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小学五年级体育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1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能够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片段
电影中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在西方国家的重重刁难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外交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对世界造成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来领略周总理的外交风采以及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摘自《周恩来传》
2.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这幅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清朝官员,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举着鞭子、举着刀枪的强盗又指的是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
提示:清朝官员指的是清政府,强盗指的是西方列强。被迫、屈辱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3.教师过渡:旧中国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请看材料。
4.史料展示: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共同纲领》
5.教师提问:由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提示: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2.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读材料,说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教师过渡:随着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中国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
目标导学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图片展示:
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
2.教师讲述:简要介绍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地区出现了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获得独立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在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从中挑拨,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以混淆视听,给中国代表团造成无形的负面影响。
3.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4.提出问题:面对一些国家的咄咄相逼,当时周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
提示: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三、课堂总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考验,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昨天的阴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依据课标进行整合划分,采取了版块式教学方法,以两个篇章循序渐进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首先使用漫画和材料导入课堂,并借助大量文字材料充实课堂。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其次,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重点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能够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最后,结尾时补充周恩来总理外交成就的相关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关阅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案(新课标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5.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

了解和掌握: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新中国成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万隆会议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A.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B.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

C.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

2、首次提出:______年,周恩来在接见________________时。

正式提出:______年,周恩来访问______、_______时,与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万隆会议(__________出席)

1、时间:_____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_____

3、主题和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性质: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和意义:针对帝国主义破坏回忆的阴谋和各国的矛盾、分歧,________提出了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隆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本P84“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2、“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答:(1)同指:①共同的遭遇: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异指:①社会制度不同;②建设道路不同。

1、新中国成立的一年里,与多少个国家建交()

A、17B、16C、15D、18

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

A.上海合作组织B.26届联合国大会C.日内瓦会议D.万隆会议

3、《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说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反殖反霸,与亚非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C、一边倒,不屈服D、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4、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期间D.l972年尼克松访华时

5、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A、互不结盟B、互不干涉内政C、互相尊重领土主权D、平等互惠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

A.党与党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民族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D.国际组织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7、中国为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而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反对殖民主义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对于万隆亚非会议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会议

B.共同探讨了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C.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B.联合国大会C.万隆会议D.APEC会议

10、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11、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展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风采是在

A.1953年中朝韩美谈判签订停战协定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和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实现,让学生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史,正确掌握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说明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学会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过程,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贡献及其外交艺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2)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了国际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类比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结合收集的材料,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模式为:创设情境一提出问题一观点展现一归纳讨论。

2.本课可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模式为:创设历史情境一师生共同探究一结论与评价。

3.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把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训练学生从史实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可以“背景分析—重点难点突破—能力培养—思想升华”的思路来处理教科书内容,确定课堂结构,以便学生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

本课教学程序框架: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故事引入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引入课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法2

点题引入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那么,当时的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引入课题。

方法3

故事引入

1950年初夏的一天,一批身经百战的将军奉命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接受一项新任务。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安排,将军聚集在一间小屋里,从窗纸上一个被特意用手指捅开的小洞,观看罗马

尼亚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的外交仪式。外交仪式结束后,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了将军们。毛主席告诉大家:“新中国要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毛主席风趣幽默的话,让将军们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到底什么含义呢?以此导入,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方法4

类比引入

利用多媒体演示历史图片: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得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独立、和平、自主。引入新课。

本课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课的难点是建国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解决重难点问题时,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影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探究问题;通过类比分析,引导学生解决本课重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1

教师在本课设计了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比较,调动学生们思考的积极性。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并且得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独立、和平、自主。一切都按设计的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一位同学站起来问:“我国政府为什么首先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这超越了教学设计的范围,但教师如果轻易拒绝探讨,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应如何处理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印两国在西藏地区边界上的一些历史问题,并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中印两国在西藏地区边界上存在哪些分歧?

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师:谁能具体说明呢?

生1:1913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中印边界炮制了一条所谓“麦克马洪线”。

生2: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这条边界线。

生3: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以“麦克马洪线”为依据,引起了中印边界纠纷。

师: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这条“麦克马洪线”,我们应该怎么办?怎样正确处理中印关系?

