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7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承上”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本册教材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这种阅读要求在本单元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注重理解能力提高。如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要引导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黄河的主人》要能体会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其次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层次较清晰,可引导学生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黄河的主人》课后设计的练习查字典理解词义,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七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依据中年级学段教学的要求,我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4.了解生活中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

5.学会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6.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能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并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紧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在读中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在读中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五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在教学第四小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在引导学生体会樟树的内在美时,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体会樟树的可贵品质。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最后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将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格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赞美和对宋庆龄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文中寻眼”,紧抓“文眼”进行导读,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教学步骤尝试各个击破,然后梳理,引导学生深刻领悟:艄公凭着优秀的品质和高超的技术战胜了惊涛骇浪,从而成为“黄河的主人”的道理。

《习作7》是记一次体验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一次体验活动,并能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写出自己活动中的感受。这次习作课可把两课时分开上,第一课时阅读讨论例文,激发写作兴趣,布置体验活动,并利用一周时间安排活动、写作。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习作。在指导学生学习例文时,重点体会作者在描写护蛋行动的同时,还写了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充满趣味。在鼓励学生参加体验活动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验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练习7》共有五个项目,内容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处处留心这项练习是把了解中国传统棋类运动项目----象棋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共三部分,都和象棋有关:了解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读一段关于象棋大师胡荣华的文字,进行词语训练。口语交际是要引导学生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创设一段内容具体的“小烦恼热线”节目,然后将“小烦恼热线”的形式引入课堂,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心里话,同时也要提醒做“小主持人”的学生,当别人真诚向你敞开心扉的时候,应该以诚相待,尽力帮助。总之,学生养成优良的口语交际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语言习惯的养成内涵是极为深厚的。不仅要通过口语交际课,还要通过阅读课、习作指导课、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外活动乃至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常态下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21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板书:5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一)撮踱(步)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guǒ()被子pé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

一、听写

蓬乱纳闷踱步冷不丁衣衫不整

蓄着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

结合听写情况,指导正确书写。

二、讨论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L提问: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小结:(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③这很简单!(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五、作业指导

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2.书面作业。

(1)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如: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

整堂课我始终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去看爱因斯坦,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对文章的真正理解。

当然,我还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围绕要点内化吸收,迁移发展,让吸收与倾吐、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整体性综合训练的效果。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稠密”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人口稠密、枪弹稠密)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说话练习:无论()它们总是()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这一课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23.黄河的主人

首案编写刘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3.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激流湍急汹涌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4.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人?它有什么本领能成为主人?)教师在课题的右侧打上几个?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读书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教师提醒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教师提醒筏字的注意点,不要少一撇)

四、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艄公竹篙沉着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激流险恶赞颂尝试提心吊胆胆战心惊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教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3)师: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十分担心、异常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

3.自主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

(2)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同时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交流伙伴。

4.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合作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意见。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

(2)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五、重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多媒体出示:(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愿意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着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板书: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六、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1、师小结。

2、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七、课外作业

在人与外界的各中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羊皮筏子黄河惊涛骇浪沧海横流

乘客主人如履平地方显英雄本色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它赞扬了羊皮筏子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细细研究教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契机——抓住几个对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我适时巧妙地抓住以下四个对比,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一、“坐”和“站”的对比

课文第7自然段写到:“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坐羊皮筏子就必需足够的勇气,否则即便坐了上去也不敢睁开眼睛瞧一瞧,可见“波浪滔滔的黄水”是如何令人胆战心惊。那么艄公呢?面对同样险恶的风浪,还身系乘客的安全,他站在那小小的羊皮筏子上(是无论怎样也不敢也不能闭一闭眼睛的),只凭手里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便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这需要何等的胆魄、何等的镇静与机敏。一坐一站,一闭一睁,艄公勇敢、智慧、沉着、机警的形象便油然而生。

二、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它负荷的重进行的对比,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可是“那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足以让岸上的观众为之惊讶得目瞪口呆。羊皮筏子越小,它在黄河上漂流就越危险,撑羊皮筏子的艄公就越需要勇敢、胆略和智慧,没有惊人的胆量和过人的智慧,没有高超的撑筏技术,艄公是不敢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

三、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

看到这六个人乘着一张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岸上的“我”不禁提心吊胆,然而“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我”的担心固然有其原因,也是人之常情,可对艄公而言却似乎是多余的。你瞧,“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那从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乘客们何以如此放心,如此安然,这一切都是艄公为他们创造的,是艄公给予他们的保证……读到此处,学生自然明白作者写“我”的担心、乘客的从容,都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沉着。

四、将黄河的巨浪激流与羊皮筏子的轻微渺小进行对比。

黄河越是是巨浪滔天,那么在黄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就越显得艰难险阻。

抓住这四个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黄河的主人——艄公那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对艄公肃然起敬,还让学生深深明白课文各部分与中心是紧密相连的。至此,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已顺利完成。

习作七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验事情,积极进行一交体验活动。

3.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能有详有略地写出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

2.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验事情,积极进行一交体验活动。

一、导入

1.自读例文的要求,对此次习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你对“体验”是怎么理解的呢?互相讨论、交流。

3.小结: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体验。

二、学习例文

1.自己读读例文,边读边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护蛋”的经历与感受的呢?

2.例文是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作者“护蛋”的经历和感受。

3.那么小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4.那么描写的护蛋经过是扣住了文中哪一句话来写的?

5.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什么?这叫“首尾呼应”。

6.小作者在“护蛋”的经过中,还写了什么呢?

7.从这篇例文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三、讨论体验活动的具体的内容,完成习作

1.课前,老师也布置了你们去选择一项内容来体验,你们体验了什么?

2.你是怎么体验的呢?有什么感受呢?

3.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师巡视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

4.指名说,师生共同评析。

5.完成书面练习。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编辑推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人教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人教版)

25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默写《赠汪伦》;理解古诗句,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和诗人还乡时的所见、所感。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赠汪伦》。

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2、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赠汪伦》

1、解题:题目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赠了什么给汪伦?

2、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看后面的注释。

3、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诗句的意思。

4、在全班发言,(老师贴出诗句,请同学讲解)

5、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导入新课

2、解题:题目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学习生字。

4、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5、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6、同学发言(老师贴出诗句,同学讲解)

7、背诵这首诗。

三、作业练习:

1、背诵两诗古诗。

2、写出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辞官回家后,感概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2、学习生字。

3、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

4、在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5、在全班发言。

6、朗读、背诵这首诗。

7、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参考下面的图,练习表演。

二、背诵本课的三首诗(个人背、小组背、全班背)

三、练习默写《赠汪伦》,互相批改

四、作业

1、背诵《回乡偶书》

2、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6桂花雨

教学要求

1、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怕情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桂花的挂图

一、引出新课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的?

(1)小组内讨论。(2)全班发言。

2、学习第1、2自然段:读了这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第3—6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第7、8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5、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27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要求

1、学习小男孩在误以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思想品质。

3、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花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难点:

1、理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几个近义词的细微的差别。

2、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大家多么熟悉的称呼,多么亲切的称呼。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写战争时期的故事的课文,读了以后,我们会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1、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2、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3、画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出示卡片)2、理解词语。3、检查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

1、请同学读第1—4自然段。

思考:(1)课文讲的事的起因是什么?

(2)从哪看出当时情很严峻?在书上画出。

2、共同讨论。

六、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2、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细读第5—11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情况。(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请同学读第12—14自然段。

重点体会男孩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说的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以为会把他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样他就会死去,但即使是这样,他仍愿意献血,原因是“她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得多么轻松,但从这朴实的话里,可以看出“朋友”一词在阮恒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从中看出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词填空(抢救、挽救)

(1)优共产党尚秀云靠细致的工作和爱心()了一个又一个

失足青少年。

(2)如果不立刻(),受重伤的小姑娘就会死去。

3、修改病句

男孩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用尽力气竭力制止哭泣。

28争吵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自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

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布置自学

1、读读文中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读课文,要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1)默读课文,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3)哪几个自然段写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4)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2、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吵后双方表现各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3)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引导,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B、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读这部分课文,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5、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正确的读音。3、造句

积累,运用七

教学要求

1、教学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2、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为题写作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练习写《第一次×××》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合要求的作文。

3、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1、学习成语xx

2、说说成语的意思。

3、按“一、二、三……的顺序背诵,看谁先会背。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掌握情况。(2)朗读情况。

3、共同讨论文后的两个题目。

4、感恩节简介。

5、共同讨论,自由发言(到了感恩节,你准备给谁什么感恩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指导选材,指导习作。

2、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第一次×××》和《一次×××》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一次×××》限于写《一次》,不能写两次、三次,但可以是任何一次;而《第一次×××》则限制在“第一次”这个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选材的思想要宽,选哪个方面的材料都可以:

第一次学习某项技能,内容有:剪纸、编中国结、钉扣子、做航模、写毛笔字、学骑自行车、滑冰……

第一次从事某项劳动,内容有:种树、洗衣服、擦玻璃……

1、为了做到写清楚,应事先列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

2、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是三篇记人的文章:第11课《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第12课《“番茄太阳”》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盲童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好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盲童的喜爱之情。明明虽然看不见美好的世界,可是她美丽可爱,聪明机灵,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关爱别人,她就是一个“番茄太阳”,挂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第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讲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写文中的生字,认识绿线内的字,并理解有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4.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

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

5.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6.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7.学习运用几个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三、教学用具: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法:读悟结合启发式情境式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经验自由表达

五、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读着“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个课题,就情不自禁地勾起了我们关于“非典”时期那人人自危的种种记忆。可能因为大家当时还小,没有太多的记忆,现在我们看一些当时的照片,了解一下那个非常的时刻。(出示画面)那么谁知道“非典”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吗?它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学生交流资料)

非典型肺炎:是以变异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主要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如发热、干咳、呼吸气促)的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种流行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英文缩写为“SARS”(读作“沙斯”或“萨斯”)。

2.引出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

3.围绕课题,说说你想了解什么?

二、自学课文

1.先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3.读后在文中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写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正音。

2.按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句。

(2)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3.默读课文,思考和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特别注意。

3.教师范写:“咳”、“测”、“器”。

4.学生在语文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词语

非典型肺炎传染疾病战场硝烟战争“非典”

身先士卒昼夜拼搏永不疲倦斩钉截铁心甘情愿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上以上一些词语。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2——7自然段。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是啊,2003年,非典肆虐!人们都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就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争中,有一位护士长“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在广州殡仪馆人们为她送别的时候“花圈如海,泪水如雨”。

为什么人们对她如此怀念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读一读她感人的事迹。

1.教师深情地诵读第2、3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

(2)边读边想: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3)自己选一两个段落认真读一读,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或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

(2)谈谈选读有关段落的体会。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加深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所选择的段落,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5.指导学生说话。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高风险: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

体会到“非典”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高效率:原有冠心病的“非典”患者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

从叶欣一连串娴熟的护理动作中可见她工作的高效率。

高强度: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忙的时候,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来电。

劳累了一上午,水没喝一口。

高强度的工作使叶欣疲惫不堪,才会被病魔击倒。

(4)运用这些语句,自己组织语言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说一段话。

感悟人物形象

面对高风险的工作,她有没有害怕?(板书: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她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同事的呢?

(1)指名读,出示: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有时甚至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让你毫无协商的余地。她深知,也许有一天自己可能倒下,但能够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她心甘情愿!

(2)从叶欣这么斩钉截铁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对同事的关心、舍身忘死的精神。(板书:舍身忘死)

(3)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指导读好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6.学习1、8、9三个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又是怎样描写护士长叶欣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齐读这三个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深化课题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

2.小组讨论。

3.交流。

四、课外延伸

1.收集介绍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情况的资料,搞一次展示活动。

2.收集叶欣生平事迹的资料,补充阅读。

板书设计: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救死扶伤

身先士卒

舍己为人

12“番茄太阳”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番茄太阳“的内涵,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番茄:这是什么?(西红柿、板书:番茄)

2.这些名称说明了番茄的基本特点,来自西方(番是外国的意思),茄科植物,形状像柿子,果实红色。

3.它与太阳(板书:太阳)有什么相似点吗?(又红又圆)

4.读课题,说说自己读题后的疑问?

