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的思路及特点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27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的思路及特点。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的思路及特点”,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jab88.cOM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的思路及特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以下简称实验教科书)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为了完成该教科书的编写,我们组织了由多方人士参加的研究和编写队伍,其中包括著名化学家、大学教授、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人员和特级教师,以及专职教材编写人员等。在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近年来美、英、俄、日等国及我国内地和香港、台湾等地区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确定了该教科书的设计思想和特点。该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已于同年秋季起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大连等地实验。教科书共分上、下两册,分别供三年制初中第三学年或四年制初中第三、四学年试用。
一、教科书的设计思想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编写一套高质量的化学实验教科书,这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责任。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习方法、评价方法等的改革,我国目前已有的初中化学教科书在其教育功能、体系、结构、内容、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急需编写出一套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教材。作为我国长期研究和编写教材的基地,我们义不容辞地愿为之努力。在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以下教科书的设计思想。
1.教科书编写应注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宗旨和目标,着眼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2.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科书设计的整体要求,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构建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
3.改革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使教科书编写体现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4.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5.教科书实行弹性设计,除遵照课程标准精心编入必学内容外,还编入拓展性课题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以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6.注意图文并茂,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语言力求生动、简明,版面设计新颖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实行系列化教材设计,使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网络教材等密切结合,使课内课外相结合,建立开放式的教材体系,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学习化学。
二、教科书的特点
在教科书编写时,我们将内容的选取、体系和结构的构建,以及呈现方式作为教科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在内容的选取上,关键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以这些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作为教科书体系和结构的基础,并注意采用最佳的呈现方式保证这些内容的落实。经过认真研究,确立了以下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进一步分析这些重点内容,并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宗旨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化学的角度是使学生初步了解:1.化学的本质和价值;2.化学的发展历史;3.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则可进一步确定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考虑到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由此初步确定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反应和能量等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
在分析了建国50余年以来,我国化学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在采用学科中心还是社会中心时交替出现的不正常的钟摆现象后,在建构实验教科书体系结构时,采用了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各自的优点,力求使学生在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价值;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科书结构采用单元一课题式,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的课题组成。课题注意主题突出,内容组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课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实验、讨论、课堂练习、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习题、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对观察、实验、操作、探究、讨论、调查等提出指导性建议,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科书呈现方式的改革重点是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编写,使教科书成为学习的指南。教科书内容不再单纯是知识的陈述,而是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结合体,按照一定的思路弓;导学生活动,既展示了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又传授了知识。
简而言之,实验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构建,注意融合学科课题与社会课题的相关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并编入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和水等内容,使学生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教科书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是更多地以学生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为基础,采用化学理论与化学事实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将知识的学习与过程、方法、价值观等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教科书注意突出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对于一些非重点概念,如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等,不再下严格的定义,而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说法。
2.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科书强化了其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注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精心编入了一定量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例如,在第一单元中就编入了观察与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等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细心的观察和正确的描述,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乐趣。在随后的各单元中,根据内容编写了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研究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不但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内容的选择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新能源、生活中的酸和碱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节约资源、使燃料充分燃烧,以及如何防护钢铁的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初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又如,教科书中设置了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栏目,并随之编入了绿色化学西气东输关心空气质量等内容,使化学原理与生活、社会实际、最新科技成果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密切关系的了解。
4.加强实验,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使实验简单化、微型化和生活化。
注意通过实验来反映化学原理和事实,编入了一些仪器简单、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并体现环保精神的实验。例如,编入了粉尘爆炸实验、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溶液的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实验。这些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这一特点。
5.改革习题,使习题分层次,既注意对量的控制,又注意对质的突破。
教科书中编入了不少联系实际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的开放性习题。例如,要求学生注意家中的用水情况,提出节水措施;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灭火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家中使用燃料的情况确定燃气报警器安装的位置,等等。
6.实行弹性设计,有利于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教科书中编入了不少资料和化学技术社会等内容,并编有拓展性课题内容,如最轻的气体、物质的分类等以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以及不同学制、不同年段的学生选用。
7.大量增加图画,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语言生动活泼、简明扼要。
作为传播学习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图画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表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那些实物照片和富有趣味的拟人画等,其真实、直观、亲切。深刻,往往比写得好的文字更具说服力,起到文字所难以起到的作用。例如,世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以及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的比较图,对一些地区缺水的警告会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图以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图等,轻松幽默,却深刻地反映了其中的化学原理。核心概念元素内容的编写,是通过外国人不认识中文元素名称、道尔顿的元素符号、氧元素符号表示什么、超级市场的商品排列有序,以及元素周期表等一组图呈现出来的,既减少了大量枯燥的文字,又较全面地反映了元素和元素周期表的含义。此外,每个单元都有表明本单元内容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赏心悦目,对展示各主题的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科书加强了与学生的对话功能,语言亲切、生动、简练,互动性强。
8.版面设计新颖活泼,美观实用。
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一版面,做到版面图文并茂,布局合理。现已出彩色版本,正式使用时将同时供应彩色和黑白两种版本。
9.整体设计,系列配套。
除教科书外,同时编有教师教学指导用书。今后还将配备学生学习指导用书、教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等。
由于时间紧,编写还很仓促。通过教材实验,在认真听取实验区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将对该教科书作进一步的研究与修订,以使教材日臻完善。

