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3歌词两首(教科版)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9

3歌词两首(教科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歌词两首(教科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歌词两首

松花江上

教材说明:《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2、理解歌词内容。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由于本首歌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远。所以教学时先要将歌词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将清楚。让学生先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如何践踏中国大地,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在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上汇报搜集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材料。了解当时的中国人民遭受到的苦难。可指名介绍,也可展示材料。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先将歌词读通读顺,在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通过三部分进行表达的,先叙述家乡是如何美好,在说苦难的来临。最后是人民盼望早日回到家乡。)

2、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3写字指导:“衰”字不要丢掉中间的横。

4、作业

这首歌中的“我”指的是什么人,他的心情怎么样?歌中唱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保卫黄河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2、理解歌词内容。3、指导学生读书。

教学过程: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讲解本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欣赏歌曲,从中体会歌词充满战斗豪情,奔涌着奋勇抗战的激情。

2、教师范读,强调读时注意事项,要读出激情。

3、学生齐读,指名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是通过两部分进行表达,先描绘了抗战时期黄河的宏伟壮观。诗人勾画出一幅山河壮丽,人欢马跃,气势磅礴的抗日画面。再写描绘抗日将士机智、勇敢战斗的情景,进而抒发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凌云壮志。先总写“抗日英雄真不少”、再写英雄们的战斗姿态,最后抒发了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特点:

(1)写物赞人的手法巧妙运用。

(2)豪放、激昂的呐喊。

5、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6、写字指导。(1)读的字中应注意“逞”的读音是翘舌音。

(2)指导写注意“矛”不要丢掉下面下面的一撇。

7作业:搜集《狼牙山五壮士》的有关资料。

编辑推荐

《歌词两首》教材理解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歌词两首》教材理解”,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4.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或碟片。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两首歌词,也是两首分别描写长江和赤子情怀的诗歌,所表达的共同情怀是爱国情怀、民族精神。

《长江之歌》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写出了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写出了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作者把长江比作一位温情而充满力量的母亲,每一句话,都是雄浑的乐章,如同巨浪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读着它,就如同和着涛声,对着长江动情地诉说。

《我的中国心》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表达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的真诚情怀。语言深入浅出,非常凝练。作者用萦字表达了对祖国的魂牵梦绕;用烙字表达了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重千斤是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更是说祖国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澎湃一词表达了对祖国浓烈的血浓于水的思念。歌词中还有很多地方,用词非常精当,表现出如倾如诉的平实风格,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游子正发自肺腑地唱着自己心中的歌。

学习这两首歌词,除引导学生随文识写生字外,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透过字里行间,体验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以及无比伟大的情怀,感悟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之情,体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解读与提示

*一、《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母亲河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全诗共两节:

第1节:共三句。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春潮丰采惊涛气概,体会长江的宏伟博大,抓住甘甜哺育健美挽起,体会长江多姿多彩的慈母情怀。

第一句开篇直接用第二人称,把长江当作一个远道而来的美好形象,拉近了读者和长江的距离。第二句把长江比作温情而慈祥的母亲,读来让人感到温暖,心底生发出对母亲河深深的依恋。第三句是作者面对母亲河长江的真情告白,荡气回肠。

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诗句,随文体会荡涤回荡磅礴灌溉等词语的意思。

第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古老悠久,荡涤回荡天外等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长江滚滚而来、滔滔而去的磅礴气势,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浮现出巨幅的长江奔流图(有条件的可配合使用课件);第二句让我们感受到长江水清澈纯洁,长江的力量更是民族的力量,能推动新的时代向前发展。第三句把祖国儿女对长江的依恋和赞美之情推向新高潮。

最后一句啊,长江!啊,长江!表达了我们对于母亲河的深深热爱之情,再也找不到更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了,只是用这几个简单的字来表达对母亲河由衷的深切的热爱。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二、《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这首诗歌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他们永远也不改变的中国心和民族情怀。

第1节:以河山只在我梦萦开头,意在表达祖国的河山一直在梦中萦绕,我虽远离祖国多年,而中国心却永远改变不了的情怀。

第2节:第一句讲身穿洋装而心总是中国心。第二句用一个烙字,用中国印这个词,表明自己的根在中国。

第3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祖国的象征,它们都是那么亲切、有分量。

第4节:讲中国心已经融入血液之中,连血液里的声音也是中华的声音,即使身处他乡,也改变不了中国心。

这四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均以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结尾,给人回旋往复的感受,让我们感到海外赤子的中国心是不可以改变的。

