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4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境;《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材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单元总体目标】

1.正确读写28个生字,会认2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3.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4.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单元教学难点】

1.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2.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引导学生看相关影视节目,查资料,访问老人,了解中国近代史。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延伸阅读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共安排了四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其中前两篇为精讲课文,后两篇为略读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英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光复”时,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富有时代感的诗歌,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的喜悦与自豪之情。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抗日英雄的事迹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另外,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情分析

针对五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前所看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大多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本组课文同时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客观地再现了屈辱的历史,目的在于激发读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所以本组课文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证。

因为本单元的事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教学前的搜集资料尤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采集资料,并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促进理解内容,达到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理解文章内容时,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读中感悟,抓住重点句段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人物强烈的情感。

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进行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

4、领悟课文的写作和表达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单元学习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品味,有感情地朗诵等手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难点】

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的效果。既着眼于遣词造句,又着眼于课文的篇章结构。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

难点: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把深深的仇恨烙在每一格中国人的心里。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却只能紧握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灰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中去感受它当年的辉煌,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课题

2、指名读课文

A、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换来评价圆明园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B、同学们概括得真准确,这也是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

三、细读课文

1、出示课件:圆明园的美景

2、看完后大家说感受

3、圆明园真美呀!这是大家发自内心的感叹,那文中哪是描写圆明园的布局和美景呢?

4、生自由读2、3段。

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思考:这段写什么呢?

2、圆明园的布局怎么样?可以用那个词来形容他的布局?(众星拱月)

3、指名说说“众星拱月”的意思。(出示课件)

4、圆明园的布局带给你什么感受?(规模宏大、风格独特)

学习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看看这里的哪些美景吸引了你?说说喜欢的理由。

2、这里的建筑有的风格各异,有的充满诗情画意,有的中西合璧,漫步其中你有什么感受?

3、那作者是如何想象漫步园中的感受的,齐读这句话

学习第四段:

1、出示课件:圆明园的部分文物、

2、哪段是描写文物的?谁来读读。听的同学画上说明圆明园收藏文物多和价值高的词语。

3、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读到这你什么心情?有感情朗读

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看看园林是怎样毁灭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侵略者采用了哪些手段?(拿、掠、搬、运、毁)

3、你觉得侵略者怎么样?

4、文中那些词最能体现侵略者的野蛮、贪婪、无耻(勾画出来)

指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文中毁灭圆明园的话)齐读该段

5、(出示课件:毁灭圆明园的录像)

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

学习第一段:

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出来大家对侵略者的仇恨,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落后就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的文明,也是世界的文明。

指名读第一段,文中两个“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损失巨大、愤怒、痛惜)

四、总结

这个损失现在已经无法弥补,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神州五号、神州六号飞天了,就在不久前嫦娥一号也奔月了,中国人已经扬眉吐气了,为了不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不再上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圆明园的价值和地位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借助课件,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通过播放录像,感受侵略者的野蛮、无耻、贪婪,激发学生的情感。

最后回到首段,感受“不可估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不惜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了解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是怎样突出重点的。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文本,自学生字词,收集、阅读抗日英雄故事等有关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狼牙山五壮士》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1、从《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这个问题的讨论要充分一些,如壮的含义、什么样的人叫做壮士?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

二、抓“壮”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后鼻音(奉、绷)、翘舌音(撤、振);多音字(着、磨)。

2、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壮”字的段落。

3、引导自学重点段,用表解法比较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

4、在学生有所领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详略,烘托“壮”气。如第一段、第三段不是正面写五壮士勇敢精神的,可不可以删去不写,为什么?

三、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1、读文,说说课题为什么要用“五壮士”而不用“五战士”?

2、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壮”字来写的?那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刻,使你最感动?为什么?

3、通过学习、体会,你不想为我们的五壮士发出由衷的赞叹吗?

