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上19蝉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八年级语文上19蝉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宝塔区蟠龙中学课时教案(环节设计)

备课时间

2017年月日

上课时间

2017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19.蝉

共2课时

第1课时

知识与能力

学习通过细致观察,用拟人、比喻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一种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主要信息和概括的阅读能力。

掌握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

重点

本文按照对事物的观察进程进行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特点。

教学

难点

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突破重、难点的基本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学具

教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主备及执教者:马倩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谜语:“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是什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宋柳永《雨霖铃》)虽然大家都见过蝉,但是我们对蝉知识的了解有多少呢?要想知道更多有关蝉的知识,请看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写的《蝉》。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昆虫界的维吉尔(维吉尔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

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故事》),被称为“昆虫的史诗”。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生活折射出人类的世界。《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整体感知学生浏览课文,完成:

1、正音

金蜣qiāng巷道hàng涂墁màn

纤弱xiān蚋ruì喧嚣xiāo

2、思考:

(1)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蝉的哪些知识?

(2)课文主要是说明蝉的生长过程的。那么两部分分别介绍了蝉的什么过程?

(3)把自己认为观察最仔细、写得最生动的段落划出来。四、研习课文内容

1、讨论: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蝉的哪些知识?

地穴外(2-3)

地穴幼虫

地穴内部结构(4-6)

蝉的地穴初出地面的活动(7)

蜕皮蜕皮的情形(8-9)

成虫刚脱壳的蝉的情形(10)

地点、方式、数量(11-13)

产卵卵天敌破坏(14-17)

孵化(18-19)

蝉的卵幼虫幼虫活动:幼虫(悬挂、落地、入地)(20-24)概括蝉的生活历程(25、26)

2、两部分分别介绍了蝉的什么过程?

明:(1)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2)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学生活动:根据课文内容,复述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活动情况及其所经历的时间:

成虫产卵后死亡。

4、质疑:一般地,我们都是按照昆虫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但我们发现本文是从“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问: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为什么这么安排?

明:按照对事物的观察进程进行说明(外内的观察顺序/事物发展变化顺序)。

(1)不落俗套,使文章新颖活泼;

(2)幼虫建筑地穴,比成虫要生动、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4)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对蝉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作者在这介绍过程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举例子:“我曾见过三个蚋守在旁边,同时预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2)列数字:“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在一根枯枝上,常常被刺成三十或四十个孔。”“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小穴是一种狭窄的小径,一个个的斜下去。每个小穴内,普通的约有十个卵,所以总数约有三百或四百个。”

(3)作比较:“大多数的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在它的窝巢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蝉则不同,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4)打比方:“蝉的方法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巷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石加固隧道。”

6、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

(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体会本文语言特点。)——科学小品文。

(1)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例:产卵,“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的艰辛、蚋的可恨;“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眼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2)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例:比喻等修辞手法(第9节)。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课后练习4)

五、小结

作为一篇文艺性的事物说明文,本文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为顺序,使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通过对蝉的生活习性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蝉的生长过程,语言准确而生动,充满情趣。

六、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蝉的歌唱》)

七、作业

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你熟悉的昆虫或是小动物,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呢?请同学们课下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去观察,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的文字。

回忆背诵

作家、作品介绍

笔记

朗读

小组交流回答

小组合作

小组概括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

小组概括

合作交流

巩固练习

19.蝉

法布尔

蝉的地穴幼虫到成虫的过程

蝉的卵产卵到幼虫的成长过程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写好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并非易事,文本链接中对文艺性说明文的介绍,同步中《蝉和蚁》的阅读和课外作业中的练笔,就是希望学生在逐步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基础上,由理论到实践,逐步学会写一般的此类文体,并在写作中加深对文艺性说明文的理解。

相关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19蝉导学案(部编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19蝉导学案(部编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9*蝉
国学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自主突破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支撑(chēng)金蜣(qiāng)隧道(suì)汁液(zhī)
B.暴晒(pù)估量(liàng)臃肿(yōng)罅隙(xià)
C.刹那(chà)翘起(qiào)纤维(xiān)狭窄(zhǎi)
D.牲畜(chù)轧碎(yà)鳍状(qí)黏土(nián)
答案:1.B解析:“量”应读:liá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喜欢顶干躁、阳光充足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B.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僻大门口。
C.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恢泥。
D.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答案:2.D解析:A.干躁——干燥,B.开僻——开辟,C.恢泥——灰泥。
3.文学常识填空。
《蝉》节选自《昆虫的故事》,原文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音乐”、“”。作者,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国人。代表作《》,又名《》,全书共10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雨果称为“”。
答案:3.蝉的地穴、蝉的卵法布尔《昆虫记》《昆虫的故事》昆虫的史诗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幼虫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缝隙)
B.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
C.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指对不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关心,处处关心。)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声音嘈杂)
答案:4.C解析:“无动于衷”的意思是: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5.下列词语填入括号处正确的一项()
(1)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了我门前的树。
(2)我要()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3)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
(4)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孔。
A.占据观察牢固往往B.占领考察坚固常常
C.占领观察牢固往往D.占据考察坚固常常
答案:5.D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占领”的意思是: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占据”的意思是:用强力取得保持。结合第(1)句的句意此处应该填写“占据”;排除B、C两项。“观察”的意思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的意思是:实地观察调查。结合第(2)句句意此处应该填写“考察”。排除A项,故选D。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假使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
B.那空壳仍挂在树枝上,有时竟能保持一、两个月之久。
C.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
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应的地点——一颗小荆棘、一丛百里香、一根野草杆、或者一条灌木枝——蜕掉身上的皮。
答案:6.C解析:A项括号应改为破折号,B项顿号应删去,D项顿号改为逗号。
合作探究
7.结合全文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8.一般地,我们都是按照昆虫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但我们发现本文是从“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为什么这么安排?

