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单项选择题:

1.“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

A.《新唐书》B.《明史》

C.《元史》D.《资治通鉴》

2.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对于明太祖废除丞相,黄宗羲的评价是()

A.产生了长久的危害B.不是理想的统治方式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明朝由此开始政治腐败

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等级制度的森严B.中央集权的强化C.皇权的独尊D.文化专制的扩展

4.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5.之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是因为()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B.中央各部与地方机构无任何权力

C.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D.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地方上的事务

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理念是()

A.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

B.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俱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漏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秘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三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内阁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吗?

(2)据材料指出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并说明为什么设置军机处能加强皇权。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部分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夺取皇位

三国蜀

诸葛亮

受刘备托孤,掌握国家大权,鞠躬尽瘁材料二明清时期的丞相和担任相当地位官职者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职位

命运

明朝

胡惟庸

丞相

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被明太祖诛杀

明朝

张居正

内阁首辅

权压众臣,整顿吏治,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死后被抄家,削夺官秩。

清朝

和珅

军机大臣

权压众臣,结党营私,贪污腐化,抄家处死。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废除丞相制度吗?(2)内阁首辅、军机大臣有时也被人称为“宰相”,你认为这种称呼是否具备实质意义?第4课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1.B2.A3.C4.A5.C6.D

二.7.(1)替皇帝草拟诏令。内阁大臣所拟诏令都须皇帝亲自审定,必须符合皇帝的意旨才能被通过,因此,内阁对皇权不能起到制约作用。(2)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8.(1)两种观点:第一,丞相制度应该废除,因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始终存在,废除丞相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从而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第二,丞相制不应该废除,因为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独裁的出现,不能因为胡惟庸的问题而废除丞相制。(2)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往往充当“顾问”、“秘书”的角色,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延伸阅读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_不稳、内乱屡生。
(2)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_________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知能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
(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内阁”出现:________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内阁的发展
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_______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
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_,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2.设置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3.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解决:改革地方官制:废行省、设三司;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这是对元朝行省制度的一大发展。但使皇权空前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清朝建立后,中央的权力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的,其政治制度的变化体现了由落后的部落议事逐渐演化为汉族地区相对先进的封建君主专制,验证了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同化。
答案:①皇太极建国号清后,把八旗旗主议事制改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增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前者权力凌驾于后者之上。②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参预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形成了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时,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政大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万历年间(1573-1620),中国的明朝政府实行的内阁制度,首辅张居正当权,位极人臣,权压众臣。几十年后,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确立起了内阁制度,试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内阁制度的不同。
提示:比较题首先要找出比较点,两种制度的产生在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等方面各不相同,故本题的比较点应在这几个方面入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内阁在必修一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对其性质、职能、作用等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本题的答案。
答案:背景:①中国的自然经济在明朝是仍然占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②此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联盟,君主立宪思想也得到一定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了胜利。
内容:①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行政机构,其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其权利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其产生及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对皇帝负责,对皇帝的权利不能起到制约作用。明朝的内阁实际上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②英国革命后的建立的内阁是法律规定的最高机构,其权利来源于法律而不是来源于英国国王,内阁对首相及议会负责,不对英王负责,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
作用:①明朝的内阁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②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促使资产阶级政权的完善,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英国在为近现上的一大强国。
4.军机处职责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职责: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特点:勤、密、速。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特点:①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大臣充任。②机构非常简单,办事效率高。③军机大臣只是负责“跪受笔录”,决策大臣集中于皇帝。
影响: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的一个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西汉、唐朝、明朝时期是怎样一步步解决的?
提示:皇权至上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最主要的特征。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本题试从历史纵的角度审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答案: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明朝时: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1.明太祖决定改革政治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C.废除宰相制度D.协助处理繁多的政务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改革者的阶级实质分析问题,可以得出答案选B。
[思维点悟]
1.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明太祖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其行为最本质的目的是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2.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南书房的设置B.军机处的设置
C.丞相的废除D.内阁的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相继取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制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故答案选B。
[思维点悟]
2.创设一个新的知识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再认再现并理解历史知识。审清题干中限制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君主专制的顶峰”,是解决好本题的关键。
3.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趋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点同样是考查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西方已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开始近代化的历程,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了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皇权的加强走向了极端。说明这种制度依靠正常的运行已经不能维护其利益,而要依靠极端手段来达到其目的。故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再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完善,相反是这种制度走向没落的表现,故选B项。
[思维点悟]
3.把握好中国历史的阶段性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时期。这种阶段特点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顽强上,也体现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极端加强。
4.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思维点悟]
C此题主要考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皇权不断加强,秦朝设立丞相是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来因为相权逐渐增大,威胁到了皇权。历代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清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1.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A.丞相的废除B.皇权的加强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内阁的废除
3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D.精简政府机构
4.“奏章票拟,主之内阁。”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明宣宗时B.明英宗时C.顺治时期D.康熙时期
5.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实质就是宰相。因为内阁首辅()
A.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对很多问题能直接决策
C.掌握着最高的行政权力D.在文武百官中地位最高
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皇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9.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峰的象征是( )
A.设参知政事B.实行行省制度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
10.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1.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2.下列现象,发生于明代是()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3.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③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④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4.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5.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元世祖B.明太祖C.明神宗D.明成祖
1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8.“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
