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八年级语文下册《过零丁洋》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语文下册《过零丁洋》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级语文下册《过零丁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
4、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教学目标1、2、4
难点:
教学目标2、3、4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法设计: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南朝王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前期是金军入侵,后来蒙古大军的铁骑又卷土而来,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时期,涌现出一批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生)张杰、文天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二、讲新课
(一)(师)题目“过零丁洋”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过零丁洋
(师)诗人为什么要经过零丁洋呢?引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回答后教师使用幻灯片总结,学生们齐读这些内容。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于广东海丰北五坡岭被俘后所作。1278年底,文天祥转战于广东海丰、潮阳一带,不幸兵败被俘。这时,南宋降元将领张弘范已做了元军的元帅,正率兵追击宋帝赵昺。文天祥被随船带往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的海中),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坚守崖山的张世杰。1279年正月,船过零丁洋时,文天祥写下了这首壮烈的诗篇,作为对张弘范的回答。在这首诗里,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南宋的危难、个人的遭遇,慷慨地表示了为南宋捐躯的壮志。
作者简介: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二)关于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律诗,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诗歌的朗读,教师先做一个朗读指导:
1、注意停顿
2、注意重读
3、注意感情
先请几个同学试着读,并加以评价,然后听范读录音,并且用幻灯片展示停顿,重读的内容以及读这些诗句时的感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前三联的时候读出悲伤悲凉的情感,最后一联要读出慷慨激昂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
1、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
给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兴趣小组,运用手中的资料(课文中的注释《教材全解》等)分组讨论这两个大问题,十分钟讨论时间,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讨论结束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归纳总结。
具体内容课件中已显示,在这里省略。
理解和赏析完诗歌,学生们饱含感情的再次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生)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吃美国的救济粮
……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归纳总结。
学生齐读这些内容。
(2)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归纳总结。
学生齐读这些内容。
课堂小结: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喧染到了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爱国诗句,从诗中品味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文天祥
首联:叙事:1科举入仕2起兵抗元
颔联:比喻: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
颈联:双关:1地点2心情
尾联:抒情: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延伸阅读
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拓展阅读《金陵驿》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首联中诗人选取了、、、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根据是(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1.草、离宫、夕晖、孤云。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