四、学习提示,理清脉络。

1、说说作者安排了那些材料,运用了什么方法。

2、反馈: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了这些材料: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自然段),第三段(第3自然段),第四段(第4-6自然段),第五段(第7-10自然段)

五、指导朗读

1、找出最感动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同桌交流、互赏、评价。

3、指名朗读,推荐高手做示范。

六、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

2、总结:《狼牙山五壮士》是以“壮”字贯穿全文,为了说明“壮士行为”,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了五步材料(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说他们是壮士是最贴切不过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

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题材更为丰富。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本次修订后的“植树问题”新增了一些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例3探讨在一条封闭曲线上植树的问题。另外,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增加了 “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马拉松比赛设置饮水点”“项链上的水晶”等实际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多角度、有效地体会和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突出线段图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植树问题”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模型思想,而如何让学生理解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教学“植树问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突出了线段图的教学,通过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例1先画出形象的线段图,然后抽象成线段图表示两端都栽的情况,例2通过迁移呈现出两端都不栽的线段图, “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迁移画出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线段图,最后例3让学生理解在封闭曲线上植树的线段图的画法以及沟通它和一条线段上植树中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联系。教材通过突出线段图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不同情况下植树棵树、分割点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由此理解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具体编排

1.例1: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教学的重点是解决点和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但是当数据比较大时,不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所以教材编排上体现了化繁为简和建模的思想。

例1是关于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1)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话“100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渗透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的编排渗透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点培养学生借助线段图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材呈现学生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通过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在30m、35m上加以验证,从而建立起一条线段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例2: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例2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即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教材继续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找出一般规律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

有了例1的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教材呈现学生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发现当两端都不栽树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然后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例题的问题。

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放在“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画线段图,可以与例1、例2的对比来获得对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同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要求的问题。

3.例3:封闭曲线上植树。

(1) 突出画图的策略。

例3是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的问题。编排思路和例1相同,继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和画图的策略。借助图示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2)注重模型的对比与沟通。

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找出这种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树正好等于间隔数,也就相当于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另一端不栽的情况,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建议

1.经历建模的过程,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具体到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比如例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归纳、推理的过程,渗透简单的化归、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模型、推理等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突出画图(线段图)的策略。

几何直观是课标的核心概念之一,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本单元通过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可以更直观理解、更好地发现规律,建立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两端都栽、一端栽另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三种情况弄混。事实上,学生不用记每种模型的结论,遇到问题,只要画个线段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体会到画图策略的价值。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勤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令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单元目标】

1.正确读写25个生字,会认28个生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章,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课文,体会父母之爱,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个人的判断。

4.正确认识父母之爱,能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真实情感。

5.懂的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惊,让人感动

【单元重点】1.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正确认识父母之爱,能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真实情感。

【单元难点】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个人的判断。

【单元教学建议】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之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第七单元)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人教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圆明园的毁灭》

1《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首先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介绍了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风格、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本文首尾呼应,表达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2不可估量(二声):“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3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中心思想: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生字:

字音:

不可估量(liáng)灰烬(jìn)瑰(guī)宝

玲珑(lóng)剔(tī)透

形近字组词:

玲()珑()瑰()瑶()篷()

铃()拢()槐()谣()蓬()

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损失()的皇家原林()的殿堂

()的境界()的亭台楼阁园林艺术的()

建筑艺术的()饱览()一()灰烬

()罪证

近义词:

珍贵——销毁——笼罩——宏伟—

反义词:

毁灭——损失——热闹——

积累四字词语:

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

重点句理解: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是说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圆明园不论在布局上和建筑上,还是它所收藏的历史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所以说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这段话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凡是”“统统”说明他们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则写出了他们的疯狂、野蛮。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激起了读者的强烈愤慨,增强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结做这类题的方法:先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

研究三、四自然段。

(1)填空背诵:

(2)给第三、四自然段分层,讲清层意及第四自然段的承上启下句。

《狼牙山五壮士》

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一痛击敌人一引上绝路一顶峰歼敌一跳下悬崖。

2、强化生字:

绷(běng)得紧紧的

嗖(sōu)磨(mò)盘坠(zhuì)入骨髓(suǐ)

沉着(zhuó)豪迈(mài)

3、形近字组词:

抡()寇()骑()腔()壮()

抢()冠()崎()控()状()

4、把词语补充完整:

叽里呱啦的()()的口号声()的地形

满腔的()()的山路浑身的()

指挥()痛击( )坠落( )

眺望()( )地瞄准

5、近义词:

掩护—依托—豪迈—

6、反义词:

豪迈—

7、积累四字词语:

()腔()火()钉()铁()七()八

()高()下()身()骨()首()胸

()烈()迈()天()地()强不()

8、句子理解: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9、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10、总结表达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有多个人物时既突出重点人物,又兼顾其他人物等。

23* 难忘的一课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2“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24* 最后一分钟

