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_一__年级班主备人授课人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重点

难点1、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措施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

准备挂图、小棒、计数器

课题:信息窗一:南极小客人(2——5页)

一年级班主备人李秀珍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100个数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力,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前丰富南极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知道南极吗?你对南极有哪些了解?(教师简要介绍南极的概况及情境图的背景)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你小组的小伙伴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4、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根据情境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企鹅有多少只?

贼鸥有多少只?

海豹有多少只?

海豹和贼鸥一共有多少只?……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企鹅的只数,认识整十数及100。

师:一共有多少只企鹅呢?请小朋友先估一估吧!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有多少只企鹅呢?

(学生先独立去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法,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参与指导。)

师:小朋友可以用小棒代替企鹅数一数。(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听听。(数的方法: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

师:数这么多企鹅,你认为那种方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2、借助数小棒教学100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10根10根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每数10根就捆起来)

师:有多少根小棒?数给大家听听。(学生边指边数10、20、30……100,教师随机贴小棒图)

小结:一捆10根,10捆就是100根,也就是10个十是100。(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1大捆,告诉学生这就是100根小棒)

3、用计数器表示100。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0、90吗?

(2)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呢?(多数学生用十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100,个别学生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00)

(3)教师边讲解边拨珠,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

(4)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

3、自主练习第5题估一估,说一说。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4、自主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

四、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回家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吗?

第(2)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师: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企鹅的家乡——南极,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老师先考考你们。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3、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有多少只海豹。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海豹有多少只。(组间交流)

(2)师:你能用小棒来表示出海豹的只数吗?(学生独立数、摆)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一眼看出是24根?

(4)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归纳出“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3、同桌合作,进行几十几的拨数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排排队:教师出示“个位”、“十位”、“百位”的卡片,请学生按顺序排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

2、自主练习第4题

(1)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吗?

(2)师:小动物门着急了,同学们快快帮它们把气球拉回来吧。

(3)集体订正

(4)对于多余的信息,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

3、补充练习

40、41、()、()、45、46、()、()、()

25、30、()、40、()、()、55、60

10、20、()、()、()、()、()、()、()、100

54、53、52、()、()、()、()、47

四、走进生活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00以内的数吗?

五、课堂小结

评选出会思考、会合作、会倾听的好孩子,并到“丰收园”选一个大苹果。

课题: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一)(6——9页)

一年级班主备人李秀珍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课题:我学会了吗(第10页)

一年级班主备人李秀珍授课人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加强100以内数的认识,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会根据一个参照数或一个具体要求估计出另一个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凡事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个性化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整理已学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

这几天我们交了好多数字朋友,可是有一些数字朋友不听话,都在我们的课本上解散了非常乱,让我们来看看都是几好吗?

二、提出问题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对问题进行筛选。

三、解决问题

1、让我们读一读,都是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同位之间读一读。

2、看样子还真不少呢?到底有多少你知道吗?学生自己数一数,小组汇报统一答案。

3、其实这些数字只要我们按照一点的顺序串起来,就会有一个惊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学生连完之后,说一说是什么?

这里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数,不妨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看一看在你喜欢的数中,哪个最大?说一说,为什么说它最大?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的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比一比,谁选的数最大?谁选的最小?说一说是怎么比出来的?

4、回顾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方面还学要继续努力”、“与小伙伴合作怎样?”应到学生客观做出评价,并把相应的苹果涂红。

四、课堂小结

编辑推荐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鈥?元=10角、1角=10分鈥澋慕省?/p>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NO:1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认识人民币)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1、课前准备必须充分,其中包括课件和钱币的准备及后面游戏的准备工作。

NO:2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例5、6、7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53:3、4、7、8、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例5、例6教学挂图,例7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1、3元=()角50角=()元

2、8元=()角70角=()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3、教学例7。

(1)课件演示例7第一小题。

教师:0.5元是几角?(5角)0.80元是几角?(8角)学生回答。5角+8角是几角?(5角+8角=13角教师板书)教师问:多少角是1元?13角里面拿出10角还剩多少角?(3角)所以13角等于1元3角。教师板书:5角+8角=13角=1元3角。

(2)例7第二小题(课件演示,提出问题:我买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NO:3

教学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P52:例8)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挥个性,同时掌握最基本的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示范

师: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开了一家聪明小超市,你们想去看一看吗?(电脑出示聪明小超市)

师:小超市里都有些什么呢?

生:超市里有乒乓球、足球、花皮球、飞机、机器人和小熊。

师:哟!这么多玩具,快看一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师:谁来给说一说为玩具的价钱。

生:乒乓球拍的价钱是6元,足球的价钱是3元,花皮球的价钱是2元,小熊的价钱是4元5角,飞机的价钱是8元,机器人的价钱是9元。

师:看过这些玩具的价钱后,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口答)

师:快看,小叮当也来了,它在说什么呢?

(屏幕出示小叮当的话)

生读:我买一个足球。

生读:我有5元钱,应找我

师:哟!小叮当遇到难题了,谁来帮他算一算?

(学生口答)

二、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师: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小叮当解决了难题。现在你也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了,不过最多只能买两件,在买之前,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准备准备买玩具?怎么付钱?(同桌开始交流)

(学生汇报)

三、小组购物,实践体会

师: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将你们的商品放在一起建一个小超市,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为顾客,可以去售货员那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小顾客?

(学生开展购物活动)

师:哪些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生1:我用3元钱买了一瓶鲜橙多。

生2:我买了一寺钓鱼的东西,它的价钱是8元,给他10元钱,找了我2元钱。

生3:我很喜欢那只音乐盒,可中它人价钱是20元,太贵了,我只有10元钱,还差10元钱,下次再买吧。

生4:我买了一个跳跳盒,它人价钱是6元,可是我只有5元钱,我就请他便宜一点,5元钱就买来了。

(师边笑边夸奖同学们)

生5:我本来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本书,共需要14元钱,我只有10元钱,还差4元钱,所以我就只买了一本8元钱的书,找了我2元钱。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2:我学会了还价

生3:我学会了买两件东西时怎么付钱。

生4:我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真不容易。

生5:我懂得了根据自己的钱来选商品。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实施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如:CAI课件及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活动时需要的物品及每件物品的价格牌

2、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说明购物过程及思维过程。

3、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NO:4

教学内容: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及一步加、减应用,并巩固已学过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练习中试试看放大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元8角=()角12角=()元()角

1元3角=()角15角=()元()角

二、新授。

教学例8。

课件演示(小朋友购买皮球)。

教师:看看哪一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几句话把你看到的讲一遍。

教师:10元钱习皮球用了6元钱,还剩几元?该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元)

教师:机器人几元?飞机几元?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

学生:机器人比飞机贵5元。

教师:该如何列式呢?

学生:4540=5(元)(教师板书)

教师: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飞机比机器人便宜几元?飞机比机器人少几元?

机器人比飞机多几元?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课本第52页。

学生独立填,再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1)出5元,要买的东西3元,应找回2元。

(2)出20元,要买的东西10元,应找回10元。

(3)付出2元,要买的东西0.50元,应找回1元5角。

2元=20角0.5元=5角20角5角=15角=1元5角。

2、练习九

第9题:学生看图填书。

第10题:

(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块橡皮,一共用多少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角+2角=5角。

(2)买上面3种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同一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列式计算?钱该怎么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角+2角+6角=11角=1元1角

(3)抢答比赛:付给售货员2元钱买以上3种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2元1元1角=20角11角=9角

3、试试看。(1)可以买()块这样的橡皮。

(2)如果买一把尺子,应找回()角。

(3)要买一把小刀,还差()角。

(4)小明想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他所带的钱够吗?

(5)小丽只买了一个文具,就把钱花光了,这个文具是()。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快乐的校园信息窗一

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一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2、抽象和理解数字的意义。3、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教学重难点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前置自学提纲设计仔细观察课本P4页情境图,看看图上都有什么?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2、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树”、“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4、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如:“天上有几架飞机……”(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看图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天上有几架飞机?”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天上有5架飞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

4、1、2、3……除了表示1个太阳、2个火箭、3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5、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3、自主练习第3题,给熊猫画五官。

4、自主练习第6题,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看第六题的小鸟,学生估一估天上有几只小鸟?看谁估的最准。估过之后,数一数验证一下。再让学生观察图上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个人意见

年级一年级课题

快乐的校园1—5的写法

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会写1-5各数。2、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会写1-5各数前置自学提纲设计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我们学会了数数,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今天就来和它们做好朋友,学会写这些数,好吗?二、观察字型,学习书写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书空,记笔顺。4、描红,并尝试书写“1”这个数字让学生自己来写一写就行了。“2”和“3”先让学生观察观察数字在格中的位置,教师在黑板的“田”字示范,学生描红。最后在空格中再书写两个。“4”、“5”这两个数字先让学生观察,再书空练习,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比一比,同位互相纠正。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第2题,按照题目设计,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再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点子图,最后进行1-5写数练习。2、自主练习第4题,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旁边的表格要我们干什么?学生能填对数就可,不做过多要求。3、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观察,让学生把题意先看清楚,说一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根据给定的数涂出对应的圆圈个数,只要涂的个数与数字对应就可)再引导学生找出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

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1、2、3、4、5

年级一年级课题

快乐的校园信息窗二

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3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前置自学提纲设计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1、谈话:同学们在课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2、我们的操场上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二、提出问题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1)独立看图(2)汇报观察结果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3)组间交流三、解决问题1、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序数问题,如“扎辫子的小女孩排第几?”(教师随机板书问题)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进一步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如:穿白衣、黄鞋的男孩排第几……全面解决图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四、拓展应用1、同学们,我们很快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2、自主练习第1题谜语导入:你猜猜谜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区分颜色和给彩虹涂颜色。3、自主练习第2题按数序连线,连后说说象什么?4、自主练习第3题先让学生把图意说清楚,解决黄色的小鸟有几只?绿色的小鸟排第几?然后比较两个4表示的意义。5、自主练习第8题按题目要求数一数说一说小动物的只数和顺序,再填一填。渗透有关位置的初步知识。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个人意见

年级一年级课题

快乐的校园6—10的写法

上课教师黄慧第一单元(组)课时4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写6—10各数。2、初步渗透数的组成、按群计数和简单的找规律。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学写6—10各数前置自学提纲设计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师:数学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原来数字娃娃在开会,6、7、8、9、10五个数字有意见,因为1-5五个数早和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家都会写这五个数了,可6-10还没机会和大家作好朋友,它们都等不及了,你看它们来了。(板书:6、7、8、9、10)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1、师: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学会写这些数字,把它们写得很美,它们就会和你成为好朋友。2、学习6的写法(1)看字型:你看小6先来了,出示6(在田字格中的写法)。看看它象什么?(生说,表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2)学写法:看一看、说一说它在格中的位置和布局(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说)。(3)写一写,自己试书空,师指导书写。3、学习7、8、9、10的写法(1)师:7、8、9、10也等不及了,它们在书上第9页等着你哪。(2)看书自学:学生自己观察字型,他们分别象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充分交流。(3)自己学习各数的写法。先书空练习,再尝试书写。4、你学会了吗?有问题吗?你觉得哪个数字最难写?请学生当先生进一步指导书写。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1、自主练习第4题写数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弄明白后然后再正确地写数。2、自主练习第5题借助碗和帽子图,渗透数的组成。练习时,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来理解数的分与合。在此基础上,扩大练习量,教师再自行设计其他数的分与合的练习。3、自主练习第6题饭前准备筷子的情境图。主要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两个两个的数,渗透按群计数。练习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填空“准备了()根筷子”。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一双一双地数,还可以根据碗的个数来确定。此题可利用学具帮助数数。数完后,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数数方法。4、自主练习第7题这是一道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放手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再到附页中找到对应的图来贴一贴,然后同位互相交流排列的规律。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6、7、8、9、10

