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物理教案-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高中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7

物理教案-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物理教案-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思想目标:

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谨性教育,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能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一、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单位换算:1m=1000km1m=10dm1dm=10cm1cm=10mm

1mm=1000um1um=-1000nm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单位换算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例如:如图1-——5所测长度27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测的长度要取做27.3mm.这里末一位的3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是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告诉我们木块的长度在27mm___28mm之间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义的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如你看到一份测量记录上写者某本书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书的厚度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7、练习巩固:P10、(1——2)题

8、作业:P14(3——4)题

二、板书设计: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误差

一、测量的意义:人的视觉和感觉不可靠。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米(m)

1km=1000m1m=10dm1dm=10cm

1cm=10mm1dm=1000um1um=1000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课后反思: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延伸阅读

长度的测量误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长度的测量误差的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度的测量误差的教案示例之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详细介绍:
长度的测量误差的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四)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

长度的测量误差的教案示例之一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小结:(从板书中小结)

归纳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一.认识测量

二.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主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实验室常用)

2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四.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和测量工具本身。

3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较精密仪器。

五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