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1、背诵全文
2、重要虚词

(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具:具答之、: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二、文言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三、课文

1.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5.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一、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字音字形
便要还家();豁();髫();诣();骥();郡();阡陌()();俨然()
三、文学常识
a)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字________,谥号_______,因此后世人称他为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朝代)时著名的________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还有我们学过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句流传较广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如、、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四、四、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词:
_____古义:__________今义:(味道)新鲜
_____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交通运输
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_____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不管(连词)
_____古义:今义:这样
_____古义:今义:形容很像
______古义:今义:不充足,不满
___古义:今义:缘故,缘分
_____古义:今义:延长.延伸
_____古义:今义:口液
______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局外人
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似乎,好像
 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乐观,畅快
 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志气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_______寻:寻向所志___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寻病终___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_向:寻向所志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眈眈相向对着
为:捕鱼为业_______中:中无杂树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______晋太元中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
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渔人甚异之_____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处处志之________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
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
(3)词类或用: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复:复前行()/不复出焉()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做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做志()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5)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__________。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问讯-----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询问
(6)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7)一义多词:作“全,都”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作“沿着,顺着”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邀请”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告诉”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
(8)特殊句式
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问()所从来
(9)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的地方;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或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造句:
____________: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造句:
除此外还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理解性背默:
桃花源得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桃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初进桃源的感受:__________
写桃林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桃源人热情好客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五、课文分析
1、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三个五字词语概括文章内容,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五个五字词语概括文章内容,则是___________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作客桃花源_____________
2、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3、第二节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4、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5、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时间:人物:
10、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11、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13、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14、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15、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16、作者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17、本文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18、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19、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六、课下练习题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什么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分)
(2)用课文内容,巧对对联: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2.上联:忧民生痛苦下联: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yǔ)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①适:满足。②融然:满足的样子。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分)
①潜亦无所辞焉()②未尝有喜愠之色()
8.文中哪些事例说明了陶潜“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用原句回答。(2分)
9.在《五柳先生传》中,哪句话与“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的意思相近?(2分)

八年级语文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六、综合体会。

1.把握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前行,欲穷其林。”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八、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用下列词语造句:(1)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

十、作业。

1.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师生共同学习体味桃花源“美丽、快乐、奇异”的特点。

1.桃源之“美丽”。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请选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鱼儿恣意畅游,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3)教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2.桃源之“快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乐”?他们分别因什么而快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学生小结:桃花源的快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3.桃源之“奇异”。

(1)引导:美丽而神秘的桃源在何处呢?

(2)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教师可作适当启发。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层研讨。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1.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