年级一年级课题快乐的校园信息窗三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5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前置自学提纲设计观察课本P12页信息图,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

(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1、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

(1)数一数

(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

(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10,10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8○65○8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

个人意见

年级一年级课题快乐的校园比较大小自主练习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6课型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2、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前置自学提纲设计自主练习3、4、5、6

教学过程

一、回顾还记得前一节课我们认识的三兄弟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二、练习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先独立数叶片,然后说说后面的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可以怎样填。2、自主练习第4题涂一涂,比一比。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比较的是什么,谁多谁少。前两道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3、自主练习第5题找规律画一画。引导学生找规律时,要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说说后面的比前面的多几。4、自主练习第6题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三、聪明小屋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4、自主练习第6题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三、聪明小屋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个人意见

年级一年级课题快乐的校园信息窗四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7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2、能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3、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前置自学提纲设计仔细观察课本P16页主题图,想一想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2、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10的数字),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3、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说要求,你来摘苹果,看谁听得仔细,摘的正确。”“谁能摘下数最大的苹果?”“谁能摘下数最小的苹果?”“谁能摘下比6大比8小的苹果?”“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教师板书。“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提要求来摘苹果?”指名让学生提要求摘苹果,直到摘完为止。4、教师:“现在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怎么表示呢?”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探究表示方法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2、0的其他含义(1)、教师:“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用0表示,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你在哪儿看到过0?”(尺子、温度计、车牌号、电话号……)(2)、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3、0与其他数的比较。“0与1,2,3……等数相比,是大还是小?”怎样排队?4、0的写法(1)教师:“既然已经认识了0,那么,你会写0吗?”如果有的学生说会写,就让他到黑板上写一个,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写的怎样。(2)0的形状像什么?(3)教师在田字格上教学0的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5、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这个题主要是巩固0——10的数序。先按顺序连线,再看像什么。2、补充按顺序填数。进一步巩固0——10的数序。()1()()()5()()()()87()()()()3、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4、自主练习的第3题。这是一道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在明确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个人意见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上课教师

第一单元(组)

课时

8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回顾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并加以巩固。

教学重难点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前置自学提纲设计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教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不完整或遗漏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巩固练习

结合教科书第18页的情境图,说说自己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都学会哪些知识。

1、会数、读、写10以内的数,0的认识。

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有关数数的知识吗?”(图中有什么?各有多少?)数数的时候,注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数完后,将结果统计在图下的统计图中。(图中没有小狗,因此小狗的只数是0只。)

2、比较数的大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数了图中各种东西的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重点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1)统计图中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每人至少写出5组。

(2)补充练习:

5()68()50()1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3、基数和序数

(1)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和第几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从图中任意寻找有关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对于合适的和能解释得通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最后引到图中的一排小花上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的两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全班解答或同位解答。

(2)练习:

请第一列第五个同学站起来。请第三列的前四个同学站起来。

学生提类似的问题进行练习。

三、丰收园

1、教师:通过“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否积极发言了?在小组和同位合作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你提出过问题吗?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认真思考了吗?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回忆自己的表现,教师指导学生把相应的苹果涂上颜色。

个人意见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导学案


一年级学科数学

学习

内容信息窗4-----快乐课堂,16页有关0的认识

标通过摘苹果活动,引出对0的认识,学习有关0的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0的意义和掌握0的写法。

重难

点及

突破

措施0的含义和0的写法。

课前

准备挂图,直尺,温度计,卡片

案出示卡片1-10,指名认读,然后自主写一写。

流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2、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10的数字),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说要求,你来摘苹果,看谁听得仔细,摘的正确。”“谁能摘下数最大的苹果?”“谁能摘下数最小的苹果?”“谁能摘下比6大比8小的苹果?”“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教师板书。“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提要求来摘苹果?”指名让学生提要求摘苹果,直到摘完为止。

4、教师:“现在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表示方法

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2、0的其他含义

(1)、教师:“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用0表示。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你在哪儿看到过0?”(尺子、温度计、车牌号、电话号……)

(2)、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3、0与其他数的比较。“0与1,2,3……等数相比,是大还是小?”怎样排队?

4、0的写法

(1)教师:“既然已经认识了0,那么,你会写0吗?”如果有的学生说会写,就让他到黑板上写一个。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写的怎样。

(2)0的形状像什么?

(3)教师在田字格上教学0的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5、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

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

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个题主要是巩固0——10的数序。先按顺序连线,再看像什么。

2、补充按顺序填数。进一步巩固0——10的数序。

()1()()()5()()

()()87()()()()

3、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

4、自主练习的第3题。

这是一道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在明确题意后。

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对照板书,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它的意义是什么?强调: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等,0是最小的一位数。

展回家把0的意义说给家长听听。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要点分析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立体图形。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二、展示交流,探究新知

1、想一想: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三、反馈与检测: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四、拓展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五、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二)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发现它们身上存在的平平的面,然后在纸上把它们拓下来,从而得到要认识的平面图形,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在找出它们,并能用这些平面图形拼组新的图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2课时

【教学课题】拼一拼。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一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讨论交流: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检测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第6页的第4题。

[(1)小题教师可示范对折方法,再让学生剪开,在引导学生比一比所剪出的两个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小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个正方形可以可以分成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或三角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3.第6页的第5题。

[建议学生可以自己的选择用估计、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探究出答案。缺了8块砖。]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拼组,使学生发现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清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效果很不错。

第3课时看谁拼得多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交流汇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

介绍七巧板,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历史知识。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摆图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案供参考,以激发孩子们拼摆的兴趣,便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出新的图形。]

汇报。

三、巩固新知,检测与反馈:

1、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对左侧的图形进行“折叠”,再找出“4”对面的数字。]

2、思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园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孩子们动手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同桌合作,不断地拼出不同的图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兴致很高,学得快乐!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位置)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计算机出示图)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位置(第5页)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课件座次卡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教学随感: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1课时设计人

教学目标设计1.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识计数单位“百”,认识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估计。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通过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教学方法设计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体性教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画面

2.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师小结

来到南极”这幅情景图呈现的是在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南极的主人——企鹅、海豹、贼鸥聚集在一起,欢迎来到南极的小客人的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图中的信息有:100只企鹅,24只海豹,23只贼鸥。通过解决“有多少只企鹅呢”的问题,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在解决“有多少只海豹”的过程中,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该情景图旨在唤起学生对南极的向往,激起学生数数的愿望,并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由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企鹅部落》引入,唤起学生对南极的向往,增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

企鹅、贼鸥、海豹,还有一些练习题中用到许多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词语,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概念。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教学中要实施先估后数的策略,除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企鹅部落》吗?

知道地球企鹅最多的地方是哪吗?

生:南极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南极去当一回南极的小客人板书南极小客人)

师:我们来到了南极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1、海豹有几只?

2、企鹅有几只?

3、贼鸥有几只?

师:我们先来解决有几只海豹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企鹅?

生回答:

数一数

师:我们先一起来估计一下吧

你是怎样估计的?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交流估计方法:

师:对,大约100只。当我们遇到像企鹅这么多的物体一下子数不清数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数出一部分,然后估计一下一共大约有多少。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数小棒

2.操作计数器

师:你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吗?

3、练习课本4页1、3

四、课堂小结,谈论收获

五、延伸

调查你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年纪课堂练习安排了3道题目,是自主练习中的第一题、第二题和第六题。第一题是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的练习题。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巩固100以内数的数法,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第二题提供了一种游戏式的练习形式,即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2个2个的数或5个5个的数,等等。第六题是一个猜数游戏。练习时,教师可创设猜数游戏的氛围,介绍游戏的规则与方法并由教师与一名学生做示范,然后再让同桌两人互相进行猜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初步掌握猜的策略,感受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会数100以内的数,来了解数的组成和含义。

引导学生10个10个的数来理解数的意义这非常重要,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的重要步骤。而用一捆来代表10根,10捆就是10个十,10个十就是一百又为在计数器上数数做好了铺垫。

先让学生自己拨数,有的学生就会拨十个十,肯定会有学生有不同意见

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在百位上拨1.

师:如果用1根小棒代表1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数出100只企鹅来吗?

师:说说你是怎样数出100只企鹅的?

师:怎样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

师:一捆小棒有几根?

生:10根

师一捆一捆的拿生跟着数。师:100里面有几个十?

生:100里面有10个十。

师:这是几个十?

生:这是10个十

师:10个十是多少?

生: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把小棒投影,学生齐说

师:你能把100这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

师:为什么我们数一百个数用了那么长时间,可是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就可以了呢?

生:因为这是在百位上。

师:从右数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

百位上的1表示多少?(板书:100)

师:你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吗?

生做题师巡回指导,讲解订正。

师:这节课我们当了一回南极的小客人,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南极小客人

10个十就是一百100

课后反思1、由于缺乏小棒的实际操作,只是用画的来帮助理解,影响了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不过大部分孩子都能了解数的组成和意义。

解决方法:可以由棉签来代替每个小组准备一套。

2、还有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估计。只会十个十个的数

3、做一个数里有几个十几个一时常把一和十颠倒。需要加强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青岛版)


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读“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指导学生写出这些时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天,下着大雨,下午放学,老师把同学们护送到学校门口,看到同学们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发生了下面的故事(课件出示主题画面,教师给学生打电话的场面)。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老师什么时间给小朋友打电话的?

2、小力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3、小云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4、小青、小林是什么时候到家的?

5、谁到家最早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家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板书课题:学看钟表)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小云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一下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抽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在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课件分别闪动分针和时针)小力到家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所以是5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师:小云是时间到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云是5点半到家的;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在5和6中间,就是5点半;

师:刚才有的组说是5时半,有的组说是6时半,到底哪个组说得对?请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表拨一拨,研究一下,到底是5时半还是6时半。(教师指导学生按钟表正常的转动方向拨)

(学生分小组研究)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都认为是5点半。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是5点半,在数学上读作5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转过几就是几时半。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给出时间找出对应的钟表。

2、认一认,说一说。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上图中所提供的时间信息,然后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3、游戏,你拨我说。

4、填写时刻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读出每幅图呈现的是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按时间顺序遍一个故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2—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

2、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知识与经验:

1、知识: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2、经验: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迁移到10个十是一百),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

教具:每组一个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入:今天一位远方的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随之出示一只企鹅)同学们看看它是谁呀?谁知道企鹅的家在哪里呢?你在电视上或书上看到过南极吗?对于南极你知道哪些知识?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我国1985年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曾经有两位小朋友来到了南极,我们看看他们在南极见到了什么?(出示挂图)

2、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有多少只企鹅?”“多少只海鸥”?和“有多少只贼鸥”?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到底有多少只企鹅呢?

(1)数一数

①猜。同学们,猜猜看有多少?怎样才能知道你猜得对不对?(数一数)

②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用铅笔指着数。

③交流。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企鹅?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可能有一只一只数的,2只2只数的,5只5只数的,10只10只数的)虽然大家刚才数的方法都不一样,但都数出了是100只企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④概括。老师觉得,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的数,也可以2只2只的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数。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再10只10只地数--10、20、30……

(2)摆一摆

①如果我们用小棒摆一摆100这个数应该怎么办?(①一根一根地摆,摆100根。②两根两根地摆。③十根十根地摆。)

②十根十根地摆怎么摆?(说明先数出10根,捆在一起)

③拿出你的小棒,数出10根捆在一起,看谁做的好。

④请5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的小棒,一共多少根?(老师领着数:一个十、2个十、3个十、4个十、5个十是50根)

⑤再请一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是几个十?有多少根?再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多少根?(8个十是80根)还不够100根,怎么办?

