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教材引言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概况,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着重指出文艺复兴以来,由于人的思想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众多领域,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划时代的成果。指出了人类历史的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包括四个方面: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部分主要指出,在学习本单元过程中要突出了解这一时期科学家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时也要关注这些科学巨匠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16世纪末17世纪初物理学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历史条件

思考“日心说”与“地心说”相比的进步性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科学真理需要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科学理论在不断完善、创新

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经典力学的建立

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探究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影响

问题探究

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他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

相对论和量子论诞生的原因、意义历史比较

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普朗克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

归纳量子论的发展过程

问题探究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难点

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大成就: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建立、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这一时期物理学方面的文字、图片、人物介绍等资料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引言文字介绍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匀加速运动定律。

第一目“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教材主要介绍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教材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

(1)背景

由于伽利略和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联系,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产生的背景,把本目内容放在这种背景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伽利略进行研究科学的手段和取得的成就。

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和人的思想的解放,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认为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他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并强调追究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

(2)伽利略对物理学、天文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及意义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本课教材中的引言部分和部分文字,应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伽利略对物理学做出的贡献。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有天然运动和受迫运动。他认为物体的受迫运动是推动者加于被推动者的,推动者一旦停止推动,运动就会立即停止。在160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实验中发现:物体下落时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而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这就是著名的落体定律。他还通过实验证实了匀速运动定律和匀加速运动定律。

伽利略的研究表明,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而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观念的重大变革,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他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伽利略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及影响

本目涉及到了天文学领域的知识,建议教师在教学本目时利用教材中有关哥白尼“日心说”的这段文字,让学生进行阅读。

中世纪流行的天文学观点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它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央,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行。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并写成《天体运行论》。他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行并能自转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已。这就揭穿了所谓“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哥白尼学说的传播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自创了用以观察天体的第一架望远镜,从望远镜里他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并不是以前人们所说的月球表面是光滑的;木星有四颗卫星,很相似于行星绕着太阳转,他看到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还观察到哥白尼曾推论的金星有盈亏现象。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的这些发现和观点,摧毁了教会的信条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第二目“经典力学的建立”,本目教材介绍了17~18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情况,即经典力学的建立。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从四个方面把握教材。

(1)经典力学建立的背景及概况。

17~18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中突出发展起来的是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这除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经济上的需要之外,也是因为力学研究的对象最直接,它抛开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只把它作为一个质量的实体来看待。在经典力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的发现,这些成就构成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内容。在经典力学的建立中,曾有许多科学家为之付出心血,牛顿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故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

(2)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

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确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牛顿在数学、光学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在力学方面。他在力学方面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说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存在。这个引力与彼此吸引的物体的质量体积成正比,而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此前一个半世纪的科学发明并用精确的数学术语把它们连结起来了。此外,牛顿还确立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即惯性定律、比例定律(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作用和反作用相等定律。运动三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1687年,他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该书中他首先给力学的基本要领如质量、动量、惯性、力及向心力下了定义,对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光的微粒的一切物体在真空中或在有阻力的介质中的运动,全部应用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给予了说明,把自然界中的一切力学现象都囊括在他的力学体系之中。《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牛顿力学在科学史上的意义表现在它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把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力学运动有普遍规律,从力学的角度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

(3)经典力学的显著特征

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

(4)经典力学的影响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后,光学、电磁学等与力学的进一步统一,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第三目“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本目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即物理学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理论──相对论。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从三方面把握教材。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物理学界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以实验事实使得原子不可分、不变化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物理学家们曾认为的似乎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从根本上出现了动摇,这就是所谓的“物理学危机”。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深入了一个层次。物理学的“危机”没有吓倒大多数物理学家,他们继续向前探索,于是产生了以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物理学从此开辟了新的天地。

(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过去的物理学都以牛顿的理论为基础,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两者是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似乎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永远走动着的大钟,在任何情况下,它的速率永远都是相同的,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在时间上都以它为度量标准。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被考虑的主要问题。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使人类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广义相对论又被认为是一种引力理论。

(3)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第四目“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另一个重大成就──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从三方面把握教材。

(1)量子论诞生的背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第三目“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背景及本目教材第一段内容来分析量子论诞生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但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量子论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质的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位即能量量子的整数位跳跃式地变化的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在普朗克之后,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论用于原子结构的研究,证实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在不同轨道上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当电子从外层轨道跳到内层轨道时就放出相应波长的电磁波。玻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等创立了物理波理论,指出电子和一切物质粒子都像光一样,既具有连续的波动性质,又具有不连续的粒子性质。经过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

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的引言文字,教师讲解后,直接导入本节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阶段成就。在学习物理学的重大成就时,要充分利用学生了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材中科学家的重要成就,应把重点放在这些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上。

关于“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以本课引言文字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这段文字。设问题一:试举例说明以前学习过的有关伽利略的成就或贡献?设问题二:你认为伽利略能够确定加速运动定律的关键途径是什么?你有何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目内容的学习。

在学习本目内容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两幅插图《伽利略望远镜及伽利略观察到的月亮》《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审判》。讲完本目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来进行总结:伽利略在物理学、天文学方面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取得这些贡献?他的这些贡献有什么意义?同时可以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关于“经典力学的建立”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有关牛顿的图片资料设问:牛顿有哪些重要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本目学习。

在学习经典力学的显著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关于伽利略、牛顿把实验与数学紧密结合的文字,以加深学生对经典力学显著特征的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另一段关于中国古代著作中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早有记载的文字,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对力学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于“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本目,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发展的重大成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讲述相对论的内容和意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然后结合提供的资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相对论和经典力学有何区别与联系?有何启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观念。

关于“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一目的教学。本目的重点应放在量子论的诞生、发展以及量子力学的意义。在师生对这些内容归纳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讨论:量子论、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有何区别?

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建议学生设计表格来归纳这一时期所涉及的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伽利略天文学成就时,用实物投影或幻灯片介绍教材中的图片《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审判》。

伽利略在科学领域里的重大成就,激怒了罗马教皇及其信徒们,当伽利略写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这篇科学巨著后,教会终于露出了狰狞面目,把伽利略投入了监狱。教皇乌尔班八世的御用工具──宗教裁判所在1633年6月21日宣布对伽利略的判决说:“我们判决你在宗教法庭监狱内服刑,刑期由我们掌握,为了有益于补赎,命令你在今后3年内,每周背诵7篇赎罪诗篇……”这一纸胡言,竟使伽利略蒙冤三百多年,至死都没有撤销判决,甚至死后还被禁止举行殡礼,不准葬入圣太克罗斯墓地。

四、问题解答

1.“日心说”比“地心说”进步在哪儿?今天人们还主张“日心说”吗?

解题关键:理解“日心说”和“地心说”的观点。

思路引领:“地心说”的神学观;“日心说”的科学观。

答案提示:“地心说”反映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学观,而“日心说”客观地揭示了地球、行星和太阳的关系,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也开始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今天人们已不主张“日心说”,因为宇宙是无限的,银河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和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

解题关键: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

思路引领: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答案提示:牛顿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之后光学、电磁学等与力学进一步统一,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牛顿力学研究的是宏观世界。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本课测评

1.牛顿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包括哪些?

解题关键: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思路引领:牛顿在力学方面的贡献。

答案提示:牛顿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建立。

2.爱因斯坦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哪些?

解题关键:掌握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

思路引领: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提示: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他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2.阅读与思考

思考提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河北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建军)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这再一次说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就能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

第一,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是难度高、规模大、系统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强的工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同当年搞“两弹一星”并取得成功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技术的整体跃升,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践告诉我们,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今时代,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知识创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特别是科技发展方面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集聚尖端人才,发挥后发优势,选准一些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重点攻关,加速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大会上的讲话》(2003年11月7日)

2.课文注释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出生在波兰托伦市一个商人的家庭,10岁丧父,由其舅父抚养长大。1491年,18岁的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克拉科夫大学是当时全欧闻名的文化中心,也是波兰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这个学校对数学和天文学十分重视。在那里,哥白尼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钻研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学说,并学会了用天文仪器观察天体。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促使他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和意大利文等几种外国文字,大量阅读天文学、数学和哲学书籍,并于1496年到意大利留学。1506年,哥白尼在意大利留学后回到波兰。从那时起,他坚持不懈地逐日观察天象,记录了大量数据,进行了大量演算和分析,并对所收集的古今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1510年前后,他开始写《天体运行论》的初稿。同时把其中的基本观点用拉丁文写成一篇《浅说》,抄送给天文学者传阅。大约在1530年,他才最后完成《天体运行论》手稿。

在这部包括六卷的伟大著作中,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他提出地球是动的,不仅自转,而且和太阳系其他行星一道按各自的轨道绕太阳公转,月亮则是地球的唯一伴侣,绕地球旋转。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天文学中奠定了现代的太阳中心体系的基础。他的学说沉重地打击了当时反动的宗教权威,引发了天文学以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巨大革命,人类宇宙观也开始发生根本的变革。由于教会压制科学研究,《天体运行论》的手稿完成以后,多年没有出版。从博物馆内展出的《天体运行论》的各种版本看,该书最早版本1543年出现于德意志,1566年出现于瑞士,1617年出现于荷兰。在波兰,直到1854年,即哥白尼逝世后三百余年才得以正式与读者见面。

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出生于比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7岁进比萨大学学医,但他对物理和数学很有兴趣。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工作,首次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细心地观察了天体,宣告了和哥白尼学说完全相符的结论。伽利略把他在望远镜中所观察到的壮丽景象,到处宣传,并用观察到的事实和力学原理作了严密的论证,进一步维护和发展了哥白尼的体系。教会向伽利略发出多次警告,但是他无视这一警告,发表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的巨著,从实践和理论的高度批驳了地球中心说。伽利略的“异端”活动引起了教会的恐慌,罗马教皇向宗教裁判所带头提出控诉,于是这位体弱抱病的科学家被送进了监牢,遭到审讯,以至被终身软禁。软禁期间,他继续研究物理学,写出《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牛顿

牛顿(1642—1727)是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牛顿出生于英国的林肯郡,1665年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669年,开始担任三一学院的教授。牛顿的最突出贡献是在力学方面,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之中,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这一力学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实现了自然科学的一次大综合,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次大飞跃。在光学方面,牛顿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1666年用三棱镜分析日光时,发现了日光是由不同的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构成的,奠定了光谱分析的基础,制作了牛顿色盘。他在1704年出版了《光学》一书,创立了光的“微粒说”。同时,他在热学方面也有研究成果,确定了冷却定律,这一定律表明:当物体表面与周围存在温度差时,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度差成正比。在数学方面,他与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同时,他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在天文学领域,他在1671年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他还解释了潮汐现象,并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168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用数学方式解释了哥白尼的学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阐明了机械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在哲学思想上,牛顿认为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的物质是脱离的,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进而提出了所谓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牛顿曾经长期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还担任过英国议会议员,授予爵士称号。1727年,他病逝,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爱因斯坦

艾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是美籍德国物理学家。1879年3月14日诞生在德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中。1894年举家迁居意大利米兰。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1901年入瑞士国籍。1902年6月至1909年10月,在瑞士专利局任技术员。1909年10月,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3月,在布拉格任德意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10月,任苏黎世工业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4年4月,在柏林任德国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1933年,因受纳粹迫害,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1955年4月18日逝世。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最富于创造力的科学家,他不但创立了相对论,还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得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揭示了光的波粒二重性本质,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此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他还证明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

近代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

首先,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14世纪以后,手工工场发展迅速,生产中的技术改造与机器的逐步采用,向人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予以解决,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他们需要把自然科学作为反对宗教统治争取思想自由的理论武器。

其次,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经过中世纪前期的漫长黑夜,自然科学逐渐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向自然科学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科学实验条件。

最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的推动。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独立的学术研究,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作舆论准备,它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中拉开序幕的,首先向宗教神学发起冲击的是天文学。随后的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科学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地理大发现也有重要意义,它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观念的革命,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知识界限,使人的思维方式从权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

伽利略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近代科学虽然从古希腊科学发展而来,但在研究方法上与古希腊科学却有很大的不同。古希腊偏重在直观基础上的思辨、演绎而轻视经验,近代却注重实验和归纳,同时也不排斥数学和演绎的作用,因而近代科学又被称为实验科学。实验科学的倡导者是中世纪后期的罗吉尔·培根,他已充分认识到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确定性。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科学家和艺术家达·芬奇也领会到观察和实验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近代科学方法的真正形成是在17~18世纪,伽利略创立的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和经典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提出假定性的说明和定量的描写,然后再用实验加以检验的方法。伽利略虽然强调实验、经验和归纳,但又反对狭隘经验论,强调理智的作用,强调数学和演绎方法的重要性,主张运用理智把自然过程加以纯化和简化,并且把寻找自然界的数学关系作为研究的重要目标。正是从数学演绎的观点出发,伽利略非常重视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定量的计算和分析,这比起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学者只注重定性研究是一大进步。伽利略的实验—数学方法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和理性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传统,这对物理学乃至整个近代自然科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科学方法的发展史上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落体定律对亚里士多德运动观念的重大变革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著名的“落体运动法则”:落体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据此理论,一个重10千克的物体,其下落速度一定是重1千克物体的10倍。这种看法在经验中确实可以找到证据,比如一根羽毛就比一块石头后落到地面,但是也不难找到反证,比如一个同样大小的铁球和木球从等高处下落,几乎无法区分哪一个先到达地面。

伽利略决定用实验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人记载伽利略曾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做过自由落体的实验。结果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球同时落地,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过经后世史学家考证,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尽管如此,伽利略还是根据小球沿斜面滚动的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他发现小球滚动的加速度与小球的重量无关,只与斜面的倾斜度有关。斜面的倾角达到90度时,物体就成了自由落体。从1602年开始,伽利略着手研究相关的运动问题。1604年,伽利略设计了斜面实验,经过多次努力,终于探清了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的运动情况,他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没有准确的计时装置,他先后用过脉搏、音乐节拍和水钟。他先发现球滚过全程四分之一所花的时间,正是滚过全程所花时间的一半,最后更为精确地知道,在斜面上下落物体的下落距离同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落体定律。因此他的实验明确的表明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重量无关。这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念的重大变革。

