——密云白龙潭参观游览。

②一路上,目睹青山连绵,华北地区“第一大人工湖”——密云水库绿水环抱,风光无限,心情无比激动。

③到了白龙潭,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龙泉寺、佛堂、罗汉堂、上中下三个白龙古潭、水上乐园、古潭周围的建筑群,还访问了“白龙潭度假村开发公司”负责人,了解了白龙潭将来的规划。

④踏上归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显然,这四项内容是有主有次的:第三项内容,是集中表现中心思想的,是主要的,是记叙的重点,尤其是游览“上中下三个白龙古潭”这部分,更是重中之重;第二、四项内容,虽然与中心思想、中心事件有关,但与第三项内容比,是次要的,是居陪衬地位的;第一项内容只起交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作用,因此更应一带而过。可见,留取下来的材料再好,也不能原原本本地、不分轻重地写进文章中,务必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而确定主次、详略的原则,仍旧要以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在通过裁剪留取的材料中:与中心思想关系最蜜切、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就是主要的,就要下大力量详细写,重点写,尽力写具体;与表现中心有关,只是起到陪衬、辅助作用的内容,就是一般的、次要的,就要简写、略写;只起说明或一般交代作用的内容,更应一带而过。这样,文章有重点,中心思想自然也就明确、突出了。确定文章哪些内容要详写,哪些内容该略写,也有一些规律。一般地说:

①写人:对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表现要详写,“我”心里的敬佩(或热爱)之情及大家对人物的评价要略写;在描写主要人物行为表现时,主人公的言行神态要详写,“我”和其他人的举止表现要略写。

②写事: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写,“起因”、“结果”部分要略写;在写“经过”时,最能说明问题、表现中心的情节要详写,其余说明或起承接、铺垫作用的内容要略写。

③写活动:活动的方法、过程要详写,活动前的准备及活动后的结果要略写;同一场面,若有几项活动、主要活动场面要详写,其他活动场面要略写。

④写景状物:“分述”部分要详写,“总起”、“总结”部分要略写;具体“分述”时,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要详写,一般事物(或事物的次要方面)要略写;在描写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时,对事物主要的、人们感到生疏的特点要详写,对事物一般的、人们熟知的特点要略写。

另外,还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材料,由于中心思想不同,

确定主次、详略的标准也就应该不同。脱离了“中心思想”这个标准,单方面去确定主次、详略,这就失去了意义。再以《游北京名胜——密云白龙潭》为例:如果把中心思想定在赞美祖国大好山河、歌颂家乡可喜变化上,就应该详写白龙潭美丽的景色、精美的建筑和宏伟的远景规划。如果把中心思想定在赞扬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上,那么,游览中看到的景物、大家高兴激动的场景等,就应该简略地写;而应该抓住自己爬山时不小心崴了脚这件事,详写大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怎样轮流背自己下山、背上汽车的,怎样一直背“我”回家的。

总之,依据中心思想精心考虑,确定主次详略,就能有效地防止把文章写成“流水帐”的现象,就能避免文章“喧宾夺主”的毛病,就能写出详略得体、中心明确突出的文章。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裁剪材料、确定详略上下些功夫,是值得的。

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活动过程:

1.了解信息,收集有关背景资料。

2.小组讨论,制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

3.仔细参观,摘抄重要的文字资料;认真听取介绍或报告。

4.访问与基地相关的人员,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

5.整理资料,写出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6.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祖国在我心中”专题汇报会:

围绕“回顾历史、今日祖国、家乡名人、台湾问题”设问:

(1)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为什么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铸造的国门竟抵不住帝国主义的炮弹?

(2)建国以来,新中国用50年创造了资本主义几百年才发展的业绩,作为中华儿女,你觉得应该怎样做?

(3)生我养我的家乡,人才辈出,请对家乡说说你的心里话。

(4)台湾问题一直是每一个中国人时刻关注的事情,你了解之后有什么感受?