5.简介作者

作者卫宣利,在一次车祸中瘫痪,靠双拐走路,为逃避父母包办婚姻来到课文所讲的这座小城。心情灰暗的卫宣利因为一个盲童小女孩而发生了改变。让我们来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朗读有困难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记,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戚”、“献”等字。

4.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想想“番茄太阳”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默写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精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的心情。

(1)“我”来到这座城市时的心情如何?

(2)后来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3)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的?

2.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出“我”的心情: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3.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给“我”鼓舞和感染,给“我”带来这样好的心情变化。

(二)深入课文,悟形体情

1.感受小女孩的爱笑,体会“我的心情觉得温暖起来”。

(1)谁能说说“我”为什么差不多总是中午去菜场?

(2)“我”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小女孩和她妈妈的表现来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一家人相互之间的关爱和温情。

(3)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感受。

2.感受小女孩的遭遇和美丽,体会“让人隐隐心疼”。提问:为什么看到明明,会“让人隐隐心疼”?引导学生了解小女孩双目失明的人生遭遇,知道这一家人来到城市一买卖为生,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治病。同时,领会明明的漂亮和天使般的笑,体会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明明的不幸。

3.感受明明的聪明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体会“番茄太阳”的情感蕴涵。

(1)提问:明明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因为失明就失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她是一个非常渴望了解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小女孩,大家有没有读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番茄太阳”了吗?你认为明明对太阳的这一说法好吗?引导通过讨论体会“番茄太阳”表达出来的深刻意蕴。领会明明对认识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认识以后的欣喜。

(3)体会“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指导:明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笑的?你从这笑声中听出了什么?

(4)指导读这一部分,要求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人物心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课文

感受小女孩善良淳朴,体会“我”内心的激动。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样几点:

(1)理解: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这句话用“番茄太阳”来喻指小女孩的笑脸,并且一个“挂”字,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温暖的感受。

(2)明明临走时跟“我”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回答?

(3)为什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这个“番茄太阳”与前文又有何不同?指什么?是什么在温暖我的心。

明明虽然与我分别了,可他那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她那无私的爱,就像她所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温暖着我的心,激励着我。

三、拓展交流,升华情感

1.让学生说写祝福明明的话。

2.“我”今后的心情还会像开始时那样灰暗吗?

四、板书设计:

“番茄太阳”

“我”灰暗——温暖——快乐——感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做人与作文)。
c、指导朗读:表达出对叶老的崇敬之情读书。
3、议议、记记。
a、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自己动笔在笔记本上记方法。
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体会描写爬山虎是为了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相机指导朗读进行评价。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朗读、背诵这些语句。
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以及“洗漱、惬意、反驳、逻辑、筋疲力尽、电话号码”等词语。
2、读懂课文,学习乌塔自立自强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感悟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著名城市。
教学过程
看图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欧洲地图。
2、有一位14岁的小姑娘经过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筹划,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个小姑娘就是课文的主人公——乌塔。(板书课题)
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可查字典、词典。
2、赛读生字词: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3、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4、四个同学组成小组;每个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
自读课文,深入体会
1、乌塔是一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德国小姑娘。再读课文,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乌塔独立生活的意识。
2、读读议议:
a、在初次见面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生活经验,从容不迫?
b.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c.分角色朗读“我”与乌塔对话的部分,体会乌塔的自主意识。
了解主题,展开讨论
1、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
2、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和父母商量,先从哪些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把课文第二部分变为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以及“冒昧、疏远、采访、寂寞、分析、飘飘然、行只影单、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受益匪浅、年少气盛、年逾古稀”等词语。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3、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课前准备
调查本班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实际问题搜集辩论资料。
教学过程
结合生活,理解课题
1、教师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课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学生体会,模仿举例,理解课题。
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内容
1、学生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生字词:柯岩冒昧寂寞和睦分析患者告诫受益匪浅年逾古稀
3、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用什么形式,主要介绍了什么事。
深读课文,质疑归纳
1、读读议议。
a、信中主要提出了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b、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展开想象,合情推理。
2、读读悟悟。
a.朗读课文。
b.感悟柯老师信中语气的特点:真诚、耐心。
3、读读想想。
a、自己归纳书信的格式,发现去信与回信的异同。
b.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课后延伸,拓展训练
辩论会:结合本班主要问题由师生共同商定论题,自由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4、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写一句名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可随时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单元整体概述】

第六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组成。其中《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环境改造与保护的重大意义,《古诗两首》中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习作六要求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留心报刊杂志上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而且能让学生提高认识。培养了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练习六中对噪音的了解,与本单元的环保主题遥相呼应。口语交际学会鼓励强调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和交往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注重向小学高年级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本单元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三淡三重”:(1)淡化技能训练、重视感悟积累——不可急功近利地对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以免败坏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是应重视熏陶感染,引导感悟、积累,重视阅读。本单元文章形式多样,记叙文的教学要抓住课文的要点和关键,设计几个主要问题,合作探究,通过生生互动式的读读、画画、比比、议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情”。如《云雀的心愿》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人物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情境,较好地把握语言包含的情感。(2)淡化知识传授、重视语文实践——语文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课外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不是只看考试,课堂的触角一定要伸向课外、伸向生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本单元的主题主要是环保,课后可根据班级实际组织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办环保主题的手抄报等,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环保情况,力图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环保建议。还可组织学生课后收集有关阿联酋的资料,以“沙漠绿洲之旅”为主题,结合课后习题5,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践中增强,让学生的环保行为在课后落实。(3)淡化教法的新奇、重视学法的指导——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的东西,但也存在片面追求教法创新、追求“表面繁荣”的误区,我们的教法应该为学生更轻松、有效地学习语文而因地制宜。就这一单元而言,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而本单元课后练习有了较为明显的体现。如第19课《云雀的心愿》:“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

结合以上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为:

1、能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2、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能有条理地说说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再写下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背《小儿垂钓》和《池上》。

4、能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在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5、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家园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6、理解古诗《小儿垂钓》和《池上》的意思,想象故事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情感。

7、学习噪音的知识,了解噪音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8、练习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帮助记忆、区别音近和形近字。

9、熟记八个词语和古诗《小池》

10、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单元课时安排】

《沙漠中的绿洲》2课时

《云雀的心愿》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6》2课时

《练习6》2课时

18、沙漠中的绿洲

首案编写者:陈娟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问题的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能灵活用“纵横交错”、“适宜”等词语造句。

过程与方法:体会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的精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

2.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学生能灵活用“纵横交错”、“适宜”等词语造句。难点是能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为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种种困难,植树种花、精心护花,从而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伟大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教学本课时,知道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等学习方法。

养成训练点: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阿联酋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简称,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临波斯湾。境内大部分是荒漠。属热带沙漠气侯,炎热干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迪拜是全国商业中心。

迪拜,曾是一片曾经一无所有的沙漠,它在短短的几年内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全世界最现代化的城市。眼下,四通八达的柏油大马路,川流不息的奔驰宝马,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与之相伴的还有绿树成荫,鲜花夹道,芳草成坪,你已经完全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里了。如果不是花草下面的沙子,你不会相信你的脚下竟然是一片沙漠。阿联酋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沙漠变成了绿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中的绿洲。

二、初读课文

①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想一想。(学生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

沙漠、盐碱、恶劣、不毛之地、

代价、挖去、填上、纵横交错、

漂亮、侍弄、霎时、星罗棋布、

音:“侍”翘舌音。“漂”是多音字

形:“劣”上面是一个“少”,“侍”与“待”要区分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霎时:极短时间

纵横交错:横一条竖一条,交相错杂。

源源不断:连续不断。

板结:土壤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灌水或降雨后地面变硬,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不读破句。

及时帮助学生正音,使学生读得准确、流利。

重点句指导

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三、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②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阿联酋在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阿联酋人民付出很大的代价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二课时

一、细读一、二自然段

①【学生齐读课题】

师:说到沙漠,沙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沙漠?

【无边无际,黄沙满天,不毛之地,寸草不生,荒无人烟,干旱酷热,缺乏水分,环境恶劣读一组有关沙漠的词。】

②师:可是,在阿联酋的沙漠中有片片美丽的绿洲,这多神奇啊!你们想见识一下这片神奇的绿洲吗?好,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我们登上了去阿联酋的飞机。八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阿联酋上空。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教师读第一自然段。

【抓住“到处、白茫茫”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抓住“星罗棋布”想象大沙漠中绿洲遍布的情景】

③师:我们在高空惊奇地看到了沙漠中那象征生命的绿洲,想下去看个清楚看个够吗?好,那我们的飞机就在阿联酋茫茫沙漠中的一个绿洲----迪拜降落。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读后交流】

④(师播放迪拜美丽的城市风光,配以描述)

高高的椰树像一把把大伞,倒映在碧水之中。碧绿的草坪像一块块绿绒地毯。五彩的鲜花竞相开放,组成了绚丽的花海。飞溅的喷泉,整洁的街道,让人流连忘返。站在这里,你绝不会想到,脚下曾是一片贫瘠的沙漠……

⑤师: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学生交流】

⑥(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二、细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①师:这一片片绿洲是那么迷人。而这迷人的绿洲却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这沙漠中绿洲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听听阿拉伯朋友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把你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画下来,和同桌交流一下。

②【学生自学】

③【全班交流】

a、环境之恶劣。

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据说这里每种植一棵树的成本在3000美元以上。

师:在农村,培养一个孩子约两万元左右,那么培养一棵树大约是多少?可是老师却不太相信,难道培育一棵树要这么多钱?所以我想这样读:“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谁能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服我?

生:;因为环境恶劣,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师补充小结:那儿的气候炎热干燥,一年之中很少下雨,沙漠中还时常会有沙尘暴。土地咸而板结,水也是咸的,环境十分恶劣,是块不毛之地!

b、建设之不易。

师过渡:还有什么地方也得花钱?

出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生:“从国处买来”要花大量的财力。“挖、填、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小结:阿联酋人民建设绿洲很不容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辛勤的劳动。说到这儿,老师完全相信了这句话。我的问号改成了感叹号。谁能替老师读?

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育一个孩子!

C、代价之巨大

师:让我们来算一算,一棵树是两万,两棵呢?三棵?四棵?五棵?十棵?一百棵?一千棵?那么,建一个中心公园得多少钱?建一座城市付出的代价更是惊人的。算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师小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绿洲,真可以说是“不惜代价”。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出示并齐读)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⑤师:过渡:让我们沿着宽阔的林阴大道边听边走,跟随友好的阿拉伯朋友继续前行,前面就是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啊,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好美的景色啊!快进去好好欣赏一番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到7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一句话。

【学生回答: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⑥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⑦学生交流。

⑧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公园里的小树,小草,小花,请闭上眼想象,“呼呼呼-------”一阵狂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沙子迷住了你的眼睛,弄脏了你的脸和头发,你们觉得怎么样?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园林工人,让我拉出大皮管,打开水龙头,“沙沙沙------”一阵雨雾洒下来,把你们淋得干干净净,感觉怎么样?这么一洒,树叶更绿了,小草更翠了,鲜花更艳了。你们就更漂亮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师生交流)

⑨师:只有园林工人才这么爱护花草树木吗?你从哪里看出?读:地上没有一片落叶……

⑩师:是啊,阿联酋人民人人爱护花草树木,个个自觉保护环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学生回答:沙漠环境恶劣,花草树木来之不易,能够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四至六自然段)

三、联系实际,抒发感想

①师:同学们,我们在阿联酋看到这么美的绿洲,感受到这儿的人民对花草树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护,在今天的旅行即将结束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呢?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

②师:生活在沙漠的人们,竭尽全力地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生活在绿洲的人们,却正盲目无知地把绿洲毁坏成沙漠。人类啊,请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地球!