匀速运动与匀加速运动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首先遇到了概念上的困难,因当时还没有人对速度进行过定量和定义。伽利略虽然发现了落体定律,但却错误地认为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后来才认识到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对于伽利略来说,重要的是先对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进行定量和定义。在《两门新科学》中,这样的概念终于以公理的形式被创造出来。匀速运动是指运动质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里经过的距离皆相等,匀加速运动是指运动质点在相等的时间间隔里获得相等的速率增量”。有了这两个新概念,人们就能从斜面实验中获得更多的教益。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后继续沿着桌面滚动,此时斜度为零,重力的作用为零,不再有加速度,因此,球就会永远保持匀速运动。这意味着,外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对亚里士多德运动观念的重大变革。后来牛顿将之概括为运动第一、第二定律。

地心说与日心说

(1)地心说

中世纪时,基督教会宣扬的宇宙观是宇宙是一个封闭的大盒子或大帐篷,天是盒(篷)盖,地是盒(篷)底,圣地耶路撒冷居盒(篷)底的中央,日月星辰悬挂在盖上,此即所谓的“宇宙帐篷说”。后来,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提出的希腊宇宙体系逐渐深入人心,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理论融入基督教神学之后,地心理论即获得了正统地位。地球居宇宙中心的思想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人类及其居住的地球被置于上帝的怀抱之中,沐浴着上帝的光辉,并被圣恩所笼罩。上帝位处宇宙的最外层,推动着宇宙的运行,注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还被赋予一种人间的等级结构,即天上高贵,地下卑贱,越往高处越进入神圣美妙的境地。但丁的《神曲》对这一等级宇宙体系作了诗意的描述,在《天堂篇》中,但丁在少女贝亚德的引领下依次上升到了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原动天),并在原动天那里窥见了上帝的景象,沉浸在至高无上的幸福之中。

(2)日心说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地心说体系已是破绽百出。文艺复兴时期已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天文学家对它表示怀疑。但真正打破该体系的是16世纪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

哥白尼发现托勒密的理论虽然可以给出同观测资料相符合的数据,但他描述的天空图景显得复杂凌乱,毫无统一性和规律性。经过多年悉心研究,哥白尼得出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结论。他在1510年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动,只有月亮才真正围绕地球旋转。以后哥白尼又根据亲自获得的20多项新的观测事实和大量复杂的数学计算结果,对上述结论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1530年,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日心说的建立工作。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动论》中,哥白尼向人们描述了他的宇宙图景: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有五颗当时已知的行星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天体运行论》发表后,遭到了马丁·路德的反对和责难,他把哥白尼叫做“想要把天文学这门学科弄颠倒”的蠢人。但并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70年后的1616年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300年后才解除禁令。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其不朽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这里所谓的“自然哲学”实际上就是指物理学。在古代,自然科学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定义和注释”和“运动的基本定理或定律”。这部分虽然篇幅不大,却极为重要。第二部分是这些基本定律的作用,包括三篇:第一篇是研究万有引力的;第二篇是讨论介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三篇是“论宇宙系统”。在该书的第一部分中,牛顿首先给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质量、动量、惯性、力及向心力下了定义,说明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含义。接着陈述了他总结和创立的运动三定律和矢量合成原理。牛顿对运动三定律的表述如下:

运动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将保持它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外力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运动第二定律:运动的变化与所施的力成正比,并沿力的作用方向发生。

运动第三定律:每一个作用总是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和它对抗;或者说,两物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永远相等,并且各自指向对方。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完美的力学理论体系,说明了当时人们所能理解的一切力学现象,解决了行星运动、落体运动、振子运动、微粒运动、声音和波、潮汐以及地球的扁圆形状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后二百多年中,再也没有人补充任何本质上的东西。直到20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问世,才使力学扩大了范围。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发现

18世纪以前,人们都以为土星就是太阳系的边界。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有了突破。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舍尔在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时,发现在土星之外的金牛座群星中有一颗既不像恒星又不是彗星的星星,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麦斯克雷弄清楚了它是一颗前所未知的行星,新行星以希腊神话中的萨都恩神(土星以此命名)的父亲、天神乌兰纳斯来命名新行星,中文译为天王星。

其后人们按照当时的观测编制了天王星的运行表。但到了1830年,人们发现它的实际运行情况与运行表所推算的数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根据万有引力理论,这种“越轨”现象使天文学家们考虑到在它的附近可能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干扰着它的运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可以从天王星的行为中推算出这颗未知行星的位置。1845年10月,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首先得出了计算结果,但未被引起重视。1846年8月,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经过自己的计算,公布了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参数。三个多星期后,德国天文学家加勒根据勒维烈计算的数据果真找到了这颗行星,这就是海王星。海王星的发现是牛顿力学在天文学运用上的伟大胜利,它标志着天体力学已趋于成熟。

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经典力学作为近代力学革命的最终成果,它的建立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为力学学科确定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使力学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达到成熟和完善,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第二,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大综合。自古以来,天上和地上被看作各自遵从不同的力学运动规律的两个世界,经典力学打破了二者之间的界限,把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的普遍规律,从力学上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从而把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三,把人们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从运动学的水平提高到动力学的水平。经典力学不仅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图景,而且揭示了运动的原因,使人们既了解物体怎样运动,又能够说明为什么这样运动,这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深化了一步。第四,把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从变化的结果提高到对变化过程的认识。

墨家的力学思想

墨家成员在农业、手工业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墨经》说:“动,域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机械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移动。《墨经》还讨论了机械运动的一些形式。一种是平动,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要运动就一块运动,要静止就一齐静止。另一种是转动,即物体轴线以上的各个部分都在改变位置。还有一种是滚动,即圆物外表的各部分都能同地面接触。

物体改变位置的原因是什么?《墨经》的回答是:“力,形之所以奋也。”形指的是具体的物体,“奋”就是动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同牛顿经典力学对力的看法基本一致。

墨家已经认识到重量对于物体的普遍性,并猜测到物体的重量同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墨经》说:“重之谓。下,举,重奋也。”这就是说无论物体下落,还是物体举起,都是同重量有关的。

狭义相对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题为《论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此后,爱因斯坦又连续发表几篇论文,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全部框架。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第一个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选择任何一个参照系无关;第二个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对任何一个参照系而言,光速都是相同的。从两个基本假设出发,爱因斯坦得出如下新的结论:(1)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2)运动着的时钟要变慢。(3)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4)同时性是相对的,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发生的事情,在另一个运动着的惯性系中测量便不是同时发生的。(5)如果物质速度比光速小得多,相对论力学就变为牛顿力学,比起牛顿力学来,相对论力学具有更普遍的意义。(6)物体的能量等于物体的惯性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都是远远小于光速的运动,根本无法察觉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描述的相对论效应:长度变短、时钟变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运动能变成现实的话,一个以这样速度运动的人,在另一个静止的观察者看来就可能只是一条线。另外还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一个人坐上光子火箭,以接近光速的高速度去作星际航行。一年后他回来了,发现儿子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自己还是那样年轻。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上方一日,人间已一年”就可用相对论得到解释。

广义相对论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创立广义相对论的工作,并于1916年写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这篇论文的发表宣告了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广义相对论实际上是关于空间、时间与万有引力关系的理论,它指出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狭义相对论已指出时间、空间是一个整体,即四维时空。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指出,物质的存在会使四维时空发生弯曲,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如果物质消失,时空就回到平直状态。

广义相对论认为,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如地球上的自由落体,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等,是弯曲时空中的自由运动──惯性运动。它们在时空中描出的曲线,虽然不是直线,却是直线在弯曲时空中的推广──短程线,即两点之间的最短线。当时空恢复平直时,短程线就成为通常的直线。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来说明时空弯曲。假如四个人各拉紧床单的一个角,床单这个二维空间就是平的。放一个小玻璃球在上面,如果不去推它,它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假设床单是足够光滑,微小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如果在床单中央放一个铅球,床单就会凹下去,这个二维空间就弯曲了。这时,如果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它就会滚向中央的大球。按照牛顿的观点,这是由于大球用“万有引力”吸引小球。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则是由于大球的存在使空间弯曲了,并不存在什么“引力”,小球落向大球乃是弯曲空间中的自由(惯性)运动。

当然,上面这个比喻,说的只是“空间”弯曲,而广义相对论说的则是四维“时空”的弯曲。太阳的存在使四维时空弯曲了。行星绕日运动,就是在弯曲时空中的惯性运动,行星轨道是四维时空中的短程线,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万有引力。

广义相对论指出,在引力场的区域,空间的性质不再服从欧几里德几何,而是遵循非欧几何,并得出结论:现实的物质空间不是平直的欧几里德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即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大于180度、曲率为正的空间),它的弯曲度取决于物质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引力场的强度也大,空间弯得也厉害,时间也要相应地变慢。爱因斯坦为了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他作出了三个预言:

第一,水星近日点的运动。自1859年发现水星近日点的运动以来,有每百年43秒的变动是用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曾有人怀疑这是由一颗未发现的星引起的,但天文观测一直没有发现这颗星。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通过理论计算说明,太阳引力使空间弯曲,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每百年就应有43秒的剩余值。

第二,光谱线的引力红移,即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应向红端移动。这一结论后来被天文观测所证实。

第三,引力场使光线偏转。爱因斯坦预言,光线经过太阳表面,将会发生1.75秒的偏转。1919年5月29日发生日全食,在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的建议下,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了两路观测人马,分赴巴西北部的索布拉尔和西非的普林西比岛,拍摄了日全食时在太阳周围看到的恒星照片。爱丁顿把这些照片和半年后的夜晚拍摄的天空同一位置的照片进行细致的对照,最终结论是,星光在太阳附近的确发生了偏转,并且数值与爱因斯坦的预言极为接近。这结果一公布,立即轰动了世界。人们开始把爱因斯坦与牛顿相提并论。

经典力学的困境

在经典力学体系中,时间和空间的量度是绝对不变的。正如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写的:“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随着生产实践,特别是科学实验的发展,却出现了一些由“绝对时空观”解释不了的实验事实。比如,电磁波、光的传播和快速的电子运动,等等,都不遵循牛顿的力学定律。为了检验以太存在的假说,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逊和莫雷,利用光的干涉效应,全神观察干涉条纹的移动,试图探测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速度,寻找以太绝对静止坐标系。虽然实验本身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但是并未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这个实验被许多人所重复,结果都相同。实验的“零”结果否定了以太风的存在,这就是以太的飘移实验。很显然,新的发现与古典理论发生了矛盾,迫使人们重新考虑、大胆怀疑绝对时空观的正确性。新的实验表明,牛顿力学的致命弱点,就是把时空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牛顿理论的终极真理性被否定了。这种状况表明,一种新的更为普遍性的理论的产生已成为不可避免了。

普朗克和量子论的发展

普朗克(1858—1947)是近代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尔。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1900年,他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普朗克作了《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激动地阐述了自己最惊人的发现。他说,为了从理论上得出正确的辐射公式,必须假定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数值就叫能量子,辐射频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数值ε=hν。其中h,普朗克当时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现在叫做普朗克常数。由此,量子论创立。由于这一发现,普朗克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生发表了215篇研究论文和7部著作。在普朗克诞辰80周年的庆祝会上,人们“赠给”他一个小行星,并命名为“普朗克行星”。量子论不仅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故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第一个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其他问题上的是爱因斯坦,他建立了光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中出现的新现象。此外,玻尔、德布罗意等许多科学家也对量子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量子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典量子论(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索未菲,康普顿),量子力学(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伯,约尔丹,玻恩)以及最新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或量子场论。但是,否定量子论或对它有疑问的科学家也不少,即使是赞同量子论的科学家之间也有很大的争论,如爱因斯坦和玻尔。尽管人们对量子理论的争论一直没有消除,但它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就却是令人吃惊的。用量子理论来研究金属和宝石这些晶体,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银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却不透光,金刚石不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却透光?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量子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处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的原理,为晶体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且量子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美好。科学家认为,量子力学理论将对电子工业产生重大影响,是物理学一个尚未开发而又具有广阔前景的新领域。

3.插图说明

《伽利略望远镜及伽利略观察到的月亮》

1608年,荷兰的眼镜匠利帕希(1570—1619)造出了第一架望远镜。事情是极为偶然的,他的一个学徒没事干时拿两个透镜片在眼前对着看,结果发现远处的物体变得近在眼前而且清晰,学徒将这件怪事告诉了利帕希,利帕希经试验证明确实有这种效果,他就将两个透镜片装在筒里,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望远镜。第二年,伽利略从朋友那里得知这种新仪器,他立即动手制作了一架,并且不断改进,于12月造出一架能放大约30倍的望远镜。

用这架望远镜,伽利略首先发现了月亮上的山脉和火山口,次年1月,他又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这一发现对于证实哥白尼学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托勒密学说的维护者们有一个很强的理由,他们说只有地球才可能有天体绕着转动,因为这些天体是地球的仆从。3月,伽利略将他的新发现写成了《星界的报告》一书,在书中叙述了他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新天象,即月亮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木星有四颗卫星,它们绕木星而不是绕地球转动,银河由大量恒星组成。

4.参考书目

《百年科学发明》,黄天祥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百年科学发现》,姜岩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大突破:20世纪重要科技发明与发现》,王一川主编,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科学技术史新编》,施若谷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青年必知科学历程手册》,刘里远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科学的故事》,林成滔编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黄理稳、李学荣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基督教的神创说

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创造的

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和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联系中国的创世说,说明神创说长期盛行的原因

问题探究

对比分析

迷信、愚昧阻碍社会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

细胞学说和早期进化论

施莱登、施旺提出和确立细胞和细胞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

通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

材料分析

教师点拨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论观点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引言从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达尔文的主观努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和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必然性。旨在说明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家顽强探索、大胆创新的结果。引言提纲挈领,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正文的理解。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第一目“谁是万物的创造者”。教材以简捷的笔触叙述了进化论诞生之前,世界各种文化对生命起源的共同认识──神创说,着重介绍了基督教世界的上帝创世说及由此而形成的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

