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奇异的植物世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3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布达拉宫1.布达拉宫的位置与“布达拉”的含义

2.布达拉宫的由来

3.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

4.布达拉宫建筑的艺术风格1.布达拉宫形成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

2.布达拉宫建筑风格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佐证。运用布达拉宫建筑风格和所珍藏的文物,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法

问题探究

创设情境

视频播放布达拉宫建筑艺术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所珍藏的文物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昭寺1.大昭寺的位置

2.大昭寺的由来

3.大昭寺的建筑风格大昭寺的建筑风格是藏、汉、尼泊尔与印度风格的统一。为什么说大昭寺内珍藏的文物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阅读法

问题探究

讨论法

视频播放大昭寺的建筑风格和所珍藏的文物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罗布林卡1.罗布林卡的位置与含义

2.罗布林卡的建筑风格罗布林卡融汇了藏汉两族的建筑风格。仔细观察罗布林卡的正门,说出哪一部分属于藏族建筑风格,哪一部分属于汉族建筑风格。阅读法

问题探究

视频播放

观察比较法罗布林卡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藏汉两族的友好协作。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介绍了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布达拉宫,以及于2000年和2001年先后被增补为扩展项目的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建筑艺术主要呈现出藏汉合璧的风格,它们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同时,也是藏汉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所藏的珍贵文物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呈现的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多种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三大建筑群的风格有一个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抵制任何妄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的言论和行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的布达拉宫(包括大昭寺、罗布林卡)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族文化展览、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精美图片、开展藏族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体会。

引言以《玛尼全集》对布达拉宫的描写为引子,用文献资料的形式介绍了布达拉宫前身红山宫的规模、布局和结构。建议教师:(1)简单回顾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事迹,让学生明确汉藏之间的友好往来的关系。(2)简介《玛尼全集》,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布达拉宫的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

第一目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

教材主要介绍了布达拉宫的位置、修建历史、主体建筑、艺术珍品及建筑风格。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进行点拨,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以影视资料为辅助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布达拉宫的位置与修建历史

教材正文首先指明了布达拉宫的位置。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接着教材以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布达拉宫”是本课的重要概念,教师要讲清楚布达拉宫修建的历史和“布达拉”的含义,帮助学生掌握这个概念。

本段还会涉及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知识,如果学生问起,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介绍。

(2)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

教材先简要介绍了布达拉宫的组成,然后重点介绍了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白宫和红宫。由于布达拉宫地处海拔很高的世界屋脊之上,到那里参观过的学生不是很多,因此建议教师发动学生大量收集布达拉宫的精美图片,在视觉上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加强学生对布达拉宫的感知。

对于本节内容,建议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作为西藏政教领袖达赖喇嘛的驻锡之处,布达拉宫的地位相当于北京故宫。教师可以提问:布达拉宫有多少间房屋?让学生猜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公布答案:至今还没有人能数得清布达拉宫房屋的数目,并说明理由:第一,红宫地下就有6层,若隔成小间,数不胜数。第二,布达拉宫依红山山势而建,在红山拐弯处,房屋就会多出1层,在山峰处,房屋就会少1层,而且中间还有许多错层的地方。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是本目重点内容之一。建议教师采用阅读法,由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提炼,教师投影相关图片,进行点评。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是白宫和红宫。居中央的是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①白宫

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共有七层,内有历代达赖喇嘛居住的宫殿、摄政王和达赖经师的寝室、噶厦政府办公用房以及集会大殿等,这是一座政权性质的建筑物。白宫主要建筑有东西日光殿、东大殿、东欢庆广场、菩提道次第殿及持明殿等。

东西日光殿:位于白宫顶层,一东一西,为达赖的寝宫。西日光殿,藏名“孛朗来奇”,意为“大福妙旋”,与白宫同时建造,由朝拜殿、经堂、修法室、卧室、厨房等组成。十三世达赖晚年,又在白宫顶层增建了东日光殿,取名“甘丹朗色”,即“聚集光芒”之意。这两座宫殿是达赖喇嘛日常活动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地方。