⑥现在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10、20、30……100;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贴第3页的小棒图,板书:10个十是100。)

(3)用计数器表示

①同学们能不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概括:在十位上放一个珠子是10,放2个珠子是20……10个珠子是100,把10个珠子都去掉,可以用前面的1个珠子代替它们。

③生随师摆,同时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是100。(板书:100里面有10个十)

④大家看,这个珠子现在所在的位置应该叫什么?为什么?

⑤师拨珠,生倒数:100、90……10。

2、有多少只海豹?

(1)数:用笔尖指着数一数海豹有多少只?

(2)摆: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小组合作你们是怎么摆的?

(3)用计数器表示:谁能在计数器上把24拔出来?试试看你是怎样拨的?

(4)概括: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3、有多少只贼鸥?(同1、2步骤类似)(板书:23里有2个十和3个一)。

4、概括:

(1)指着板书:100:10个十;24:2个十和4个一;23:2个十和3个一。猜想一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十和2个一是多少?(板书)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三)自主练习

1、第一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这道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建立数感。

2、我说你数。提供了一种游戏式的练习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3、数一数,填一填。主要考察100以内数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么学的?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6—9页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重难点关键分析: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提出以下问题:天上有多少只海鸥?冰上有多少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豹?左边有多少只企鹅?右边有多少只企鹅?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或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多少?左边的企鹅比右边的企鹅多多少?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师:大家都很想知道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现在就请大家来估计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师: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

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按老师要求一个数一个数拨出,注意订正反馈,每拨完一个数就大声读出来。

3、概括读写法则

师:(指板书)这些数同学们既会读又会写,真了不起,那你发现我们在读数和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先读出,再写出,然后总结。(学生可能会答读写都是从左向右,也可能答先读写十位上的数,再读写个位上的数,)先肯定学生以上的说法,然后用计数器演示使学生明白,左边这一位是十位,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左边这一位十位对于个位来说就叫“高位”)。所以我们读写时都是从高位起。

4、数的大小比较

(1)师:小科学家们还想弄清是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是企鹅多还是海豹多?大家还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47比32大,所以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39比25大,所以企鹅比海豹多。

师:噢!只要比一比这两个数的大小就知道谁多谁少了。

教师板书47和3225和39

(2)师:那你又是怎样比较47和32的大小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答案可能为:47比40大,32比40小,所以47大,32小。

以数的组成说明:47比4个十要多,32不够4个十。

可能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47排在32后面,所以47比32大。

对以上说法,都给予肯定表扬。并用同样的方法比较25和39的大小。

(3)师:怎样用符号把47和32连接起来,还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引导学生用“>”和“<”连接。教师板书:

47>3232<47

师:你能用符号连接25和39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5<3939>25

(5)拓展延伸

师:(指板书)能否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用语言简单总结大小比较的规律。

(三)自主练习

1、课本第1题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读一读。

先让让学生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珠子的个数。独立填写,汇报答案。共同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把所填数读出来。

2、课本第3题填一填,比一比。

先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的珠子数,然后写出每个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比较出数的大小,最后填上“>或<”。

(四)概括总结及评价

引导学生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四“绿色行动”教案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5页,信息窗1——校园护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到了。校园里的小树刚刚醒来,她们穿上了鲜亮的绿衣裳;小草也从土里偷偷里钻出来了;花坛里鲜花盛开!校园里真是美极了!为了保护好这美丽的校园,我们要开展一次绿色行动。

二、新课学习

活动一

师:小朋友,你想参加“校园护绿”行动吗?你知道行动中要做些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挂牌、浇花。

活动二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教师对学生加以表扬,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总结,然后从易到难,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加以解决。

如: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6+3=□(个)

再引导学生探讨算法,学生可能有多种算法,只要合理就要加以表扬。

小练习: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4+53=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针对学生表现情况,即时表扬或奖励)

“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个?

生: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棵花?”。

师: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棵花?”呢?

列出算式:23+20=□(棵)或20+23=□(棵)

师: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1)23+20=43(2)十个十个的数23、33、43……

小练习:小朋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10+36=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引导学生用摆小木棒的方法加以比较,再列出算式计算

浇花的比挂牌的少多少人?

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活动三

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两道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个位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十位相加)。

三、课堂练习:

1、你们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我们班的绿色行动该做些什么呢?(给小树挂牌、浇水、栽树、挖坑……)

(1)、挂牌:学校要给一些小树挂牌,现在已经做好了32个牌子,还有6个没有做好,你能知道我们一共要给多少棵小树挂牌子吗?

(2)、栽树:如果我们大家要去植树,男同学有20人,女同学有18人,如果一人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挖坑:要挖38个坑,男同学已经挖了26个坑,女同学挖了10个坑,我们挖的坑够不够?

a、同桌讨论b、全班交流

2、看谁算得快

5+30=53+40=72+6=65-2=69-7=45+3=58-30=85-50=87+10=53+40=66+3=75+4=46-4=38-6=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生交流)

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题,而且还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出色!

第2课时

课本24~25自主练习和聪明小屋(略)

信息窗2——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8页,信息窗2——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里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校园护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从小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绿色环抱,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我们还学会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学问题。

二、复习旧知识:

口算下列各题,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20+5=62+6=66+3=50+40=

99-90=48-7=4+64=43+50=

三、学习新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在校学习生活已经一学期多了,在这一学期多的时间里,有谁在校内或校外主动捡拾过垃圾?

生:(举手)

师:及时表扬,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师:刚才通过看图我们知道,小朋友们正在捡拾废弃物,保护环境。通过看图,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两名小朋友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那么,怎么解决它们呢?

教师板书:两名小朋友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师:那位小朋友能列出算式呢?

学生说教师列在黑板上:25+7=□(个)

并表扬列出算式的学生。

师:那位小朋友能计算出结果呢?

教师引导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只要合理就加以表扬。

然后,教师板书: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比较以上三题与上一节计算的不同与联系。

巩固练习:

35+6=46+5=57+4=68+3=

79+2=24+7=77+6=84+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表扬。

第二课时:自主练习(教科书27——28页)

信息窗3——绿色回收车

这幅情境图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将捡拾的废电池、易拉罐等装入绿色回收车的场景,一位老师在统计各班回收的情况。图中的信息非常丰富,借助统计表可以提出很多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教材通过小朋友提出的“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这一问题,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出示信息,简单、明了,信息量大,既便于学生提出问题探索新知,又能感悟统计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展开对新知的探索。另外,垃圾的分类回收问题,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通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你说我讲”中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本单元的又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绿点标示的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教学“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这一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寻找“24-8”的口算方法,有困难的可借助学具。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抓住“4减8不够减,怎么办?”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说清思路,明确算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在整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

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道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通过计算商品减价的钱数,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第4题是看图编数学故事。练习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一编,说一说,只要合理,教师就要肯定。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编的故事,从中提出数学问题,自行解决。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出示统计表)你看,这是我们学校一年级三个班回收废电池、易拉罐的情况,仔细看看这张表,你知道什么了?

生1:我知道一年级一班收废电池8节,二班收24节,三班收30节。

生2:我知道一年级一班收易拉罐21个,二班收9个,三班收23个

……

2.师:咱小朋友得出了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年级一班和二班一共收集电池几节?

师:怎样列式?

生:24+8

3.师:谁能提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生1:一年级二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

师:(师出示问题)怎样列式?

生:24-8

师列式24-8

生2:三班收的电池比一班多几节?30-8

师出示问题,算式。

生3:……

4.师:小朋友的脑子真灵,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这个可以吗?

师板书24-8

师:24-8怎样算?先请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请小棒帮忙。比比哪个小朋友想得最快,开始!

(学生独立思考,操作小棒,老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好办法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汇报。)

生1:我是先一根一根数出24根小棒,然后又数出8根,拿走,最后把剩下的小棒数了数是几根。大家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要一根一根数24,老师说过一捆是10根,只需要数出2捆,再数出4根,就是24根。

生1:谢谢!

师:这个小朋友用的是数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这是24根小棒(2捆4根)要去掉8根。我先去掉这4根,然后从这一捆中再去掉4根,剩下16根。小朋友听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吗?

师:噢!你是先从24里去掉4,再去掉4,剩下16根。(边说边板书:24-4=2020-4=16)

这个方法行吗?

生:行。

师:你还有不同想法,来。

生3:这是24根小棒。我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剩下2根和这4根,合起来就是16。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

生问:你为什么从这一捆里去掉8根呢?

生3:因为单根的不够8,所以我从一捆里拿走8根。

师小结并板书:24–8=16

5.师:小朋友,用了这么多种方法,得出24-8=16。以后做题时,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

信息窗4——绿色家园

此情景图呈现的是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经过人们的努力,曾经被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蓝天、绿水、小鸟、花草与图中的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的画卷。图中通过多种信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该图的创设有两个意图:一是通过图中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选择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画面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本情景图没有设置例题,目的是给学生留下大的空间,让学生根据信息窗,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前面3个信息窗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并各自说一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再通过交流互相补充,理清图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在全班展示交流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

自主练习中

第4题是根据图意编数学故事。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教师要给学生讲清图中标明的数是小动物的重量。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编数学故事,再进行交流。注意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例如,谁最重,谁最轻,小熊比小鹿重多少,怎样才能让翘翘板平衡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并说明道理。

第5题是一幅综合情境图,呈现了三组信息。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选择有用的信息,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第6题是一道按规律填数的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不作统一要求。这道题上面的两个数分别是下面两个数的和与差,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当学生不容易发现规律时,可提示学生通过计算找出规律,学生发现了规律后再填。

“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境图。呈现的是小熊到小兔家作客的情境,图中提供了从小熊家到小兔家四条路线,分别标有路的长度。教学时,可先组织学生独立地解决教材中所提出的前两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自己解决的问题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该图编成数学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小小存钱罐

-----人民币的认识

我的存钱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9页,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教育。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引入。

师:请大家看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小华)那一枚一元的硬币投到存钱罐里)

师:你知道我国的钱你知道我国的钱叫什么吗?

引出课题学生看主题图,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

板书课题:

人民币的认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怎么数?

师:听听小华还说了什么?

课件:“我想数数存钱罐里有多少钱,大家说我应该怎么数呢?”

师:快来一起整理一下吧。

师:大家所想的数钱方法还真多,我们来看第三种方法: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2、认识人民币

师:除了存钱罐里的这些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面值的人民币?

3、人民币的兑换。

师:听听小华又说了什么?

“我们这里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的票价是1元,可是我只带了成角的钱,大家说我该怎么办呢?”

小结:1元等于10角,5元是多少角?80角是多少元?

师:拿起一张1角的纸币或者硬币,谁能拿出和我一样多的人民币?

师:1角等于多少分?3角是多少分?60分是多少角?

4、数一数

师:现在大家能准确地数出存钱罐里到底有多少钱了吗?快点来数一数吧!

活动三:实践

1、出示文具超市(小刀2角、橡皮3角、铅笔4角、练习本3角5分、笔记本7角,铅笔盒2元)

(1)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要找回多少钱?(2)我有5角钱,能正好买些什么呢?

2、买东西

你能拿出正好的钱吗?(根据屏幕上商品的价格,学生拿出正好的钱)

学生把存钱罐里的钱倒出来,小组合作探讨数钱的方法。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按质地数:纸币、硬币;(2)按版别:新版、旧版;(3)按面值数:元、角、分;先属成分的,再属成角的,最后数成元的……

板书:元、角、分

学生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人民币。(各种面值,版别的人民币都介绍)随着学生的介绍,老师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辨别的。

学生操作,可能出现的情况:

(1)两个5角,因为两个5角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2)5个2角(3)10个1角……

板书:1元=10角

学生展示各种摆法。说明换发和理由。

板书:1角=10分

小组合作数一数,然后汇报,并且展示数钱的过程。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并说明理由。

展示自己拿钱的方法,鼓励不同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会倾听。

能注意观察,仔细辨认。

能深刻体会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深刻体会学有所用。

举一反三。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钱有什么用途?

