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次《贵姓何来?透过百家姓看历史》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19

七年级历史下次《贵姓何来?透过百家姓看历史》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次《贵姓何来?透过百家姓看历史》教案分析北师大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次《贵姓何来?---透过百家姓看历史》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第九课贵姓何来?---透过百家姓看历史
教案示例
活动目标:
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树立中华诸姓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观念。掌握使用工具书和收集、查找、运用资料的技能。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课本有关的内容。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相关的读物。
活动设想:
将本课分成两次来学习,第一次课程,讲解姓氏文化的基础知识,把全班按姓氏分组,布置调查报告(以一个姓为主)。两次课之间学生搜集资料。第二次课程,公布调查报告结果;从调查报告中引出新内容;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学习,穿插猜谜、提问等内容。(希望能解决班里每个同学关于自己姓氏的来历的疑问)
活动过程:
第一节课
介绍姓氏的基本知识。包括:海外的寻根热(落叶归根思想);欧美、日本、阿拉伯、缅甸等国家的姓氏简介,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精深的奥秘;姓和氏的区别(简单介绍);宋版《百家姓》。按照姓氏把全班分成5-6组(大姓可直接分配,小姓可按在百家姓中的远近成度分配),布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确定一个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小姓可以选一个共同的姓来研究);2、该姓氏在百家姓中的位置;3、在全年级中该姓氏所占的比例;4、该姓氏的来历(源流);5、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利用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文化》、《百姓祖宗源流集》);6、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变迁(改姓等)。布置搜集相关资料。(参考书、网址、文章)
第二节课
分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评选最优(可以现场打分,包括教师)。由此引入新课。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到底姓氏是怎么来的,最初姓氏的来源什么?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
姓:现在的姓,是古代姓、氏的合称。姓和氏在上古时期各有分别,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成员皆为其后代,各氏族的标志称姓。《说文》:“姓,人所生也。”三代(夏、商、周)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轩辕氏、神农氏)。因此作为族号的姓,较古老的不少从“女”,如姜、姒(音sì)、姬、姚、嬴等。氏是较姓后起的标志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女祖,子孙繁衍,同一宗族分支散居各地,在同姓之下另有标志以示区别,那就是氏。《资治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考,母或已故母之称)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比如古称商人的祖先为子姓,其后代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因此,三代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氏有的得自先祖之姓,有的得自先祖之号(如轩辕氏、高阳氏),有的得自先祖之谥(如文、武、昭、景、成),有的得自于先祖之国(即封地,如齐、鲁、燕、赵),有的得自先祖之爵(如王、侯、公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官(如司马、尹、史),有的得自先祖之字(如孟、孙、叔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工作(如巫、卜、陶),有的得自先祖之居(如西门、南宫、东方)等。《通志?氏族略序》说:三代之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不再区别,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沿用至今。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总之,古代的姓、氏或姓氏,就是今天的姓。