1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2澳门回归时间:1999年12月1日3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首案编写:
二度修改:
《成语故事》: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个成语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推敲》: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
《嫦娥奔月》: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育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伊索寓言》:知道三则寓言小故事,从中获得教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认读18个二类字,掌握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画龙点睛》,复述故事、寓言和《嫦娥奔月》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能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4.了解《红灯记》故事,朗读唱词,体会弦外之音。
5.口语交际《学会拒绝》。。
情感目标:
1.从故事和各个寓言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2.学习嫦娥追求幸福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和寓言的寓意。
8成语故事
首案编写:
二度修改:
教学内容:
《自相矛盾》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矛又卖盾,先夸卖的盾坚不可摧,又夸卖的矛锋利无比。旁边的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他哑口无言。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设计意图】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阅读。教学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进行语言积累。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运用情境创设法、质疑问难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环境,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有声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深刻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养成训练点:
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质疑问难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则存在矛盾的广告,引导学生指出广告存在的问题,并导入新课。
2.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全班交流。
3.介绍韩非子,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人教版20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


人教版20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资料

第七单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二、理解填空。

1、第七组课文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圆明园的毁灭》中,课文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如(设计)的精美,(建筑)的宏伟,(历史文物)的珍贵。这样写能激发读者对圆明园的无比(喜爱之情),更能激发对(凶残)、(可恶)、贪婪的(英法联军)无比的(憎恨)。学完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2、《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分别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用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难忘的一课》中,三次出现的一句话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最后一分钟》作者(李小雨),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时刻的思绪。

三、日积月累。(励志成语)

同仇敌忾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力挽狂澜中流砥柱

大义凛然豪情壮志不屈不挠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励精图治

众志成城舍生取义任重道远再接再厉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单元分析》数学教案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数学思考: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 1课时

1.植树问题………………………………1课时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一、本单元教材解读。

主题:【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

第五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和1篇说理文《谈礼貌》组成,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另包括一次习作和一次练习。

《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教学本组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胆地把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习作五: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写真事,讲真话,题目自定。

练习五: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于生活、诵读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的感情,并得到美的熏陶。

5、能选择一两个具体事例来写身边的一位小能人。

三、时间安排:

《爱如茉莉》2课时

《月光启蒙》2课时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2课时

《谈礼貌》2课时

《习作5》2课时

练习5》2课时

16爱如茉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三段,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和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共5条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17月光启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6~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语言表达赏析

教学背景:

很多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圆明园的繁荣美丽”一部分时,总是要尽全力引导学生读懂介绍圆明园美丽景色特点的词语,甚至不惜把这些词语全部图片化。而学生除了“艰难”地读懂这些词语之外,在语文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甚至更多学生依然囫囵吞枣。其实,就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来讲,“从具体词句去体会每一处景物的美丽特点”,忽略了这里介绍的景物种类“繁多”。我以为,“美”的体会,学生可以在搜集资料、浏览图片的基础上自然体会,而教师教学的时候,则应该着眼于“景物繁多”的特点的体会,体会这个特点,则应引导学生体会“有......也有......还有......”连续运用的表达效果。

文本特点赏析:

“有、也有、还有......”的连续运用

《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园内景物: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段话中,作者连续用了七个“有”。在三年级我们就曾经对“有”的用法做过分析:对画面中的事物“一样一样介绍”,读起来节奏会稍慢一些,一边介绍一边看的味道。那么,在这里呢?

我们尝试改动了一下课文,将第三自然段改成了如下表述方式:

【圆明园内,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买卖街热闹非凡,山野乡村一派优美田园风光,“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仿照各地名胜建造,“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依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设计。园中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交映生辉,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在修改过的这段话中,我一个“有”字都没用,内容还是不是圆明园?是。这样修改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用上有,与没用,区别很大。

区别在哪里呢?语气上,如果没有有,就没有了慢的节奏,就没有了一边介绍一边欣赏的味道——那景色是多美啊。更重要的是,没有了“有”就没有了“多”的味道。我们看,在这里除了“有”,接下来的是“也有、还有”,还是啥语气啊?“也”是顺着说,“还”是补充,文中用了三次“还有”,还有的“还”,能够读出来“还有很多”的意思。况且,课文中写到“许多、很多”是与“还有”结合起来写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写,读起来会让你感觉到,啊,这里非常奇特的景观,根本说不完呢。这里,表达了数量的“有、也有、还有、许多、很多”,绝不仅仅是表达着数量,而且表达着作者的态度。怎样的态度?结合描写景观特点的词语体会,你更体会出,作者在赞美,作者在为之而自豪,令人沉浸在中华民族瑰宝的艺术享受之中。于是,“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写法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作者是心情非常愉快的娓娓道来,说不尽,道不完,没有省略号,却需要在“还有西洋景观”后留下长长的停顿……这就是这个若干变换了格式的“有“的表达作用。