*课后第1题,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鲜活的语言。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在课堂上随机进行,也可与音乐教师联系,让学生学唱这两首歌,在学唱歌的时候,再一次熟悉歌词,背诵就迎刃而解了。

*课后第2题,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思想感情,那就是: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这种感情应让学生在听歌曲和朗读背诵的过程中去体会。

*课后第3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并体会歌词写法上的特点用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就好像在直接与长江对话。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反复地体会。

*选做题可根据音乐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定,最好能够让音乐教师借用上课时间讲一讲,还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去收听或者下载。

《歌词两首》教学指南


歌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地理解荡涤灌溉磅礴烙印等带有生字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4.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演唱磁带或碟片。

教材建议

本文是两首歌词,也是两首分别描写长江和赤子情怀的诗歌,所表达的共同情怀是爱国情怀、民族精神。

《长江之歌》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写出了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写出了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作者把长江比作一位温情而充满力量的母亲,每一句话,都是雄浑的乐章,如同巨浪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读着它,就如同和着涛声,对着长江动情地诉说。

《我的中国心》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表达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的真诚情怀。语言深入浅出,非常凝练。作者用萦字表达了对祖国的魂牵梦绕;用烙字表达了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重千斤是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更是说祖国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澎湃一词表达了对祖国浓烈的血浓于水的思念。歌词中还有很多地方,用词非常精当,表现出如倾如诉的平实风格,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游子正发自肺腑地唱着自己心中的歌。

学习这两首歌词,除引导学生随文识写生字外,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透过字里行间,体验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以及无比伟大的情怀,感悟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之情,体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歌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这两首歌词所表达的共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4.欣赏和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体会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以及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感悟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之情,体会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增加亲近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两首歌曲的录音磁带或碟片,中国地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长江之歌》
一、解读我眼中的长江
1.创设情境:播放《长江之歌》的录音磁带或碟片。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长江之歌》将把我们带到大江上,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只往来,一片繁忙,心中不禁涌动起无限的激情与豪迈。
2.简介长江。
3.交流你眼中的长江。(把自己收集的有关长江的知识,有关长江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一一交流)
二、聆听我读懂的长江
1.初读感悟,交流体会。
(读书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或不理解的词句;画出自己感兴趣或体会最深的内容,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和同桌或在小组、全班内交流交流。随机解决生字词。)
2.细读体会,理解歌词。
细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可见其源远流长。)
(3)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4)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搂在怀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6)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7)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细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青春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品读诗歌,升华情感:
这首歌词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写得十分亲切,大家来品读课文感受感受。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长江是我们所深深依恋的母亲河,它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站在我们身旁,她更是一位坚强有力的母亲,给我们力量。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第二人称写法的好处。
(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江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在抒情诗歌当中,使用第二人称抒情的情况非常普遍。)
三、倾诉我心中的长江
1.抒情。
学完了《长江之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说说我心中的长江吧!
2.展示。
展示赞美长江的一些古诗词。
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四、重温雄伟的长江
1.教师激情通过你们的展示,我仿佛看到了长江正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了;仿佛听到长江惊涛拍岸的声音了!让我们再次来聆听这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吧!
2.播放全首歌曲。学生自由地跟着唱,自由地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我的中国心》
一、激情导入
1.听一听:生活离不开阳光,也离不开歌声。一首好歌,如春风,为你送来缕缕清新;一首好歌,如甘泉,润泽你的心灵;一首好歌,更是一首诗,情感充沛,意味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用心去感受,那一首经久不衰、感人肺腑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我的中国心》的录音磁带或碟片。)
2.讲一讲:
这首歌是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歌曲。它那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亿万听众的心。时至今日,我还记得他身着中山装,脖子围条长围巾,戴着金丝眼镜。当他深情地唱起这首歌时,场上掌声雷动,并且在以后广为流传。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呢?是强烈的爱国之情,是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之情;这首歌又为什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揭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经久不衰的《我的中国心》。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交流体会
自由诵读这首歌词,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或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最感人(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和同桌或在小组、全班内讨论交流。教师随机解决生字词。
三、细读歌词,理解体会
1.歌词中反复提到的中心词是什么?(中国心)
①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点题)
②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根源)
③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总结)
2.细读第一节,感悟交流。
①以河山只在我梦萦开头,意在表达祖国的山河一直在梦中萦绕,我虽远离祖国多年,而中国心是永远不变的情怀。
②哪个词最情深意长地表达出我对祖国的思念?(只深深的思念,深深的遗憾)
3.细读第二节,感悟交流。
①第一句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此句讲的是:我身穿洋装而心总是中国心。)
②虽然与依然是什么关系?(对比,突出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的情怀。)
③第二句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烙上中国印如何理解?(祖国与我血脉相连,用一个烙字,用中国印这个词,表明自己的根在中国。)
4.细读第三节,感悟交流。
①长城、长江、黄山、黄河在这里指什么?(祖国的山河)
②重千斤指的什么?(指祖国在我心中的分量,是那么的亲切,也就是在我心中无法取代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5.细读第四节,感悟交流。
①澎湃是指什么?(热血澎湃,从内心呼喊出:我的中国心。)
②中国心已经融入血液之中,连血液里的声音也是中华的声音,即使身处他乡,也改变不了中国心。
四、品读歌词,升华情感
这首歌词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表现了他们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中国心和民族情怀。他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读起来震撼人心,让人刻骨难忘!
1.播放全首歌曲。学生自由地跟着唱,自由地练习诵读、背诵全诗。
2.谈感受。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读或讲给大家听,师评价、再读。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师激情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拥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无论何时、何地,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念着祖国。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如此眷念,更何况我们是生长在祖国温暖怀抱里的炎黄子孙呢?
2.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六、回顾全文,再次重温
拳拳赤子心,殷殷故土情,平实的语言,却因为真挚的感情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我的中国心》这首动人肺腑的歌曲在传唱。是《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把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让我们再次零距离的感受我们是骨肉相连、血脉相承的一家人吧!让我们再次倾听《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从歌词中再次体会那真挚的爱国心、浓浓的爱国情!会唱的同学一起跟着唱(合唱),不会唱的就跟着大声诵读歌词。

