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专题一)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9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专题一)。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专题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建议: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本节五目教材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的内容有: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反正统意识”。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思想。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结合课本P20“自我测评”讲述: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

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从课文中归纳: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指导学生根据思想内容,分析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要求识记:李贽的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

1.共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①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③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启蒙精神

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②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①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要讲明三点:

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

2.主要思想:

(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

(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3.评价

(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在他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四、讲完本节后,要帮助学生搞清楚: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五、讲完本专题后,要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扩展阅读

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素材
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的看法
明清鼎革,江山易手,社会动荡,政治家们忙于权力的争斗与分配,对思想的控制还没能力顾及,这就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政治上混乱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最活跃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如此,明清交替之际也是如此。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道等诸子百家,而明清之交则产生了李贽、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思想家。
这四位思想家,李贽与其他三位区别较大,无论从思想主张还是生存年代都相差悬殊。李贽生活的晚明,是一个“元气尽澌,国脉垂绝”的时代。表面上仁义道德的主旋律高扬之下,男盗女娼、贪污腐化、结党营私却是真相。舆论上在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的同时,清官海瑞却只能孤独地生存难觅知音,就连他为之效忠的皇帝本人对海瑞也并不十分欣赏。道德上讲求三从四德的同时,理学压制之下人性也在不断冲击着腐朽的篱藩。看看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有兰陵笑笑生所写的争议较大的《金瓶梅》,都不难发现,在伦理道德重压之下人性的复苏,甚至矫枉过正出现一种变形的扭曲。李贽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幸也不幸?他不愿同流合污,在宦海沉浮,看穿了人生和社会虚伪之后,他能怎么样呢!他只能大声地呼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他不相信圣人的是非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孔子和一般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相反孔子所谓的小人也并非一无是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他不相信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不过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不相信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等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实际上不过是“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他在麻城的寺庙讲学,男女都可参加,这在当地被视为奇闻笑谈。这位在很多人眼里十分怪异的人物,在疯癫的外表下实际上隐藏着一颗不为世俗所容忍的赤子心。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不盲目轻信,主张“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人应该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个性。他主张人人平等,万物一体,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他反对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主张富国强兵,提倡耕战,认为清谈误国,学问要讲求实效和功利。这都与当时的传统主流思想不符,也必然遭到世俗的攻击和诽谤。李贽自己也知道与世俗的差异,《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的名称就显现了这种的差异。这样的差异给李贽带来的是,著作多次被禁毁,自己也多次遭驱逐,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而被捕入狱。在不堪忍受折磨之后,只能在狱中用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了事。尽管《藏书》《焚书》《续焚书》等著作仅仅道出了在现在看来十分普通的常识,但在不曾容许常识存在的时代,李贽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与李贽不同,其他三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生活在一个革命的年代,前朝灭亡,后朝兴起,身处变乱之时,身归何处,真是一个十分困惑的问题。殉于前朝,为哪个烂透的王朝陪葬值得吗?归顺由关外而来征服中原民族的满清吗,从文化上,从心理上都是难以接受,更何况很多人背负着家仇国恨。事情至此,天地之大,真是无所逃遁!面对着山河破碎,面对着血雨腥风,面对着另一个陌生民族的征服与杀戮,反抗和力图恢复是三人的共同的志向,也是每一个血腥的男儿必然的选择。面对民族的危亡,面对自己的家园遭受威胁,奋起反抗是一种天然的本能,是人作为历史人和现实人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后人的我们虽然因年代的久远而忘记了自身所属,但是作为历史本身,作为最基本的历史真实还是不要因为现实的温和而忘记历史的血腥吧,毕竟这没有什么值得掩盖的。历史是有继承的,但是继承什么却很值得研究,没有必要因为现实的需要去刻意掩盖和扭曲历史,历史和现实并不仅仅是承继,也不应该因为承继而掩盖甚至歪曲历史。毕竟明清易代之际,民族之间的冲突十分剧烈,没有必要因为现在的满汉一家就掩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伤痛,说明历史上的真实也不是破坏当今的民族团结,毕竟历史和现实有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三位思想家处于在江山易主之际反抗是必然的可贵的选择,更可贵的是他们反抗失败之后面对着现实的反思。
腐朽的明朝终于被农民起义的烈火焚毁了,哪位到死都以为“朕非亡国之君,卿皆亡国之臣”将社稷丧失之责委过于人的崇祯皇帝,怎样面见农民出身的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先生就不必管了,需要知晓的是取代大明王朝的李闯也并不是人们心目中的盛世名君,而关外满族的铁蹄早已按捺不住南下的冲动打着为明朝复仇的旗号入关了。1644年前后的中国,高天滚滚寒流急,刀兵血光万民哀,亡也,百姓苦,兴也,百姓苦。正因为如此,亭林先生才告诉我们亡国与亡天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因此所形成的那句振聋发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已。也正是这位亭林先生,在反清复国失败之后,不消沉,不气馁,而是几头毛驴驮着必备的书籍,走遍祖国的壮美山川,探究风土人情,纠正古书谬误,写下了有利于国计民生鸿篇巨著,开经世致用一代学风;黄宗羲在对明朝的衰亡做了分析之后,提出的黄宗羲定律到现在还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先生在《原君》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君主是天下的大害的观点,将国家衰败的根源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到辛亥革命时期还被革命者奉为同道;王夫之先生在抗清失败之后以明遗臣自居隐逸不仕,发愤著述,对中国传统的哲学进行了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哲学。他的晚年读史著作如《读通鉴论》和《宋论》中对历史的某些见解迄今无人超越。三位思想家经历时代的沧桑巨变,身在##,心存魏阙,始终保持做人的道德气节,归隐同时不忘天下安危,著书立说,启迪国民,对后世功莫大焉。
晚明的李贽与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差异很大,不能混同。虽然都他们都对当时社会制度不满,但是其角度却是不同的。李贽的主张是弘扬个性,离经叛道是其特点,而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则更多是承继着社会责任感。
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位思想家的主张在当时或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并不占据主流,他们的书并不是什么畅销书,大多还是遭到禁毁的。这些人的主张与当时流行的思想恰恰是唱反调的。只是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的价值大加颂扬,不过他们这时已经死去很多年了,而当时流行的政府所提倡的哪些主张,却日渐为人所抛弃。可见流行的并不就是最好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是在他们那个时代其主张真的很寂寞。