东大殿:藏语称“措木钦厦”,位于白宫四层中央,是白宫内最主要的殿堂。一些重大的庆典和宗教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如达赖坐床、亲政、册封等活动。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大殿四壁,壁画色彩斑斓,其中两组画幅,最为吸引人。一组是《猴子变人》,讲述了藏族先民由猕猴起源的传说故事。另一组是《照镜子》,讲述了唐朝金城公主进藏的故事。

东欢庆广场:藏语称“德阳夏”,位于白宫东侧,是一个离地面60多米,面积1600平方米的广场,每年藏历十二月十九日,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这一天达赖喇嘛在白宫第八层东日光殿的敞厅内观赏。拉萨市民也可在山上观看表演。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十分热闹。

菩提道次第殿:藏语称“朗仁拉康”,内供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坐像。

持明殿:藏语称“仁增拉康经堂”,内供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红教)莲花生佛像。

②红宫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主要建筑有五世达赖灵塔、集会大殿、殊胜三界殿、法王洞及圣观音殿等。

按西藏风俗,达赖、班禅和大活佛“圆寂”后,均用香料腌干尸体(类似木乃伊的方法),装入塔中,叫做灵塔葬。布达拉宫内保存着八座达赖灵塔(即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和十三世达赖尸骸)。除十三世达赖灵塔外,其余七座灵塔都在红宫之中。

五世达赖灵塔:它是七座灵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红宫第四层西侧,塔高达14.85米,建于1691年,均用金皮包裹,珠宝镶嵌,用3721公斤黄金和1.8万多颗珠玉宝石。极其辉煌壮丽,被称为“赡部洲唯一庄严”、“世界一饰”。

据文献记载,五世达赖遗体外穿袈裟,面朝南,结跏跌坐,安置在塔内榻上。塔内文物甚多,其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子一颗、释迦牟尼佛大拇指骨一个、宗喀巴的碟子、文成公主亲手纺织的释迦牟尼佛像等大量珍宝。

集会大殿:藏语称“司西平措”,即“有寄圆满”之意,为五世达赖的享堂,也是红宫最大的宫殿。大殿四周绘有五世达赖生平和业迹的壁画。这些壁画画面生动,色彩鲜艳,既有丰富多彩的佛画艺术,也有西藏独特的地貌风物。其中最著名的为《五世达赖朝见清顺治图》。

殿内有一对巨大的锦缎绣幔,分别绣有宗喀巴和五世达赖像。为了织造这对锦幔,康熙皇帝特令建造一座织造厂,用金线编织,费工一年之久,耗银1.6万余两。1696年康熙皇帝派扎萨喇嘛登巴色吉将幔帐送到拉萨,作为红宫的落成赠品。这对锦幔精美无比,被视为布达拉宫的稀世之宝。

十三世达赖灵塔:可与五世达赖灵塔相媲美的,要数十三世达赖灵塔。1933年竣工,灵塔是银质的,外用金皮包裹,耗黄金约600公斤。上面镶嵌珊瑚、琥珀、玛瑙和钻石等珠宝。灵塔高达14米,直穿布达拉宫数层楼,富丽堂皇,十分壮观。灵塔前面保存有一座珍珠塔,为十分珍贵的工艺品。第三层为十三世达赖的享堂,四周墙面为其传记壁画,其中有1908年赴京觐见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场面。

殊胜三界殿:藏语称“沙松朗杰”,位于红宫第八层南侧中央,建于1679年。殿内供有清朝乾隆皇帝画像和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它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宫殿,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噶厦政府的许多重大活动都在这里进行。从七世达赖起,每到藏历新年和皇帝生日,历代达赖都要到这里向皇帝画像和牌位朝拜,表示达赖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法王洞:藏语称“曲吉竹普”,建于公元七世纪,殿内有松赞干布(619—650)、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塑像。

圣观音殿:藏语称“帕巴拉康”,位于法王洞的上层,是布达拉宫中最古老、最神圣的殿堂。殿内供有自在观世音佛像。这尊佛像被视为松赞干布本尊,是布达拉宫镇宫之宝。

(3)布达拉宫内的艺术珍品

本段介绍了布达拉宫内的各种艺术珍品,建议教师为学生展示大量精美的图片,并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布达拉宫内的艺术珍品有一个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①佛像

