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学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一、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开始从事。
2、前夕,上书李鸿章,提出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结果失败。
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看书比较记忆)
1、兴中会
2、中国同盟会
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成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3月,颁布了《》。特点: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意义:体现了中国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3、结果和影响:1912年4月1日,窃取革命果实,名存实亡。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
(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四、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1、致力于民生主义2、二次革命3、护国运动
4、第一次护法运动5、第二次护法运动
五、促成国共合作
1、条件
(1)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给孙中山带来极大困惑。
(2)俄国的成功,的爆发,使孙中山受到鼓舞和启发。
(3)给予孙中山真诚帮助。
(4)孙中山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政策转变。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4年1月。(2)地点:广州。
(3)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北京政变: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趁机发动,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4、孙中山北上:
(1)目的:为了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
(2)主张: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
5、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历史功绩: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请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转变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高举三民主义的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此后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继续推进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1)“本”是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2)组织上是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3)理论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原因有:孙中山在一系列捍卫共和运动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扩展阅读

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陈廷一
一、作者: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
二、词语:
推崇籍(jí)贯一介儒生不知天高地厚血气方刚卤(lǔ)水肃然起敬美味佳肴(yáo)奢侈(shēchǐ)津津有味张灯结彩裹(guǒ)脚水泄(xiè)不通
※补充词解:
推崇:指出某人某物的优点。
一介:一个。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
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三、阅读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找出能大致表现每部分大意的概括性的句子,再加工,写出每部分的大意。(课堂练习)
——三部分。
(一)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二)从衣食住行、待人宴客的具体方面写“布衣总统”的简朴生活。
(三)写“布衣总统”悄然出巡的故事,表现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
三、重点研讨:
1、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甘于淡泊;胸怀大志,不畏权贵。
说明张之洞尽管摆官架子,但还是善识人才。
2、找出第二部分中有概括性的句子及词语,体会它们的作用。
——总领下面的文句,使层次分明。
3、第二部分写孙中山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4、文中说,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一起高声呼喊:“大总统万岁!”你觉得这个口号表现了群众怎样的心情?这个口号妥当吗?为什么?
——热爱,尊重。妥当。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5、本文从哪些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还需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从名片简单、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四个方面。
需要。国家;文明建设;个人素质。
6、课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军的军歌,其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两句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格?用同样的修辞格仿写句子。(课堂练习)
——拟人。
四、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归纳)
本文通过对“布衣总统”孙中山先生名片简单、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的片断描写,反映了了他的简朴生活,表现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
五、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按第二段仿写你身边的同学,500字以上。
3、预习第五课。
4、课外阅读短文《读书“三到”始知书》(第58页)。

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落实课标

一、知难行易

1、原因:

孙中山认为造成民国初年因循守旧、放弃理想社会心理等思想根源是“知易行难说”,这种观念使革命党人忽视了革命理念对实践运动的指导作用,危害极大。

2、含义:

人们的一般行为是普遍的、广泛的,也是极容易的,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认识事情的本质与规律却很难。

3、地位

“知难行易”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二、三民主义

1、背景:

鸦片战争后的救亡探索纷纷失败;孙中山由改良转向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3、内容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压迫;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思想)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产重新分配问题。

4、传播与实践:

创办报刊;与保皇派激烈论战;组织起义;推翻清朝,建立民国,颁布约法和政令。

5、评价:

积极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第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以它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局限性:

第一,民族主义只反对清政府,未明确提出反对造成民族危机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第二,民权主义虽强调建立“国民”的政府,未提出民众的个人权利;第三,民生主义虽表达的对农民的同情,未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屡遭挫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运动给孙中山新的启示与希望;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帮助;

2、内容: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生活状况

3、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4、总结:

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相同,是两党合作基础;但没有彻底的人民权利、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最终的社会主义目标,是两党阶级基础不同。

与旧三民主义不同:民族增加反帝内容;民权普及到反帝反封的一般平民;民生增加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政策。

5、评价

继承性: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

指导性: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体系;

