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中外思想主张的演变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中外思想主张的演变复习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中外思想主张的演变复习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七中外思想主张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人物

时代

地位

著作、作品

主要观点或主张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主张“无为”;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庄子

战国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儒家

孔子 

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主张“礼”,即贵贱有序;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注意“因材施教”;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孟子

战国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

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刑杀,主张“政在得民”,宽刑薄赋;

荀子

战国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子》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办事。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反对“厚葬”和殉葬;《墨经》中有大量物理学知识。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反对儒家的仁政;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胜过前代;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

兵家学派创始人

《孙子兵法》

主张“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著名的军事家

《孙膑兵法》

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

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1、春秋:①、创立:孔子;②、主张(略);③、地位:由于不适应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其虽为显学,仍被冷落,未被统治者采纳;2、战国:①、发展:孟子、荀子;②、主张(略);③、地位:在当时战国纷争的情况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学被冷落的原因是其政治主张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去甚远;3、秦朝:①、受打击:②、原因: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思想上的控制,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打击儒家,尤其是焚书坑儒后,儒家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4、西汉:①、经儒生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地位:为封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且为上的统一提供了思想统一方案,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宋代:①、地位巩固:②、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后形成的新儒学——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③、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存天理,灭人欲”;③、地位:理学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帮而倍受统治者推崇,成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6、明清:①、八股取士,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②、受到批判: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产生:A、主张:儒学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强调“经世致用”;B、社会地位:由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7、晚清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8、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新文化运动的志士们提倡新道德,猛烈抨击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其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9、“文革”期间:“四人帮”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歪曲历史,将斗争矛头指向周恩来。10、认识:①、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②、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它也是封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③、儒学中的勤政爱民任用唯贤,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④、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⑤、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道德意识培养的一个主渠道,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安定统一和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价值,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和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于当今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三、其他思想主张的发展变迁:

1、道家:①、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及主张(略);②、东晋南朝时期:A、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B、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③、唐朝初年:崇尚道教,皇帝以道教教主老子的后代自居,道教在当时有特殊的地位。

2、法家:①、春秋战国时期:(略);②、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发法为教,发吏为师,使法家思想达到顶峰;③、汉武帝时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法家学说消亡,但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本质是“外儒内法”。在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总是以儒学来文饰政治,以法家主张来支持政治,以道教来调剂政治。

3、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①、表现:A、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刑峻法;B、孔子主张发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D、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E、封建王朝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和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②、以上思想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思想: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将上述思想付诸实践;

2、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派:①、时间;②、代表人物;③、主张:(2)、康梁维新派:①、时间;②、代表人物;③、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④、理论特点及著作: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A、时间B、内容C、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意义;

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演变成“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获得重大发展。

4、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大力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学,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文艺复兴:①、时间:②、实质:它不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③、核心内容:人文主义;④、基本主张:A、提倡人道,反对神道;B、提倡人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和禁欲主义;C、提倡人的品质、才能、智慧与仪态,反对蒙昧与粗俗;⑤、著名代表人物;⑥、性质:近代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6、启蒙运动(理性主义):①、时间:②、核心内容:理性主义;③、基本主张:④、著名代表人物(6个)及其著作和主张;⑤、性质:近代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⑥、意义

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1、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完整的论述。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以后,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2、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1)、邓小平理论:①、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其基本路线。②、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③、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新的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④、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⑤、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精选阅读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31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探究点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产生前提核心思想产生结果理论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依赖性大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人类中心论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人类陶醉于“伟大的胜利”之中,自认为能为所欲为人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过分夸大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对

人地关系的另一种极端认识

人地伙伴论进入20世纪6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反思并意识到以往经济行为所存在的问题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人地关系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指导人地关系研究及实践的新思维观念

例1下列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在诞生时间上呈现逐次递进的关系

B.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对地理环境的大肆破坏

C.人类中心论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对工业影响较小

D.人地伙伴论诞生后,地理环境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一般过程,通过本题可以使学生对本探究点中涉及的知识进一步的落实。

解析:地理环境决定论诞生于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随人类中心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的基础上人地伙伴论发展起来,故三者呈逐次递进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其理论指导下,人类一般不会造成环境问题。人类中心论在农业上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在工业生产上主要表现为对矿产资源的大肆攫取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人地伙伴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良好理论的诞生并不能标志着实践活动的同步实施,因此到目前为止,世界环境仍然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答案:A