布达拉宫内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铸成的大小佛像。如白宫菩提道次第殿和持明殿分别供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和宁玛派祖师(红教)莲花生的佛像。红宫殊胜三界殿有金刚持、宗喀巴塑像、十三世达赖铸造的十一面观音像及六世达赖的佛像等。圣观音殿内的松赞干布本尊佛像更是镇宫之宝。

教师可以展示宗喀巴、莲花生、松赞干布本尊等佛像图片,无须过多讲述。

②壁画

布达拉宫内的壁画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

如白宫东欢庆广场楼上东墙有松赞干布请婚及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北墙壁画反映了文成公主进藏及到拉萨时受到隆重欢迎的场面。东大殿四周的壁画尤为色彩斑斓,其中《猴子变人》和《照镜子》两组画幅最为吸引人。

建议教师讲解时,展示松赞干布向唐请婚、文成公主进藏等壁画,并播放影视资料《五世达赖朝见顺治皇帝》,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③唐卡

唐卡是藏族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分布面、绢面和纸面几种,除彩绘外,又有刺绣、织锦、丝织和贴花等制作工艺,有的还镶嵌珠玉宝石。唐卡的内容多是佛像。布达拉宫内收藏着数千幅唐卡,大部分是元、明、清三朝作品。面料多为上等丝绸,轴头多用金、银及檀香木等。最大的唐卡是17世纪末的彩缎展佛,长宽都达数十米,展开几乎可盖满红宫西侧的一面白墙。

建议教师出示唐卡“千手观音”,并播放相关影视资料。

④珍贵文物

从17世纪中叶到1959年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在漫长的岁月中,布达拉宫保存了经幢、陶瓷、玉器、金银器、经书及重要历史文献等大量珍贵文物。如五世达赖灵塔殿四周的佛堂内藏有大量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历史、医药、文学等书籍。

此外还有皇帝敕封历代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乾隆皇帝画轴及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这些表达了历代达赖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因此,布达拉宫中的艺术珍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有力地证明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教材从布达拉宫的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墙基、殿顶及殿内木结构的形制等方面,说明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呈现藏汉合璧的风格。关于藏、汉传统建筑的特色,建议教师课前准备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概括提炼,得出结论。对于布达拉宫呈现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62页进行归纳总结。

①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

布达拉宫是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浓厚的藏族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

采用藏族民居的碉楼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宫殿整体采用石木混合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黑边方窗。墙基深入岩层,部分墙体的夹层还浇注铁汁,以增强抗震能力。另外还用经幢、宝瓶、摩羯鱼及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等等。

布达拉宫的建筑充分吸取了汉式建筑风格。殿顶飞檐翘角,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全部用铜瓦鎏金装饰,殿内的木结构也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形式。建议教师结合相关图片,师生一边观察,一边比较藏汉两种建筑风格。

②呈现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

布达拉宫的修建是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文化技术交流的成果。早在七世纪松赞干布初建时就招请过许多汉族工匠。到十七世纪重建时,既有当地喇嘛参与设计,也有汉族工人参与施工。康熙皇帝还特地派遣114名汉、满工匠进藏协助修建。因此,布达拉宫镌刻着藏汉民族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和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文化。

教材并未提及松赞干布招请汉族工匠,建议教师给予补充。

第二目 “风格多样的吐蕃古建筑群”

对本目教学,建议教师以阅读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以播放相关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从文字资料和影视资料中获取提炼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

(1)大昭寺的由来

教材第一部分详细叙说了大昭寺的由来,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概述,教师点评即可。

(2)大昭寺的建寺历史

大昭寺初名“惹萨”。相传,大昭寺最早是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尺尊公主监工修建的。在选址时,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方法,推测出整个西藏形似一仰卧的魔女,而拉萨的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只有填湖建寺才能消灾驱魔。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填湖造寺。在填湖工程中,成群白山羊往来运输,成为主要的驮畜。寺庙建成后,为了纪念白山羊驮土的功绩,便称之为“惹萨”(即“白羊驮土显寺”的意思)。后来,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藏语称“觉”)移入该寺,遂改为“觉康”(藏语之“佛殿”)。该寺以“大召”为名,估计在蒙古贵族顾实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因为蒙语谓“庙”曰“召”。至于以“昭”代“召”,更是后事了。