小结:姓氏来源的主要有10种
(1)以祖先的族号为氏,如:唐、虞、夏、殷等;
(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等;
(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等;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等;
(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等;
(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9)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
(10)因避难而改姓氏,如: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到广西宜山改姓韦。
根据所学,考察一下自己的姓氏属于上面的类型吗?如果是是属于哪一类呢?统计班里有多少姓属于上面的情况。没有属于上面情况的同学也不要着急,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有没有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姓氏的变迁(改姓、少数民族的姓和汉姓)
姓氏最早出现时,数量很少。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这么多姓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和前面的姓有关系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改姓。
俗话说:行不更名,做不改姓。古人认为改姓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得不改名换姓。究其原因有很多。
1、皇帝赐姓: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把他赐姓朱。因为这个姓不能直接称呼,所以被人称为国姓爷。皇帝赐姓也有不好的,因为得罪皇帝而被罚。
2、避讳:敬姓,因为要避五代的晋皇帝石敬瑭,改姓文,后改回。
3、避祸:司马迁之子为避祸,改为两姓:同、冯(在司马氏的基础上各加一点);
4、收养:曹操
5、过继:高力士,唐代著名太监。原姓冯,也是世家大族,进宫后被高姓太监收养,因此改姓高。
6、入赘:高谅在海陵游学,生活困难落水被老汉救出与其女结婚改姓陈,成为海凌陈姓的始祖。
7、迷信改姓:略
8、从夫改姓:范徐立泰、陈方安生
9、纪念而改姓:战国四公子,楚有春申。后人为纪念他,一支改姓为春。
10、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事实上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与交融的历史。虽有冲突但同化、融合是主要方向。在这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为和汉人更好的融合改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金(本意),陈,关,肇;蒙古族原无姓,只称什么部(土尔扈特部)改:包、鲍、白、博等;回民为什么马姓的多?信奉伊斯兰教,默罕默德,音译过来为:马哈麻德,所以回民伊马姓为多。
三、姓氏与等级(贵姓、大姓、小姓)
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姓氏有大有小,大姓人口过亿,小姓不足一千。你们能列出几个大姓,并说出原因呢?
赵钱孙李、张王李赵遍地刘。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大姓、国姓。据统计,现在李姓为全国最大姓,人口过亿。人们见面常说:“您贵姓?”虽然姓氏有大有小,但姓氏分贵贱吗?
现在没有但是古代姓氏是有贵贱的。上古三代“贵者有氏”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所以姓氏是区别贵贱的重要标志。例如:唐朝李世民修《贞观氏族志》;武则天改编《姓氏录》;宋版《百家姓》赵钱孙李。赵姓是国姓,其他为当时的后妃。明朝《千家姓》就是朱姓排第一了。用姓氏来排政治地位的高低。姓氏完全变成了一种工具。
今天的社会是不是所有成果都是古代那些“贵姓”创造的呢?
四、姓氏趣谈(逸闻趣事)
同学自由发言,列举古代近代有关姓氏的趣闻轶事。
课后评价:
布置小论文《中华姓氏的奥秘》,从本课所学的内容中任选一点写一篇小论文。把调查报告和小论文以及课堂发言、搜集资料等情况汇总。给与评价,并记入平时成绩。
课后延伸:
把本次活动情况汇总,在学习园地中展示,并制成简报。建立交流园地,交流遇到的问题。