7.就专题汇报会的情况,写一篇通讯,在校内外有关媒体上报道。

专题:长城

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长城的构造,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了解长城的军事价值,

了解有关长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人们对长城的研究一直在深入,长城的有关资料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因此教师不能把某些知识作为一堂课的重点。而只需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形成自己有关长城的某一方面的观点。在信息时代,比记忆更重要的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需要的知识内容。)

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专题课,长城文化的内涵外延非常丰富,学习本专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放手让学生先分组搜集资料、制成作品,初步感知长城丰富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专题包括文章《万里长城的构造》、《万里长城的断想》、《长城万里行》以及参考资料《我还没有见过长城》、《长城与都江堰》,内容涉及长城的构造、长城的艺术价值、使用价值、影响等。学习这个专题,要引起学生对长城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有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比较思维能力,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点。在讨论研究中,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难题,因为书本教材相对来说,具有滞后性、信息量少,而网络资源则更新快、密度高,有关长城的各种信息更是庞大而纷繁的,利用这个特点来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网络资料,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相应策略:课前布置学生有目的的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并做成自己的作品,开课时展示学生作品,初步感知本课内容;利用鲍昌的散文《长城》引导学生对于长城文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特点:

初二的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对长城的大体的印象,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肯定不够深入,尤其对“长城文化”还不够怎么理解。在电脑运用方面,我们的学生还不能够熟练上网熟练查找资料,打字还不够熟练,还跟不上学习和交流的要求。在能力上,逻辑判断力还有待加强,分析和综合资料时,容易以偏盖全。相应的对策是,用研究性学习主导学生自由学习的方向。能力方面,利用学习伙伴合作的方式,让大家参与讨论,在群体讨论中增长个体的判断、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相应对策: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制作作品,一方面搜集资料,另一方面也初步了解本课教学重点;结合教师整合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做成的网站,引导学生从某一个角度深入的认识长城文化,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法研究:

1.搜集占有资料

学生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搜集占有资料,自己创作一个简单作品,可以是*ppt、*doc、*swf等各种类型的作品。

2.阅读法

引导学生背诵诗文、阅读名文,比较阅读,感受古今文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3.讨论法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评点,大胆说出个人意见,评论作品、评论观点,共同交流意见。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过程应突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传统课堂的互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实践与欣赏、讨论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搜集占有资料

课前搜集占有资料,自制作品,感知丰富的长城文化内涵。

(2)提供资料

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整合,制作成网站形式,提供一个大容量的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自选角度认识长城。

(3)名文诵读、比较阅读

利用一篇优秀的名文为契机,综合书本中的多篇文章,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4)师生互动

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制作的作品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

教师将学生搜集的一些资料及自己补充的资料整合成一个大容量“长城专题”网站,公布在网上,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网站中的资料,可以通过留言板、bbs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进行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六、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

播放歌曲《长城长》,导入对长城专题文化的学习。

板书:长城专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缓解课堂紧张气氛。

(二)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关于长城的作品,并介绍作品,师生加以评价。(可以分组合作:以“历史组、建筑组、军事组、文学组”等多角度去搜集资料)给学生以成就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初步感知本课教学内容。

(三)交流作品、竞争激励

为了大面积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时间来交流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点评。学生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多角度感知长城文化内涵,并对某一作品做简要评价,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师提供站点资源

教师出示集合学生查找的资料而做成的网站,让学生全面的认识长城文化丰富内涵。并引导学生注重对长城文化文学现象的学习。发挥网络优势,给学生提供足够全面的资源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名文诵读、比较阅读

师生诵读、学习鲍昌的散文《长城》(见附录)

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感悟。利用一篇优秀的名文为例,从多个角度比较,从史实、情感、语言多方面学习别人对长城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六)师生互动

学生利用“长城专题网站”提供的资料,自选角度深入认识长城文化,并将心得发表在留言本或bbs论坛上,大家可以跟帖。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小结课堂

低放《长城谣》曲。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得小结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


