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1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废行省,设三司——中央集权加强,宰相职权扩大
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
三司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事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
2、废中书省和宰相
①明朝一开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吗?
不是,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
②那么,为什么后来要废除宰相制度呢?
A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B宰相胡惟庸专权
③朱元璋是怎样废除宰相制度的?
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不许以后再立。
④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影响?(答案置于标题“一”之后)
二、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务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他是怎么解决的?(答案置于上)
△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和地位如何?(答案置于上)
2、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
△特别注意: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由此可见,内阁的出现——(下文置于标题“二”之后)
三、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使之达到顶峰,同时,也提高了办事效率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重——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权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了皇权
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从而——(下文置于上)
3、雍正帝: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旨意,拟写、传达皇帝诏令,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从而——
(下文置于标题“三”之后)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容易出现失误,形成暴政和腐败
②经济上,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进步
④外交上,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
△随堂练习——《全品》第4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7页,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四)

延伸阅读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感悟与思考
当小燕子满天飞的时候,人们表面上陶醉在赵薇的大眼睛里,实际上是沉浸在大清皇帝的龙恩里,多好的皇帝。嬉笑怪嗔富有人情,体恤下情联系群众。真该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我们不再有这般的福气。于是伪造了些虚拟皇帝,虚拟的幸福。古代的臣民臣妾们真如人们眼前的影视剧那么美好吗?没有。难怪鲁迅要说,翻开整部中国历史,看到的只有"吃人"和"被吃"几个字。杜甫有诗:"被驱不异犬与鸡"。即使是在那个时代,有良心的作家还是感到了人毕竟不同于"蝼蚁",所以才有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力作。可惜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些古已有之的不平而鸣,对皇权罪恶的批判,反而被越来越多对清官和好皇帝的称扬取代了。
我们公民社会的确立为什么如此艰难?这与臣民社会的难以割舍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在某些艺术家的眼中,这种社会还是有着其美的。正如鲁迅所言:"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思考与判断: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对我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归纳与运用

一、社会发展:封建社会晚期,衰落
二、政治体制变革:
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君主专制强化。
2.清朝:中枢分权;创设军机处——君主专制顶峰
三、东西方差距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进步
2.东方: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主导——落后

1.如何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央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清朝时,雍正帝为加强皇权,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表现。理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和原因应结合前面所学,这一制度从建立开始就是朝着这一方面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完全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如费正清所言:在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他是“天下第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可以想象,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放在一个人手中是多么危险!
但是,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是中国长期滞留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原因,从这些消极作用可以看出:封建专制社会已走向衰落了。
[例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废丞相B在中央设内阁C创设八旗制度D设军机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清朝雍正帝时,在宫内设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D
2.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外国政治制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3)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
[例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答案]B
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它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至于机构,它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其值庐只称“军机堂”,实际上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这与外朝内阁作为正式政府部门相比,工作起来显然方便多了。速,即办事效率高。按照内阁规则,皇帝颁发诏旨和大臣有事相奏,都得经过多重部门,前后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旨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事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快的,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密,是指军机处设在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人。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代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残余荡然无存,君权得到极大加强,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拓广与探究
例1: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明君贤相,试举几例,并说明其贤明之处。在此基础上分析强化个人素质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
[解析]中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的明君贤相。明君的出现往往是君主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造就的,没有太多的必然性,而贤相出现的因素就要丰富些:首先,皇帝传人,丞相传贤,这种选择上的本质区别决定了贤相的出现是远远多于明君的;其次,贤相的出现也有赖于明君:再次,较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下人才脱颖而出。回答本题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典型朝代的典型人物加以说明。
[答案]①古代的明君大多出现在王朝建立的初期,他们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明君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康熙、乾隆等。而古代的贤相要更多一些,他们可能出现在王朝统治的任何时期,如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景、王安石、张居正等。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由于君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的存在,使得明君与贤相同时出现的概率大大减少,因此要可能保证社会的持久繁荣与安定,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唯一选择。
例2: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种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第一种朱元璋画像黑黑的大脸,脸特别长,额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发光,眉毛又浓又粗,眉眼都向上吊竖着,鼻子很大,鼻孔问上翘起,耳朵很长,几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宽,下巴比上额突出许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严、凶狠。第二种朱元璋像,脸庞丰满,神态慈祥,其相貌显得和善多了,而且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
你认为哪一种画像是朱元璋的真相?理由何在?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有这么大的差异?
[解析]回答此题时,应结合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及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作答,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答案]第一种。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早年身世坎坷,经受了许多磨难,不可能是一付养尊处优的模样。原因有:朱元璋从乞丐最后成为皇帝,身份变化的巨大反差使其产生了竭力美化自己、掩盖过去的畸形心态;为强化皇权、维护皇帝的尊严而不择手段,反映了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唐朝B.北宋C.明朝 D.清朝
2.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
A.以中书省总政务B.罢中书省,政事分隶六部
C.废行省,分设三司D.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3.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
4.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顺治时D.清康熙时
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是()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④扩大了各藩王的权力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④
6。 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7。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机处设置于()
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
8.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A.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择官吏的方法
9.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
10.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1 当东方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
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B.开辟新航路
C。进行政治革命确立民主政体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3.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点,下列哪一现象不符合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A.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B.明中叶后,大学士具有票拟资格,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C.清初军国重务一般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D.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14.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
15.请你读一读下面这段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③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
②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17.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75)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4课参考答案
思考与判断:
明清时期,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巩固与测评:
1.B2.B3.D4.B5.C6.D7.C8.B9.A10。B
11。C12。C13。C14。C
15。①明朝;文中的“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最高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帝自操威柄”指的是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
16.①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②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17.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1.知识与能力

