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七下)

高中英语选修七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七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七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3、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合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象。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幺?(香港回归的重大和庄严)
2、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交流学习卡中的生字词,补充对课文的理解。
3、理清课文内容。思考:
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
引出结语。谈谈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幺作用?
(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消息除了采用叙述报道事实外,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拓宽思维,比较阅读。(研讨方式)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中》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默读后讨论。四人小组展开讨论,选取代表发言。(师作点评)
2、师生合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语文学习指导用书》p149阅读理解(二),将原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互评)
五、总结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六、课后练习。完成书上的《探究与练习》。

板书设计: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导语: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两个“这是”,两个“传向”。

主体:叙述交接仪式的全过程。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重点叙述降旗、升旗仪式(特写)江泽民主席的讲话(重点)

结语:出席仪式的其它成员及各国记者人数(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延伸阅读

22、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2、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维目标]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了解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过程。
2.通过质疑、探究了解“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植下“大中国”的观念。
[预习指导]
1.目标点击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的背景。
(2)了解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过程。
(3)探究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4)进一步巩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认识。
2.学法指导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香港被强行租借的历史。
(2)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实况记录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
(3)按照新闻的基本结构,分析、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联合采写。
2.背景资料
据历史记载,约2000年前,在汉朝时,中国就已把香港纳入版图。到14世纪,就有很多广东人前往香港定居,以后,又有很多大陆内地的人迁到香港居住。香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
到19世纪,英国商人把大批鸦片运到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士兵吸食鸦片,军队毫无斗志;老百姓吸食鸦片,导致倾家荡产。清政府看到鸦片对中国人民的危害,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国商人为了巩固自己在华的既得利益,借此挑起事端,终于在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1842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1984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声明,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凌晨零点,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题目解说
本文是由新华社记者和人民日报记者联合采写的一篇新闻报道,刊登在1997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这篇新闻报道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阐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4.香港特别行政区
简称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位于中国南部、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因地产沉香并在此出口而得名,又称香江、香海。面积1095平方公里,人口约661.7万(1997年),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原属广东新安县(今深圳市)。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1841年1月,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1860年10月24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西地区。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两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1982年至1984年,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轮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规定,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中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宣布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五十年不变,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实行“港人治港”。
香港为自由港,经济发达,是亚太地区及世界重要的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信息中心之一。
[教学过程]
一.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瞬间(shùn)媒体(méi)噙满(qín)瞩目(zhǔ)
2.字形辨识
沧(cāng)沧桑沸(fèi)沸腾镶(xiāng)镶嵌瞩(zhǔ)瞩目
跄(qiàng)踉跄拂(fú)拂袖壤(rǎng)土壤嘱(zhǔ)嘱咐
3.词语补注
经久不息:经过很长时间都不停息。
循序渐进:(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灯火辉煌:灯光明亮、光辉灿烂。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即: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后盾: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二.课文内容讲解:
1.内容讲解:
香港——沧海一珠,那个涌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地域,在被清政府拱手相让后,经过100年的沧桑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香港的回归,是万众瞩目的盛事。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人民日报》在1997年7月1日的一则新闻,它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新闻的特点,全文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为导语部分,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
第二部分(第2~25段)为主体部分,报道了交接仪式的过程及其重大意义。
2~5自然段概括报道了举行交接仪式的时间、地点、江泽民主席的庄严宣告及重大影响。
政权交接,香港回归,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对于这一百年盛事,作者浓墨重彩地概括报道事实,揭示消息的中心意思,唤起读者注意新闻的主体。其中:
6~7段交代仪式正式开始的时间及双方出席官员。
8~10段概述英国查尔斯王子的讲话。
11~15段特写降旗、升旗仪式。
16~23段详细叙述江泽民的讲话。
24~25段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交接仪式结束。这部分突出叙述了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的讲话。
查尔斯王子的讲话突出赞同“一国两制”,支持《联合声明》两点。
降旗、升旗仪式,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读分”到“读秒”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精彩的描写和画龙点睛的议论,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充溢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振奋之情,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此时,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了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庄严的历史时刻。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江主席的讲话,作者作为重点进行摘要表述,其主要精神有三点:
(1)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3)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
第三部分(26~29段),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和各国记者人数,使整个报道首尾相随,十分完整。
2.结构图示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3.句段品鉴
(1)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品析:这一段作为新闻的导语部分,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从香港的主权变化及回归祖国的时间两个方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香港回归的意义。“百年沧桑”点明香港被英国殖民统治的时间之长,如今终于回到了祖国。“祖国的怀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象征着国家和民族的主权。
(2)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品析:历史已经过去,中国人民受欺侮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中英香港政权交接是通过和平的外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上解决一切争端的先例,这件事本身意义十分深远,影响巨大。它为世界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场面的描写,突出了香港回归的神圣。“注目礼”表明人们对国家的尊重,更表明了中国人的自豪感。“瞬间”指时间之快,更指中华民族对香港的回归期待已久。
4.写法探究
(1)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首尾圆合。
按照新闻的结构,全文除标题外,清楚地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前后,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主体中又突出叙述了三个内容: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的讲话。三个内容之中又浓墨写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中心突出,首尾圆合。
(2)叙述为主,穿插议论,饱含感情。
新闻本来以叙述为主,但适当地运用议论和抒情能让记叙的内容锦上添花。如第3段中的评论“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第12段中“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一句,抒发了作者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在叙述的基础上作出的点睛式的评论,感情强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语言准确、简明。
文中,有些词语有高度的概括力,如“百年沧桑”、“举世瞩目”等。有些词语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隆重”、“肃立”、“经久不息的掌声”、“缓缓降落”、“徐徐升起”等。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准确表达时间的词语,并精确到日、时、分,这些都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5.难点讲解:
(1)课文最后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尽管作为新闻有时可以采用自然结尾的办法,但文中叙述的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对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各国记者人数,有必要进行介绍,这都表明报道事实的真实性,这是其一。其二,文中多处互为照应,如:“历史性的一幕”与“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与“举世瞩目”等,这都表明了报道事实的完整性。
(2)香港回归究竟有什么历史意义?
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力强盛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②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光辉典范。
④标志着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的,它为国际社会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成功的范例。
⑤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20世纪世纪史上的大事。
[课后习题讲解]
第一题:23时42分,23时46分,23时56分,23时59分,距零点只差几秒,7月1日零点整,凌晨零时12分。体现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表现过程的扣人心弦、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
第二题:庄严、肃穆。
第三题:
人物
主要观点
查尔斯王子
1.赞同“一国两制”
2.支持《联合声明》
江泽民主席
1.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3.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

松鼠(苏教七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松鼠(苏教七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松鼠

教学目标:

1、领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3、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2、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有没有见过松鼠?想不想了解它的故事?那就让我们随同法国的博物馆布丰去看看松鼠吧。(出示松鼠的有关彩图)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略)

三、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文指点生字读音。

四、理清作者思路

1、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分析课文内容

1、分析第一部分,

(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

(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这段文字除运用说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

(5)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再次明确目标。

七、课后作业:

1、学习完《松鼠》这篇课文,我们再来看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松鼠】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20-30厘米,尾20多厘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仿写训练

2、“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八、布置家庭作业

教学后记

木兰诗(苏教七下)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木兰诗(苏教七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