(1)世界是神创造的──神创说

由于神创说是本课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对神创说作简单介绍,以便使学生明白几千年来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总体认识,并为分析神创说统治世界几千年的原因奠定基础。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并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都认为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这就是神创说。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是当时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基督教神学也由此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在7天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世界,最后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人,他用泥土创造了男人亚当,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他们就是人类的始祖。所以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本原。基督教神学还为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辩护,这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基督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神学教义也被奉为金科玉律,一切与其不符的学说则统统被斥之为“异端”而遭无情打击和迫害,由此形成了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

教学建议,本目不是教学重点,不用花费太多的力气,但要注意:第一,可适当引用《圣经》中的有关故事来烘托课堂气氛。第二,可利用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神创说”能够成为生命起源的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教材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生物进化论诞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1)生物进化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教材从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进化论能够在19世纪中期诞生的历史条件。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是催生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条件。16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开始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相继发生。这三大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基督教神学,摧毁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深入人心。这就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展,思想文化领域更加开放,风气更活跃。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论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飚突进的时代,英法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世界市场扩大的需求,工业革命从英国兴起并进而席卷欧洲,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长足进步,这为生物学研究创造了条件。19世纪初期,生物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说是德意志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于1838~1839年建立的。该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每个细胞不仅能独立地活动,而且能作为整个机体组成单位而行使其功能。这就揭示了所有生命现象的本质统一性。细胞学说被恩格斯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为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在叙述时涉及面宽,跨度大。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纳,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进化论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政治、经济、思想、科学几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2)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本段教材介绍了早期进化论观点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其中着重讲述了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

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阐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总结。从18世纪后期开始有许多学者探讨过这个问题,并为此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把生物进化作为一门科学进行探讨,并首次提出系统进化学说的是19世纪初(1809年)的拉马克。半个世纪后,即1859年,科学的生物进化论诞生了,其主要代表是达尔文。此后,进化论又为孟德尔开创的遗传学所修饰和发展,终于发展成现代进化论。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可概括为:生物是进化的,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种产生,旧种灭绝;生物的进化是连续的,没有不连续的突变,自然界没有飞跃;生物间有共同祖先,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其中前三点讲的是生物进化,最后一点讲的是进化机制,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达尔文认为,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即每个物种产生比能存活的多得多的后代。但生物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他们的生存必须通过竞争来实现。这里的竞争有种内竞争、种间竞争、还包括生物同无机环境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物种不断发生变异,有些变异对生存比较有利,有些则不利。这样就出现了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现象。上述过程就是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生物经自然选择后的性状会遗传给后代。

达尔文学说是对进化论研究成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总结,是进化论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现代进化论的主要理论源泉。达尔文的思想品德和治学态度也是出类拔萃的。正如有人所说,他的勇敢无畏的正确结论来源于他长期对自然界生物的无与伦比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积累,来源于他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勤奋的工作精神。就像进化论本身一样,是长期细微工作的有利选择和积累的结果。

生物进化理论的诞生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本段内容建议教师应做到:第一,由于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枯燥、难懂。在学习时,教师应补充一些生动的实例,深化学生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第二,通过对比拉马克与达尔文理论,得出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对生物学一次全面的总结。启发学生从继续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辉煌科学成就背后科学家的艰辛和努力,领略其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作风。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质的目的。

(3)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本段教材主要从思想、宗教、科学和政治等方面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进化论思想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结束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正如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达尔文进化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

进化论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在达尔文以前,人类对生物界的产生和发展基本上处于无知的阶段。达尔文学说的创立,才成功地使生命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归结为自然的原因。它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这不仅丰富、发展了生物学本身,也使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统一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并使它们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

进化论思想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亡。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著书翻译,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他们高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以期唤醒国人。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学习本段内容建议教师:第一,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生物进化思想的影响,从中体会科学创新、思想创新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二,教师可利用中的材料强化进化论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第三,教师可补充进化论问世以来,不断遭到攻击和非难的材料。以此来说明进化论和神创论的斗争是长期存在的及新生事物成长的艰难性和旧事物的顽固性。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为了了解学生对生命起源之谜的认识程度,以便因材施教。教师可首先采用谈话法询问学生关于生命起源方面的知识大家知道多少?然后向学生介绍除“神创论”外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天外胚种论”即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天外飞来的;“自然发生说”即地球上的生命亘古就有;“化学起源说”即生命的起源是通过化学途径实现的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关于“谁是万物的创造者”一目的教学。建议首先让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然后让学生回答阅读教材从中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从世界各种文化传统是怎样叙述万物起源的?基督教是怎样宣扬神创说和进行精神统治的?中国古代传说与《圣经》中的说法有什么异同?等几方面进行点拨,另外应着力引导学生从生产力落后,生物知识缺乏;统治阶级的需要,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等方面分析造成神创说长期流行的原因。

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目的教学。导入时教师可利用引言和教材设计一些问题。问题一:达尔文所说的假说是指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引领学生进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目的学习。生物进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教学,教师可提出问题二:生物进化论早不产生,晚不产生,为什么偏偏于19世纪中期由达尔文创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思想解放的洗礼;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知识的积累;达尔文的努力等方面得出结论。生物进化论产生的教学,教师指出生物进化论的科学阐述有一个过程并指导学生概括掌握拉马克和达尔文各自的观点即可。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中的材料,让学生总结概括进化论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于本课小结。教师可从学习本课内容你得到哪些启示,进行总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内容时,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展示一段狼与驯鹿、狼与羊的材料或影视资料。

材料:在西伯利亚草原上放养的驯鹿,最大的天敌是狼,为了保护驯鹿,猎人主动消灭了草原上的狼。结果却使驯鹿大量繁殖,数目急剧增加,品种迅速退化,并且由于驯鹿过度啃食草原,导致该草原也退化了。

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狼、驯鹿、草原之间存在着生存竞争。狼的存在,虽然可以捕杀部分驯鹿,但可以使健壮的保留下来,并把优秀的素质传给后代。相反,没有了狼的制约,驯鹿品种和草原反而都退化了。正是自然选择保持了生物界的平衡,使各物种得以正常生存。也告诫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共生共存。

案例二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斗争时,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幻灯以下材料和图片。

图片:一张讽刺达尔文的漫画(一只大猩猩手里拿着一只骷髅头在端详、沉思)

材料:19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教育部竟明文规定,中学生物学课本除进化论外,必须还有神创论的内容,而且两者的页数要各占一半。在田纳西州,进化论被禁止讲授;南加罗来纳州,官方教科书上竟然不准提“进化”的术语和“达尔文”的名字。

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现在看来,是非常幼稚荒唐的,但这些仅从主观想像出发、带有阶级偏见、片面的唯心主义说教,在近两千年来却使人们坚信不疑。这说明要改变一个众所周知的固有观念实属不易,而改变一个载于至高无上神圣经典里的观念更比登天还难;科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斗争将是长期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任重而道远。

四、问题解答

1.中国古代传说中是怎样讲述万物创造和人类由来的?它与《创世纪》中的说法有什么共同点?

解题关键:世界是神创造的──即神创论

思路引领:了解中国古代关于万物和人类由来的传说,并与《创世纪》进行对比。

答案提示:盘古开天地,天地生万物;女娲造人类。人是神创造的。

2.读完这几个材料,你从中看到晚清时期我国进步知识分子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解题关键:生物进化思想的社会意义。

思路引领:把生物界的自然选择与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现实联系起来。

答案提示:痛感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和国家民族的落后不幸,希望人们能够以生物进化为鉴,并遵生物进化之理,变法图强,卓然自立于世界。

一、本课测评

1.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思路引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答案提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种产生,旧种消灭;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

2.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科学创新、思想创新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思路引领:影响涉及思想、宗教、科学和社会运动

答案提示: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

(河北省栾城中学霍拴吉)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虽然天运变矣,而有不变者行乎其中。不变惟何?是名“天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夫而后独免于亡,而足以自立也。而自其效观之,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择者择于自然,虽择而莫之择,犹物竞之无所争,而实天下之至争也。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天演论》(赫胥黎著,严复译)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2.课文注释

神创说

长期以来,统治人们思想的是人和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督教的神创论。

《创世记》是古犹太教的教义经典《圣经·旧约》的开篇之作,它的叙述始于上帝创世:“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由此上帝开始了创造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过程。

基督教的《圣经》里也有一个大同小异的创世的故事,说上帝耶和华刚刚创造了天地之后的世界是一片荒芜不毛之地,于是上帝就为大地降下甘霖,使地上长出植物。而后耶和华又按照自己的模样用泥土造了一个男人,取名叫“亚当”,并且在东方造了一个花木繁茂、到处长着鲜美的果子的伊甸园给亚当居住。后来,上帝感到亚当一个人很孤独,就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又造了一个女人并取名叫“夏娃”。后来,夏娃偷吃了禁果,惹怒了上帝,上帝就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贬到尘世里生活了。亚当和夏娃就成为了以后所有人类的祖先,他们的后代不断地在地上繁衍。人类繁衍多了,许多人开始堕落,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罪恶,发了一场大洪水。但是慈悲的上帝又感到一些善良的人以及许多生灵是无辜的,就造了一条叫做诺亚方舟的大船,拯救了他们。

中国的创世说

盘古开天地

传说,最初天地混沌未开,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分开了,阳清之物上升为天(民间至今有蛋清上升为天之说),阴浊之物下沉为地(民间至今有蛋黄为地之说)。盘古在天和地的中间,一日变九次(“九”是虚数,意思是多),神奇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一日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经很高了,地已经很厚了,盘古身材也很长了。等到盘古死的时候,他的头化为了四岳,眼睛化为了太阳、月亮。身上的血液脂膏变成了江与海,身上的汗毛和头发变成了草木。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的头为东岳,他的腹部是中岳,左臂是南岳,右臂为北岳,脚为西岳。先辈说,盘古哭泣的眼泪变成了江河,呼出的气是风,发出的声音是雷,眼中的瞳孔变成了电。又说,他高兴的时候是晴天,发怒的时候是阴天。还有的说,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石头,精髓变成了珍珠和玉石,流的汗是滋润大地的雨水。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种小虫子,因感受到风吹,都变成了大地上的人。总之,宇宙即盘古,盘古即宇宙。盘古又是与天地同生长的巨人。

女娲造人

传说女娲是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女神,人首蛇身,神通广大。据说她跟众神合作,共同创造了人。《淮南子·说林训》上说:“天神黄帝在造人时决定男女性别,天神上骈负责造出人的耳朵和眼睛,天神桑林专管造出人的手足。这样来造人,尽管一天有多次化育(女娲七十化),可是毕竟速度太慢了些。于是女娲便想出个新办法,用手抟黄土造人。她将黄土加上水和成泥,在手中揉搓着,捏成了一个个小泥娃娃。说也奇怪,这些小东西刚一放在地上,就活了起来。女娲很高兴,用辛勤的劳动,不断地创造了自己的儿女。可是这样,一个一个地捏,还是太费力气:于是她又想出一个更简便的办法,把一箱荆条编成的大绳,放在黄泥上一甩,甩出来的泥点立刻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大地不久便出现了一群群活蹦乱跳的男男女女了。伟大的女神就这样造出了千百万的儿女,让大地布满了人类的足迹。

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的建立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一文,认为,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是细胞,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第二年,施旺把施莱登的观点推广到整个生物界,他在该年发表的《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用大量资料证明,动植物有机体的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它们的一切组织都是由细胞发展而来的,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从而打破了动植物的界限,把二者在细胞基础上统一起来。施旺还首先提出了“细胞学说”这一名词。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以后,又经过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并证明了它们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从而使细胞学说趋于完善。

拉马克与早期进化论

拉马克(1744—1829)出生于法国皮卡第,曾经在教会学校读书,当过兵,22岁退伍后开始生物学的研究。1778年,出版了专著《法国植物志》,奠定了他在法国科学界的位置,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794年,当他已经50岁时,开始转向无脊椎动物的研究。是他首次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他的主要著作是:《无脊椎动物系统》和《动物学哲学》。在研究过程中,拉马克发现,古今生物形态虽有很大的不同,可它们之间都有血缘关系。他相信今天的生物是古代生物进化来的。他认为物种的稳定性只是一种错觉,物种的进化是逐渐的、缓慢的过程,而人类的寿命又很短暂,所以不易发现这种进化。他坚信自然界总是循序渐进地产生各种生物的,最先产生的是最简单的生物,后来产生的是复杂的生物,这就形成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系列。拉马克还认为外界环境是引起生物变异的直接原因。生物有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经常使用的器官越变越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渐渐退化了。不仅生物的先天的形态可以遗传,这种后天获得的特性也可以遗传。这就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学说。

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1831年起,他随“贝格尔号”考察舰进行环球考察5年。在整理考察资料和实物标本的基础上,经长期研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的进化论。他还通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和《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等著作,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他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由于繁殖过剩,不可避免地存在种内和种间的生存竞争。生物经常发生的微小变异,在生存竞争中,有利于个体生存和后代繁殖的变异被保留,不利于个体生存和后代繁殖的变异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便形成新种。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一个原始的物种会发生性状分歧,演变为多数物种。

达尔文的学说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生物进化论的提出,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虽然牛顿承认了上帝的第一推动力),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斯宾塞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之前,斯宾塞已形成普遍进化的思想。另外,他也从马尔萨斯那里接受了生存斗争的观念。1851年,斯宾塞发表《社会静力学》,引起知识界的注意。此后,他完成了10卷本的《综合哲学》的创作。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后,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社会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虽然社会达尔文主义存在着很多错误,是不可取的,但正是斯宾塞的推广使“进化”一词家喻户晓。从此,进化论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

严复与赫胥黎的《天演论》

(1)赫胥黎的《天演论》

《天演论》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作者赫胥黎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朋友,也是达尔文学说的忠诚拥护者。《天演论》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正文是赫胥黎1893年在一次学术讲座上的讲稿,导言是1894年他在讲稿付印前添写的,较正文还长些。书的前半部分介绍进化论,后半部分讲伦理学。《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奠定的,赫胥黎坚持并发挥了这一思想。

(2)严复与《天演论》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严复选译了部分导言和讲稿的前半部分。严复翻译此书不尽依原文,而是有选择地意译,甚或借题发挥,因此鲁迅先生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一个“做”字,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严复翻译此书的良苦用心。