附: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透过百家姓看历史》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透过百家姓看历史》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透过百家姓看历史》教案
活动目标:
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树立中华诸姓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观念。掌握使用工具书和收集、查找、运用资料的技能。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课本有关的内容。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相关的读物。
活动设想:
将本课分成两次来学习,第一次课程,讲解姓氏文化的基础知识,把全班按姓氏分组,布置调查报告(以一个姓为主)。两次课之间学生搜集资料。第二次课程,公布调查报告结果;从调查报告中引出新内容;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学习,穿插猜谜、提问等内容。(希望能解决班里每个同学关于自己姓氏的来历的疑问)
活动过程:
第一节课
介绍姓氏的基本知识。包括:海外的寻根热(落叶归根思想);欧美、日本、阿拉伯、缅甸等国家的姓氏简介,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精深的奥秘;姓和氏的区别(简单介绍);宋版《百家姓》。按照姓氏把全班分成5-6组(大姓可直接分配,小姓可按在百家姓中的远近成度分配),布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确定一个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小姓可以选一个共同的姓来研究);2、该姓氏在百家姓中的位置;3、在全年级中该姓氏所占的比例;4、该姓氏的来历(源流);5、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利用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文化》、《百姓祖宗源流集》);6、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变迁(改姓等)。布置搜集相关资料。(参考书、网址、文章)
第二节课
分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评选最优(可以现场打分,包括教师)。由此引入新课。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到底姓氏是怎么来的,最初姓氏的来源什么?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
姓:现在的姓,是古代姓、氏的合称。姓和氏在上古时期各有分别,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成员皆为其后代,各氏族的标志称姓。《说文》:姓,人所生也。三代(夏、商、周)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轩辕氏、神农氏)。因此作为族号的姓,较古老的不少从女,如姜、姒(音s)、姬、姚、嬴等。氏是较姓后起的标志宗族的称号,为姓的分支,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女祖,子孙繁衍,同一宗族分支散居各地,在同姓之下另有标志以示区别,那就是氏。《资治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考,母或已故母之称)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比如古称商人的祖先为子姓,其后代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因此,三代以前妇人称姓,男子称氏。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氏有的得自先祖之姓,有的得自先祖之号(如轩辕氏、高阳氏),有的得自先祖之谥(如文、武、昭、景、成),有的得自于先祖之国(即封地,如齐、鲁、燕、赵),有的得自先祖之爵(如王、侯、公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官(如司马、尹、史),有的得自先祖之字(如孟、孙、叔孙),有的得自先祖之工作(如巫、卜、陶),有的得自先祖之居(如西门、南宫、东方)等。《通志氏族略序》说:三代之前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秦汉以后,姓、氏不再区别,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沿用至今。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称: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总之,古代的姓、氏或姓氏,就是今天的姓。
小结:姓氏来源的主要有10种
(1)以祖先的族号为氏,如:唐、虞、夏、殷等;
(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等;
(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等;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等;
(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等;
(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9)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
(10)因避难而改姓氏,如: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到广西宜山改姓韦。
根据所学,考察一下自己的姓氏属于上面的类型吗?如果是是属于哪一类呢?统计班里有多少姓属于上面的情况。没有属于上面情况的同学也不要着急,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有没有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姓氏的变迁(改姓、少数民族的姓和汉姓)
姓氏最早出现时,数量很少。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这么多姓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和前面的姓有关系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改姓。
俗话说:行不更名,做不改姓。古人认为改姓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得不改名换姓。究其原因有很多。
1、皇帝赐姓: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把他赐姓朱。因为这个姓不能直接称呼,所以被人称为国姓爷。皇帝赐姓也有不好的,因为得罪皇帝而被罚。
2、避讳:敬姓,因为要避五代的晋皇帝石敬瑭,改姓文,后改回。
3、避祸:司马迁之子为避祸,改为两姓:同、冯(在司马氏的基础上各加一点);
4、收养:曹操
5、过继:高力士,唐代著名太监。原姓冯,也是世家大族,进宫后被高姓太监收养,因此改姓高。
6、入赘:高谅在海陵游学,生活困难落水被老汉救出与其女结婚改姓陈,成为海凌陈姓的始祖。
7、迷信改姓:略
8、从夫改姓:范徐立泰、陈方安生
9、纪念而改姓:战国四公子,楚有春申。后人为纪念他,一支改姓为春。
10、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事实上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与交融的历史。虽有冲突但同化、融合是主要方向。在这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为和汉人更好的融合改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金(本意),陈,关,肇;蒙古族原无姓,只称什么部(土尔扈特部)改:包、鲍、白、博等;回民为什么马姓的多?信奉伊斯兰教,默罕默德,音译过来为:马哈麻德,所以回民伊马姓为多。
三、姓氏与等级(贵姓、大姓、小姓)
中国的姓氏鉴于文献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姓氏有大有小,大姓人口过亿,小姓不足一千。你们能列出几个大姓,并说出原因呢?
赵钱孙李、张王李赵遍地刘。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大姓、国姓。据统计,现在李姓为全国最大姓,人口过亿。人们见面常说:您贵姓?虽然姓氏有大有小,但姓氏分贵贱吗?
现在没有但是古代姓氏是有贵贱的。上古三代贵者有氏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所以姓氏是区别贵贱的重要标志。例如:唐朝李世民修《贞观氏族志》;武则天改编《姓氏录》;宋版《百家姓》赵钱孙李。赵姓是国姓,其他为当时的后妃。明朝《千家姓》就是朱姓排第一了。用姓氏来排政治地位的高低。姓氏完全变成了一种工具。
今天的社会是不是所有成果都是古代那些贵姓创造的呢?
四、姓氏趣谈(逸闻趣事)
同学自由发言,列举古代近代有关姓氏的趣闻轶事。
课后评价:
布置小论文《中华姓氏的奥秘》,从本课所学的内容中任选一点写一篇小论文。把调查报告和小论文以及课堂发言、搜集资料等情况汇总。给与评价,并记入平时成绩。
课后延伸:
把本次活动情况汇总,在学习园地中展示,并制成简报。建立交流园地,交流遇到的问题。

