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世界政治的发展》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世界政治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政治的发展》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世界政治的发展》活动课教学设计及感悟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下面以《世界政治的发展》活动课为例,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点滴尝试。
一、指导思想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以竞赛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竞争体验,全面完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设计
1、活动目标
知识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中国的处境。
思想⑴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坚定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⑵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能力⑴引导学生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和本质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2、活动形式
设立两位主持人(一男一女),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两组,进行知识竞赛。
3、活动准备
学生针对本节知识去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围绕这节课设计相关问题,并制作好课件。
4、活动过程
播放一段关于渴望和平的flash动画,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主持人:(男女)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男)我是××,(女)我是××,今天我们来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竞赛式学习。(男)首先让我们来介绍参赛双方,坐在这边的是来至高××班的甲方代表队,(男女)欢迎你们!(女)坐在这边的是来至高××班的乙方代表队,(男女)欢迎你们!下面由我(女)来介绍竞赛规则:我们共设计了22道题目,其中有12道主观题,10道客观题,主观题采取的是甲乙双方轮流回答的方式,思考时间是半分钟,客观题采取的是自由抢答的方式。每答对一题加上一百分,答错一题扣50分。下面竞赛开始。
男主持人:竞赛之前,我们来重温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播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录像)
女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况,请问甲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展示问题)
甲方代表:一是苏联模式的弊端;二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三是西方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男主持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世界形势又呈现出什么特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展示课题)
男主持人:还是回到我们刚才所说的问题,请问乙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重大影响是什么?(展示问题)
乙方代表:两极格局终结,从近期来看,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从长远来看,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女主持人:……乙方代表刚才谈到了,从近期来看,两极格局结束以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那么请问甲方:美国为什么不能建立以他为首的单极世界?请先看看有关资料。(播放《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录像)
甲方代表:因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在内是强烈谴责的,而且包括西方大国的大多数国家是强烈反对的。
男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请问乙方: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展示问题)
乙方代表: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美国企图独霸世界,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反对。日本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地位。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女主持人:……请问甲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取决于什么?(展示问题)
甲方代表:取决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现在形成了日、美、欧三极竞争局面)
男主持人:……刚才我们学习了世
界格局的变化,乙方请听题:在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之下,世界形势又呈现出何种特征?(展示问题)
乙方代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女主持人:……甲方请听题,刚才乙方说了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请问:世界形势的总趋势为什么会走向缓和?(展示问题)
甲方代表:一是苏联解体,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结束;二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三是世界人民强烈要求和平。
男主持人:……刚才乙方谈到了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甲方具体解释了走向缓和的原因,请问乙方:和平与缓和的表现有哪些?
乙方代表:国际裁军的进展;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等等。
女主持人:刚才我们说到了世界形势和平与缓和的表现,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动荡和紧张的表现。甲方请听题:世界形势紧张和动荡的表现有哪些?(展示问题)
甲方代表:1991年的海湾战争;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区冲突;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等等。
男主持人:刚才谈了这么多紧张的例子,请问乙方:为何会出现这种动荡和紧张的局面?
乙方代表: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两极格局下隐藏的矛盾逐渐的暴露和升级。
男主持人:……我们知道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开联合国,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幌子,公然对一个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轰炸,最不能容忍的是5月8日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使馆,公然对我国主权进行挑衅。2003年,美国又用同样的伎俩,对伊拉克动武,请大家先看看相关录像(播放《美英等队伊拉克战争》录像)
女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录像,请问甲方:美国到处干涉,究竟是想干什么?(投影问题)先不慌回答,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播放反映美国野心的flash动画)
甲方代表:把美国的意志强加给别国人民,推行美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
男主持人:……刚才我们学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请问乙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处境如何?请举例说明。先不慌回答,先看看有关录像(播放有关中国人权的录像),
乙方代表: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机遇来说,世界的和平趋势有利于中国发展经济;从挑战来说,少数国家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想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女主持人:……美国经常用人权来干涉中国内政,那么美国自身的人权状况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美国人权的录像》)
主持人(女):好!我们主观题的竞赛就到此。请甲乙双方做好准备,下面开始自由抢答。请听题:(依次投影题目)
甲乙双方抢答:……
主持人(女):好!我们的竞赛到此结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甲乙双方的最后得分。甲方最后的得分是××,乙方最后的得分是××,本次竞赛胜出的队伍是我们的××代表队,我们的××代表队屈居第二,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以后的竞赛中赶超××。
主持人男:下面再请老师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做一个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尝试了一中新的学习方式──竞赛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展示了你们应有的风采,两位主持人也表现得很不错。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世界政治的发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的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趋势,同时我们还要理解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了解了这两个方面,我们算是掌握了本节教材的核心。(投影本节知识结构)
男主持人:谢谢××老师的精彩评述。也谢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下面让我们共同为世界和平而祈祷!(播放录像)
男女主持人(齐朗诵):这一刻,他们远离家乡;这一刻,他们走上街头;这一刻,他们举起刀枪;这一刻,战争开始了。停止吧!放下手中刀枪;停止吧!还它和平景象;停止吧!回到自己家乡;停止吧!回到亲人身旁。停止战争!NOWAR!
5、课外作业
历史小论文(关于本节内容自己选题)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三、课后感悟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导演,学生是活动的主角。从课外的准备、活动的主持到过程的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在这次活动,充满竞争和合作。学生分成两组,轮流回答和抢答,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的回答都影响到本组的最后成绩。处处存在的竞争把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合作又使得同学之间配合得极为默契。竞争和合作意识是未来社会必备的素质之一。
3、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活动课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活动前的准备,锻炼了学生阅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活动当中的竞争,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的小论文,锻炼了学生深入分析历史现象或当今现实问题的能力。
4、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整个活动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便于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由授人于“鱼”者,变成了授人于“渔”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着,变成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指导者;由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变成了现代创新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习)能手。
总之,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传统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教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我们全体同仁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探讨。

