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颐和园的廊和画

颐和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颐和园的廊和画。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颐和园的廊和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助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长廊的造型、位置、结构三个方面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朗读理解长廊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联想,激趣引入:

1、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2、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园林,其中一处保存最完整,就是举世罕见的颐和园,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长廊,今天我们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细读课文。

2、放录音,对照课文朗读,纠正自己的读音,识记生字。

3、小组合作认识生字。

4、检查本课生字的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四字成语。

三、朗读评比:

1、好朋友合作朗读课文。

2、邀请同学上台合作朗读课文。

3、评价朗读情况。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观察这些字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2、重点指导其中一些字的书写:

“置”下面的“直”里面有三横。Jab88.cOM

“寿”的字头不能写成“春”字头。

3、学生上台范写,学生自由评价。

4、展示学生写字作业。

五、课堂小结:

这一课抓住了长廊的特点来写,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长廊的资料与图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复习生字。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写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哪些自然段写了绘画艺术的美。

2、指名读2-5自然段,找出长廊建筑的“三绝”。

3、自读6-8自然段。长廊的画有多少幅,来历及类型各有哪些?

4、想象长廊上的画有哪些内容。

三、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

2、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重点引读“三绝”部分。

四、展示资料:

1、展示自己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读读信息窗,介绍颐和园。

五、课堂小结:

颐和园的廊和画举世闻名,集中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艺。

六、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的资料。

2、搜集其他世界文化遗产资料。

板书设计:

造型绝数量多

建筑位置绝绘画有由来

结构绝类型多

举世罕见艺术杰作

小编推荐

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三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段,朗读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及绘画艺术的精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者出示图片,激情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

3、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探究新知。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知道学生朗读。(自豪、骄傲的语气)

3、提示这段是一个总起段。

4、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5、出示图片,学习建筑艺术。

6、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三绝”

7、颐和园的长廊除了以上三绝的特点外,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理解中轴线。

8、认识过渡句

9、小组合作学习6—8自然段,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

10、学生反馈汇报。

1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思维拓展。

1、思考:颐和园的长廊是那么奇特,长廊上的画师那么精美,此时此刻,你想到谁?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写作金钥匙。

四、课堂总结。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杰克,瞧,他向我们打招呼呢。最近他想来中国颐和园旅游,他知道我们正要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他就带着问题来向大家请教,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

二、学习第一部分

快来看杰克有问题了:请告诉我颐和园的长廊向世人展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 过渡:这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这段就是一个总起段。(边板书:总)猜猜看课文接下来该给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介绍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告诉我长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2——5段。

师:哪一句概况的告诉我们长廊的建筑艺术?用“——”画出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为什么设计成“倒挂着的蝙蝠”。看图

师:“福到了”,什么福?生: “福气”“幸福”

师:原来这造型不仅是倒挂的蝙蝠型,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呀。这造型可真是——”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列数字和打比方。汉语中的同音字“蝙蝠”和“福到了”中的fú。

A.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生: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出示图片

生:从气候上看,冬天„„夏天„„

师:从气候上看的确绝妙,真是冬暖夏凉呀!这位置还有什么绝妙的?

生: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出示图片)

师:这么说来,这个颐和园长廊的位置可真是——绝呀!

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的含义。

结构绝

师:这颐和园长廊的结构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引导:这个长廊长728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廊啊。这么长的廊居然没用一个钉子!(出示图片) 重点理解“斗拱结构”。体会哪个字能让人体会到出乎人意料,意想不到。(“竟”)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感受“中轴线”的作用,理解什么是“中轴线”。带上杰克一起去看一看这美丽的长廊吧?(出示图片)

小结: 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杰克连连称赞长廊建筑艺术的绝妙!

四、学习第三部分。

A.杰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长廊绘画艺术之美呢?自读6——8段,用“~~~”画出介绍长廊画的数量、由来、类型的词句。

B.让学生自由发言。

C.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D.乾隆微服私访,回到紫禁城。 从哪个词语可以体会出他仍然怀念江南的美景?(留恋) 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出他还没有玩够,没有欣赏够?(意犹未尽)

E.长廊上的图画包含哪些内容?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F.杰克看完长廊上的画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

G. 小结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长廊中的绘画奇。这么精美的长廊,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视频观看长廊介绍。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和课题有什么联系?