9.本文尾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10.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答案:7.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8.按照对事物的观察进程进行说明(外——内的观察顺序/事物发展变化顺序)。
(1)不落俗套,使文章新颖活泼;(2)幼虫建筑地穴,比成虫要生动、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4)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9.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10.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如:法布尔用拟人的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越”﹑“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的写了出来。
拓展延伸
11.扩展阅读《蝉和蚁》《蝉的歌唱》等文章,试比较这些篇文章和《蝉》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当堂测试
狼蛛的猎食
(1)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们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作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2)如果它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在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打在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它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3)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窜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4)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5)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迫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6)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7)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窜了。所以它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1.请在选文第(3)段A、B两处添上合适的成语。
A.B.
2.指出(1)(5)(6)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第(7)段中“不受任何限制”中的“任何”能否去掉,为什么?

4.结合选文,说说狼蛛“就像狼一样”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1.A贪得无厌B持之以恒
2.①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狼蛛的外貌特征;⑤打比方。把狼蛛比喻成人,形象风趣,增加说明的趣味性;⑥作比较。把狼蛛和猫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狼蛛捕食动作敏捷的特点。
3.不能,“任何”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小狼蛛捕食随心所欲,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4.①捕食动作敏捷。②对猎物蛮横凶狠。③饥饿时极其贪婪。
总结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课文知识点复习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课文知识点复习”,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课文知识点复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三、作品简介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四、生词识记

金蜣(qiānɡ)涂墁(màn)罅(xià)隙

蜕(tuì)变喧嚣(xiāo)钹(bó)声

鳍(qí)状隧(suì)道寻觅(mì)

扒(bā)掘车辙(zhé)轧(yà)扁

拯(zhěnɡ)救臃(yōnɡ)肿窠(kē)外

纤(xiān)弱附着(zhuó)蚋(ruì)

五、整体感知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主要介绍了蝉的地下穴道,以及蝉蜕皮的过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交代自己研究蝉的很好环境。

第二层(2~7段):详细描写了蝉的地穴,以及蝉建造地穴的智慧。

第三层(8~11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作者对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生活习性的观察,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

第三层(18~24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第四层(25、26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

六、写作特点

1.把蝉人格化,赋予蝉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称呼蝉为“统治者”“铁路工程师”,写蝉对儿女的危险茫然无知、无动于衷等,将蝉的生活习性说明得形象生动。

2.观察仔细,描写细致。文中写蝉的幼虫“一到孔外”,“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些描写对蝉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3.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进行说明。“蝉的地穴”部分第3段写蝉地穴特点时与金蜣相比,生动地突出了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及原因。再如“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说明了蝉从尾端壳中脱出的情形。

八年级语文上4.一着惊海天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上4.一着惊海天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4.一着惊海天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性事件及其意义。
2.结合课文,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3.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新闻的写法,体会本文营造的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难点】
感受本篇新闻通讯在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上的突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批注
一、导入
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视频片段,导入本课。
二、介绍相关知识
1.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本文属于事件通讯。
2.事件通讯:全面报道某一事件,或撷取事件的若干片段加以具体报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凛冽(lǐnliè)浩瀚(hàn)娴熟(xián)默契(qì)
紧绷(bēng)殚精竭虑(dān)镌刻(juān)
2.解释词语。
凛冽:极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丝:计量单位。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咆哮:大吼大叫,通常是愤怒的情绪下产生的反应。形容人的暴怒喊叫。也可形容水的奔腾轰鸣,十分猛烈。
白手起家: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投影或板书
四、读课文,感知内容
1.理清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写降落准备。
第二部分(第16~26自然段):写成功降落。
2.重点难点探究
(1)第3、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3)赏析精彩语句。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3.概括主旨思想
这篇通讯记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首次成功着舰,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让读者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4.分析写作特点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文风平实,脉径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为读者解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通过对比、排比、对仗和感叹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雄壮声势和感染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