自由发言

爱护、节约人民币。

2、购买文体用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4页,人民币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掌握计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小文具店看看,但是只有答对门上的题才能进去,我们试试吧!

【课件出示题目:1元=()角10分=()角()角=6元7元5角=()角

24角=()元9元=()角】

学生分别口答,分别说说后4道自己是怎样想的。

复习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做好铺垫。

活动二

1、师:大家完成得真棒,我们快进去瞧悄吧!【可件出示问题商店的图片(教科书第40页情景图)】

师:店里有什么呢,你知道哪些商品的价钱?

2、师:你想买哪些物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足球15元,篮球68元5角,羽毛球拍17元;(2)乒乓球拍7元6角,乒乓球

8角……

(1)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铅笔应付多少钱?(2)买一个乒乓球和一只球拍应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充分看图,寻找信息。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活动三:

1、解决问题:买一个乒乓球和一只球拍应付多少钱?

师:你能烈士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听。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师:请自己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问题:

(1)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铅笔盒应付多少钱?(2)买一盒彩笔和一副三角板应付多少钱?

(2)师:说能说说你是怎养算的?

活动四:

1、师:我们看看谁来了?(课件播放:凯蒂猫手拿5元钱,说:“我买一块橡皮。”)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板书问题)请你自己先试着做做,再把你的方法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师: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师:如果你有1张2元钱,你想买什么,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师:请你独立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出来。

师:谁能把自己做的题给大家说说?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7元6角+8角=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想出的方法有:①7元6角是76角,76角+8角=84角84角是8元4角。②6角+8角=1元4角,7元+1元4角=8元4脚。③从8元里拿出4角给7元6角,凑成8元,再加上剩下的4角就是8元4角。④……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算法,全班交流。

生:应找他多少钱?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想出的方法可能有:①5元=50角,50角-7角=43角,43角是4元3角;②1元-7角=3角,4元+3角=4元3角;

③……

(1)买一个乒乓球,要找回多少钱?(2)买一套三角板,要找回多少钱?③买一支铅笔,要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鼓励不同的思考方法。

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能清晰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巩固人民币加法的计算方法。

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尊重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方法。

积极动脑,提出问题。

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减法的计算。

活动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标有价钱的实物图片和人民币图片。小组成员轮了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看看看看那位售货员收的钱和找出的钱最正确。

分组做游戏。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同组其他同学活动时,是否能认真倾听,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

活动六:

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并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内容及自己的真实体会。

六、大海边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其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进位、不退位)、笔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不退位)和笔算,教学的难点是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以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借助孩子们喜欢的捉螃蟹、摆贝壳、参观水族馆、游览标本馆、购买海洋纪念品等一系列活动素材,使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中始终感受着大海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这一编排突出了本套教材由“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本单元的计算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探索10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估算、口算、笔算都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空间。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选取有趣广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既有连一连、填一填、辨对错等书面完成的形式,也有摆一摆、小游戏、讲数学故事等数学活动的形式。采用的素材也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动物世界、童话故事、手工劳动等。这些活泼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的意义,享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礁石边捉小虾、小蟹的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引发学生提出“一共提了多少只虾?”等问题,从而产生主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欲望。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在海边用贝壳摆轮船、帆船、海鸥等情境,引发学生提出“有多少只贝壳?”等问题,进而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第三个信息窗,呈现的是水族馆的场境,由鱼的颜色及数量,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四个信息窗,围绕着解决参观标本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第五个信息窗,创设了妈妈带孩子去买纪念品的情境,学习加减混合运算,认识小括号,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第一单元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第一单元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课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数铅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几位小朋友。

二、探索新知

学生自由数,师可以个别辅导

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全班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圈一圈,数一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小朋友的的人数。

(2)由学生圈一圈,一共有几个小圆点。核对

2、拨一拨。

把学生的人数43,在记数器上表示出来,生说,师拨。

四、学生反馈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同桌报数,全班交流。

2、看谁数得快。

学生自己数,数完后,汇报。

3、接力赛。

34、36、38、()40、42、44

20、30、40、()、()、();

45、50、55、()、()、();

22、32、42、()、()、();

同桌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人接着说。

全班汇报。师生,生生。

五、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感觉如何?

六、教学反思:

刚过完春节,第一课的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的课堂作业,正确率非常的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下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第二课时:数豆子

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一把豆子,让学生估计大该有多少粒。

2、让学生数出10颗豆子是多少,再让他们估计有多少颗。

让他们讨论交流是怎么估计的。

二、新知学习。

(一)学习记数和写数。

1、师生一起来数数到底是多少颗?

2、让学生说说28颗应该怎么在记数器上来表示。

3、生拨数。边拨边说十位上的2表示是2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8个1。

怎么写呢?

学生自由的写。

(二)说一说

1、教师拨出2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三)写一写

教师拨珠,学生写数。

36、40、100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26。

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

2、填空。

()个十和()个一是()。

()个十和()个一是()。

学生自己观察图,再独立写出数。

学生汇报是怎么想的,核对。

3、写数

教师拨数,学生写出数字。

23、50、71、80

4、小熊写出门牌号。

学生观察后,自己写门牌号。

学生核对。

四、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具准备的不够充分,创设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长。在教学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时,学生的练习量最好要加大,可以让学生自己同桌合作一人编题,一人说出答案。

第三课时动物餐厅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两叠作业本,一叠是21本,一叠是18本。

2、学生观察,两叠作业本哪叠多,哪叠少。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现在知道了哪叠作业本多。那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

2、学生回答。在说说记“>”“〈”的方法。

3、填一填:让学生观察记数器后,独立把数写在书本上。

32O34,100O99,然后再进行比较,填上数学符号。

师生核对。

三、巩固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45O5478O7662O6280O79

58O91100O8915()()89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连一连。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

本题中60是多余的信息。

3、(1)按顺序填数。

(2)读出各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根据右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练习过程,(1)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应该怎么来完成这个练习。在学生练习。

(2)指名读出各数。

(3)小组讨论后,学生完成。完成后在进行核对。

4、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

苹果、香蕉、苹果、香蕉、()、()、()、()。

学生独立完成该题。

5、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认数最多,哪班认数最少?

学生课后同捉合作去完成。

第四课时小小养殖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事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4285428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3、数学游戏,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第五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数、读数、比较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

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七、课堂总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青岛版)


信息窗5——买纪念品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用50元前去买海螺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有的学生可能用连减的方法,依次写两个竖式,可以鼓励学生把两个竖式合成一个连减的竖式,并让学生分析两种写法的异同。
(4)有的学生可能先把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加起来再用50去减,老师可以提示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一个算式里,先算海螺和珊瑚标本的价钱再算剩下的钱我们就要想一个办法,比如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
2.学生说说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教师总结:算式里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
4.你能解决“要买海豚玩具和贝壳还剩多少元钱?”这个问题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5.请你自己解决
(1)买珊瑚标本、贝壳、海豚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海豚玩具和贝壳比买海螺多花多少钱?
三、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1—5
[教学目标]
1.巩固10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自己尝试写连加竖式,并与连减竖式比较。
(3)搜集感兴趣的日历,进行有关的加法运算。
2.自主练习2
(1)学生独立完成,重点交流计算每一道题时的运算顺序。
(2)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3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这几道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
(4)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比一比看谁算得正确。
(3)全班交流。
5.自主练习5
(1)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编一个数学小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2)提出有关需要加减两步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教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6
小组合作,提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并说一说确定租车方案的理由。
2.自主练习7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估计,独立完成之后,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及方法,并体会估计的策略。
3.自主练习8
口算题,注意及时纠正答案。
4.自主练习9
(1)猜一猜硬纸板下盖住了哪几个数?
(2)盖住的数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两个数相差是多少?
(3)说说你想怎样玩?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图形位置的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
赶庙会
——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赶庙会
[教学目标]
1.整理回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运算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热闹的庙会上去逛一逛,你们也和爸爸妈妈去过庙会吗?谁能说一说你们逛庙会的情景?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观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或小组内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交流)。
3.(图的上半部分)交流的问题有:
(1)孔雀开屏的花灯由多少盏灯做成?
(2)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
(3)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
(4)谁卖得多谁卖得少?
4.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别忘了进位和退位。
5.教师总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注意的问题。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6.(图的下半部分)交流的问题有:
(1)参加演出的大约有多少人?
(2)还剩多少个气球?
7.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什么?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8.教师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三总结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关系及用厘米、米进行测量。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信息窗1——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厘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里边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大家想知道原因吗?通过这节课学习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价“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
1.学生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1)每个学生观察直尺,并汇报。(发现了数字,长短不同的线、cm)。
(2)教师出示直尺,让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师板书:刻度线、刻度、厘米、0起点)
同学充分认识了直尺,那你能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
(3)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厘米,并到黑板上演示。
(4)教师总结:(同学们找的很好,像直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5)学生观察尺子,并比划。(师导语: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像1厘米这样长的物体)生回答。教师展示准备好的1厘米的物体,如(小方格,枕尺,笔记本,图钉)
同学们从直尺上很快就能找到1厘米,那你能找到2厘米吗?
(6)学生观察,到上面演示找到2厘米,并画出。(多个同学演示),然后学生自己找5厘米、10厘米,并用手比划。
2.估测物体长度
导语:刚才同学们通过动脑,认识了厘米和几厘米,下面老师想测一测同学们的眼力。
(1)教师出示5厘米的卡片,学生估测。
(2)再一次估计15厘米长的纸条,引导学生测量。
(3)测量物体长度(把物体的左端对着“0”刻度,物体的右端指着刻度就是几厘米)。
三实际操作
1.测量一拃
导语:大家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了测量物体长度方法,那大家想知道自己一拃有多长吗?
(1)测量自己一拃,并汇报。
同学们量出了自己的一拃,那你们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吗?
(2)认识师傅、徒弟的一拃长,(导语:现在同学们知道故事中徒弟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吗?)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3.测量自己的一步和一拃。
4.下面哪些是线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2、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去看看阿福的新衣做得怎样了?你能看图把后来发生的故事讲完吗?(学生交流)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的不一样呢?
2.先解决1米有多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2)学生感受、比划1米的长度。
(3)学生利用软尺量出1米的长度,观察是多少厘米。
(4)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总结
100厘米就是1米,1米=100厘米。
4.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三小结
第二课时
1.自主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
(2)用直尺连一连。
(3)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3
先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度?
小组内讨论合适的方法。
4.自主练习4
(1)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2)引导学生在测量实际要选择用米做单位的,又要选择用厘米做单位的。
八、我们的鞋码——统计[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信息窗1——我们的鞋码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以前表演过节目吗?
前不久,歌舞团举行了一次艺术体操表演。大家看屏幕,这是同学们在比赛前做准备的两个镜头。你们看,他们穿的靴子漂亮吗?
这可是他们自己经过调查、整理,然后,老师根据他们所调查的结果,才买到了这么合适的靴子。
二新授
假设咱们班也举行这样的活动,你能像他们一样通过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吗?
1.那我们应该先知道些什么呢?
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呢?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2.那怎么来记录呢?小组同学赶紧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组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现在咱们就找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余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
3.老师也有一种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看,“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老师这种方法不但记录简单,最后数的时候还可以5个5个地数,你瞧,(手指着“正”字开始数),5个、10个、15个,是不是比1个个地数要快呢?
那以后你们在统计的时候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4.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大家看,这就是统计图。你知道用统计图是怎么来统计吗?
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记录把统计图和统计表舔好。
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统计图,咱们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的最大优点。
三总结
第二课时
1.自主练习1
(1)学生自己讲讲题目的要求。
(2)同桌合作完成。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练习2
(1)利用学具盒里的小方块,试一试你能摞多少块?摞5次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九、儿童乐园——总复习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认识钟表;简单的方位与平面图形;人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简单的统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人民币、统计等知识。
基本技能: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统计整理复习。钟表的认识整理复习。人民币的认识整理复习。厘米、米的认识整理复习。方位与图形。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终于闯到了最后一关——儿童乐园,想去吗?
二整体观察
1.平常我们去儿童乐园都要先干什么阿?
好,那我们就先去儿童乐园的售票处看一看吧。
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本学期学过的知识点,对儿童乐园的情景图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解决问题
1.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坐龙船的有多少人?请你先来估一估,再数一数。
(1)你能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吗?
(2)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统计一下玩各种游戏的人数。
(3)看着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5)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时……
(6)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数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统计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有关内容。
(板书: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
(7)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实践应用
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这些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综合练习1
你从题中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发现泡泡中的数的规律,再按规律在空泡泡上填上适当的数。
2.综合练习2
小游戏:快速抢答、比大比小、加和减
教师先与一名学生示范,然后同位之间互相练习。
3.综合练习3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明自己运用的比较的方法上。
4.综合练习5
图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打算怎样解决?
5.综合练习7
你从图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组织学生按照规律给叶子涂色,然后独立图写统计图和统计表。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我学会了吗?让学生自己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第三课时
一回顾整理
你今天早晨几点起床的?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咱们来复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学会看表了吗?看表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那天我们知道在儿童乐园里有四个小朋友在玩电瓶车,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玩的?什么时候结束的?
二解决问题
1.综合练习4: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
同位组合,讨论,小组中交流。每组推荐一名全班交流。
2.实践运用:
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绘制一张一整天的作息时间表。
补充练习:
钟表小魔术。时针分针随机组合。
三我学会了吗?
第四课时
一回顾整理
天气热了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愿意买根冰棍解渴。小强在儿童乐园里面也买了一支冰棍和一瓶矿泉水,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强应付多少钱?冰棍8角,矿泉水2元,所以一共应付2元8角。
小刚看到小强买了冰棍和矿泉水,他也着急了。他拿着2元钱去买冰棍,应该找回多少钱?
小芳有5元钱,想买两瓶矿泉水和一瓶汽水,够不够呢?为什么?
你还知道元角分之间的什么关系?
二解决问题
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红红妈妈带着她去买文具。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她都准备买什么?
红红和妈妈来到了文具店,她们带了20元钱,够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有关人民币的认识的复习,你觉得哪个地方还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不要出错?把你的好办法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吧!
第五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你们去公园时要买票吗?那你们小时侯为什么可以不买票啊?公园有规定,小朋友够了1米就要买票。那1米是多长呢?
表示长度的单位我们还学过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也就是身高100厘米以上要买票。
那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
第六课时
一复习“方位与图形”
1.儿童乐园里有许多建筑物,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再从回顾整理的背景图中找一找,看看谁的眼睛最尖!
2.愿意和我们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
我们的操场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啊?
二解决问题
1.综合练习12
说一说,填一填,把得数是16的部分涂上金黄色。
三我都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独立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数学-人教第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数学-人教第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详细介绍:内容过多且设计不可显示内容过多,点击此处打开或鼠标右键选择另存为下载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NO:2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NO:3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计算机出示图)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NO:4