四、作业:仔细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可以用上书中的词语。

板书:

漠中的绿洲

环境恶劣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鲜花遍地

建设:不惜代价

侍弄:无比精心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部分,我主要由“为什么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问题导入,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最后,用感人的言辞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写了宣传语。像类似的文章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值得好好学习。

19、云雀的心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技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名在语气上的不同。

用“森林实在太重要了!”为中心句概括全文对森林用途的各种介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体会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森林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孩子学习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自主地学习课文,并体验文中富含的道理和情感。在教学《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以获得情感体验,另外通过多媒体设置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能从课文内容中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

养成教育训练点: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组内成员大胆、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知道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心愿)心愿是什么?

心愿就是一种愿望,是人们心里的理想或美好目标。老师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每个都能快乐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同学们,你们有心愿吗?(个别提问)

2、示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心愿有关的知识童话(板书:10云雀的心愿)。

3、生疑:看着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二、初读课文:

1、过渡:带着疑问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文章能不能为你排忧解难。

2、生答题:

资料:云雀是一种叫声很好听的鸟,羽毛呈红褐色,还带有黑色的斑纹,显得十分美丽,它的嘴小而尖,翅膀大,所以飞得高。

3、快速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词的音

(2)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划出小节。

三、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字音检查:指名读,其他人看他的读音是否正确,领读,开读,反复正音。

生字词①讨厌乱砍滥伐贫瘠冲垮树冠★

冲刷土壤擦去空调器绿洲

②脱缰讯期蓄水苔藓渗进储存

多音字:埋怨mán/mái淹没mo/mei

树冠guan/guan

暖和huo/he/he/huo/huo/hu

2、划生字词:

3、字形检查:

(1)出示生字词思考:生字中有哪个部分是需要注意的?

(2)学生描红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告诉了我们?

课文第14自然段告诉我们“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变成绿洲。

2、(出示文字)指名读,思考: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云雀为什么说森林很重要呢?小云雀和他妈妈去了哪些地方?找一找,然后用“先……然后……最后……”(小黑板出示)回答。

它喜欢其中的哪里?讨厌哪些地方呢?

六、课堂练习

1、听写:贫瘠、冲垮、树冠、土壤、空调器、绿洲、漫天飞舞、枯枝败叶

2、组词:

厌()伐()垮()冠guan()

庆()代()挎()guan()

七、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陈述句、反问句和疑问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3、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为中心句,概括全文森林途的各种介绍。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云雀的心愿就是(引)-----“到沙漠去种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就是因为它到了几个地方后发现“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请同学用“先……然后……最后……”说一说他们去的地方。(指名说)

小云雀讨厌沙漠和大河,喜欢森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去弄个究竟。

二、读课文

(二)精读第2、3、4自然段

1、过渡:小云雀和妈妈先到沙漠,它为什么讨厌沙漠呢,轻轻地读读2、3、4自然段,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学生自读,然后交流

(如果学生先交流了第2自然段)

(1)你们有人见过沙漠吗?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过沙漠?你感觉沙漠是怎样的?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总结描写沙漠的词语(漫天飞舞、贫瘠)。

(2)沙漠这样的凶险,难怪小云雀要说,引“这里的风沙真讨厌!”(指导用埋怨的语气读)

(3)妈妈是怎样回答他的呢?(指导用惋惜、心疼的语气读)

(如果学生先交流了第4自然段)

你知道了绿洲为什么会变成沙漠。

“贫瘠”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小云雀要给沙漠种上树呢?

它飞到沙漠上空看到了什么,把第2自然段读一读。

沙漠好吗?怎么不好?

是啊,当狂风挂过时,会睁不开眼睛,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它怎么知道的,请同做妈妈告诉小云雀,齐读。

总结:没了森林不行,沙漠太可恶了,小云雀是什么态度,书上怎么说的?

5、说话练习:“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板书:保护土地)看黑板,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连起来说。

(三)、精读第5——10自然段

1、过渡:小云雀和妈妈飞过了沙漠又到了哪儿?(大河),在那儿,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默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小云雀来到大河上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你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洪水很凶猛?

(出示小黑板)指导朗读“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比喻句)“把……比作……”,突出“脱缰的野马,咆哮”,反复朗读,体会洪水的危害。

3、所以小云雀不由得挨近了妈妈,它心里引“害怕”,谁能用害怕的语气读一读。(指名读)

4、妈妈怎样回答他的?用什么语气读?(指导用无可奈何的语气读,突击“唉”这个拟声词)

5、说明森林有什么作用?(防洪)

6、过渡:森林为什么能防洪?怎样防洪?森林水库又是什么?自读第10节。

7、在黑板上画一棵树作示意图,指名按图复述树的各个部分如何蓄水?

树冠挡住

苔藓和枯枝败叶吸收一部分

土壤吸收大部分

①森林是一水库

8、比较句子:

②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指名读,说说这两句话说的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相同)。哪句话更肯定?(反问句更肯定),用反问句表示强调,更加肯定,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语气就可以用反问句,教师领读,集体读。

9、这段话说明了森林的什么作用?(蓄水)

10、说话练习:“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板书,防洪蓄水)。用“因为……所以……”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说。

(四)、精读第11、12、13自然段

1、过渡:小云雀和妈妈飞累了,他们又回到了森林,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默读课文11、12、13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奥妙?

2、读课文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空调器?

森林就像空调器。

3、比较句子森林像不像空调器?(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说话练习:“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板书:调节温度)。这段话说明森林有什么作用?(调节温度),谁能用“因为……所以……”,把板书连在一起说。

三、总结

现在你知道小云雀为什么说森林太重要了吧,你能根据板书,也告诉大家森林很重要吗?自己先试一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册P26二、三、一

2、搜集森林的资料,说说森林还有哪些作用?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述课文

2、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讲评作业

①字词:树冠guan乱砍滥伐咆哮冲垮

②解释:①流水漫溢(泛滥成灾)乱砍滥伐②选择或节制

2、森林的作用

用“因为……所以……”把森林的四个作用连起来说说。对啊,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小云雀就立下了到沙漠去种树的心愿(板书:种树)

二、引申扩展

1、课文中讲了林林的四个作用,那同学们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森林还有哪些作用?

(1)人类的资源宝库

(2)庞大的氧气制适厂(天然的氧吧)

(3)良好的吸尘器

(4)卫生保健医生

(5)绿色的隔音墙

2、总结,还让同学抄在书上(有举的同学)

三、复述课文

1、通读课文

2、表演:课文中描写了哪两个动物?(小云雀和云雀妈妈)。要求分角色表演,脱离书本,给5分钟时间准备。

3、想象:假如小云雀实现了他的愿望,那我们将看到什么?

四、培养环保意识

1、过渡:是啊,那样世界该多美好啊!小云雀的心愿就是到沙漠去种树来保护环境,那你们在保护环境方面有什么心愿呢?

2、例如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引出自己的心愿,我们看到河水脏,我就希望发明一个污水净化器来使河水变清(生回答)

4、总结:老师真的希望每个人的心愿都能实现,那世界将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住着该多开心啊!

五、课堂作业

1、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2)难道森林不是空调器吗?

2、说“森林实是太重要了?用”因为……所以……”写下来。

3、抄写课文中一个比喻句

六、课外作业

1、小练笔:以“森林实是太重要了!”或“我的环保心愿”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

2、预习“习作3”

板书设计:

云雀的心愿

保护土地

防洪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种树

蓄水

调节温度第二教时

教学反思:

教学中,因为有学生的预习,所以先让学生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当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答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时,我以此导入教学“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让我们跟着小云雀和它妈妈一起去看看吧。”随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找到了小云雀和妈妈飞过的三个地方,找出了看到的情景,再通过理解云雀妈妈的话,从而认识到森林的三大作用:保护水土、储蓄雨水、调节气温。本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形式讲述的,所以我就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中整体揣摩人物的情感。譬如在前两次的人物对话分别是小云雀和妈妈分别飞到沙漠上空和大河上空的对话。当看到地上黄沙漫天飞舞的时候,小云雀是“讨厌”、“埋怨”,当看到汹涌的、浑黄河水冲垮河堤,淹没村庄时,小云雀内心充满恐惧“不由得挨近”等等,这些地方的角色朗读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人类破坏环境给自身带领的后果;而云雀妈妈的“心疼”、“叹了一口气”、“唉”等词,则很好地表现了云雀妈妈对于人类破坏森林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惋惜与痛心。在此基础上,我拓展学生思维,联系第一课《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谈谈自己对森林作用的认识,更深地了解了森林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学钓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并且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之美。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文,在吟诵过程中要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设疑探究,激趣导入。

二、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对,是这样的原因。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2、出示一组荷花的图片

炎热的夏季已经悄然来临,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清凉的画。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荷花。如果用凝练的语句,你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诗)你会背与荷花有关的古诗吗?(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此时汇报交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荷花的诗,也是这篇课文的第一首诗。

出示课题:池上并板书

理解课题:池塘里,荷花塘里。

设疑引入:只是描写美丽的荷花池吗?美丽的荷花池里有什么有趣的事呢?

三、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1、带着问题,我们来读诗吧。大家会读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正音,学习字形。

撑萍解艇迹

3、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听课文朗读。

《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4、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诗做动作读

5、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学生两两组合,一人读一句。)也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读一句。

6、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7、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走进文本,理解内涵。

1、这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在充满生机的田野、乡间,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来到美丽的荷花池。孩子们除看到些什么?猜猜在这个小娃娃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

2、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首先:知诗人,解诗题。

介绍白居易。你还知道白居易写过那些诗吗?

3、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抓字眼,明诗意。

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词语,理解诗意。

音乐中,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在教室内巡视。

4、抓字眼: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莲:莲蓬。

解:知道、懂得。

藏:隐藏。

浮萍:小池里的一种水草。

一道:一条。指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

5、明诗意:

(1)请同学们读一读并想一想这句诗的意思: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出示白莲的图片)

(2)交流感悟: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此刻你是小娃,心情怎样?

(3)理解: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出示浮萍的图片)

(4)看着图片,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配上音乐)

四、品诗情,绘美景。

1、再读诗。

《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2、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娃撑艇偷白莲不解藏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播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3、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

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4、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学生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无邪、调皮活泼)

5、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6、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7、师: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想象画面,试背。

8、课前搜集其它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交流积累。

四、总结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夏季,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池塘边跟随着诗人白居易走进诗歌,走进童年,我们无限畅想,我们深切感悟,让我们永远保持一颗童真、童趣。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心、童趣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会写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能力目标: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课件出示河边情景)

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2、瞧,大屏幕上的汉字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小鱼)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二)生字回文,朗读古诗。

(三)指导写字。

想想哪个字最难写,要注意什么?

三、布置作业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古诗,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指名背诵。

二、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大家齐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课件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2)男女生赛读。(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鱼。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教学反思: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习作六

习作要求: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材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啊?

2、学生自己谈。

二、新授:

1、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出示话题3武松打虎)一起读话题。你对这个话题有何看法呢?为什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你们的家长有何看法?老师这里有一个现代版武松打虎的故事,请同学来表演。看完这个故事,你们又有何想法?(在古代武松打虎为民除害,他是英雄。但在现代武松打虎是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不仅不能被世人称赞,还要受法律的严惩。)

2、我们来看第2个话题(出示乱扔废旧电池话题)魏学明的说法对不对啊?

老师看到同学在收集废旧电池,知道为什么老师会让你们收集废旧电池吗?

所以魏学明的这种说法是不被认同的。老师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乱扔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读例文)

听了这篇例文之后,你们想对乱扔废旧电池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三、写作:1、同学们讨论的十分激烈,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但这次习作和以往不一样。它不是要求我们只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第一种,围绕其中一个话题和家人讨论,把自己的看法、别人的发言、讨论的经过写下来。

(板书;写下讨论经过)

第二种,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要注意详略得当,再写成文章。

练习6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要求预习练习6,继续养成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自主预习的习惯。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比较“需要”、“须要”和“频率”、“分贝”的意思;能够自编顺口溜,区分“噪”、“澡”、“躁”、“燥”,进一步感受汉字行与音的关系,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8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初步理解成语和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图画美,体会初夏小池的景色特点。

4、在身边的人遇到困难灰心气馁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地说出鼓励的话语,语句比较通顺,态度比较大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处处留心”。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特殊的葬礼》、《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这三篇课文,前面我们还就环境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实,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于噪声有什么了解呢?