相关知识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课堂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水的组成。
2、电解水所得出的结论。
3、了解化合物,单质的区别。.
4、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问题。
难点:化合物,单质概念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讲述:水在社会各方面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水由什么元素组成?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
带着问题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
引出新课。
将一烧杯水放于讲台,请各位同学一起来观察烧杯中的水并讲述水的物理性质。观察,总结。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复习物理性质。提出问题:冰的密度为什么比水大?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为下一节内容作铺垫。(如何从微观角度去解释物理变化)提问: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水的组成吗?(提示学生阅读课本P45-46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并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的方案)阅读资料,讨论拉瓦锡设计实验的思路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方法: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组织学生讲述自已的实验方案并评述其优缺点。最后向学生介绍电解水简易实验装置。讲述自已的实验方案,比较其它同学的方案,听教师讲解,最后比较教师给出的方案及实验的装置。对比优缺点.
[演示实验]水电解的实验
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水会不会变少?
2.正负极产生气泡的速度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不会相同?
3.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多少?
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现象:水会变少
两极产生气泡的速度从慢变为快,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培养学生养成从多个角度,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的好习惯。
提问:1.请描述两极产生气体的物理性质
2.我们前面学过的那些气体有这样的物理性质
3.如何鉴别它们回答:
无色气体,难溶于水
氧气、氮气。
带火星的木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从而得出: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观察现象:木条复燃
得出结论:此气体为氧气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观察现象:气体可燃烧试管内可以看到有水珠生成.总结: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且生成水,而且,它的密度很小,(以一个氢气球为例,很快飞上天)因此,科学家就把它称为:氢气。
分析,得出结论:水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提问:水是由水元素组成的吗?(提示学生观察P50页图3-12)看图思考:水分解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因此,水分子也应该有氧原子和氢原子。所以,水应该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引导自已来分析水的组成。总结: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了氧气和氢气动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
水通电氧气+氢气
O2H2
理解水发生反的原理,熟记化学方程式。提问:请你总结水有什么化学性质思考。(可以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复习物质化学性质的概念。
思考:水,氧气,氢气三种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何不同?
思考,回答:多种元素:一种元素。
引出化合物,单质的概念写出下面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思考它们的元素组成有何特点?
氮气,氯气,铁,铜,,硫,氦气.
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
回答:
一类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
一类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总结:
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完成练习:
1.空气中有多种元素,是一种化合物吗?
2.写出下列物质化学式并归类:
氯气,五氧化二磷,氦气,氧化铁,高锰酸钾,氮气,过氧化氢
3.一个水分子可以表示
为:,请你用相似的方法表示出氧气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并分析单质和化合物在分子的结构上有何不同?强化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作业1.在实验中,那一些实验现象说明水是由氧、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2.你如何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推断现水的元素组成?
3.各写出10种生活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
4.请你用的形式,表示出水变成冰和水分解成氢气各氧气气的过程.1.强化学生的现象论证-结论推理的能力。
2.加深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反思: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接,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根据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
2.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提示他们去看P50页图3-12,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要注意单质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个前提,都必须是纯净物,不少同学会以为空气是一种化合物,因此,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练习.
4.讲课的过程中加入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实物练习,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初三化学《元素》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三化学《元素》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初三化学《元素》学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模块的学习。

初三化学《分子》学案


初三化学《分子》学案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第一节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说明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C60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有没有变化;如何从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氧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由二氧化硫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保持,而二氧化硫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概念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的照片,讨论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性质。

板书:

二、性质

1、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是不断运动的

3、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思考:从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一.概念

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的性质

1.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是不断运动的

3.之间有间隔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构成)

探究活动

氨扩散实验

实验准备:浓氨水、酚酞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如图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的大米和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示:可各取1体积的大米和小米,观察实验结果。通过等体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体会1+1是否一定等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