学生们议论纷纷,并进行了自由发言,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得出正确结论:中印边界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留下的祸根,中印两国应该和睦相处,通过和平的途径正确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此案例不拘泥于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嘴去说,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取得了“节外生枝”的效果。但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吃透教科书,又要求具有广博的知识面。齐出的:

活动内容2

播放记录片《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又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生: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亚非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讨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师:说得很好,然而,29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遭遇存在着巨大差别,有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和分歧。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我们设想一下会议是否能正常进行呢?

生:不能,帝国主义国家搞破坏。

生:受到美国的干扰,因为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生:会前还受到国民党的破坏。

师:果然,会议出现了不祥的征兆。一些国家或者出于对新中国不了解或者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唆使下攻击中国代表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办?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我们假设几种情景,如果对这些攻击进行反驳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可能出现混乱,谁也说服不了谁。

生: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最后帝国主义国家阴谋得逞。

师:如果不予理睬,你们看行不行?

生:(讨论)

生:不行,我们不能把黑锅背到自己头上,我们是光明磊落的。

生:我们希望与亚非各国发展友好的关系。

师:不错,委曲求全,丧失原则对于中国代表团更是不能接受的。那怎么办呢?(让学生朗读周恩来总理的发言)。

师:周总理的发言引起巨大反响。受到与会国代表的高度赞扬。周总理的发言也反映了他们的共同心声,会议的紧张空气缓和了。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中因势利导扭转了会议的被动局面,推动会议向前发展,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和团结,挫败了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精彩的一笔。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大家讨论,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提供了舞台,提供了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改变,强调参与,强调过程,强调体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

拓展专题

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正确性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你的课外知识,进行拓展研究

材料一: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非常害怕亚非会议,对中国派代表参加极为担心。他们害怕亚非国家的独立自主,害怕亚非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害怕他们的侵略和殖民主义在亚非会议上遭到审判。因此,他们绞尽脑汁,用一系列威胁利诱的办法,为亚非会议的召开设置障碍,当回天无力的时候就转而采用暗中破坏的手法。会前,他们进行了一连串的活动,并计划在开会的过程中进行破坏和捣乱。

(山东友谊书社《国威——中国人民的骄傲》)

材料二:会议伊始,有人主张既要反对殖民主义,又要反对共产主义。有人认为中国同印度、缅甸分别签署发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没什么不对,但不应照搬,甚至认为“和平共处”这个词是共产党发明的,反对采用。还有人对中国的政策表示怀疑,害怕中国对别国搞颠覆活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一声明,顷刻之间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

(山东友谊书社《国威——中国人民的骄傲》)

二、研究方法

1.确立研究课题: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正确性。

2.探究方法: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站查询资料,利用自己找到的资料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3.探究过程:

(1)假设1: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进行反驳。

验证:双方的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出现混乱,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

结论:帝国主义的阴谋得逞,因此假设1不成立。

(2)假设2: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表态。

验证:此假设表明了中国默认了这些指责,我们就背上了黑锅,中国代表团肯定会处于被动状态。

结论:会造成亚非国家对中国政策的怀疑,使中国与亚非国家处于对立状态,从而抹杀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假设2不成立。

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认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4.活动总结:请同学们写一篇小论文。

八年级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掌握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识图解图概括表达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插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对比鉴别

新中国和平独立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

讨论探索

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爱党情感升华

新中国在国际上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进行了复杂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注意修养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范,所以能够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他的个人修养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霸权的本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请大家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讨论回答:

1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侵朝的美军打得焦头烂额。所以杜勒斯十分敌视中国。)

2那位史密斯实在抑制不住对周恩来的敬佩,采取什么举动表示自己的心情?(抓住周恩来的胳膊摇晃,然后笑咪咪地走开。)

·教师导入:建国时,周恩来就被毛泽东任命为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果然在外交战线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包括那些暂时处于敌对状态下的人们。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A.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

B.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C.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教师指出: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2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进行“接龙”活动,当堂巩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这些原则的意义怎么样?(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2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3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4根据74页“动脑筋”: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71页“导言框”和75页“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填充图册第20页。

2课本第74页“练一练”:填入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3根据新学案38——40页,梳理[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归纳周恩来在建国初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贡献: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5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