1、生个别谈课前预习所得。引导学生完整、流畅地交流如下问题:

①对噪声的了解;②这些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

2、出示:

噪声是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杂乱组合形成的,它是人所不需要的声音。超过60分贝就是噪声污染了。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与休息,还会引发噪声病,须要予以治理。

(1)请生朗读1遍。

(2)用一句话概括,巩固“抓要点概括段意”的方法。(噪声是声音的杂乱组合,对人有危害,须要治理。)

(3)再自由读一读,看看把“需要”和“须要”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①小组合作,交流准备。

②请2-3小组汇报,教师伺机指导

(需要:应该有的或者必须有的。在这里是指要求得到,往往后面和某事物搭配。

须要:一定要,强调一定、必须。后面一般跟“干什么”和“怎么样”。

噪声是人们所不想要的,没有“一定”的意思,后面跟着“声音”,所以只能用“需要”;噪声污染给人带来危害,一定要治理,所以用的是“须要”。二者不能调换。)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

分贝: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音约1分贝;到130分贝的声音,人耳听了感到疼痛;平常谈话约65分贝;按国际标准,在繁华市区,室外噪声白天不应超过55分贝,夜间不应超过45分贝。)

3、“澡”、“躁”、“燥”,容易与“噪”混淆的,你有什么办法区分吗?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区分。伺机引导用顺口溜的方法区分:

(一)

乱喊乱叫是呱噪,乱发脾气是急躁,身子脏了要洗澡,天不下雨地干燥。莫把呱噪当急躁,一个动嘴一个跺脚;若是洗澡成洗燥,身上的泥总不能用火烧;要是干燥成干澡,究竟是旱还是涝?

(二)

有口分贝太高,有足性情太暴,有水可净身子,有火水分不保。

(三)

有口声音太吵,有脚脾气急躁,有水可以洗澡,有火比较干燥。二、小组合作读背成语。

同学们,通过预习,大家自己已经学会了“处处留心”里的内容,你们真了不起!“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勤于动手动脑,就一定能学到更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苏教版第八册第五单元是由《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以及《习作五》、《练习五》组成。

本组教材是动物篇,是围绕“合作”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三篇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对动物的赞美,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人与鸟儿和谐共生的呼唤。

《天鹅的故事》一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行动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生命的壮歌》一文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善的心灵,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精神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练习五》,安排了5个项目,其中“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点。

《习作五》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简单的研究报告。

学生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体悟到课文的含义。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对自然界的许多奥秘的了解是有限的,本单元的内容一是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二是了解了动物间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只要教师把文章的重点——倾听并揣摩鸟语、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蚂蚁、羚羊逃生时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那么学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二、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天鹅的故事》有关破冰场面的故事。选一则自己喜欢的故事背下来。

2、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倍感亲切”等词语造句,。

3、利用重点语句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知文章思路。

4、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通过朗读、想象练笔等途径,迁移练习仿写某一场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激发尊重生命、敬重卑微的情感,初步形成对生命价值的认同。

6、通过《天鹅的故事》和《生命的壮歌》学习,感悟其中蕴涵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7、读懂例文前的习作要求,通过讨论,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8、学会谜语谜面的表述特点。学会对照谜面特点来创作谜语。

9、正确认读并理解积累词语和关于合作方面的古今贤文。

10、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

11、通过互相评价、讨论,明白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四点);

12、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主持人的常用语言。(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

13、在口语交际中,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本组教材,是关于自然界动物的,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较感兴趣。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三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学设计要更多的考虑这些学习重点的落实。

15鸟语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在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生字,指导学生描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读了课题,你想问些什么问题呢?(生自由提问)

板书课题:鸟语

齐读课题。

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小作者从鸟的语言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自学流程如下:

(1)自由读课文,力求读得正确、流利。学生自由练读,亦可同桌互相听读。

(2)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找出自己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尝试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或者小组讨论交流,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尝试给课文分段。可书面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亦可自己思考。

2.交流:

(1)指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一些较长和较难的句子。

(2)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尝试说说自己对一些生词的理解。

(3)说说自己读课文的所得,也可提出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或读得好的句段。

3.分组练读课文,加深体会课文内容。

在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布置作业

1.练写本课生字新词,完成课后描红。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2.出示: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小组讨论:

(1)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文中哪些句子还可以看出作者爱鸟,爱听鸟语和想听懂鸟语?

(3)你能读出小作者的这种感吗?

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讲述自已课后搜集的关于公冶长的故事。

过渡:于是,小作者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那么作者又从鸟语中听懂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小组学习目标:

(1)选择小作者和一种鸟对话的内容进行学习。(可分为:a、布谷鸟b、喜鹊c、其他许多鸟三组进行)

(2)通过具体的语言体会小作者对这种鸟的喜爱。

(3)说说从这种鸟的语言中小作者悟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些的启发?

(4)练读本小组选学的段落,读出感情。

3.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4.交流:

(1)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每组可指名一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2)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A.小作者在同布谷鸟的“对话”中懂得了要做一个“勤劳刻苦”的人。

B.小作者在倾听喜鹊的叫声中,懂得了人对生活和未来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C.小作者在从其他许多鸟的叫声中,明白了各种道理。

(3)检查各组的朗读情况。

各组可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在读的同时相机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学习第三段

1.投影出示: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2.指名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结合刚才的学习谈谈你的体会?

四、总结课文

学生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会。

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从哪些鸟的身上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想一想,准备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相机进行造句训练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把你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相机进行造句训练。

出示: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音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1)学生说说自己对“疏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境)

(2)自已尝试进行造句。

(3)交流评议。

(4)按相同的方法完成对“顽强”的造句训练。

二、学习文章写法,进行拓展练习

1.本文写小作者从鸟的身上想到了很多,在写布谷鸟和喜鹊时叙述详细,而在写其他鸟时则比较简略。

拓展练习一:

在作者所写的其他鸟类中选择一个依照前文进行详写,如:可以写自己同燕子的对话,也可以写自已观看大雁的飞行。要求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同时还可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1)学生练写。

(2)交流评议。

2.本文写了很多种的鸟,作者都能抓住它们独特的地方,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练习二: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或叫声。要求语言准确、通顺。

(1)学生练习完成训练。

(2)交流评议。

(本次练习可根据上课时间进行安排,亦可安排在课外完成)

三、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2.第4~11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成的画面帮助记忆。

3.学生练背。有条件的可当堂试背。

布置作业

1.选择两个拓展练习的其中一个写下来。

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教学《鸟语》中“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进行句式的训练。从反哺的乌鸦那里,我;从坚持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勤劳捉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接着让学生自主练习,“从那里,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并把感受真实地表达了出来,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觉得作为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时,我只是用一问题让学生们自读课文,没有逐节朗读,理文脉、归纳主要内容课文部分稍淡了点,这点主要是时间原因,因为考虑上后面内容比较多,学生较难理解。当然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之一:一课两教时在结构处理上如何兼顾容量,训练等。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得不够充分,还没有能够真正照顾到全体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的问题还没有能真正暴露,学法指导应该还要让学生有更深的沉潜。

16天鹅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特别是读准有关生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通过提供词串,帮助学生进行文章画面的重构,训练学生的表达和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和老天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读懂老天鹅的壮举,读到老天鹅的心里去。

5.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旁观的群鹅的心理,想象群鹅的语言和动作。

教学重点

学习第5—6自然段,依托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天鹅破冰的壮观场面。

教学难点

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在困难面前奋不顾身的精神。

养成教育训练点

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大范围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来很好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教学准备

根据本课教学设计制作的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含课前交流)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可爱学语文啦!大家都知道,歇后语是我们汉语的一大特色,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你能说出一两个歇后语吗?

2.老师这有一个歇后语,你会填吗?

(1)出示:癞蛤蟆想吃()肉——异想天开

(2)你知道为什么要把癞蛤蟆和天鹅放在一起吗?

(3)小结:癞蛤蟆也是益虫,只不过外形不好看,人们把它们放在一起,只是想衬托天鹅的美。

3.观看几张天鹅的美丽图片

看了后,除了用“美丽”,你能用其它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4.关于这美丽、可爱的天鹅还有个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美丽感人的故事。

5.板书揭题

16、天鹅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课前同学们读过这篇课文了吗?老师这有些词语,同学们能读好它们吗?

2.出示生字词

(1)出示易错词语

俄罗斯贝加尔湖沼泽候鸟呼啸转悠

斯杰潘冰窟窿塌陷颤动湖畔捕食

(2)老师这儿还有些词语,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读好?

啼叫呼唤腾空而起石头似的破冰勇士帮忙欢呼

打猎扫兴一无所获激动人心深情悄悄离开

猎枪啼叫讨论胸脯翅膀克噜-克哩投入齐心胜利

3.读了课文后,文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4.课文三次写到天鹅的叫声。在文中找出并画下来,自己再读读,看看你读出了什么?

过渡:下面让我们静静地走近那只老天鹅,去进一步地观察它,认识它,了解它。

三、品读感悟

(一)感悟老天鹅破冰场面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五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请同学们默读第五小节,这段文字的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3.师生互动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书。

4.同学们刚刚已经读懂了这段文字,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吗?你们就来做一回老天鹅的代言人吧!

(1)老天鹅呀老天鹅,难道你就没看到冰面上你落下的片片白羽、斑斑血迹吗?

(2)老天鹅呀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和刺骨的寒冷吗?

(3)老天鹅呀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的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痛苦呢?

四、小结提升

此时,我们再来看这群天鹅,它们除了美丽之外,你还觉得它们……?

五、作业。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想对这群可敬可亲的天鹅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2.指导写字。描红。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屏显:天鹅的图片。播放乐曲《天鹅》。师:伴随着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乐曲《天鹅》,我们仿佛来到了俄罗斯老人的家中,听他讲(齐读课题)16、《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

2.提问:课文主要讲了关于天鹅的什么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二、精读

(一)老天鹅破冰的场面

1.提问:围绕着天鹅破冰的工作,课文中写到了几次天鹅的叫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课文中描写天鹅叫声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鸣叫的呢?

2.依次PPT出示图片:

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叫声:‘克噜—克哩!’

湖面上不时传来‘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那,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它们昂着头,挺着胸,再水里游动着,捕食鱼虾,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3.提问:

(1)你从天鹅的叫声中听懂了什么?它们仿佛在说什么?

(课文三次写到了天鹅的叫声,这三次叫声从悲哀到激动到喜悦,串起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仿佛就是一首从低到高的旋律,又仿佛是一首被这些和命运抗争的英雄的赞歌。)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抽生评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来说说哪些词句深深地打动了你?你从“重重地”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非常的用力)它是怎么样地重重地摔下去啊?(像石头似的。)

天鹅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怎样的?(高贵的,优雅的)而石头呢,是怎样呢?(硬硬地)

(5)讨论:把优雅高贵的天鹅比作石头,你觉得合适吗?看上去似乎很不合适,但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为什么要这样写?(天鹅为了寻找食物要把冰面打破。)

(6)师小结:它要重重地去扑打冰面。同学们,石头是没有感觉的,而天鹅柔弱的身躯是有感觉,它会非常疼痛。然而它一声不喊疼,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7)播放老天鹅扑打冰面的录像,从中你有何感受呢?(板书:勇敢)

“腾空而起”这个词语中,你又读出了什么?“腾空而起”是什么意思?是猛地向上飞去。那老天鹅为什么要腾空而起?它腾空而起是为了(生读:利用下落的冲力)你从老天鹅的“腾空而起”中感受到了什么?(老天鹅的智慧。)

我们就是老天鹅了,让我们高高地举起我们的翅膀,尽可能地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痛不痛啊?