——用了大量的“有、也有、还有”,罗列性地介绍了风景种类繁多,这样,就感受到了圆明园毁灭之前的繁华,朗读的时候,能够体会出作者这里强调“多而美丽”的语气,这是与下文的“博物馆”相联系的。

教学设计

在学生读课文,结合搜集的资料读懂课文介绍的景点的特点,通过查字典读懂作者对这些经典的评价,结合上下文读懂了“中外名胜、幻想境界的具体所指”之后,安排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整体感悟

教师交代:这段课文,作者介绍了圆明园内的各种景物。你发现了吗?课文中用了很多的“有”,你们认真读课文,勾画一下,看看这段课文利用了多少个“有”字。

1、学生读课文,自己读书勾画。然后,交流,课件呈现这段课文,将“有”突出出来,引发学生的关注。

2、读这段文字,体会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随意回答,只要没离开这段的意思。)

二、删改比较

课件呈现删掉“有”,又改的很通顺的一段话:

【圆明园内,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买卖街热闹非凡,山野乡村一派优美田园风光,“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仿照各地名胜建造,“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依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设计。园中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交映生辉,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读后讨论:修改后的这段话,写的是不是圆明园的景色?跟原文的主题要内容有什么区别吗?

2、对比阅读,讨论,删掉了一系列的“有”,读起来,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反复读三遍,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指导学生深入体会用上与不用上的区别:

(1)语气上,如果没有“有”,就没有了慢的节奏,就没有了一边介绍一边欣赏的味道——那景色是多美啊。

(2)没有了“有”就没有了“多”的味道。——我们看,在这里除了“有”,接下来的是“也有、还有”,还是啥语气啊?“也”是顺着说,“还”是补充,文中用了三次“还有”,还有的“还”,能够读出来“还有很多”的意思。况且,课文中写到“许多、很多”是与“还有”结合起来写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写,读起来会让你感觉到,啊,这里非常奇特的景观,根本说不完呢。

(3)这里,表达了数量的“有、也有、还有、许多、很多”,绝不仅仅是表达着数量,而且表达着作者的态度。怎样的态度?结合描写景观特点的词语体会,你更体会出,作者在赞美,作者在为之而自豪,令人沉浸在中华民族瑰宝的艺术享受之中。

(4)“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写法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作者是心情非常愉快的娓娓道来,说不尽,道不完,没有省略号,却需要在“还有西洋景观”后留下长长的停顿……这就是这个若干变换了格式的“有“的表达作用。

4、朗读这段话,读出“娓娓道来的心境”、“赞美、自豪、享受的态度”。

探究平凡字眼里的深意

教学背景:《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安排了一个题目:读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题目中的第二句,是对“侵略者在圆明园犯罪行为”介绍的句子。这个题目,编者意图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凭借这个句子进行词语品味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文本分析:

课文在介绍侵略者在圆明园内抢掠文物的时候,这样写到: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凡是。。。统统。。。任意”,这是非常平凡的字眼。但是,这些平凡的字眼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结合后面的动作,我们来看看有怎样深刻的含义呢?

“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凡是,意思是只要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一切。哪个范围:能“拿走”的范围,于是我们就可以想象:可以放在衣兜里的,可以放在背包里的,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可以提在手里的,可以挎在肩上的,可以背在背上的,只要是“能拿”这个范围的,全都拿。课文前面介绍了,圆明园内有上自先秦,下到清朝,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字画、珍玩、青铜礼器,有多少是可以“拿”的啊?“所有”这些,“统统”被拿走了,一件都不剩。这是怎样的贪婪?“凡是…统统…”这平凡的字眼,写出了这样的意思。除此之外,“拿不动的,用大车和牲口搬运”,你想象吧,我们这座艺术宝库重点文物还能剩下多少?这是一个“…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意思。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实在运不走”,就是说牲口、大车也驮不了拉不了了,啥意思?一是艺术品太重,那时候没有吊车啊,也没卡车啊(圆明园被毁灭于1860.汽车发明于1885);二是牲口大车有限,人“拿走东西”的能力有限,但是文物很多,这是“实在拿不走”的,侵略者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条件的意思。侵略者可能怎么任意破坏、毁掉?我们得去想象,凡是可以破坏毁掉的方法,统统可以拿出来用啊,摔,砸,相互撞击,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放火,三天三夜的大火,这都是“任意”的招数,这可不是强调的抢了,是残暴的行径。