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借《天演论》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天演论》揭示的这一思想,结合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西方哲学思想,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之后,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Darwinism)是指一种思想,认为社会可以和生物有机体相比拟,社会与其成员的关系有如生物个体与其细胞的关系。这种思想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思想常被利用来强调人种差别和阶级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战争不可避免等。

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其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否定。但是这种观点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规律搬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公开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正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理论依据”,早期资本主义才得以“理直气壮”地在各国内部对广大民众施行压榨和掠夺,并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动殖民战争,进行殖民统治,以实现其原始的资本积累。因为,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的“伦理”,“强者”可以欺凌和压榨“弱者”;“优秀民族”可以掠夺、统治乃至任意宰割“劣等民族”。显然,殖民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武器”,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泛滥,会造成下面的恶果:1.为了“强兵”而竞相扩充军备。2.为了“强兵”就必须“富国”,而“富国”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工业化,于是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工业化道路。3.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以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现象来看待人类社会,是把人类兽性化,其结果只能是人类社会的颓败,而不是真正的进步。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全球的泛滥,只能导致人类向兽类的退化,甚至是向比兽类更兽类的退化,而绝不可能有利于人类向更美好的生命形态进化。

因此,要想克服愈演愈烈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就必须弘扬以“仁爱”、“慈悲”、“无为”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严肃的批判,肃清其流毒,以求改弦更张,除旧布新,为人类社会谋求一条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

3.参考书目

《神话传说三百篇》,么书仪选编,大连出版社1999年

《科学的故事》,林成滔编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青年必知科学历程手册》,刘里远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进化论教程》,李难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问题探究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电气时代”

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

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蒸汽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及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电的发明及广泛使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这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文字和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两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科学技术进步的意义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以“你”的生活为切入点,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蒸汽和电的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建议教师以引言内容为素材,通过设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如汽船、火车、电灯什么时间什么人发明的?其发明又是怎样改变了人们生活?在学生回答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材从两个方面阐释了蒸汽机与社会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18世纪60年代以前蒸汽机的使用情况,随后重点阐述了18世纪60年代以后瓦特研制和改进成功“万能蒸汽机”的过程和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1)蒸汽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很早以前,就有人设想把蒸汽作为动力使用,但真正把蒸汽动力用于生产,却是17世纪末以后的事情。1698年,托马斯·萨夫里发明了蒸汽唧筒,用于抽干矿井里的水,18世纪初,T·纽科门在改进萨里夫蒸汽机的基础上,制造了一种大气压力蒸汽机,主要用于矿井抽水,但它们都存在明显缺陷,不能作为动力机普遍安装。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规模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建造起来,但这时的动力主要是利用河流里的水力,在这方面,有很多缺点,因为工厂都必须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这些地区交通不便,而且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动力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人们都希望找到便捷可用的动力,驱动不同机器。

(2)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室当实验员时,负责修理纽科门蒸汽机,他勤奋好学,善于钻研。18世纪60年代,瓦特经过仔细研究,研制出了新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在汽缸之后加了一个冷凝管,大大减少了热量浪费,效率成倍增长,但还有很多缺陷。瓦特又对蒸汽机做了进一步改进,将蒸汽机的动力臂由原来的直线运动改为连续均匀的圆周运动,这样就可以驱动其他的机器工作。这种蒸汽机突破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机器动力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可控制的任何强度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种工作机,被称为“万能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首先在一家纺纱厂投入使用。1789年,瓦特获得专利,瓦特蒸汽机很快普及开来,除用在纱厂之外,还应用到冶金厂、面粉厂,并在后来应用到运输业中。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第二,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导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第三,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瓦特蒸汽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问世的?瓦特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如何?为何称其为“万能蒸汽机”?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教学时,还可以请同学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时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早期蒸汽机、瓦特蒸汽机和使用蒸汽机工厂的情况,可以利用图片资料及影像资料为学生再认当时历史,并分析工厂的特点。也可把下列归纳制作多媒体动画:畜力、水力、风力→万能蒸汽机→发明和使用蒸汽机热潮,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相关知识。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工业革命进入科技阶段,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等几个角度思考。注意让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和历史事实畅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目“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教材从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历史过程。

(1)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历史纵横、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等部分。为使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建议为学生播放有关的历史音像资料。重点渲染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从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到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电池;从183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到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可以看出,电力的发现及应用凝聚着几代科学家的不懈研究,在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真理的追求精神,使学生形成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和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世界观。教学时也可请学生思考发电机的发明过程有何特点等问题。

(2)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主要动力的原因:发电机的完善和改进;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电力的优势(方便、便宜、能量大)。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可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而成为工业发展重要动力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阅读本部分内容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师生在答疑过程中,完成本部分学习任务。由于本问题学生容易答出,所以教师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

(3)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

教材从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电机和电动机相继问世,使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反过来也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具体展示有关电力的重要发明,也可以请学生说出所了解的其他电力发明,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为什么称为电气时代”?这个问题。从“电气时代”到来的过程,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科学性。

第三目“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教材从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革。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介绍,建议教师补充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在蒸汽机使用前后的情况,使学生通过数据得出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结论。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

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介绍本部分内容时,建议教师补充有关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容,并补充有关材料论证世界形势的变化。同时,注意强调本段内容中出现的关键词句,如“开始”等。

(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可使学生认真阅读“历史纵横”和教材相关内容,观看两幅历史图片,深刻领会本目内容。教师也可提出问题“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体现在哪些方面?”由学生做答。

做本课小结时,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内容,通过回答其中问题,自己进行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蒸汽时代”到来一目教学。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掌握的程度。例如,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蒸汽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问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瓦特蒸汽机称为“万能蒸汽机”可引导学生就其原理、使用情况、优良性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可组织学生讨论“瓦特蒸汽机如何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蒸汽机问世后,工业革命怎样轰轰烈烈展开的?”最终得出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的结论。

“电气时代”一目,教材出示了两幅历史图片《法拉第和电磁感应实验》《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展示了电气时代到来的历史过程。教学时可以将这两幅图片(教师还可补充电话、电车、电影、无线电波等)作为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在学生学习这些图片之前,可播放历代科学家对电探索的音像资料,使学生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是几国几代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结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为何称为“电气时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一目,教师可提出系列问题。如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何称为“电气革命”?生产力大发展如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点可以和教材引言部分相联系)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最后小结可以利用的内容进行。请学生阅读,然后完成其中的问题。也可由学生自己谈学习心得。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蒸汽时代”的到来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原来可利用的动力有哪些?各有什么缺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一种任何地方都能装置的动力机,在当时便成为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瓦特蒸汽机应运而生。

案例二在分析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时,可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展示图片《使用蒸汽机的工厂越来越多》,请学生回答工厂的特点是什么?(规模大,使用机器生产,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

案例三在介绍“电气时代”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图片“法拉第和电磁感应实验”。

案例四在分析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40年增至3000万吨。

材料二: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运输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融进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蒸汽机的发明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大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共产党宣言》

四、问题解答

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蒸汽机和电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解题关键: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思路引领:机器的普及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世界日益成为整体;人民生活的变化。

答案提示: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展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本课测评

1.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发明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解题关键:相同点:时间长、前人经验的总结升华。不同点:科技含量不同。

思路引领:长时间的摸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

答案提示:相同点: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发明;经过长时间的探求;都是对前人探求成果的总结和升华。不同点:科技含量不同: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初步将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则是在科学理论(电磁感应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范围不同:蒸汽机的发明在英国进行。而发电机的发明越过一国的范围,更具广泛性。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范围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表明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速度加快。

2.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事例,简要谈谈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解题关键:举出事例;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思路引领: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答案提示: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蒸汽机发明以后,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蒸汽时代到来;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气时代”到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2.争鸣

(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赵阳)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特别是在欧洲,由于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一边,而绝大多数人则一无所有,起初是资产阶级获得了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后就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只能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一切阶级对立的消失而告终。──但是经过长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学会了寻清楚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方面的影响,并且因之我们就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课文注释

蒸汽机的早期历史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蒸汽的动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据说曾设计过一种利用蒸汽开动大炮的图样。后来,很多人都曾做过利用蒸汽作动力的实验。17世纪后期,法国工程师巴本(1647—1712)开始把蒸汽动力技术的设想付诸实施。1680年,他在英国试验成功了第一台可以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实验型的蒸汽泵。1695年,英国工程师塞维利制造出了几台蒸汽泵,已能用于抽水,并含有最初的蒸汽动力机的雏形,特别是他首次把蒸汽技术用于生产。塞维利把他发明的蒸汽泵称为蒸汽机,实际上它仍然只是一种把动力装置和排水装置结合在一起的蒸汽泵。此后,纽可门等人继续研制蒸汽机,并在1705年试制出了第一台真正可用作动力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被称为纽可门蒸汽机。纽可门蒸汽机发明以后,作为一种能够带动水泵的引擎,被用到采煤场与采矿场的矿井排水之中。用于实际生产之后,人们除了发现它的热效率仍然较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缺陷,无法广泛使用,仍需要继续改进。半个多世纪之后,瓦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改进成功。

瓦特改进蒸汽机

从1766年开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瓦特解决了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种种困难,终于在1769年生产了改进型的蒸汽机。这一年,瓦特以发明分离冷凝器,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个专利。但这种蒸汽机仍不够理想,主要问题是无法克服纽可门蒸汽机只能作往返运动的缺点,这就不能使蒸汽机变成能带动各种工作机的原动机。1781年,瓦特研制出了一套齿轮联动装置,凭借这套装置他终于把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他也因此获得了第二个专利。接着,为了进一步提高蒸汽机的效率,增大蒸汽机的动力,瓦特对汽缸本身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782年,瓦特试制出了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把原来的单向汽缸组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改为高压蒸汽,他也因此取得第三个专利。真正意义上的瓦特蒸汽机终于制成,并在1785年运用于工厂生产。

伏特电池

伏特(1745—1827)是意大利科学家,18世纪末,伏特发现导电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金属,它们接触时会产生电势差;第二类是液体(在现代语言中称为电解质),它们与浸在里面的金属之间没有很大的电差。而且第二类导体互相接触时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电势差,第一类导体可依次排列起来,使其中第一种相对于后面的一种是正的,例如锌对铜是正的,在一个金属链中,一种金属和最后一种金属之间的电势差是一样的,仿佛其中不存在任何中间接触,而第一种金属和最后一种金属直接接触似的。伏特最后得到了一种思想,他把一些第一种导体和第二种导体连接得使每一个接触点上产生的电势差可以相加。他把这种装置称为“电堆”,因为它是由浸在酸溶液中的锌板、铜板和布片重复许多层而构成的。1796年,他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用的标题是《论不同导电物质接触产生的电》。电堆能产生连续的电流,它的强度的数量级比从静电起电机能得到的电流大,由此开始了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伏特发明的电堆就是电池的始祖。后来人们称之为伏特电池,为了纪念伏特的贡献,人们把电压的计量单位命名为伏特。但是,由于伏特电池电极的极化损耗,电池所能提供的电流越来越小,这一点制约了伏特电池的更广泛应用,后来人们研制成了更先进的电池。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18世纪以前,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富兰克林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雷电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但没被认同。他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我被电击了!”后来,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

莫尔斯发明电报

美国人莫尔斯曾经是一名出色的画家。19世纪上半叶,电和电气新产品的发明和研制深深吸引了他,他开始研制电报。尽管他对电学一窍不通,但他决定一切从零开始,他搜集有关电学研究方面的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写了一本又一本的学习笔记,很快便掌握了电磁学有关理论。他把画室变为实验室,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但毫不气馁。1937年的一天,莫尔斯接通电流后,望着“啪啪”作响的电火花,陷入了沉思。突然产生了灵感:电火花是一种信号,没有电火花也是一种信号,没有电火花的时间间隔长,这又是一种信号。三种信号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每一种组合代表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这样只要用一根电线,通过接通或切断电流,就可以把信息传到另一端。这样,终于找到解决如何用电信号表示数字和字母这一关键问题的方法,为此他激动不已。莫尔斯的这一构思是这样的,只用两根导线(电报电流从一根导线流出,再从另一根流回来),靠“接通”或“断开”电路的方法,借助于“点”(接通电路的时间短)、“划”(接通电路的时间长)和“空白”(断开电路)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各种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简称“字符”)。例如,用一点一划表示英文字母“A”,用五个点表示阿拉伯数字“5”等。这就是至今还在沿用的“莫尔斯电码”。这一年,莫尔斯成功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传送“点”、“划”符号的机器,并起名为“电报机”。尽管这台机器设备简陋,通报距离只有13米远,但它是人类通信史上一台前所未有的电气通信工具。1843年,在莫尔斯的组织领导下,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建成了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架空明线),全长64.37公里。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心情激动地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庭会议厅中,右手紧握电键,当着众人的面,用他改进后的电报机──“莫尔斯电报机”向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1931),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12岁时就开始工作。他卖过报纸、蔬菜和水果,出版过周刊《先驱报》,担任过报务员,开过公司,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一千多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被世人称为“天才”,但是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其中重要的发明有留声机和电灯等,特别是电灯的发明。1878年,爱迪生开始对电灯的研制感兴趣。研制电灯的关键是找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还是没有成功。1879年10月21日,他用棉线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而且持续了45个小时。爱迪生并未满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验,用竹子纤维在碳化后可以做灯丝,灯寿命长达1200小时。为了给电灯提供电力,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建成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他的直流发电机功率达到600多千瓦,为几千用户提供照明用电。

法拉第

法拉第(1791—1867),由于对电磁学作出的贡献而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出生在英国一个铁匠的贫困家庭,只上过两年小学,十二三岁曾以送报获得微薄收入贴补家庭,14岁当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在七年的学徒期间,利用订书的空闲时间,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的书籍。后来,他毛遂自荐,在22岁时当了大化学家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直到退休,法拉第终生都在英国皇家研究院工作。他勤奋好学,工作努力,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1831年,法拉第经过7年反复试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制造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他又制造了一台利用磁力产生电流的机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从此,打开电能宝库的大门。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1819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开始揭示电和磁之间的关系。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经几年努力研制出自激式发电机,“廉价地、轻易地产生出无限强的电流”,被公认为电力技术最重要阶段的开端。但这种发电机还有许多缺点,又经过许多人的不懈努力,发电机逐步得到改进,到19世纪70年代,终于可以投入实际运行,发电机才真正由实验室步入实际生产领域。同时,使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迅速发展进步,并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电能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以按用户需要科学分配能量。电站可建在水源、燃料、交通各方面条件适合的地方,便于集中生产,集中管理,完全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经营方式。电力的广泛使用,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它也促使新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为信息时代到来提供了基础。