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
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陶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与,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经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指出军机处最初的名称、设置的时间、所在的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4)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1.C通过材料所述宰相与皇帝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相的地位越来越低,而君的地位越来越尊。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这一结论。
2.A本题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明初废除了丞相后,丞相之权分给了六部,从而提高了六部的权力地位。
3.B废除丞相,大权独揽,这是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
4.B主要考查对内阁形成发展演变的掌握能力。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
5.C内阁是皇帝顾问的机构,既无决策权又无行政权,更无法制约皇权,只是在文武官员中地位较高罢了。
6.D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
7.D从材料中清楚地看到雍正最初设置军机处是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新课标第一网
8.C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9.D自秦至清,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最高峰在清朝时。A项为北宋,B项为元朝,C项为明朝。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加强。
10.A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11.A从明太祖与大臣的对话中,惟独万钢得到赏识,主要是因为前二人回答的都是以个人的成就为主,没有从皇帝加强君主统治角度出发,而万钢的言论强调了天下人都应服从君主的专制统治。
12.CA符合秦代,B符合宋代,D符合清代,C项材料中涉及了内阁和票拟,符合明代。
13.B对于组合类选择题,最简便解法就是采取排除法。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4.A结合军机处的职能考虑并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直接说明”。军机处虽然“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
15.D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能力。明朝时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废丞相,有利于加强君权。
16.B此题为文字材料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罢丞相”进行判断。
17.C
18.D西方的内阁是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设立的,而中国明朝的内阁不是作为决策机构或执行机构出现的而始终是皇帝的顾问。
19.①原因:为了处理西北兵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②变化:由当初单纯处理西北军事事务的临时性军事机构,发展为位居内阁等各中央机构之上,受皇帝直接控制的常设备皇帝顾问的中央决策机构。③最初名称:军需房(或军机房)。设置时间:雍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条件: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④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发展成一个常设决策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亲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事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提示:材料是对清朝军机处的全面说明,读懂材料并紧靠材料回答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君主专制
1、废行省,设三司——中央集权,宰相职权
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
三司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事隶属于有关部门
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
2、废中书省和宰相
①明朝一开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吗?
不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省
②那么,为什么后来要废除宰相制度呢?
A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会导致社会。
B宰相胡惟庸专权
③朱元璋是怎样废除宰相制度的?
诛杀,裁撤和,不许以后。
④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
二、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
1、明太祖设——侍从顾问,很少政务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他是怎么解决的?(答案置于上)
△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和地位如何?(答案置于上)
2、明成祖设——大学士开始参与的决策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权(替皇帝起草批答)
△特别注意: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的机构。阁臣的升降由决定,职权的大小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取决于的批红。
由此可见,内阁的出现——(下文置于标题“二”之后)
三、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使之达到,同时,也提高了办事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重——皇权受到很大
△权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之上,军国机要由定夺。
2、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了
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从而——(下文置于上)
3、雍正帝: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旨意,、皇帝诏令,军国大事均由一人裁决,从而——
(下文置于标题“三”之后)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和社会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
③有利于民族和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容易出现决策,形成和
②经济上,阻碍和的发展
③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阻碍科技的
④外交上,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
△随堂练习——《全品》第4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4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四)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教学难点
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知识结构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
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
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B)
A.国家统一的需要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D。政令统一的需要
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
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清朝军机大臣的最基本职责是: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即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例题: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A)
①内阁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④军机处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清朝前期,掌管国家军政机要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极端强化基本完成于:雍正帝时。
军机处的设置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明朝设立内阁和清朝设立军机处,本质上都:强化了封建皇权。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是: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扩大,主要在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例题:要展示雍正帝的政治改革内容,选择的历史事件最好是(C)
A.仿明制设内阁B.创设南书房C.设置军机处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例题: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D)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臣”“重臣”组成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密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D。军机处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例题: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C)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秦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宋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
例题: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B)
A。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择官吏的方法
例题: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宰相,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宰相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同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在历史上,皇帝为什么经常设立新的机构分割或取代宰相的职权呢?
提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非常容易专权。用不易威胁皇权的机构去制约宰相,是皇帝巩固其绝对专制地位的有效手段。
1.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新增机构地位需要一个稳定的过程,可以减少对其长官盗权窃柄的顾虑。
2.新设机构便于皇帝作用宠幸的近臣,有利于皇帝旨意的贯彻。
3.新增的官员影响力较小,便于随时更换,以保持皇权不受威胁。
封建国家权力运行规律: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最终使皇帝的权力加强。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兴废的主要历程及认识
1.发展历程
①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套完事的宰相制度。
②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权也由决策、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演化为执行机构。
③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④北宋时期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抬高君权,宰相地位大大下降。
⑤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策,宰相制度遂废。
2.认识: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
宰相制度的废除避免了宰相专权乱政的可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但是,废除丞相后,政令的可行与否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同时,机制上的用人制度被打乱,文化素质低下但倚受皇帝亲信的太监参与国家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政局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强化的措施、特点及其根本决定因素
1.强化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2.特点
①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a.明朝建立后不久,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明代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之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
b.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决定了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特点是尽力保证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
②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决定因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史学界普遍认为,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封建专制加强到顶峰的重要标志。军机处的影响为什么如此之大,为什么说军机机处的设置是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呢?
1.清朝建立之初,内阁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重要的军国大事。军机处成立后不久,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2.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真正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3.军机处在权力上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这些都说明军机处只是皇帝专权的工具。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因而只得靠强权,靠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靠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复习内容: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复习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复习难点:明朝的内阁、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自主学习