(8)师介绍:贝加尔湖的冬天有很厚的积雪,即使在早春也有零点五米,那零点五米有多厚啊,我们来比划一下?请问老天鹅你为什么还要这样重重地扑打地面啊?(为了找到食物,为了群体得以生存。板书:奉献)

(9)指名读: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次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

(10)即使是这样沉重的一击,也仅仅是使冰面颤动起来。这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啊,老天鹅是这样想的吗?所以第二次,(引读: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在困难时刻,不向困难低头的勇士,它头晕了,眼冒金星了,它摇摇摆摆地站起来,挣扎着飞上天空了。第二次,(引读: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第三次又?(引读: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还会第四次,第五次,第十次,第二十次的沉重一击,老天鹅又会怎样呢,在皑皑的白雪中,在厚厚的冰面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配乐激情朗读:命运交响曲)

(二)精读群鹅破冰的场面

(1)激情:老天鹅的行动简直就是一首诗,一首壮丽的诗。这哪里是一只老天鹅,它分明是一只同解饿抗击,同困难抗击的勇士。让我们一起敬佩地称呼它?(破冰勇士,师板书:破冰勇士。)

(2)感知:在这部分的课文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厚厚的冰路上站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印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同学们,如果此时你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会怎么想呢?(我会帮助老天鹅破冰。要加入破冰的行列。)

(3)深化:你又会对老天鹅怎么说呢?(光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一起来帮你吧。为了我们,你不顾自己的安危。让我们一起来破冰吧!)

这群天鹅啊,正如同学们所想,这便是让我们感动的第二个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这时别的天鹅,齐: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

(4)升华:这群天鹅都以血肉之躯为武器进行破冰,你感受到他们具有什么精神?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吗?(齐心)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词或者句子同样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呢?(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5)说说看,这段话又有哪些词句让人感动呢?(团结拼搏师板书)

(三)精读群鹅欢呼图

(1)请同学们观看课本88-89页插图,这是众天鹅破冰的场面,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又仿佛听见了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2)PPT出示:

在大家的努力下,水面在迅速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的劳动号子。谁来读读这劳动号子?

生:‘兄弟们那,加油!齐心干那,加油!’

他们为什么要喊劳动号子?(为了鼓劲,为了加油)

谁带着大家来喊一喊这劳动号子。

指名读。大家跟上来。刘老师也想带着大家来喊一喊。

(4)看着这样的画面,听着这一声声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

师引读:同学们,这‘克噜—克哩—克哩!’是它们苦尽甘来的凯歌,让我们一起胜利地欢呼。齐:‘克噜—克哩—克哩!’

(5)师小结:是啊!团结就是力量。在这样一个团队前,死神也怯步了。

三、情感升华:

1.讨论:看着这一群可敬的天鹅,听着这一声声胜利的欢呼,斯杰潘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老人为什么要把枪挂在墙上,而且一挂就是30年呢?(因为老人目睹了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和生命为代价,英勇破冰的感人场面,从心里喜爱和敬佩这群勇敢顽强的天鹅。)

2.让我们拿起笔来,把你的感动记录在88-89页,送给这些勇敢的天鹅们吧!(小练笔)

(学生写话,约4分钟后交流)

3.师总结: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其实大自然中的很多动物都具有这样一种勇于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在危急的关头,它们往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一首首让人类叹为观止的生命的壮歌。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五、作业:

1.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长听。

2.课外读读感人的动物故事或人与动物间的感人故事。

3.查阅材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16、天鹅的故事

勇敢奉献

破冰勇士

团结拼搏

教学反思:在这篇课文中,老天鹅破冰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段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我整理了老天鹅英勇破冰和天鹅群齐心破冰的句子,带领学生品文本。我抓住“腾空而起”“重重地”“像石头似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坚决、勇敢、奋不顾身,以血肉之躯撞击冰面。抓住省略号这一空白,让学生体会老天鹅是一次次反反复复的撞击冰面,每次撞击冰面之后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来体会老天鹅遍体鳞伤,甚至会失去宝贵的生命,它却还一次次的撞向冰面。在品读中,我以“假如你就站在湖边,看着老天鹅,和老天鹅交谈,你能想象着老天鹅的话吗?”让学生体会老天鹅一次比一次艰难却仍然坚决,让学生在读中感动。

17生命的壮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则自己自己喜欢的故事背下来。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

3.读懂两则小故事,感受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养成教育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预习课文、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故事

1.范写生字“蚁”,齐读。

2.看到这个字,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把这个“蚁”字写得这么小?结合出示卡片:(弱小)的蚂蚁

3.继续板书:国英雄齐读题目

4.这是一个小故事的题目,初次看到这样的标题,你的脑海里出现过问号吗?把你的疑问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把弱小的蚂蚁称作是英雄?)板书:?

(二)了解大意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蚁国英雄”》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卡片:草丛起火蚁群被围抱团突围成功脱险。

3.学生根据卡片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故事?(感人肺腑、扣人心弦、震憾人心、可歌可泣……)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三)细读感悟

1.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2.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

①引导学生抓住“并没有束手待毙”、“迅速地扭成一团”、“突围”等处体会蚂蚁的团结勇敢,并练习朗读。

②引导学生抓住“万万没有想到”、“竟”、“突然”等处,体会作者的惊喜之情,并指导朗读。

③这里的“区区的弱者”指谁?(蚂蚁)弱是与强相对而言的,现在处于强势,对蚁群的生命构成威胁的是什么?(大火)从文中找出表现火势强盛的句子,并练习朗读。(相机板书:火神肆虐)

④火神如此肆虐,形势这样危急,可作为区区弱者的小蚂蚁并没有束手待毙,相反它们采取了结团逃生的方法。多机智的小蚂蚁呀!多勇敢的小生灵呀!让我们带着对它们的由衷赞叹,再次好好地读读这个感人的句子吧!(有感情地齐读出示的句子。)

(2)结合交流出示:“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烈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①引导学生抓住“火舌舐动”、“不断发出”、“爆烈的声响”等处体会火势的凶猛、形势的危急;抓住“越来越迅速地滚动”、“不见缩小”等处体会蚂蚁的勇敢、坚定。(结合板书:火舌舐动)

②指导朗读。

(3)结合交流出示:“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①说说这段文字为什么令你感动?(相机板书:不松动分毫不放弃岗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结合理解“肝胆俱裂”。

③从外层蚂蚁的壮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里又一次出现了蚁国英雄,现在你对作者称蚂蚁为英雄还有困惑吗?你从这样的称呼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蚂蚁的赞颂、敬佩之情。)相机板书:团结合作、勇于献身

④再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赞颂、敬佩之情。

3.学习了这则故事之后,老师还想让大家用上些词语形容蚂蚁,现在你们会用哪些词呢?出示卡片:()的蚂蚁

4.带着对蚁国英雄由衷的敬意再来读一读这则感人的故事。

(四)激情揭题

1.师述:正是这些一向被我们视作区区弱者的蚂蚁,在肆虐的火海中却是这样的沉着、坚定、团结一致。它们不惜以个体的牺牲,求得种族的生存,是它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可贵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2.板书:生命的壮歌

这就是17课的课题,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读好它。

3.网上征文:故事结束了,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内心又有何感受呢?同学们,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曾有许许多多英雄楷模涌现,他们身上正是有着蚂蚁的这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你想到了谁?

(五)学法小结

1.细心的同学一定早就注意到了,我们的课文中还有另一则小故事。如果我们用上学习《“蚁国英雄”》的方法,就可以自学下一个故事了。

2.回忆小结学法,结合出示卡片:了解故事大意细读感人之处朗读表达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完了“蚁国英雄”这个故事,谁喜欢这个故事?把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背给大家听。

(二)导入

1.出示羚羊图:这是什么?

2.师述:在一个大草原上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山上的狩猎队上山打猎……

3.板书:“生命桥”齐读

4.质疑:看到这个小故事的题目,你的脑海里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是“生命桥”?“生命桥”的含义是什么?……)

(三)了解故事大意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生命桥”》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卡片:老少分类飞跃山涧

老少配合一死一生

唱响壮歌猎人惊呆

3.生根据卡片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四)细读感人之处

1.过渡: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2.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3.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读读句子,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你想知道些什么?(那弧线是什么弧线?羚羊是怎样跳崖的?为什么要说以老羚羊的生命作桥墩?……)

②这么一句话带给大家这么多的谜,那我们再读这个故事,想象那发生在老羚羊身上一个个场景,你一定会明白些什么?(明白是用老羚羊的生命做桥墩的。)

③讲述原因

(2)结合交流出示:当老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子有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①你们能不能把这座用老羚羊生命做桥墩的“生命桥”画出来呢?

②小组讨论,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画出简笔画。

③请一生上台来画,并解释自己画的简笔画,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说说试跳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理解“刚好”)

(3)引出第一自然段: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的羚羊为一类。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①找出羚羊的动作进行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想象那一幅幅场景,突出“猛蹬”。

③动画演示:同样的一次飞跃,却酝酿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a、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B、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④这是多么的感人呀,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⑤再次指导朗读课文: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⑥指导背诵:看着简笔画图,再一次讲述这个动人的画面。

(4)继续交流,出示: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读读这一段,理解“秩序井然”。

②想看一看这一幅场景吗?动画演示,师范读。

③看到了如此神圣的场面,你们理解羚羊们的所做吗?

这老羚羊心中想着“他人”的献身精神激励了年轻羚羊,年轻羚羊也心中想着“别人”、心中装着集体,它们身上都表现出可贵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激情揭题

1.师述:一只只老羚羊都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给年轻羚羊架起一座座生命的桥梁,让一只只年轻羚羊逃脱死亡,求的生存。这是一座座真正的桥梁。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2.板书:生命桥齐读

3.目睹了一切发生过程,你们想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老羚羊呢?

4.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音乐“爱的奉献”

(六)作业

1.组词。

蚂()怜()具()弃()

妈()玲()俱()奔()

2.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试跳成功!紧接着,一队队羚羊(),没有(),没有(),(),()。

②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也不()。

板书设计:

17、生命的壮歌

火神肆虐不松动分毫

火舌舐动不放弃岗位

团结合作勇于献身

教学反思:

《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则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两幅壮烈的画面,但都蕴含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共同为读者谱写了最悲壮的生命之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感动”,展开教学。

一、找感动

文中蚂蚁们抱团突围,外层蚂蚁被烧焦仍不松动分毫让人感动,老羚羊为了让小羚羊得以生存,做桥墩摔下悬崖让人感动。我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感动,并说说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外层蚂蚁和老羚羊的无私奉献、蚁群和羚羊群的团结拼搏。

二、读感动

在找感动的过程中,读是不能少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的读中品味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感动着,震撼着。

三、说感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我感到孩子们长大了。

习作5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前的习作要求,通过讨论,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读懂例文《我家门口的植物》,了解例文的材料选择与安排。

3.按习作要求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

了解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仿照例文,写一篇有关植物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叙事的过程要清楚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前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校园或者家庭附近的一两种植物,完成观察、研究作业《植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

1.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猜谜游戏,好吗?不过,今天老师还有个小小的要求,我们所猜的谜语都必须与植物有关。你可以说现成的谜语,也可以开动脑筋现场编一个,猜到就直接站起来说。谁先来?

2.谜面: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齐)蒲公英。

3.听了同学们的谜语,老师也心动了,那我也说一则,你们猜一猜,好吗?青皮包白肉,像个大枕头,莫听名字冷,热天菜场有。打一蔬菜。(冬瓜。)

4.怎么一下子就猜出了谜底?(因为冬瓜像个大枕头,是青皮包白肉。)

5.噢!原来,你们都抓住了谜面中植物最鲜明的特点,所以一下子猜出来了。真棒!好了,上课的时间到了,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就——上课

二、交流汇报,明确要求。

1.同学们,植物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在精彩纷呈的背后其实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奥秘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手一碰叶子就耷拉的含羞草,叶子竟然是刺的仙人掌,有太阳才开放的太阳花,攀附墙壁的爬山虎,闻乐起舞的跳舞草,会吃虫子的猪笼草,撑着小伞播撒种子的蒲公英,黑暗中绽放的夜来香,脸盘随着太阳转的向日葵。)

2.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彩,也激发了我们探究的欲望。一个星期前,老师布置给大家一项任务:要求你们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你们一定都做了吧?同学们都研究了哪些植物呀?

3.生交流。(榕树、芦荟、仙人球、吊兰、牵牛花……)

4.种类还真不少。那通过研究有哪些收获呢?

(小组讨论交流)

5.刚才我们交流得很热烈,很好,现在,我们请上几位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谁先来?

