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十四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幼儿园戏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5

十四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十四戏剧知识短文两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十四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的基础知识及中国话剧的现当代发展脉络。

2、在阅读训练中提升对文本主要信息的筛选、提取、归纳、整合、表述的能力。

说明:

本课包括谭霈生教授的《戏剧文学》和黄会林、陈刚教授的《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均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分别是对戏剧文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和中国话剧现当代历史的梳理。相比较而言,后一篇文章的脉络较为清晰,术语较少。前一篇内容复杂,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既能为学生建构出戏剧文学及中国话剧史的总体框架,又是训练学生筛选、提取、归纳、整合、表述文本信息能力的极好素材,所以,教学时可从此入手,在解读文本,了解关于戏剧文学和中国现当代话剧的情况的同时,着力训练学生把握此类社会科学说明文的方法,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划、列表、列小标题等各种方法,筛选、提取、归纳文本重要信息。

2、难点:《戏剧文学》的信息提取与归纳。

说明: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文本信息的筛选、提取、归纳与表达是其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非常重要。训练时要给出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使用这些方法读懂课文,获得阅读的成就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

阅读“热身”

预习作业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详细解读《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筛选、提取、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时间(时期)”、“特点”、“代表作家作品”、“共同追求”四个栏目编制表格。要求表格能够全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精练。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延伸,也是教学的必要铺垫。

高三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敢于和善于放手、压担。学生在课前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课堂教学以预习后的状态为起点,攀登更高的山峰,跨越更大的障碍,这既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更有效的激发高三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之所以选择第二篇文章作为预习作业,是因为此文相对脉络清晰、阅读障碍较小。以此为切入口,起到“热身”的作用。

交流预习作业

1、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这篇文章的信息整理成了表格,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同学的作业,一同来讨论交流。

2、利用ppt展示学生作业,由学生讲解自己的表格内容和表格内容安排的理由。请其他同学对表格内容是否全面扼要、表格内的语言是否精炼进行评价交流。

学生作业展示交流

表格的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有条理的归纳文本信息,教师给出表格的栏目,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为学生的阅读理解铺设一定的台阶,同时也是隐性的传递阅读方法。

展示交流作业,提升学生的自信力,口头表达能力,鉴别比较能力、吸收借鉴能力。

总结社科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请同学们反思一下:在你完成预习作业时,用了哪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点评。

1、逐段圈划重点词句。如第一段只需圈划出“话剧20世纪初传入中国”。(信息筛选与提取)

2、对圈划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归类的要素就是表格的四个栏目。(信息归纳)

3、将原文的表述形式根据表格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信息整合)。

4、将调整后的语句填入表格相应的位置。(表述)

反思是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高三的学生不能仅仅从老师那里习得阅读方法,更要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主动总结出阅读方法。

再读《戏剧文学》

实践阅读方法

1、阅读《戏剧文学》,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

2、概括形式可以为表格、提纲、图表、小标题等。

学生实践反思所得的阅读方法,以各种形式概括文本信息。

方法习得的最佳途径是反复实践,但这一次的实践又并非重复预习作业,此环节要求学生阅读难度更大的文章;以不同的形式概括,符合高三学生追求个性的年龄特征。

交流阅读概括的成果

选择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概括的同学进行交流,比较概括的信息的异同。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比较不同概括形式的信息内容的异同。

不同的形式,相同的本质。学生在开放式的阅读实践后发现殊途同归的阅读本质。

课后作业

学以致用

选择性作业:

1、课外选择一篇社科类说明文,运用所学方法,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提取与概括。

2、《戏剧文学》第四段中说“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戏剧情节,都应该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直观地展现出来。”请任意结合本单元课文《雷雨》、《曹操与杨修》中的一篇,谈谈你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1是巩固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难度较小,适用于阅读理解此类文章能力偏弱的学生;作业2是对文章理论进行应用性解读,难度较高,适用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思路点拨

教学安排还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的内容,先请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回答“思考与练习”的两个问题,然后根据文本信息,模仿“思考与练习”的两个问题的形式,自主设计问题,以简答题的形式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这种教学设计的好处是让学生由被动答题到主动出题,掌握社科类说明文阅读的要领。