电车的发明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已经在为发明电车作出了种种努力。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在前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实际可用的电车。西门子开始制造了一种用木头制造的车子,在车的下面装了一个电动机,通过滑轮和钢丝绳将动力传给车轴,用140伏的直流电作动力,通过互相绝缘的左右轨道将电流输到车上。西门子的这种电车自然比达维德松的进了一步,因为使用蓄电池只能行驶很短的时间就必须拿下来充电了,电车也就开不了多长时间;而西门子的电车是通过轨道把电输送到车上的,于是就克服了这一不足之处。1881年,当这种有轨电车出现在德国柏林郊外的时候,人们奔走相告,许多人特地从市内和其他地方来到这里,专门是为了乘坐这种在铁轨上行驶的电车,亲自感受一下电气时代所带来的便利。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有轨电车”:有的悬挂在铁轨下方称为“悬垂式单轨电车”;有的骑跨在铁轨上面称为“跨座式单轨电车”;等等。1884年,美国工程师亨利通过架空线由远方的电站供给电能,然后再由触线杆连接架空线和电车的方法,制造出了无轨电车。

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农业发展,流动人口增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为人口流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流通,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等等;所有这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初步实现城市化。1844年,伦敦的人口已达到250万,设菲尔德也从一个小镇成为一个11万人的城市。工业革命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交通更加便捷,生活水平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许多方面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3.插图说明

《1851年伦敦博览会》

1851年5月1日,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英文名称是“GreatExhibition”,按英文的意思,可译为“伟大的博览会”、“巨大的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充分展示了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强大经济实力和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在这次世界博览会上,英国人用钢和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了主展厅水晶宫。水晶宫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耗用了4500吨钢材,10公顷的玻璃。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热闹非凡的气氛中开幕,在占地9.6万平方米的展区中,展览用的桌子总长约有13公里。这次博览会的本意在于展示英国工业技术的划时代成就,但维多利亚女王用外交方式,邀请各国参展,形成了“万国博览会”的格局。这一届博览会,美国展示的产品就超过了500项,如麦考密克收割机、科耳特左轮枪、固特异橡皮和口嚼式烟草等。在23个星期的展览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还有一头大象标本,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迸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4.参考书目

《科学的故事》,林成滔编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青年必知科学历程手册》,刘里远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发明》,宿春编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近代工业革命》,许永璋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自然科学史简编》,仓孝和著,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互联网的诞生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始;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之间的关系

探究互联网产生的背景以及信息革命和信息化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经济革命。中国应该积极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影响

分析图表

历史比较

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工作方式的革命;

生活方式的革命;

学习的革命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我们应转变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

面临的问题

对社会经济安全的影响;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对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个案分析

自主探究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建设“绿色网络”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信息化社会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知识经济。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诞生,知识经济的发展,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与面临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在美国出现,人类开始从工业化迈向信息化、知识化。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就是这种转变的突出标志。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然而,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感性认识,为深入认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是一段英国人对于互联网的看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被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杠杆”、“一切革命的胚胎”、“改变了全世界表面和一切事物状态”。邮政和电话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引言通过互联网与三者作用的比较,得出:互联网对社会进步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邮政、电话给人民的交往带来了哪些方便?问题二、互联网在中国已深入千家万户,它和印刷机、邮政及电话相比,有哪些优势?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互联网的诞生”。教材从互联网诞生的背景、过程、功能、特点以及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信息化社会开始。面对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息化战略目标。

(1)互联网诞生的背景

教材阐述了互联网诞生的科学背景和直接动因。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它是一个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耗资巨大且功能不够完善。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这个网路的基本要求是当战争爆发时,即使网路上的线路或设备部分遭到破坏,系统仍能正常运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全球信息网(WorldWideWeb),音译为万维网,顾名思义就是包罗万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网络。它是人们可以进行相互交流的抽象空间,主要由互联的文本页面、图像、动画、音像及三维世界构成。

(3)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丰富多彩。例如,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等等。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所有用途,而且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4)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既是科技革命的成果,也带来了一场经济革命。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互联网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实际谈谈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还可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畅谈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加深对互联网的理解。介绍,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的历程。

第二目“知识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在经济活动中,知识成为交换和应用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源于知识的增长,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储备。在当今社会,信息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教材从知识经济出现的背景、知识经济的含义、信息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知识和信息在当今社会的巨大作用等方面,展示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内容。

(1)知识经济出现的背景

教材从传统工业陷入了困境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两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出现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生态危机,这标志着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已走到了尽头。人们把钢铁、纺织、汽车、煤炭等传统工业称为“夕阳工业”。人们开始反省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高的经济。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经济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应运而生。

(2)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一种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新型经济模式在美国首先出现,这就是知识经济。

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和信息经济结构图,初步认识信息经济的相关内容。从信息经济本身来说,它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信息部门的经济,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信息社会的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出现,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信息经济的兴起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信息经济有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等各种叫法。

知识经济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1世纪的经济主流。知识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大大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知识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信息经济的全面发展

教材重点分析了“信息高速公路”及其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

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了解信息高速公路的相关知识。1992年9月,克林顿把“兴建信息高速公路,推动经济增长”作为其竞选总统的口号。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推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以互联网为雏形,兴建“信息高速公路”。

随后,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了激励政策,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1995年,由欧洲委员会负责组织召开了“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专门讨论实现全球信息社会宏伟计划的有关问题。在亚洲,新加坡宣布要建立智能岛,韩国计划要成为通往信息高速公路的第一批国家,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对策,以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4)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的影响

教材主要包括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人们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视、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和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的产业的更新改造等内容。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和信息发挥了比传统经济更加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已经成为巨大的实际生产力。教师可以利用个案分析法加以说明。

随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议教师列举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个案加以说明。

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据统计,在机械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是9比1,中等程度机械化是6比1,全盘自动化是1比9。信息工业是知识密集型工业,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加,主要靠知识。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差别日益被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所代替,“白领”、“蓝领”的差别正在逐渐消失。

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建议教师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企改革的成功个案加以说明。

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和插图,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价值论”取代了“劳动价值论”。谁掌握了人才优势,谁就占据了时代的制高点。比尔·盖茨的言语说明了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目“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互联网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教材列举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工作方式的革命。漫画形象地反映出了新经济时代,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工作的办公地点可以选择在家中或者野外,办公场所的变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工作的乐趣。如在互联网时代,根据网上的求购信息,商店及时把货物直接送到消费者家中,银行则自动处理转账支付业务。这就是所谓的“室内购货”和“室内银行”。

(2)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建议教师请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谈互联网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得出结论。当今社会,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计算机及其系统的运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闲暇时间,而人类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自身的发展。

建议请学生阅读,了解有关内容。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信息产业的人数急剧上升(有人称信息产业为第四产业)。

(3)国际互联网作为人类最大的资源库、知识库,为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录像、电视教育和人工智能课程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网络使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建议请学生谈互联网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哪些便利条件?

第四目“面临的问题”。国际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给信息的传播和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建议教师在学习本目知识时,利用个案分析法加以说明。也可以请学生结合现实,讨论: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建议教师结合个案进行分析说明。

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1998年5月,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宣称:“当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网络,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色情信息泛滥。当前国际互联网上色情信息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议教师结合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个案进行分析说明。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建议采取谈话法,让学生谈自己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然后,结合教材提出以下问题:互联网诞生的背景是什么?什么叫做全球信息网?互联网有哪些功能和特点?信息化社会是怎样出现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知识经济的发展”。建议教师针对本目内容设计如下问题:知识经济是如何出现的?知识经济的内涵是什么?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关系如何?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各自特点。什么叫“信息高速公路”?如何评价信息经济在当今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针对问题分组探讨,合作交流。本目名词较多,建议教师要对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素材,精心设计情境(如,家中办公、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等),让学生采用小品、演讲等多种形式,展示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变。

“面临的问题”。建议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针对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广泛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进行课堂交流。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耽误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教师还可利用提供的有关信息,就“网络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设计课堂辩论。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互联网的诞生”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两幅图片。

图片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爱尼亚克”:

1946年2月10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它就是“电子数字积分机和计算机”(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英文简称“ENIAC”,通称“爱尼亚克”。ENIAC的问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称ENIAC为“信息时代的蒸汽机”。

图片2:人造卫星和互联网

展示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图片。它的发射标志着人类在全球通讯领域迈出了第一步。通过卫星,互联网把地球“网”在其中,“地球村”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案例二在学习“知识经济的发展”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展示图片和资料。

案例三在介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时,可以采用虚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课程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成立自己的公司,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注册。第二步,教师发布虚拟产品供求信息。第三步,每一个学生设定自己的角色,如,公司经理、员工等。学生根据本公司的实际需求,在网上进行采购或发布产品信息。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商品交易。通过这项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网络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捷。

案例四在学习“面临的问题”时,建议教师采用个案分析的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搜集关于网络犯罪的有关案例,深入剖析,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目的。

四、问题解答

请你谈谈互联网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要结合现实,谈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思路引领: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对人们交往的影响等。

答案提示: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互联网作为人类最大的资源库、知识库,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互联网可以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查阅学习资料,可以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式学习,此外,通过网络还可以购物、交友、娱乐等。

你的看法是什么?

解题关键:坚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思路引领: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互联网,同时,要看到互联网发展的主流。

答案提示:积极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引起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同时也引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消极方面:垃圾信息等影响了经济安全;无序竞争影响了社会稳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

一、本课测评

1.互联网产生的科学背景是什么?

解题关键:问题的关键点是“科学背景”。

思路引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提示:20世纪中叶,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理论科学成果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科学家们把信息作为继物质和能量之后的第三个开发对象进行研究,信息科学革命开始。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信息化时代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全面理解信息化时代。

思路引领:正确认识知识和信息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答案提示: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已经成为巨大的实际生产力;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重要;人们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河北省正定中学马增书)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因特网预示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因特网可以支持综合的社会服务;因特网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因特网可以使政府、公司、教育和企业的所有业务全部或是部分转移到非物理领域。

通过这本书我试图给出的一个观点就是因特网可以影响我们生活方式和我们看到的世界的运行方式。印刷机彻底改变了个人获取事实记录、其他人的思想和遥远文化的方式;便士邮政改变了我们从朋友处获得新闻和我们与其他团体进行通信的方式;电话改变了我们的谈话方式并扩大了可进行问题讨论的人们的范围。因特网所能改变的东西都包含这些,但会远远多于这些。

飞行使得世界上遥远的地方的人们变得容易接近;因特网可以让我们时时下载来自这些遥远的地方的图像。汽车让我们可以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上班;因特网可以支持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为公司工作。几次战争改变了欧洲的面貌;因特网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因特网所能支持的工具是不可预测的,如虚拟现实办公室、进口数字商品、用法律授权给“经纪人”购买随时有变化的网络软件。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且部分地利用这种工具。

──[英]巴雷特著,李新玲译《赛伯族状态》

2.课文注释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20世纪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前提,1943年,美国开始实施“电子数字积分和计算机(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简称ENIAC,中文译名“艾尼阿克”)工程。整个工程吸收了大约200多名科学家,经过两年多艰苦的创造性劳动,1945年底,这台标志着人类智力解放的巨大机器,宣告竣工。这台电子计算机是个笨重的庞然大物,它占地170平方米,总重量达30吨,其耗电达150千瓦/时。它里面约有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7英里长的铜丝和50万个焊接头代替了马克的760000个转动机件及无数的电阻、电容等,信息由快速的电脉冲传送。当然,艾尼阿克的计算速度是无与伦比的,它每秒钟可作5000次运算,比当时已有的最快的继电器式计算机要快上1000倍。它可以胜任广泛的科学计算。当时计算中的最复杂的问题,要数描写旋转体周围气流的五个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组了,这个问题如果让机电式计算机来计算,需要花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如让人工手算,则要花上几年时间,而艾尼阿克仅用一个小时,就把结果准确无误地全部告诉了人们。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问世以后,电子计算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发展,广涉人类的军事、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和娱乐领域,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因特网的诞生

因特网(Internet)又称为国际互联网。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美国军方认为,万一仅有的一个集中军事指挥中心被前苏联的核武器摧毁,那么全国军事指挥就将瘫痪,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由多个分散指挥点构成的指挥系统,某些指挥点的摧毁,并不影响其他指挥点的正常运转,而这些分散点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于是在1969年,美国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不过那时它只连接了美国的4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1986年,美国建立了NSFnet广域网,这个网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鼓励和资助下,并入了很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私营研究机构的局域网。随着ARPAnet军用部分与民用、商用部分的脱离,ARPAnet逐步被NSFnet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因特网。

因特网的早期应用服务主要有电子邮件、远程登陆和文件下载FTP等。所有这些应用都需要有相当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使用。这种局面直到1990年万维网WWW(WorldWideWeb)出现之后才逐渐改变,www通过建立Web网站进行信息的发放,用户通过操作简单的浏览器软件,以图形界面来访问这些网站,并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转接到其他相关网站。www极大简化了网上信息的发布和用户访问。

信息社会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1956年和1957年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信息社会”的开始。从那时起,信息时代已不再是一个观念,而成为一种现实。学者们按照生产技术的重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产结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把从古到今的社会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战略资源不同。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资本,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则是信息。奈斯比特举例说,100年前很多人可能就已经知道怎样建造一座钢铁厂,所缺少的只是资金。如今再兴办企业,最要紧的已经是信息(知识和技术)了。人类跨入信息时代,是和电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在《信息社会》一书中指出,信息社会就是以电脑技术为发展核心的社会,信息社会的发达程度要由电脑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来确定。按照电脑化发展的过程,他把信息社会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大型科技项目为基础的电脑化,时间大致从1945年到1970年。在这个阶段,电脑主要被用于军事和太空探险,如计算导弹飞行的弹道,组织阿波罗登月计划等。推行电脑的主体是国家机构。第二阶段是管理的电脑化,时间大致从1955年到198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运用电脑技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提高行政和企业管理效率。推行电脑的主体为政府机关和企业界。第三阶段是社会的电脑化,时间大致从1970年到1990年左右。电脑技术主要被用于科学、教育、医疗、交通指挥、资源调查、清除污染等,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需求。推行电脑的主体除了政府和企业外,还增加了个人。第四阶段是个人的电脑化,时间为1975年到2000年。在这个阶段上,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电脑,每个人都可以从电脑系统取得他所需要的资料,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未来目标。个人将取代机构成为电脑化的主体。