革命性: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合作性: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4.“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身居上海的叶永烈写北京的“四人帮”传,而身居北京的陈廷一则以上海的《宋氏三姐妹》而闻名全国。
迄今为止,陈廷一发表专著、传记近20部,共计9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国家奖。
“鲜花的绚丽,殊不知是昨天的凄风苦雨。”陈廷一是一个极普通的人。生不适时,少年丧父,母亲讨饭供其上学;同时又是“老三届”,与泥巴打了多年交道。后来入伍到长白山麓,做了一名军营厨子。30岁进大学时,已儿女双全。18载的军旅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本来陈廷一是最有条件走仕途之路的,30多岁就成为少校副团,可他没有选择此道,而是选择了自我吃苦的传记文学创作之路。他那质朴的文风和人格力量,以及在特殊环境下养成的创作韧性,在当代作家群中是不多见的。
从事创作以来,陈廷一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蔼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1990年,他以稿费设立了“李耳文学基金会”晨光奖,奖掖了65名文学新人。他的作品代表着他的人格,他的人格融进了他的作品。1995年7月16日《新闻出版报》发表署名梅洁的文章,其中指出“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二、写作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菜肴(càiyáo)奢侈(shēchǐ)勉强(miǎnqiǎnɡ)
2.字形
精彩烦躁不安踊跃张灯结彩水泄不通
3.词义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统称六合。文中泛指天下。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选文共25段,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
(二)第2~4段,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三)第5~14段,写孙中山做总统后生活依然简朴。
(四)第15~25段,写孙中山提倡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深得百姓爱戴。
二、内容详解
选文共25段,依行文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开门见山,直接点题,领起全文。
第2~4段为第二部分,紧承上段,写“布衣总统”这个称谓的来历,在叙述顺序上属插叙。
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写故事起自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引出下文。
第3段写孙中山用“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求见张之洞被退回。孙中山在名片背面只写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反映了他不喜客套、俗套的作风。
第4段写孙中山以“布衣亦可傲王侯”回敬张之洞,使张之洞“大为吃惊”,“并以大礼相待”。张之洞在名片背面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是嫌孙中山不恭,也有看来访者如何回应、考察试探对方的意思。孙中山回敬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不仅与张之洞所写对仗工整,而且气魄非凡,显示了早年的孙中山虽为布衣,但才学出众,胸有大志,自信非常。文中写张之洞的反应虽寥寥数字,但生动地衬托了孙中山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14段,写做了总统后的孙中山生活非常简朴,衣食住行的标准都很低。文章依次从“住”“衣”“日常生活习惯”“食”等几个方面表现孙中山生活简朴。
第5段首先以总括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领起下文,然后侧重从“住”这一角度表现孙中山的简朴。作者具体介绍了孙中山居室的摆设,看似简陋,实则反映了主人的简朴作风与高尚情趣。此外,还写到了孙中山关于住所的一番话,“言为心声”,表现了孙中山的公仆精神。
第6、7段,写他穿衣朴素,发明“中山装”。“中山装”的事例很典型,很多人知道“中山装”是孙中山的发明,知晓其中原委的却不多。因此这个事例既能反映孙中山的简朴,又很能吸引读者。
第8段从写孙中山日常生活有条理、有规律,体现了他内心的条理与宁静。这里写了孙中山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虽然平常,却反映了他勤勉、自尊的品格及从容沉静的气质。
第9~14段从“食”的角度表现孙中山生活简朴。第9段通过他的菜金与官场菜金的比较,以及平常的餐具写他不讲究排场,不摆阔,勤俭节约。第10~13段写孙中山招待唐绍仪,用唐绍仪的表现衬托孙中山生活的简朴。第14段写面对普通小菜,伍廷芳难以下箸,孙中山却吃得津津有味,两相对比,更体现了孙中山生活的简朴。联系当今官场的“吃喝风”,我们不能不感叹孙中山的简朴确实难能可贵。
第15段至选文结束是选文第四部分,写孙中山提倡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深得百姓的爱戴,更体现了其“布衣精神”。这一部分是文题中“布衣”二字的深化与升华。
第15段写孙中山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于是首先想着人民,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群众,不扰民。这已不仅仅是生活简朴,而且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在选文的表现重点上,本段承上启下,是一个恰当而巧妙的转换。
第16~25段写孙中山怕扰民而微服出城,看到“共和”“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深入人心,民气振奋,群情激昂。他们发现孙中山后欢迎、欢呼,发自肺腑地表达他们内心的激情。孙中山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绕道回总统府。通过百姓的表现,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思想已经为民众所接受,他是百姓爱戴的总统,是公仆而不是皇帝,是从民众中走出,服务民众的“布衣总统”。这几段写百姓剪辫子,写北伐军的军歌,写百姓的热烈程度,写巡官等的表现,实际上都是在写孙中山,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了孙中山作为“布衣总统”崇高而又极富亲和力的形象。
三、技巧鉴赏
1.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以及叙议结合的手法
如选文第3、4段:“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在名片被张之洞退回后,“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这里,用孙中山自己的话表现他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的精神。在前面充分叙述的基础上,最后一句用议论作结,既总结上文,又回扣中心。此外,作者写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大量事例,也都注意刻画他的言行,使文章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孙中山的“布衣”品格与精神。
2.对比、衬托的运用
写人时用对比,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用衬托,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都可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本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衬托:如第3、4段写张之洞态度的变化,前后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孙中山的不凡气度;第10~13段写唐绍仪来访,吃完卤水鸭还在等菜,以此来衬托孙中山生活的简朴,并且用唐绍仪的菜金十元与孙中山的四角作对比,进一步地表现孙中山生活的简朴;第14段写面对普通小菜,伍廷芳“无法下筷”“勉强下咽”,而孙中山却吃得津津有味,两相对比,表现了孙中山不尚奢华的“布衣”本色。此外,文中写孙中山出巡时看到的街景及群众的表现等等,也是对孙中山思想品格的衬托。对比、衬托的运用,使孙中山的形象与时代社会融为一体,且更显丰满、生动。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军的军歌,其歌词的含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引用这首军歌的歌词?
探究思路:要理解这首北伐军军歌歌词的含意,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思考。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详细引用这首军歌的歌词,显然和本文的主人公——孙中山有关。
参考答案:其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和“妖氛全扫净”两处是理解歌词含义的关键所在。“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中的“警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陈天华所作宣传革命的名著《警世钟》,可以推知此句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革命宣传,沉睡的中国已经觉醒,革命的风暴已经到来。“妖氛全扫净”中的“妖氛”是指满清的封建统治及其余孽,此句是说革命定会推翻封建统治,彻底荡涤封建残余。歌词号召革命,充满进军的激情。作者引用这首军歌歌词,渲染了强烈的时代气氛,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民众精神振奋,充满斗争信心。而这正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及其战友们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所以,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引用这首歌词,是从侧面表现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突出了孙中山唤起民众、推翻满清、创立共和的民主精神。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深入思考,分析人物品性。
参考答案:第一问,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不喜客套、俗套,而且才学出众,胸怀大志,气魄非凡。
第二问,张之洞正是从孙中山的回帖中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大志,认为此人不可小觑,必有大的作为。张之洞态度的转变也正说明孙中山可能早有“布衣总统”的初衷。
二、点拨提示:注意概括总结每一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问,选文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菜金很少、出行不扰民、不讲究排场等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
第二问,答案略。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三、点拨提示:第一问要结合全文来理解。第二问对于口号的评价要思考口号背后深层的思想意识。
参考答案:这个口号表现了百姓对孙中山的爱戴之情,希望这样的大总统能够永远做下去。
第二问,这个口号不妥当。因为孙中山提倡的是民主、平等、权利,提倡的是反封建,“大总统万岁”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东西,是世袭制,是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这与孙中山的思想是相悖的。革命不仅仅是剪辫子,更是思想的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四、点拨提示:注意这里是比喻中的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
参考答案:修辞格是比喻,将还未觉醒的中国民众比作睡狮。仿写句子略。

