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4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编辑推荐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新课标第一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知识新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2、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厘 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cm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绿两色彩色纸条,黄、蓝两色不同长度的小棒、小正方体、回形针、硬币。

学生准备:

1把尺子,1把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准备好了。请最快的3生上来做排队游戏,看他们是怎么排的?

生:从矮到高(从高到矮)

师:你们可真行,一眼就看出这个队形是根据小朋友个子的高矮排列的。那你们能看出物体的长短吗?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提供:2件物体的长短比较。

2、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你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来表示呢?

(1)指导量的方法

(先找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来示范摆的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量的准呢?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台,指导摆法:左端要对齐、沿物体摆直、一个接着一个等)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是4枚回形针的长,真不错。(2)用学具比较纸条的长度

师:选你喜欢的学具,就用刚才某某小朋友的方法来摆一摆、数一数,比比看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

生操作,师指导。

3、反馈[直接用媒体展示]

[课件出示用3种学具量红纸条的结果]

为什么同样是量红纸条,结果却不一样呢?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来进行测量,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板书:统一的标准]

二、做一做,引出1厘米

师:下面,我们就选用统一的标准——小正方体,来量物体的长[课间出示:做一做]先请你来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

1、用统一小正方体来估计下面物体的长度,再摆。

(全部出示后用小正方形作标准说一说)

2、师:数学家规定像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这样的长度为1厘米。[板书:1厘米]

一起来读一读。

3、用厘米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长度约几厘米。

4、挑几个说谁比谁长几厘米

三、认识厘米,用厘米尺量

(一)认识厘米

1、介绍尺子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一般都用尺子来量。[课件出示:厘米尺]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这把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1厘米有多长同时渗透如何用尺子量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是这样看的。[课件出示]

师:拿出你的尺子,在你的尺子上找出这个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想想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可以拿一个小正方体,用它的边长去比一比。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有多长。

(1)比划1厘米

(2)剪1厘米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师:把两个1厘米拼在一起,是几厘米呢?

(二)用尺子量

1、拿出黄色的小棒,估一估它大约有几厘米长呢?

师:怎么才能准确地知道这根小棒的长呢?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2、请1生上台演示用尺子量的方法。

每生自己动手量一量。

3、师:红颜色的小棒长几厘米呢?请你先估一估,然后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对不对?

4、师:这些小朋友是这样测量蜡笔的长的(4厘米)你们看行不行?[课件出示]

(1)小红:左端未对准0

(2)小明:从0刻度起的正确量法

(3)小东:从刻度2~6

师:小东的这种量法可以吗?

5、师:现在你还想用这把尺子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呢?(自己量吧)

6、量曲面物体的长

(三)小结、揭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讲,师补充课题]

四、知识拓展(欣赏)

[媒体]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边长约11厘米

奥运会奖牌——金镶玉 直径7厘米

奥运会火炬——祥云 高72厘米

奥运会门票——长 20厘米 宽9厘米

五、实践作业

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课后,请小朋友们收集一些,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数学教案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wbr教学设计wbr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4cm、5cm、9cm的长度。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
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5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5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3、判断题。(课件演示)
4、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
5、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
怎么办
6、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案苏教版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观察体会线段产生的全过程。
2、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特征。
3、学生能与已有的知识相贯通,会数线段。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线段,会使用不同的工具画线段。
4、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感受线段的产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线段的产生,体会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理解线段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进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念儿歌吗?谁愿意念给大家听听?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喜欢吗?一起大声念念看。
2、仔细观察儿歌里的两行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能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操作)
3、师:把线拉直,这两手间的一段在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呢,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二、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8、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六、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