五、拓展延伸

1. 请你当小导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廊与画吧!

2.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3.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些文化古迹吧!

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长廊“三绝”,感受其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艺,唤起民族自豪感;

2、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课文精妙的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

3、通过简笔画,帮助学生把文字换化成画面,培养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第12课。(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通读了全文,知道了在颐和园里,最的景致就是它那奇特的长廊,而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在这一节课中,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颐和园的长廊看看,认真地研究那举世闻名的长廊。(在课题中的“廊”字下画着重线。)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2自然段,从中找出一个写出了长廊建筑特点的词,并在这个词下用圆点作标记。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是哪个词?(生说:精美)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准备好,快速地默读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长廊的精美的?好,开始。(生读)

3、生说“三绝”,师板书:造型、位臵、结构。划“绝”。释:指水平或程度达到极点。

4、小结:课文的第2到第5自然段先从整体写出了颐和园长廊“精美”的特点,然后,又分别从造型、位臵、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这种结构是一种最常见的结构方式,谁记得?(生:总分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步学习、研究颐和园长廊的“三绝”吧。

三、学“造型绝”

1、请小朋友准备自由地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完以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生读)

2、生说(相机板书:全长728米)和体育老师一起认真目测过,728米就是两个从新华书店到学校门口的距离。(用线条表示蝙蝠,划)

3、用“因为……所以……”等因果关联词说“造型绝”,理解巩固这一层的主要内容。

四、学“位臵绝”

1、指名读,思考:颐和园长廊的位臵怎样绝?

2、生答相机画简笔画

①方向标识,学科协同;

②北面万寿山;③南面昆明湖)

3、这样的位臵,让颐和园的长廊里冬暖夏凉,真是太舒服了!

4、指导朗读。

①提出要求:就让我们用舒展的语调,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语气的提示,仔细看书,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②引读

师:颐和园长廊建筑的第二绝是什么?

(生读)

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长廊的位臵吧。它的北面紧靠什么山?

(生读)南边面对的呢?

(生读)这山、这湖调节了这里的气候,所以,这里的冬天——

(生读)夏天呢?

(生读)因此,就算夏天天气再热——

(生读)

师:凉风习习,轻轻吹去脸上的热汗,多么惬意!

5、刚才读的是从气候上看。那么,如果从环境上看,颐和园长廊的建筑又怎样呢?

(生说)

6、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引导想象一下昆明湖上的美景吧。湖水清凌凌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微风吹来,水波荡漾,在阳光下,湖面像是撒了一层闪亮的金子。看,湖边的小树倒映在湖中,湖上的小桥倒映在湖中,流连忘返的游客的身影,也倒映在湖中!(稍停,生睁眼)

7、美吗?(生答)所以,我们的课文才会这样描写呀。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完吧。(生齐读“从环境上看”至段末,师相机在“昆明湖”南北画水纹)

8、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站在颐和园的长廊上,能看到两侧哪些不同的景色?小朋友都来想象一下,并且说给大家听。 当春风轻拂,春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小树—— 当盛夏来临,昆明湖中传来阵阵蛙鸣—— 当秋风吹来,落叶沙沙—— 当严冬已至,漫天飞雪——

9、小结: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长廊行走时,你就能发现这些美景!

五、学“结构绝”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颐和园长廊“结构绝”的特点。长廊本身结构“绝”在哪儿?请小朋友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标记你认为最绝的一句话。(师范读,生标记)

2、生交流,汇报

3、释义 “竟”:竟然,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理解“精湛技艺”

师:这样精湛的艺术,这样灿烂的艺术,这样辉煌的艺术,是来自谁的双手?(生据原文回答)

师:是的,来自我们的先辈,来自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真是为此自豪,为自已是个中国人而骄傲!