教学内容:位置(第5页)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课件座次卡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1、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2、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2、挂图了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数学-人教第二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七单元

阿福的新衣

——厘米、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厘米、米的认识难点: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估测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的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具准备:学生: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几厘米的小棒(每生一根);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老师发现同学们今天穿得都很漂亮,那么你的衣服是在商场买的

还是在衣服店里做的?在以前衣服多数是做的。(出示阿福的图片)看这位先生

叫阿福,他在一家衣服店里做衣服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1、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老师完整故事内容:

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轻轻地打开课本75页,按顺序认真地看图。(给学生充分的看图时间,老师在学生看图时给以指导)

师:谁想把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指生)当这个同学讲的时候,咱比比哪位同学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师:看得仔细,讲得精彩,请坐。小徒弟很是纳闷。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1)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2)他俩的拃不一样长.

(3)师傅量师傅做才行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师傅量师傅做。

(2)徒弟量徒弟做。

生:(3)用尺子量一量。师:哎,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直尺:(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直尺)

师:你们用的小直尺是尺子中的一种,来看看你的尺子上都有什么?

生:(1)画: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来装饰小直尺的。

(2)图形:师:以后画图是你会用得到。

(3)字:师:哦﹑是有一些字。

(4)数: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

(5)小竖线: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6)cm:学生找不到的: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

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认识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

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

师:这个小朋友在直尺上找1厘米,大家都来试着找找看?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师:从0到1。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师:为了让同学们比得更准确些,老师为你准备了1厘米的小棒。来借助小棒再来比划一下;来用另一只手也来试一试?请轻轻地放下小棒。来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呀?想起来了吗?好,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长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短、小、又短又小)你用的词真好。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5、生活举例:

(1)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师举小手指)老师小手指的宽度、(举打火机)这枚打火机的厚度。

(2)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3)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师:你能再想几个例子吗?

师小结: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的更多。

6、找直尺上其它的1厘米:

从1到2这1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3到4这大格也是1厘米

三、认识几厘米:

1、认识几厘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的长度呢?(2厘米)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1厘米,知到了2厘米长,你知道4厘米有多长吗?

生:从0到4的长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4个大格。

师:有不同的找法吗?或问:(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4厘米?)

生:从1到5的长;生2:从2到6的长……

生:都有4个大格;都有4个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1厘米。

师:你还能找出另外一些长度吗?

四、估计、测量物体的长:

1、估计、测量小棒的长:

师:拿起这根红色小棒,想着1厘米长,用眼观察它大约长多少厘米?比比谁的眼力好。

生:5厘米、7厘米、……

师:到底多长呢?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6厘米)。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2、小组活动估计、测量物体的长:(留作机动题,时间充足就坐此题)

3、测量自己的一拃:

师:你的一拃有多长呢?用直尺测量一下。(老师巡视指导)谁想说说?

生:13厘米、14厘米、11厘米。师:看来你们的一拃与小徒弟的一拃差不多!

4、估测、测量老师的一拃:

师:估一估老师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师:到底有多长呢?谁上来测量一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它是怎样测量的。

师:告诉大家大拇指指谁?中指指谁?告诉大家是几厘米?谢谢你正确的测量出了老师的一拃。

师:看你估计的和测量的结果怎样?

师:差不多:你们的估测本领真强。

五、总结评价: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厘米的认识。

师:对,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可以测量一些较短物体的长度,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还可以用其它单位吗?我们下节再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该情境图是“阿福做上衣”故事的发展。讲的是师傅和徒弟为阿福作长袍的情境。故事大意是:师傅用尺子量出阿福长袍长1米,徒弟看到尺子是100厘米,于是产生疑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以及米和厘米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米是什么?1米有多长?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1、请大家合作:量出1米的长度

2、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讨论:1米=100厘米

3、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并与同伴交流。

4、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1、指名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

2、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交流后汇报结果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1、让学生投沙包并作好标记(测量投沙包的长度)

2、交流测量方法,汇报结果

六、全课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补充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

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2、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米()厘米

3、教室的高大约有()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

——统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4、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学构想]

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组织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的重要性,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在遇到有关问题时自觉想到可以用统计方法加以解决,初步形成统计意识。注意启发学生对各种收集方法进行比较,加强对画“整”字法的比较。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时计划]

2课时

信息窗——我们的鞋码

[教学内容]

书81页信息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

2、通过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能够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结合现实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以及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前准备]

小组长调查小组每个人的鞋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做一次小小采购员,让你来负责买我们班同学的鞋子,同学们有信心做好吗?

那么你首先该知道些什么呢?(鞋号)

对,鞋号也叫鞋码,课前老师已经让小组长调查了你们每个人的鞋码。小组长都记好了吗?

二、新课

1、到底每种鞋号各有多少人呢?你能想个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

2、生:把每个鞋号都念一念,在纸上记下来。

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统计我们的鞋码,好吗?

板书:我们的鞋码

3、那怎么来记录呢?

1)小组同学赶紧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组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2)想好了吗?来,小组长把你们组记录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3)大家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记起来又快又准?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4)现在咱们就找一位同学来念鞋号,其余同学仔细听,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5)小组长把桌子上的记录纸条发给每个人一张。都准备好了吗?

老师也来统计,咱们来比一比,看谁听的认真,记得仔细,一个鞋号也没记错。

(师生统计)

6)记好了吗?顺便把每种鞋号有多少人穿数一数,写下来。

7)谁来给大家介绍你是怎么记录的?(指生答)

8)大家觉得这种记法怎么样?

9)他记录的每种鞋号的人数对吗?不对的赶紧改过来。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老师把不同的记录方法各选一种贴在黑板上)

10)老师也有一种好的方法,想知道吗?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你看

(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老师统计的方法),“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11)老师这种记法不但简单,最后数的时候还可以5个5个的数,你瞧,(手指着正字开始数),5个,10个,15个,是不是比1个1个的数要快呢?

那以后你们在统计的时候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4、为了更清楚的看到每种鞋号的人数,我们可以把调查结果整理一下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

1)大家看,这就是统计图。你知道统计图是怎么来统计吗?

指生答

2)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一个小各代表一个人。

3)对,用涂小格的方法来统计。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记录把统计图和统计表填好。

(学生完成统计图、统计表)

4)谁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展示)

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5、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统计图,咱们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最多,什么最少。这就是统计图最大的优点。

作业设置: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板书设计:我们的鞋码

统计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书83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会用多种方式统计信息,熟练条形统计图记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掷硬币50次,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同学们,你们玩过掷硬币的游戏吗?你留意过吗?掷硬币的时候,是正面向上的次数多,还是背面向上的次数多?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将你手中的硬币抛掷50次,记录每次抛掷的结果,看看结果如何。

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呢?(学生自由回答)

好,我们有这么多办法,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实验吧。

学生活动,教试巡视。

有结果了吗?

指生汇报实验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掷硬币的结果,有的正面向上的次数多,有的背面向上的次数多,但差别不大。而且,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多,这种差别越来越小。

你知道吗,如果继续抛下去,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次数的差别会更小。

2、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摞方块的游戏,注意一边摞,以便记录下你每一次摞的块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观察你们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动物园里真热闹,都有什么动物阿?

快快来统计一下,每种动物都有多少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

观察你们的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4、在书包里,我们的好朋友也很多,你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呢?

统计你书包里课本、练习本、文具的数量,并把它整理出来。

板书设计:自主练习

统计结果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23-1623+16+1523-16-423+16-1523-(16+4)

16+1523-416+15+423-15-423+15-1623-(15+4)

16+415-423+16+4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98○6254○4587○9043○46-2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42+3656+4357-4598-5684-53

第二组:38+2546+5936+5754-3742-19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3)坐龙船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西师版)


课题数数、数的组成(一)

教学目标:

1、数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直观印象,为建立数位概念作好准备。会计数单位“一”和“十”数出100以内的数,会正确地数出“翻坎数”。

2、直观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数数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直观印象,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过了20以内的数,你能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到了20以内的数吗?

出示单元主题图。

观察这幅图片,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片上提供的信息自由地说。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数数,现在请同学们每人拿出20根小棒数一数。

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学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说出:一根一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5根5根地数是怎样数的。

(板书:一根一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用这两种方法来研究怎样数比20更大的数。

这两种数数的方法,10以后怎么数呢?