“凡是…统统…任意”,表达出了是侵略者令人切齿的罪恶表现,逐层深入地写出了侵略者贪婪、残暴的嘴脸。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这样,什么都没有了,不仅仅是文物,还有那样大规模的建筑群落……也都化为了灰烬。

教学设计:

在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色”,并了解了昔日圆明园还有很多奇珍异宝之后,安排下面的教学:

一、回顾段落

学生再读课文第5自然段,简述这一段的内容。

二、自主讨论

呈现课后练习,学生阅读课后练习要求。然后,读第二个句子,按照要求来讨论练习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相比较教材,多了一个词语——实在)。

学生随意讨论,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做具体评价。

三、删改比较

1、呈现删掉加点词语的句子:

他们把园里能拿走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2、要求学生读句子,体会删掉加点字之后,句子的意思有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要点:

(1)结合语境理解“凡是”“统统”。

(2)“凡是”意思是只要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一切。哪个范围:能“拿走”的范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放在衣兜里的,可以放在背包里的,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可以提在手里的,可以挎在肩上的,可以背在背上的,只要是“能拿”这个范围的,全都拿走。

提示学生联系上文——圆明园内有上自先秦,下到清朝,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字画、珍玩、青铜礼器,有多少是可以“拿”的啊?“所有”这些,“统统”被拿走了,一件都不剩。这是怎样的贪婪?“凡是…统统…”这平凡的字眼,写出了这样的意思。除此之外,“拿不动的,用大车和牲口搬运”,你想象吧,我们这座艺术宝库重点文物还能剩下多少?

删掉两个词语,上面强调的意思就没有了。

(2)朗读,读出“凡是、统统”所强调出来的语气。

(3)结合语境体会“凡是、实在”表达出来的意思。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实在”运不走,就是说牲口、大车也驮不了拉不了了,啥意思?提示推想:一是艺术品太重,那时候没有吊车啊,也没卡车啊(圆明园被毁灭于1860.汽车发明于1885);二是牲口大车有限,人“拿走东西”的能力有限,但是文物很多,这是“实在拿不走”的,侵略者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条件的意思。侵略者可能怎么任意破坏、毁掉?提示想象:凡是可以破坏毁掉的方法,统统可以拿出来用啊,摔,砸,相互撞击,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放火,三天三夜的大火,这都是“任意”的招数,这可不是强调的抢了,是残暴的行径。

(4)归纳总结:“凡是…统统…任意”,表达出了是侵略者令人切齿的罪恶表现,逐层深入地写出了侵略者贪婪、残暴的嘴脸。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这样,什么都没有了,不仅仅是文物,还有那样大规模的建筑群落……也都化为了灰烬。

三、朗读句子,读出对侵略者的切齿之痛。

四、回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语境,体会“不可估量”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和作用。朗读,读出惋惜之情。

赏析:“昔”与“今”对比着来写

教学背景:

这篇课文的课后有一个思考题:“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编者这样安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材料选择与结构安排”的角度,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较深对文本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引导学习用“今昔对比”的方法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讲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并放火烧毁的情形,强调了英法联军的恶行给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带来的巨大损失,激发了我们对敌人的愤慨,也反省自己,从而坚定“民族当自强”的信念。

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昔”和“今”对比着来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先写了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由三座大园组成,然后写了圆明园内各种珍惜的景物,“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接着又介绍了园内收藏的各种文物,告诉我们: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读者读了昔日辉煌这三个自然段,当时的感情是怎样的?“漫游天南海北,浏览古今中外盛景”的愉悦,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的大规模建筑群落和艺术宝库而自豪。

但是,就是这样令我们自豪,令我们赞叹的艺术瑰宝,却被侵略者给抢光了,烧成了废墟一片,读者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产生了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切齿,为艺术宝库被抢光变成废墟而惋惜,同时也能思考原因:侵略者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侵入中国并犯下如此滔天罪行?弱即被人欺。这种情感体验一下子就非常深刻了,一下子就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这,就是“昔”与“今”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

在学生读懂课文,研读赏析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了“圆明园的昔日景物繁华、侵略者的行径令人切齿”相关段落之后,安排下面对文章结构研读的环节:

一、课文回顾

回顾文章总计写了那几部分,汇报交流。

二、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

要求学生思考: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照学生日常写法,一般是要向读者介绍“怎么毁灭”的。将自己日常的写法与作者的写法相对照,深化“冲突”。

三、重温“体验”

要求学生回顾:

1、我们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2、再读“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哪种感情更强烈了?