练习举隅

1、参考《戏剧文学》中的相关理论,根据你的理解,试分析小说与剧本的主要异同。

2、《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中说“1976年以后,话剧迅速复苏。”然而当今的现实情况却是:随着电视剧、电影的大量播放,看话剧的人越来越少。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你认为当代话剧是否正在走向没落?请有条理的阐述你的理由。

相关推荐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说课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诸子百家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的执政者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以生动而又深刻的比喻来讽谏执政者。因此这种寓言通俗易懂的比喻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孟子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家,《齐人有一妻一妾》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弈秋》以学棋小童的强烈反差,演示出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揭示了有良师的指点固然重要,但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功业无成,是意料中的事。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依托寓言说理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3.揣摩寓意,指导现实生活。
4.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广泛使用寓言故事的意义。
2.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3.《短文两篇》随时代的变化而带来的寓意的发展和演化。
●教学难点
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2.文中所涉及的古汉语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基础,通过质疑、探究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用具
设计训练投影片,准备拓展性阅读材料。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或人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学习寓言故事要学会剥离其表象成分,结合时代内容,领悟其蕴含着的深刻哲理,并领悟现实意义。
孟子是先秦散文大家,以雄辩著称。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形。今天学习《孟子》的《短文两篇》来全面、深刻地了解孟子及其寓言。
二、整体初读
1.齐声朗读课文,自行翻译全文。
语音提示:
餍(yàn)(jiàn)施(yí)墦(fán)
讪(shàn)弈(yì)鹄(hú)缴(zhuó)
2.梳理文字:
①通假:反→返蚤→早施→迤为→谓
②古今异义词:
富贵:古:有钱有势的人。今:有钱有地位
仰望:古:指望。今:抬头向上看。
饮食:古:吃、喝。今:吃的喝的东西。
其余:古:他们剩下来的食物。今:剩下的。
③文言句式:状语后置:而相泣于庭中。
宾语前置:良人未之知也,惟弈秋之为听。
三、归纳提要
1.指名学生复述两寓言故事。
明确:①第一段: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及炫耀,妻子的怀疑及与妾的商议。第二段: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查和所见真相。第三段: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悔恨。最后一段:评论,点明主旨,揭示寓意。(序——妻妾良人共处;开端——良人餍酒肉而后返;发展——妻子起疑而跟踪;高潮——坟间乞讨余食酒;结局——妻妾相泣中庭)
②要素:良好的学习条件;不同的专心程度(过程);不同的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观原因(寓意)。
2.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了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人们。
②《弈秋》则讽刺了那些修学和做事没有恒心、不够专业的人们。
四、重点解读
1.分析《齐》文的写作动机
孟子以“齐人”的故事对那些小人以无情的讽刺。故事本身写作用意明白: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副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孟子以此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2.试分析两则短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明确:《齐人有一妻一妾》中有两重对比。齐人自身对比:妻妾面前的“骄”与坟场的“乞”;内在委琐与外表的庄重间的反差。妻妾与齐人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至于妻妾面前大吹大擂;妻妾明大理,以丈夫行为而痛哭羞耻。《弈秋》的对比集中体现在:两个弟子学习专心程度的对比:学习结果的反差。
作用:《齐》文通过对比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而《弈》文则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五、探究质疑
分析孟子寓言的语言。
寓言往往在浅显的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蕴含深刻的道理,是一种高级的比喻说理方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保存了较多的寓言故事,常被说客用作阐述道理的方式。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抽象的思想依托了形象思维的拐杖,使说理更有艺术表现力。
1.叙述性语言的特点:《齐人有一妻一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描绘了人物的动作、情态和对白。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弈秋》采用概述的语言方式,突出了事件发展变化的因果照应关系。
2.幽默性: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又可笑、夸张荒诞,形成了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去坟场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个“乞”,一个“骄”,满足可笑的虚荣心,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的时候,有人做着与齐人一样的勾当。其他如《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以上诸多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让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领悟到作者传达的深刻道理。
六、拓展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其良人出良人()
(2)餍酒肉而后反餍()
(3)讪其良人讪()
(4)则尽富贵也富贵()
(5)卒之东郭卒()
(6)良人之所之也之()
2.辨识下列各句属于什么句式。
(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2)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3)宋何罪之有?(4)古之人不余欺也。
(5)有碑仆道(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下列各句中的“以为”与“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句中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自以为得之也B.以为桂林、象郡
C.军中无以为乐D.以为轮
【参考答案】1.(1)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2)满足,这里是“饱”的意思(3)责骂、毁谤(4)有钱有势的人(5)最后(6)到
2.(1)判断句(2)省略句(3)倒装句(4)倒装句(5)省略句(6)被动句3.A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弈秋》一文之前还有一段文字,自读并理解翻译之。
无或(同“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弈之为数(技术)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暴:今夫弈之为数数:
2.从这段文字中找出可以概括《弈秋》一文中心的句子。
3.请写出《劝学》一文中论说“专心”作用的一组句子。
【参考答案】1.pùshù
2.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虽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
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
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
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
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香港历来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却遭殖民统治者蛮横地抢占,当地人民饱受残酷的压榨。百年沧桑最终换来云开日见,受苦受难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
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
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
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
(三)分析鉴赏
1、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
2、这些标志着什么?
明确:导语部分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作者在介绍每一种仪式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还有第7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
5、将背景材料引入现实场景不会冲淡新闻的新鲜度吗?
明确: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浓淡的对比,远景淡墨、近景浓墨,远景衬托近景。新闻中的现实场景就好比是近景,背景材料就好比是远景,背景材料的引入更能突出现实场景的意义。
这篇文章之所以出色就在于(幻灯显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着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本篇报道,作者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学们想一想,文中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自封为“日不落帝国”,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那又该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呢?
明确:当年英国殖民统治者是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的,现在他们又坐“不列颠尼亚”回去了。这既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文中像这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
3、现在让我们纵观全文,该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意?
明确:永别了,一去不复返了,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三、课堂小结
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从海上走了,永远地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也终告洗刷。请不要忘记香港的过去,也不要忘怀香港回归的喜悦。让我们为香港的未来欢呼,为我们中华民族明日的腾飞欢呼。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收集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与本文比较异同,以剪报形式交上来。