4、指导朗读第4段最后两句(指名读;板:273间,一景一画;读后评析点拨)

要点

★“273间”:读数字发声要特别清晰;

★读“一”字注意变调:yì景yí画;

★最后10个字是诗一样的语言(板: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

让我们用吟诵诗歌的方法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试后简评:抑扬顿挫)

我们来把最后两句读三遍。第一遍请一、二大组小朋友读;第二遍请三、四大组小朋友读;第三遍请全体小朋友一起读。请大家注意老师语气的提示,仔细看书,读出自豪的感情。

开始

◆(师引)颐和园长廊一景一画,让人感到——(生一、二组读)

◆(师引)颐和园长廊变化和谐,让人感到——(生三、四组读)

◆(师引)哎呀,颐和园长廊真像仙境一样!让人感到——(生齐读)

5、长廊不仅本身“结构绝”,它在颐和园的整体结构中,还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请小朋友一边思考,一边轻声地、自由地读这个段落。(生读)

释义

▲“中轴线”、“平分”,指简笔画,看图明义;

主旋律:文中指长廊是颐和园的最主要景点,游览颐和园,必游长廊;

▲典范:(板)

▲知名度:试问,稍微有一点园林知识的人,有谁会不知道颐和园的长廊呢?

6、朗读展示:读出自豪之情

六、总结

多么奇妙的设计,多么精美的长廊,多么伟大的建筑啊!这节课,我们通过认真研究,知道了长廊的造型、位臵、结构特点,让我们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把研究所得介绍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下课)

板书设计:

颐和园的廊与画

三绝 画奇 举世罕见 艺术杰作

小廊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颐和园》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颐和园》课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课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16、颐和园


16、颐和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3、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

3、齐读课题

4、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

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

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

(2)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么样?……

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

2、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

(1)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

(2)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看图感知“700多米”。

B、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读句子。

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体会比喻的作用。

B、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指导朗读。

④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点特点

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

1、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佛香阁按一定游览路线

16、颐和园万寿山排云殿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十七孔桥抓住景点特点

教学效果反馈:

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如何写景。

《颐和园的长廊》探究感悟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的长廊》探究感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探究

1、长廊三绝分别是什么?

造型绝,风水绝,结构绝

2、全文以什么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

全文共分11段,以总分的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以一个设问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四、五、六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方面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写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学生对长廊的向往。

感悟

①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

变化无穷写出了长廊美景的四季不同,美不胜收。

②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竟没用一颗钉子!

一个竟字,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惊奇。

③在273间长廊里,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一共有14000多幅。

用两个数字,表达了长廊里的画之多。

颐和园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

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指名学生回答。

生:颐和园。

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西郊

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颐和园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

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略这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

(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 多种形式读( 指读、男女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① 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

②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 ,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

③ 开火车读

④ 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醒大家一下廊、栽)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词语

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们现在读课文肯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板书:美、长

2、齐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指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游览路线告诉游客们。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6、那如果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分段,总结段意。

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教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

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

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

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

板书:长廊的特点?

生:长。一眼望不到头。

板书:特点(长)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

让学生齐读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

生:700、273。

师:700、273都是?

生:数字!

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

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

齐读。集体找感觉。

4、师:作者是怎样写长廊这处景观的?

师:咱们先在课文中找找那些句子是具体描写长廊的?

提示:

(1)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5、让学生读第一句。

师:(引导)这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呀是作者刚刚走到长廊首先看到是什么呀?

提示:一眼看到的。

师:对。这是作者总的看到的长廊的样子。

板书:先总的从外部写。

师:进去以后呢?

生:看到里面的画了。

师:对,作者再写由里面观察到的横槛上的五彩的画了。

板书:再内部。

师:最后呢?

生:写长廊两旁的了。

板书:后两旁。

师:同学们真不错,不仅学着观察美景而且将作者观察方法都看得一清二楚了。

6、师过渡:这段话,老师最喜欢这句,觉得写得特别好!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让学生整体读一读。

师:读了以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

教师出示图片:

人物彩画:倒拔垂杨柳 山水彩画

花鸟彩画 建筑彩画

桃园三结义凤仪亭吕布戏貂禅

齐天大圣斗哪吒 桃花源记

师:通过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绘画。你们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提示: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7、师:除了这句,你还喜欢哪句?

生: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师:你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生: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生: 使人神清气爽。

师:说说道理。

生: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站在这儿使人精神爽快。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呀,你看呀,这段话写得是长廊的景美,作者写得也美,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记忆下来?

生:(看课文记忆三分钟。)背忆文本。

师: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三、讲读,学习万寿山景点。

1、师:接下来应该去万寿山了。你们就跟随作者写得这篇文章去欣赏,好吗?

师:先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万寿山给你们印象怎么样?