大昭寺建成后,一幢幢商店、工场和栈房相继围绕寺院而起,形成一圈长方形的街道,这就是现存的八角街。古城拉萨由此而具雏形。

这部分内容以小字形式出现,教师可进行介绍,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若时间不够,让学生阅读即可。

(3)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

本段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昭寺的建筑风格,但首句“大昭寺坐东朝西”,值得教师注意并加以利用。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中国一般寺庙大门均向南开,为什么大昭寺的寺门却是向西开的?学生经过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这是因为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唐朝是往西取经,所以她设计的这座寺门是面向佛教圣地。

大昭寺是藏、汉、尼泊尔和印度建筑技术的合璧之作。教材以大昭寺的主体建筑──经堂大殿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a.经堂大殿殿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的梁架、斗拱和藻井等,均为汉族建筑风格。

b.白石砌墙、里边藏式方窗的碉楼式建筑,还有柱头檐部的装饰等,是典型的藏族风格──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c.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受到了尼泊尔和印度文化的影响。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哪些部分属于藏族建筑风格,哪些部分属于汉族建筑风格,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大昭寺内的珍贵文物

大昭寺内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教材主要介绍了经堂大殿内供奉的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鎏金铜像、《文成公主进藏图》壁画、乾隆皇帝颁赐的金瓶、唐蕃会盟碑等。教学时,建议教师展示上述文物插图和图片,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播放关于大昭寺壁画的影视资料。

关于金瓶,教师可以结合64页插图“金瓶”,引领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中国历史,组织学生讨论清朝颁赐金瓶的缘由和制定“金瓶掣签”制度的意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a.颁赐金瓶之前,活佛转世灵童皆出自达赖、班禅亲族及世家弟子,他们将其视如世袭爵禄。六世班禅圆寂后,其弟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沙玛尔巴因未分得班禅财产,勾结廓尔喀军队入侵西藏,造成极大的混乱。鉴于灵童出自一族的弊端,故清朝设立了“金瓶掣签”制度。b.“金瓶掣签”制度,可以消除达赖、班禅亲族及大世家使灵童出自一族的弊端。同时,清朝掌握了确定转世灵童的大权,达赖、班禅只有在清朝直接领导下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与在宗教、政治上的权威和地位,巩固了对西藏的控制。

关于唐蕃会盟碑,建议教师利用页64中部的,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说“唐蕃会盟碑”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得出正确结论。

笫三目 “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作”

教材主要介绍了罗布林卡的位置、含义、规模、内部陈设、由来、主要建筑及其中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1)罗布林卡的位置、规模及内部陈设

罗布林卡是西藏最大的藏式人工园林。教材介绍了罗布林卡的位置、“罗布林卡”的含义、规模、正门及园内陈设。建议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边欣赏,教师边介绍。

罗布林卡正门融汇了藏、汉两族的建筑风格。教师可出示正门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找出相应的藏族建筑风格、汉族建筑风格,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罗布林卡的由来

教材以的形式,介绍了罗布林卡的由来。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了解即可。

(3)罗布林卡的主要建筑

教材并未以文字的形式介绍罗布林卡的主要建筑,但65页插图“景色优美的湖心亭”不能忽视。建议教师对罗布林卡主要建筑进行简单介绍。

罗布林卡的宫苑布局,按照现存的规模可以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以格桑颇章、湖心宫和达旦明久颇章(俗称新宫)为重点,四周用围墙围成宫苑区;西部以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颇章为重点。格桑颇章、金色颇章和达旦明久颇章是罗布林卡中主要建筑,也是园内举行政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湖心宫是罗布林卡中最美的风景区,堪称“园中之园”。

(4)罗布林卡所藏的文物Jab88.com

此段内容教材虽未提及,但根据课后要求,应适当补充。

达旦明久颇章南殿四周壁画,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a.松赞干布派大臣入唐求婚的经过;b.赤松德赞周岁宴上认唐使为舅;c.1652年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受封达赖喇嘛;(4)1954年十四世达赖经过刚通车的康藏公路,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到各地参观访问。

(5)罗布林卡中的“雪顿节”

