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2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精选阅读

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优质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案

一、知人论世

事先板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1、课前我们读过文天祥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中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请大家把自己的读后感受跟班上同学交流交流。

从小就仰慕英雄,崇尚忠义;文采出众,曾是皇帝钦点的状元;兵败一路逃亡,历经九死一生的惨境;因为他忠义,敌人很尊重他;写的信很感人,为了国家他历经艰辛,无怨无悔,视死如归,但是妻子女儿却顾不上了,内心悲痛也没有办法;文天祥认为义就是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誓不与贼共存。舍生取义。板书:历经艰辛,九死一生,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2、文天祥的一生,历经坎坷,充满艰辛。

20岁,皇帝钦点为状元,4天后父亲病逝,回家守孝三年。

24岁,回朝做官,满以为可以为国效力,但却遇到奸臣当政,只担任无足轻重的官职。

38岁,元军进攻南宋,他响应太后的勤王(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的时候,臣子发兵援救)号召,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组织500义军,但在对敌作战中因为官员隔岸观火而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4人。

40岁,太后执意投降。元军提出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当时的丞相害怕得连夜逃跑,文天祥即被任丞相出城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元军,被扣留。千难万险想方设法逃出,后继续组织;队对抗元军,取得初步胜利后遭遇元军精锐部队的围歼。

42岁,不幸被俘,同朝为官的投降者来劝,被俘的太后和皇帝来劝,投降元朝的亲弟弟来劝,元朝统治者还拿被俘妻子女儿的生命为条件来劝降,拿高官厚禄来劝降,文天祥拒不投降。

47岁,被杀害。

这首诗写于42岁。此时他已被俘,在敌人押解途经零丁洋的时候所作。

二、朗读诗歌

1、这是一首七律。韵脚有星、萍、丁、青。

2、齐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

(一)前三联

1、请同学们从前三联中任选一联,说说从这一联中你读出了文天祥什么感情,从何处可见。

(2)首联:读出辛酸辛苦。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一经:一部儒家经典。起一经:从考中进士开始。干戈:泛指兵器。

寥落:自己孤军奋战的辛酸,也暗含对苟且偷安、贪生怕死者的愤激。

我参加科举考试,被钦点为状元,从此步入仕途,尤其是勤王以来,几乎凭一己之力与节节胜利的凶悍元军作抵抗,这种局面苦苦支撑已经有四年了。

回顾经历,辛酸

(2)颔联:读出担忧凄苦。

国家支离破碎,危在旦夕。个人命运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赏析这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支离破碎,危在旦夕的命运和个人漂泊无依,坎坷浮沉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苦悲哀。

(3)颈联:读出惶恐孤苦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军击败后曾从惶恐滩退往福建,联想到当时兵败后的忧虑惶恐的心情。而过零丁洋,自己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在满眼是元军的地方,自己作为一个俘虏,想反抗不行,逃走也不行,那种孤苦伶仃的悲凉感觉可想而知。

一语双关,巧用地名,既表现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也抒写兵败后内心忧虑孤苦的心情,自然贴切,巧妙新奇。

2、我们从这三联中体会到文天祥的家国之恨,体会到他的艰危困苦,体会到他的哀痛凄苦,三联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感情。如果我们读了《指南集序》中的一段后会更理解他。男女生分读。

痛定思痛,痛如何哉!

3、带着这种哀痛凄苦的感情朗读这三联,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4、背诵这三联。

(二)尾联

1、丹心:碧血丹心。为国家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而有的赤诚的心。爱国忠心。

汗青:史册。

2、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高昂有力的。

3、为什么要这么读?通过这样的语调你想读出什么?