6.刚才三位同学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其实,在先前的小组交流时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做得很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到前面展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写成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板书:研究报告)

7.自己读读本次的习作要求,边读边想:习作要求说了什么?

8.小结:习作内容是“你的发现”“你的研究成果”,习作的对象是身边的一两种植物。写作的步骤:a.确定观察的对象。b.对选择对象仔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可通过询问他人、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资料。c.把观察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还可配上图片或插图。

三、创设情境,集中观察。

出示一株含羞草。

1.指导观察含羞草的外形(形状、颜色)。

2.创设情境,发现有趣的现象。

(1)师似无意地触碰叶片,叶片立刻蜷曲似害羞状。

师:咦,怎么回事?真是个害羞的小东西。

(2)指名学生触摸叶片,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提出疑问。

(3)创设情境与含羞草对话,解疑。

a.师:哪些同学知道其中的奥秘?请你来扮演含羞草。

b.指名一组同学表演:

四、学习例文,懂得方法。

1.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有关植物的研究报告,大家想看吗?(出示范文)

2.指名读例文,想想:小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3.对照刚才我们总结的习作步骤,小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怎样安排的呢?

4.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悟出来。(板书:观察发现研究)

五、发现探索,形成报告。

课前我们已经分成四个小组去观察、研究校园内的“榕抱桂”“柳树”“冬青树”“木芙蓉”植物,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观察记录的相关图片、照片相互交流,说说有趣的发现以及探索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1.对照习作步骤,你能简单说说你的研究成果吗?

2.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3.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1)观察顺序:

时间顺序。(四季,早、中、晚)

方位顺序。(立足点)

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部分到部分。

(2)探索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3)学生仿照例文,各自完成书面作文,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成果师生点评

板书设计:

写一份植物的研究报告

观察发现研究

(查资料、做实验)

附:

植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年级班姓名

观察地点:观察对象:

观察方法:

观察记录:

形状

颜色

气味

动静变化情况

一年四季变化情况

作用(本身的功能及给予人们的好处等)

观察中的发现

研究方法:a询问他人b查阅资料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学会谜语谜面的表述特点。学会对照谜面特点来创作谜语。

2、正确认读并理解积累词语和关于合作方面的古今贤文。:

3、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

4、通过互相评价、讨论,明白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四点);

5、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主持人的常用语言。(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

6、在口语交际中,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课时目标:

1、学会谜语谜面的表述特点。学会对照谜面特点来创作谜语。

3、写好钢笔字。

教学资源运用:谜语手抄报,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关于谜语: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在课外搜集谜语,并办一份谜语小报,鼓励学生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谜语,开展小组猜谜语比赛。

二、教学谜语

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搜集谜语,我们知道谜语是由谜面和谜底组成,出示你的活动卡,把你最喜欢的谜语告诉大家,要说清谜面是什么,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2、学生汇报交流

3、谜语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事物的特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谜语,大家看一看,让我们一起探究编写谜语的方法。请看大屏幕:

(1)有个黑妞,从不开口,她一开口,拌了舌头。

(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学习上面两则谜语,总结谜面的表述特点:表述间接,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

三、抓住特点创点谜语

1、从练习中选择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对照谜面特点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说,互相猜,教师点评

关于写好钢笔字:

1、观察本题三个字“录”“举”“碌”的写法,找出共同点:笔画都要向中心聚,挺直腰杆有精神。

2、认真描红、仿影、临写。

布置作业:1、把自己创作的谜语带回家让爸爸妈妈猜一猜,还可征求父母对谜面的意见。

第二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并理解积累词语和关于合作方面的古今贤文。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资源运用:挂图,练习册

教学教程

关于读读背背:

一、成语

1、自己借助字典把八个词语的音读准。

2、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3、借助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4、教师相机补充或纠正

5、读了这八个词语,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八个词语。

二、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1、出于古今贤文,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

2、自读,指名读

3、出示挂图,看图,你弄懂古今贤文说的意思了吗?

4、这些句子让你想起了读过的哪些故事?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关于写好毛笔字:

1、出示练习中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讨论:看了这些作品,有什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宝盖头和雨字头

4、指导。

5、练习。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互相评价、讨论,明白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四点);

2、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主持人的常用语言。(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

3、在口语交际中,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主持人的常用语言。

教学难点:

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学生想说、乐说、会说、敢说的氛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同学们,平时你们在看电视时,除了电视剧之外,还喜欢看什么节目呢?你喜欢哪个节目主持人?

指名学生说。

(鞠萍姐姐的亲切,董浩叔叔的深沉,金龟子的可爱,小鹿姐姐的活泼自然,朱军的真诚,何炅的风趣幽默,谢娜的轻松搞笑,)

2、今天,我们也来学做节目主持人,学习主持联欢会。

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明确当节目主持人的常用语言。

1、一个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联欢会时都要说些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开场白串联词结束语

出示课件:央视2009春晚的视频片断。

2、这是中央电视台2009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白,我们来看看都说些什么。

点击开场白。

指名说。

(开场白首先要向大家问好;接着可以描绘环境,渲染气氛,调动大家的情绪;再点明活动主题,拉开联欢会的帷幕。)

3、结束语要说些什么呢?来看看吧。

点击视频。

指名说。

(结束语可以总结今天的联欢会,感谢所有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心血的人,感谢演出的同学,也可以满怀激情地畅想未来,号召大家为金色童年添上几笔最美的色彩。最后宣布联欢会结束。)

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是,所以在开场白和结束语中都可以听到。

4、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串联词,请你仔细听,然后说说是哪两个节目的串联词。

点击视频。

央视2009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部分)

1、相声《我有点晕》表演者姜昆戴志诚

2、舞蹈《城市变奏曲》表演者张荪等

3、相声《团团圆圆》表演者李健伟、武斌、刘增锴、樊光耀

4、歌舞《森林舞会》表演者黄圣依等

指名学生说。

(节目串联词根据节目内容和联欢会的主题而定,可以承上启下,也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节目,适当调整,不断鼓动大家的情绪。)

2、刚才画面上的这些主持人,你认识吗?你看他们在主持节目时都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

(有表情地说普通话,举止得体,说好应变的话,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课件出示:精神饱满,举止大方,语言生动,灵活多变。

三、创设情境,学做节目主持人。

1、你们想学习像他们那样主持节目吗?现在我们就来学做主持人。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将迎来六一儿童节,就请你来主持我们班的六一联欢会。

这是我们班同学讨论出来的联欢会节目单。

2、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请你来说联欢会的开场白。

指名说。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节日好!今天的阳光最灿烂,今天的鲜花最绚丽,我们的笑脸比阳光还要灿烂,我们的心情比鲜花还要绚丽,因为今天我们欢欢喜喜过六一!四(1)班“六一”联欢会现在开始!)

3、精彩的节目要继续,请你为这些精彩的节目播报吧。

指名说。

4、再精彩的节目也有结束的时候,请你来说说联欢会的结束语吧。

指名说。

(同学们,歌声不会停止,快乐还将继续。“六一”联欢会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5、刚才同学们主持的非常棒,接下来就小小组分工合作,主持一张节目单。

课件出示:

四、总结。

今天,你们第一次学做主持人,就说得这么棒,老师相信,六一联欢会上,你们一定会主持得更精彩,老师更相信,在若干年之后的荧屏上,会看到你们作为主持人的风采。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努力吧。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介绍
一、单元教材介绍
本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鲸》、《麋鹿》、一篇略读课文《小狮子爱尔莎》和一个《语文百花园》组成。
单元课文都围绕了“了解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这个主题。《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色,重点写适合鸟儿生存的“家园”——大榕树。有了蓬勃茂盛的大榕树,才能见到群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在这里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大自然的生灵互相依存。《鲸》从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了鲸的一些知识。《麋鹿》不但介绍了麋鹿的特点,而且讲述了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小狮子爱尔莎》讲述了“我”驯养小狮子爱尔莎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着力表现“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读20个字,认识字形,读准字音。会写19个字,正确掌握字形,能按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掌握常用词语。
3.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动物的特点,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比如能够自学生字,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借助课文批注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读课文过程中的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这些是设计教学的起点。
对单元课文中人和动物的故事,学生充满好奇心,容易融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之中,从而受到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教育。对于本单元的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学生不会感到太多的困难。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四年级下学期是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因此学生对个性化评价的需求更强烈,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13课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试验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献身科学

教后记: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板书: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

板书设计

26*全神贯注罗丹

叽里咕噜把你忘了(语言)

一会儿……一会儿……

踩(动作)

不停地挥动

眼睛闪光世界消失(神态)

教后记: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27课。(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学生: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

老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学生之间的争议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上一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学生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要大致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轻声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指名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词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致”是翘舌音,“聋”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不恰当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十几缸金鱼”。)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学生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所表达的语气。

2.教师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讨论下面问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作者与那位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却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对那位青年爱鱼爱到忘我境界的准确描写以及发现那位青年是聋哑人,都能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正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所以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2.聋哑青年又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说明他观察事物十分专注、刻苦。从“有时……有时”可以看出他观察时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因此,画出的金鱼才能做到仿佛在纸上游动。)

3.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二是谈谈如何学习那位聋哑青年的勤奋、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聋哑青年举止特别(忘我)游到纸上先游到心理

“我”

认识了解敬佩

教后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21、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三、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3、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不知道他的伟大。当爱因斯坦按照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时,他们开始产生了“忘年之情”,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竟然那么听自己的话,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

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感情逐渐加深成了忘年交,交往十分随便,所以用“你”。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而小姑娘的母亲只知道爱因斯坦创立了许多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

当人们赞誉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时,爱因斯坦笑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板书设计

21、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潜心科学研究天真可爱

不拘生活小节有礼貌

谦虚好学

第一次撞(相撞)

第二次遇(相遇)

第三次等待(相邀)

相处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实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23.黄河的主人

一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1、预习

(1)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朗读要正确,通顺。

(2)通过结合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无法自己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请做上记号。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问题的形式记下来,准备课上讨论。

(3)收集课文中和课外书中描写黄河的词语和句子,准备课上交流。

(4)从课外书或网上去寻找黄河上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了解它的制作、特征和功能,最好能附上图片。

(5)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

(6)理解词语(带点的字先查字典理解)

筏子竹篙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提心吊胆

2、课件制作

3、其它准备工作

(1)课前教师提供一些关于羊皮筏子和艄公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2)课上准备好电脑,实物显示频、投影仪器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激流湍急汹涌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2、师: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人?它有什么本领能成为主人?)教师在课题的右侧打上几个?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读书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教师提醒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教师提醒筏字的注意点,不要少一撇)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哪位同学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教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课件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艄公竹篙沉着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激流险恶赞颂尝试提心吊胆胆战心惊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quot;汹涌的激流、整个儿吞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心害怕,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现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这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教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感情:那小东西上坐着的竟是人,而且有六个人,黄河的水那么湍急,人就像贴在水面上漂流。作者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为他们担惊受怕。(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3)师: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十分担心、异常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险(危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②用小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矛盾?……

2、自主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

(2)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同时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交流伙伴。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合作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意见。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

(2)交流中可能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得出如下结论的。)

①乘客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②乘客们都非常的勇敢,他们不惧怕黄河的险恶。

③他们知道艄公很有驾筏经验,不会出任何危险。

④因为艄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一定会战胜惊涛骇浪。……

(3)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4、重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多媒体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画面)(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多媒体出示:(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愿意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熟读--指名说)

板书: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师: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平地,他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四、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1、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在跟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从黄河的艄公身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人?口头交流一下。

2、师小节: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集体读)。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课外作业

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

1、在人与外界的各中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常多样和不断涌现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围绕这个论题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黄河的主人?

艄公

羊皮筏子

乘客

(第二课时)

黄河惊涛骇浪沧海横流

主人如履平地方显英雄本色

(艄公)

练习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处处留心部分

2.理解来源于象棋的词语意思,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歌诀,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过象棋吗?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运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游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来源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2)我们了解了象棋中“将军”的本意,那么,现在“将军”一词常常比喻什么呢?

