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

小学数字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7

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2、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
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取、整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数字地球的定义,特点
2、理解数字城市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3S技术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节3S技术吗?
R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某区域全面资料的技术。
GP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无人区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侯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
GIS: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
新课
一、认识“数字地球”
有了以上的回顾,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字地球:
1、数字地球的提出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
他指出: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立体显示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
2、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
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信息高速公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相融合。
3、数字地球的特点
(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数字地球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
(3)数字地球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它采用动态、仿真和虚拟等先进的技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4、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
主要有: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
二、未来城市-----“数字城市”
1、了解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的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数字城市的内容
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第(包括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广域网、局域网等),城市的智能化(包括网上商务、网上金融、网上教育、网上医院、网上政务等)。
3、数字城市的好处
能够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4、数字城市的发展现状
美国:全国约有60个城市正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现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卫生医疗行业建立的“健康网络”,“计算机医生”通过Internet向病人提供会诊和保健咨询;许多学校已开始转向多媒体教学;大多数银行通过电视、计算机和自动出纳机开展业务,并逐步转变成为“虚拟银行”;集成化的全国性各种电子化系统,为公众和政府间的互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目前,联邦政府、州已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建有自己的站点,并在2003年实现政府管理电子化。
中国:一些城市也在积极投入数字城市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例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智能济南”等。其中,北京市明确提出“数字北京”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宽带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系统,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构建起秘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软环境;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
5、建立“数字城市”的意义
(1)城市发展:建立数字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化,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信息化还将带动全球化,是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条件。
(2)区域发展:城市信息化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上的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3)日常生活:城市信息化使得智能化交通、智能化住宅小区、数字化企业、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娱乐等成为可能,还带动了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为居民生产、生活和学习创造更方便、舒适、高效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未来校园------“数字校园”
1、数字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校园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通过整理加工,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把学校建设成既面向校园内,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够共享教育资源。
2、数字校园的内容
在数字校园中,将建成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络。通过网络,教师不论在校内还是家中,都能进行电子备课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操作,如进行视频点播,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学生的作业和答卷,并进行评阅工作。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参加教学活动。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信息,学生可以自己调出学习课件,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由计算机进行辅导,借助计算机巩固课堂已学会的知识。遇到特殊情况时,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借助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并通过实时的考查系统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时,只需在计算机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以及所需图书名称,计算机屏幕上就会立刻显示该书在图书馆的位置和编号,管理人员能很容易找出,并办理借阅手续。
3、想象未来的地理课
(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未来,借助于数字校园技术,上地理课时将与现在截然不同。学生只要戴上显示头盔,就能看见太空中的地球,如果采用越来越高的分辨率,将看见大陆,然后是乡村、城市,最后是住房、树木和其他天然的、人工的地表事物。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学生能够请求得到关于陆地覆盖、动植物物种分布、实时天气、道路、行政区范围以及人口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能被天衣无缝地融入到数字地图之中。通过“数据手套”,单击一下链接按钮,就能够看见更多信息。

相关阅读

数字地球学案(湘教版必修3)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地球学案(湘教版必修3)”,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3.4数字地球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掌握“数字地球”的概念。2.通过资料,了解“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3.了解“数字地球”与GIS、GPS、RS之间的关系。

一、数字地球的含义

1.含义:数字地球是①__________的地球——地球的②____________。

2.制作:将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照地球的③____________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

3.优点:可以④________、⑤________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

4.核心:用⑥______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⑦________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⑧________,并使人们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有关地球的信息。

5.关键技术

(1)⑨________________与高速网络技术

(2)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提供最基本的⑩__________数据

(3)________技术:构成数字地球的空间核心技术

(4)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数据管理体系、空间数据交换网、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大容量数据________技术

(6)可视化和____________技术

(7)高性能________能力

二、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

1.利用数字地球的数据可掌握各地的______状况,有助于恰当部署________打击犯罪。

2.可模拟环境变化对濒危物种的影响,以便于采取有效措施保护______________。

3.掌握作物病虫害及其生长情况,科学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提高作物○21________。

4.学者们可以利用数字地球开展○22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数字地球的含义和技术基础

“数字地球”是1998年当时的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首次提出的。进入21世纪,“数字地球”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管理好地球;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存储和再现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数字城市”的内容包括: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的智能化。“数字城市”能够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1.“数字地球”的含义是什么?

 

 

2.“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哪些?

 

3.“数字城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关键技术应用价值

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能迅速调集大量所需的数据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能提供翔实、动态的数据,形成“数字地球”最基本的空间数据

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GIS、GPS与网络构成“数字地球”的空间核心技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则提供空间数据的管理体系、交换网、交换标准等

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能集中或分散存储大量的空间数据

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虚拟现实(简称VR)技术能够生成虚拟环境

高性能计算能力能处理大量复杂数据,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现象

 关于“数字地球”的正确叙述是()

A.“数字地球”就是指因特网

B.“数字地球”就是指“信息高速公路”

C.“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

D.“数字地球”的核心就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地球上自然方面的问题

探究点二 “数字地球”的应用

数字地球是对地图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目前在社会经济中得到了广泛利用。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数字地球的具体应用领域及实例

数字地球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全面、及时地提供可信的数据,因此其应用领域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能够想到的方面,数字地球就能提供帮助,具体举例说明如下:

应用

领域“数字地球”举例意义

可持

续发

展模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对策

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从全球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

政府

决策虚拟大型水库建成后,库区周围和上下游的环境变化为修建水库的可行性和水库修建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GIS分析犯罪模式和犯罪频率合理分配警力资源

