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语文上17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冀教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0

二年级语文上17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冀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语文上17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冀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7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读“忆、兄、异、逢、倍、登、插、赠、乘、欲、岸、潭、及”13个字,会写“忆、兄、异、客、闻、及”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两首古诗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从所蕴含的深情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素材】

1.有关王维的资料

2.有关重阳节资料

3.李白简介

4.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时目标

1.会读“忆、兄、异、逢、倍、登、插”7个字,会写“忆、兄、异、客”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学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课件出示1)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课件出示2)(“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指导生字。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课件出示3)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4.(1)(课件出示4)出示生字卡片,“忆、兄、异、逢、倍、登、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3)(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会写的5个生字“忆、兄、异、客”。给这几个字组词。

(4)仿写,小组评价。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6:出示王维思乡图片)四人一组思考、讨论这首诗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2.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7)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生:第二行的“思”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课件出示8)(“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生:诗人在节日的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说明在平时诗人也是想念家乡的。(板书:思念:家乡亲人)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诗人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板书:自己:独在异乡)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课件出示9)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带着思念亲人的感情读。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板书:回想:佳节登高插茱萸)

四、精读指导,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课外作业新设计

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xiōngdìkèrénjiābèiyìdì

二、一字组多词。

忆()()兄()()

异()()客()()

三、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答案:

一、兄弟客人加倍异地

二、忆(回忆)(记忆)兄(兄弟)(兄妹)

异(异地)(异乡)客(客人)(客气)

三、王伟哥哥,我好想你,你的诗代表了我的心意,我会在家乡的高山上插茱萸怀念你,有可能,你也在怀念我呢!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自己:独在异乡

思念:家乡亲人思乡怀亲

回想:佳节登高插茱萸

第二课时

赠汪伦

课时目标

1.会读“赠、乘、欲、岸、潭、及”6个字,会写“闻、及”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朋友间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课件出示11)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生:赠送的意思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就是这首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对,题目中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例如某同学转学,老师赠给他一本书做纪念。这首诗就是李白作为一份礼物赠给汪伦的、写给汪伦的一首诗。大家再读课题。(板书:《赠汪伦》)

4.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指名交流。(课件出示12)

生: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二、初读古诗,指导生字。

1.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13)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2.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3.指导朗读。

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4.多种形式展示读。

小组展示读,男生读、女生读。

5.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14)出示生字“赠、乘、欲、岸、潭、及”,读字检查。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15)出示生字“闻、及”。

“闻”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及”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细度古诗,理解感悟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课件出示16)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生:“舟”就是指小船。乘就是坐的意思。例如乘车、乘飞机就是坐车、坐飞机的意思。乘舟就是坐船的意思。

生:“闻”是听到的意思。

生:“踏歌声”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节拍。

2.你们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词语的意思。大家再读前两句,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哪个词不懂,大胆的说出来?“将欲行”师解释:(将:即将、将要。行:离开。将欲行的意思就是即将要离开,但是还没有离开。)

3.当李白坐船要离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能说明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课件出示17)

生:汪伦一边用脚打节怕一边唱歌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李白送行。

生:他们俩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4.重点理解词语“忽”:忽是什么意思?

生:忽然突然的意思。

6.指导朗读前两句

当李白忽然听到汪伦的歌声时,十分惊喜。大家再读前两句,用心去体会一下李白当时惊喜的心情。

7.解释前两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板书:叙事:汪伦踏歌送行)

生:我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和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二)后两句理解感悟(课件出示18)

1.欣赏桃花潭图片,理解“千”尺

课件图片桃花潭水。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桃花潭水吗?

