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运河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探索与文革2。
一、教学内容: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探索与文革(2)
二、教学目的:
了解本节知识要点,掌握初步分析问题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革发动的原因教训;文革时期的经济。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第二讲文革的十年内乱(第七章)
(一)原因:
①直接原因: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
②间接原因:江、康等别有用心地利用、助长这些错误。
③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
④国际形势的紧张:
(二)导火线
1965年冬,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名批判了吴晗,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三)过程
(1)发动阶段(1966年-1967年1月)
①全面发动标志:两次会议
19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十六条”
②“文革”的急先锋--红卫兵运动使发展为广泛的群众运动,全国陷入瘫痪和动乱状态。
③文革的实际指挥部--
(2)高潮阶段(1967年1月-1971年9月)
①上海“一月革命”(1967年初)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全国出现大动乱。
②所谓“二月逆流”(1967年2月)进一步迫害老同志。
③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党史上最大的冤案)
④“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标志着文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破产。
投影例题:(有关“文革”)
(3)调整阶段(1971年9月-1976年4月)
过程:①1971年周恩来开始调整。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复苏的局面。(“批林批孔”运动)。
②1975年邓小平全面调整-回升(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实质: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
作用:使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得以恢复。
分析书中和表格第123-124页
(4)结束阶段(1976年4月-1976年10月)
①四五运动:使反对文革和抗议“四人帮”斗争发展为大规模群众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影响)
②粉碎“四人帮”标志着十年文革结束。
(四)实质(见课本125页)
1、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文革?
①发动文革的理论是错误的。
②发动文革的方法是错误的。
运用“四大”方式,自下而上造反夺权,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任意点名批评,使许多人被迫害致死。
③文革危害深远,它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造成混乱、破坏和倒退。(分析)
④实践证明(即性质)文革是一场浩劫。
2、文革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是什么?
①始终抓主要矛盾,确定工作重心;
②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与阶级矛盾);③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反对个人崇拜,防止个人专断
④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既要反右,更要反“左”;
⑥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⑦将文革本身与文革时期分开;
⑧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3、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呈现出的不同趋势。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趋势。本时期的中国,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特别是十年“文革”,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不稳定。而资本主义世界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经济持续发展,出现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对比同时期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不同趋势,对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扩展阅读
极限与探索性问题的解题技巧
【命题趋向】
综观历届全国各套高考数学试题,我们发现对极限的考查有以下一些知识类型与特点:
1.数学归纳法
①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实质的理解,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特别要注意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运用和恒等变换的运用).
②解答题大多以考查数学归纳法内容为主,并涉及到函数、方程、数列、不等式等综合性的知识,在解题过程中通常用到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属于中高档难度的题目
③数学归纳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类比与猜想是应用数学归纳法所体现的比较突出的思想,抽象与概括,从特殊到一般是应用数学归纳法的一种主要思想方法.在由n=k时命题成立,证明n=k1命题也成立时,要注意设法化去增加的项,通常要用到拆项、组合、添项、减项、分解、化简等技巧,这一点要高度注意.
2.数列的极限
①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所有项和等内容,对基本的计算技能要求比较高,直接运用四则运算法则求极限.
②解答题大多结合数列的计算求极限等,涉及到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的综合性试题,在解题过程中通常用到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属于中高档难度的题目.
③数列与几何:由同样的方法得到非常有规律的同一类几何图形,通常相关几何量构成等比数列,这是一类新题型.
3.函数的极限
①此部分为新增内容,本章内容在高考中以填空题和解答题为主.应着重在概念的理解,通过考查函数在自变量的某一变化过程中,函数值的变化趋势,说出函数的极限.
②利用极限的运算法则求函数的极限进行简单的运算.
③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函数的极限.
④函数的连续性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之一.它把高中的极限知识与大学知识紧密联在一起.在高考中,必将这一块内容溶入到函数内容中去,因而一定成为高考的又一个热点.
4.在一套高考试题中,极限一般分别有1个客观题或1个解答题,分值在5分-12分之间.
5.在高考试题中,极限题多以低档或中档题目为主,一般不会出现较难题,更不会出现难题,因而极限题是高考中的得分点.
6.注意掌握以下思想方法
①极限思想:在变化中求不变,在运动中求静止的思想;
②数形结合思想,如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及用导数求单调性、极值等.
此类题大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运算能力要求较高.
【考点透视】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函数连续的意义,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例题解析】
考点1数列的极限
1.数列极限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当项数n无限增大时,无穷数列{an}的项an无限地趋近于某个常数a(即|an-a|无限地接近于0),那么就说数列{an}以a为极限.
注意:a不一定是{an}中的项.
2.几个常用的极限:①C=C(C为常数);②=0;③qn=0(|q|1).