伏季休鱼是人地关系的哪一种思想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现()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伙伴论C.人类中心论D.人定胜天论

命题意图:本题进一步让学生落实对三大人地关系思想内涵的区分。

解析:伏季休鱼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在产卵期间雌鱼和幼鱼的安全,从而减轻某些海区曾因过度捕捞而造成的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的现象,是人地伙伴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的具体体现。

答案:B

探究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内容要求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各国经济发展目标不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同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在判定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的区别时易把所有的现象都归结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因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则着重阐释可持续发展实现的过程和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原则,在其他版本教材中仅体现了前面三个,对于“阶段性原则”主要记忆教材上提到的那个实例,进行简单理解即可。其他的三大原则应重点区分,其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层内涵实际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

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可以分析某种人类活动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个层面或原则。应用时应注意,不同内涵代表了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层面,不同原则侧重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

例2读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问题。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持续发展,条件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目的。

(3)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问题。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内涵、原则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需要结合本探究点加以区分各自的区别,真正弄懂各概念的差异。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包括三点,即图中的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本题揭示的就是这三者的关系,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答题就比较容易。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阶段性四个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代际、人与生物、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合作。

答案:(1)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2)生态经济社会(3)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围绕着 ()

A.人类文明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 D.知识的积累

2.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我国古代民族的图腾是并不存在所谓的“龙”。图腾的存在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

C.天人合一论D.人地伙伴论

人类中心论把人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在人地关系中认为人的意志可以代替一切,可以“决定”一切,所以又称惟意志论。它和地理环境决定论一样,把复杂的人地关系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据此回答3~4题。

3.在人类中心论影响下会造成()

A.人为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适度减缓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4.下列做法符合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是()

A.采用生物技术和有机肥料,提高农业单产

B.取缔小煤窑,关闭小造纸厂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填海造陆,增加土地面积

5.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①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②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应该在遵循、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环境③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④可持续发展是人地伙伴论的最终目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早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7.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符合()

A.持续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8—10题。

8.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B.AC曲线

C.AD曲线D.AB曲线

9.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10.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②控制城市化进程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11.下列做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2.下列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A.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

B.1987年,为保护臭氧层,50多个国家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

C.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力

D.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京都议定书》

13.下列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正确的是()

A.公平性——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B.持续性——拯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C.共同性——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D.阶段性——创立全球环保同盟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14—15题。

1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D.地域性原则

15.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二、综合题

16.读下列知识结构图,分析回答有关人类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B.C. D.E.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17.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持续发展是基础,持续发展是条件,

持续发展是目的。

(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选择填空)。

A.经济系统B.生态系统C.人的管理调控D.社会系统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说出图中经济系统所包含的基本经济活动(说出三类即可),并以其中一类基本经济活动为例说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以人地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只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A可以把古代人所崇拜的图腾看做神化了的自然物,比如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种浑身布满鳞片,有四条带有尖爪的短腿,头上还长着类似鹿的犄角的怪物。在自然界中,“龙”实际是蛇的变形,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于蛇的恐惧和崇拜的表现。从本质上说,人类对于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种迷信,也是一种愚昧。在远古人类看来,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俯首帖耳,任其摆布。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对自然物的敬畏、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属于人类受控于外界环境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3.B人地中心论以人为本,其做法单纯把地理环境看做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地中心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违背了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因此必然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4.C采用生物技术和有机肥料既可以达到提高农业单产的目的,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从而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取缔小煤窑,关闭小造纸厂是从环境保护出发,减少因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对地表和水资源等破坏作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面积围湖造田,虽然可以缓解粮食和耕地不足问题,但因湖泊面积相对较小,围湖造田的结果使湖泊萎缩,从而使湖泊失去调节能力或调节能力下降,洪灾发生的极率和破坏能力大大增加;海洋面积广阔,填海造陆带来的水面减少对整个海洋来讲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并不能改变海洋对大气等调节作用,所以ABD选项可以说都实现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所以选C。

5.D人地伙伴论认为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①是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③是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

6.D华北地区是严重的缺水地区,其产生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年降水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又有人为原因(工农业大量用水,加上环境污染和用水浪费,更加剧了缺水程度)。而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虽然能增加用水量,但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能减少粮食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污染物,直接用于灌溉农田会污染农田和地下水源等,所以这三项都不能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则可以减少浪费,又没有对环境构成威胁。