生:“深千尺”。

“深千尺”这里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千”和“百闻不如一见”中的“百”都是虚指词,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在这里千尺表示水很深很深。

2.重点理解“不及”

不及就是不如的意思。这里是拿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李白的情意做比较。虽然桃花潭水很深很深,但是也不如我和汪伦之间的友情深厚。

3.这两句,在诵读时一定要读出汪伦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厚谊。谁想试一试?全班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深。(板书:抒情————汪伦对我情深)

(三)背诵古诗。教师出示词语“乘舟、忽闻、深千尺、不及”引导背诵。

四、总结古诗,拓展延伸。

《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学过了很多古诗,下课搜集送别诗。(课件出示19)(板书:赞美友情)孩子们,珍贵的友情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么对待朋友,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阳光;只要心中有情,就会有宽广的胸膛。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给字注音。

()()()()()

赠乘欲岸潭

二、看拼音写汉字。

jíshíěrwénshēnshuǐ

三、.假如你的朋友要远行,你们想把哪句诗送给你的朋友?

答案:

一、zèngchéngyùàntán

二、及时耳闻深水

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板书设计:

赠汪伦

叙事————汪伦踏歌送行

赞美友情

抒情————汪伦对我情深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1.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2.教学过程流畅紧凑,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我班有许多学生家乡并不在此,祖辈都在家乡,祖孙之间一年才有可能见上一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孩子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方法。

《赠汪伦》教学反思

1.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2.“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朗读教学从来都是难点。让学生会读、会背容易,而真正让学生读出感情就有一定困难了。这堂课按照“读通—读懂—读出味道”的要求,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展示了到底该怎么指导朗读,怎样具体训练,怎样有效地达到目的。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理念。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出示重阳节的图片。)这一张图片是哪一个节日?对,这就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3.读诗题,解题意

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兄”——“兄弟”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充”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兄妹、弟兄……

师(范写):口字要扁一些,下面是儿不是几。

(4)“客”——“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络、洛)

学生口头组词:做客、客人……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上下部分的结构关系。

师:想想“异客”在诗里是指谁?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兄:兄弟;客:客人。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赠汪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赠汪伦》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课件助教学,借助课文的插图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巧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掌握要认和要写的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我会导诗

1.(孩子们,请看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快读读吧!)出示课件《静夜思》

学生齐读。(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单介绍李白(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过许多好诗,很多人都非常崇拜他,人称“诗仙”,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的又一首好诗——),引出本首古诗的题目。(板书:赠汪伦)

3.解题:(读读课题目吧!注意汪是后鼻音,这也是本课要求写的一个字,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吧,三点水写得窄,王字可以写大一些。好了,再读读。看看这个字“赠”,谁能读好它?你来,你把平舌音读准了,你也来,别忘了它是后鼻音。你再试试,真好,跟着这个小老师读。谁知道赠是什么意思?[送]你看看,赠的左边是宝贝的贝,意思是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送给别人了,我们之前有学过《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写诗送刘景文,那今天这首是谁写诗送给谁?)学生回答[板书:李白、汪伦]那我明白了,李白赠送给汪伦的宝贝就是一首诗呀!

4.介绍汪伦。(说到这个汪伦呀,他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人,他和李白一样,性格豪爽,喜欢吟诗对对子,挺有才气,他十分崇拜李白,就邀请他到自己家乡玩,用美酒佳肴盛情款待,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因此两人成了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几天以后,李白要走了,古诗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设计意图:运用孩子很熟悉的一首古诗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我会读诗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感知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础,切忌走过场,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我会识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设计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要认的字,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垫定了基础。】

四、我会品诗

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给学生讲一个简短的古诗背景故事,能让学生更易地理解诗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1)指导看书本上的插图,问:船上的是谁?岸上的是谁?你是从哪行诗看出来的?指名答。(课件显示:李白乘舟将欲行)

【设计意图: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篇文章,指导学生看图,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意。】

(2)指名读。齐读。

(3)指导写字。(闻、及)

A.了解词语“忽闻”,并给“闻、及”另外口头组词。

B.师让学生观察了解“闻”是“门”与“耳”的巧妙组合,再写“闻”字学生说“及”字的笔顺。

C.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写字。

D.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每节课都让学生写一写,但不要写得太多,根据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故写两个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闻”,感受汉字的妙处,激发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故在指导书写中,师范写最难的“闻”字,生说“及”字的笔顺,这体现了一个从难到易的教学过程。】

(4)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相见恨晚,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用上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一行。(指名读,小组读。)

(5)这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李白将要离开的那种不舍之情。通过不同方式反复朗读,在听和读中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个人情感。】

3.品读第二行。

(1)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别?指名答。

(2)(课件出示: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名读,齐读。

(3)学习“踏”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踏”字,什么是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舞蹈,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边歌边舞的一种歌舞形式。)

(4)练习。理解“闻”的意思。从这行诗看,应该选哪个?