第二单元复习及检测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文言词汇、古诗词名句。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激发爱国情怀。
3.理解人物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4.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体会海外游子、著名科学家、志士仁人、古代外交家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积累生字词、文言词汇、古诗词名句。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的形象性、生动性、环境描写的作用。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课时(单元复习课)
一、出示目标(1分钟)
(一)出示复习目标(同上)
(二)出示复习提纲
1.基础知识积累(4分钟)
(1)识记课下注释、字词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识记:使、习、方、何坐、盗、诣、固、徒、熙、病等文言词汇。
(3)背诵默写《古诗四首》
2.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5分钟)
(1)《枣核》这篇文章通过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枣核,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2)《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之情和对祖国的炽热感情,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始终眷恋着祖国》通过写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感受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4)《晏子使楚》一文通过晏子出使出国的言行,表现了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
3.塑造人物的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3分钟)
4.精读课文精彩语句,品味记叙散文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分钟)
参考课后探究练习:p43第二题,p51第二题、第三题,p56第三题。
二、自主复习(15分钟)
1.学生按复习提纲复习教材,教师个别巡回指导、提示。
2.展示知识体系:
(1)摘录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交流。
蹊跷山坳嫣红潜艇殷切玛瑙国籍魂牵梦绕
祈祷诧异风烛残年故弄玄虚
(2)解释文言词汇,口头提问。
(1)楚王闻之(2)吾欲辱之
(3)王曰,何坐(4)吏二缚一人诣王
(5)其实味不同 (6)寡人反取病已
(3)填空,只写答案。
①杜甫《春望》中,表达战乱中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亲人音讯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在国运衰微的时候,那些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亡国之音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垂暮之年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梦境,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④《过零丁洋》一诗中表达诗人舍生取义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板书塑造人物手法及其作用,
(5)自主完成课后探究练习。
三、合作探究(7分钟)
1.“枣核”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2.《最后一课》开头这些不平常的情况的对比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文中作者是怎样巧妙地交待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小弗郎士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3.钱学森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4.晏子是怎样一个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什么道理?
精讲点拨:
第1题: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A.“枣核”是本文的线索,用它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开悬念。B.“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将海外游子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第2题:作用: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垫。
本篇小说的特定社会环境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阿尔萨斯成了普鲁士的殖民地。阿尔萨斯人成了亡国奴。这一社会环境,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借助普鲁士兵操练、收操、镇公所门前的布告牌等场景进行交待。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作者写了小弗郎士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公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个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作者选择的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第3题:表现钱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第一个“不止一次”是对祖国的眷恋;第二个是对故土的眷恋。
第4题: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四、达标训练(13分钟)
(一)出示达标训练题:
1.积累与运用。(33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
蹊跷( )玛瑙( )殷切() 嫣红()
(2)下列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国破/山河在B.其实/味/不同
C.辛苦/遭逢/起一经D.寡人/反/取病焉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
A.热爱祖国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如《最后一课》体现在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B.《枣核》则通过海外游子思乡体现其爱国主题。
C.文天祥宁可牺牲也不降元,其爱国的深情具体体现在《过零丁洋》一诗中。
D.陆游是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有诗作近万首。
(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越高,对读者潜移默化的力量也越大。
B.去年秋天,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发生了一起危言耸听的恐怖袭击事件。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现在好像只剩下了“食不言”一条口谚。繁文缛节固不可取,而吃相之雅似不可少。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中国青年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祖国。
B.同学们都应该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C.语文老师经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说新作。
D.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6)根据提示默写。(4分)
①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②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④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
(7)仿照例句,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3分)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
(8)口语交际。(3分)
朋友小刚迷上了电子游戏,这天,他热情邀请你放学后去网吧玩。你既想明确拒绝他,又要教育、帮助他,那么,应该怎样对他说才合适呢?请把你准备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校的水龙头经常有人忘了关,请设计一条标语帖在用水处,改变这种不珍惜水资源的现象。你的标语是:(3分)
二、阅读理解(10分)
1.赏析《春望》这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五言_______(体裁)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字_______。(2)
(2)首联中“破”和“深”字有何深刻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时花溅泪”,你认为这儿的“泪”是作者流泪还是以拟人的方法写花儿流泪?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写两句忧伤国事、热爱国家的古诗文名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文阅读(17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
齐人固善盗也()所以然者何()
(2)选(2)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为其来也 B.何为者也C.缚者曷为者也D.橘生淮南则为橘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晏子将使楚使民善盗耶B.齐之习辞者也吾欲辱之
C.生于淮北则为枳入楚则盗D.为其来也 其实味不同
(4)翻译句子。(4分)
①其实味不同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理解。(3分)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们体会到海外游子、科学家、志士仁人、古代外交家的强烈爱国情怀,我们每一位青少年也应该怀爱国之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1.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2.画出本课知识结构图。
第二课时(单元测试)
第一部分(共33分)
1.挑战你的书写!
请你用正楷书写你最欢的人生格言,正确、工整、整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挑战你的记忆!
(1)完成下列成语:(2分)
故弄_____虚风_____残年_____指一算_____理力争
(2)根据拼音完成下列词语:(2分)
áo_____游juàn_____恋蹊_____qiāochà_____异
(3)根据要求默写。(8分)
①杜甫《春望》中,表达战乱中诗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亲人音讯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在国运衰微的时候,那些官僚豪绅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亡国之音的醉生梦死的生活。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垂暮之年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梦境,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④《过零丁洋》一诗中表达诗人舍生取义决心的句子是:
3.挑战你的眼力!请你挑出下列写错的字并改正它。(3)
(1)在湖中,昔日的潋艳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
(2)面对如火如茶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
错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正:____________________
4.挑战你的思维
(1)人们通常用某些动物来比喻各种类型的人,仿照例子你能说出各动物所代表的含义吗?(任选两题作答)(4分)
例:变色龙:比喻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笑面虎:铁公鸡:
井地蛙:丧家犬:
地头蛇:鹦鹉学舌
(2)你能猜出下列字谜的谜底吗?(2分)
①高爷爷的头,李爷爷的脚,郑爷爷的耳朵。(打一字)_______
②大口加小口(打一字)________
5.挑战你的能力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根据下面的要求答题。(4分)
(1)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挑战你的积累
⑴名著阅读积累
请用连线把《水浒传》中的人物与相关的事件连起来。(4分)
误入白虎堂时迁
大闹飞云浦林冲
火烧翠云楼吴用
智赚玉麒麟武松
7.挑战你的探究能力(共3分)
阅读下列材料就“网吧问题”请你探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材料一:2002年6月16日,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大火,造成24人死亡,十多人受伤的惨剧。其中大部分受害者是在读学生。据有关部门调查网吧缺乏安全防火设施,是造成这次火灾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据《人民日报》2003年2月27日报道,一个12岁的小孩因上网欠上机费20元,被网吧老板扣押自行车而不敢回家,最后饥寒交迫,投水而亡。小孩父母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四天后才在一座桥下发现小孩遗体。孩子的父母痛心地呼吁:“请全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严厉打击那些黑心网吧。”
材料三:据2003年8月7日新华社报道,2003年8月2日深夜,沈阳发生一起人命案,受害者是一位15岁的少年,而杀人凶手年龄却只有13岁。事件的起因只是为了一点点上网费。为了一点点上网费,竟至于到杀人的地步!!又报道,南京16岁少年由于痴迷上游戏竟偷钱到网吧上网,甚至彻夜不归。孩子的父亲愤怒之下将孩子捆绑游街,孩子的母亲气愤地说:“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网吧在门口贴着大大的“未成年人禁止入内”,里面却黑压压的一片,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一)读名段,做习题。(15分)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节选自《最后一课》)
8.写字课上新的字帖都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体现了先生怎样的用意?(3分)

