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三角形

小学三角形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1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三角形。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三角形

一、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②n边形共有[n(n-3)]/2条对角线.

延伸阅读

初二上册数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SSS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初二上册数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SSS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张辉贤年级:八
课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sss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价值观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及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媒体资源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过程引入新知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思考回答复习旧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讨论交流,总决归纳.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探索发现1、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条边为3cm.
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2、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按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例2、如图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已知角的平分线
例3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
尝试书写推理过程巩固新知
巩固练习
教科书的思考及练习.
课堂小结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规范书写推理过程。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一、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二、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abc(ab为最短的两条线段)
三、第三边取值范围:a-bc
四、对应周长取值范围
若两边分别为a,b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2a
如两边分别为5和7则周长的取值范围是14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三角形知识点
五、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n边行内角和公式(n-2)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所对的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六、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内心)
(2)、三角形的中线:
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重心)
3、三角形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3)、三角形的高线:(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三角形的高。(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垂心)(3)注意等底等高知识的考试
七、相关命题:
1、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60≤X90。最大锐角不小于60度。
3、任意一个三角形两角平分线的夹角=90第三角的一半。
4、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5、全等图形的大小(面积、周长)、形状都相同。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
7、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9、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0、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1、两个等边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2、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4、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5、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6、一条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7、一个锐角和一边(直角边或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8、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9、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八、全等图形
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九、全等三角形
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连接,读作“全等于”。
2、用“≌”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十、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十一、做三角形(3种做法:已知两边及夹角、已知两角及夹边、已知三边、已知两角及一边可以转化为已知已知两角及夹边)。
十二、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十三、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如图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两边中点。
则DE平行于BC且等于BC/2
三角形中位线逆定理:

逆定理一:在三角形内,与三角形的两边相交,平行且等于三角形第三边一半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E//BC,DE=BC/2,则D是AB的中点,E是AC的中点。
逆定理二:在三角形内,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是AB的中点,DE//BC,则E是AC的中点,DE=BC/2
区分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三角形的中线是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