要求学生回答:一根一根地数,10后面加上1就是11,再添1就是1210根10根地数,1个十是10,2个十是20。

20以后怎么数呢?引导学生回答:一根一根地数,数到20以后就是21,22、、、、你是怎么知道20后面是21呢?引导学生回答:2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21了。

10根10根地数呢?要求学生回答:10根10根地数,20以后就是30了。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回答:2个十是20,3个十就是30了。

29后面是多少?39后面呢?要求学生回答: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回答:2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29,9个一再加1个一就是10了,2个十和1个十合起来就是30了,39后面是40也是这个道理。

49后面是多少呢?59呢?69呢?注意,数到九十九以后是一百。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

学生分组数小棒。教师: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一根一根地数要快得多。教师:对了,10根10根地数要快一些,但是10根10根地数能数出28,36,47这些数吗?让学生意识到是不行的。那么你觉得怎样又快又对地数出28,36,47这些数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正确的答案是两种数数的方法配合使,先一十一十地数数出几个十,再一根一根地数数出几个一。教师:你们的手中有捆着的小棒,方便你们10根10根地数,也有一根一根的小棒,方便你们一根一根地数,下面请同学们最快的方法数出47根小棒。学生数小棒,要求学生先数出4捆小棒,再数出7根小棒。4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呀?让学生说出47里面有4个十和7个一。再让学生这种方法数出28,36,并分别说出28和3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教学例2

课件显示例2图片。

你知道小灰兔有多少吗?学生数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要求学生说出一排有10只,10只10只地数,有2个十只;剩下的一只一只地数,数出有8个一只,一共就有28只小灰兔。那么这个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要求学生回答:数了2个10只和8个一只,所以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小灰兔和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呢?学生数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那么55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呢?要求学生回答:55是由5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再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学生数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要求学生回答:每一排都是10只,所以采10只10只地数,一共有10个十只,就是100只。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2题。

(2)练习一第2,3题。

四、实践活动

数一数自己感兴趣的物体有多少。如:班上有多少名同学、、、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数数、数的组成(二)

教学目标:

1、知道计数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计数单位在计数中的重要作。

2、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提高学生对数概念的掌握水平。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知道计数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数和数的组成,现在请你们拿出小棒,数出其中的32根。

学生独立数小棒。

你们能看着这些小棒说出3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吗?要求学生回答:32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了解生活中的数?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3图。

图中有哪些生活中的数?指导学生说出有乒乓球的个数、钢笔的支数、月饼的个数。生活中在哪些情况下要数这些数呢?教师:这些商品都是装在盒子里的,盒子上还注明了每盒的数量是多少呀?

我们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知道了10个10个地数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练习一第1题。

小猴吹了多少个泡泡?你能一眼就看出来吗?

怎样才能使我们一眼就看出小猴吹了多少个泡泡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学生说出把这些泡泡10个10个地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小猴吹了多少个泡泡了。

同学们动手圈一圈。

学生圈后,让学生说一说圈了多少个十。

然后再说一说这些泡泡的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数了几个十和几个一,所以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的游戏

先抽一个小组的学生来做示范,再全班进行游戏。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第4页第5题的小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写数读数

教学目标:

1、能借助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类推出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建立位置值的概念。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中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和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类推出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拿出一捆零3根小棒双面胶贴在黑板上。

这里有多少根小棒?

在你们的计数器上拨出13。

学生拨后,抽学生回答是怎样拨的。教师在小棒下面对应出现算珠图。

学生在算珠图下面写数,并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

这些是我们在20以内数的认识中学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这些知识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在13根小棒的右边贴出2捆零3根小棒。

这是多少根小棒?根据前面的经验,如果要把这23根小棒拨在计数器上,你认为应该怎样拨?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在十位上拨2颗算珠,个位上拨3颗算珠。因为十位上的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3颗算珠表示3个一。老师在小棒图下面对应出现算珠图(如右图),并让学生说说左边的2颗算珠表示什么,右边的3颗算珠又表示什么。让学生读写33,43,53,63,73,83,93并分别说一说十位的数表示什么,个位上的数又表示什么,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位置值的理解。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的算珠图(如右图所示)。教师:比较黑板上的这两幅图,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个图表示的数是多少?第二个图表示的数是多少?

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对应的位置写数(如右图)。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3和4的位置不一样,表示的大小是一样的吗?强调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的不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理解位置值的重要性。

教师:像这样的数你还能找出哪些?引导学生找出像45和54,67和76这些数字相同但大小不一样的数。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样的数字(0除外)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大小。如果学生不能说出“0除外”,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怎样写数读数的吗?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写数和读数,都应该从高位开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写数和读数都应从高位起。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6页课堂活动。

先由教师做示范,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写;或教师写一个数,学生读,再由同桌的两个学生模仿进行。

四、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读数、写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读写100以内的数的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后面10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出示26、98、77、45、36、69。

学生依次读数。

并说说各数的组成。

二、综合练习

练习二第1—10题

1、第1题。读出奖牌数。学生自己读数。师生共同讲评。

2、第2题。看图写数。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读写。讲评订正。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4、第4—7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生订正。

5、第8、9题。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拓展训练

1、出示数33、44、55。。。。。。

上面的数,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相同的数字表示的大小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数还有哪些。

2、找出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

指导学生找数学书的第25页、第38页、第50页和第79页。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数的顺序大小比较(一)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知道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对数的顺序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知道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前面学过了数数,谁能从38数到52?

抽学生数数。

同桌的学生相互数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顺序。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1数字图片。教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请你将教科书9页的例1的表格补充完整,看谁填得又对又快,开始。学生填完以后抽一名学生把结果展示出来,进行集体订正。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发现,学生可能主要有这样几个发现:

(1)横着看。从左往右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反之多1。从第二排起,每一排上的数除了最后1个数以外,十位上的数都是相同的。

(2)竖着看。从上往下看,下一个数比上一个数多10,反之减少。每一竖列个位上的数相同。

(3)斜着看。有一斜行是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都是相同的数。每一斜行都有一些排列规律。也许学生还有其他的发现,只要学生说得有理,都可以给予肯定。

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下面我们就运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39。

如果不看书上的表格,你知道39的左面是哪一个数吗?右面、上面和下面呢?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说出:39的左面是38,右面是40,上面是29,下面是49。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刚才我们在按顺序从1数到100时,你能发现哪些数小,哪些数大吗?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发现在按顺序从1数到100时越往后数数就越大。

对了,书上的小女孩也发现这个规律,将数按顺序排列以后,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

教师板书。

知道什么叫前面,什么叫后面吗?

引导学生说出按数的顺序写数时,先写的数就叫做前面的数,后写的数就叫做后面的数。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比如37和59谁大谁小?

你们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在数数的时候,我们是先数37再数59,根据“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这个规律,37在59的前面,说明37比59小,59在37的后面,说明59比37大。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规律完成书上12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说出排在50前面的数都比50小,排在50后面的数都比50大。

2、培养学生数感

刚才同学们按“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规律完成了连线。48,27、、、、这些数都比50小,这些比50小的数都是一样大的吗?那么在48和27中,哪个数比50小一些,哪个数比50小得多呢?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回答:虽然48和27都比50小,但是从表格上来看,48离50比较近,而27离50比较远。

对了,当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但是这两个数又离得比较近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一些;而如果这两个数离得比较远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得多。

教师板书:小一些、小得多。

你还能说出一些比50小一些的数吗?

比50小得多的数还有哪些呢?

刚才我们知道了怎样判断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一些还是小得多,谁能说出比50多一些或多得多的数?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多一些、多得多。

学生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予肯定。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完成书上第10页课堂活动。先由教师做示范,再让同桌两个同学相互猜数。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上11页练习三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数的顺序大小比较(二)

教学目标:

1、知道两个两位数比较大小时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能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突出多种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也会应100以内数的顺序中“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排列规律来比较数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情景图。

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生根据情景图中的信息说出:两个小朋友在比较两个班人数的多少。

对,比较两个班人数的多少其实就是在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板书:3841。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当然我们可以从数的排列顺序来比较,想想从1写到100,哪个数先写,哪个数后写。但是这节课要求不从数的排列顺序比较,又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在小组内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哪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比较的?

下面以学生先说到小棒来比较为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棒比

学生演示摆小棒。

要求学生一边演示摆小棒,一边回答:把小棒分成两堆来摆,把38根小棒摆成3捆零8根,把41根小棒摆成4捆零1根。教师:摆好以后你是怎样比较的?为什么?

要求学生说出:38根小棒比41根小棒少。因为38根是3捆零8根小棒,而41根是4捆零1根小棒,3捆比4捆少1捆,所以38比41小。

同学们赞成这个小组的方法吗?老师也赞成。我们可以直接比小棒的捆数,1捆是1个十,38里有3个十,41里有4个十,这样比实际上就是比38和41的十位,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有直尺比的小组吗?

板书:直尺比。

学生可能会说出:根据我们昨天学的100以内的数的排列顺序中“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排列规律,先在直尺上分别找到38和41,因为38在41的前面,所以可以判断出38比41小。

这是从数的排列顺序来解释的。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解释,怎样解释38比41小呢?引导学生这样看,从0到38的这段线(如图所示)比从0到41这段线短,所以38比41小。

那么我们应该在这两个数之间打上什么符号呢?

在38和41之间打上小于号。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书10页,你喜欢的比较方法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抽学生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是什么方法来比较的

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小),这个数就大(小)。

教师板书: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小),这个数就大(小)。

2、教学例3

刚才我们知道了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小),这个数就大(小)。你能根据这个比较大小的方法来比较这样两组数的大小吗?为什么?

出示例3。要求学生回答:因为22和23,45和43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

十位上相同的两个数又该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说出:十位上的数相同,但是个位上的数不同,所以应该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指导学生说出: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先从十位比起,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

根据学生回答将板书补充完整: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先从十位比起,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11--12页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样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掌握得比较好。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练习。

练习三第5、7、8、9题和思考题。

1、第5题

把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

2、第7题

在○里填“〉”或“〈”,在□里填适当的数。

学生合作完成。

指名说方法。

共同订正。

3、第8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在书上完成。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9题

说一说,填一填。

老师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师生共同完成题目。

5、思考题

按要求填数。

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三、作业

完成上述各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

2、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知识

同学们,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数数和数的组成、写数和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对本单元所学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一)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我们先来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请同学们数出27根小棒。

学生独立数小棒。

你们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回答:先数出2个10根小棒,再数出7根。

谁能归纳出我们数数的方法?

要求学生说出:数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一十一十地数和一个一个地数结合起来数。

那么2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要求学生回答:27是由2个十和7个一组成。

请同学们完成书上1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抽学生汇报。

三、复习写数和读数

下面我们来复习写数和读数。

读数和写数都要到数位,能说一说我们学习过哪些数位吗?引导学生回答学习过百位、十位和个位。

这些数位是怎样排列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右面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在黑板上画出算珠图。

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对着算珠图的数位写出数字,一边写一边要求学生说出先写十位上的,再写个位上的。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

抽一名学生来读数。并说出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我们在写数和读数时都有一个相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读数。

同桌两个同学一个说数,一个写数。

四、复习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请同学们完成书上17页第9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填的吗?你是怎样填数的?在数的排列顺序中,哪条排列规律比较重要?

要求学生回答:我是一边数数一边填的,在100以内数排列顺序中“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这个排列规律非常重要。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14页第3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每一道题的规律。

请同学们按第17页第10题的要求分别写出3个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和3个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并比一比哪个数最大,那个数最小。

学生写完后抽学生回答,先说自己写的是哪几个数,再说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下面以学生写的25,35,45和52,55,59为例:

在第1组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要求学生说出:45最大,25最小。你是怎样比较的?