3《古诗两首》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3《古诗两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千捶万击墨梅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粉骨碎身若等闲

烈火焚烧(坚强不屈)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清香不要只流(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3《古诗两首》|人教版


3《古诗两首》|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诗两首反思

《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学生早已能背诵,通过各种渠道也基本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但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激发学生情感。课堂上,我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使图文对照了起来。先让学生看清图,也就更能理解了“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和“红于二月花”等,看着赏心悦目的美景,诗人便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了。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人的那种喜悦心情。再引导学生看第二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完全不一样,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然后再来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一喜一悲,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这时,我适时地点拨:环境的烘托,也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心境。接下来,再来读一读《山行》,你能想象出那副画面吗?(曲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枯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最后,让孩子们通过高声吟诵,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诗歌带给他们的快意!我想:绵绵诗情也会像一股溪流涌进孩子们的心扉吧!

3.古诗两首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3.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理解了诗意,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象,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2.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教学资源

教材开发:教学时充分利用符合诗意的插图,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经验: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故事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感情,也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有关调皮可爱的孩子的故事。这些可爱孩子的形象,也是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预习设计

1.读懂诗题,知道“隐者”是什么样的人?

2.了解诗人及作品创作背景。

3.正确朗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程预设

导航策略

调整与反思

板块一:导入(3分钟)

《望天门山》

《望庐山瀑布》

板块二:预习展示(15分钟)

●预习作业1

1.交流展示。

寻:寻访

“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

2.联系已有知识积累了解具有高洁品格的人称为隐者。

诸葛亮、陶渊明、王维

不遇:没有遇到

●预习作业2

1.认识贾岛

学生交流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预习作业3:

1.朗读展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说出诗意。

寻:寻访。遇:遇到。

不知处:不知道在哪里。

我在松树下问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不知所处的位置,只知道他在这座山里边,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具体在什么位置。

板块三:细读理解(15分钟)

1.了解“寓问于答”

预设:

你师傅在家吗?

不在,他采药去了。

到哪儿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

你能带我去找他吗?

不能,因为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

“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

齐读

体悟作者心情

指名填空,小组内补充。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希望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失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失望了。

齐读诗歌

板块四:拓展延伸(7分钟)

1.感悟《咏华山》写法

【学程单1】

(1)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描绘周围的景物。

(3)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4)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

(5)结尾出现这首诗的内容。

2.完成改写

板块一:导入

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写下一首首诗来赞美大山。谁能给大家背背?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

板块二: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呢?