本段利用文末,介绍了罗布林卡中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雪顿节。建议教师采用阅读法,学生了解即可。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应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本课教学重点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呈现的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难点是通过列举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主要建筑和文物,理解三大建筑群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并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目“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攻克这一重点,教师可依据教材所写的四个方面: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主体建筑、宫内的艺术珍品、建筑风格加以展开。教师引导学生从这四个方面阅读教材,并设计以下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1)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主要呈现怎样的风格?(2)为什么说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

关于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本课引言和62页所给的材料。引言以《玛尼全集》对布达拉宫的描写为引子,以文献资料的形式介绍了布达拉宫前身──红山宫的情况。62页简要介绍了红山宫发展演变为布达拉宫的史实和“布达拉”的含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布达拉宫”的概念。

另外,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还涉及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和清朝政府对格鲁派(黄教)的政策等问题,教师应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明介绍。

关于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课前收集布达拉宫的精美图片,课堂上师生共同观赏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对布达拉宫有所感知,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投影白宫和红宫的图片,对主要建筑进行简介,强化学生对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了解。

关于艺术珍品,教师可以从佛像、壁画、唐卡及珍贵文物四个方面介绍。介绍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图片并播放影视资料,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查找资料,列举布达拉宫所藏的文物,证明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后,应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为主。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从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两方面开展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62页的探究问题:“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主要呈现怎样的风格?”入手,结合62页插图“富丽堂皇的白宫”,补充一些白宫和红宫的图片,印发一些藏、汉两族传统建筑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正确结论。本部分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说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对此,教师可以结合62页,引导学生分析布达拉宫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进而认识到: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

第二目“风格多样的吐蕃古建筑群”。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分别介绍大昭寺的由来、建筑风格和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

“大昭寺”是本课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利用64页上部的讲清楚大昭寺的由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关于大昭寺的建筑风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出示大昭寺的图片,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关于寺内保存的珍贵文物,教师可以利用64页插图“大昭寺神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铜像”,播放大昭寺壁画影视资料,展示“唐蕃会盟碑”图片,进行教学。这里教师应主要介绍“唐蕃会盟碑”。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对“唐蕃会盟碑”进行简介,然后利用64页中部的,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说“唐蕃会盟碑”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目“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作”。

“罗布林卡”是本课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从罗布林卡的位置、含义、规模、内部陈设及由来等方面解释。介绍罗布林卡的位置、含义、规模和内部陈设时,教师可以出示罗布林卡图片,学生边看图,教师边讲解。罗布林卡的正门是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出示正门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找出相应的藏族、汉族建筑风格,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介绍罗布林卡由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65页上部的材料。

关于罗布林卡的主要建筑,教材并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但65页插图“景色优美的湖心亭”提醒教师不能忽视这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进行教学。

关于罗布林卡保存的文物,教材没有明文提及,但课后学习有所要求。教师可以达旦明久颇章南殿四周的壁画为例,对罗布林卡所藏文物进行补充。

关于罗布林卡中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教材65页下部的,组织学生阅读,了解即可。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介绍布达拉宫主体建筑时,以问题“布达拉宫房屋知多少?”开篇,一边用计算机播放图片,一边进行讲解。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出示问题“布达拉宫房屋知多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公布答案。

第二步:出示白宫图片,讲解白宫主要建筑。

第三步:欣赏东欢庆广场图片。

第四步:展示宗喀巴像和莲花生像,介绍菩提道次第殿和持明殿。

第五步:出示红宫图片,讲解红宫主要建筑。

第六步:出示“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图片,介绍红宫的殊胜三界殿。

第七步:投影63页插图或计算机出示“红宫圣观音殿内供奉的松赞干布本尊”像,讲述该佛像的故事。

案例二 介绍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时,充分使用计算机,造成强大的视听的感受。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计算机展示本课引言部分的材料。

第二步:出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图片,讲述松赞干布修建红山宫的故事。

第三步:展示现今的布达拉宫图片。

第四步:出示《五世达赖朝见顺治皇帝》壁画或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

第五步:展示顺治皇帝赠五世达赖的金印图片。

第六步:欣赏布达拉宫的一组精美图片。

案例三 介绍布达拉宫内的艺术珍品时,尽量使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实施过程见下:

第一步:展示各种佛像图片。

第二步:展示松赞干布向唐请婚及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或阎立本名画《步辇图》。

第三步:讲述白宫壁画《猴子变人》和《照镜子》的故事。

第四步:播放唐卡影视资料。

第五步:简介并播放贝叶经影视资料。

延伸阅读

阿房宫赋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阿房宫赋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

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六、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4盘盘焉焉:……的样子。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

6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7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三)板书总结:

七、作业: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为秦宫人为:成为。

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

6雷霆乍惊乍:突然。

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2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2秦爱纷奢纷:多,繁华。

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

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田间。

6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如果。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4谁得而族灭也得:能够。

5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总结全文

1.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

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

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

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

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

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

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

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

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阿房宫赋》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房宫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pín)媵(yìng)嫱(qía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得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知识点:
一、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译:行走)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勾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译: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冷暖;今译: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4、燕赵之收藏(古义:收藏的金玉珠宝;今译:收集保藏)
5、韩魏之经营(古义: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珠宝;今译:专指策划并管理)
6、齐楚之精英(古义:本为事物的精华部分,此比喻金玉珠宝;今译:常比喻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译:使人怜悯)
二、一词多义
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取: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夺取,取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今入关,财务无所取(拿)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
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杀死全族的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焉:盘盘焉,囷囷(qūn)焉(形容词词尾)
或师焉,或否焉(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且焉置土石(间词,于何在哪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代词,怎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间词,于此,于之,在那里)
而:骊山北构而西折(顺成连词)
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
谁得而族灭也(顺成连词)
受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连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列连词)
三、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从北向西)
2、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像辇车)
3、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名词作状语,像腰一样;像缦带像鸟嘴)
6、朝歌夜弦(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指演奏乐曲)
7、族秦者,秦也(名词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全族的人)
8、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
9、韩魏之经营(动词用作名词,经营的东西,指金玉珍宝)
10、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11、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意动用法,把看做铁锅/土块/石子)
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见)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谓动用法,为哀)
四、特殊句式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省略句)
5、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省略句)
6、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状语后置句)

《阿房宫赋》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房宫赋》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阿房宫赋》学案
学习要点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课文对阿房宫的描写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诗人之赋
——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节选)
臧克家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几,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侯不齐这样的一些句予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榆神爽快,忍不住要为它拍手叫好。
反馈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文后两题
过骊山作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最后一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阿房宫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房宫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枚赋体散文的比喻、铺排手法,借古讽今的风格。
2.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锱铢、负、族”等词语。
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而、夫”。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题解:赋体特点、作者简介及本文目的。
2.熟读课文,理解“兀、构、缦、霁、杳、逦迤”等词语。
重点:
理解词语。
难点:
内容理解。
内容及步骤:
一、解题:
1.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
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阿房宫及作者:(见课本注释)
从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毁后,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牡牧也加入到其中来。
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正音:
兀骊缦霁冥嫔媵嫱荧椒摽逦迤砾呕哑铛锱铢椽槛妍
2.本文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A.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B.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C.用排比名式,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奢靡结果。D.总结历史教训,发出警告。
三、指导、结合注释理解第一、二自然段。补充注释:
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
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
盘盘焉: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
气候不齐:一样。雷霆乍惊:突然。
梳晓鬟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
四、作业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课文。
2.归纳文言虚词“焉、而、夫”的义项。
3.了解借古讽今的风格。
重点:
理解背诵课文。
难点:
文言虚词义项总结。
内容及步骤:
一、概述上节所讲内容
二、检查
1.背诵默写第一、二自然段或摘句连接,如:
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鼎铛玉石,,亦不甚惜。
2.解词。(加点的)
四海一直走咸阳不霁何虹盘盘焉廊腰缦回雷霆乍惊杳不知其所之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三、指导阅读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1.(补充)秦爱纷奢(豪华)直栏横槛(栏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意动,以之为鉴)可怜(可惜)
2.学生口译,及时加以纠正。
3.简析内容:
第三自然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显示出作者作这篇赋的本意。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进而质问。接着用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连续感叹,情不自禁。开头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乎”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国和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4.借古讽今风格。
借评历史来向皇帝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因为他们是对皇帝的忠告,所以说得很婉转。
四、熟读成诵,做课后练习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