9.钟声”已能宣告“最后一课”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3分)

10.法兰西万岁”两个字用得着用全身的力量吗?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11.结尾韩麦尔先生只用了个手势来宣布散学,为什么不讲一段慷慨激昂的话呢?(3分)

12.“最后一课”结束,请再续写一段,写“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注意考试时间,不要太多,以80字左右为宜)(3分)

(二)文言欣赏(17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②齐人固善盗乎()
③吾欲辱之,何以也?()④晏子避席对曰()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5.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6.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语言的特点。(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与友期行()②去后乃至()
③相委而去()④元方入门不顾()

18.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2分)
19.为什么“元方入门不顾”?(2分)
(三)《过零丁洋》赏析(5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干戈寥落四周星”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1.“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2分)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评析。(2分)
第三部分:写作天地(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暖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片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丝慰藉。我爱我的家!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注意详略安排适当。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晏子使楚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第一课时: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②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③
温习小学里所教的白话文《晏子使楚》。
第二课时:自由合作,准备上课分角色表演。
2、这篇古文疑难词句不多,教学中应充分相信学生,通过他们的独立、自主
和合作学习来疏通文义。教师做好组织即可。
3、加强朗读,通过反复读、分角色朗读,积累词句,理解内容,培养学生文
言语感能力。
4、本文故事性强,可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楚王等人,感受不
同角色的性格特点。
5、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6、课时安排:两课时
7、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
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
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
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2、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晏子,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
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
(这对学生并不难,因为学生小学里曾学过白话文《晏子使楚》,其中有三则
有关晏子使楚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理解大意,培养自读文言文能力。
1、学生独立学习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教师巡视,作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质疑、释疑,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突破、积累重点词句。
四、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提出复述要求(鼓励创造性复述)。
2、学生自由复述。
3、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五、课后学习
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教师设疑导学
投影下列思考、讨论题
①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怀。)
②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
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体会晏子思维的敏捷,回答的巧妙,并训练学生的发
散思维。)
③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吗?说说理由。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2、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
三、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1、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
2、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四、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
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橘化为枳→水土异也→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晏子: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善辩