相关阅读

第9课世界政治的发展


第9课世界政治的发展

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崩溃(1)崩溃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崩溃原因:①直接原因: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②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③重要原因:西欧、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两极格局;2、冷战后世界形势特点(1)总趋势走向缓和: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世界的多极化趋势(1)近期形势:“一超多强”,世界各种力量的新分化组合;

一超多强

基本形势

一超

美国

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

俄罗斯

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欧盟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日本

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新秩序,谋求政治大国;

中国

综合国力增强,发挥着重要作用;

(2)长远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不可逆转;

项目

基本概况

根源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

形势

旧格局已破,新格局尚未形成,呈现交替过渡;

基本特点

和平过渡

和平方式变革国际格局是最根本特点;

动荡过渡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增加;

竞争过渡

国家、地区间综合国力的竞争;

长期过渡

新的国际格局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

二、冷战后的国际形势1、世界总趋势:冷战的国际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1)主要原因:①苏联解体后,两大军事集团全球对抗基础不存在,世界大战隐患消失;②冷战后,大国争夺中,既有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③冷战后,大国争夺由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2)基本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世界局部形势的紧张与动荡(1)主要原因: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②两极格局已被打破,地区性和国家内部矛盾激化;(2)主要表现:

表现

基本概况

①美国的霸权主义扩张政策

推行原因

唯一超级大国,为谋求最大的利益和安全,企图独霸世界;

战略布署

欧洲、亚太为中心的“两洋战略”;

战略重点

重点在欧洲,其次为亚太地区;

谋取工具

以北约为谋求霸权的工具;

政策核心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

干涉

借口

①“人权高于主权”论;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②“反对恐怖主义”01年入侵阿富汗,03年入侵伊拉克;

典型

事件

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轰炸南联盟;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入侵伊拉克;

主要影响

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和危害,给世界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增加

主要

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地区局部性力量对比失衡;(主要原因)②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矛盾在冷战后激化;

典型

事例

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车臣危机;