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新突破不断涌现,已有的突破又酝酿着新的突破,使社会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遥控生产、远程会诊、电影创作、合作攻关、打击犯罪、学校教育、邮递信件、电子报刊等等。

系统论

系统论的建立与现代生物学中的机体概念以及对活的有机体的研究密切相关,它是在对生物学中机械论和活力论的批判中诞生的。1924~1927年间,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提出了生物学中的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生物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织原则。1932年和1934年,贝塔朗菲进一步阐述了整体性原则,认为整体的属性大于其各孤立部分属性的简单总和。他主张用数学和模型的方法研究生物现象,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1937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一般系统论才形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虽然系统论导源于理论生物学中的机体论,但它本身与哲学、方法论密切相关,实际上,就学科性质来说,它是一种介乎具体科学(生物学)与哲学之间,具有横断科学性质的基本理论,具有一般的科学方法论的特点。贝塔朗菲给系统下了一个完备的定义,他说:“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系统无处不在,万物皆成系统,小至基本粒子,大至宇宙,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社会,任何一个现实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性。研究系统的含义和特征的目的,在于掌握系统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要求把系统的各个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全面考虑和统筹,以求得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也就是说,要从整体出发,始终着重于整体要素、整体与结构、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环境动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地处理问题。1968年,贝塔朗菲编著了《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全面阐述了系统论的思想。1972年,又发表了《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一文。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科学规范,适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一般系统论──运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各种系统;②系统技术──涉及系统工程的内容;③系统哲学──研究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后来,其他一些科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贝塔朗菲的理论。迄今,系统理论不仅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的思想武器。

信息论

人类认识和利用信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沟通这种关系就必须要有信息,要进行通信。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手段。中国古代的“举烽火为号”也是用火作信号,是进行光通信的一种原始方式。“结绳记事”的绳结也是一种信号,用以存贮信息、传递信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获得信息、利用信息的重要性。但是,信息论作为一门科学,却是在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次年又发表了《在噪声中的通信》。他把用于物理学中的数学统计方法移植到通信领域,从而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从量的方面来描述信息的传输和提取的问题,并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公式。此后,信息论就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信息论的出现给科学技术,尤其是通信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好处。20世纪50年代初,科学家们把信息论推广到物理学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控制论学者、神经生理学家艾什比发表了《控制论导论》和《系统与信息》两篇论文,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信息,为信息论推广应用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领域打下了基础。信息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管理等各个学科领域。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一门新的科学正在迅速兴起,这就是广义信息论,或称信息科学。这是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系统论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控制论

二战期间,由于改进防空炮系统的需要,美国数学家维纳先后两次参加火炮自动瞄准系统的研究工作,当时飞机的速度已经比较快,使得原有的火力瞄准方法不适用,即不能用直接瞄准的方法而需要预测飞机未来的位置。这就要求控制装置能自动迅速地进行计算,以使炮弹能与飞机在空中恰好相遇,这就是预测和自动控制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人和机器组成的控制系统。为了说明这个系统,必须了解二者的特性,对人和机器中的某些控制进行类比,找出它们之间共同的规律性。维纳把人、生物和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机器进行类比,从而奠定了控制论的思想基础。1948年,维纳出版了《控制论》一书。他把信息与控制放在一起来研究,在生物系统与机器系统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发现了贯穿于其中的共同规律,因此,维纳把控制论称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从广义上说,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讯、神经生理学、数理逻辑、统计力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它的产生突出地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控制论诞生以后,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两个十分活跃的学科分支:一个是工程控制论,一个是生物控制论。工程控制论是在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与反馈放大器、伺服机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他在1958年出版的《工程控制论》是这个学科的奠基性文献之一。工程控制论是电子线路、电力机械气动和液动等自动化系统的理论基础。生物控制论是用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生物体系统和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系统的自动调节和控制机理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控制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信息高速公路

1993年初,美国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即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预计在10~20年内,建起一个能够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各种日用电子设备组成的完备网络,即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巨大网络用光缆将通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连接、延伸和扩展,使之遍及全国,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光缆通信技术,成千上万倍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美国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4000亿美元来建设这个最庞大的系统,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使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正式推出跨世纪的工程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英文全称为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通俗的说法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也称“信息超高速公路”、“数据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指一个高度集成和扩展到全国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总和,它能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文件等信息传递给任何地点的任何其他人。它将科研、商业和娱乐等网络互相连接,以支撑多媒体,而且也容易为人使用,自动引导用户去往世界各地。它也是一个把各种新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网络,可以传送文件、声音、影像,或三者的组合。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子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概括起来,信息高速公路主要包含下列内容:1.信息高速公路是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与集成。信息高速公路首先是一个网络,如果没有了网络,就不可能将分散在各地区的信息设备连接起来,也就无法共享信息,但信息高速公路不是简单的单一结构的网络,而是“网络之网络”,它是全部现有的和将来的,公有的和专有的,政府的和企业的,窄带的和宽带的,高速交互式的网络的综合与集成。2.信息高速公路包括了各种通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包括了各种通讯技术如卫星通讯、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和移动通讯等,通过这些通讯技术,信息才有可能传送到各个家庭、企业和政府机构。3.信息高速公路包含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信息高速公路包含了各种大量的信息及其文本,信息以数据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文本、文件及二进制代码文件等各种形式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存储和传送。4.各种信息设备是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工具。计算机、电话、电视机、无线电及其他信息设备是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工具,通过信息设备,人们才有可能对各种信息进行访问。5.信息高速公路离不开各种信息从业人员和用户。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从业人员负责提供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并对硬件进行维护,以使信息高速公路有序和畅通。另外,用户也是信息高速公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6.网络标准和编码标准及相关政策法规是信息高速公路正常运转的保证。网络标准和编码标准确保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与互操作,正如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要遵循特定的交通规则那样,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运行的各种“信息系统”以及这种“信息系统”的用户都必须遵守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以保证信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转。美国这一计划的出台,在全球引起强烈反响,各国争相制定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联盟制定了赶超美国的“欧洲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预计今后5年内出资330亿法郎(另外有4100亿法郎由私营部门提供)发展欧洲信息高速公路。英国计划在今后10年内投资380亿英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法国电信公司将首先为光纤工程投资2000万至2500万法郎。德国已经开始在柏林进行实验。日本的全国超高速信息网称为“信息研究及流通新干线”。从1993年起的3年内,政府投资500亿日元,用光缆将全国各地30多个国立、公立研究机构现有的超级计算机网连接起来,各机构可以根据需要互相利用。另外还拟建设“海底信息公路”的维纳斯计划。一旦网络建成即可收集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预测地震和海啸,了解海底资源情况。韩国政府于1993年3月确定关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综合计划。据此计划,到2015年,将投资553亿美元,并已成立由国务院总理任委员长的信息高速公路促进委员会,以协调网络建设。最早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是新加坡,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目前已从试验阶段进入具体安装阶段,已经铺设了16000公里光纤电缆,计划把所有的家庭、办公室、工厂和学校的计算机联在一起。它将使这个国家变成一个“智慧岛”。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已加紧实施该地区光纤电缆传输网络的铺设工程,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也称“远距离教育”或“隔空教育”等。所谓远程教育,有人对它的定义为:①教师和学生分离;②教育组织的影响;③应用技术媒体;④双向通信机制;⑤可能有面授交流的机会;⑥教育的工业化形态。

远程教育是具有以下特征的教育形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状态(这使它区别于传统面授教育);教育组织通过规划和准备学习材料以及提供学生支助服务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这使它区别于个人学习和自我教育项目);应用各类技术媒体──印刷媒体、视听媒体和计算机媒体──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提供双向通信并鼓励学生交流对话和从对话中受益(这使它区别于教育技术的其他使用方式);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与学习集体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通常是接受个别化教学而不是集体教学,但并不排除为了教学和社会的目的组织必要的集体面授交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将从“电视大学”、“广播大学”、“函授学校”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信息高速公路的使用将会促使目前被动的、教师和学生们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走向交互式的、教师和学生们是多人对多人的教学方式转变,即学生与教师可以对话,学生可以提问。其次,学生受教育的灵活性,不像现在的课堂教育严格按照课程表安排学习,教学内容比现在也丰富得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程度,做到兼顾提高、普及和进修的要求,同一课程还可安排不同的教师,以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远程教育的范围将是全球性的,其目标将是建设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在终身学习和教育的社会里,各种年龄的商业人员和学生都可从最好的专家和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谈;残疾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受最好的教育,并且可以和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进行交互式学习;边远地区的学生可以得到同现代化大城市的孩子一样的学习机会。

精选阅读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复习学案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复习学案
一、学法指导
1.单元基本线索
本单元突出了近代以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从三个领域介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生物学关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物理学领域:从经典力学建立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呈现出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一方面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②生物学领域:经历了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的理论演变。这一革命性的变化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③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三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世界的面貌。
2.方法引导
(1)学习本单元,一要理清一条基本线索: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突出五个重点: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认识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差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了解互联网产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三要形成三个观点: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逐步走向结合,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论和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是对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互联网的产生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
(2)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进行“抓线串点”,即抓住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基本线索,从物理学、生物学、蒸汽机和电力的创制、互联网的产生四个方面掌握本单元的内容。二要联系物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全方位剖析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近代以来世界重大科学理论的进展
(1)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①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以及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个概念的确定,标明外力只改变运动状态,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17世纪末,英国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近代物理科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
③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两个基本原理,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问题,将牛顿力学概括到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④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生物学的发展
①19世纪前期,德国人施莱登和施旺相继提出和确立了细胞和细胞学说,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②拉马克等具有早期进化思想的科学家认识到生物界中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联系,而且物种是可变的。
③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2.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1)四个阶段
阶段原因进展
产生阶段
(15——16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物质基础);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中世纪的生产经验的积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哥白尼)。
形成和发展阶段
(17——18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迅速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等。
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电的发明和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等。
2)启示
①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不断采用新工具、新能源,以追求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人物和要求,又反过来推动自然科学的创立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②自然科学的成就反作用于生产,指导技术革命,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蒸汽机、电气技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
技术发明背景代表性发明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
蒸汽机的发明(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2)工业革命开始后,迫切需要解决动力不足问题;(3)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明:改良蒸汽机(瓦特)、
火车(史蒂芬孙)、汽船(富尔顿)。①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②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③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工业城市的出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⑤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改变: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
电气技术的应用(1)科学家们对电的不懈追求;(2)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3)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莫尔斯:有线电报;西门子:发电机;爱迪生:电灯;贝尔:电话;马克尼:无线电通讯等。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③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④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年代起):互联网的发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科技);美国出于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直接)。
计算机和互联网:1946年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积极: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
②知识经济的作用突显,加快了服务型产业的发展。
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消极:垃圾信息;网络犯罪;虚拟社会等。
对策: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提高人们的认识和操作水平;对青少年应加强道德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加大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和规范相关立法。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有个物理学家说:“19世纪物理学大厦已经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知识修饰和完美这座大厦。”这座“大厦”的奠基者是()
A.哥白尼B.伽利略
C.牛顿D.法拉第
答案:C
辨析:从材料中所述,19世纪的物理学大厦无疑是指经典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它的奠基人是牛顿。故答案为C。
例二:证明“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民间说法的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B.爱因斯坦相对论
C.量子论D.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答案:B
辨析:“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时间可变的现象,和相对论的观点相似。故答案为B。
例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
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坐飞机旅行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辨析: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答案为B
例四:每年8月27日至31日,英国多塞特郡都会举办一个大型的蒸汽机节,通过展示许多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古董机器设备来反映人类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庆祝活动将促进蒸汽机普及
B.人们希望回到蒸汽时代
C.英国可以说是蒸汽机的故乡
D.蒸汽无法作为工业动力
答案:C
辨析:现在是信息时代。故A项错误;纪念蒸汽机应用是出于对历史的缅怀而非希望历史倒退,故B项错误;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故D项错误;真正实用的改良蒸汽机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故答案为C。

第4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4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4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考点1:经典力学(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1)背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科学研究。
(2)成就:
①创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观察。②物理学:实验证明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③天文学: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3)意义:①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发现和观点,摧毁了教会的信条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
(1)标志: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比例定律、作用与反作用相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2)意义: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②经典力学体系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牛顿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考点2:相对论和量子论(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二、相对论的创立
1、历史背景:
(1)19世纪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
(2)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等。
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提出:20世纪初,刚刚得到博士学位的爱因斯坦发表的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引发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另一场革命。
(2)内容:相对论包含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3、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的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量子论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
(1)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2)发展: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论用于原子结构的研究,创立了原子结构的理论。③经过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最终建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2)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考点3:进化论(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基督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并为其迫害的科学家及其思想:
①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提出血液循环学说;②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提出了宇宙是无限的和统一的新理论;③17世纪,德意志天文学家开普勒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④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坚持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
为什么神创说得以长期流行?
生产力落后,生物知识缺乏;统治阶级的需要,实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
1、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A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是催生生物进化思想的重要条件。
B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对进化思想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为进化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生物学本身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施莱登、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更是为生物进化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细胞学说被马克思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①细胞学说;②生物进化论;③能量守恒定律)”。
2、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拉马克是19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进化论者。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的学者。其进化思想主要包括:
A生物是变的、进化的,进化呈渐进的方式;
B进化的原因有:环境改变、杂交等;
C对于较高等动物来说进化的原因更主要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达尔文与进化论的创立
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的进化论。
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A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生物进化是逐渐的和连续的;
C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D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进化论的意义
①欧洲思想界: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②欧洲科学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中国思想界:成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机,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④世界理论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局限:进化论思想也被殖民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考点4: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研制出新蒸汽机;
(2)80年代,瓦特又制成联动式蒸汽机。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1)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2)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
(3)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4)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
(1)理论研究:183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研制: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3)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的日趋成熟。
(4)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
从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2、意义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而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发电机的发明及其他电气技术的应用,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技术、规模化的炼钢技术等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考点5: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ldWideWeb),音译为万维网。
2、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
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3、影响
(1)积极影响: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2)面临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会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高二历史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整合