百姓

生活模拟教育、商场、娱乐、风景名胜、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画廊的景象坐在家中享受生活

 下列有关数字地球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控制犯罪的发生

B.可为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C.可以控制降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D.可以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数字地球与“3S”技术之间的关系

数字地球的研究和建设为“3S”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S”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地球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

数字地球的含义数字地球的概念、关键技术是最基本的地理知识,需要重点掌握

数字地球与我们的生活数字地球的应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应理解掌握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信息化 ②虚拟对照体 ③地理坐标 ④快速 ⑤形象 ⑥数字化 ⑦自然和社会 ⑧资源 ⑨信息高速公路 ⑩空间 空间信息 空间数据交换标准 存储 虚拟现实

计算 治安 警力 生物多样性 施药 施肥 ○21产量 ○22学术研究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数字地球,通俗地讲就是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的所有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流通。它的应用领域小到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大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严格地讲,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了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的活动和生活质量。

2.关键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

3.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城市的网络化、城市的智能化。

4.意义:能够充分和高效地利用信息,使信息快速流动,提高对城市的管理效率,提高生产和贸易效益,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财富收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创造高效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和舒适方便、安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考例探究1 C [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都与数字地球有关,但它们并不等同于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诸多关键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高速网络技术是其关键技术。数字地球不仅可以处理自然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处理社会问题。]

探究点二

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并提出解决措施等。

2.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考例探究2 B [数字地球能够及时提供地球表面各点信息,虚拟过去和将来的环境变化,为人们处理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提供信息服务,但数字地球本身无法控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高二地理上册《数字地球》知识点中图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地理上册《数字地球》知识点中图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二地理上册《数字地球》知识点中图版

数字地球定义:

信息化的地球—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人们可以快速、形象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梦想。

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人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高性能计算能力。

1、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

一个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成千上万的不同组织来维护。这意味着参与数字地球的服务器将需要由高速网络来连接。

在Internet流量爆发性增长的驱动下,远程通信载体已经尝试使用10G/S的网络,而每秒1015byte的因特网正在研究中。相信在21世纪将会有更加优秀的宽带高速网供人们使用。

2、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

20世纪的遥感卫星影像,在卫星遥感问世的20多年分辨率已经有了飞快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分辨率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标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

3、空间信息技术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空间信息是指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据统计,世界上的事情有80%与空间分布有关.空间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为地理信息系统。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将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三库一体化管理的GlS软件和网络GPS,将在21世纪十分成熟和普及。从而可实现不同层次的互操作,一个GIS应用软件产生的地理信息将被另一个软件读取。

4、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

数字地球将需要存贮1015字节的(Quadrillions)信息。美国NASA的行星地球计划EOS一AMI1999年上天,每天将产生1000GB(即1TB)的数据和信息,1米分辨率影像覆盖广东省,大约有1TB的数据,而广东才是中国的1/53。所以要建立起中国的数字地球,仅仅影像数据就有53TB,这还只是一个时刻的多时相的动态数据,其容量就更大了。目前美国的NASA和NOAA已着手建立用原型并行机管理的可存贮1800TM的数据中心,数据盘带的查找由机器手自动而快速地完成,相信在21世纪,还会有新的突飞猛进。

5、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可视化是实现数字地球与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没有可视化技术,计算机中的一堆数字是无任何意义的。数字地球的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数字地球以后,用户戴上显示头盔,就可以看见地球从太空中出现。

6、高性能计算能力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地球上发生的许多事件、变化和过程又十分复杂而呈非线性特征,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变化大小不等,差别很大,只有利用高速计算机,我们今日和跨世纪的未来,才有能力来模拟一些不能观测到的现象。利用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所观测到的海量数据,从中找出规律和知识。

“数字城市”:

从广义上说,是通过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建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科技信息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发展信息家电、网上教育、远程医疗,建设信息化社区,最终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信息化,高中英语。

“数字化社区”: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相联结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

“地球村”: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数字地球”的产生,“缩小”了我们生活的空间,“缩短”了我们联系交往的时间,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全球性、同时性的“地球村”。

“数字化生存”:

我国IT界有关人士这样描述未来普通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宽带将代替电话拨号的窄带方式成为家庭和外部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单芯片技术产生的数字产品会不断丰富、满足用户高品质数字化生活的需要。所有产品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联成一体并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以及自动化控制。

数字农业:

又叫智能农业、精细农业等,是把数字地球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系统。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40讲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地球

探究点一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1.概念及工作流程: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关于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可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1)它是一个空间信息系统;(2)它是一个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系统;(3)它负责这些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如一个城市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它存储的是该城市的各类信息;其次这些信息是按照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储的,需要哪一空间的信息,直接点击相应的位置即可;第三,地理信息系统要将所收集的城市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进行管理、分析,形成产品,进行存储,以方便人们查询。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大致是:信息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输出→模拟结果与决策方案。

2.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⑴城市规划与管理:进行城市规划的设计、工程选址等,也可进行城市城市管理和辅助决策。⑵基础设施管理:如道路、电力、电信、自来水、排污管道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借助GIS能够完成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等工作,提高效率。⑶土地利用与管理:GIS系统可有效地完成对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⑷生态环境管理:应用GIS可以实现生态规划、环境评价、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分析、环保设施的管理等。⑸GIS通过对城市信息的监测、分析、修改、补充、规划,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3.地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应用领域:⑴资源清查:资源清查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这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系统的统计和覆盖分析功能,按多种边界和属性条件,提供区域多种条件组合形式的资源统计和进行原始数据的快速再现。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例,可以输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面积,按不同高程带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区内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等,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⑵灾害监测:借助遥感数据的搜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用于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洪水灾情监测和洪水淹没损失的估算,为救灾抢险和防洪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⑶环境管理:一个地方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和信息存储方法——基础数据库系统;提供环境管理的数据统计、报表和图形编制方法;建立环境污染的若干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供环保部门办公软件;提供信息传输的方法和手段等。⑷宏观决策: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拥有的数据库,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的构建和比较分析,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例如系统支持下的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容量的规划。我国在三峡地区研究中,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方法,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为三峡宏观决策提供了建库前后环境变化的数量、速度和演变趋势等可靠的数据。

