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小学语文
发表时间:2020-12-17《赞美》的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任务: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
2。通过鉴赏,整体感知这篇诗歌的内容大意,理解作者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教学安排:1学时
目标实施:
一、读导入:这首诗规模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须注意两点:
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里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
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来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三.鉴赏分析全诗
1.第一节:
①第一节诗人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辽阔美丽的大地,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原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②诗人描写观察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③如何理解“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
明确: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感情。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他感受到——个伟大的史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第二节和第三节:,
①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如何理解?
明确: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
3.最后一节;
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如何体会这种复杂的内心感受?
明确:“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这一切使诗人感到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所以“我”并不失望,仍有勇气生存下去。
四.朗读全诗,总结其赏析要点:
1、这首诗歌有广大的包容性,如何理解这种广大的包容性?
明确:这首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吝惜笔墨,敞开思路大胆铺排。尽量写出了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境况。
2.有人说这首诗是民族生命力的讴歌,你怎样理解评价?
明确: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3、诗歌中的“我”指什么?诗人究竟“赞美”什么?诗歌美一节都以“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指抒情主人公自己。赞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使此声音成为诗歌的主旋律,凝结着诗人对民族生命力的赞美,充满一种鼓舞人心的内在力量。(zFw152.CoM 趣祝福)
五.讨论:先对《断章》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自己赏析,讨论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提示:这首短诗玲珑精巧,是短诗中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作者用常见物、眼前景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为读者想象留下开阔的空间。有人认为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装饰”二字上
相关推荐
故都的秋高二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高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自读--讨论--评讲”的方法。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2.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它饱含着泪花。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欲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儿豆腐,京味儿真美,我带着那童心,带着思念么再来一口大碗茶。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
“故乡是北京”图片
2、让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
三、时代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x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四、讲析课文:
1、课文写,紧扣哪三个方面,全文是对这三方面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择的不同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的?
①三个方面--“清”、“静”、“悲凉”。
②选择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
(第3-11自然段)
2、第一部分“总起”。
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总起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第二部分
五幅景图是什么?
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秋蝉的残声;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
①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②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③这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④这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⑤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
“形”是五幅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记叙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静”③秋蝉
“悲凉”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第三部分
作者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运用对比来形象地比喻两者之味的不同,说明了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
运用了比喻,哪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直抒对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
5、归纳总结:
1、总起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
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分写记叙①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静”③秋蝉
“悲凉”④秋雨
⑤秋枣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
(深化)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3、总括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对比呼应)
②直抒对无比眷恋之情(呼应)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对《》一文所作的分析,说得完全正确的项是()。D
A、描绘了故都的槐树、红叶、秋风、秋雨等秋色,抒发了作者健朗、深远、充实的思想感情。
B、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
C、描写了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
D、描绘了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貌,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
2、第三自然段中写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x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其中画线处的景观是作者一直萦绕心头的、课文中为什么不予以详写?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B
A、这些景观乃的组成部分,不简笔带一下,“秋”景便不完整。
B、这些景观与要表达的中心无直接联系,作者略带一笔是为了映衬,故不予详写。
C、这些景观早已为其他名家多次写过,要写出新意来很难,故一笔带过,不予详写。
D、这些景观虽然都是秋色绝佳的体现,但全部详写,文章显得芜杂,故作者忍痛割爱。
六、布置作业
1、请你写出有关“秋”的四个名句。
2、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春天的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要求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故都的秋高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x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
⑴3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⑵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⑶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
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4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5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
“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客观实境秋景的描绘秋味(五种)故都秋之美
静
悲凉主观情感秋关系议论沉郁、寡淡心绪
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称 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 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师说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吗?
[明确] 不是。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蹈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明确]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一词多义。
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明确]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儿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请解释。
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无:孰能无惑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确]
惑:疑难问题,名词
糊涂,形容词
道:道理,名词
风尚,名词
I道路,名词
无:没有,动词
无论,连词
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圣明;愚蠢,形容词
(3)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
①判断何
②被动词
③宾语前置句
④介词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确]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 (年纪)大小,
2、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 (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五)小结
本文是篇千古佳作。其思想内涵在当时是很深刻的,有些观点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文言知识丰富、典型。所以,学习本文一定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全文。
第2课时
(一)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角: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 (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 (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 士人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 (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 (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 (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 《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1)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无贯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研读第二自然段。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具体分析,填写下表。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
2
3
与总论点关系
[点拨]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因此,圣益圣,愚益愚。这是第一个对比。彼童子之句读之不知,则师焉,而自己惑之不解,则 不焉,此 小学而大遗,这是第二个对比。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善学习,而君子们则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导致 师道之不复,这是第三个对比。这三个对比,前两个同第一段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第三个则同从师学习的原则的论述
前后呼应。
[明确]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话)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讽刺)
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4、研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上面第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要点]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无常师,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5、研读第四自然段。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6、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要点]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迸步,并意味着不仅 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 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经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7、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磋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 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二)小结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 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教案二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语文教案:《劝学》教案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懂得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存“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易却又有气概充分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能够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础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懂得。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擅长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假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来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确信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关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感觉后天环境和教育能够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啥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啥意思?学生才会领悟:本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雷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雷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考虑和练习”二,学生自个儿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能够”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能够、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能够”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当”。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当(能够、能够)结束的。
(2)木直中绳,感觉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如今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曲折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曲折”。“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标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曲折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能够)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存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高低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特别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如今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然而能横渡江河。
(5)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记。“帮凶”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帮凶,词义的情感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别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缘由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帮凶,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由)。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点。
七、安排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懂得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明白的句子。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3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啥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啥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啥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能够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3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感觉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解释事物通过一定的变化,能够提高。“直木为轮”解释事物通过一定的变化,还能够转变本来的状态。这样,3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解释:肯下工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烘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解释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解释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运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解释人借助学习,就能补充自个儿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来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养与一般人有差别,而完全靠后天擅长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存的作用,解释学习上的成一定是不断积存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解释假如不积存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解释学习要积存。下面就分两层解释如何做到积存。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照,解释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解释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解释做到积存就要坚持不懈。最后来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解释做到积存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解释:做到积存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3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二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教案:《登高》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指导诵读
1.学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2.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明确: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读文本
1、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认为这首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凄楚、悲伤/悲凉、忧伤/凄楚、孤独/悲凉、孤单……
2、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
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3、赏读文本: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
特点: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表现意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小结: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③诵读指导: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赏读文本
1.师生共读,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②诵读指导: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沉郁、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前句低沉,后句昂扬。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读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朗读)
③小结:
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2.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
一悲:漂泊无依。“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孤独无助。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三悲:远游他乡。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秋意悲凉。
五悲:“百年”孤独。
六悲:“多病”缠身。
②诵读指导: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生齐读、单读)
3.赏读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怎样理解这句诗?
明确:
从句法角度看,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另外,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②联系上下文,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③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这表现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④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甫有酒解忧吗?
明确: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⑤诵读指导: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4、全体学生深情诵读全诗。
二、迁移拓展
讨论:杜甫与毛泽东同是重阳节作诗,而且据有关资料介绍,毛泽东当时正在病中,政治上正遭受挫折。同在秋高气爽的重阳,同是病中的经受着磨难的诗人,所作同题材的诗为何风格迥异?
明确:
①时代不同: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毛泽东生活的时代则是一个风云激荡、社会革命轰轰烈烈的时代。
②心境不同:
杜甫一生命运坎坷,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写作此诗时又逢年迈多病之秋,可谓老境颓唐;毛泽东此时则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因此,个人虽遭遇挫折,仍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