生:美。

板书 : 特点:美。

2、出示万寿山的图片:

佛香阁 排云殿

师:我们欣赏了万寿山,你们说美吗?

师: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提示: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齐读。

3、师:万寿山在颐和园里地势最高,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正所谓登高好望远呀!,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几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划上记号。

提示:

(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师:真不错。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风景了。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同学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如果从不同度观察,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希望同学们运用在今后的习作日记之中。

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四、讲读,学习昆明湖景点。

1、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学。然后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人做导游,带领大家游览昆明湖。

师:好了。现在你们读读这段内容。一会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小导游。

说明:放手让学生学。旨在让学生能指出十七孔桥和湖心小岛就可以了。

2、师:这一段里有一个写的很好的句子,你们来找找看。

提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这里写的昆明湖美不美?我们来欣赏欣赏图片。

十七孔桥 湖心岛

3、师: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提示:静。

板书:特点:静。

师: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4、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句话,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五、总结

师:同学们!这堂课呀,我们不仅读得好、学得好、说得也好,颐和园的美景正如作者说得说也说不尽,有机会还得亲自去北京的颐和园再细细游赏。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颐和园的长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颐和园)同学们,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循着作者的足迹,饱览颐和园长廊的美吧!

(板书:的长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4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第1~2段。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

2引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作者同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积极地去寻找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成功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好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欣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板书:长廊

(三)讲读第3~10段。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第3~10段。

2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建筑艺术绘画艺术

3欣赏长廊的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2)长廊的建筑非常精美,它有三绝: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美丽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相机板书:精美三绝万寿山昆明湖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啊!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美。这三段的中心句是(生齐答)。过渡: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绘画艺术)

(3)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快速默读第8~10段。

B第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

C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相机板书:赏心悦目

(4)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课件、插图等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师生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美。

6小结: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让大家领略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四)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五)梳理文章结构:师生共同完成。

作者以总分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第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第4~10段是全文的重点。第4~6段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在第9~10段写了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同学们对长廊的向往。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我们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其写作方法。

(六)总结

长廊是颐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的长度和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是颐和园内的建筑经典。

四、巩固

感知现在,长廊就在你们眼中,用上课后4题中的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五、练习与拓展

1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3仿写小练笔: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广场等),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附:板书设计

10《颐和园》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颐和园》”,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0《颐和园》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其它杂项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其它杂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四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忽然手机震动了起来,来短信了,打开一看,老师,这个短信发给你是来向你认错的:在星期三的补课班上,我不应该多嘴,倒乱课堂次序,我错了!我真的错了!老师,你能不能原量我?

是学生黄飞(隐去真实姓名)发来的。那天是在补课班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时刚好在讲解第18课《颐和园》作业,讲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颐和园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时我头脑中不由地想到了与数学的整合,于是以这个内容,出了一道数学题,问颐和园的长廊有多少根柱子?问题一抛出,本以为学生们会思考起来,可是黄飞却脱口而出:一加一等于一。同学们哄堂大笑。不可思议,竟会有这样的回答,顿时我怒从胸中起,但还是强压着没有发作,请他站起来说说为什么是这个答案,结果他没有答上来。下课后,我让他留一下。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似的,向我认了错。我教育了一番,让他回家把这事跟父母说一说。显然他是诚实的,用父亲的手机给我发了上面的短信。

其实,黄飞同学在班里成绩算是冒尖的,他的作文经常得到我的表扬,但有时会犯一点小毛病,骨头轻一下,需要压一压他的骄气。随即我回了一个短信:知道自己错了,说明你能明辨是非,我希望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同学们的表率,不随波逐流。

其实这事也并不严重,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孩子么。但作为语文老师,我还是注意到了他短信的文字表达,很显然短信中有三个错别字,我随即又发了一条:刚才的短信中,你还有三个错别字,能找出来吗?不一会儿,回复来了:谢谢老师的关心,我回意了一下,有承认、原谅、秩序。说对了两个,承认是回忆错了,没有这个词,但又增加了一个回意。