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认识米》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
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总结
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重点难点:1.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2.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课前准备: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3、揭示课题: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呈性。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它斜拉,呈或性。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两手放松,呈性。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二、教学画线段。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说明: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练习设计:判断:1.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2.直线和线段都可以量出长度。3.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整厘米数)重点难点: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挂图,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和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请大家猜一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二、探索新知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⑴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例题“量一量”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②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⑵演示,直观感知⑶操作、亲自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几厘米)学生量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⑴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例题“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先让学生认识观察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⑵演示,直观感知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⑶操作、亲自体验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2.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者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四、全课总结板书设计:学画、量线段练习设计:一、量一量1.量一量你的笔盒的长大约是几厘米。2.量一量你的一支铅笔的长大约是几厘米3.量一量你数学练习本的长大约是几厘米二、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兆和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重点难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课前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二、新授。1、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练习设计:1.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做单位。2.知道物品的长短,可以用()来量。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重点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课前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答。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二、新授。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填写。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5、完成“想想做做”5。(1)口答,并说明原因。(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板书设计:认识米练习设计:1.()是比厘米大的单位。2.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做单位。3.1米=()厘米100厘米=()米400厘米=()米9米=()厘米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5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量物体课前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三、用学生尺量。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4)小结。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四、想办法量。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五、全课总结。板书设计:量一量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
复习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完成期末复习第10~14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厘米、米的含义,感受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结合具体的事物选择合理的长度单位表示相应的长度,能用厘米和用米作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会数出简单平面图形中线段的条数。
4、让学生感受几何初步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目录,看看目录中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是什么内容?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图形、厘米和米这两个单元的知识。
二、认识多边形
1、回顾:我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设问:怎样知道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要知道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2、完成教材第106页第10题。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第10题的主题图,指名说一说:
图中有哪几种多边形?每种多边形各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独立完成题中的统计图,集体反馈。
引导学生反思:填表时要注意些什么?
①要认真观察、仔细辨别,分清楚每种颜色的图形各是几边形;
②要认真有序地点数图形,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完成后要即时检查一遍。
3、小组合作探讨:
一个正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一个几边形?
记录结果并分组汇报,展示剪的过程。
三、厘米和米
1、长度单位。
①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②谈话: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1米呢?
你能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出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请学生对照学生尺上的刻度,看自己的估的准不准。
③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米?
④出示教材第106页第12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口答,全班交流。
⑤练习:在○里填上>、<或=。
1米○60厘米70厘米○7米10米○15厘米100厘米○1米
2、长度测量。
①提问: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通常用什么做单位?常常用什么尺作为测量工具?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什么做单位?用什么尺作为测量工具?
请学生举例说明。
②请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
③看教材第106页第13题,请学生先估一估每一条线段的长度,再量一量。
3、认识线段
①线段有哪些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有短。
②先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量一量,互相检查看谁画得准。
反思画法:画线段需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长度要准确,线段要直,两个端点。
③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口答)
④小组合作探讨,分组汇报,展示画法。
过三个点,每两点画一条线段,最多可以画几条线段?
过四个点呢?过五个点呢?
四、全课小结。
五、补充长度单位选择变式练习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口答)
操场跑道长100();小红的鞋子长约20();
妈妈的裤子长约1();数学课本厚大约1();
企鹅身高约50();小红的鞋子长20();
教室长8();长颈鹿高约4();
教室里门高约2();教室黑板的宽约1();
算术本长约19();一棵大树高约16();
教室里讲台高约();小学生一拃长约12();
一栋大楼高约19();一个热水瓶高约55();
一块橡皮厚约1();茶杯高约12();
旗杆高约15();一本字典厚约3();
小红的身高是1()24()。
六、补充其它相关变式练习。
①把下列长度按从大到小排列:
6厘米、1米、60厘米、6米、95厘米
②数出下面每个图形中的线段有多少条。
【原创】二上总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

③1米比27厘米长()厘米,60厘米比78厘米短()。
④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可以从学生尺的刻度()画到刻度()。
如果从刻度4画到刻度8,这条线段长是()厘米。
⑤一根长78米的绳子,第一次剪去10米,第二次剪去18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⑥小明搭了一个三角形、小亮搭了一个正方形,小军搭了一个六边形,三人总共用去的小棒最少有多少根?
⑦我们已经认识的四边形有()、()和()。
⑧把一个五边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分成几个三角形?
⑨用一根15厘米长的彩带围成一个三条边都行相等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每条边长多少厘米?
⑩扎一个花环需要3米长的彩带,做8个这样的花环需要多长的彩带?一捆彩带有18米,可以扎几个这样的花环?
⑾一根彩带对折2次后,长度是6厘米,这根彩带原来长多少厘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案]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 米和厘米的复习

1、 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 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 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二、 复习角与直角

1、 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 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三、 综合练习

1、 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 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 随堂练习。

四、 课堂总结。

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导学案苏教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导学案苏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导学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j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k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l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二年级下册《认识秒》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认识秒》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②跳绳20下用()秒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60)秒
教后反思:
第2单元课题:练习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
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分,1分=()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
1、小红早上8时开始上课,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再过()分钟,正好过了1小时,这时是()时。
2、老师也出几道考考大家。
填空: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5)1时=()分
(6)1时=()分,60分=()时。
(7)时针从12起走到2,要走()小时;
从12起走到9,要走()小时;
从12起走到5,要走()小时。
(8)分针从12起走到3,要走()分;
从12起走到7,要走()分;
从12起走到11,要走()分。
3、老师这里还有两道思考题,你会做吗?
(1)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①3时②6时③9时④12时
(2)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①3时②6时③9时④12时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