例3下图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⑴~⑵题。

⑴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D.学校分布

⑵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②区域规划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④水文地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及其应用,通过该图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是按照图层分布的特点。

解析:⑴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涉及到土壤、水系、地形、土地利用及居民点分布,该专题研究可能是耕地分类和评价。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商业分布和规划、学校布局等与自然因素关系不大。

⑵深埋垃圾场选址考虑水文地质和区域规划,而大气污染、造纸厂、印刷厂分布与深埋垃圾无关。

答案:⑴A⑵D

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对3S技术的应用领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可以作答。

解析:遥感技术可以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点;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及时将遥感等获得的信息加以处理,从而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质量。

答案:A

探究点二数字地球的含义

1.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2.严格地讲,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的活动和生活质量。

3.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的信息。

例2“数字地球”需要许多现代技术支持,下列对其关键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B.3S技术

C.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D.大容量数据储存技术与高性能计算能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对“数字地球”概念及其原理的理解。

解析:数字地球是将地球信息数字化后储存在计算机中的虚拟地球,其信息传输需信息高速公路的支持,与高速公路无关。

答案:A

一、单项选择题

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学小组将它用于课题研究。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2.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①地形图层②土壤图层③气候图层④人口图层⑤商业网点图层⑥农业图层⑦工业图层⑧城市图层⑨交通图层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⑥⑦⑧⑨D.⑤⑥⑦⑧

GIS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研究内容中,主要应用GIS进行的有()

①近50年某省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特征分析

②近20年来,某市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③某市郊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④某市市区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分析及公交线路、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图中所示数据库最有可能用来进行()

A.农业布局规划B.工业布局规划C.商场选址规划D.学校选址规划

叠加分析就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的过程。右图中甲、乙分别为同一地区两种要素分布图。据此判断5~6题。

5.若将甲、乙两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的新图层是()

6.若甲、乙分别为城市交通网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生成新图层的图形信息是()

A.城市道路网类型B.交通线与地租等值线分布

C.城市功能分区结构D.城市商业网点分布

7.GIS被称为“地图的延伸”。GIS技术制作的电子地图与普通地图最基本的差异是()

A.数据分析能力B.数据模型C.空间模型D.表示范围

2006年9月5日至6日,由中科院主办的200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创新发展超越”为主题,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地理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据此回答8-9题。

8.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①RS②GPS③GIS④GDP⑤GNP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9.运用现代化技术可减少海洋风暴对航行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用GPS可及时获取风暴发展过程的数据

B.利用GIS可对海洋风暴的数据进行分析

C.利用RS可判断海洋风暴的风力大小

D.RS可提供海洋风暴的三维坐标

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图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据此回答10~13题。

10.“数字地球”即()

A.数字化、信息化的虚拟地球B.用数字度量半径、体积、质量等的地球

C.用经纬网络描述的地球D.“数字城市”和“数字校园”

11.“数字地球”的出现是科技创新的又一典范。这意味着()

A.科技创新日益全球化B.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C.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D.任何科技必然为政治服务

12.“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包括()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现代通信技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包括()

①可持续发展②政府决策③百姓生活④科学研究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14.当今,3S(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运用有关3S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GIS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根据图1显示的查询半径,图中以北京为查询中心的地图比例尺为。根据图中显示的经纬度可知,地图中代表呼和浩特、济南的字母分别是、。

(2)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分为了及时更新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技术。图2所示的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利用技术,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而交通事故发生地与警车、救护车的精确位置是利用技术获取的。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3年美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一计划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材料二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一般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它是以因特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开放的系统。

材料三现代战争是数字技术之间的较量,谁占据信息,谁就更富有和安全,谁失去信息,谁就会贫穷挨打。1991年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向中东地区所投的炸弹中精确制导炸弹占全部炸弹的7.6%,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关军精确制导炸弹比重达到了80%~90%。

(1)美军精确制导炸弹的关键技术是。

(2)简述“数字地球”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3)美国提出建设“数字地球”这一战略举措有何重大意义?

(4)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对我国国土整治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GIS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可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坐标图、柱状图用传统作图和GIS数据库软件都可以制作,但C选项是一幅矢量图形,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

2.A题设中要求分析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而自然条件主要指地形、气候、土壤、河湖等,所以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3.C本题考查GIS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存储和处理的数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事物地理空间位置的信息,称为空间数据;另一类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反映事物其他特征的信息,称为属性数据。近50年某省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特征分不具备空间数据特点,因此无法应用GIS解决。

4.A各选项中只有农业布局规划与水系、地形、土壤条件等有关,其他选项与这些要素关系不大,因此只有A符合题意。

5.A本题考查对图示细节上的把握程度,仔细看甲乙两图,甲乙叠加后即可得到新图A。

6.B根据上题的原理,城市交通网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生成新图层的图形信息是交通线与地租等值线分布。