一、重要概念阐释

1.生物进化论

是关于生物进化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第一个科学的进化理论是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他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说明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还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科技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

2.蒸汽时代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经历了一场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的技术革命。历史上称这一发展过程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而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它不仅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掀起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起了最重大的作用,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工业革命时期为“蒸汽时代”。

3.“电气时代”

19世纪的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掀起了一个科技发展的新高潮。历史上称这一发展过程为第二次科技革命。而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动力资源,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电气革命”。从19世纪后期起,人类社会步入“电气时代”。

二、重点问题突破

1.物理学重大进展的主要成就及意义

科学家

主要成就

意义

伽利略

自由落体定律

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注重科学

研究方法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标志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

标志

着近

代科

学的

形成

为现

代自

然科

学和

现代

技术

革命

提供

了重

要的

理论

基础

爱因

斯坦

相对论(狭义、广义)、光速不变原理

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本质属性;促进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与量子理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

解释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和光的本质

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

普朗克

量子论

量子力学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宏观世界),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2.达尔文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是从严复开始的。甲午战争后,严复深感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迫性,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才可挽救祖国。为此,他陆续翻译并出版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著作,系统地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天演就是进化),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用到社会领域中来。他认为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呼吁救亡图存,自强保种,震动了中国思想界。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进行积极的宣传和介绍,他们著书翻译,宣传进化论,以唤醒国人推行变法,以免亡国灭种之灾。进化论的传播,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蒸汽机和发电机发明过程的异同

(1)相同点: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发明;经过长时间的探求;都是对前人探求成果的总结和升华。

(2)不同点:科技含量不同: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初步将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则是在科学理论(电磁感应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范围不同:蒸汽机的发明在英国进行,而发电机的发明越过一国的范围,更具广泛性。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表明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速度加快。

4.简述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法、美等国要求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近代工业产生。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西方资本主义的诱导,中国的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兴起,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起步。

(3)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随着资本集中和“过剩资本”的出现,推动了殖民者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这一时期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此起彼伏。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以及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2)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在原子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5.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

(1)积极影响

①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②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③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不仅使传统学校教育更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④思维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②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领域,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③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往往使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易于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成就,属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是()

①落体定律 ②确定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这两个概念

③用自制望远镜发现许多星体 ④证明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②是物理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所以排除带有①②的选项。

2.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列入“矮行星”。冥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的“日心说”B.牛顿的力学理论

C.法拉第的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B

解析 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的理论依据都是牛顿的力学理论。

3.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对科学提出了迫切要求

B.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已有相当坚实的基础

C.牛顿个人具有的伟大天才和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D.同时代的众多科学家的协同一致、通力合作

答案 A

解析 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初、最主要的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去分析。

4.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最终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他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从材料“提出了相对论”可推断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但同时也发展了牛顿力学。故选D项。

5.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语意指()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日常经验

C.理论物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很远

D.伟大的科学家不如著名艺术家

答案 B

解析 大家不能理解爱因斯坦是因为不能明白和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极其抽象,与人们的常识相矛盾,所以人们不能理解。

6.对量子论的诞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普朗克B.牛顿C.爱因斯坦D.法拉第

答案 A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对量子论诞生做出重大贡献,而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的提出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7.下列物理学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经典力学的创立 ②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概念的提出 ③广义相对论 ④狭义相对论 ⑤量子论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③⑤

C.①②⑤④③D.②①⑤④③

答案 D

解析 经典力学创立的标志是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概念提出是在17世纪初,广义相对论是1916年,狭义相对论为1905年,量子论为1900年。

8.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认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选择、变异B.人工选择、变异

C.自然选择、遗传D.遗传、变异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论认为,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渐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新物种。

9.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

A.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指出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系统阐明了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D.认为生物都是神创造的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基础知识。经典力学体系由牛顿创立,相对论则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D项是传统的神学观点。

10.工业革命后,标志着生物学彻底脱离神学而独立的重大科学成果是()

A.生物进化论的创立B.细胞学说的确立

C.元素周期律的发现D.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中期,随着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生物学开始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而独立。

11.进化者,宇宙之大法也。人类社会即本于进化之理,国家亦何莫不然?——上海《翻译世界》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进化论在我国传播的特点是()

A.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B.对科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C.对宗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D.成为我国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的思想武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人类社会即本于进化之理,国家亦何莫不然?”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进中国人已经认识到既然社会是不断进化的,那么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由落后变为进步的呢?A、B、C三项皆片面,故选D项。

12.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末,在欧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A.可乘蒸汽机车、内燃机车远游

B.可通过电话预约亲朋好友看电影

C.市场上除了植物纤维的衣物外,化学纤维的衣料出现

D.可以用洗衣机、吸尘器等减轻繁重的家务劳动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13.“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以下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 ②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 ④使工厂出现并取代手工工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和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四个内容都能说明“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

14.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与以前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成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应该是()

A.资本的积累B.知识的创新

C.工具的革新D.土地的利用

答案 B

解析 农业时代以土地的利用为特征,而A、C两项是工业时代的特征。

15.“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它”是指()

A.报纸B.电视C.广播D.互联网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可知,“第七大洲”指的是互联网。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6.济宁市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研究。

(1)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请你为甲组同学找出最有力的论据加以说明。(5分)

(2)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6分)

(3)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研制电灯的关键是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他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实验的结果。”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4分)

(4)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5分)

答案 (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电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执着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学习的精神;自身素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解析 第(1)问是要求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科技时代到来的原因;第(2)问是从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中选取相关史实证明结论;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回答;第(4)问回答“启示”要紧扣材料所涉及范围。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火车机车 图二 电灯图三 电子计算机

 (1946年)

材料二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了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方面进入到了什么时代?(4分)

(2)材料一中的图一所反映的生产力的重大突破对近代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有何突出表现?(4分)

(3)针对材料一中的图二,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所说的“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这一观点加以证明。(6分)

(4)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三说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大影响。(6分)

答案 (1)图一反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图二反映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图三反映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2)蒸汽时代的到来导致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使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3)19世纪初,丹麦教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19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人赫兹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4)影响: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知识点一 经典力学

1.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16世纪末17世纪初,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

(1)提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特征:

①以实验为基础。

②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地位及作用

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为什么16世纪中期以后科学会出现新时期?(物理学发展的原因)

(1)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

(3)科学家的刻苦钻研、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于伽利略的力学成就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②开创了实验科学的时代

③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④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伽利略的力学成就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另外,伽利略开创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使其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本题正确答案为B。

知识点二 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

(1)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多年的研究。

2.内容

(1)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2)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3)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牛顿经典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怎样??

(1)牛顿在17世纪提出了经典力学。包括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定律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物体在低速运动的情况下这些定律才适用。?

(2)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指出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属性。?

总之,从内容和体现的思想来看,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表明()

①任何科学成就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现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③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认识规律 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世界近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综合认识能力。①②④从科学发展的继承性、特点等角度作了正确阐释。相对论着重研究宏观世界高速运动的物体。

知识点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诞生

(1)时间: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2)内容: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3.发展

(1)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2)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2)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为什么说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HTF〗(1)经典物理学所适用的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但在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面前,就显得不太够用了。?

(2)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3)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4)量子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点,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中新社台北(2005年)4月19日电:19日晚7时许,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呼应“物理照亮世界”的活动:点亮灯光,凸现“E=mc2”,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100周年。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有()

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③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④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拓展了物理学的应用领域。同时,相对论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形成了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阅读教材P54“伽利略面对教会的审判”插图和[历史纵横]。

 一可以看到伽利略对物理学作出的重大贡献,二可以得知教会对伽利略的迫害,反映了当时教会对人们思想的压制。

 1.关于右图的物理学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是在17世纪初伽利略在实验中发现的

B.图示表明,大球先落地,小球后落地

C.图示表明,小球先落地,大球后落地

D.是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力证据

答案 A

 阅读教材P55[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可以看出牛顿谦逊的优良品德和对科学的敬畏,以及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巨大威力。

 2.下列对牛顿力学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内容就是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B.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同一个理论之中

C.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D.牛顿力学体系具有相当的科学性、预见性

答案 A

解析 牛顿力学体系的内容包括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A项表述不确切。

思考: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贡献?(P56)

方法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回答时应突出两人的贡献,分清两人的研究领域。

答案要点 牛顿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之后光学、电磁学等与力学进一步统一,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牛顿力学研究的是宏观世界。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行星的新定义,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惨遭降级”。发现冥王星的理论依据是()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B.伽利略的科学理论

C.牛顿经典力学理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C

解析 牛顿的经典力学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把宇宙的运动统一起来,对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意义,冥王星的发现正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故正确答案为C项。

一、本课测评

思考: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有什么意义?(P57)

方法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识记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根据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即可。

答案要点 (1)量子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点,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创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诞生。它们为人们辩证地看待世界和认识微观世界提供了重要途径。这两大支柱是()

①“地心说” ②牛顿力学体系 ③相对论 ④量子论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C

二、学习延伸

了解20世纪核能研究发展的基本情况,谈一谈这一研究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P57)

方法点拨 可以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找出核能的发展史实,然后一分为二地看待核能源问题。

答案要点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与美国竞相发展核武器,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苏联也在1949年试验成功原子弹,1957年苏联建成核电站,1964年中国制造出了原子弹。

核能的研究,一方面使人类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另一方面,核能的和平开发与利用,又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课程标准课标追问要点提示

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1.简述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2)意义: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简述相对论的内容及意义(1)内容:

①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②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2)意义:

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③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简述量子论的内容及意义。

。(1)内容: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2)意义:①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②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③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基础巩固

1.伽利略被称为是“天上的哥伦布”,这是因为他()

A.发现了落体定律

B.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C.在天文学方面的巨大贡献

D.注重实践和实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许多用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故选C项。

2.下列关于经典力学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其形成的标志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 ②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③其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④该体系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把握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实验,二是数学化,即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哪一理论的内容()

A.惯性定律B.万有引力定律

C.狭义相对论D.广义相对论

答案 C

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伟大革命。它()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相互转化的理论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末,新实验同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矛盾,物理学出现了危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本质上的统一性,解决了这一问题。

5.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不符合的是()

A.时间、空间、质量、运动都是相对的

B.质量随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

C.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

D.时间、空间会随物体运动变化而变化

答案 C

解析 C项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内容。

6.美国《时代》周刊曾选出了多名20世纪的风云人物。《时代》周刊认为其中一名“在许多科技领域里,特别是在探索和利用原子和宇宙的多种作用力方面,他是值得人们记忆的人。”这位“风云人物”应该是()

A.牛顿B.爱因斯坦

C.达尔文D.居里夫人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原子”一词,联想到相对论与原子弹。

7.激光器的发明是下列哪一理论推动的结果()

A.经典力学B.相对论

C.量子论D.进化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量子论的观点,光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组成的,激光器就是利用光能做功的机器。

能力提升

8.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学家是()

A.库仑B.伽利略

C.牛顿D.爱因斯坦

答案 C

解析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均属于经典力学的知识,牛顿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者。牛顿是站在伽利略等巨人肩膀上取得成功的,库仑定律是库仑发现的电学规律。

9.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普朗克

答案 B

解析 牛顿力学体系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的意义,A、C、D三项所说的人物不符合题意。

10.19世纪,西方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

A.牛顿B.达尔文

C.爱因斯坦D.伽利略

答案 C

解析 C项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相对论,与题干中要求的“19世纪,西方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不符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但是,正是在物理学领域,牛顿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研究。在这方面,他以伽利略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的成果发展到辉煌的顶点。

牛顿的一个朋友叙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在观察果园里的苹果从果树上掉下来时,受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暗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但是,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教士中间,却存在着激烈的反对。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初,在物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则是这场革命中最伟大的理论成果。——齐鲁书社《世界文化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伽利略的研究”指什么。牛顿是如何将其“发展到辉煌的顶点”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哥白尼的主要科学成就是什么。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其标志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相对论和量子论各是怎样提出的?有何意义?