3、删改比较:

圆明园的毁灭(删改稿)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曾经有很多有很多优美的景点,是清朝皇帝花了很多白银修建的。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要求学生修改的文章,体会:读完两篇文章,哪个文章更让我们痛恨侵略者?为什么?

体会“昔今对比”的让读者产生情感对比的效果的不同。

四、总结

结合课文的第一句话,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不忘历史,痛恨敌人,反思自己,励志未来。

再思考:两种写法,哪种更容易让人切实“不忘历史,痛恨敌人,反思自己,励志未来”?为什么?

从热烈的爱到深切的痛,痛的感觉更深刻。

教师归纳:

读了这篇课文,在产生了对侵略者痛恨,为祖国艺术瑰宝损失而惋惜,深刻自我激励鉴定自强信念的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关于“如何写作”的启示:

想介绍某一事物、某一时段的社会生活的美好,我们可以采用“昔”与“今”对比着来写的方法,写出“过去怎样”,在写出“今天发生的变化”,让读者在对比之中产生对“昔”或者“今”的美好的感叹,进而思考变化的原因,从而进行自我激励!

练习:跟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了解一下,过去他们小时候住房条件是怎样的?再看看今天他们的住房条件是怎样的?过去他们的吃穿条件是怎样的,现在我们的吃穿条件是怎样的?选择一个角度,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想一想自己有怎样的感悟?把感悟也记录下来。

哪里详写哪里略写有讲究

教学背景: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课后,安排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为什么把第二次“完成掩护任务”当做重点写?编者意图是,通过讨论,体会“详细”内容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学会围绕主题来安排材料的详略。

文本研读:

一篇文章要写几件事情时或者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这时候,要注意有详又略。哪里详写?哪里略写?当然是能够突出文章中心的部分要详写,其他内容,跟事情的过程、发展有关系,非交代不可的交代一下,需要介绍的介绍一下,略写。

《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两次讲到完成了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们来看课文的各个段落:第一自然段讲了六班接受掩护与拖住敌人的任务;第二自然段的“拖住敌人”,第三自然段的引上绝路;第四、五自然段顶峰歼敌(这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写谁在哪里做什么),第六七八九自然段,写的是跳下悬崖。

五壮士的高尚之处在于“本来或许可以生,但是他们却依然选择了死”。

生,是可能的,因为走这条路可以追上连队,但是,面临着敌人也可能穷追不舍的,后果,很可能是整个部队都会与敌人遭遇并且会造成更大损失;他们选择了死——明知道绝路上是必然会死,但是自己的死能够换来整个连队的生!我们结合课文来看,看看他们选择道路时候背后有啥思考呢?

他们在对两条路进行选择的时候的表现出了“舍我为集体、为大家”的高尚;选择的时候,态度是坚决的,因为文章共写道“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说”。斩钉截铁,就是坚定的意思,而斩钉截铁,则强调了那种毫不犹豫、决策的果断、迅速,时间不等人,所以要快!其他人“紧跟、热血沸腾”说明五个人的思考是一致的,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考虑自己,这是五壮士的高尚,而且,最终他们选择的是跳崖,因此,他们的行为是悲壮的,民族的气节是豪迈的。至此,从五壮士选择绝路的动机上,我们已经被感动了。

两次写“完成任务”,两次写,在表面上一样,但是,实质上有啥不同吗?

这需要了解一下“打阻击作掩护的规定”:只要阻止敌人一定的时间,就算完成任务。前面,五个人把敌人给拖住了,坚持到了一定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撤退。任何担任掩护任务的人员,在坚持到一定时间后,必须撤退。所以,在对敌人进行了一定时间的阻击之后,“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

第二次呢?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并且消灭了大批敌人。

因为是真实的故事,所以,任何推理都需要有真实的依据。这里有必要联系一个资料: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头晕目眩: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浃之雾飘渺神奇莫测。”

为啥叫“引上绝路”,自己上了绝路,敌人几乎也追到了绝路。你追上来,而且是一边打一边追,追到了绝顶,用了多长时间?然后,在这样的地方,你再下去,得多长时间?而这个时候,我们的连队早已经转移到非常安全的地方了!