微型小说两篇


微型小说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微型小说的定义,鉴赏两篇小说的表现手法,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2、体会微型小说构思精巧、意蕴深刻的特点,增强作文时谋篇布局的意识;
3、总结、领悟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
4、培养学生的推断、想象能力。

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上,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地位。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德国作家。

2.文体介绍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微型小说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微型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他认为微型小说应当具备这三个要素: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
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很短、情节简单、对人物和事件都不作完整描写和叙述的新兴的小说体裁。篇幅已决定了微型小说不可能是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的宏篇巨著,它只能是文学园地中一方翠绿的草坪,一朵芬芳的米兰。它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
资料:
(1)现有的微型小说作品资源:《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微型小说三百篇》、新出版的《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百花园——小小说世界》等报刊。
(2)现有的微型小说理论资源:《历史与理论:20世纪的微型小说创作》、《规律与技法:转型期的微型小说研究》、《群体与个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家研究》。校内外若干名微型小说作家、评论家(苏定华、李利君、林荣芝、邓石岭等)。
(3)网上的研究资源:小小说大王网站、《文学欣赏》学习网站、微型小说网站等等。
3.题目解说
《等待散场》所写的内容赞美了男女主人公纯真的爱情。所给的题目,使读者一看上去就产生悬念:“谁在等待散场?”“为什么要等待散场?”“散场以后干什么?”看罢,读者们便会嗟叹不已,一为作者的巧妙构思,二为男女主人公纯真的爱情。
《差别》这一题目正是对小说中心内容的一个恰当的概括。通过买土豆这件事,读者便会看出阿诺德和布鲁诺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