7.BGIS技术制作的电子地图与普通地图最基本的差异是数据模型。

8.A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统称3S。

9.B本题主要对3S的各自功能进行掌握。RS遥远的感知,GIS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GPS全球定位导航。

10.A11.B12.A13.D解析:社会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3S’技术作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一方面“数字地球”的研究和建设为“3S”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3S”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地球”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14.解析:⑴由图可知北京至A地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实际距离为500千米,可求得该地图的比例尺为1∶50000000。根据四个城市的经纬度,可以北京为中心求得其他三城市与北京的相对位置。⑵本题是3S技术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实例,较易。

答案:(1)1∶50000000AD(2)RSGISGPS

15.解析:本题考查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

答案:(1)全球定位系统(GPS)

(2)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科学技术已成为研究地球现象的重要手段;信息传输技术,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迅速发展,这些为“数字地球”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3)通过继续把持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制高点,推动经济的发展;“数字地球”是信息高速公路的自然延伸,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更丰富、多样、重要的信息资源维持全球战略的需要,“数字地球”将进一步增强美国国力,增强其对全球事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国际热点地区的发言权。

(4)促进国土资源的调查、摸清家底,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库;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国土规划、国土开发、国土管理等国土整治工作。

第四单元走进语言现场白发的期盼(节选)