唉,四年级的学生,而且是好学生,会有如此多的错别字,是不是我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昨天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海宁组活动中,几位教师在研讨过程中都讲到了这样的事,普遍反映生字新词的回生率非常高,新课程下学生的语文素养该如何训练?新课程规定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读写分开,多认少写。新课程这样大的识字量,能否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掌握字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在短时间内认识这么多的生字,但在平时学生、生活中不注意再现,恐怕农村的学生是吃不了的,或者可以说,学生是吃下去不消化的,见了一个生字,会念,但到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却又张冠李戴,平时作业中,最常见的错误是同音字乱用,说明学生的头脑中词汇量是增加了,但对词语的音形义还是模糊不清的。如此才能减少错别字的发生率,真的让我们当老师的头痛啊。

后来,我还是回了一个短信:你很有礼貌,这里的回意是回忆,还有前面的倒乱应是捣乱。

三游《颐和园》


三游《颐和园》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武宏钧特级教师《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自1985年以来,笔者对《颐和园》三次执教公开课。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感受颇深。现将三次教学策略试作阐述与说明,以求与大家共享。

【一游《颐和园》,纸上得来终觉浅】

1985年,东市区举行第一届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我执教《颐和园》,获得了一等奖。教学过程如下: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二、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1、范读课文。

2、理清游览的顺序并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3、分清段落:

提问:描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用归并法分好段落。

三、逐段讲读课文,研读词句

学习第二段,研读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特点。

重点学习三处景点:

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特点:

重点讲解耸立、金碧辉煌、葱郁、远眺、隐隐约约等词,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涌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昆明湖水碧绿清澈,水面十分平静等句,结合填空练习,从而使学生充分了景物的特点。做到了讲、读、练结合。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1、教师指导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

2、思考:

颐和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填空练习:

本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_____、_____、_____等美丽的景

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_____之情。

3、学习第一段,讲解第一句的作用?

(总起)

4、总结写作特点:

课后,评委老师的评价是:

钻研教材深刻,课文讲解透彻,知识训练扎实等。之所以这样教,是因为当时的特别强调:要在语文课上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语文课要重视朗读训练等等。我是带着字词句篇的问题来上课的,围绕字词句篇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大问题带着小问题,把课文的知识点、训练点渗透到问题中,以讲为主。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忙忙碌碌地记,填鸭式教学演绎的精彩绝伦。一游《颐和园》,纸上得来终觉浅。

【二游《颐和园》,只缘身在此文中】

1987年,只有6年教龄的我,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1988年春天,领导要我上一节公开课。我再一次执教《颐和园》。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我巧妙设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我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课文《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二、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1、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2、指名答题。

3、分清段落。

三、细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

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详细学习二段,其它几段自由学习。教学中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升华,认识到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整个教学情趣横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听课老师的评价意见是:

课堂气氛活跃,有扶有放,注重自学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渗透。回想当时的情景,是因为我正在学习情境教学法,又在研读《学导式教学》一书,对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情有独钟。但是,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所以许多的亮点未亮。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总之,教学还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从课文到课文,缺少生命的对话和体验。二游《颐和园》,只缘身在此文中。

【三游《颐和园》,柳暗花明舞春风】

第三次执教《颐和园》,是2003年应邀到外地上课。这时候,我已经是特级教师了。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布置收集颐和园的资料)

一、情趣导入

教师: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预习课文,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谁能介绍一下颐和园的美。

1、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2、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3、比一比谁读的最棒。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提问:

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景色的?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课文的美。

2、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过渡: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今天我们利用利用相关图片、录像、文字资料,自己来做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三、聘请小导游

1、分组:

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三个导游小组。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学生自学课文,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课文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导游小报,向游客解说!

要求:

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导游报理解课文内容。

四、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

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1、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⑴组长汇报:

边讲边演示。

⑵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组员补充。

⑷理解课文内容:

①通过导游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长)

②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电脑演示帮助理解)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③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⑸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

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写出了感受。

过渡:

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粉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2、第三自然段(万寿山):

⑴导游解说山上景物。

⑵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

⑷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

⑸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过渡: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

3、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

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⑴导游解说。

⑵指导质疑品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反复朗读)

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

(静、绿)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比喻)

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

(美)

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的美吧!

(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

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

⑶教师:在万寿山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看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⑷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境,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导游们带我们去游览。

4、学习第五段:

⑴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

历史──17孔桥──小岛

⑵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

⑶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教师:刚才我们随着导游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写好后)下面我就以画龙点睛一句话为题比赛,赞美一下颐和园,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美好感受吧。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颐和园》教学实录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ig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颐和园的廊和画》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颐和园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