课文评释

等待散场
刘心武
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才到达剧场门前。剧场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肯定已经跳完了如梦如幻的第二幕,而且华丽诡异的第三幕说不定也所剩不多。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因为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点拨:第一自然段,由“我”去看芭蕾舞剧作为引子,引出了下面故事的发生,即“我”在小说中的作用:线索作用。对时间的记叙,是下文赞美男女主人公纯真爱情的一个因素。]
评析:以上为第一部分,由“我”去看芭蕾舞剧引出了故事。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仔细打量着我。
[点拨:第二自然段,对“雨”的记叙,又是赞美两个人纯真爱情的一个因素。]
“您有票吗?”
我吃了一惊。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有别的人影。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
[点拨:这一段对“车”的描写,作用是:写观看舞剧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此芭蕾舞剧是多么的吸引人。这与后文姑娘不看芭蕾舞剧,而看场外的小伙子形成鲜明对比。对“车”的描写,又是赞美二人爱情的一个见证。]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咦,怎么没有?
“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点拨:小伙子一开始问“您有票吗?”,与后来“不,我不要您的票”,这种矛盾的言语让“我”感到费解,同时又是本文的一个悬念。]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
“等散场。等她出来。”
[点拨:“等待散场。等她出来。”小伙子的回答是对上面悬念的一个笼统的解释。]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时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点拨:“我”的表态表现了“我”的心地善良与善解人意。“我”被“小伙子”感动了,想成全他们。更重要的是“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行为,想起当年那些“荒唐与甜蜜场景”,在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也许“我”当年也做出了像小伙子一样的“傻事”。]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在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点拨:面对头等席,小伙子却将票退给了“我”,这又是一个悬念。]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点拨:他答应在外面等她,可见他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对爱情充满了信心和幻想,坚贞朴实。前面所有的悬念在此一瞬间都统统解开,化为了灿烂的花朵。小伙子的表情、言语、动作给了我们最好的说明。]
评析:以上为第二部分,写“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与谈话,为下文做了铺垫。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院大门。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显然,那才是收票员。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点拨:“我”为什么跑?又是一个悬念。答案又有了:是跑去将票送给那个在场内的姑娘,让她送给在场外等她的小伙子。由于工作人员的问,点出了姑娘并不在看舞剧,而是与场外的小伙子痴痴地对望着。]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点拨:一个“泻”字显出力量之大,也是在赞美爱的力量。“永恒的旋律”便是那“永恒的爱情”,是爱的旋律。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天鹅湖》,不仅在结构上达到完整,而且也升华了主题。小说最后写王子与天鹅公主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不正暗示着“小伙子”和“妙龄女郎”的爱情也将会得到圆满吗?这样,小说的主题便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赞美了两个人彼此关心,相互挂念的美好纯真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评析:以上为第三部分,描写姑娘正在焦急的等待散场以及小伙子痴痴等待的神情,且用剧中的旋律来赞美两个人纯真的爱情。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局部分。
评析:《等待散场》是一篇微型小说,所以篇幅相对比较短小。但是就在这不多的文字中,作者述说了一个比较感人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并不是绝对完整,但是小说也是波澜起伏,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这篇小说中故事情节有几个转折点,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故事开端:“我”在剧院门口碰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
第一折:“我”误以为小伙子想要“我”的票
第二折“我”误以为小伙子因为票价高而不要票
第三折“我”误把小伙子的女友认作售票员
故事结局:“我”由小伙子及其女友的事,并随着《天鹅糊》的情节“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在《等待散场》中,作者使用最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白描。具体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
课文解析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我”去看芭蕾舞剧(引出了故事)。

第二部分(从“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到“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等“我”与小伙子的接触与谈话(为下文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小说最后两段)描写姑娘正在焦急的等待散场以及小伙子痴痴等待的
神情,且用剧中的旋律来赞美两个人纯真的爱情(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结局部分)。

2写作特点
短小紧凑的结构
本文可谓之短小精悍,结构安排得非常紧凑,始终由“我”这根线贯穿着。小说由“我”去看芭蕾舞剧写起,引出我与场外等票的小伙子的谈话,然后又非常“自然地”在场内看到姑娘为了其男友而焦急地等待散场。内容不冗杂,短小紧凑,不零散,且单纯地以等待散场作为歌颂纯真爱情的一个角度。结构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我”的出现,引出了故事,并且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但在随后的叙述中都有了答案。这些悬念的解答,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美好的爱情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3主题思想
《等待散场》这篇微型小说写了剧场外的小伙子等待着剧场内的姑娘散场出来,剧场内的姑娘因为不舍得浪费这一张带着深情厚意的宝贵的票,一面看着剧场外的男友,一面焦急地等待散场,赞美了他们纯真的爱情。