背影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三、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设想
一、《背影》这篇传统名作,现在编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不能过高,须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加强语言的基本训练。
二、安排两教时。教学中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参阅注释预习一遍,查词典正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交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时间因素;结合写作背景讲读最后一段;正音释词;理清文章结构;研读第一段到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有些语句今天初一的学生较难理解,先学这一段,既可扫除难点,又弄清了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内容。教师用讲读法进行讲解。)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二、正音释词。
出示小黑板,学生注音,师生共同释词,有的看课文注释。
[交卸(xiè)]解除职务,向后一任官吏交代。
[奔丧(bēnsān)]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踌躇(chóuchú)]犹豫。
[迂(yū)腐][颓(tuí)唐]
[琐屑(xiè)][晶莹(yíng)]
[差(chāi)使][狼藉(jí)]
[簌簌(sùsù)][赋(fù)闲]
[游逛(guàng)][栅(zhà)栏]
[举著(zhù)]
三、自读课文,按第七练习题的要求概括段意层意;注意第一第二段所指的时间;提出疑问。
四、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板书如下:

五、研读第一、二、三段。
1.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的那年是1917年,因为第四段中提到其实我那年已20岁。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叙往事。
2.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怎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
--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作者看到这种凄凉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3.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
这两段写家中困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4.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二三段,要求读时注意速度、语调和感情。
六、研读第四段。
1.这一段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
--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它对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
2.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4.齐读第四段。
七、口头表达训练。
1.复述第二三四段,复述时把以下词语用进去。
交卸祸不单行满院狼藉簌簌天无绝人之路
亏空惨淡勾留嘱咐仔细妥贴
踌躇再三终于
2.课后朗读课文两遍。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加强朗读和复述的语言训练,进行造句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并订正。
交卸差使狼藉亏空惨淡游逛勾留妥贴
嘱咐熟识踌躇
2.复述二到四段,把听写的词语用进去。
二、研读第五段。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文中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坐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3.指名朗读或齐读第四第五段,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研读第六段。
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3.他往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而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父亲只是看看有没有橘子可买的,而我呢,不仅看到有卖东西的人,而且看到过月台,穿铁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来想不让父亲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层写出了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拳拳爱心。
4.第二层写看见父亲的背影,描写了父亲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这一层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的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教师范读一二两层,让学生感受体会。
5.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的慈爱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6.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7.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不巳,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8.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
四、读写训练。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学生分别朗读第四第五段和第六段。
2.复述第六段的内容,注意采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复述时要把前两段的内容作简要的交代,反映南京送行的全过程。
3.正确运用四个以上动词写一段话,描写一个情节。(当堂交流评议)
甜甜的泥土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中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
2、理解文中甜甜的泥土的含义。
3、体会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品味作品中朴实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母子之爱的文章,它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选自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的《甜甜的泥土》。甜甜的泥土有着深刻的蕴涵,耐人寻味,我们共同学习这篇小说
二、研习课文
1、词语补充注释
宛如:正像,好像。愠色:恼怒的脸色。踉跄:走路不稳。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2、通读课文,按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哪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部分(1---5段)破题。通过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
第二部分(6----8段)故事的开端。这一部分通过对她的行动和语言描写,表现她内心的震撼和悲痛。
第三部分(19段)故事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写王亮得到糖后的欢乐情景。王小亮得糖后,惊喜极了,为什么如此惊喜?因为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有吃尝过了表现她失去母亲已有很长时间了。
第四部分:故事的高潮。这部分是写王小亮在家里受后妈虐待的情况。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通过这部分的描写出孩子希望离异家庭能破镜重圆的迫切希望。这也是千万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共同愿望。
第五部分:(22-24)故事的终结部分,也是矛盾冲突的结果。
3.甜甜泥土的含义是什么?(同学们展开讨论)
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甜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类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
4.你能归纳本文的中心吗?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这篇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5、本文的写作特点你能不能谈一下?
提示:
(1)立意新奇,结尾惊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为春泥更护花)(2)结构严谨,妙用对比手法。
作业:机动探究题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地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兄弟之间手足之情。
3.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3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并体会感受了父子和母子之间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人琴俱亡》写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三、请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文章《人琴俱亡》先阅读,找出不懂的字词,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笃(dǎ)病重了(liǎo)全完全舆(yú)轿子调(tiáo):协调
掷(zhì):扔恸(tòng):痛苦,极度悲哀。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先提示后总结)。
提示:
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五、课堂小结
课文的语言十分简洁。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的情谊。
六、作业:背诵全文。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四篇中外小说,用不同风格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冷暖世态与精神风貌。《孔乙己》以孩童的天真与稚朴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蒲柳人家》用难改的乡音传递浓浓的乡情。《变色龙》是一部活灵活现的、极具讽刺性的人物话剧。《热爱生命》用顽强的意志谱写生命赞歌。