答案 (1)伽利略提出的落体定律。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2)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其标志是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内容: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他提出,生物不是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异的,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3)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二者统称为相对论;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诞生。

意义: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点,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换为巨大的、并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能量。这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德国科学家十分重视这一理论的军事价值,在相关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应该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罗斯福接见了这位科学家后决定:要赶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

美国政府从事原子弹的制造是完全秘密的,爱因斯坦本人也不知道。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成功后,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

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爱因斯坦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 (1)爱因斯坦是基于他维护人类和平的热忱而做出上述举动的,故而正确。

(2)启发:科学研究应该用于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人类和平等方面;科学对军事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巨大,有时能起到以暴制暴从而换取和平的作用;科学研究的初衷,与其后的实际应用的效果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等。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知识点一教会的禁锢

1.原因

(1)在古代,人们相信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万物。

(2)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表现

(1)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2)教会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

(3)生物学家只能在不触犯教会禁令和神学教义的前提下,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和分类进行具体的研究,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关于人类起源问题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几乎都有神创说。在欧洲文化中则强调上帝创世说。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欧洲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是当时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基督教神学由此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宇宙万物,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本原。

为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基督教神学还为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辩护,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神学教义被奉为金科玉律,一切与其不符的学说则统统被斥为“异端”,而遭无情打击和迫害,由此形成了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

 关于基督教神创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②亚当、夏娃是人类的祖先 ③挑战“神创说”的思想被斥为“异端” ④认为人类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欧洲古代的上帝创世说,被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加以神化,成为天经地义的权威理论,绝不容许人们提出相左的“异端”学说。④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

知识点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条件

(1)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更加开放。

(3)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提出

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

3.内容

(1)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2)提出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4.意义: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40~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1882)于1839年创立的。它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每个细胞不仅能独立地活动,而且能作为整个机体的组成单位而行使其功能。1855年,德国细胞病理学家微耳(1821~1902)提出,细胞只能由既存的细胞分裂产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认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大发现是能量转化和进化论)。

 最早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观点的科学家来自()

A.德意志B.法国C.英国D.美国

答案 B

解析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于19世纪初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知识点三 达尔文与进化论

1.标志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2.内容

(1)发展进化:生物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自然选择: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物竞天择: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

(4)适者生存: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

3.影响

(1)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

(3)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为什么把达尔文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牛顿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它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中,从此,它把神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它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世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延续亿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

 达尔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主要是因为()

A.达尔文和牛顿分别在生物学领域和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B.达尔文和牛顿对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C.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D.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 D

解析 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中驱逐了出去,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中驱逐了出去,因而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阅读教材P58[历史纵横]和P59[历史纵横]。

 通过第一则材料中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之死,一方面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及宗教裁判所的残暴,说明他们为维护上帝创世说而推行了残酷的愚民政策。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些科学家为坚持真理而英勇不屈的斗争和牺牲精神。通过的第二则史料,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之下,生物学领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取得了革命性进展,细胞学说就是其中的重大成就之一,被誉为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为进化论的创立了奠定了基础。

 1.阅读两则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 一是看到了宗教神学残酷迫害生物学家,束缚了生物学的发展。二是看到了科学家们为坚持真理而英勇牺牲的精神。三是看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阅读教材P60“达尔文”插图和P60[资料回放]。

 通过插图看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推断的合理性;资料回放表明列宁肯定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正确性。

 2.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长颈鹿的发展演化进程,主要证实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哪一观点()

A.生物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B.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内部的竞争

C.微小的有利变异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

D.生物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

答案 C

解析 图片反映了生物进化论中的“获得性遗传”观点,即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可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

思考:(1)围绕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那么,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是什么?(2)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P60)

方法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可以看出两个人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答案要点 (1)产生这种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及不同的阶级立场。材料中前者仍然坚持把天主教神学思想及封建创世说作为自己的宇宙观,代表的是天主教会和封建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材料中后者则是在充分探索自然界奥秘,尤其是生物学科学真理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神学思想束缚,探索自然、造福人生的理想。(2)材料中前者顽固坚持神创学说,体现了其愚昧和反动的一面。而材料中后者的观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敢于向基督教神学思想挑战,体现了其世界观的进步性和可贵的斗争精神。

 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提出了变异概念

C.摧毁了教会的神学体系

D.使人类思想认识发生了飞跃

答案 D

解析 作为一部生物学巨著,它不可能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它对封建神学创世说形成了有力挑战,但并未达到摧毁教会体系的程度。

一、本课测评

思考: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P61)

方法点拨 本题可以从对宗教神学、对生物学、对中国三个方面的意义分析。

答案要点 历史意义:①它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②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④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

 下列与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不符的是()

A.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B.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C.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史的基础

D.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

答案 C

解析 进化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史的基础。

二、学习延伸

翻一翻生物教科书,查一下其中的哪些内容与本课有关,以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的理解。(P61)

提示 可查阅关于生物圈、细胞结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动物的演化及生物进化学说等相关内容,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课程标准课标追问要点提示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简述进化论的主要内容。(1)发展进化:生物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自然选择: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物竞天择: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

(4)适者生存: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

2.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科学与宗教认识不同的根源有哪些?(1)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及不同的阶级立场。

(2)宗教坚持把天主教神学思想及封建创世说作为自己的宇宙观,代表的是天主教会和封建主阶级的利益。

(3)科学则是在充分探索自然界奥秘,尤其是生物学科学真理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神学思想束缚,探索自然、造福人生的理想。

基础巩固

1.下列符合进化论产生背景的有()

①基督教神学遭受重创,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②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 ③科学技术长足进步

④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生物进化论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需要借助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四方面的综合推动,可以说四者缺一不可。

2.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条件有()

①文艺复兴后,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的冲击,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②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 ③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细胞,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细胞学说发展起来 ④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④是基督教所宣扬的,对生物学研究起到阻碍禁锢作用。

3.下列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思想的是()

A.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变化

B.“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环境对物种变化有重要影响

D.生物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D项是达尔文的观点。

4.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细胞学说是19世纪30年代哪国的哪位科学家确立的()

A.英国 哈维B.英国 达尔文

C.德国 施莱登D.法国 拉马克

答案 C

5.达尔文认为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

A.用进废退B.物种不断进化

C.环境决定物种进化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理解,达尔文认为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6.进化论刚提出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人接受,但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这说明()

A.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新思想观念一开始总是不为人们所接受

C.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滞后性

D.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超前性

答案 A

解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7.对达尔文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③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飞跃 ④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早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所以排除含①的选项。

能力提升

8.下列选项中,与能量守恒守律、细胞学说并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是()

A.血液循环学说B.分子生物学

C.生物进化论D.微生物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科技成就。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是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

9.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宗教人士的强烈反对。右图是当时讽刺达尔文的漫画,该漫画能够说明()

①科学战胜愚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②进化论的价值被人们广泛认识 ③达尔文学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根基 ④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漫画可以知道,科学战胜愚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排除②的说法;④是文艺复兴的影响。

10.有些思想家把生物进化论运用到人类事务,形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思想受到资产阶级上层的青睐,其原因是()

A.资产阶级上层非常崇拜达尔文

B.达尔文出身于资产阶级上层家庭

C.资产阶级为侵略扩张找到了借口

D.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答案 C

解析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为资产阶级上层扩张兼并找到了借口,成为弱肉强食的理论依据。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苹果为什么垂直落地?为什么不向旁边、不向上而总是向着地面落下呢?我想这一定是地球吸引它的缘故。苹果、月亮不都一样吗?月球围绕地球转,无疑是地球吸引力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在拉着月球。如果真是如此,地球以及其他一切行星也肯定都被吸引着。那么,能否认为这种吸引力是作用于任何两个物体的普遍性呢?——牛顿的主治医生斯库利的日记

材料二 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牛顿临终遗言

材料三 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陶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物种起源》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牛顿捡到的“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指的是什么。

(2)材料三是达尔文的什么学说?其核心是什么?

(3)为什么说达尔文在牛顿之后,最终驱逐走了上帝?

答案 (1)创立微积分,提出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力学体系)。

(2)生物进化论。优胜劣汰。

(3)神学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各种物种从被上帝创造的那一天起,就是不变的。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把神——上帝从无生命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把变异和自然选择看作新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证明了造物主——上帝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把上帝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最终完成了驱逐上帝的任务。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须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陶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物种起源》序

材料二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

材料三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维新派人物。通过翻译并出版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用到社会领域中来。他认为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国如果不甘灭亡,就必须奋发图强,并立即做出抉择,实行变法。

回答:

(1)材料一介绍的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其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达尔文是如何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4)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为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先后进行了哪些活动?

答案 (1)核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2)细胞学说的确立及拉马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为他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奠定基础;达尔文的长期游历与研究;1859年,他创立进化论,指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而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3)挑战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把发展变化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对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4)受西方民权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们宣传进化论,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积极宣传民权思想,主张变法,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知识点一 “蒸汽时代”的到来

1.条件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

(1)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2)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3.影响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3)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4)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蒸汽动力的应用,直接导致了蒸汽机车、轮船的发明,带动了铁路的出现,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2)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普遍推广使用了蒸汽机,蒸汽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到冶金、印染、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带动了机器技术体系的成熟及各类产业组织数量的增加,产业技术及机器生产向城市聚集,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

(4)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5)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蒸汽机的应用为实现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杠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先后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大生产的变革,这是人类劳动组织形式的重大改变,在这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6)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蒸汽机的应用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既造就了庞大的无产者队伍,同时也养肥了资本家,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是英国人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解答该题的最佳方法是排除法。①说法错误,因为18世纪末开始,工业革命扩展到法、美等国,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使用蒸汽机的不再都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开始使用蒸汽动力。②说法错误。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③正确。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蒸汽机也广泛推广开来。④正确,体现了工业革命后动力的巨大变化。因此正确选项应为③④,即D项。

知识点二 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程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2)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

3.影响

(1)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电气革命。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动力和电力产生过程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有哪些??

(1)不同点?

①蒸汽动力主要由机修工瓦特改良产生,主要是生产实践的总结,是技工的创造;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是建立在电磁学理论基础上的,即电力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

②蒸汽动力主要在英国完成,而电力是由多国的科学家共同创制出来的。?

(2)相同点?

①都源于社会生产需要,也就是说两种动力的产生都是时代呼唤的结果。?

②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得以产生,投入生产生活领域。

 促使以下交通工具出现的重大发明分别是()

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汽车 

A.蒸汽机 电动机B.电动机 蒸汽机

C.电动机 内燃机D.蒸汽机 内燃机

答案 D

知识点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

1.概况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4)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评价

(1)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互联网时代,人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

(5)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着改变。

(6)网络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20世纪中叶,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理论科学成果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科学家们将信息作为人类历史上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开发对象进行研究,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就这样开始了。

(2)电子计算机的创制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其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数据处理、设计实验、自动控制、经营管理、通讯联络等方面。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成为电子网络技术,使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

(3)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社会需要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末,处于“冷战”时期的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卫星破坏其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结果导致互联网的产生。1969年10月美国首先搭建成功了电话线连接起来的第一个实验网络,这是因军事需要而研发成功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直接原因是()

A.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

B.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纷纷出现能源危机

D.20世纪中期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60年代,美苏处于“冷战”对峙时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引起了美国人的恐慌,害怕苏联人的人造地球卫星会破坏其军事通信系统,所以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阅读教材P62“瓦特和蒸汽机”插图和P63“‘萨凡纳’号轮船”、“早期的蒸汽火车”插图及[资料回放]。

 瓦特改良蒸汽机,大大改进了交通运输工具,出现了轮船和火车,发展了交通运输业,密切了世界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阐明了蒸汽机问世带来的巨大影响,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瓦特万能蒸汽机问世的意义有()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②促使工业革命开始,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浪潮 ③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④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端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④项工业革命开端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阅读教材P63“法拉第和电磁感应实验装置(模型)”插图和P63[历史纵横]及P64“19世纪巴黎的电力铁路”插图。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奠定了发电机的研制理论,为18、19世纪的电的发明奠定了基础;电的广泛应用,改进了交通工具,出现了电力火车。总之电的发明,推动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用于工业发展的动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人们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 20世纪初,电力已经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用电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电车和电话加强了人们的联系,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等等。

 阅读教材P65“互联网宣传画”插图和P65[历史纵横]。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美国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3.信息化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更加紧密 ②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 ③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教材中的知识。

 

思考: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P64)

方法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

答案要点 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①蒸汽机 ②汽车③骡机④电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一、本课测评

思考:举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P65)

方法点拨 本题可以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案要点 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蒸汽机发明以后,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蒸汽时代到来;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气时代”到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

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汽车、电灯、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B项符合题意。

二、学习延伸

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比如新闻、娱乐和购物等,组成兴趣小组,分别追踪这些信息对社会和各类人群造成的影响,写出调查报告。(P65)

提示 (1)依据互联网所能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把同学们划分成不同调查小组,分工合作各负其责;(2)各组分别对所负责的调查内容展开访问调查,访谈发放问卷等多种手段并用;(3)收集统计调查所获数据信息;(4)撰写提交调查报告。

 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的变化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课程标准课标追问要点提示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用史实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1)蒸汽时代:

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③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④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电气时代:

①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电气革命。

②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用史实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互联网时代,人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

(5)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着改变。

(6)网络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基础巩固

1.推动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直接社会动力是()

A.瓦特勤奋好学且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B.早期蒸汽机存在着大量的弊端

C.工业革命的展开需要便捷高效的动力驱动机器

D.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有浓厚的兴趣

答案 C

解析 社会需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开始后,机器工业缺乏合适的驱动力,严重限制了机器的进一步推广。

2.从下图可以读取的信息有()

蒸汽机车蒸汽船

①蒸汽机已运用于交通运输 ②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③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④有利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③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排除含③的选项;④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答案 C

解析 本题需要确定1851年的英国工业展品,实际上是判断选项中的哪些成果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哪些成果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由此来考查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有些选项是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混合,这是不符合题意的。

4.20世纪初,电力逐步取代了蒸汽动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原因不包括()

A.电提供的动力比蒸汽机大得多

B.电力比蒸汽力使用起来方便

C.适应更大规模工厂的建立

D.电力的应用避免了环境污染

答案 D

解析 电力的应用避免了环境污染不符合史实。

5.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以下不属于其积极作用的是()

A.环境污染严重B.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C.增加了物质财富D.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答案 A

解析 随着机器的普及和电力的应用、工厂的数量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6.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问世,把人类推进到了“信息时代”。下列与互联网的问世相关的有()

①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在美国问世 ②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导致了互联网的产生 ③互联网具有界面直观、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特点 ④互联网就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互联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排除②;④对互联网的叙述不准确,排除,因而C项正确。

7.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答案 C

解析 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不符合史实。

能力提升

8.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珍妮纺纱机早期机车早期汽车

A.哈格里夫斯 史蒂芬孙 卡尔本茨

B.人工动力 蒸汽动力 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初 19世纪60年代

D.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逆向性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9.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840187019001920

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百分比2214.88.47.1

A.工业化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分析出使农业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的进行。

10.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A项汽船的发明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选A项。

11.阅读下列材料: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其主线是现代化(或工业文明)。而工业革命(或称科技革命)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间新的通讯手段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了。

请回答:

(1)缩短地球距离的重要通讯手段或发明有哪些?

(2)互联网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什么是互联网?简要说出它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3)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向着哪两个方向发展?

(4)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新的通讯手段或发明: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互联网等。

(2)含义: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

产生经过:①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②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产生。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

(3)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的两个发展方向: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4)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条件,提高自己的生活学习乐趣;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不要沉迷于其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

12.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交通工具的演变,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请根据下列交通工具演变图,简述近代史上交通工具所使用动力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马车 蒸汽机三轮汽车

 帆船蒸汽轮船 飞机

答案 (1)变化:从人力、畜力、自然力转变为以蒸汽机为动力,后来又发展到以内燃机为动力。

(2)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马车和帆船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机器生产的需要。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广泛推广,促进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机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相继问世。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随着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内燃机等新能源、新机器的应用和创新,汽车、飞机等相继问世,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3)影响:①扩大了交通工具的种类和适用范围,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②为世界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态,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