(2)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

(3)“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习作业2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

1自读课本49页《推敲》,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引用韩愈和梅尧臣的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贾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

●预习作业3

1.抽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朗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味儿来。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板块三:细读理解

1.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小结: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3.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板块四:拓展延伸

1出示学习文包诗《咏华山》,阅读,感悟写作方法。

2任务驱动

结合插图,仿照例文,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

3尝试写作。

板块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读者产生无尽的想象。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你喜欢的一首?

2.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抓字眼、明诗句——提问题、想诗境——悟诗情、咏诗句)

3.导入新课。

板块二: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知道像姜子牙、刘伯温、诸葛亮等有才华,不愿做官,隐居世外的人叫隐者。

(2)通过复习背诵“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感受优美的环境,能看出隐者高洁的品格。

●预习作业2

1.抽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背诵古诗。要求读出诗的味儿来。

(2)指名大概说出古诗的意思。

板块三:细读理解

1.抓字眼、明诗意

任务驱动。

2.提问题、想诗境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什么样的松树?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了什么?(联系下文)童子怎样回答的?由“言师采药去”你可知道哪些信息?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情感有什么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3)师生合作表演,再现诗境。

3.悟诗情、咏诗句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板块四:拓展延伸

1.再读读诗,你了解诗中的隐者吗?从这首诗你又能知道贾岛是怎样的人?

2.拓展:关于贾岛,你还有什么了解?

贾岛也是一位隐者,一生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

3.出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这合适的一个字“敲”,贾岛痴了。为诗而痴的是贾岛

介绍“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是贾岛自己形容自己作诗的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为诗而执着的贾岛

总结:一颗赤诚的诗心,一份痴痴的诗情,一位执着的诗人,这就是贾岛,让我们再次吟诵贾岛的诗,记住这样一位值得你尊敬的诗人。

作业设计

★1.完成《一课一练》二、三(1)

2.完成《补充习题》三(1)

★★搜集、阅读贾岛的诗。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所见》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难点:通过诗歌的本身来感受诗歌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

预习设计

1.搜集查找关于袁枚的资料。

2.朗读诗歌,了解“振、意欲、立”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初步感受想象《所见》描绘的景象。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预设:5分钟)1.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首《所见》。

2.释题。

(看见)

所看见的东西。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预设:15分钟)

●预习作业1

学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预习作业2

1.指导朗读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振:震荡

意欲:想要

立:站立,停止不前

学生互相交流

预设: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穿透了树林,回环呼应,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诗人看到了;牧童、黄牛、树林、蝉)

(放牛的)

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预设:18分钟)

交流各自收获。

(一、歌唱图二、捕蝉图)

学生交流

3.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同桌交流

预设: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穿透了树林,回环呼应,

4.(学生交流,补充)

5.读读这两句诗

6.再读读,提出这两句中不懂的地方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振:震荡)

齐读

学生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8.学生来表演

9.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10.汇报交流。

11.动作表演闭口立:

12.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齐读

第四板块:总结内化(2分钟)

预设:(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齐诵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3.释题: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什么?(诗人),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预习作业1:

课前你查阅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吗?你了解了诗人吗?

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有贤名的县令。代表作《随园诗话》)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2.自由读诗,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自由读熟后,在小组内互相朗读。

3.理解诗句中字的字意。

4.交流诗句的意思。

5.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

6.什么样的孩子叫牧童?

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1.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情景?

2.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

●歌唱图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出示图)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它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捕蝉图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位学生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心想”。“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4.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15.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第四板块:总结内化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从中不难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板块一:复习导入

1.背诵《寻隐者不遇》。

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首古诗。这是描写孩童童真童趣的诗歌。联系已学的《小池》、《小儿垂钓》。

3.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有贤名的县令。代表作《随园诗话》)

4.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板块二:预习导学

1.通过预习,有哪些疑惑?

2.重点指导:欲、樾、林樾、鸣、捕。

3.你读懂了什么?