白发的期盼(节选)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亚广联的评语说,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解决继承传统与变革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年轻人走天下成事业与老年人需求照顾关怀之间的矛盾?白发老人对忙碌的儿女们又有什么期盼呢?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与理性视角,超越物质赡养的层面,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新闻分析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入,用老人“一周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着共同的感受: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作者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是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记者与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老年人对“精神赡养”急切的期盼和低到可怜的一点要求。
与老年人的对话中,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到下一代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当记者的话筒递向那些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时,我们听到的是“忙”,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是并没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通过向青年人提问,记者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种对象,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这些“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亲情的观念已经十分淡漠,这令记者十分“惶恐”,也从反面说明了向社会呼吁重视“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
“精神赡养”不是留待来日可以弥补的情感。节目最后魏先生悔之晚矣的叹息,让人们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现在,尽快承担起“精神赡养”的责任。
《白发的期盼》是用对话串起的新闻分析。作者非常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引导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对话自然,贴合主题,没有念稿子、演戏的痕迹,产生了极强的听觉感染力。记者的提问也在拉家常式的对话中展开,看似随意却精于设计,在采访“大学生”一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思路方法
先让学生倾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并思考录音中涉及哪些人,以及作者编制“白发的期盼”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况。接着让学生用看的方式阅读《白发的期盼》,比较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思考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以便强化倾听的特殊魅力。最后通过讲述《邓小平赡养继母》《讲个故事说“孝顺”》的故事,启发学生推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的心田,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课后的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个采访调查的作业,使学生敬老、爱老的人文情感与多样的采访形式共同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2.通过查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准备好《白发的期盼》录音带。
3.准备好陈红《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及歌词。
4.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突出,应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关注老人,感悟亲情,特别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相互理解。
2.学生善于倾听,关键词记录,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学习采访和记录制作采访录音稿。
4.采访艺术:选择好社会热点问题,围绕采访中心精心选择采访对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设计提问;记者解说串联语言,围绕采访对象和采访中心,精练扼要的点睛之笔,针对采访中的意外机智处理(预设和生成)等。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境导入
有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最久远、最牢固、最无私的。”这话一点不错,做子女的从生命的孕育到长大成人,不知要倾注父母多少心血!
“孝亲敬长”指的是孝敬亲人和长辈,是子女感激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规范。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孝敬长辈,那么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
同学们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老年人过得幸福吗?(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使有学生回答老人生活是快乐的,也不应予以否定。)
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段广播录音《白发的期盼》,听听老年人的心声。
歌曲导入
多媒体播放陈红《常回家看看》,同时投影歌词。请同学边听边看边思考,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老年人最想要的无非就是子女的关心,希望子女经常去看一看、聊一聊,交流交流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也正是“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就是图个天伦之乐。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亲情上的精神需求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也可放在结尾,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白发的期盼》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送新闻分析节目参评。
1.主创人员
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1989年至1991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中心。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2000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2000年广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1997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公益广告奖。
王惠敏:1954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级录音师。1982年调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现任技术中心语言录制部副主任。由她录制的广播特写《可爱的大熊猫》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广播剧《古墓遇险》获亚广联儿童节目奖;《评剧皇后传奇》《浮躁》获全国广播连续剧一等奖;歌曲《渔村夜》《赶麦场》分获全国广播新歌“连环杯”录制奖、金奖。
2.获奖评语
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二、词语积累
1.词语
精神赡养 天伦之乐 耳熟能详
2.熟语
“父母在,不远游。”出自《论语》,原句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是要尽量不出行的,即使出行也要有个方向。另外一种解释,其实也只是“游必有方”的解释,说出行要有方法,就是如何安置父母,要有妥善的方法。据说后一种解释是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不过两种解释大意是不错的,就是父母在堂,是尽量不要出行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出自《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则皋鱼也。披褐拥剑,哭于路左。孔子下车而问其故,对曰:吾少好学,周流天下,以后吾亲死,一失也;高尚其志,不事庸君,而晚仕无成,二失也;少择交游,寡亲友,而老无所托,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反者,年也;逝而不可追者,亲也。吾于是辞矣。立哭而死。孔子谓弟子曰:识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一十三人。”
信息筛选
倾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思考录音中涉及哪些人,这个“白发的期盼”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提示1:“一周说了两句话”的老人
