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多媒体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多媒体教案设计
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即本册书16课)
设计理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感到较为陌生。因此要借助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文章,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运用多样的手法描写不同场合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位,让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作者直接交流。
(2)分小组讨论,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云南的民歌民风,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之情,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励志的句子 DJZ525.CoM)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与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汉语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学生:做好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在网上和媒体查阅云南民歌相关资料。
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多媒体(下载视频、歌曲和图片等)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课前播放民歌《蝴蝶泉边》视频
1.导语:《蝴蝶泉边》是云南的民歌,在云南,这样的好歌是数不胜数的,云南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壤,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歌声动听,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随沈从文先生通过他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走进云南,来欣赏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的云南民歌。(板书课题、作者名,指名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2.沈从文(1902~1988)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3.解题:“歌会”,也就是聚集在一起歌唱。
二、自由朗读,感知歌会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做记号(抢答下列问题)ppt出示问题。
有谁在唱,在哪唱,唱什么,怎么唱?
(学生在白板上抒写答案,交流,明确)
归结: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歌会,这是一场来自山间的歌会,这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会,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歌会······
2.欣赏云南民歌《赶圩归来》(播放预先下载的视频),感受歌会特点。
多媒体同时出示云南民歌的图片。
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感受云南民歌的盛况,感知歌会的特点。
3.说说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可以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歌唱的方式、环境气氛等方面来说)
4.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哪些歌会的场面?
(学生各抒己见)
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板书)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三个场面描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分别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
讨论归纳:山野对歌,侧重于人物
山路漫歌,侧重于景物环境
村寨传歌,侧重于场面盛况
(1)在“山野对歌”这一场面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位唱歌的妇女?
(2)第四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唱歌有什么关系?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3)在“村寨传歌”这一场面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写歌会场面?
(学生.讨论)
讨论,明确: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以景衬歌。
2.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就像歌声一样是美好的,我们应该尽情地享受并体会人生中美妙的日子。
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之情。
四、美点追踪
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词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以“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因为--------”的句式说话。
五、拓展延伸
1、比较:多媒体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音像片段,云南的歌会与我们所看到的歌舞节目有什么不同?(多媒体显示)
2、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陕西有没有类似于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呢?(秦腔)请学生试为大家现场演唱秦腔选段或熟识的民歌。
课堂小结总结:云南真不愧是个美丽的地方,好山好水养育出淳朴热情的人民,更孕育出优美动人的民歌,到处都有着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学生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民歌之美,但这只是民歌宝库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我国还有众多的民族,有众多的民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创造,希望我们大家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鉴于北方的学生实际,设计此环节意在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云南民歌的了解,延展课堂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收集一些身边的民歌民谣。
2选读沈丛文的小说《边城》将其中的人物描写与本文人物描写手法作比较。
相关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学案
1、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几位文化名人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2、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涵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学习重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2)、理解三种《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教学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二、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学为主,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学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自学是学生逐渐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获得知识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
通过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学法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可采用自由读、《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深悟文趣。
2、圈点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批注字词句义及写法、作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查阅资料法:
新大纲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
有关材料。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4、自主合作探究法: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这种方式并且乐于实践。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初尝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不再一味听记,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四、教学步骤
本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构成教学的主板块,四步由课外而课内,由课内而课外,由《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浅入深,互为铺垫:看似闲话的“谈”旨在介《云南的歌会》说课稿绍云南风情《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为“说”蓄势,多层次的“说”又涉及文章的知、情、意,又是在为“学”铺路。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2、了解作者、
作品、风格。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A、课前热身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沈从文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就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那些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了解。
B、畅谈云南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地理书上的介绍、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影视资料上的渲染、结合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总之,就是让学生认识正是这方美丽、宁静、神秘的土地,养育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早已成为不少云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C、细说歌会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比较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画出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如:“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先写自己亲见的那们年轻妇女得胜后的神气,通过细节描写对这位妇女进行了细致的勾画。“轻轻地打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这些动作和神态传达出了她内心得意,“你们看,我唱赢了”。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场面。接着用一个小段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这一类年轻女人的情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类年轻女人共性上的特点,对她们的面容、牙齿、服饰等作了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达《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了作者对云南人民这种纯朴美的赞叹之情。
“山路漫歌”先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声传出的背景:山林茂密,山花烂漫,山鸟齐鸣。为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接着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鸟儿好像被赶马女孩子的歌声感染了,它们或“发生了兴趣”,或“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歌声、鸟声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可见女孩子歌声的那种出口自然、纯朴本色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学生齐读第四段,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在读中品味。
“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叫“金满斗会”的盛会场面,从盛会的发《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起写起,写到了盛会的规模。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每桌轮流低唱的情景,“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咏凤哕意味。”还描述了各行各业的人参加歌会的情况。这是“面”上的描写。最后还着重描写了一个老吹鼓手。这是“点”上的描写。结尾处,作者巧妙地用小时候常听老太婆的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收束全篇,既是从另一角度对盛会的评价,又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三读课文,联系我们平日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说说云南歌会有哪些特色。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凡是言之有理,都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
如:云南歌会多——大型的如“金满斗会”,小型的如山野对歌,还有自娱自乐的山路漫歌;
人人参与——演唱者从年龄上说: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四五岁小姑娘,都可一展歌喉;各种身份的人都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可谓来者不拒。
独具云南地方特色——这体现在歌会场境的地域性:如三个场景中都写了歌会地点,尤其是“山野漫歌”一段,用大段篇幅描述了云南山野风光;歌手模样和服饰的民族性:如对歌唱妇女的衣着和神态的描绘。
淳朴自然——全是自然环境中、自然状态下的真情演唱。歌唱时没有任何预设、造作的成分。唱歌内容灵活,声音出乎自然,赶马女孩的嗓音还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独特的传承方式——以会相传,以口相传,反复演唱,到大家熟悉为止。
总之,古老的云南歌会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D、学以致用
这是结合课文进行的写作指导。课文在描写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唱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种是什么?
“山野对歌”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写场面,有全局描绘,《云南的歌会》说课稿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运用其中一种写作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写人《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写景,或写一个场面〉。150字左右。
最后,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二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二》,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本节课,我确立了紧扣“一条主线”——在语言品味中感悟描写的精妙,挖掘一个主题——对生命活力的讴歌,探究一个灵魂——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思考和传承为整体构架的阅读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品读、互读、自读中去感受、品味、探究、领悟。文本解读的同时,实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个教学思路,来组织文本学习,课前引导学生通过走访、阅读、上网等多种途径形成对民俗文化的感性认识,可以说有效推动了本课的学习。课中,让学生通过品读、互读、自读三种方式,既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更是学会了如何触类旁通地去阅读此类文章,可以说既有效关注了学生个体阅读情况,渗透了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更是循序渐进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后拓展部分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民俗文化,学会在各类资料搜集中去提炼、整理有效信息。既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理利用身边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的意识。整节课就在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语言品味与能力提升的碰撞中实现了阅读教的学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效率;回归本体──语言学习;回归落点──语文素养;体现了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
虽然进行了精心备课,但很多地方仍存在着不足: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自然,如何将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够多,“读”出意思做得还比较欠缺,放声朗读可能是初中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方向。
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