3、世界主流趋势的和平与发展(1)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

项目

基本概况

主要进展

主要原因

①90年代,国际局势得到全面缓和;②美国为追求军事优势限制他国而强力推动;③世界出现综合国力竞争开始取代军事竞争的趋势;

军控关键

防止核扩散;

主要

成就

1996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中、英、美、法、俄等先后签署该条约,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高潮;

停滞

倒退

①美国

破坏

①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②美国大量增加军费,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③97年宣布将其核战略的重点由进行核战争转为阻止核战争,实质是要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②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核试验,给南亚和世界和平稳定带来威胁;

(2)地区矛盾的缓和: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项目

基本概况

朝鲜分裂

①1945年,美国、苏联以38N为界进驻朝鲜南北;②1948年,朝鲜南北分别建国,分裂局面形成;

缓和进程

原因

①朝鲜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②朝鲜人民对本民族浓厚的认同感和亲和力;③冷战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朝、韩双方逐渐开始对话,经济往来增多;

朝韩首脑平壤会晤

时间

2000年6月;

发展《南北共同宣言》,承诺为实现统一和合作交流而努力;

意义

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制约因素

内部因素

①南北双方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②南北双方在政治上的分歧:统一步骤方法及统一后国家机构的设置;③南北双方经济实力的悬殊;④南北双方有成效的沟通不足;

外因

主要大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的角逐;

《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教案


《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教案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1)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俄、中

(2)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

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美国企图独霸世界,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反对

②日本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地位

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其中的根本因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现在形成了日美欧三极竞争局面)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紧张、动荡)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时代发展的主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

(1)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干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两极格局解体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冷战时期长期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随即爆发。

(3)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甚至还有所增加,一些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区性战争。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缓和、和平)

(1)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的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积极作用。

(2)一些地区的矛盾缓和:朝鲜南北方对话交流,2000年双方领导人在平壤会晤,发表共同宣言,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

典型例题:

1、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导致该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趋势:由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的演变。

因素及有关史实:

(1)美苏两霸的削弱:

①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相对衰弱。②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动摇。③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国家陷入困境。④美苏争霸,使双方都遭到削弱,特别是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2)两大阵营瓦解,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①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开始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③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④60~70年代,东欧开始了摆脱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

(3)第三世界崛起。

①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②不结盟运动兴起,77国集团的组成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③第三世界建立了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如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石油战,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④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经济全球化

(1)迅速发展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根本原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

(2)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从根本上讲,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3)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双刃剑):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

②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安全和政治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4)世界贸易组织(WTO)建立(1995.1.1)--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

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2、区域经济集体化

(1)90年代形成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1993年);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1991年中、台、香加入)

--在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体化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矛盾:区域经济集团有排它性,有利于集团内部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发展,但对集团外却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色彩,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却被人为割裂了,因而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促进:经济集团也具有开放性,任何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走上全球化的一个阶梯,即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两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性发展

1、知识经济的兴起:

(1)原因:冷战结束后,经济科技领域内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

(2)开始: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首先形成

(3)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

(1)提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2)意义: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三、中国与世界多极化

(1)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建立过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2)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已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典型例题

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何特征?分别说明各个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第一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单一化特征。

影响: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和推行霸权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2)第二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特征: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经济上: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

政治上: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3)第三时期:20世纪90年代到到21世纪初。特征:美、日、西欧仍占主导地位,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世界经济朝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

影响: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定。由于美、日、西欧仍占主导地位,因此

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考点回眸

择题部分高考曾考查过的知识点有: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等。材料解析题曾经考查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问题,如2002年高考广东卷中考查过欧共体走向欧洲联盟的问题。

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及其思考角度

①东欧剧变的本质和原因;②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原因;④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地区性冲突及原因;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⑥知识经济形成的原因和作用;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⑧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作用。