3.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设数列{an}、{bn},
当an=a,bn=b时,(an±bn)=a±b;
例1.(2006年湖南卷)数列{}满足:,且对于任意的正整数m,n都有,则()
A.B.C.D.2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和公式的应用.
[解答过程]由和得
故选A.
例2.(2006年安徽卷)设常数,展开式中的系数为,则_____.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利用二项式定理求出关键数,再求极限的能力.
[解答过程],由,所以,所以为1.
例3.(2007年福建卷理)把展开成关于的多项式,其各项系数和为,则等于()()
A.B.C.D.2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和公式的应用.
[解答过程]
故选D
数列与探索性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命题趋向】
1.等差(比)数列的基本知识是必考内容,这类问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难度易、中、难三类皆有.
2.数列中an与Sn之间的互化关系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3.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常常用到,解答试题时要注意灵活应用.
4.解答题的难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还有一些新颖题型,如与导数和极限相结合等.
因此复习中应注意:
1.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学习时要善于利用函数的思想来解决.如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
2.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等差(比)数列,是常见题型,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抓住基本量a1、d(或q),掌握好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三个环节,常通过设而不求,整体代入来简化运算.
3.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本章尤为突出.学习时考虑问题要全面,如等比数列求和要注意q=1和q≠1两种情况等等.
4.等价转化是数学复习中常常运用的,数列也不例外.如an与Sn的转化;将一些数列转化成等差(比)数列来解决等.复习时,要及时总结归纳.
5.深刻理解等差(比)数列的定义,能正确使用定义和等差(比)数列的性质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6.解题要善于总结基本数学方法.如观察法、类比法、错位相减法、待定系数法、归纳法、数形结合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数列应用题将是命题的热点,这类题关键在于建模及数列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应用.
【考点透视】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简单的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4.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解答题多为中等以上难度的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大多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应用问题考查的重点是现实客观事物的数学化,常需构造数列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例题解析】
考点1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理解数列的概念,正确应用数列的定义,能够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典型例题
例1.(2006年广东卷)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期间,某商店橱窗里用同样的乒乓球堆成若干堆正三棱锥形的展品,其中第1堆只有1层,就一个球;第2,3,4,…堆最底层(第一层)分别按图4所示方式固定摆放,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小球自然垒放在下一层之上,第n堆第n层就放一个乒乓球,以f(n)表示第n堆的乒乓球总数,则;(答案用n表示).
思路启迪:从图中观察各堆最低层的兵乓球数分别是12,3,4,…推测出第n层的球数。
解答过程:显然.
第n堆最低层(第一层)的乒乓球数,,第n堆的乒乓球数总数相当于n堆乒乓球的低层数之和,即
所以:
我与地坛(节选)2
5.拓展训练——搜集信息
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本文的分析鉴赏资料。
第二课时
1.分析鉴赏文章
让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成若干组讨论,并由一代表作总结陈述。鉴赏重点既可以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又可以是文章所阐释的对生命的感悟。如果学生鉴赏的重点是有关语言表达的,教师则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语言来体味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情感。
学生发言后,教师可结合数据库中有关教材分析的内容作相应的总结。
2.能力训练
让学生将上述的分析鉴赏结论进行总结,当堂完成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
教案点评:
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丧失(因为设置的思考题目可能并不是学生所感悟到的)。
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和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师可以将此课变成一篇散文欣赏课,教师和学生一同走进地坛,和作家去欣赏地坛的宁静与生机,一起去思考生命的哲理。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则可让学生以周记或者小作文的形式来完成。
生物2:遗传与进化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
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举例说明受精过程。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搜集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评价其意
义及伦理问题。
2.2遗传的分子基础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
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3遗传的基本规律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概述伴性遗传。
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2.4生物的变异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2.5人类遗传病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搜集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治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
2.6生物的进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案例3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原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双螺旋结构外侧的每条长链,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互连接形成的,两条长链以反向平行方式向右盘绕成双螺旋,螺旋直径为2nm,螺距为3.4nm;两条长链上对应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对应碱基的互补关系为:A—T、C—G,碱基对位于双螺旋结构内侧,每个螺距有10对碱基,两个相邻碱基对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4nm。
材料器具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4种碱基的材料;代替氢键的连接物(如订书钉);代替磷酸二酯键的连接物(如2根长约50cm的粗铁丝)等。
制作程序
1.通过讨论确定本组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大小(如高度与直径的比例),确定使用的各种材料,部分同学进行构思或设计,部分同学做好物质准备。
2.讨论设计方案,包括立体构型及其大小的设计依据、维持立体构型的方式等。确定制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
3.按照具体分工制作部分配件,然后将各种配件整合在一起,逐步完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4.按照设计方案对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检查,适当修补模型的某些缺陷。
5.鉴赏各组的制作成果,开展交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