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
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
(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东直门卖货的毛女士
与父母同住一个院的陈先生
和爸爸同住一屋的魏先生
(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
“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
(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
提示2: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老人们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合作探究
1.什么叫精神赡养?你听到的专家的解释是什么?能说多少说多少。
人口学博士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2.实施对老人的这种“精神赡养”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在农业社会人们守土为重,形成大家族,以不流动为前提。但现代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已经必然威胁到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了。
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老年人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是“忙”,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并没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3.同学们能说说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吗?你觉得他们获得“精神赡养”了吗?对老年人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是个性化的,教师注意引导)
4.再次播放录音结尾:
魏先生:陪父母能多呆会儿就多呆会儿,能跟他们多聊聊天就多聊聊天。他们不单单需要我们给他多少钱,多大的房子,多请一个钟点工或保姆来伺候他们,不是这样的。你小时候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他们老了,变得很弱小了,他们需要你的安慰。
(录音止、音乐起、音乐压混)
记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做儿女的你,也有悔之晚矣的叹息吗?
(拨出电话、通话声)
儿:妈,是我。
妈:你怎么样?
(压混)
记者:又一位游子在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一根细细的电话线隔山跨海,能否承载得了父母的期盼和儿女的责任呢?
(音乐扬起,渐隐)
方法点拨
“倾听”注意事项:
1.倾听时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2.有目的地听,明确要求,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3.“好记忆不及烂笔头”,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使用关键词记录法)。
能力提升
快速阅读《白发的期盼》,比较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思考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
提示:声音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跟文字相比更准确细腻一些。与《作为偶像》比,本文采访的对象丰富得多,语意内涵也深刻得多,并且有适时的音乐相匹配,起到一定的情绪渲染作用。就像本文获奖评语说的: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分析鉴赏
(教师朗读,学生倾听,要求关键词记录)
邓小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是邓小平同志的继母。但邓小平对夏伯根老人如同亲生母亲一样地对待,一样地敬重,一样地关心照顾。和继母所生的弟妹也相处得十分和睦。
邓小平十分同情和体谅继母出身贫寒的家世和一生的遭遇。夏伯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是一个真正的贫苦人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她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后,生下第三个女儿邓先群还不到一年,丈夫邓绍昌便去世了。这对她来说是一个莫大的不幸。
夏伯根老人虽不懂政治,但一心认准了共产党好。她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救过好几名共产党员的生命。
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15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29年以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了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准备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夏伯根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夏伯根老人听说儿子回来了,兴奋之极。她把大门一锁,提着一个小包裹,坐上小船,就来到了重庆。她连家也不要了,田产和房产都不要了。从此,她和邓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也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使夏伯根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夏伯根老人在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夏伯根老人也同样保持了勤俭持家的品德,尽可能帮助做一些轻便的家务活。邓小平夫妇上班后,家和孩子就全交给她照看,解放后出生的邓榕和邓质方都是由她带大的。她为邓小平夫妇分担了不少家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同邓小平夫妇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的岁月。他们三人的年龄加在一起在200岁以上。卓琳的身体不好,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身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也总是尽量多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儿子的负担。她趁邓小平夫妇去工厂劳动的时候,总是先把饭做好等着他们回来吃,不时帮助洗洗衣服,还为家里养了一些鸡。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拓展探究
(教师朗读,学生倾听,要求关键词记录)
讲个故事说“孝顺”
话说一个冬日,一名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公司。公司老总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交谈中,老总觉得这个青年纯真,于是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来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长辈做做生活护理。”青年一口应承。
该青年家境贫寒。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母亲靠打工挣钱养家。他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一所名牌大学。母亲拼命挣钱供他上学。
青年想,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累,决心替母亲洗洗脚。听儿子说要替自己洗脚,母亲感到诧异,但还是把脚伸进了温水盆里。青年握着母亲的双脚,这才发现母亲长满老茧的双脚已变得有些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送上的钱,现在他才深知,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老总说:“现在我才真切地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多大的苦,我以后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让她受苦了。”老总欣慰地点了点头,说:“你来上班吧。”
这个故事让人感动,也给人教益。世人常说为人要孝顺,可为什么要孝顺呢?有些人未必懂得其真谛。这名青年在老总的启迪下体验到了母爱的深切,也懂得了母亲艰辛劳作和养育自己的不易。一个人要理解人生,要立身处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似海恩情。在儿女成长中,长辈的那份辛劳与期待,实可谓感天动地。儿女深切体验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才会真正珍惜“父母心”。
思考:读这个故事,谈谈你心目中的“孝顺”。
课堂小结
结束语1(教师诵诗)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碗筷好像没洗干净;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的锅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花草树木已渐荒废;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中的地板衣柜经常沾满灰尘;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母亲煮的菜太咸太难吃;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经常忘记关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老父老母的一些习惯不再是习惯时;