读出文天祥宁死不屈、以死明志的决心;读出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正气

凛然;读出文天祥与国家共存亡的一片忠心;读出文天祥身陷敌手对自身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读出一种慷慨悲壮;读出文天祥历经艰辛后仍然不改心志的坚定;读出文天祥崇高的人格魅力。

3、文天祥只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当时有很多人投降了,包括太后、皇帝、同朝好友、亲生弟弟,有太多太多变节投降的人。他当时还受着种种折磨,在长期的囚禁生活中牙齿掉落,头发枯秃,最后坐得连臀部都溃烂了。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在土牢中抗御土气、水气、疫疠的侵袭,使他在敌人的刑庭上,虽然斧钺加颈而仍然面不改色呢?我们从这句诗中找到了答案,也从他的遗诏中找到答案。齐读遗诏。读《指南集序》中的一句话。

对国家的一片丹心,与国家共存亡、誓不与贼共存的义,正义感,民族自尊感。

4、读尾联,女生读,读出文天祥与国家共存亡的一片赤胆忠心。

男生读,读出文天祥的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全班读,读出文天祥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人格魅力。

5、赏析: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民族气节。

6、前面种种的悲苦,种种的惶恐,种种哀痛,更反衬出这种舍生取义、以死明志人生选择的崇高和伟大,让人肃然起敬。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屈原因国都破灭、无力回天而自投汨罗,以死明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听到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陆游在风吹雨打的深夜仍然想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听到谭嗣同大笑着说“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用自己的鲜血唤起国人革命的意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感受到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赤诚之心。

8、位卑不敢忘忧国,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忠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我们拥有古老文明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最近,我们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关注钓鱼岛事件,并表达自己的思考,也充分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爱国的好儿女。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乏伟大的英雄人物,我们的民族也从来尊崇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

9、齐读板书上的两句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

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

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译诗解说内容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生齐读诗歌

师:通过朗读我相信同学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学诗的方法。第一步:译诗解说内容。

师: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一下?

(一生逐个解释。)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请一生翻译)

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

(课件展示示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生小组合作翻译,试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预设:1、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师:“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是什么呢?

生总结,师归纳课件展示:1.释字,扩充。2.解说诗意。3.尽量押韵。

四吟诵传情达意

过渡:译读之后我们对诗歌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第二步:吟诵传情达意,来了解诗歌的情感。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请一男生朗读)

2、师有感情地范读颔联。

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明确:语调低沉,语速要慢。(请1-2生朗读)

3、(师找学生读颈联。)

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明确:惶恐滩、零丁洋。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

预设:“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师请一名学生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预设:誓死报国的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

(师顺势板书:爱国情操、民族气节。)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一生读,全场掌声。)

小结: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师:怎样用“吟诵传情达意”呢?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课件展示。)

1.深刻理解作品。2.酝酿情感。3.把握节奏。

师:根据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刚才的朗读提示,来自由吟诵这首诗!(生自读)

师:让我们听朗读录音,用心聆听诗人的爱国心曲。(播放朗读录音。)

五、评说深入赏析

过渡:这首诗不仅具有慷慨激昂爱国之情,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用评说深入赏析。

师:“用评说深入赏析”,就是给诗写诗句赏析,请看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课件展示。)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师:浏览一遍,然后思考,这些诗句赏析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

生答师结:写诗句赏析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写。

(课件展示。)1.诗意解析。2.字词品味。3.情感体会。4.修辞手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任选角度,给《过零丁洋》这首诗写一句诗句赏析。

预设1:首联,仅用14个字,就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语言凝练概括。

2:颔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极有艺术感染力。

3:颈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对仗工整。

4: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震撼人心,感天动地。

六、抒情表达感受

师:《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请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读“惶恐滩头说惶恐”,我读出了你对祖国的忧叹;读“零丁洋里叹零丁”,我读出了你的无奈孤苦。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以死殉国是对民族气节的最好诠释!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抒情表达感受的?

(课件展示。)

1.引用经典。2.用第二人称抒情。3.鲜明地表达个人情感。

师: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预设: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读到了您的伟大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我读出了您坎坷的身世,读出了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您不愧是民族英雄!

师:同学们,这就是这首诗震憾人心的力量。我们来盘点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学诗方法。

(课件展示。)

学法总结:译诗解说内容吟诵传情达意评说深入赏析抒情表达感受

师:在情感上,我们受到了文天祥爱国情操的陶冶,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味经典,跟随朗读录音一起吟诵,结束今天的这节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