高三历史教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二、难点:通过对这些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明清之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分析思想文化的变化。还要考虑到儒学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明清之际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对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可以采用分析其异同点的方式加以掌握。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明清之际,中国思想被禁锢在“八股”之中,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都以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 了生气。 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睡梦。世界在进步着,而这个“妄自尊大”的民族正在疾弱中承受着内忧外患。一些知识界人士开始发出激愤的呼声。 这是一个腐朽、骚乱的时代,一个寻求图强的时代,一个渴求新知的时代。

〖讲授新课〗

第一步:学生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表格(见板书设计)

第二步:依据表格进行讲解分析。

一、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出现的历史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腐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抗清、反专制可知)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使他们认真反思,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从黄宗羲重商可知)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矛盾的充分暴露。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

3、思想: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王夫之哲学思想可知)。

二、主要思想家及主张

(一)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⑴社会背景:(略)

⑵生活经历:青年时代生活困乏 ,中年做过小官,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⑶家庭影响:祖父辈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

⑷学派的影响:继承并发展泰州学派反传统的精神(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传统意识的学派)

2、活动探究:

材料一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明]李贽:《续焚书》

材料二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适当补充:李贽还批判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历史观先进,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他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

请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你能否用一个词形容一个李贽? 为什么你会选择这样一个词??你能否对李贽做出一个总体评价?(有点类似于西方的哥白尼与布鲁诺)你觉得自己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离经叛道。(李贽生活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但他却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言之有理即可)。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积极性)

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或者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一个人能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3、探究学习: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思想?(解题关键: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思路引领:李贽“离经叛道”的表现:⑴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⑵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⑶提出新的哲学观,认为“万物皆生于两”。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得出:⑴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⑵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5、P16学习思考:李贽认为私心是人类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

答案提示: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私”和“心”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二)黄宗羲

1、黄宗羲的简介

2、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黄宗羲的主张: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三)顾炎武

1、顾炎武简介

2、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顾炎武的主张:

材料一“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日知录》?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3、探究延伸:阅读下列材: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得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⑴上述材料分别出自哪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

⑵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什么?(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⑶近代学者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的用于自勉的警句是什么?你觉得当前我们应该如何实践这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勤奋学习,忠心报国;以天下为已任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的孜孜追求,当今社会更需要这种意识。学生时代的实践主要在于搞好学习,以便提高未来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四)王夫之

1、王夫之简介

2、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王夫之的主张: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思想主张: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3、探究延伸: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点。

⑴共同的生活背景: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⑵共同的经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⑶共同的进步思想。

答案提示: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黄宗羲);减轻下层人民的负担(顾炎武);整顿吏治,减免赋役(王夫之)。

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⑷评价: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得出: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五)唐甄

1、主张:

⑴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⑵大胆抨击君主专制(帝王皆贼也),反对神化帝王

⑶抨击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评价:

⑴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⑶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三、综合提高:

1、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求所谓定理者也。”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针对心学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言论,明清时期的进步的思想家进行了哪些批判?反映了哪些问题?