要求学生回答: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那么第2组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呢?要求学生回答:59最大,52最小。

你又是怎么比较的?要求学生回答:先比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就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其他同学赞成这个同学的意见吗?对了,在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就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1、进一步整理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

2、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复习。本节课我们继续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二、基本练习。

第14页第2、4题。

1、第2题。

看图写数,再填空。

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自己填空。

订正。

2、第4题。

引导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完成题目。

共同订正。

三、综合练习。

练习四第1、2、4、5、6、7、8、11、12题。

学生独立完成以上题目。

师生共同讲评订正。

四、思考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五、本课小结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有趣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掌握水平。

2、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意识。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前面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还在班上和家里了解到1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情况,其实1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应得非常广泛,同学们想去了解这些生活中的数吗?

二、过程指导。

1、抓豆子猜数。

2、摸卡片摆数。

3、看表格填数。

4、小调查。

三、汇报小结。

通过今天的游戏,以及对生活中100以内数的调查了解,同学们知道了数在生活中的运是相当广泛的,也是很重要的,说明对数的学习非常重要。

四、生活中的100(百)

师生共同阅读第20页“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上和下

教学目标:1、会辨认上、下方向,体会学习上、下方向的必要性,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上、下方向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会辨认上、下方向,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材21页的单元主题图,从图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上和下。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上和下。

出示教材22页例1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你准备怎样介绍这些动物图片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方法,最后汇报。

2、用上和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朋友都知道什么叫上,什么叫下以后,请你用上、下来说一说其他动物的位置。学生自由地说。如“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下面是老虎”、“大熊猫在大象的上面”、“猴子的下面有斑马和狮子”等。

指导学生“梅花鹿的上面是小兔”、“小兔的下面是梅花鹿”来描述两只动物的位置。

三、巩固拓展

1、教材24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放文具比赛。

3、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前和后

教学目标:

1、会辨认前、后方向,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前、后方向的相对性。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前和后的基本含义,会用这些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培养学生前、后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例2图。

你们能用学过的上下方位来介绍图中的各个小朋友的位置吗?让学生意识到不能用上下方位词来介绍这些小朋友的位置。

为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明确:上、下位置是在一个竖立面上的,而这幅图却是水平面的,没有上、下的区别。

你准备用什么词来介绍这些小朋友的位置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前和后。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前和后。

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这对小朋友的前后方向的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小红手的指向,小朋友走路的朝向,还有红星小学标有箭头的路标。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用前后描述位置。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填空,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4课堂活动第2题。

2、排队游戏。

3、摆一摆。

4、教材练习五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左和右

教学目标:

1、会辨认左、右方向,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左、右方向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会辨认左、右方向,会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前、后,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从中练习上、下、前、后等方向。

二、互动新授。

1、教学左和右。

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手,想一想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教材23页的例3。

在老师的指导下分辨左右。

2、巩固左、右。

同学们用左手指一指你的左边,说一说你左边有哪些同学,再用右手指一指你的右边,说一说右边有哪些同学。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和肯定。

3、握手游戏。

4、观察教材23页,图上的小朋友都是背对着你们坐的,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三、巩固拓展

1、做一做。

左右手、左右脚、左右肩、左右耳、左右腿。

2、出示教材23页小红这幅图。

3、练习五第1、3、5题。

4、教材24页课堂活动第3题。

5、议一议:练习五第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解决。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

来到南极100以内数的认识

来到南极例2及自主练习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一)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二)

南极小客人我学会了吗

第二单元下雨了——学看钟表

下雨了学看钟表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

农夫的一天方位

牧童与牛认识图形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

信息窗一校园护绿

校园护绿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信息窗二保护环境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练习

信息窗三绿色行动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练习

绿色家园信息窗四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我学会了吗小熊做客

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

五、小小存钱罐

信息窗一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认识练习课

信息窗二人民币的计算

人民币的认识练习课

第六单元大海边

大海边信息窗一

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练习

大海边两位数减两位数

大海边两位数的减法练习

大海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参观水族馆——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减法的练习课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退位)的混合练习课

大海边信息窗五

大海边混合运算练习课

大海边混合运算练习课

大海边回顾整理(一)

大海边回顾整理(二)

大海边回顾整理(三)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

信息窗一厘米的认识

信息窗二厘米和米的关系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

课外实践我学会了吗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

中心板块对全册知识的回顾和整理

左上角板块学看时间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左下角板块统计内容的回顾与整理(一)

左下角板块统计(二)

右上角板块厘米、米的认识

右下角板块复习元、角、分

方位与图形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数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九个单元:

1、由“情景串”引出“问题串”。

2、构建开放型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式”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

3、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4、突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5、倡导探索合作交流式的新型学习方式,本教材采用了“小单元”“板块式”设计,强化基本教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扩大教与学的空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寻找数的信息,认识一百以内的数,恰当让学生体会用数表示。

2、重视学具操作,量的多少到数的大小,中介体会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3、帮助学生继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算法多样化。

4、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判断能力。

5、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6、培养学生对钟表问题的理解能力,感受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7、认识人民币,理解人民币之间换算关系,理解人民币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8、认识厘米和米,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在生活中用到米和厘米,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扩充练习内容和形式,重视渗透性的练习。

2、加强练习,切实提高口算能力,鼓励学生使用“我会算”、“我会看”、“我发现”等自信的信息。

难点:1、用活情景图,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重实际操作,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真正体验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教学措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实物展台的应用,让知识更生动,更形象。

进度安排:

一、南极小客人:9课时

二、下雨了:6课时

三、农夫与牧童:6课时

四、绿色行动:15课时

五、小小存钱罐:5课时

六、大海边:17课时

七、阿福的新衣:4课时

八、我们的鞋码:2课时

九、儿童乐园:5课时

应注意的问题: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教师应创造性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采取措施:

1、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2、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融合在一起。

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数位的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选取的素材真实、新奇、有趣。1986年,北京六年级学生杨海兰和上海初中一年级学生吴弘代表全国少先队员登上南极长城站进行了实地考察。本单元素材以这一真实的事件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在南极考察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那神奇的南极世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了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认数、数数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数的概念。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技能是发展数感的重要方面。本单元在教学数数的过程中,始终将估与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来到南极的情境,引出了“有多少只企鹅?”和“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数数的欲望。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个十是一百及100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掌握数的组成。在自主练习中,利用“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二个信息窗在故事情节上是第一个信息窗的延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由“数数——记数”是认数的发展。教材借助两个小朋友观察记录贼鸥的情境,引起学生对读数、写数及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并借助自主练习中的100以内数序表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借助小棒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借助三个小朋友拍球图学习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百以内的数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大数,在其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两幅现实、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数一数情境中的南极动物,并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情境中的动物,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百”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学习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材为让学生建立数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信息窗1中的企鹅、贼鸥、海豹图,5页第6题、9页第6题等。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或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概念。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教学中要实施先估后数的策略,除了用足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件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关于评价。对本单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有没有掌握100以内的数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数的大小,能不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来到南极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1及自主练习1、2、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

3、在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中,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丰富南极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知道南极吗?你对南极有哪些了解?(教师简要介绍南极的概况及情境图的背景)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你小组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4、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充分提问)

学生根据情境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企鹅有多少只?

贼鸥有多少只?

海豹有多少只?

海豹和贼鸥一共有多少只?……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企鹅的只数,认识整十数及100。

师:一共有多少只企鹅呢?请小朋友先估一估吧!(学生估计)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生答)

师: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有多少只企鹅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啦。

(学生先独立去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数法,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参与指导。)

师:小朋友可以用小棒代替企鹅数一数。(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听听。(数的方法: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10根10根地数……)

师:数这么多企鹅,你认为那种方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生:10根10根的数最不容易出错。

2、借助数小棒教学100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用10根10根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每数10根就捆起来)

师:有多少根小棒?数给大家听听。(学生边指边数10、20、30……100,教师随机贴小棒图)

小结:一捆10根,10捆就是100根,也就是10个十是100。(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捆小棒捆成1大捆,告诉学生这就是100根小棒)

3、用计数器表示100。

(1)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0,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0、90吗?(学生拨珠)

(2)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出100呢?(多数学生用十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100,个别学生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00)

(3)教师边讲解边拨珠,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

(4)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练习时先让学生圈出10个,再自己独立地去估、数,然后交流自己估和数的方法和结果。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还可以5个5个的数……练习时,可先由教师与一位学生作示范,再让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做练习。

3、自主练习第5题估一估,说一说。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4、自主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练习时,教师可创设猜数游戏的氛围,与一名学生作示范,等学生明白活动规则后,再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初步掌握猜的策略,感受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

四、课堂小结

1、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回家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给爸爸、妈妈听吗?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来到南极例2及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信息窗一例2及自主练习3、4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及数位的顺序,理解数位的意义。

2、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参观了企鹅的家乡——南极,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老师先考考你们。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3、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解决提出的问题。(请翻开书第2页)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一数有多少只海豹。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数出海豹有多少只。(组间交流)

(2)师:你能用小棒来表示出海豹的只数吗?(学生独立数、摆)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小棒就能一眼看出是24根?

(4)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归纳出“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2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3、同桌合作,进行几十几的拨数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排排队:教师出示“个位”、“十位”、“百位”的卡片,请学生按顺序排队。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数一数,填一填。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填?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

(1)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有趣味的故事吗?

(2)师:小动物门着急了,同学们快快帮它们把气球拉回来吧。

(3)集体订正

(4)对于多余的信息,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

3、补充练习,写一写,画一画。

4、补充练习

40、41、()、()、45、46、()、()、()

25、30、()、40、()、()、55、60

10、20、()、()、()、()、()、()、()、100

54、53、52、()、()、()、()、47

四、走进生活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100以内的数吗?

五、课堂小结

评选出会思考、会合作、会倾听的好孩子,并到“丰收园”选一个大苹果。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4、提出问题

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

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二、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小结: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二)

教学内容:

信息窗二,“你说我讲”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4、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培养数感。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生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

生2:数的组成来比

……

对不同的方法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在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的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4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6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南极小客人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我学会了吗”以及“丰收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数数、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整理已学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这几天我们交了好多数字朋友,可是有一些数字朋友不听话,都在我们的课本上解散了非常乱,让我们来看看都是几好吗?

2、提出问题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地引导,对问题进行筛选。

二、解决问题

1、让我们读一读,都是哪些数字朋友?

学生同位之间读一读。

2、看样子还真不少呢?到底有多少你知道吗?学生自己数一数,小组汇报统一答案。

3、其实这些数字只要我们按照一点的顺序串起来,就会有一个惊喜,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学生连完之后,说一说是什么?

这里面一定有你喜欢的数,不妨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看一看在你喜欢的数中,哪个最大?说一说,为什么说它最大?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的数,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比一比,谁选的数最大?谁选的最小?说一说是怎么比出来的?

4、回顾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类整理。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方面还学要继续努力”、“与小伙伴合作怎样?”应到学生客观做出评价,并把相应的苹果涂红。

四、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下雨了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

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四、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

——单元分析

一、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有关方位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方位的基础上来学习本单元的。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由于方位的知识比较抽象,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较难掌握。平面图形的学习是建立在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图形的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本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方位与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难点是在日常生活中,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能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的方位。

二、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从传统的古诗中挖掘素材是青岛版教材的立意之一,本单元呈现的是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场景,虽然教材中没有出现《锄禾》的具体内容,但透过画面学生立刻会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朗朗上口的诗文佳句。

2.教材的设计及呈现童趣性极强。连环画的形式,漫画的风格及剪贴画的效果立刻抓住了孩子的心,农夫、牧童与耕牛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田园世界。

3.实地观察,强化操作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太阳的东升西落是一种固定的自然现象,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优势,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组织好学生的实地观察与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三、具体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4、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5、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农夫的一天方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信息窗,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日常生活中,能借助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3、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同学们,前面你认识过哪些方位?(学生回答)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位来做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一起做拍手游戏。

教师:我们再加上东、西、南、北你还会做吗?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价:你认为你的同位做得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怎样记住东、西、南、北?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记东、西、南、北。(让学生多说)。(适时解决自主练习1、2、5题。)

再让学生做拍手游戏。

教师:谁知道咱们教室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边呢?