同学们在阅读小说时,应以细腻的心情体验人物形象,用想象丰富情节。学习并进行人物刻画练笔。

【阅读教学设计】

孔乙己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小说以小伙计的视角观察和描写孔乙己。集中描述他的长衫、脸色、手、姓名来由及他的说话特点,凸现他悲哀的人生遭际。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以下话题,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人物。

【教学步骤】

一、由学生回忆并讲述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阿长的故事导入。(因为他们有共同点: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二、读文,深入小说的情节,捕捉描写人物各个方面的信息。

孔乙己的外貌。(长衫,脸色,身材)

孔乙己的语言。(之乎者也,半懂不懂)

孔乙己的动作。(排,摸)

孔乙己的神态。(不屑置辩,颓唐不安,颓唐)

三、出示话题: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两个层次的谈话与探讨。

话题一:孔乙己的长衫

话题二:孔乙己的脸

话题三:孔乙己的手

话题四:孔乙已的名字

话题五:咸亨酒店的酒与店

话题六:酒店的掌柜与伙计

话题七:酒店的食客、酒客

话题八:酒店的笑声

话题九:酒店的那块粉板

话题十:未出场的丁举人

第一层次:学生从文中找到与以上话题有关的句子,说描述性的话。

例: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而且多年不洗不补。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黑而且瘦。

能写一笔好字,用手行窃。蘸酒写“茴”字,用手走路。

来自别人取的一个绰号。

一里一外,格局有别,羼水与不羼水,区分身份与贫富。

教师根据实情,可适当作补充。

第二层次:深入理解,根据话题探讨人物活动的环境及性格特征。

1.孔乙己活动的场所——咸亨酒店。它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

2.引导学生对主人公——孔乙己由形到神的认识,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3.用理解性的语言定型孔乙己的形象和性格。

例:他是咸亨酒店里唯一而特殊的顾客。

根据: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是一个有劳动能力却懒于劳作,过得食不裹腹的人。

根据:身材高大,不会营生,青白脸色,饱受饥寒。

他是一个连基本生活都懒于自理的人。

又脏又破的长衫,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他是一个被人当作笑料,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根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他是一个读过书,一生连秀才也考不中的人。

理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他是一个被人取笑时颓唐不安,用语言搪塞、解嘲,却不知道回击的人。

根据:“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全是之乎者也之类……

他是一个希望被人认可却又屡试不爽的人。

他是一个只能与孩子为乐的善良而寂寞的人。

他是一个一生的价值也抵不上十九个钱的人。

他是一个连生死都无人打探与关心的人。

四、谈话小结。

五、课内延展。

1.探讨造成孔乙已悲惨结局的根源。

①毒害读书人的科举制度。

②当时淡薄、冷酷的世风。

③自身的好喝懒做,麻木与虚荣。

2.引导学生反思孔乙己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①忌懒惰

②忌不争

③忌虚荣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生通过读课文,概览小说的全貌,抓出文章要点。用析读的方法,安排整体感知、妙点揣摩两个活动,指导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感知小说明晰的结构层次。

第1—3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

最后一段:小说的尾声,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中间的段落为故事情节部分,主要叙述孔乙己两次被取笑,与孩子们说话,被打折腿等四件事。

2.感知小说塑造人物的多个视角。

①孔乙已与酒,②孔乙己与笑.③孔乙己与偷,④孔乙已的手,⑤孔乙已的脸。

3.感知小说独特的叙事角度。

以小伙计“我”为叙述人,以“我”的亲历目睹和追忆构成小说精短的情节,具有叙事的艺术功能.加深了小说的批判意识。

4.感知表现人物的多种办法:

正面描写与侧断描写相结合..例如:采用白描、对比式描写扎乙已的外貌;简洁得体的对话描写;精致绝妙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三步走:感知~品读一学用。学用的环节可布置学生写一个人物片段,力求达到见文如见人的语言效果。

二、妙点揣摩。

1.找出四个用色彩形容孔乙已脸色的词并品析:青白——在半饥饿状态中延续生命;红——被人揭短的尴尬难堪;灰——内心痛苦被击中的窘迫;黑——精神肉体受摧残后没有一丝活气。

2.找出描写孔乙己动态的典型单音节动词并赏析:

便排出九文大钱。排——表现孔乙己对短衣帮的不屑一顾与心情的得意。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笼——表现孔乙己穷于招架的痛苦。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绽——表现青筋凸起,清楚可数。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一与先前的“排”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孔乙己生路被断的可怜。

3.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寻美赏析。即先例举美点,然后各自说理解性的话。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小说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全文,总共有四处。本创意着眼于分析笑声的背后含义,并用漫画的笔法来描摹理解众人的“笑相”。

【教学步骤】

一、分析笑声的深层含义。

小伙计的笑——是附和,是解脱。

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是聊以自慰。

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不明事理。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势利无情。

总之,小说以乐境写悲哀。更显其哀。表现悲剧的社会性,加深了作品的反叛意义。

二、用笔创意,运用漫画的笔法,为以上人物描画笑相。

蒲柳人家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语言大多是民间口语、俗语,活泼伶俐。因此,本设计应是:多层面地诵读小说,感受、触摸和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变体式阅读小说。即把本文节选的两个章节当作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来读。

1.指导学生拟如下小标题:何满子与奶奶/何满子与爷爷。

2.学生通读全文,完成字词疏理。

3.积累词语:咬牙切齿/人高马大/膀阔腰圆两肋插刀/三顾茅庐/腰缠万贯/咬文嚼字/望影而逃/天伦之乐/如坐针毡/望眼欲穿/影影绰绰/一气呵成/妙手回春/断壁残垣/芒刺在背/荣膺/腻歪/坍塌/戏谑/怄气

4.选读描写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语言。

①漫画式的人物外貌描写:

写何满子:“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个木梳背儿;光屁股,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写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长满老茧的大手……”

写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写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铜锅的长杆烟袋,整天板着一张阴沉沉的脸。”

②评书式的人物介绍:

写奶奶:“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

写爷爷:“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③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

写奶奶的泼辣:“一丈青大娘骂人,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

写纤夫被打的狼狈:“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写何满子的玩劣:“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

写老秀才的严肃:“只觉得头上压着一朵乌云,叫人喘不过气。”

写爷爷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针......,’

④趣用压韵和对偶的民间口语、俗语,读来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排比对偶并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语对偶:“转了三转,拧了三圈,满脸开花,口鼻出血,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唠叨这个,嘟哝那个。…‘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头发长,见识短。”

学生还可以自由选点,让例句与赏析更丰富多彩。

5.总结与归纳。

变色龙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两个板块:了解常识一读品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进入第一板块:了解常识。

学生初次学习契诃夫的作品,要对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进行必要的了解。

1.了解作家及作品:契诃夫(1860年一1904年)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变色龙》是他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揭露警察宪兵的优秀作品,反映沙俄社会最典型的形象。

2.了解创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884年,当时俄国社会正处于亚历山大三世的黑暗统治下,为强化反动统治,沙皇豢养了一批狡诈多变的奴才,他们媚上欺下,在民众面前耀武扬威、咄咄逼人,在贵族老爷面前趋炎附势、阿谀奉迎。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例。

3.了解小说的标题和中心人物: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颜色能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以此作文题不仅准确新颖,而且点示人物性情,有很浓的讽刺意味。中心人物奥楚蔑洛夫,俄语本意是“疯癫的”,用它作姓,也具讽刺意味。

三、进入第二板块:阅读品析。

1.学生听录音朗读,从以下方面整体感知小说。

①最明显的语言形式:对话描写。

②最突出的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

③最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根据狗主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处理结果。

④自由散读全文。

2.按要求找点阅读小说。

①人物动作的描写点:奥楚蔑洛夫3处,赫留金2处,众人1处。

写赫留金:“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上,抓住了狗的后腿。”

品析:表现他动作迅速,抓住元凶,证据确凿,以便得到公正的处理。

写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

品析:用举止的严肃,反衬他的装腔作势。

“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善于拿腔拿调,官气十足。

“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照应开头,丑态百出后仍趾高气扬。

②人物外貌的描写点:

如: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品析:勾画出一个外表严肃、威严的警官形象。

写赫留金:“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品析:“花布”“坎肩”点明受害者的身份是普通的民众。

人物神态的描写点

人物语言的描写点

社会环境的描写点

对狗的评价的描写点

教师逐一引导学生找出并细细品析小说语言的艺术效果。

四、小组合作讨论,归纳人物性格。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从小说要素入手,把握情节,编写课本剧。

教学步骤:

一、梳理小说要素。

人物: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狗、独眼鬼、无聊看客无数。

故事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伤赫留金手指头案的始末。

环境:俄国社会的阴森可怖与萧条败落。

二、理清小说结构。

开端:(1-5)受理案件。

发展高潮:(6~27)处理案件,因狗主人不同而五次变色。

结局:(28~29)判案结果,狗被带走,受害者遭恐吓。

三、学生自由选择对话部分,安排角色,演读精彩的人物语言。

四、学生选择最有趣的情节,编写课本剧。

教师可提示以下要素并提示编写样式:

地点:木柴厂。

人物:警官——奥楚蔑洛夫。

巡警——奥的随从。

赫留金——受害者。

小狗——肇事者。

目击者——独眼鬼。

围观人群。

普洛诃尔——将军家的厨师。

编写人物对话时最好加以想象。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参考戏剧的样式,加入旁白或舞台提示语,进行趣味的创作活动。

第一幕

奥楚蔑洛夫(挤进人群)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用手指赫)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这个手指头?(环视人群,厉声)谁在嚷?

赫留金(诚恳地)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用手罩嘴,咳)我正跟……

奥楚蔑洛夫(严肃地)嗯,不错,咳了一声,拧起眉头……(转身对巡警)你去调查一下,打个报告上来……

群众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奥楚蔑洛夫(先惊愕后自然)哦,席加洛夫将军,哦……

交流作品,鼓励表演一小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研读探究。小说还借助一个特殊的道具军大衣来表现人物善变的心理。研读探讨小说文本的现实意义:应该怎样为人处世。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由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细节并复述,导入。

二、研读探究。

1.作者刻意多次描述奥楚蔑洛夫的新军大衣,有什么作用?

2.小说结尾处写那群人笑,笑什么?为什么而笑?

3.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列举四种。

4.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四次写军大衣。在开头。点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中间两次一穿一脱,分别是为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窘态和因恐惧而心寒的内心。结尾处“裹紧大衣”,照应开头,再现他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态。

对赫留金的嘲笑,对沙皇统治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刻讽刺。

表现手法有:夸张、对比、采用对话推动情节、用生动的细节表现人物等。

三、相关链接。

1.收集文学作品中的类似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2.合作探讨,学完这篇小说,你认为用怎样的为人处事方式最好,最值得或最实惠?

3.教师小结。

相关资料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名篇有《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后两篇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作品或嘲弄官场丑态,或调侃人生尴尬,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思绪万千。

热爱生命

创意说明:这篇短篇小说是讲述一位淘金者与饥饿、寒冷、恐怖、死亡进行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生战胜死的主题。对学生有积极的思想指导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卓别林的幽默剧《淘金者》的视听欣赏,教师讲述小说背景。

二、资料助读。

杰克·伦敦简介。(屏显)

杰克·伦敦:(1876年一1916年)美国小说家。出生于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幼年就靠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一边做工,一边刻苦自学。曾受淘金热的影响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从此埋头写作,著作达150多篇。优秀作品有《荒野的呼唤》《白牙》《月谷》《热爱生命》等。

三、整体感知文本。

1.默读,了解故事梗概,疏解字词。

巉岩踉跄吹毛求疵骸骨鲟鱼窒息海市蜃楼奄奄一息

2.复述文本。

①一句话概述:本文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②按情节概要。明确:极度饥饿一剩骨维生一发现大船一向前爬行一遭遇病狼一战胜病狼。

四、局部细读与探究。

1.细读小说最精彩的高潮部分——人狼格斗。体会主人公坚韧、顽强的意志精神。

2.细细品读精彩细节。如:对比尔、骸骨、鹿皮袋的描写;微微泛红的鹿骨头;岩上留下的血迹;病狼的喘息与粗糙的石头摩擦两腮的感觉;人物疲倦的描写等等。

3.自由寻点设疑与探究。如: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姓名?极地荒原的环境如此严峻而残酷,主人公靠什么生存并胜利出来的?等等。

4.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适度点拨。

五、结合小说形象,谈点读文启示。

可自己归纳,可借名人名言,可直接摘引某篇课文中的句子。

友情篇。

如:患难是检验感情真与假、深与浅的试金石。

真正的朋友就是在某一方正遭受苦难时不离不弃。

最巩固的友谊是在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钢一样。

(查·科尔顿《莱肯》)

人生磨练篇。

如:生命因信念而坚韧、顽强。

学会在逆境中热爱并享受生活。

要有面对孤独,战胜失败,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

活过并经历痛苦,

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胜利。

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无比优越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法·蒙田《热爱生命》)

师生交流,经典的句子可作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