(3)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这样的词语,请读读这些词语,想想它们在象棋中是什么意思,现在在生活中又表示什么意思。

(4)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5)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2、教学第二部分。

(1)同学们会下象棋吗?下象棋是有一定规则的。(出示歌诀)

(2)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凭借棋盘讲解。

(3)一首简单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4)欣赏朗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著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读读短文。

(2)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它们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3)“蝉联”这个词,根据上下文来猜测意思。再查查词典。

4、总结、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读读背背。

2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写好钢笔字,知道上下都有钩时,下钩包住上钩。

教学重点:

熟记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先读读词语,读准字音。

(2)借助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3)交流汇报,并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背诵《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1)回忆《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2)学生自读《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3)这段文章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

你能读懂哪些句子呢?

(4)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呢?

3练习朗读、背诵。

分组背提名背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犯、饱、它”三个字,观察字形,说说异同。

2、观察字帖,读读“小窍门”,领悟其中的规律。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字,及时小结。

四、总结、检查。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八个词语和《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倾诉烦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成语

2、背诵《合作篇》

二、导入新课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风们会遇到一些烦恼。“小烦恼热线”开通了。我们可以通过热线跟主持人通话,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从而得到帮助。

2、那么,在倾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表达清楚,说清烦恼的原因;有礼貌,言辞诚恳……

3、作为“小烦恼热线”的主持人要注意什么?(耐心、诚恳……

4、同桌试着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5、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并评议。

6、小结:在生活中有烦恼是正常的,我们有很多解决的方式,在倾诉时,都应做到尊重、有礼有节。愿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善解人意、天天快乐的孩子。

四、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观察“国、区”两字,说说它们不同的部首。

2、学生观察两个部首的书写示意图。

3、教师示范讲解方框儿、三框儿。

4、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教师示范写“国区”,提示部首与其他笔画之间的关系。

6、学生练习书写“国、区”两字。

7、展示优秀书法作业。

五、布置作业。

练习毛笔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教学时,我们需要点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品味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3.情感目标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看注释理解词义;c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d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外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媒体: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媒体: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ɡ)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3.情感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优美语句: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媒体: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二、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的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五、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

二会字:(一)撮踱(步)噢

(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

(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

(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自然段,写

第二段是()自然段,写

第三段是()自然段,写

第四段是()自然段,写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guǒ()被子pé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第三课时

一、听写

蓬乱纳闷踱步冷不丁衣衫不整

蓄着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

结合听写情况,指导正确书写。

二、讨论

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

2.组织讨论。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

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

(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这还不简单!

L提问: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

学生回答后小结:(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①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②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③这很简单!(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

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

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

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讨论后小结: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

五、作业指导

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只好”造句。

(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

口头造句。

2.书面作业。

(1)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23黄河的主人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一课,主要通过对羊皮筏子、艄公、乘客的描写,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被誉为黄河的主人。

★二、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4、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羊皮筏子的特点和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合作讨论去感受、去发现、去体会艄公的形象内涵。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一、导入课文,解题质疑

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黄河有关的课文,(板书:黄河)同学们,在你脑海中,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请谁来说一说。

2、课文写到了黄河,作者面对黄河时,他的所见所感也是通过丰富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出示: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激流湍急汹涌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如履平地

(1)指名读--集体读(要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这些词语在下面的课文朗读中还要加深体会。

2、师:黄河之水日夜奔流,汹涌咆哮,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黄河的主人(板书:的主人),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谁是黄河上的主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黄河上的主人?它有什么本领能成为主人?)教师在课题的右侧打上几个?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

1、师:同学们围绕课题就提出了这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你们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读书和讨论)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相信你能通过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来解决刚才的问题。还要注意,读书要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反复读读。

2、同桌互读,你喜欢读哪些段落就读哪些段落,并让同桌评价一下读的效果。

3、个别朗读,把你最喜欢读的或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如果一个同学读了以后,还有同学认为自己也喜欢读这一段或认为自己会读得更好,那就可以站起来再读。

教师引导学生相机点拨、评价。

4、交流初步的感受: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5、黄河的主人是谁?(板书:艄公)(教师提醒艄字的写法)课文中的艄公在干一件什么事?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艄公撑着羊皮筏子送五个乘客过黄河)(板书:黄河羊皮筏子乘客)(教师提醒筏字的注意点,不要少一撇)

5、你见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哪位同学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找到了介绍羊皮筏子的材料,如有图片就更好。请你上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羊皮筏子。(让学生上台介绍,而后,教师可以出示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的课件并加以简要说明)

三、小结课文

1、指导完整的朗读课文(教师逐节朗读课文)

2、质疑问难: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学习词语

1、出示词语

筏子艄公竹篙沉着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激流险恶赞颂尝试提心吊胆胆战心惊浊浪排空

(1)指名读

(2)领读

(3)找出上述词语中表示害怕的词语,你还能说出那些近义词。

2、完成课后的练习2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在人与外界的各类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下一堂课上交流。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人在征服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的一些图片,并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一、复习导入,唤起记忆

1、课前板书:黄河的主人

2、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初步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板书:艄公)(课文介绍了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一位艄公撑篙驾着羊皮筏子送五位乘客渡黄河的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黄河上羊皮筏子的惊与险

1、同学们,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奔腾不息、汹涌咆哮的黄河边,请大家看画面,不仅要仔细观察,而且要用心感受。演示多媒体:(远景)汹涌激荡的黄河水、震耳欲聋的波涛声。

2、师:看了这幅画面,假如让你给画面配音的话,你该诵读课文的那一部分,又该怎样诵读读?先自己练读,然后交流。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评价:是否感受到胆战心惊--再指名读--集体读

4、多媒体出示:在汹涌的激流里的一叶筏子。

(1)师:请你练读下一个自然段,然后给这一幅画面配音。(指名读)

(2)在原来的画面上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然后谈谈读后的感受。

(3)(多媒体去除配音,只保留画面。)交流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说一说重点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教师随机点拨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相关句子。

(从下列词语中可以让人着重体会到黄河的汹涌险恶?quot;汹涌的激流、整个儿吞没;那东西的渺小无助:小、轻、浮、小小;作者为那东西的强烈担忧:突然、强磁力、吸引)上列引号中的词语点击时多媒体设计成另一种颜色。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黄河的凶险无情,那小东西的渺小危险和作者的深切担忧。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作者远望时,看到的仅仅是一样东西,即使如此,作者已经为这样东西而担心害怕,那么,当他定睛细看时,发现这东西上面坐着的竟然是人,这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请你找出相关的文字读一读,再谈谈体会。

(2)指名朗读--评价--再指名朗读(教师可随机点拨)(1、3句带感叹号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感情:那小东西上坐着的竟是人,而且有六个人,黄河的水那么湍急,人就像贴在水面上漂流。作者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为他们担惊受怕。(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3)师:此时作者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十分担心、异常震惊、惊恐不已、胆战心惊……)

(4)指导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艄公的大智大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出示:(第6自然段)我不禁提心吊胆,……浏览窗外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思,然后引导提问。学生可能会问:

①在如此危险(危急四伏)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②用小心和大胆来同时形容艄公的行为,是否矛盾?

……

2、自主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读书、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

(2)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同时自由地寻找自己的交流伙伴。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合作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总小组的意见。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得最好。

(2)交流中可能学生会得出如下结论:(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文字中得出如下结论的。)

①乘客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②乘客们都非常的勇敢,他们不惧怕黄河的险恶。

③他们知道艄公很有驾筏经验,不会出任何危险。

④因为艄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一定会战胜惊涛骇浪。……

(3)重点指导朗读描写艄公的句子。

4、重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深领悟

(1)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说些什么话?(多媒体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画面)(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最好能抓住课题阐述)

(2)作者是怎么赞颂艄公的呢?多媒体出示:(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成为黄河上的主人。

(3)谁能替作者来赞一赞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①指名朗读--学生相互评价--在指名读

②集体朗读这段话(愿意赞一赞这位艄公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赞一赞)

③出示填空题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_____________,身系着_________________,手里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熟读--指名说)

板书: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师:黄河上惊涛骇浪,可我们的艄公却如履平地,他真不愧为黄河的主人。

四、小结全文,深化主旨

1、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王老师想起了一句格言(板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人在跟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从黄河的艄公身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人?口头交流一下。

2、师小节: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黄河的主人(集体读)。奔流不息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仅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更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品格。黄河上的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艄公的形象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愿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话想说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课外作业

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

1、在人与外界的各中挑战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以外,你最敬佩哪一种人,请你收集一些介绍他们的有关资料,在了解的基础上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赞一赞他。

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常多样和不断涌现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围绕这个论题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羊皮筏子黄河惊涛骇浪沧海横流

乘客主人如履平地方显英雄本色

练习七

★一、教材分析:

《练习七》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象棋术语;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及《古今贤文》;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烦恼热线;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国”、“区”。

★二、教学要求:

1、将象棋和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2、熟记八个成语及《古今贤文》。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小烦恼热线。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将象棋和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处处留心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下象棋吗?出示棋盘、棋子。

2你对象棋了有什么了解?

二、教学第一部分

(1)自己读读第一部分垢内容。

(2)小组讨论“马后炮”、“过河卒子”、“棋逢对手”、“举棋不定”、“棋输一着”的意思,可以借助工具书。

(3)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4)你可以选一个词来说一句话吗?

三、教学第二部分

(1)你们想象象棋吗?这儿有一首歌诀,告诉我们了一些下棋规则。

(2)自己读一读,读后在自己做的棋盘中试一试。

(3)同桌一边背诵,一边演练歌诀所提示的下棋规则。

(4)可以跟自己好朋友演练演练,师巡视指导。

四、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就是著名的象棋大师,看看下面这段语是怎样写他的?

(2)自读,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3)这段话后面问题,你们会回答吗?可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4)小组内互相讨论问,可以借助工具书,看看你们想得对吗?

(5)指名说词义,其他同学补充。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熟记八个成语及《古今贤文》。

2、写好钢笔字。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一)、教学成语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这些成语的意思,你们都知道吗?

4、是的,第一组关于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国家的;第二组是表达睦邻友好相处的;第三组关于举荐和使用人才;第四组关于科教兴国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今贤文》

1、自读《古今贤文》,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2、你对哪句的意思不明白?谁可以帮助他?

3、指导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犯、饱、它”这三个字。

(3)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犯、饱、它”上下两钩见了面,总是下钩包上钩。

(4)指名说,相互交流,师补充。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练习口语交际,小烦恼热线。

口语交际

1、审题

(1)谈话揭示讨论话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A、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B、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2、指导

(1)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

(2)小烦恼——某位同学。

(3)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指导内容:

a、教师要指导“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

b、教师也要指导热心听众如何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c、教师做主持人为同学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3、练习

(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设一个“小烦恼热线”,分别为“小烦恼热线1、2、3、4等”,在每小组中大家各抒已见,尽情诉,出谋划策,互帮互助,互评互补。

(2)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上台的主持人,小烦恼及本组热心听众应尽量做到口语表达清楚、流利、有条理等。

4、反馈。

(1)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点评。

(2)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尽快消除烦恼。

习作七

一次体验活动

★一、教材分析:

《一次体验活动》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例文的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例文《护蛋》,是柳倩影小朋友的一篇习作。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求学生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验事情,积极进行一交体验活动。

3.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有详有略地写出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

2.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验事情,积极进行一交体验活动。

一、导入

1.自读例文的要求,对此次习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你对“体验”是怎么理解的呢?互相讨论、交流。

3.小结: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体验。

二、学习例文

1.自己读读例文,边读边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护蛋”的经历与感受的呢?

2.例文是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作者“护蛋”的经历和感受。

3.那么小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4.那么描写的护蛋经过是扣住了文中哪一句话来写的?

5.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什么?这叫“首尾呼应”。

6.小作者在“护蛋”的经过中,还写了什么呢?

7.从这篇例文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三、讨论体验活动的具体的内容,完成习作

1.课前,老师也布置了你们去选择一项内容来体验,你们体验了什么?

2.你是怎么体验的呢?有什么感受呢?