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军机处的设置。

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2.情感价值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式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当小燕子满天飞的时候,人们表面上陶醉在赵薇的大眼睛里,实际上是沉浸在大清皇帝的龙恩里,多好的皇帝。嬉笑怪嗔富有人情,体恤下情联系群众。真该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我们不再有这般的福气。于是伪造了些虚拟皇帝,虚拟的幸福。古代的臣民臣妾们真如人们眼前的影视剧那么美好吗?没有。难怪鲁迅要说,翻开整部中国历史,看到的只有"吃人"和"被吃"几个字。杜甫有诗:"被驱不异犬与鸡"。即使是在那个时代,有良心的作家还是感到了人毕竟不同于"蝼蚁",所以才有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力作。可惜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些古已有之的不平而鸣,对皇权罪恶的批判,反而被越来越多对清官和好皇帝的称扬取代了。
 我们公民社会的确立为什么如此艰难?这与臣民社会的难以割舍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在某些艺术家的眼中,这种社会还是有着其美的。正如鲁迅所言:"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思考与判断: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对我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1.内阁制度的形成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废丞相,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隶属于皇上.

丞相制度废除的影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从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内阁制度的形成

原因:为加强皇帝专制。

设立:永乐帝.

职权范围: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影响:太监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背景(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设立:雍正年间

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巩固了皇权专制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束缚了人民思想的发展;

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如何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央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清朝时,雍正帝为加强皇权,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击外来侵略。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封建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表现。理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和原因应结合前面所学,这一制度从建立开始就是朝着这一方面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完全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如费正清所言:在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祟。他是“天下第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可以想象,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放在一个人手中是多么危险!

但是,其消极作用也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是中国长期滞留于封建社会的政治原因,从这些消极作用可以看出:封建专制社会已走向衰落了。

[例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废丞相B在中央设内阁C创设八旗制度D设军机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清朝雍正帝时,在宫内设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D

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它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至于机构,它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其值庐只称“军机堂”,实际上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这与外朝内阁作为正式政府部门相比,工作起来显然方便多了。速,即办事效率高。按照内阁规则,皇帝颁发诏旨和大臣有事相奏,都得经过多重部门,前后要花费很多时间。军机处则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旨随时奉诏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事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快的,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密,是指军机处设在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人。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代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历史上丞相制度的残余荡然无存,君权得到极大加强,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外国政治制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3)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

[例]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立皇权绝对权威皇权控制中央机构削弱地方权力注重思想控制

A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答案]B

(山东苍山三中任怀飞)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教学难点
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知识结构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
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
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B)
A.国家统一的需要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D。政令统一的需要
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
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清朝军机大臣的最基本职责是: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即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例题: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A)
①内阁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④军机处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清朝前期,掌管国家军政机要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极端强化基本完成于:雍正帝时。
军机处的设置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明朝设立内阁和清朝设立军机处,本质上都:强化了封建皇权。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是: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扩大,主要在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例题:要展示雍正帝的政治改革内容,选择的历史事件最好是(C)
A.仿明制设内阁B.创设南书房C.设置军机处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例题: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D)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臣”“重臣”组成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密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D。军机处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例题: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C)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秦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宋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
例题: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B)
A。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择官吏的方法
例题: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宰相,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宰相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同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在历史上,皇帝为什么经常设立新的机构分割或取代宰相的职权呢?
提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非常容易专权。用不易威胁皇权的机构去制约宰相,是皇帝巩固其绝对专制地位的有效手段。
1.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新增机构地位需要一个稳定的过程,可以减少对其长官盗权窃柄的顾虑。
2.新设机构便于皇帝作用宠幸的近臣,有利于皇帝旨意的贯彻。
3.新增的官员影响力较小,便于随时更换,以保持皇权不受威胁。
封建国家权力运行规律: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最终使皇帝的权力加强。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兴废的主要历程及认识
1.发展历程
①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套完事的宰相制度。
②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权也由决策、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演化为执行机构。
③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④北宋时期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抬高君权,宰相地位大大下降。
⑤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策,宰相制度遂废。
2.认识: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
宰相制度的废除避免了宰相专权乱政的可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但是,废除丞相后,政令的可行与否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同时,机制上的用人制度被打乱,文化素质低下但倚受皇帝亲信的太监参与国家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政局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强化的措施、特点及其根本决定因素
1.强化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2.特点
①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a.明朝建立后不久,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由皇帝控制。为了加强对官吏和人民的监督和镇压,明朝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明代除将中央之权集中于皇帝手中之外,又将地方之权集中于中央,废行省,设三司,使三司之间互不统辖,直接归中央管辖。
b.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决定了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特点是尽力保证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雍正时期增设军机处,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再次加强。
②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思想。此外,明清两朝采取的八股取士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窒息了整个社会,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决定因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史学界普遍认为,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封建专制加强到顶峰的重要标志。军机处的影响为什么如此之大,为什么说军机机处的设置是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呢?
1.清朝建立之初,内阁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重要的军国大事。军机处成立后不久,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2.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真正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3.军机处在权力上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这些都说明军机处只是皇帝专权的工具。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因而只得靠强权,靠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靠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