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05-05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例题(98年广西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右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别将X、Y、Z的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只有Z无晶体析出

(B)t1℃时,用l00克水配制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X、Y、Z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y

(C)当X中含有少量Y时,可用结晶法提纯X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YZ

解析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选择题,它综合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蒸发结晶、物质的提纯及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换算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溶解度曲线图并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A)从曲线图可知,只有Z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降低温度时,X、Y的饱和溶液均有晶体析出,而Z没有。

(B)在t1℃时,X、Y、Z的溶解度分别为Sx、Sy、Sz,如需配制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溶液,其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x,不是Sy。

(C)当X中混有少量Y时,由于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显著的改变,而Y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基本上不变,故可用结晶法提纯X。

(D)在t2℃时,X、Y、Z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SxSySz,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是XYZ.JAb88.CoM

综合上述,不正确的说法是(B)。

相关知识

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物质的溶解度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一、设计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通过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通过喝可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查找数据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用品:可乐、雪碧[来
媒体:投影
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来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蔗糖、食盐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蔗糖、食盐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题]: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蔗糖、食盐,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食盐,能否说明蔗糖、食盐的溶解性相同?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结论]:室温时,蔗糖比食盐更易溶于水。
[讲述]: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溶解度四要素。
3、[练习]:
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40℃时,11克硝酸铵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所以4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1g/100g水。
b)20℃时,2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100g水。
c)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100g水。
d)t℃时,把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t℃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10。
②书p77说说下表中各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强调“温度、达到饱和时,最多”,进一步熟悉溶解度概念。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
[讲述]可见在相同温度时,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4、[投影]: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5、[练习]:①课本P70练习
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
[小结]: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5、[投影]: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6、[练习]:溶解度曲线的运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①查找某温度时,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②判断某温度时,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③寻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7、[讨论]: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8、[学生小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9、[练习]:
10、[本课总结]:

溶解度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溶解度”,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教学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本课以建立溶解度的概念为核心内容,首先分析了物质的溶解性,为了定量比较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继而提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叙述了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的关系。这类理论知识课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因而本节教材的重点注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了解有关概念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智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四:教学类型:概念课
五: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联系巩固、电脑投影。
六:教学策略:
以兴趣为中心来设计组织教学,提倡在活动中学习,采用实验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你有几种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请学生回答)
(教师进一步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饱和溶液才有确定的意义。)
[引入新课]联系实际:吃完饭如何把碗里的油污清洗干净?-----(请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1、2g氯化钠和2g熟石灰分别放入10ml水中。
2、等量的碘分别放入10ml水和10ml酒精中。
[提问]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学生观察后小结)
[投影]不同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
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讲解]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碘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物质的溶解性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来描述,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提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和物质的内部因素有关,此外还受什么外界因素的影响呢?如何增大蔗糖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性?
①增加蔗糖的量②搅拌③升高温度④增大压强
[演示实验](创设疑难情境)
在两支试管分别放入2g硝酸钠和食盐晶体,再分别加入10ml水,振荡,观察它们全部都溶于水。
[提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何比较硝酸钠和食盐这两种易溶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
[教师点拨]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它们的溶解性的大小吗?如果都用同样的一杯水,能判断吗?怎么判断?水温不同时又怎么样呢?
一个人跑步的快与慢是定性描述跑步速度的大小,如何准确知道两个跑得快的人的跑步速度呢?
(学生讨论)“在气温、海拔高度、跑步距离一定(如一百米跑时,用尽全力去跑的情况下,跑完全程所需时间多少”就可以准确比较快慢程度。
[结论]要对一些外界因素作出规定,定量比较两种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学生实验](设计探究实验)如何定量比较硝酸钠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实验观察求证)教师可以通过暗示、鼓励等对学生进行从旁指导。
[讨论](集体讨论分析)
通过分析比较这两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各种方法,有驳斥的观点,有赞同的观点,集思广益,异中求同。
[结论]定量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需要对温度、溶剂的量或溶质的量、溶液的状态作出规定。
[讨论](引导归纳总结)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各种实验探究过程和认识的可行性、科学性、简便性和快捷性,找出肯定性例子所含有的本质特点,由学生总结出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概念—固体的溶解度的定义。
[板书]一、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
[投影]溶解度的定义
(阅读课本,划出四要素)
[讲解]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做的一种人为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举例]例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就说氯化钠在20℃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练习]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下列关于溶解度的概念的叙述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通过振荡和搅拌,可使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②20℃时,在100g水里溶解了5g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5g。
③60℃时,110g硝酸钾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
④蔗糖的溶解度是20度。
⑤30℃时,每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4g,所以3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1.4g。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的数值越大,越易溶解,其溶解性越强,溶解性的强弱可用溶解度划分。
[板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学生阅读课本、电脑投影)(略)