(课件显示)闻:()A用鼻子闻B有名望的C听见

(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4.品读三、四行。

(1)重友情的汪伦让李白有什么感慨??指名读三、四行。(课件出示)

(2)学习“潭”字,说一说记“潭”字的方法。桃花潭有多深?试着把桃花潭的深度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练习。

即使桃花潭有千尺深,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

板书:水深情更深

(4)指名读;齐读。

(5)分别是伤感的。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练习说一说。

(6)再读、引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同学们,如果你是李白)当你登上小船准备离开,回想起汪伦每天热情款待,一起饮酒作诗,望着眼前深深的潭水,一定会感叹……齐读三、四行。

即将分别,李白正想到以后天各一方,不知何时再见。此时,忽然听见汪伦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隆重地送行,低头看着清澈的潭水,诵道……齐读三、四句。

【设计意图: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让学生通过美读、熟读,升华朗读情感,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达到真正意义的积累。】

五、我会背诵。

1.自由背3分钟。

2.指名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3.配乐齐背。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背诵的学习任务。】

《赠汪伦》

精彩片段

生:“不及”当“比不上”讲,“情”是“情谊、感情”的意思。

师:用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连词解句意,这句诗的意思是——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送别”上吗?

生:(齐答)不是。

师: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让学生回忆教师讲课内容,既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又为下面理解“深情厚谊”作了铺垫。]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生:相当于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半那么远。[培养想象能力,体会“深千尺”的“深”。]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复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加深地诗句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吏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用感叹句来翻译好: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用反问句翻译也可以: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还可以这样翻译: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体会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强烈的感情;同时通过一句多译的方法,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

生:(齐答)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复习有关的修辞知识。]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学情厚谊。

[点出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这一句表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谁能把其中的感情读出来呢?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件

资料暂存

备课资料

1.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作品译文:

意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2.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3.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3.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徒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生活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青年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朝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和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鞲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粼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粼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相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质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练习:

1.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门()()忄()()

木()()氵()()

2.按要求填空。

(1)“及”字共有()笔。

(2)“异”字第五笔是(),一共有()笔,它是()结构的字。

(3)“闻”字读音是(),部首是(),组词()。

3.解释带点的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九月九日”是指_____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2)《赠汪伦》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诗题中“乘舟”的意思是_____,“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意思是______,体现了朋友之间的______。

5.根据要求填一填。

(1)默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一填,背一背。

赠汪伦

()()乘()将欲行,

忽()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

不()汪伦送我()。

参考答案:

1.门(阔)(闪)忄(情)(忆)

木(树)(村)氵(湖)(泊)

2.(1)3笔(2)撇6上下(3)wēn门闻名

3.独:独自一人逢:当倍:加倍

4.(1)唐王维重阳节全身插满茱萸却少了我一人。

(2)唐李白坐船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深厚情谊

5.(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编辑推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知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几乎人人熟记成诵的小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让许多少年产生美好的憧憬,也让许多教师颇费思量。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关于这一点,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他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人为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戴叔伦《登高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滩。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耿讳《九日》:步蹇强令避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

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杨衡《九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权德舆《酬九日》: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九日北楼晏集》:风吹蟋蟀寒偏急。酒冷茱萸晚易醺。

张鄂《九日晏》: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九日》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春?

