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沪科版《4.7神奇的“眼睛”》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0

沪科版《4.7神奇的“眼睛”》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沪科版《4.7神奇的“眼睛”》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沪科版《4.7神奇的“眼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相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当uf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二、课题引入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三、新课教学

1、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字被放大。

师: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异侧,虚像)

师:隔着凸透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让学生拿着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

总结: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里,所成的像最大。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f,成正立、放大虚像。

2、显微镜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目前通用的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纳米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的。(分辨率可达1/10纳米)

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短,目镜的焦距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得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3、望远镜

学生回答望远镜的功能。

师: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提问: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学生讨论)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在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放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透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4、照相机和投影仪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光学原理。

师: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处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四、本课小结。作业:3、4、5、6题。

五、板书设计

第七节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JAb88.Com

2、显微镜

3、望远镜

4、照相机和投影仪

六、教学后记

相关推荐

初二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知识点沪科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二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知识点沪科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知识点沪科版

知识点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

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课后习题

1.人的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____________(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___。

答案:晶状体会聚底片

2、要观察月亮表面的面貌,可选用()

A、发电机B、显微镜C、望远镜D、都可以

答案:C

3、市场上出售的一种“人参”酒,在酒瓶中浸一支人参,你看到浸没在瓶中的人参实际上是()

A、实物B、等大的人参实像C、放大的人参实像D、放大的人参虚像

答案:D

4、小明同学为小刚同学拍了张全身照,接着小刚还要再拍张半身照,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小明离小刚距离再近一些B、小明离小刚的距离再远一些

C、两者间的距离不要变D、以上说法都不行

答案:A

神奇的眼睛


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组成和用途;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主动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等单镜头光学器件;另一部分为显微镜和望远镜。前者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相对也较简单,因此,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不仅要求了解其简单组成和用途,而且还可以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联系作原理性介绍并开展一些活动。至于后者,学生相对较陌生,其成像原理、内部构造也较复杂,已不属于本章知识内容范围;因此,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而不做原理结构的分析,教学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重点放在它们的发展前沿,和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等相关信息的学生自主学习上。
〔教学方式〕擂台赛式活动课——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再让他们用自己搜集的信息优势参与擂台赛式的竞赛。
〔教学策略〕
1.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课的这种教学形式不适应。比如,信息怎么查找?到哪里去查找?同学之间该怎样交流?怎样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赛等。教师应给予指导、鼓励与培养。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网站,以及向学生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查阅。
2.由于信息来源非常广,为了更好地、顺利地引导比赛,教师最好事先通读学生的信息资料,并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进行预测并采取一些对策。
3.刚开始进行类似的活动,学生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以及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适当的指导,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强弱互补,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带动和帮助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生活中和学校的实验资源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做一些观察。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3.教师将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阅读、批阅并标注闪光信息。
4.指导学生熟读信息,并利用自己收集的信息优势参与竞赛。
5.分组,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第一、三组为显微镜赛组;第二、四组为望远镜赛组,以便同学之间交流合作。
6.黑板上用板画设计好“擂台赛”图案,准备为参赛组计分,营造气氛。

教学过程
一、赛前准备
1.主持人:物理老师,并帮助计分。
2.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
二、擂台赛开始
活动一:围绕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构造和用途展开竞赛。
活动二:围绕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发展史及相关杰出的科学家展开竞赛。
活动三:围绕我国科学家对显微镜、望远镜发展的贡献展开竞赛。
活动四:围绕显微镜、望远镜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展开竞赛。
1.比赛按比赛规则进行。
2.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竞赛引导。一方面对参赛学生加以表扬,并对欲参赛而胆量不够的同学进行暗示和鼓励;另一方面,在科技发展方向方面,如果学生过多地介绍国外科学家的贡献,忽略我国科学家的贡献时,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也提供一些我国科学家做出贡献的例子,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若相同的信息,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出现相矛盾或有出入,可暂根据信息源的可信度来评判。如相同的信息一个来自网站,一个来自各类大百科全书,我们可暂以大百科全书提供的信息为准,同时提醒学生再进一步考证。
三、比赛结果
根据得分情况,评出擂主。