典型习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上面和下面所含的溶质是不同的。
D.溶质和溶剂混合时最初是混合物,等溶质全部溶解后就变成纯净、透明的纯净物了。
2.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碘酒(2)稀盐酸(3)乙醇溶液
3.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也不变。
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加。
4.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加入硝酸钾固体。B、降低溶液的温度。
C、蒸发一部分溶剂后再恢复到原温度D、用滴管吸出一部分溶液
5.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之处:
A.通过振荡和搅拌,可使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B.将31.6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形成硝酸钾饱和溶液,其溶解度为31.6g。
C.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D.2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里溶解了24g硝酸钾,其溶解度为24g。
6.下图中,A、B曲线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两烧杯中分别盛有A、B两种溶质的溶液(两溶液均为60℃),且杯底都有少量该溶质的固体,若让其冷却至20℃时,则
A.溶液中,A增多、B减少。B.溶液中,A、B都减少。
C.溶液中A减少,杯底固体B减少。D.溶液中A增多,杯底固体B增多。
7、t℃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VmL,其密度为ag/cm3,含溶质m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
8、用30g氯化钠能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______g,需加水_______亳升。配制步骤是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
9.把100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水多少克?
10、用15g含杂质的石灰石(杂质不跟盐酸反应)跟一定量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求所用盐酸的质量及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溶解度》教学中的应用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溶解度》教学中的应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启发—研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形式,它的理论为教学提供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这样一种有序发展的进程,不仅使化学学科知识得到系统完整的传授,也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笔者在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理论的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就初三化学《溶解度》这一章节教学中应用该模式谈谈如下认识。

一、教学结构设计

启发—研究教学结构的设计是以激发思维作为主线去作用于学的,是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系安排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问引疑使学生明确了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启发”意在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认识过程,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教学程序

1.引入──激发探索动机

新课的导入如果平铺直叙往往没有新意,一个成功的引入应该是立疑激趣,学生因为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有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引入”是戏剧的序幕,我在新课的引入中,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线索,以旧拓新,激其情引其疑,在引入中提出探索的课题。

“溶解度”新课导入前,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2.研究──设疑与释疑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在本课前述中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以后,我推出了四个思考题。(略)怎样引导同学去思考呢?我配套设计了四组演示实验?对思考题(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墓独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甚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且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对思考题(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3.发现──归纳与总结

归纳与总结是将探求到的个别的具体的结论经过分析综合纳入知识体系的框架之中,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这种归纳总结如果是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概念网络,知识点就不再成为零落、枯燥的定义。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

NaClKNO3KClO3CaCO3

3620.97.4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我引导设间: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4.迁移──巩固与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一类变式问题: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1)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100克水?(其余题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三、教后感

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溶解度》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多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果。我体会到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启发—研究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导,以启发思维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同时在开展智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调动非智力因素。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战胜困难的品格意志;营造气氛—融洽师生感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使读书学习不再单纯为了接受书本知识,而成为思想、知识、心理品质的陶冶与发展。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