第22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22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22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孙中山 先生关于“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其在理论内容上的变化,掌握这种变化对后来中国革命发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孙中山和民主追求的学习,理解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具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

难点:三民主义的影响,包括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导入新课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在对中国近代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都是大相径庭,唯有 孙中山 先生,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尊重,国民党尊称他为“国父”,中国共产党则尊称他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为什么能得到国共两党的一致重视?他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呢?

★梳理知识

一、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的基础

二、三民主义

1、背景

(1)必要性:鸦片战争后,各种救国主张相继失败

想一想: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三民主义,其产生应当具备怎样的土壤和条件?

经济:

(2)可能性:阶级

文化

2、提出: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东京成立。提出了“、、、”的革命纲领,并在《》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

想一想:三民主义和十六字纲领,存在着怎样一一对应的关系?“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不是帝国主义?是不是要反满?“驱除鞑虏”与“创立民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哪一个才是核心所在?为什么还要加上“平均地权”?

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3、内容

主义:反对的专制统治(前提)

主义:推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主义:即“”(补充)

4、评价:

(1)积极性:a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和的共同愿望。

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订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想一想: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三民主义到底有没有反帝的要求,能不能起到起到反帝的作用?反帝要求是通过什么途径曲折表达的?实际效果怎样?反封建的要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取缔封建制度?

(2)局限性:未明确的提出反对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纲领,不可能彻底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相继失败

(2)俄国的胜利和中国运动的影响

(3)和的帮助

(4)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的不懈追求。

2、提出:年,国民党“一大”上通过宣言,确立了 、 、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对内各民族

3、内容民权主义:授予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和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实行“”政策

4、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5、评价: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是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推动了的发展

四、三民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落实课标

简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能力提升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何异同?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新”在哪里?

这篇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这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材料谈谈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有何关系?

孙中山先生将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三民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将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先后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帝国主义的破坏,这些斗争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独立与富强之路还有很远。路更长、夜更黑,但黎明即将到来,一个新时代正在酝酿中。

2005年4月26日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北京,并于 4月27日 拜谒中山陵。

1、请说明连战先生首站和第一个活动安排的原因

2、连战先生在拜谒感言中说道:“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

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中指出:“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B收买地主土地

C土地国有政策D国家核定地价

2、下图中,最能体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文献是

ABCD

3、《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4、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B宋教仁

C陈独秀D鲁迅

5、孙中山在遗嘱中说:“集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那一主张一致?

A兴中会纲领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D三大政策

6、本课内容涉及到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

★落实课标

三民主义有新旧三民主义之分

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制订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自决,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能力提升

相同点:旧三民主义所提出的基本纲领,新三民主义基本都继承了,因为旧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基础。

不同点:民族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民权主义:新三民主义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洞口号。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问题,与“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相连;旧三民主义只是空洞的提出“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最主要新在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

1、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党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革命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途径、方法,而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的目标。

3、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没有三大政策就没有新三新民主义;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体系。

一、选择题1.A2.B3.B4.A5.D

二、非选择题

1、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2、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革命思想;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民主追求;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等。

3、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主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