所以,把敌人引上绝路,而且一边引,一边打,到了顶峰,仍然坚持打到只剩一颗手榴弹,还用石头砸,直到最后一个手榴弹投向敌群“开了花”。

多打死一个敌人是一个,想尽办法多消灭敌人,消灭起侵略者,宣泄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再次被英雄的行为感动了。

第二次“胜利完成任务”,是一次让敌人彻底的不可能再找到连队的胜利,是以自己较小牺牲换来敌人更多损失的胜利!这是第二次“完成任务”较第一次的不同含义。为啥写的更详细?

我们可以做一个修改了的简单的对比:

“五位壮士一面向上攀登,一面痛击敌人,到了顶峰,即使是子弹打光了,他们又用石头砸死了很多敌人。最后,弹尽粮绝,他们跳下了悬崖!”两种写法,对比一下,那种写法更让人感动?为什么——当作重点,详细写英雄们奋力杀敌的形象,英雄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更深刻,详细写,写他们几次打退了敌人进攻的过程,给我们一种时间感,他们在最大努力拖延敌人在绝顶的时间。这是作者详细写第二次完成任务过程,给我们的更深体验和感悟。

写文章,需要详写和略写,我们要把文章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当做重点来详细介绍。在确定重点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哪些是突出表现他们这个特点的?就像《狼烟山五壮士》中,作者要表现的使他们“用自己较小牺牲换来大部队的安全、敌人更多的损失”这样的特点,确定“引上绝路,封顶歼敌”为重点。

教学设计:

(教学基础:学生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列小标题,概括各段落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回顾内容,感悟问题。

1、学生简要讲述故经过,强调把结局讲清楚(自己跳了山崖,保护了谁。)

2、梳理课文:战士们接受的任务是什么?文章几次写到了完成任务?

二、删改比较,感悟不同。

既然在故事的中途就已经完成了任务。我们来看,这个故事这样发展,可以不?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顺利转移。

讨论:读了修改的故事,与原来的故事相比较,你读完了,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要点:修改后的故事不够感人,原文,他们消灭了更多的敌人,更好地保护了群众。如果到了他们就转移了,敌人很可能顺着道路继续追下去,连队和群众还会有危险。原文的战士们是为了把敌人引向绝路,为连队和群众更安全争取了时间。)

三、阅读资料,体会意义: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头晕目眩: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浃之雾飘渺神奇莫测。”

1、读后结合课文讨论:

战士们把敌人引向了什么样的环境?绝路。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读了这段文字,有了怎样的想法?

讨论提示:这个绝境,对敌人是怎样的?对六班战士呢?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他们选择了什么?课文告诉我们为什么?你们想到了什么?

2、讨论:第二次“完成任务”,意义在哪里?

三、阅读赏析,体会详写作用

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两次完成任务,为什么把第二次作为重点详细写?

1、详细写了什么?(对上棋盘陀的态度,痛击敌人的表现,跳崖的表现。)

2、删改略写,对比阅读,体会效果。

“五位壮士一面向上攀登,一面痛击敌人,到了顶峰,即使是子弹打光了,他们又用石头砸死了很多敌人。最后,弹尽粮绝,他们跳下了悬崖!”

讨论:两种写法,对比一下,那种写法更让人感动?为什么

——当作重点,详细写英雄们奋力杀敌的形象,英雄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更深刻,详细写,写他们几次打退了敌人进攻的过程,给我们一种时间感,他们在最大努力拖延敌人在绝顶的时间。这是作者详细写第二次完成任务过程,给我们的更深体验和感悟。

四、总结:写文章,需要详写和略写,我们要把文章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当做重点来详细介绍。在确定重点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哪些是突出表现他们这个特点的?就像《狼烟山五壮士》中,作者要表现的使他们“用自己较小牺牲换来大部队的安全、敌人更多的损失”这样的特点,确定“引上绝路,封顶歼敌”为重点。

练习:阅读下面这一组材料,想一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老师像妈妈一样疼爱学生”这个意思,哪一组材料应该当做重点详细写?为什么?如果详细写,你想写哪些内容?