就像他们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时;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爱吃煮得烂烂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们过马路行动反应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在吃饭时间他们老是咳个不停;
千万别误以为他们感冒或着凉,(那是吞咽神经老化的现象)
如果有一天,你发觉他们不再爱出门……
我要告诉你,你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
器官已经退化到需要别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替他们找人照料,
并请你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
不要让他们觉得被遗弃了,
每个人都会老,
父母比我们先老,
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
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
当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时候,为人子女要警觉,
他们可能会大小便失禁、可能会很多事都做不好,
如果房间有异味,可能他们自己也闻不到,
请不要嫌他脏或嫌他臭,为人子女的只能帮他清理,
并请维持他们的“自尊心”。
当他们不再爱洗澡时,
请抽空定期帮他们洗身体,
因为纵使他们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净。
当我们在享受食物的时候,
请替他们准备一份大小适当、容易咀嚼的一小碗,
因为他们不爱吃可能是牙齿咬不动了。
从我们出生开始,
喂奶换尿布、生病的不眠不休照料、
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给读书、吃喝玩乐和补习,
关心和行动永远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
他们真的动不了了,
角色互换不也是应该的吗?
为人子女者要切记,
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
孝顺要及时。
如果有一天,
你像他们一样老时,你希望怎么过?
现在的你,
是在当单身寄生虫,还是已婚双料或多料寄生虫?
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
多点时间陪陪父母吧,对他们好一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
结束语2
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老年人独居和身边没有成年子女的“空巢”家庭占四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多少老人的生活是孤独、寂寥的。一个人闷在家里、缺少有人陪同聊天,甚至经常孤独流泪地打发时间等现象是十分严重的。
他们有的不缺吃,不缺穿,不愁没钱花。他们所缺的就是“精神赡养”,也就是指子女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一种完好的精神状态。
在创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推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的心田,使整个社会都能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让社会充满着爱。
庆幸的是党和政府越来越对老年人关怀和重视,也有很多老年人在努力地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扭秧歌、练书法、上老年大学等等,他们的精神会更加充实和愉快。
作业设计
1.上网搜索故事《陶知县智判不孝案》,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百善孝为先”的理解,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2.请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个采访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先设计访谈提纲(包括访谈目的、访问对象、访问问题等),详细记录采访问题及受访者的应答,最后对现在“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作出分析和建议。(提示:访问对象要有男女、家庭经济状况好中差的区别。访问过程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找多个同学集体访谈。作业上交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录音整理带,最后对“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作出分析和建议就可以通过录音来实现,有条件的还可配上背景音乐。)
板书设计
白发的期盼
一、关注问题“精神赡养”
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一周说了两句话”的老人
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
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
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
东直门卖货的毛女士
与父母同住一个院的陈先生
和爸爸同住一屋的魏先生
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
“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
二、“倾听”注意事项:
1.倾听时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2.有目的地听,明确要求,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3.“好记忆不及烂笔头”,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使用关键词记录法)。
附:作业1提示
陶知县智判不孝案
在清代同治年间,嘉善有位知县陶云升,口碑极好,有陶老佛之称,他对老人特别敬重。
一天上午,他身穿便服,在魏塘镇上视察民情,看见一位年已花甲的老太太在讨饭。陶知县就上前去问:“老太太,家里有儿子吗?”
老太太说:“有儿子。”
“你那儿子穷得养不活你吧?”
“不!我儿子在东门开布店,很富裕。”
陶知县有点生气地说:“他为什么不肯养你?”
于是老太太将经过说了一遍:老太的夫家姓杨,娘家姓刘,都叫她杨刘氏,儿子叫杨甫明,在儿子四岁那年,杨刘氏的丈夫不幸逝世,杨刘氏千辛万苦把杨甫明养大成人,先是读三年私塾,后在布店学生意,再后开布店,现在生意兴隆,家庭富裕。当时杨刘氏对儿子说,母亲养你二十年,你也应该养母亲二十年。杨甫明说,母亲放心,我一定养你二十年。这话是杨刘氏40岁那年讲的,今年她60岁了,身体还十分硬朗。可儿子却对母亲说,母亲你养我二十年,我也养你二十年。现在我们谁也不欠谁了,你可以自立生活了。杨刘氏一气之下,流落街头讨饭。
陶知县听了,欷歔良久,突然计上心来,就问:“杨刘氏你生下这儿子是几斤?”杨刘氏说:“是五斤一两。”陶知县说:“你下午到县衙告你儿子忤逆不孝!陶知县一定判你胜诉,叫你儿子老老实实地养你送终。”杨刘氏点头同意。
下午杨刘氏到县衙门击鼓告状,衙役三班将她带到公堂,陶知县官服整齐坐堂问话:“告状人报上姓名,状告何人?”
“我叫杨刘氏,状告儿子杨甫明忤逆不孝,不肯赡养母亲。”陶知县喊道:“来呀,将杨甫明抓来见我。”
杨甫明被公差抓来公堂,吓得跪在公堂上就问:“小民杨甫明一不偷,二不抢,三不逃税,为何将我抓来公堂审问?”
陶知县惊堂木一拍说:“你这刁民,身犯忤逆不孝之罪,我问你,为什么不肯赡养母亲?”
杨甫明说:“回老爷,我与母亲口头协定,她养我二十年,我也养她二十年,现在我俩谁也不欠谁了。”
“养育之恩,你已经还清了。”
“对!养育之恩确实全部还清。”
陶知县又是惊堂木一拍,“来呀,衙役三班将杨甫明捆在廊柱上,拿刀、秤、面盆来!”当差呼声威严,对犯人行四十大板是他们做惯的刑法,现在要拿刀、秤、面盆派什么用场?
陶知县又喊:“杨刘氏生下杨甫明时过秤,是五斤一两。现在用刀在杨甫明身上割下五斤一两肉还给母亲,因为子女都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杨甫明这块肉五斤一两,多一两不要,少一两不行。”
那个当差正要拖杨甫明去捆绑。杨甫明跪着呼天喊地:“老爷饶命,老爷饶命。”陶知县说:“你求饶,那好,减轻一点吧!不肯赡养父母的都是不要脸的人,将杨甫明的脸上两块肉割下来!”杨甫明连连叩头:“老爷,小人愿意赡养母亲,愿意赡养母亲,请老爷不要割肉。”
陶知县说:“你不是说,养育之恩已经报尽了吗?”
杨甫明说:“现在我知道了,养育之恩已经报了,但是生育之恩永远报不尽。”
陶知县说:“那好,知罪改过就好,百事孝为先,如有忤逆不孝,我一定判你割肉之罪,快把母亲领回去,养老送终。”
杨甫明扶着母亲,回家去了。自此,再也不敢不敬高堂,而陶知县爱民、公正、机智的品性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资料选编
资料一
于“有我之境”梳理思想
温秋阳
《白发的期盼》应该算是有感而发之作。作为老年节目的编辑,我在接触、采访众多老人的过程中,似乎体会到了当今老年人的切肤之痛——精神赡养的匮乏。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告诉我,她收到千里之外的儿子寄来的明信片能高兴好几天时,我做女儿的心被一下刺痛了。我知道,老年人不敢要求太多,他们最怕成为儿女的累赘。“孩子们忙”成了他们为儿女不能探望、很少写信、几个星期不打电话开脱的最好理由。但老年人内心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呢?为儿女者能否知晓老人的心思?这是我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最初始、最粗浅的感受。
为什么当今的中国老人会遭遇精神赡养问题的困扰?深入思考的结果是,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已经变成了千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波忙碌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是我的思考和我的节目创作的动机。
在确立了选题之后,我开始了“大剂量”的采访。从去年春节过后到7月份的那段时间里,我先后到河南、上海、成都、西藏等地出差,不管采访的任务是什么,我都顺便问一些和精神赡养有关的问题。从老年人到年轻人、从专家到老年工作者,共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物,整理出的音响素材近两万字。广泛撒网,企望能捞到大鱼。我捞到的一条大鱼是以鸟为伴的老人——高大爷。当初,一心想找一个生活孤单又能带有特别音响的老人。找过弹钢琴的老人,也找过养狗的老人。有一天,我父亲晨练回来跟我说,他认识了一位养鸟的老头,特爱聊天。我不由得眼睛一亮,养鸟该算是有中国特色吧!在父亲的引见下,我结识了高大爷。我前后四次到高大爷家,跟他聊天,看他给鸟喂食、洗澡,跟鸟说话。聊得熟了,高大爷告诉我:“我想孙子,特别想。现在,把鸟当孙子养了。”听到高大爷的这番话,我一方面高兴高大爷说了心里话,让我录到了那么真实难得的音响;另一方面,心里又有着说不出的感伤,鸟儿欢叫声后高大爷的孤单寂寥,我真切地体会到了。