1.明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措施、特点

朝代

中央

地方

明朝清朝(建议将本单元从夏商至清代中央地方制度的变化以流线图形式总结)

2.思考: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合作探究

1、明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原因、目的、影响

材料1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记事本末》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明代废丞相的原因有哪些?材料2朱元璋镇压胡惟庸的谋反阴谋后,又开始对大臣有所猜忌,由此产生了系列的冤案。明朝开国功臣蓝玉、陆钟亨、傅友德、徐达等先后遇害,功臣宿将几乎杀光........明太祖的杀戮连他的皇太子也看不下去,有一天皇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第二天,太祖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上,让皇太子用手拿起来,皇太子面有难色。太祖说:有棘会扎手,我把棘给你去掉,岂不更好。

请回答:太祖的话是什么意思?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把“棘”去掉他还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效?材料3“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2.明朝内阁制的设立

(1)、(2005.上海)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十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廛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411件。

请回答:①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②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③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2)、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比较项

内阁制

宰相制

地位

职权

制约皇权

(3)、结合世界史有关知识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的不同之处。(详解见第七课内容)3.君主专制主义的顶峰:军机处的设立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请回答:(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

材料3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请回答:(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及其本质。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课堂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它内部存在着哪两对主要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趋势如何?我们如何评价中国古代这一政治制度?

知识检测:

1.明太祖撤行中书省、废丞相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督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2.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的举措解决了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丞相与六部尚书的矛盾

C.地方割剧问题D.挽救封建制度衰落的问题.

3.下列对明朝设立内阁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丞相制度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无法事必亲躬

B.明成祖时正式设立

C.明朝中后期以后内阁大臣有了“票拟”和“批红”的权力

D.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4.宋太祖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相同之处是

A.极大的削弱相权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C.地方上设立三司D.分割宰相权力

5.清朝君主专制权利的强化,基本完成于

A.顺治帝时B.康熙帝时C.雍正帝时D.乾隆帝时

6.对于清朝军机处这一职能机构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结构B.主要职能是负责军事指挥调动

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D.只是跪受笔录和负责传达皇帝意旨

7.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1)三省六部制的创立(2)丞相制度的废除(3)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4)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A.(1)(2)(3)(4)B.(1)(2)(4)C.(1)(2)(3)D.(2)(3)(4)

8.清代以为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照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意旨来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国家大一统D.皇权至上

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丞相者,朕之股肱(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左右辅佐之臣),所与共承庙宇(庙宇:国家),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2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3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4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在宰相……若以国家治乱转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旋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引清高宗(乾隆帝)语

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3,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其特征。(3)上述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4)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知识拓展:

1、宰相制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设宰相(宰辅)辅佐君主总理国家政务的制度。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体的产物。“宰”是主持之意;“相,助也”,原为“辅佐”、“襄助”之意,后引伸为辅助君主管理政事者。

秦朝时宰相制度的确立,它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巩固了官僚制度,加强了皇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时废除。

2、首辅:

即内阁首辅,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