老师去商店,买来了十把雨伞。

老师把雨伞挂在教室后面墙上的一排小勾上。

下雨了,老师把伞发给了没带伞的同学。

有位同学脚受伤了。老师撑着伞,把这位同学背到校门口,送交给开车来接的同学父母。

拿走伞的同学父母,在接到孩子后,把伞送了回来。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时安排:

制订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有趣的汉字”分组活动二课时

阅读《仓颉造字》二课时

“我爱你汉字”分组活动三课时

“我爱你汉字”全班交流 二课时

阅读《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二课时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学习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培养独立、合作的探究意思。

2、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

教学课时

十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第78~83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

b.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

师:能说出哪些字是字谐音吗?

c.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d.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

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开展活动来进行综合性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好综合性学习呢?

提示: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第77页.

学生自由读第77页上面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a.指名读“活动建议”.

b.汇报读懂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注意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三、四课时

(说明:在确保活动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师要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课时

同学们,上几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字谜大擂台.

a.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

b.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

(2)在班级中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

(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

(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

(说明: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c.交流体会,感受乐趣.

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谐音俱乐部.

a.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b.互动游戏.

(1)歇后语: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

(2)古诗:一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

(3)对联: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4)笑话:一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

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还可以在教室里出一期黑板报.

总结全课

同学们,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订活动计划,我们还通过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料,感受到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我们的收获真大.大家还想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六、七课时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

材料”.

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

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读文章.

(3)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将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点.

(6)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

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大家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

活动.

第八课时

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同学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一看第84页.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第84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指名读“活动建议”

.b.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做适当调整.)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九、十课时

(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十一、十二课

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

(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

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a.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问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

b.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

(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

C.全班汇报展示.由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

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a.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

b.组内互说,推选代表.

C.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

a.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

b.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

C.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

(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

(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

(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

(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

教师提示注意的几点.

展示的形式要多样.

实物类:书籍报刊、小型招牌广告、商标……

照片类:大型招牌广告、大型商品的商标、各种食物菜谱、各种商品信息……

记录类:电视字幕、各种公文、信函……其他.展示的内容要全面.

不规范的字与规范字对比表.

简单的调查报告.

给有关部门的建议书.

有关部门的回信或答复书.

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a.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喜欢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成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b.教师提出参观要求.

(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

(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C.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第六组单元分析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

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必要时可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上。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生字。

课时安排

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到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预期的成果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14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等五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当时有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多千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

(2)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现代:()—→当代:广播、电视和()。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种类

特点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现代信息传递方式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网吧的决心。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

(5)认识沉湎网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沉迷于网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网络的危险。

③小结: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网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如:家庭信息调查表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获得的信息的渠道

爸爸

妈妈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一、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整理汇总。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二、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如: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获得的信息的渠道

爸爸

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

郊区有300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

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

妈妈

天气预报:明天晴

星光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

杭州西湖边万人免费品茶

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

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

一只北极熊来到杭州动物园

调查日期:2005年9月28日

调查人:5、1班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

 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

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

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辨题

辨题1: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

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3.选择辨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

二、小组讨论,充分准备

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

第六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认识5个生字。

2.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1.我们身边充满了信息,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2.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可以搜集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来解决。

二、阅读报告,了解特点

1.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

2.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3.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1)观察记录天气(风向)的变化。

(2)了解有关知识。

(3)收集相关的资料。

……

4.小结: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在掌握尽量多的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

三、开拓思路,确定主题

1.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

(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

……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4.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

(1)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

(2)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

(3)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

(4)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5)究竟有没有“UFO”

(6)火星上有没有生命

……

5.学生竞争选择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小组。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1.出示研究计划的范例。比如:

 第二小组研究计划

研究课题:我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

研究方法:1发调查表,做统计。

2观察同学的读写姿势。

3访问家长,了解同学们在家保护视力的情况。

分工: 

组长:叶

调查统计:

观察记录:

走访家长:

研究报告执笔:

时间:5月15日前完成调查,5月20日完成研究报告。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课堂交流各组研究计划。

五、课外作业

按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

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

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单元学期分析:本次教学要注重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引导朗读,让学生充分投入激情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涵。

(四)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6.梦圆飞天

首案编写:陈娟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法学法:在读中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自己对“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一首现代诗歌、两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诗歌,描绘了植树造林对于改造荒山野岭,改善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表达了少年儿童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科学认识,抒发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怀。《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纯真的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的描述,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古诗两首》都是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场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注意表达的方法,从读中学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观察时做到按照一定的顺序并能抓住重点,还要能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生能学会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和种种趣闻以及相关诗歌;能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首案编写李俊芳

一、教学内容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运用了情感教学法,师生互动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学生能够初步感受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效果。)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设计意图:提倡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学习。)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