⑴①同:都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②异: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位的,“气”是第二位的;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反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⑵①李贽否定儒家经典与孔子的权威,反对以“孔子是非”作为是非的评判标准。②黄宗羲激烈批评君主专制制度,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反对“人治”,主张“法治”。③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④王夫之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2、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3、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⑴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⑵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⑶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何谓“经世致用”

1.概念: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背景:⑴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⑵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⑶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3.经世致用的内容:⑴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⑵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⑶主张“工商皆本”

〖小结〗

1、明清之际的思想对时代的发生会产生什么影响?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是否对儒学的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如何定位明清时期思想与儒学的关系?

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专制主义的主张,是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黄宗羲的著作被称为中国的“人权宣言”,他亦被称为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举例:如他们继承了民本思想等),而是在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贴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中国的启蒙学者被称为“清之大儒”,说明他在批判理学和宣传民主思想时还是以中国传统有儒家思想为依据,所以他们最终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模式。)

2、升华提高:

⑴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⑵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第一单元主线: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因

春秋

仁、礼、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

仁政、舍利取义

不被重视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独尊

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经过改造的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强化中央集权

魏晋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

理是万物本原、格物致知

复兴、重新确立正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家将儒学改造为完备的思想体系,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受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板书设计】

思想活跃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思想活跃表现:

思想家

地位

生活经历

代表作

主要思想

评价

李贽

明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闽。求学→做官→入狱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⑴政治思想;⑵哲学思想;⑶文学主张

⑴反封建正统;⑵具有民主色彩

黄宗羲

浙东学派创立者

参加抗清斗争

《明夷待访录》

⑴批判君主专制;⑵提出限制君权;⑶工商皆本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多有建树;开清考据学先河。

江苏。参加抗清斗争

《日知录》

⑴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腐败;⑵提出“众治”的主张;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⑷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实学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

唯物主义思想家

湘。参加抗清斗争

《船山遗书》

⑴政治思想;⑵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唐甄

是经世致用的积极倡导者

《潜书》

⑴大胆批判专制君主;⑵猛烈抨击“官”。

⑴积极:

⑵局限。

【作业】

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2、探究学习:搜集有关资料,辑录历代思想家和政论家批判皇权的言论。将这些言论进行判断、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体会,并把它写下来,形成习作。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要对这些批判皇权的言论加以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3、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到今天,儒家学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2)简述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

(3)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1)战国时的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并没受到格外的重视。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家学说被压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2)A、表现:民主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指责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B、原因:①明清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儒家思想走向极端,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3)原因:①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发扬、改造儒家文化能够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甚至国际和平,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复习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复习教案

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基本思想。

2、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并认识其具有的进步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各自的思想特点。

一、李贽——《焚书》、《藏书》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观点1:

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观点2:

材料三李贽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观点3

材料四“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观点4:

思想特点:

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观点1:

材料二“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观点2: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观点3: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观点4:

思想特点:

三、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观点1: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观点2:

材料三“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观点3:

思想特点:

四、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

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观点1:

材料二“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观点2:

材料三“由目变色,色以五显;由耳审声,声以五殊;由口知味,味以五别。”

观点3:

材料四“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观点4:

思想特点: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性主张

政治上:

经济上:

学术上:

思想上:

五、唐甄——《潜书》

材料一“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难治者,非民也,官也”

观点1:

材料二“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

观点2:

思想特点:

1.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日益壮大,推动社会转型的异质经济因素产生;

(2)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明亡清兴,朝代更替,带来社会大变动。

(3)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摧残人性,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西学东渐以及近代科学的传入,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2.局限性:

(1)内容上,他们的思想仍然在先秦儒学,仍然是民本思想,没有上升到人权,更没有公民权利的论述;反对君主专制没有提出推翻君主政体,设计一个新的政治制度。

(2)影响上,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利用互联网搜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搜集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相关资料,全面深刻把握本课要旨。

1.(2014·浙江文综·12)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3.(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4.(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5.(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6.(2011·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7.(2011·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8.(2010·海南单科·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

9.(2011·江苏单科·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10.(2008·上海单科A组·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经世致用”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入世情怀,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高二历史教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教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脉络。

2.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材料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 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一、填空

儒家思想的演进历程及其原因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时代

发展状况

原因

春秋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清

二、讨论

记忆中的明清时期

三、列举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四、视角探究

视角一: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看明清

——落日的辉煌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康熙时,全世界超出5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0个,中国占6个:北京、扬州、苏州、南京、杭州、广州。到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被誉为“康乾盛世”。

材料二 “ 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德国的莱布尼茨认为,“欧洲较之中国优越之处,在思维和思辩的科学……但一转到实践哲学,即生活、伦理、政治实践,欧洲人便难以和中国人相抗衡”。

结合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联系材料及相关史实,探讨明清时期的“辉煌”体现在哪些方面?

视角二 :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明清

——奇异的悲歌

五、巩固练习

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2“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3.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C.认同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

六、延展练习

1、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1).产生背景

(2).具体内容

(3).两者性质

(4).历史影响?

2、明清之际,黄宗羲曾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后人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思想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