课文评释

差别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点拨:两个年轻人“同龄”“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同样的薪水”,这为下文的矛盾冲突做引子:正是因为许多条件相同,才导致了两个人“不同发展”的矛盾冲突。]
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却仍在原地踏步。对此,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点拨:一个“青云直上”,一个则“原地踏步”,于是矛盾开始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这就引出了小说的核心事件——“对土豆市场调查”一事。]
评析:《差别》的篇幅比《等待散场》更短,所以小说故事中的矛盾更加集中,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抛出了矛盾——两个许多方面都相差不远的年轻人在事业上有不同的境遇。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到现在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钱。
[点拨:对布鲁诺调查土豆市场状况一事用了繁笔。不惜一次一次地写,共用了三次,让读者清楚地看出布鲁诺的思维简单,目光短浅,考虑事情不周密,没有超前意识。]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有40袋,价钱是多少多少,土豆的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点拨:对阿诺德能力的描写,作者笔锋一转,运用了简单概括的写法。作者通过对阿诺德向老板汇报的描述,让读者看出阿诺德办事干练、果敢、心细,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其次,作者通过阿诺德向经理汇报的方式,比直接写阿诺德如何的有能力、有经济头脑更有说服力。]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点拨:结尾:文章到此,不仅是布鲁诺,而且读者对二人能力的差别也已经一清二楚了。]
评析:作者是一个善于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取材并且寓意深刻的作家,从他写这一则小故事就不难看出这点。两个同龄的小伙子同受雇于一家店铺并拿同样的薪水,阿诺德青云直上,可布鲁诺却原地踏步。老板叫他们分别到市场走一圈回来之后,原因马上一目了然,前者是推一步进一步,后者却是把老板想要的资讯一次找详细报告完毕并对此进行了评估,且带回了样品。整个故事简洁扼要描述,没有累赘的语言,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更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说明。便读完文章后,却令人茅塞顿开。
故事中并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它只是阐述了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一件关于升迁的平常事,像这样的事几乎人人都会遇到,可是却很少有人去细细地对它进行分析。作者用这么一个故事,从侧面去反映了,让人们看清自己,从而告诉人们失败的原因和怎去做一个能让老板重用自己,适应社会竞争的道理。告诫人们,社会并不是被动的。
作者用了“阿诺德”和“布鲁诺”两个化名,这个故事看似纯属虚构,然而现实社会中却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这种戏。看完故事,心情不会跌宕起伏,然而故事却耐人寻味,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思考:我是“阿诺德”还是“布鲁诺”?我可不可以甚至比“阿诺德”做得更好?此外,故事中的老板,这一人物用得巧妙至极,表面上看老板似乎无关紧要,言词也不多。可是,这个“无关紧要的老板”却正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也是整个故事寓意的点破者。没有老板,布鲁诺也不会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
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三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却深刻地提醒了人们: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这就不再像以前所说的“安守本分”就可以的了,有时候太“安守本分”了就会只有被动的份,就变成死脑筋,不会变通了。被动在社会上意味着落后,所以要成为当今社会有用之才,主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课文解析
1文章结构
布鲁诺:三趟才搞明白信息
差别→两人同样的薪水→两人不同样的薪水→买土豆
阿诺德:一趟掌握土豆和西
红柿的市场信息
2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先看题目,题目是“差别”,这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两者之间的比较。再看小说的内容,除了第一段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以外,其余部分基本上都运用了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如,阿诺德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则原地踏步;对于市场上的情况,老板的三个问题,布鲁诺跑了三趟才搞明白;阿诺德只用了一趟,不仅搞清楚了土豆的市场情况,而且还弄清楚了西红柿市场的有关情况,甚至连卖菜的人都带来了。
(2)紧凑的结构安排
这篇小说紧紧围绕如何表现出“差别”来展开的。矛盾的冲突源于小说中两个人阿诺德和布鲁诺的不一样的待遇,然后是通过买土豆一事表现出了两个人的差别是什么。一个是老板的三个问题,跑了三趟市场才搞明白;一个是只用了一趟,不仅搞清楚了土豆的市场情况,而且还弄清楚了西红柿的市场情况,甚至连卖菜的人都叫来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好似刚刚展开,便又合拢上。这便使得小说的结构非常紧凑,不拖泥带水。

3主题思想
两个同龄的小伙子同受雇于一家店铺并拿同样的薪水,后来阿诺德青云直上,可布鲁诺却原地踏步。老板叫他们分别到市场走一圈回来之后,原因马上一目了然,前者是推一步进一步,后者却是把老板想要的资讯一次找详细报告完毕并对此进行了评估,且带回了样品。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三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却深刻地提醒了人们: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学法指导
1、阅读小说时要先了解微型小说的定义,要仔细体会微型小说构思精巧、意蕴深刻的特点,增强作文时谋篇布局的意识;注意总结、领悟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
2、阅读小说之后要能够把握这两篇小说的主题,体会小说紧凑的结构安排。