3.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师巡视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

4.指名说,师生共同评析。

5.完成书面练习。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六、板书设计:

确定观察对象

习作七记一次体验活动仔细观察、研究

记录研究成果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习作七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详有略地写出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比较喜欢观察生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大胆的去看、去想。

教学构想

把学生引进广阔而充满遐想的生活空间,产生情绪体验,情感共鸣,体验习作的快乐,自由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用心思考,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引导进行一次小小调查。调查家里或其他人,请他们谈谈在自己周围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新发现。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习作。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自读例文的要求,对此次习作有一个大致了解。

2.你对“体验”是怎么理解的?互相讨论、交流。

3.小结: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体验。

二、学习例文:

1.自己读读例文,边读边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护蛋”的经历与感受的?

2.例文是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作者“护蛋”的经历与感受的?

3.小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描写的护蛋经过是扣住了文中哪一句话来写的?

5.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什么?这叫做“首尾呼应”。

6.小作者在“护蛋”的经过中,还写了什么呢?

7.从这篇例文中,你还学到了什么?(语言生动)

三、讨论体验活动的具体内容,完成习作

1.课前,老师也布置了你们去选择一项内容来体验,你们选择了亲身经历的哪一件事?

2.你是怎么体验的呢?有什么感受?

3.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交流。

4.指名说,师生评议。

5.明确写作要求: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写具体。

(2)要写出自己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结果如何,自己有哪些感受和收获。

6.完成习作草稿。

板书设计

护蛋行动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习作。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评议交流,修改习作

1、小组交换阅读,取长补短

2、谁愿意把你的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稿。

3、师生共同评议。

4、同桌互改。

5、自读自改,再度提高。

(培养学生习作品评能力,是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长期地反复地欣赏和评改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不断增强,习作能力会逐步提高。)

二、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护蛋行动

确定观察对象

记一次体验活动仔细观察、研究

记录研究成果

课后反思

练习7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个板块。

教学目标:

将象棋和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会8个成语和《古今贤文》,并弄懂意思,积累语言。正确、美观地书写钢笔字。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学会善于排解心中的烦恼。

教学重点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成语比较熟悉,但解释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构想:

以学生自学为主,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然后老师在进行点拨。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处处留心。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教学第一部分

1.自读第一部分的内容。

2.小组讨论“马后炮”、“过河卒子”、“棋逢对手”、“举棋不定”、“输棋一着”的意思,可以借助工具书。

3.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4.你可以选一个词来说一句话吗?

三、教学第二部分

1.你们想学象棋吗?这儿有一首歌诀,告诉我们了一些下棋规则。

2.自己读读,读后在自己做的棋盘中试一试。

3.同桌一边背诵一边演练歌诀所提示的下棋规则。

四、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就是著名的象棋大师,看看下面这段话是怎样写他的?

2.自读,指名读。

3.这段话后面的问题,你们会回答吗?可以联系上下文想想。

4.小组内互相讨论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看看你们想得对吗?

5.指名说词义

作业设计:

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处处留心,观察生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一)教学成语

1.自读成语,把字读准。

2.指名读,师生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3.这些成语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4.第一组关于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国家的;第二组是表达睦邻友好相处的;第三组关于举荐和使用人才;第四组关于科教兴国。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今贤文》

1.自读、指名读、齐读。

2.你对哪句的意思不明白?谁可以帮助他?

3.指导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

1.出示生字,认读。

2.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才能写美观?仔细读帖。

3.指名说,相互交流。

4.师范写。

5.学生练

作业设计:

背诵成语。

板书设计:

练习7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青岛宜阳路小学备课用纸学科(语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口语交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审题

1.谈话揭示讨论话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

(1)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2)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二、指导

1.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小烦恼——某位同学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2.指导内容

(1)“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

(2)“热心听众”: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3)教师“主持人”:为学生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三、练习

1.学生分成小组练习,在每小组内大家各抒已见,尽情倾诉,互评互补。

2.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

四、反馈

1.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点评。

2.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

作业设计:

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练习7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第七、八单元要点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第七、八单元要点”,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八单元复习要点

一、重要的词语。

胆大妄为清澈见底赏心悦目一丝不苟融为一体鹏程万里全神贯注仪态端庄莫名其妙信心十足疑惑不解纪昌学射扁鹊治病百发百中无能为力驱寒取暖

气急败坏吉祥如意挽弓搭箭笑逐颜开披头散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恩将仇报

二、重要的多音字。

撒杆禁着的

扁恶背脏喷

三、本单元重要的读音。

违背的确固执邀请挚友哎哟罢了坚毅狰狞贫瘠气馁伺候理睬敷烫骨髓

吐蕃绢花可恶规矩塞满即使宽恕撒网沼泽

四、词语的分辨。

辩栓谛踩撤徽驰待怒

辨拴啼彩澈微弛侍恕

辫拖扰睬辙跨狠诱怨

瓣托犹采垮挎恨绣

五、课文中要求背诵的重要段落。

1、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惊弓之鸟叶公好龙

3、课外歇后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立春响雷---一鸣惊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5、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6、《全神贯注》表现了(法国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7、《鱼游到了纸上》其中“鱼游到了纸上”形容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的金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的一样。“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形容聋哑青年长期认真的观察金鱼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

8、《纪昌学射》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同时也告诉学习者要有恒心和毅力。

9、《扁鹊治病》警告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10、我国的四大名著及主要人物《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孙权曹操

《水浒传》——宋江吴用武松李逵《西游记》——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唐僧《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宝钗

11、《普罗米修斯》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

12、背诵及默写P151资料袋和P157资料袋。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鄂教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鄂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课题19变幻多彩的地球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2个字。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颜色的来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明确不同色彩的变化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有关地球的风光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景象?有什么感受?

2、师激情导入:多么神奇壮观的地球呀,她还特别爱打扮自己呢。大家想知道,她都喜欢穿哪些颜色的衣服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板书读题。

4、依题探文,鼓励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

5、学生快速读文,读后提出相关问题。

6、师生交流互动,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检查生字新词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

2、读完后请其他同学评议,相机指导“爽”、“置”、“善”和“燥”的读音,提醒同学们注意多音字“薄”在文中的读音。

3、指名读由生字组成的词,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悟重点,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便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找出有关介绍地球不同颜色衣服的重点词句,摘录重点词填表。

蓝色的衣服→海洋湖泊→冬暖夏凉

黄色的衣服→沙漠、半沙漠→热时更热、冷时更冷

最重要的外衣→大气→调节气温、冷热适宜

白色的衣服→冰雪覆盖→降低温度

绿色的衣服→植物、森林→改善气候、适合人类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①读一读,议一议:各种衣服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②研读重点句段、探究拓展: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3、集体交流,梳理归纳。

4、指导朗读,印证理解。

二、品读领悟、升华感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激情导思,组织学生讨论:地球是万物生灵的母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使她更加美丽,适合于人类居住,人们正在开展哪些工作?我们应该怎样做?

3、启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以表达自己对地球,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4、师生互动,总结归纳。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1、搜集有关地球质量与环境恶化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2、试着写一篇读后感或号召人类保护地球的倡议书

教学反思

课题20豆花庄的小家伙们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品读重点词句,从中悟出一些品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4、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快乐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景象?有什么感受?

2、师激情导入:多么优美的环境呀,大家想知道,这是哪儿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板书读题。

4、依题探文,鼓励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

5、学生快速读文,读后提出相关问题。

6、师生交流互动,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检查生字新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同座一起读,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座互相纠正生字读音,相机指导学生读准“脂、挚、室、帐、晒、素、郎、虑”等字,提醒同学们注意多音字“抹、荫”在文中的读音。

3、指名读由生字组成的词,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三、阅读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豆花庄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童话般的世界?小动物们在这里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

1、独立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个人自读,边读边思,并在书上批画相关重点词句。

2、学生汇报自学所获,提出自己尚未弄清楚的问题。

3、小组合作,交流感受:

由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虫虫们快乐幸福的生活,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由物及人展开联想,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4、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8—18自然段,读后组织评议。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出示小黑板展示4个重点句子(课后三个重点句和第17自然段),师生合作,品读感悟。可运用“读—思—议—评—读”的方法学习,在生生、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学生分组竞赛读这几个重点句,组织评议。

5、拓展深化:问什么说他们唱的是一支“绿色的歌”?你能把“金色的梦”的内容想象出来吗?

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学生作典型发言。

6、配乐朗诵课文8—18自然段。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给小伙伴听。

2、小练笔:《金色的梦》

课题21特殊的葬礼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渴望内,背诵课文。

能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自学生字词,感受本课词语的结构美。

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原有的雄伟气势和而今的枯竭情景,从而产生对环境加强保护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瀑布原来的雄伟和而今的枯竭,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瀑布原来的雄伟和而今的枯竭,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增强环保意识。

教具学具生字卡片、生词卡、教学挂图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初读初悟:

1.交流自主识字情况,巩固书写。

2.质疑生字词,通过交流或查阅字典,初步感知词义。

3.质疑课题,激起学生读文兴趣。

4.通读课文,把握内容,简要说说文中所发生的事件。

二.品读深悟:

1.引读感受,初悟情。

(1)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场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引读第一自然段)

(2)生读完着段话后自由交流,了解到这场特殊葬礼的地方。

2.细读分享,深悟情。

(1)让学生默读后面相关的段落,看看能否自主解决提出的问题。

(2)欣赏优美句段,集体交流,在交流中对话,碰撞,引导学生深悟情,感受瀑布的巨大变化。

(3)原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

(4)用书上的词语或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原来的瀑布给人的感受。

(5)教师知道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6)配上瀑布的画面诵读,再次感受原来的瀑布气势是多么的雄伟。

(7)但这雄伟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对“不辞而别”的理解。

(8)引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对这时瀑布又有什么感受。

(9)学生自在交流。

(10)如果你此刻就是到那里的游人,你会有什么感触?

(11)让我们满怀遗憾地再次读读这一自然段。

(12)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就要和我们告别了,是它自己不辞而别的吗?

3.了解人们之行为,唤起爱环境的情感。

(1)人们肆意的破坏,给瀑布,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就像警钟长鸣,给人们以启示,请自渎最后三个自然段,看看你能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学生交流冲文中了解到的人们的行为。

(3)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让人们感到-------(引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回扣题目,自悟理。

1.读完课文,再次回味题目,你觉得这次特殊的葬礼特殊在哪里?

2.不仅是对象特殊,意义更为特殊,它是对人们的警示,它是对人们的提议,它也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承诺。让我们行动起来------(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在葬礼上,总统的演讲饱含深情,动人心弦。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词,半班上做演讲。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具学具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

课题语文乐园(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有关气象知识的谚语,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气象知识,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2、通过朗读地名小诗,认识生字,了解祖国的各行政区简称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爱国之情。

3、通过写背有关成才的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

4、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5、通过口语交际“大家一齐行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阅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意思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学生汇报自己对这几条谚语的理解,老师可对谚语所表达的气象原因稍作指导。

5、适当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气象知识的谚语?说出来跟大家共同欣赏吧。

二、读一读

1、出示中国行政区域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所经过的省市线路。

2、学生试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相对应的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了解简称相对应的省市全称。

6、集体交流、信息反馈。

7、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想一想这几条名言的字面意思。

2、抄写名言,写后再读深思,说说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小组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什么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上今人胜古人”,“青出于蓝胜于蓝”等等。

4、熟读,背诵三条名言。

5、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师生共同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诗歌。

2、读思结合:

⑴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⑵它对生活的看法是怎样的?

⑶根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3、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同桌交流学习体会。

4、全班交流反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自由读题。

2、读后思考:通过这种表格的设计,能很快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由此对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组交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4、指名学生作典型发言,介绍自己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评议。

5、师生共同小结,肯定、表扬与鼓励好的语文阅读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要点。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办一起关于环境保护的板报,要求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办好板报出谋划策。

二、质疑激趣,开拓思路。

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人类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或现象?

2、同桌互相交流。

四、看课文提示,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要办好这一期板报,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做好巡视指导。

六、明确分工,小组协作

1、自拟稿件

2、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丰富板报内容

3、设计板报的版面、配画、插图、装饰等

4、推荐字写得好的同学抄写板报,绘画水平高的同学为板报配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及分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