在寻找年轻的采访对象时,我选择了家在外地、只身在京求学的大学生。采访前没有太多的设想,但采访的结果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这位大学生告诉我,他不想父母,也没工夫想,他22岁,虽然经济上还没独立,但人格上已经很独立了。听着他侃侃而谈,我心里暗骂:“这个浑小子,你父母要是知道你的想法,还不知多难过呢。”但这是真实的声音,它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
采写《白发的期盼》的过程,是我有意识体察老中青三代人对亲情的理解及其需求程度的过程,也是我不自觉地投入情感、与采访对象感同身受的过程。在一次次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面对老年人的渴望、等待、怅然,面对中青年人的无奈、遗憾和淡然,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使我不得不跳将出来,以第一人称“我”来串联此篇。
王国维先生把诗词创作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套用过来,当我试问“白发期盼盼何为”时,便已然进入了“有我之境”。在这样一个每个人都能遇到、每个人都有感受的关于“亲情”的话题前,我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记者又是一个年轻人,或者说首先是一个在生活中感受亲情的人然后才是一个记者。因而,在这个节目里进入“有我之境”可谓是顺理成章,因为这样的表情达意最顺畅。此番“有我之境”有我的采访、我的议论、我的情感、我的思考。
于“有我之境”中采访,意在达成与采访对象的真诚交流;于“有我之境”中梳理思想,以期有层次地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本质;于“有我之境”中连缀节目,试图让听众能与我同步感知到白发之期盼。“有我之境”的《白发的期盼》是篇感性文章,但我希望其中蕴涵的一些理性思考能在平实、自然、娓娓道来中给人以回味。
感谢我的搭档王惠敏在复制合成时同样地投入到“有我之境”中,在音响的衔接、音乐的推拉中费尽思量,使《白发的期盼》获得了“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的评价。同时,也感谢同事给予我的帮助。
现在,静下心来回想《白发的期盼》采写的过程,感到有很多的遗憾。如果重新来过,我会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更求精,在音响的处理上更有设计,尤其在含蓄的讲述中,还缺少“绵里藏针”的味道,需要很好的锤炼。最为重要的是,新闻分析作品,除“有我”之外还需“无我”,“无我”才能更理性地分析,更深广地挖掘,从而提升作品的层次与内涵。回头思量,《期盼》的成功在于“有我”,缺憾也因为“有我”过多而“无我”不足。这是今后我应当吸取的。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新闻写作中努力靠拢的目标。
资料二
用声音解读人生
——《白发的期盼》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的启示
《白发的期盼》(以下简称《期盼》)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送新闻分析节目参评,这说明了新一代广播人的努力和潜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台节目精品化的程度。当然,获奖不是目的,《期盼》节目也不是十全十美,重要的是可以从亚广联评委的评价和反馈中,总结现代广播的理念变革和节目精品化思路,也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思考。
一、从时代高度深化人文内涵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社会经济的转型,矛盾错综复杂,价值取向多元。正如歌中所唱:“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当代受众不仅要求新闻媒介及时提供最新、最快、最活的新闻事实,还要求新闻媒介提供对复杂事物的分析和解释。新闻分析属深度报道范畴,它要求将报道拓展至更为深入的信息层次,即将新闻事实的“为什么”“意义”“发展趋势”等新闻要素放在重要位置,力求实现解惑释疑的传播效果。新闻分析对记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一位国外资深记者说:“只有那些在社会科学方面目光敏锐、具有专业知识的记者,才能明智地处理和解释事实。”(李良荣:《西方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32页。)《期盼》的作者选择了这一具挑战性的新闻报道样式,将具有时代特色的重要主题——现代社会养老模式的探讨,提升到历史与人文内涵的高度,从中反映作者具有较好的新闻敏感和驾驭分析、解释事实的能力。作者没有重复炒作前些时候媒介报道的虐待老人、违犯法律的触目惊心的事件,而是从人文的视角开拓内涵,使主题超越了物质保证的层面,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社会养老理念。作者较好地把握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理性走向,其中既有对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传承和肯定,又从前瞻的视角提出现代社会流动现象,对传统农业社会养老模式造成冲击的必然。节目中通过专家介绍西方现代养老观念——维护老年人的尊严,提高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使主题从理念层面与世界接轨,进一步开拓了主题的内涵。养老问题本身具多元视角,作者从思辨的视角使看来相悖的两代人的养老观念在人文内涵的包容下较好地得到整合,使这一重大主题超越了浅层与世俗,开拓了解释事实的人文容量。
二、解放声音,以人为本
广播中的新闻分析要求充分开发声音的传真、传神、传情的听觉冲击力,从而形成听觉逻辑层次来表现和深化主题。从《期盼》的整体效果看,作者解放声音、以人为本的现代广播意识较为明确。一位戏剧大师说:“NO,在英文中只有一种写法,但它有500种不同的说法。”作者从亲情与人文出发,激发了采访对象的积极参与愿望,在开拓线索、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敞开心扉、坦诚交流方面颇具特色。节目中基本没有念稿和摆布的痕迹,较好发挥了“言为心声”的听觉感染力。节目中选用人物谈话超过了二分之一,多处人物谈话不仅紧扣主题,努力将声音的传真、传神、传情开发到最大限度。如:“一周只讲了两句话”的老人的悲剧命运、用养鸟排解思念孙子的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对父母已淡忘的大学生、悔之晚矣的晚辈的内疚心情等,这些谈话既平实又深刻,似能感觉到平静背后的心灵震颤,给人以尽在不言中的联想。与人物谈话相得益彰的是来自专家、学者的权威性分析点评,这类谈话是新闻分析生发内涵的理性支撑,对生发主题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其中作者到位的访谈和对整个节目架构与思路的整合,使节目思路清晰、内涵扎实。《期盼》之所以得到评委的认同,“言为心声”的听觉感染力也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说明了广播人要有“视声音为生命”的职业追求,努力做到用声音解读人生,用真情诠释哲理。
三、简约是美、平淡是真
当今时代色彩斑斓,受众对节目的选择呈多元趋势。在提倡个性化的话语时代,如何形成节目和记者、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值得探索和思考。节目风格决不仅仅是华丽的“外壳”,重要的是内涵。正如一位作家所说:“风格就是人。”节目的风格与个性首先要服从节目的定位、要适应听众对节目的需求,真正使听众感到“开机有益”“开机有用”。节目的生命力首先在于节目丰富的内容,然后是精心外化。它是节目制作群体价值观、媒介观、审美观以及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透过《期盼》节目的整体效果,似能领悟作者对节目风格的个性追求——简约是美、平淡是真。文风上努力追求白描到底、不事雕琢,平淡中透出亲和与深沉。当然,由于作者还年轻,节目风格不尽稳定,相信随着人生阅历增长和知识更新,节目风格会更趋成熟与完美。老舍先生曾说过,用顶通俗的话说明顶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深入浅出。我的理解,“顶通俗”与“顶深刻”实则是大手笔的个性追求,亦可以说是返璞归真吧!
四、几点美中不足
就新闻分析来讲,在理性内涵上尚待加强,特别是节目后半部显后劲不足。现代养老观不仅借鉴西方,中国本土化的当代养老观亦有相当深刻和现代的内涵,节目在这方面未能展开;解释新闻重要的是背景材料,节目中感性内涵较充实,理性深度和翔实的背景材料支撑似不够得力;就节目选材还可进一步精练,有的人物谈话显冗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节奏和容量。特别要强调的是:不可忽略听觉传播规律的ABC,以为自己懂了听众就能听懂。如:人物谈话应先介绍人物身份,给听众以听觉准备;出背景音响对时空概念要明确交代。节目引用电影《家》的音响片段,记者未做说明就出现了嘈杂人声,让听众感到一头雾水(尽管文稿中明确标明,听众无法看到)。广播人要有一种职业习惯:让听众一听就懂,不费力就能听懂。广播节目的听觉效果是在分分秒秒的有效听觉传播中的累积中实现的,万万不可忽略。以上建议不一定正确,因为自古文无定法,技巧永远是千变万化的,重要的是理念变革。
(作者介绍:曹璐——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设计点评
教师通过放录音给学生听,然后互相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倾听。从人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听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主要依赖于听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堂课,应该是很有价值的。只是听的训练是有不同层次的,让学生明白听的重要意义,然后怎样听,听什么,听后怎样理解。这样的训练应该根据不同的层次来训练,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应该听什么。另外,本课的主题是呼唤更多的人来关注现代社会老人的孤独,是极具人文性的。这节课该上得理性,还是人文性,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