课堂实录
一、主持人为物理老师,并帮助计分
二、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
1.显微镜和望远镜两大赛组轮流进行。
2.各赛组可介绍自己的信息资料或向别的赛组提出疑问(问题的内容尽可能合理、科学),被质问方应尽可能较完整、科学地回答问题。信息资料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均可得分(最高得分10分);提问方的问题内容科学、有意义、水平较高也可加10分。答辩方的回答,根据回答内容的准确性、水平的高低,同时根据答辩方的反应快慢,由主持人和别的赛组共同商定,给答辨组评分。
三、擂台赛开始
第一参赛选手是显微镜组的谢静同学,内容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使科学家有一双能看见原子的眼睛,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卢斯卡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者宾尼格和罗勒。
(这时,每位同学露出喜悦之色,啊!原来,课本上介绍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是这几位科学家发明的,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抓住时机,主持人将谢静同学信息中的闪光点总结,并建议应加分,同学们一致同意加5分)
第二组的选手(程思遥)举手示意站起来发言: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固然了不起,但是我搜集到的信息,又有放大倍数比它们还大的显微镜问世。据新华网消息,日本奈良尖端科技研究生院的大门宽教授应用“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开发成功立体显微镜,能够把原子的排列结构扩大100亿倍,从而使人得以对微观世界的物质进行立体性的观测和摄影。
(主持人抓住时机,肯定第二组选手的新闻内容的价值性,提议同样可以得5分)
(望远镜组的同学沉不住气了,一个个跃跃欲试……)
主持人提醒同学,显微镜组竞赛暂停并准备下轮比赛,望远镜组同学比赛开始。
第一位选手(韦洁):简单明了介绍了望远镜的主要构成和作用,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得5分)。
望远镜第二组的选手(武毅):信息来源《少年百科知识》,17世纪初,欧洲风行一时的显微镜给意大利科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以很大启发。由此,伽利略终于在1609年成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根据计算,它的放大倍数只有8倍,这只小小的管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人们称它为“伽利略望远镜”。后来,为了观测天上的星星,他把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提高到32倍,并且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天空。他观察太阳,看到黑子的运动,并作出了太阳正在转动的结论,从而用实验证实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和他的望远镜完成了天文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主持人趁热打铁:选手的阐述有根有据,同学们同意加5分)
(显微镜组第二轮比赛开始……)
显微镜第一组同学向第二组选手挑战:你们刚才提到的日本科学家成功开发的立体显微镜中的“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你知道究竟是什么原理吗?
第二组选手不甘示弱:“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由于我现在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但我想在将来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学习到的(同学们鼓掌)。
(主持人肯定了第二组选手反应敏捷,回答得合情合理,应得5分)
显微镜第一组又一位选手: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是什么时候、谁发明的吗?又是谁第一个将它应用于科学研究上?最早、最出色的显微镜是谁制造的?回答……同学们被他的问题和答案深深吸引,个个心悦诚服(加5分)。
(望远镜组又一轮比赛)
汪亮同学手拿搜集来的资料,在介绍一架望远镜的构造参数,读得有些吃力,还没等他读完,望远镜第二组的何麒同学站起来向他发出炮火,你读的这些数据,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汪亮无奈一笑(未得分)。
有选手开始介绍鲜为人知的信息:一万多年前就有天文望远镜,而且有史料记载。并且指出,人们认为的人类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伽俐略发明的(至今不过300年)值得探讨。(问题中处处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和创新意识)
(有人提醒该轮到显微镜组比赛了)
显微镜第一组选手:电子显微镜虽然是外国科学家发明的,但1958年我国也成功地研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信息);1982年,宾尼格和罗勒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但1988年中国科学家白春礼和姚俊恩也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得5分)。
显微镜第二组选手:显微镜的应用:1.文检专业(内容略);2.痕迹专业(内容略);3.法医专业(内容略);4.毒化专业(内容略)。
(内容详细,同学们基本能听懂,加5分。)
又是一场“恶战”,又有选手:还有超声显微镜,它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超声学显微镜(加5分)。
(又轮到望远镜组比赛了)
望远镜第一组有新招:中国科学家计划发射“太阳空间望远镜”(内容详细,易懂加5分)。
望远镜第二组的李旭明来一个“大满贯”:他拿着下载的打印出的6页16开纸的内容在选读,介绍望远镜的发展简史: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空间红外望远镜、新“哈勃望远镜”、空间干涉望远镜、地外行星搜索者(同学们鼓掌,加10分)。
比赛结果:显微镜组两组各得40分,打了一个平手;望远镜组第一组40分,第二组45分,望远镜第二组是本次擂台赛的冠军。比赛结束后,将学生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供学生传阅,以便进一步交流。

4.6神奇的眼睛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4.6神奇的眼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4.6神奇的眼睛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与方法

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研究照相机可以使我们认识眼睛是怎样成像的。反过来,科技工作者们对眼睛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又促进了照相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变焦照相机的出现,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典范。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

照相机

结构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

缩小、倒立、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实验探究中,应突出以下思维过程:

①近视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

②拿开眼镜,光屏像变模糊,表示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

③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

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凸透镜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⑤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能使从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此探究过程还可以再作展开,增加一些环节,如可以在②与③之间,保持光屏与透镜位置不动,移动蜡烛,使之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蜡烛位置表示拿开眼镜的近视眼能够看清楚物体的位置。

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对于远视眼的介绍可以采用与近视眼成因类比的方式,并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

4-6-1J3303型眼球仪

图4-6-2在光具座上探究近视眼成因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近视眼镜、蜡烛、凸透镜、光屏、自制相机等。

2.实验设计

(1)眼球仪(J3303型)中装有变曲率透镜,由成人眼球、光源、校正镜片,活动成像显示屏及底座组成。可以用来讲解眼球结构,并能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远视的原理及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讲解光路成像。

(2)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可以在学具的光具座(图4-6-2)上进行,这样有利于读数。

三、作业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正常眼。

2.照相机的基本使用参数见“参考资料”中的相关内容。

(二)“物理在线”指导

立体视觉是由两眼观物的不同视角而产生的视觉效果。在“参考资料”中有关于立体电影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