教师:怎样判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开动脑筋,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

反馈、交流。

教师:哪个小组想好办法?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哪边是东、哪边是西、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吗?

一组指方位,老师引导蓁小组与这个小组提问暗锁变什么这样判断。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太棒了,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来判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教师:你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吗?找一个小组的同学分别站到教室的四个方位。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教室的四个方位了。那我们来举行一个找位置的比赛。听好要求: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照头饰上的方位,是东的就坐在桌子的东西,是西的就坐在桌子的西面,是南的怎么坐?是北的怎么坐?比一比,哪个小组坐的又对又快。

出示教材信息窗的情境图。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请你看图讲一个故事,并用上今天我们学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学生讲故事,学生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三、布置作业。

教师:方位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可多了,老师还想知道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位?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牧童与牛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20页的自主练习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几何学们,老师带来了一贴画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学生:想看。

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答。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参与评价,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三、巩固拓展

自主练习1:先认识图形,然后再连一连。

自主练习2:出示物体,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开头,接着让学生举例,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开头是这样的?

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图形,排列上有什么规律?接着该摆什么图形,并问第15个图形是什么?第26个呢?

四、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课本第20页的《我学会了吗》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认识。

2、感受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美。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同学,在学习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中,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教师再指名说。

二、巩固拓展

1、出示第20页《我学会了》中的图。

问:你们喜欢这幅图吗?图中有什么?分别是什么开头的?如果将这幅图变得更美丽,你能按照题中的要求涂上色吗?

涂完,展示一下,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涂得认识,画儿才能更漂亮。

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完成教材上的表。

教师:同学们,你填完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边让学生提问题,边让学生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2、走出课堂,辨认方向。

先在校园内带领学生到学生喜欢的地方,让学生的看看他们的东西南北分别有什么?

走出校门口,看看自己学校的东西南北分别有什么?

3、教师小结。

三、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务必使学生扎实掌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1、素材的选取渗透着浓重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生态工程,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教材内容以“绿色行动”为主线索,展示了“校园护绿”“保护环境”“绿色回收”“绿色家园”等一系列环保活动,这些活动是很多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素材能够吸引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教材在由具体问题提取出算式之后,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展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算法,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寓计算于解决问题当中。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100以内的口算,但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教学中单纯教计算的现象,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了这个双重目标的达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一个红点26+3解决的问题是给小树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教材25页“爱护家园图画展”中的问题都要用计算的方法解决。

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小朋友在校园护绿中给小树挂牌、浇花的情景,通过解决“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一共有多少棵花”,“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方法,并借助自主练习中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图中“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的标牌,教育我们的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将人文思想落实在细微之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个信息窗是小朋友们在郊外捡拾废旧电池、塑料袋的情景,保护环境在这里已不是一句空话。通过解决“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等问题,引起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讨论。第三个信息窗是第二个信息窗的继续和发展,所反映的内容是绿色回收车正在回收同学们捡拾的旧电池、塑料袋、易拉罐的情景。通过解决“二班收的旧电池比一班收的多几节?”等问题,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第四个信息窗所反映的是欢乐的家园,是小朋友在绿色家园中活动的情景。这里不再设置具体例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图中的一些问题,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计算的内容涵盖了本单元所学的各种计算情况。

三、教学建议

1、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虽然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两个,一是从四则运算意义的角度出发,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二是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直观操作,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习。

教材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课桌上都摆有小棒等学具,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小棒的直观作用,特别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好算理和算法,应该让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以模型展示算理,以算理推动算法的形成和巩固,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是直观重要的。

3、实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为算法多样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积极性,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展示了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应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切实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重要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单元的加、减法口算都是基本口算,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其他内容的学习。教材安排了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如“找妈妈”、“大减价”、“踩气球”、“编一个数学故事”等,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除用好这些已有的课程资源之外,也可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5、关注三个维度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对今后的学习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是考察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合作意识、参与程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孩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是看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得以确立,这方面“丰收园”里“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的自评已给我们作了范例和提示。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0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校园护绿

教学内容:

教科书22页信息窗一得例1,例2,练习1、2、3、4、5。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的城市是一个优美的城市,你们想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丽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小朋友的这些做法很好。那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呢?(出示:主题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提出数学问题

(生观察图,发现问题和小组的同伴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

三、解决问题

(一)小朋友们你说我讲:一共有多少个牌子?

1、小朋友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2、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牌子?”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26+3=。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使其明白加法的意义)

3、26+3=你会计算吗?

(1)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

(2)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3)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相处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4)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35+4=45+3=63+2=74+4=22+4=

(二)解决老师提的问题

1、师: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已经浇了23棵,还有20棵没浇,一共多少花?

师:谁会列式?你知道怎样计算吗?快借助学具摆摆算算吧!(生操作)

师:你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位听听吗?(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生答、师板书)

2、练习:

(1、)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自己的计算方法吧!那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吧!

(生计算自主练习1)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第一题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第二题呢?

(2)自主练习2

学生说图的意思,自己独立列式,并请学生说说理由。

(3)请学生介绍图的意思,并列式解答,剩余的两道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4)把其中的加法题筛选出来,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校园护绿100以内数的减法(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3,自主练习5、6和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减整十数(不退位)。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4、渗透“绿色环保,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看图提的都是加法问题,谁能提出减法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二、提出问题

同位交流,看提的是不是减法问题?

集体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1)浇花的有10人,给小树挂牌的有15人,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2)……

(如果学生提减法的问题有困难,教师可以加以引导)

三、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15-10=。教师引导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使其明白减法的意义)

2、15-10=你会计算吗?

3、请你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向你小组的伙伴介绍一下?

4、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大家展示一下?

小朋友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相处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小朋友们请看,这几道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

5、补充练习:自主练习1中的减法问题

58-20=70-30=46-5=

“58-20=”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谁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5题

(1)学生说图的意思(要使海龟妈妈身上的算式的得数与小海龟的数字一样。)

(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交流,对于49-6,请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第6题

(1)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决定进行一次爱护家园图画展,你看那么多的同学的作品已经展出了。

(2)学生自己看图,理解图的意思,并且要了解图中所有的数学信息。

(3)一年级展出了4幅画,二年级展出了24幅画。二(1)班来了45人,二(2)班来了30人

(4)针对以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决,后请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提的是什么问题,怎么列式的?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聪明小屋:

(1)学生自己看图,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谈规律,然后学生自己按照规律填数。

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保护环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环保教育。

1、认真观察情境图,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环保教育:你看我们学校周围的环境怎样?如果你见到有人在路上乱扔垃圾你会怎样做?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再来观察情境图,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你俩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

3、我们先来解决“你俩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这个问题好吗?

4、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怎样列式?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7

看一看想一想25+7=与前几天学的25+3=有什么不同?(个位满10了)

像这样的题目该怎样计算哪?

(1)独立思考。

(2)如有困难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3)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向组内的伙伴介绍一下。

(4)组间交流,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并解释自己喜欢此法的理由。(学生进行自我优化)

5、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及结果。

6、总结归纳: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列举生活中的或身边实例进行解决。

2、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计算结果。

指生说,全班做。

同桌互考。

四、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2、在练习中,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不但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掌握了两位数加(不进位、进位)减(不退位)一位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去登山,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只要求准确对速度不作过高要求。对正确律高的组进行表扬。

2、自主练习2题。这是一个活动式的练习,练习时,可组织同位合作进行。在计算过程中,读但要让学生熟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自主练习第3题,绿色回收箱,把的数大于45的涂红色,这时废弃物箱,的数小于45的是回收物箱涂成绿色。先介绍垃圾分类的知识,渗透垃圾分类的思想,再让学生计算得数并涂色。

4、自主练习第4题,是包含多个信息的情境图,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和两位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练习时先引导观察画面,找出信息,再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三、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信息窗三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信息窗三:绿色回收车——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使大家能在整洁的环境中舒适的学习、生活,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的活动,现在,该让我们把收集到的垃圾分类放好,送到回收站里去了。看,绿色回收车已经开过来了。

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

1、让学生独立看图,说一说图意:(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还有什么人?她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表,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统计的表格,通过看这个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表格,同位互相交流自己通过表格知道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3、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班收集电池和易拉罐的数量,你能根据它来提出一个问题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全班交流的时候,组长汇报,其它成员补充。

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解决问题

选择一个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以“二班收的比一班多几节?”为例:

师:要想知道二班收的比一班多几节,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列出算式:24-8

师:怎样计算24-8等于几呢?请你在学具的帮助下,来算一算吧。

学生操作学具,寻找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8不够减时,怎么办?”,鼓励学生不同的想法。

1、选择一个类似的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其余的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2——4个问题来独立解答,小组内部交流,巩固算法。(将谁比谁多几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下节课解决。)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王完成,先同位交流每道题是怎样算的,全班交流时选择几道来说一说算理。

2、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题,说一说题意,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故事,然后根据故事提出问题,重点解决100以内数的退位减的问题。

五、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练习

教学内容:信息窗三例2,及自主练习4、5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问题口袋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把一些问题放在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口袋里的问题。

出示上节课中的统计表,并将问题口袋里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解决问题

1、以“二班收的比三班少多少个?”为例巩固100以内的退位减。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列出算式:30-24

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总结:要求什么比什么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样的问题,用减法来解答。

学生操作学具解答。

独立完成后先同位交流,说一说自已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剩余的问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判断对错。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再根据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2、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说明图意,补充一个条件:爸爸掂了()个球。

教师将已有信息做成统计表,画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表内的内容提出问题,每人选择二至三个问题独立解决,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扩展:聪明小屋

先让学生独立看题,了解题意,然后独立思考:这两个题的规律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根据规律填空。

四、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绿色家园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熟练正确的口算。

2、通过多种信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索交流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4、引导学生搜集信息、选择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画面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熟练准确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几天我们一起绿化了校园、捡塑料袋、回收垃圾,干的真是不亦乐乎,人人都是了不起的环保小卫士,老师非常的高兴,经过大家的努力,相信曾经被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蓝蓝的天、飘着几朵白云、清绿的小溪唱着欢快的童谣、唧唧喳喳的小鸟时而落在花草丛中,时而跳舞,这么美的世界,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信息窗四(绿色家园)

引导学生观察: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了什么?看谁观察的有顺序发现的问题多?

发现问题跟小组的同学或者同位好伙伴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补充。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分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加法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河里和岸上一共有多少只鹅?

一共有多少只乌龟?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减法问题:小鸟比鹅多多少只?

乌龟比小鸟少多少只?

原来有36只鹅,游到河里30只,岸上有几只鹅?

……

三、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些(加法)问题。

1、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一共有多少只乌龟?”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乌龟?”你是怎么想的?看谁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同位交流、全班汇报

2、32+7等于多少呢?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能把自己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选择喜欢的问题自己解决。

你还喜欢哪个(加法)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你看,这里还有一组(减法)问题,你能帮老师解决一下吗?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解决。那么小组的同学先商量一下,你们小组想怎样分工?

2、组内交流

完成任务的小组,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好吗?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3、组间交流

再跟临近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想法更好?

4、哪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在交流比多少的减法问题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

五、巩固发展、拓展应用

1、综合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一说?学生举例,其他同学列式计算。注意强调学生描述过程要完整。

生:我妈妈给我买了38本数学练习本,用了10本,你知道我还剩几本吗?

生:我们到超市买了一箱伊利纯牛奶花了47元,又买了20元的喜之郎果冻,我想问问大家我一共花了多少钱?

……

3、摘苹果:口算练习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几道题吧!谁算对了,就送你一个大苹果,你想摘哪一个?谁想试一试?

六、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自主练习。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谁想谈一谈,你在我们举行的“绿色行动”中有什么感受?

(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综合练习

《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青岛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