附: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七年级历史下次《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次《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分析北师大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次《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第十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案示例

课程标准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作业安排:填充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

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辽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宋辽之间的和战。

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

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

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

三、碰撞中的融合:

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

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

“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小结全课:

组织学生评议自主学习成果。

七年级历史下次《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七年级历史下次《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分析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下次《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分析北师大版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
2、能力培养:①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②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③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3、思想认识:①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②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③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明初谁七次下西洋?(郑和)首航带了多少人去?(27800人)远航以前的朝代有这样的规模吗?没有。.这说明朝是否强盛?(强盛)
2、清朝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什么政策?闭关政策。虽是闭关中国是否有产品卖出去?有。这说明清朝的手工业发不发达?发达。
课前导入:
以上都说明了明清的综合国力比起历代皇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将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框题,思考明清经济的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进入新课:
一、明清经济发展(板书)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板书、提问)
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板书)清前期出现了一个盛世是?
2、康乾盛世(板书)
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板书:农业、对外贸易、商业),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答案。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板书)
对外贸易: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板书)解释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贸易的出口值超过进口值。
商业:形成商帮、农村变成市镇和市镇的发展。(板书)解释商帮,是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商人为了对付市场竞争而组成的商人组织。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中国就有六个。
以上都说明了中国明中期到清前期的强盛,中国在当时仍属头等的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近代化是指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板书)封建社会是以什么业为主?(农业)封建社会之后产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它又是以什么业为主?(工业)。近代化就是指农业向工业过渡的阶段。明清时期近代化萌发的那些方面呢?课本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社会方面、观念方面、思想方面)请学生回答问题。
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已有一部分不务农了。有的做佣人,有的在官府做事,有的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都说明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为什么会把这一现象作为一个近代化因素呢?封建社会人们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土地能随身带走吗?不能。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人们祖祖辈辈都只能在这块土地的住,不能离开。而工业社会,就象现在,你在公司做得不高兴了,你可不可以离开?当然可以。这就是工业社会人口流动性大。
观念: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分别解释士农工商,提出商人的地位已超过农工。
思想: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从课本的小字来分析。
这些方面的变化,都说明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从农业向工业演进的趋向。在前两框题中我们说了明清时期的强盛,那么在强盛的背后有没有危机呢?有。好,我们进入第三框题。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看录像,思考问题:19世纪的中国和19世纪的西方都在干些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总结:
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同时向外扩张殖民地。
中国:紧闭国门、重农抑商、大兴文字狱,鄙视科学技术,强化专制主义。
特别利用课本的“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来讲述说明英俄等国在我国附近的殖民扩张,也就说明了当时的清朝面临怎样的危机。
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是否就放弃打开中国的国门呢?没有。英国用什么来打开中国的国门呢?鸦片。
看一段清朝时英国走私鸦片入中国的纪实片,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史实,了解鸦片是一种什么东西。现在鸦片等同一类的东西统称为什么?毒品。毒品的主要种类有那些?吸毒品后当毒瘾上来时,会有什么症状?流眼泪,流口水。抱着头撞墙壁。全身的象蚂蚁咬一样,最后大小便失禁。让学生想象出的毒瘾上来时的恶心,从心中对毒品产生厌恶。同时强调正是由于这鸦片和清政府的各种政策,使中国从自古以来的世界上的头等强国沦落为挨打、受侮的国家。
小结:从三个框题,说明中国由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