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九学习主题

小学习作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第九学习主题。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九学习主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九学习主题
1.隋唐时,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时,雕版印刷术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2.北宋中期,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很快得以推广,不久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400多年后,欧洲才有活字印刷。
3.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器具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4.唐朝时,炼丹家们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各种火器。13世纪——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5.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6.隋炀帝时,在天然河道和前人开凿的运河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元朝统一全国后,又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缩短了运河的距离。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8.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多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重修长城。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千米,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9.故宫又叫宫城,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善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10.《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图文并茂,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我国的药物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还流传到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11.《天工开物》是明朝末年宋应星的代表著。全书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技艺,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这本书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2.《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13.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小说在明代繁荣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称明代“三大奇书”。
14.《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操和刘备的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
15.《水浒传》是施耐庵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一部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他细致而生动的描写了农民起义曲折发展的过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
16.《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17.清朝时,小说创作继续发展。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广泛深入的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18.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至今保存着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近500个洞窟,其中大部分是唐朝时期开凿的。洞中有大量精美生动的彩色塑像和壁画,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
19.云冈石窟屹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麓,石窟开凿与北魏中后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大规模修建的,其中最大的窟龛是奉先寺卢舍不那佛龛。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被称为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
20.唐朝时的张旭和怀素草书中代表,他们并称为“癫张醉素”,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讲究形式,严格规范,形成颜体和柳体。宋代著名书法家有苏轼和黄庭坚。元朝书法家赵孟综合历代书法特征,创造出“赵体”。
21.人物画在唐朝时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的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吴道子被称为“画圣”,他的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风俗画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是徐渭。

扩展阅读

第七学习主题


第七学习主题
1.916年,生活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在首领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11世纪初,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4.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5.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军灭北宋。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以临安为都城,历史上称为“南宋”。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以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最为突出。
6.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我过南方的农业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到的提高②扩大了耕地面积③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和经济作物的大量栽培。
7.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此后,棉纺织业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南方的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生产中心。
8.北宋时期一种名叫“交子”的纸币在四川地区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
9.南宋都城临安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广州、泉洲等。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10.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多②带来先进的劳动工具、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等③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④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地开发和利用,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1.两宋时,麻布仍是主要衣料,不同的行业的人,穿着不同行业特征的服装,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多。
12.两宋时,北方人仍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仍以大米为主食。
13.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南宋都城临安也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城内供人民娱乐消遣的场所叫“瓦舍”。
14.12世纪时,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5.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第二年定都大京(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政权灭亡。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后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在元军向南推进的过程中,遭到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16.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元朝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大批汉族人士为谋士,推行汉制,进行改革。①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度曲军政事务的管理。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③元朝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作为管理琉球(今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④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人民开荒种粮。他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⑤忽必烈统治时期,政府还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因年久失修,不能贯通的南北大运河又畅通了。⑥意义:这些措施,巩固了元朝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城市。
17.民族关系的发展:①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②表现:原已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人同当地汉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在一起,被统称为汉人。一些由中亚、西亚迁到中国居住的各族人,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并且都信奉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第八学习主题


第八学习主题
1.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明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军权。①废除丞相制,以谋杀的罪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②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明朝统治者还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3.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打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顺治帝迁都北京,逐渐建立对全国的统治。雍正时,建立了军机处,它是皇帝专权的工具。
4.明清时期,仍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的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题目选自四书五经的文句,考生答卷必须按照呆板的格式书写,所论述的内容须遵循宋朝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八股取士是明清同志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力措施,它禁锢了人们是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5.文字狱是同志者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在历史上以明清时期最厉害,清朝文字狱达到顶峰。在文字狱的威胁下,人们不敢谈论政治,惧怕作文写诗,大批书籍被焚毁,不少人死于冤狱。文字狱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6.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05年,郑和率船队从刘家巷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在以后的20多年里,郑和又率船队六次下西洋。他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7.明朝中期,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到浙东一带抗击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这些人被称为倭寇)。他组建了“戚家军”。1561年台州战役以后基本上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几年以后东南沿海外寇基本平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彪炳千秋。
8.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2万多人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攻破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据点赤嵌楼,并将荷军围困在台湾城长达数月。1662年初,荷军投降。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9.郑成功死后,其子孙争权夺利,致使政治日益腐朽,势力大减,台湾又面临被侵略的危险。为此,康熙皇帝命施琅率军武力统一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10.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建立城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派兵打败俄军,战后,沙俄政府与清政府就中俄边界问题进行谈判。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通过平等谈判,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11.清朝时期,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并且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2.17世纪清政府平定葛尔丹叛乱和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以后,为了加强对北部和西部边疆的统治,先后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梨将军,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作用。
13.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在辽阔的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维吾儿等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4.清朝康熙到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盛世之中潜伏着危机。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腐败,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15.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统一台湾后,“海禁”政策一度放宽,并开放广州、宁波等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到乾隆年间,面队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并颁布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章程和条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九单元溶液(人教九下)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九单元溶液(人教九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碘水

高锰酸钾汽油

碘汽油

高锰酸钾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教科书P33习题。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课外拓展

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gNaCl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gNaCl

室温,10gNaCl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mL水

室温,10gNaCl在25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gKNO3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gKNO3

室温,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时,36.0gNaCl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6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8.0gNaCl溶解在5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g。

B?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g

C?20℃时,36.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小结

1

250g

不放食

沉?浮?

2

250g

1匙(约5克)

沉?浮?

3

250g

2匙(约10克)

沉?浮?

4

250g

3匙(约15克)

沉?浮?

用死海图片导入,简明扼要。

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编号

溶液颜色

清水量

硫酸铜的质量

溶液质量

123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气氛融洽。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贴近生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3],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40%

水55%

双氧水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复习旧知拓展视野。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啊?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好像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选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选种子的药水原来是盐水!学生顿悟。紧接着教师再抛出一个新问题,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环节。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自学能力。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8g=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讲练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步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不纸上谈兵,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指导细腻、得法。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思维。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的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中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重点研习“计算”这个步骤,而略讲“称量”“配制”“装瓶、贴签”几步。重难点突破措施得力。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课堂总结形式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