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教案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本课主要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将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一)美对苏的“冷战”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
①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
②马歇尔计划(经济):
a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b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③成立北约(军事):
a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c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二)苏联的应对措施:
1、经济上——经互会的成立:
(1)时间、国家: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
(2)目的: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军事上——成立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一)消极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
(1)德国分裂:
◆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2、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例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1)朝鲜战争:
①背景: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②概况: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③特点: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侵越战争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1961年—1973年
◆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3)在中国:“扶蒋反共”。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二)积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5.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5.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5.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了解目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基本成因等,了解世界一些主要的区域性政治组织和一些地区性冲突。教学重点、难点:国际政治地理的总体格局,并用事例加以说明。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列表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演变的主要原因——国际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2.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方同盟国:德、奥、意(大战中意脱离同盟)协约国:英、法、俄(俄退出,美、日、中宣战)轴心国:德、日、意反法西斯同盟:苏联、美国、中国、英国、法国交战原因帝国主义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交战结果协约国胜反法西斯同盟胜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德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出现了匈牙利、波兰等国(教材86页图5.1)沙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英法大伤,美日兴起。德一分为二,日成为美国的附庸。欧洲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教材87页图5.2)。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力量。

读图练习:①阅读比较教材86页图5.1中的两幅图,指出一战结束后新出现了哪些国家?答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斯拉夫等。

②阅读教材87页图5.2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哪些国家疆界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成为苏联的一部分,挪威、芬兰、罗马尼亚等面积缩小,苏联面积扩大。波兰西部、北部面积扩大,而东部面积缩小等。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两极格局的分解1.社会主义阵营解体——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末解体。2.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的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和南斯拉夫)、苏联解体成15个国家(中亚五国、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外高加索地区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俄罗斯)美国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上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力量中心。三、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

二战后世界总体的局势:维持着和平的局面,但是这种和平的局面是不稳定的,威胁世界安全和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一)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例如: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等作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思考——日美同盟国、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有哪些?作用?(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有:中、俄、哈、吉、塔、乌六国)

(二)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

例如: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克什米尔争端等(三)阿以冲突原因内部: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和资源纠纷等外部:帝国主义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进入90年代,阿以冲突各方面由对抗走向对话,而以色列强硬派(沙龙政府)执政以来,对抗程度又加剧。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因素主要有:①巴勒斯坦问题。读图:在教材88页图5.3中,找出巴勒斯坦地区面临的海域、主要河流和湖泊,指出其主要的气候类型。答案:地中海、亚喀巴湾、约旦河、死海、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巴勒斯坦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通要道,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20世纪上半叶,在英美支持下,犹太复国运动组织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与阿拉伯人为争夺土地爆发了激烈冲突。1947年,联合国第181号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大致内容(见列表)

阿拉伯国

犹太国

面积

占43%

占57%

人口

多于2/3

少于1/3

自然条件

多为丘陵和贫瘠地区

多为沿海肥沃地带

双方态度

反对

同意分治计划

结果

阿拉伯国未成立

以色列国成立②耶路撒冷问题。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旧城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有5000多年的历史,凝聚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数千年来产生、发展和纷争的历史。三大宗教都将耶路撒冷旧城尊为圣城。知识回顾: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地区。

③被占领土问题。

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埃及——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上是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先后占领的部分地区(教材88页图5.3)。以色列以国小狭长、需要足够的生存空间和战略缓冲地带为由,拒不归还部分被占领土,并且选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兴建居民点。

④水源问题。

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及其支流河水,还在被占领土上抽取地下水。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的变化B.跨国公司的作用C.国际竞争D.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2.对多极化世界政治格局的解释合理地是()A.多极化的出现开始于二战后B.北约东扩有利于多极格局的形成C.多极化世界政治格局意味着世界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D.多极化意味着冷战时代结束,世界政治格局由对抗转为对话,争夺的重点从军备竞赛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3.阿以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有()A.石油、铁矿等资源纠纷B.民族和宗教矛盾C.被占领土问题D.世界大国插手该地区事务二、问答题

美国为什么要插手中东事务?如何插手?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CD2.D3.BC二、插手原因:①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②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如何插手:支持以色列,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维持力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