板块三:品悟诗意

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6.导学。

①选择一名中等生和优等生回答。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①选择两名名学生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②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8.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9.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10.导学。

①选择一名学生回答。相机指导,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②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③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④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⑤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板块四:领悟诗情

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1.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2.指导感情朗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板块五:拓展延伸

1.任务驱动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7.导学

(1)抓住人物的活动、神态进行细致地刻画。

(2)合理想象牧童的心理活动。

板块六: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从中不难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三(2)

2.《一课一练》三(2)

★★你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有关儿童的古诗?选择一首写下来。

★★★画一画《所见》的情景图,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古诗两首教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对于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是重点,感悟诗情是难点。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引导学生联系《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比较一下这两个“泪”的不同,从而知道这是一种喜悦的泪、悲喜交集的泪、喜极而泣的泪。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在读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从剑外到洛阳的千里迢迢,想象诗人的思绪。再用李白的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看到了一个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收复失地的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古诗两首》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

字词。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词两首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词两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词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意目标: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二、学习《渔歌子》。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拓展性练习。

1.自学自解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晓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3.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理解了诗意,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象,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2.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教学资源

教材开发:教学时充分利用符合诗意的插图,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经验: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故事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感情,也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有关调皮可爱的孩子的故事。这些可爱孩子的形象,也是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预习设计

1.读懂诗题,知道“隐者”是什么样的人?

2.了解诗人及作品创作背景。

3.正确朗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程预设

导航策略

调整与反思

板块一:导入(3分钟)

《望天门山》

《望庐山瀑布》

板块二:预习展示(15分钟)

●预习作业1

1.交流展示。寻:寻访

“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

2.联系已有知识积累了解具有高洁品格的人称为隐者。

诸葛亮、陶渊明、王维

不遇:没有遇到

●预习作业2

1.认识贾岛

学生交流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预习作业3:

1.朗读展示。

2.说出诗意。

寻:寻访。遇:遇到。

不知处:不知道在哪里。

我在松树下问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不知所处的位置,只知道他在这座山里边,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具体在什么位置。

板块三:细读理解(15分钟)

1.了解“寓问于答”

预设:

你师傅在家吗?

不在,他采药去了。

到哪儿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

你能带我去找他吗?

不能,因为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

“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

齐读

体悟作者心情

指名填空,小组内补充。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希望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失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失望了。

齐读诗歌

板块四:拓展延伸(7分钟)

1.感悟《咏华山》写法

【学习单1】

(1)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描绘周围的景物。

(3)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4)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

(5)结尾出现这首诗的内容。

2.完成改写

板块一:导入

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写下一首首诗来赞美大山。谁能给大家背背?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

板块二: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呢?

(2)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

(3)“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习作业2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

1自读课本49页《推敲》,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引用韩愈和梅尧臣的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贾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

●预习作业3

1.抽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朗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味儿来。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板块三:细读理解

1.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小结: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3.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板块四:拓展延伸

1出示学习文包诗《咏华山》,阅读,感悟写作方法。

2任务驱动

结合插图,仿照例文,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

3尝试写作。

作业设计

1.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的题目。

2.搜集、阅读贾岛的诗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所见》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难点:通过诗歌的本身来感受诗歌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

预习设计

1.搜集查找关于袁枚的资料。

2.朗读诗歌,了解“振、意欲、立”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初步感受想象《所见》描绘的景象。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预设:5分钟)1.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首《所见》。

2.释题。

(看见)

所看见的东西。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预设:15分钟)

●预习作业1

学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预习作业2

1.指导朗读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振:震荡

意欲:想要

立:站立,停止不前

学生互相交流

预设: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穿透了树林,回环呼应,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诗人看到了;牧童、黄牛、树林、蝉)

(放牛的)

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预设:18分钟)

交流各自收获。

(一、歌唱图二、捕蝉图)

学生交流

3.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同桌交流

预设: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穿透了树林,回环呼应,

4.(学生交流,补充)

5.读读这两句诗

6.再读读,提出这两句中不懂的地方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振:震荡)

齐读

学生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8.学生来表演

9.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10.汇报交流。

11.动作表演闭口立:

12.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齐读

第四板块:总结内化(2分钟)

预设:(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齐诵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3.释题: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什么?(诗人),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预习作业1:

课前你查阅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吗?你了解了诗人吗?

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有贤名的县令。代表作《随园诗话》)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2.自由读诗,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自由读熟后,在小组内互相朗读。

3.理解诗句中字的字意。

4.交流诗句的意思。

5.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

6.什么样的孩子叫牧童?

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1.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情景?

2.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

●歌唱图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出示图)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它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捕蝉图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心想”。“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14.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第四板块:总结内化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一课一练》第二课部分题目。

2.你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有关儿童的古诗?选择一首写下来。

3.要求学生回去画一幅《所见》的情景图。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

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苏教二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3歌词两首(教科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