7.C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8.DAB曲线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因此最不可取。

9.C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突出体现了持续性原则。

10.A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并不限制城市化水平;但若集中布置城市用地,容易产生环境污染。

11.C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

12.A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在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在我国东南沿海实行“休渔”制度符合持续性原则。《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符合共同性的原则,各国有平等利用资源的权利符合公平性原则。

13.A可持续发展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推广是出于保护地球生物,实现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拯救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目的在于保护地球生态多样性,原则同上;而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即在于减轻地球环境、资源压,以保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属持续性原则;创立全球环保同盟,则是倡导国际合作,体现的正是共同性原则。

14.C15.D解析:该地经济活动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条件,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16.解析: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产物又环境塑造者,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

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最后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1)(A)④ (B)⑥ (C)⑤ (D)③ (E)① (F)②

(2)D

17.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答案:(1)生态经济社会(2)C(3)公平性

(4)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如:工业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环境资源(矿产资源、地形、水源等);向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备考复习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备考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十)──古代中国的思想

背景

情况

影响

奴隶社会

1.老子

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1)“道”是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2)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诸如有和无、难和易、贵和贱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

(3)政治上“无为而治”(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使民无知无欲”。

2.孔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2)“礼”。“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克己复礼”。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3)“为政以德”,要求爱惜民力。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

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孔子的思想在古代就传播到国外,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法、德等国先进的思想家们从儒学得到很大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打破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对保留文化典籍作出突出贡献。

战国秦汉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历史经历划时代变革。当时战争动荡,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争鸣。

2.“士”阶层空前活跃。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和崛起。

3.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儒家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代表新兴地主利益。

①提出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道德观上,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

荀子,代表新兴地主利益。

①继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教治国,但又对法家思想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

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2)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利益)。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哲学思想大发展。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道家)对孔孟儒学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大一统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学说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辽宋

夏金(两宋)

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代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1.“三教合一”。

唐宋时期,儒学、佛教、道教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

(2)主张:“理”是世界本原,表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表现在人身上是人性,即要“存天理,灭人欲”;认识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③地位:朱熹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3.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南宋时期,陆九渊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求理的方法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元明清

1.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严苛;一方面封建体制日益腐败,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暴露得更加充分。

2.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王守仁的心学。

明中期,王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2.李贽的“异端”思想。

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

他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李贽反对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由此而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

顾炎武,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等重要著作。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思想共同点: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要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现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清之际产生的民主思想还处于启蒙状态,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缺陷。原因有: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一、选择题

1.下列孔子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2、下列是孔子思想内容的有()

①“仁者,爱人”②严刑峻法③“政在得民”④天道无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

3.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A.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B.都主张恢复周礼

C.都否认天命 D.都强调贵贱有序

4.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

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手工业者的利益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6.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核心主张是()

A.取消文字B.以法治国

C.实行吏治D.厚今薄古

7.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D.“致良知”的思想

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

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

9.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10.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1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12.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3.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道教的发展

1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15.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

A.“格物致知”B.努力读书研究圣贤之道

C.进行内心的反省D.“致良知”

16.王阳明主张()

①“心外无佛,即心是佛”②“宇宙便是吾心”③“心即理也”④“心外无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7.《焚书·答耿中丞》说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此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将孔子奉为偶像B.否认孔孟学说

C.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D.维护传统的礼教

18.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专制腐败的王朝统治③八股取土的因循守旧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9.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A.程朱理学已经不合时宜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土地高度集中,社会贫富不均

20.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哉!”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卷1《答邓石阳书》

材料三“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利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李贽《藏书》卷32《德业儒臣后论》

材料四“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

材料五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传习录》下

请回答:

(1)前四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揭露和批判?对此你作何评价?