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台》: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怀。《九日寄微之》:蟋蟀声高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

这些诗赋予了茱萸极其浓郁的传奇色彩,显现着古人对茱萸深切的爱,如果要加以总结,也许可以称之为九日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设计


人教版第五册第九课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安排了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了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有时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意思与当今意思有些不同如山东,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通过资料了解一些节日的风俗也是这首诗的重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重视根据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为第一首诗的学习又做了一次巩固。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在知识与技能上朗读背诵诗歌

2、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课文

3、在感情与态度价值观上要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的基础,让他们小组去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够独立学懂的知识。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划出节奏、诵读诗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与别人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第四步:学习诗句、体会感情

这首诗字词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应该不大,估计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会的人应该很多。

在学习古诗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学习。

扶学生学习题目的山东,因为这是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

放学生解释独、异乡、异客、倍、遥因为这些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

放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来串讲全诗的诗意

半扶半放教师质疑为何要登高、插茱萸,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样检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首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判断自己的对错。

扶师介绍今天的重阳节的习俗,又是老人节,从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尊老、爱老、助老。

课件出示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词句的意思,不是为了局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个准绳,并且为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做铺垫。

体会诗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亲人。

第五步: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要使学生读好。

1、学生根据所划出的节奏,根据所体会的思想的感情,去尝试的朗读。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带着含义去读、读出节奏感

3、反复诵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最后全班背诵。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札记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札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第三步:拓展并复习。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让学生诵读,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富有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得很有韵味,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片断赏析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片断赏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一位教师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时,问学生: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吗?你们思念他们吗?重阳节就要到了,你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你们的亲人联系,表达你们的思念之情?

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有的说寄贺卡,有的说发邮件

教师肯定了学生提出的方式,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且在交谈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

生:(打电话)您好!外婆,重阳节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身体好吗?外婆,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写得特别好,我把它送给您,每逢佳节倍思亲,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甥,谢谢你的祝福,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来接你啊!祝你学习进步啊!再见!(掌声热烈)

生:(写信)妈妈,您好!您去外地学习已经一个月了

今天是重阳节,看到别人家都欢天喜地过节,我特别想念您!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妈妈,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学习进步!

师:(深情地说)大家谈得真好。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亲人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句诗的教学,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引入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并把这句诗应用于生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①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②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②(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出示:诗人平时,每逢佳节就。)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④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⑤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⑥过渡:(填空:因为诗人,所以诗人平时每逢佳节就: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为什么)独、异登高(干什么)
资料提供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4、指名回答。

○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小学三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你脑中有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句呢?老师这里也有几首送给大家(播放古诗意境动画):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欣赏一系列的优美图片以及思乡名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奠定思乡这一情感基础。]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2.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体现读的层次性;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础。]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努力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过渡语:的确,思乡是古老中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缕缕情思是对家乡、对亲人割不断的片片真情啊!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走出王维时代,来到现代,来到一位台湾现代诗人身边,他的名字叫余光中,欣赏一下他为我们带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名诗《乡愁》。

1.听课件录音(或出示)。

2.我们也来读一读吧,想一想诗人不同时期为谁而愁。

3.谁能在读了诗以后谈谈其中的一点?

4.指导感情朗读。

结束语:不知不觉间把我也带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设计意图:从古至今,思乡成了亘古不变的主题。这里体现了同一主题的古诗和现代诗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拓宽学习的广度,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古诗,在实践中检验学法的实效性。】

三年级上册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人教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文本解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习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近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诗的意思。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通过“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习语言之美,学习运用美之语言。

反思:上语文课难,上一堂诗味语文课难,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喝了几大杯水:一杯古诗教学法,一杯王维诗选,一杯古今思乡诗集,昨天才教给学生一杯浅浅的诗茶。这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由于时间处理不当,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最后拓展环节中的这些美文没有让学生尽情尽兴的品读,我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其他们还想去美美地读那《水调歌头》的,这是遗憾!由于本人是个急性子,课堂中我自己的语言可能过急,以至有些地方自我感觉语言不够简练或者不够逻辑,以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的。“一堂好课,是那天边的山,走近了,却又远了”,恳请大家帮我拨开迷雾,让我离山近些。


三年级语文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都有亲人,都在亲人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如果现在你一个人漂泊他乡、孤苦无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能否写一写你的真情实感?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二年级语文上17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案作业题(冀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