写作微型小说方法
如何开头
方式有三种:1、造成悬念,引起兴趣。2、开门见山,进入情节。3、含蓄蕴藉,曲径通幽。
中间部分如何写作
三种基本类型:
1、曲折生致式
①单线曲折,一波三折。②双线交叉,内在联系。③反复回环,同中见异。
④前后对比,双峰对峙。⑤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2、重旨复意式
①象征②双关③比喻④省略
3、采用其它文体和艺术体裁的特长。
如何结尾
三种方法:
1、画龙点睛,首尾呼应。2、戛然而止,含蓄隽永。3、出人意料,扣人心弦。

“思考探究练习”提示
一、《等待散场》结尾中的“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
提示:“永恒的旋律”是指是爱的旋律。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天鹅湖》,不仅在结构上达到完整,而且也升华了主题。小说最后写王子与天鹅公主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不正暗示着“小伙子”和“妙龄女郎”的爱情也将会得到圆满吗?这样,小说的主题便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赞美了两个人彼此关心,相互挂念的美好纯真的爱情,赞美了美好的人性。
二、《差别》里阿诺德和布鲁诺的真正的差别是什么?布鲁诺该怎样弥补这种差距?结合现实,谈谈你觉得自己更接近谁?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阿诺德和布鲁诺不仅仅是工作方式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头脑、眼光、意识等方面的差别。布鲁诺要弥补这种差距就必须更新观念,化被动为主动。这篇文章深刻地提醒了人们: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这就不再像以前所说的“安守本分”就可以的了,有时候太“安守本分”了就会只有被动的份,就变成死脑筋,不会变通了。被动在社会上意味着落后,所以要成为当今社会有用之才,主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三、课文中的两篇微型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这两篇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共同之处是结构安排得非常紧凑,《等待散场》始终由“我”这根线贯穿着。小说由“我”去看芭蕾舞剧写起,引出我与场外等票的小伙子的谈话,然后又非常“自然地”在场内看到姑娘为了其男友而焦急地等待散场。内容不冗杂,短小紧凑,不零散,且单纯地以等待散场作为歌颂纯真爱情的一个角度。结构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我”的出现,引出了故事,并且悬念一个接着一个,但在随后的叙述中都有了答案。这些悬念的解答,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美好的爱情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差别》则紧紧围绕如何表现出“差别”来展开。矛盾的冲突源于小说中两个人阿诺德和布鲁诺的不一样的待遇,然后是通过买土豆一事表现出了两个人的差别是什么。一个是老板的三个问题,跑了三趟市场才搞明白;一个是只用了一趟,不仅搞清楚了土豆的市场情况,而且还弄清楚了西红柿的市场情况,甚至连卖菜的人都叫来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好似刚刚展开,便又合拢上。这便使得小说的结构非常紧凑,不拖泥带水。

短新闻两篇(2)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短新闻两篇(2)》,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
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
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
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为了对得起当记者的良心,为了对得起在集中营遇难的人们,罗森塔尔动笔了。但文中却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集中营环境的描写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儿呢?
明确:参观者身上。
3、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部分画出描写参观者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明确:第7段,第2行“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第9段,第1行“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还有这段的最后一句:“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第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在执行绞刑的地下室里,“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还有倒数第2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该报道集中营的新闻作者为什么却把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呢?
明确:这样更能感染读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各大报纸转载的佳作不是没有缘由的。罗森塔尔独辟蹊径,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在描写它如何恐怖阴森上着墨,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为、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2、这篇报道还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辟的议论,请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
明确:第8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寻味。
4、能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吗?
明确:作者是在讽刺。毒气室、焚尸炉是害人性命的东西,雏菊花怒放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两种事物反差很大,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作者也是在控诉。雏菊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绽放。这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但却被这个人间地狱毁灭了。
5、“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个句子从语气上看是什么句子?
明确:否定句!
7、文中像这样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
明确:第2段的4个“不该”组成的排比句。
第6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8、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因为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个否定句,后面大量运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风格统一。
作者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就揭露了纳粹德国的罪恶行径。
三、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貌似平静的话语背后表现出对纳粹的深刻揭露。
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罗森塔尔这篇作品能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实至名归。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第2小题,倾注你们的情感,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