(2)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四与材料五中的观点有何不同。

1.B2.D3.A4.D5.D6.B7.C8.A9.B10.B11.D12.B13.A14.C15.C16.B17.C18.A19.B20.D

21.(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答案要点: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2.(1)材料一中李贽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反对封建正统派“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表现了他反传统反教条的无畏精神。材料二中他认为穿衣吃饭,解决温饱问题,是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大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批判理学家们“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材料三所示,李贽在揭露批判理学家们“道心”“天理”等说教时,公开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这种利己主义的人性论,显然是错误的。材料四中反映出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弊病”,李贽要求“真心”、“真人”。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2)王守仁认为良知即是义理,是否合乎天理,要以良知为准则。李贽则相反,认为义理蒙敝童心,义理懂得越多,童心丧失得越多。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导航

结构图表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代雄狮拿破仑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圣雄甘地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考点分析

考点1: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考点2:了解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考点3:理解柏拉图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对世界思想文化贡献

柏拉图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最早的乌托邦思想。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他的思想是人类宝贵遗产。

考点4: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凯末尔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人,被土耳其人尊为“国父”。他领导土耳其革命,赢得国家独立,为土耳其发展创造了条件。凯末尔革命是一战后殖民地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对土耳其和亚非国家影响深远。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颁布宪法,实行政教分离;经济上,大力发展经济,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男女同校,提高妇女地位。在社会生活上,废除陈规陋习,穿西服等。凯末尔的改革使土耳其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考点5: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考点6: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考点7: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功绩: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领导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错误:晚年错误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考点8:认识李四光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人民,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打破两个“洋神话”,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中国不是贫油国,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易混知识

1.比较中国古代三位政治家、封建皇帝: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时代

封建社会初期

封建社会盛期

封建社会后期

主要贡献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繁荣

巩固

局限

暴政

晚年骄奢

文字狱、闭关锁国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

2.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思想比较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时代

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

古希腊奴隶制城邦民主体制

思想

礼仁中庸

理念论、理想国

多个领域

教育

兴办私学

创办柏拉图学园

创办吕克昂学园

著作

《论语》

《理想国》

《形而上学》《物理学》

影响

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至亚洲世界。

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奠基人

3.比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两位杰出人物

华盛顿

拿破仑

背景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贡献

领导独立战争,推动建国立宪,行动捍卫民主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对外来干涉

局限

对种植园奴隶主的妥协,保留奴隶制

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侵略战争

影响

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4.比较亚洲两位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背景

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的中国

英属殖民地的印度

贡献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节教派矛盾

局限

前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

封建势力妥协

限制群众运动开始对英国抱有幻想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促进了本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

学法导航

学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宜采用“四部曲”。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的活动毫无疑义地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对于选修4模块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知道教材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讲的较琐碎,学习时应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简要勾勒出各自的主要活动,同时注意对不同模块内容的整合,如第四单元第一课可联系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选修2第六单元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等相关内容,多视角、多层次的认知。

其次,要学会运用比较法,对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多角度比较、评价,深层把握其作用和影响。比如“亚洲觉醒”的三位先驱由于所在国家的国情不尽一致,因而所走的民族解放道路差异很大。但共同之处都是为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奋斗终身。要注意从20世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和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高度来审视三位历史人物的各项活动。

第三,学习过程中应该把握正确的历史观。以第四单元为例,我们要知道“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一个现代国家要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理解凯末尔革命开创了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要在充分把握历史人物基本活动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和评价每位人物在各自国家中的影响和作用,不能过分夸大或故意淡化。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其时代局限性。

总之,通过学习,我们要学会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要想科学地认识历史人物,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的阶段进行准确和综合分析。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感受高考

(2009·福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参考答案:(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2)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孙中山: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重大的变法与改革复习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重大的变法与改革复习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重大的变法与改革复习教案

专题二古今中外重大的变法与改革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1、变法与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

(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2、综述:

(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2)、变法的原因:

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

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

1、洋务运动: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历史作用。

2、戊戌变法:时间、标志事件、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性质、历史意义

3、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其他方面改革、重大成就、邓小平理论等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

2、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时间、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结果及原因。

3、美国罗斯福新政: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典型特点、意义。

4、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社会改革:主要内容、取得成功的原因、给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二战前的苏俄(联):A、十月革命后,苏俄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措施;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体制的形成、特点、弊端;

2、二战后的苏联改革:A、赫鲁晓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及其内容、结果及原因。

3、东欧国家的变革:①、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特点: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③、结果及原因。

五、重要改革之间的比较

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性质相同;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③、效果不同:前者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相同:都是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2)、不同点:①、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日本中国

社会背景人民反抗持续且猛烈,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较大分化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改革派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较小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而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新法根本无法实行

国际环境西方列强正抓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原料产地和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