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4

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集。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1.1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相关性质;
2.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
A.BD=CD
B.AB=AC
C.∠B=∠C
D.∠BAD=∠CAD
解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SAS,AAS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A.∵∠1=∠2,AD为公共边,若BD=CD,则△ABD≌△ACD(SAS);B.∵∠1=∠2,AD为公共边,若AB=AC,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ACD;C.∵∠1=∠2,AD为公共边,若∠B=∠C,则△ABD≌△ACD(AAS);D.∵∠1=∠2,AD为公共边,若∠BAD=∠CAD,则△ABD≌△ACD(ASA);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要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如图,△ABC≌△CDA,并且AB=CD,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1=∠2B.AC=CA
C.∠D=∠BD.AC=BC
解析:由△ABC≌△CDA,并且AB=CD,AC和CA是公共边,可知∠1和∠2,∠D和∠B是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因而前三个选项一定正确.AC和BC不是对应边,不一定相等.∵△ABC≌△CDA,AB=CD,∴∠1和∠2,∠D和∠B是对应角,∴∠1=∠2,∠D=∠B,∴AC和CA是对应边,而不是BC,∴A、B、C正确,错误的结论是D.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正确确定对应边、对应角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等边对等角
【类型一】运用“等边对等角”求角的度数
如图,AB=AC=AD,若∠BAD=80°,则∠BCD=()
A.80°B.100°
C.140°D.160°
解析:先根据已知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求∠B+∠BCD+∠D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CB,∠ACD=∠D,从而得到∠BCD的值.∵∠BAD=80°,∴∠B+∠BCD+∠D=280°.∵AB=AC=AD,∴∠B=∠ACB,∠ACD=∠D,∴∠BCD=280°÷2=140°,故选C.
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①在等腰三角形中,一定要考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有平行线时,要考虑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③两条相交直线中,对顶角相等,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之和等于180°.
【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求角度中的运用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30°,求它的顶角的度数.
解析:本题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由于本题中没有明确3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
解:①当底角是30°时,顶角的度数为180°-2×30°=120°;
②顶角即为30°.
因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30°或120°.
方法总结:已知的一个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一个钝角只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类讨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探究点三:三线合一
【类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计算
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25°.求∠ACB和∠BAC的度数.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BC,再求出∠CDE,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BAC.
解:∵AB=AC,AE平分∠BAC,∴AE⊥BC.∵∠ADC=125°,∴∠CDE=55°,∴∠DCE=90°-∠CDE=35°.又∵CD平分∠ACB,∴∠ACB=2∠DCE=70°.又∵AB=AC,∴∠B=∠ACB=70°,∴∠BAC=180-(∠B+∠ACB)=40°.
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两种类型:一是求边长,求边长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二是求角度的大小,求角度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
【类型二】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证明
如图,△ABC中,AB=AC,D为AC上任意一点,延长BA到E使得AE=AD,连接DE,求证:DE⊥BC.
解析:作AF∥DE,交BC于点F.利用等边对等角及平行线的性质证明∠BAF=∠FAC.在△ABC中由“三线合一”得AF⊥BC.再结合AF∥DE可得出结论.
证明:过点A作AF∥DE,交BC于点F.
∵AE=AD,∴∠E=∠ADE.
∵AF∥DE,∴∠E=∠BAF,∠FAC=∠ADE.
∴∠BAF=∠FAC.
又∵AB=AC,∴AF⊥BC.
∵AF∥DE,∴DE⊥BC.
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
三、板书设计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
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精选阅读

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学案全集(2)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9年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学案全集(2)”,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6章二次根式
16.1二次根式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
【学习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2.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1、口答:4的平方根是多少?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2、填空:的算术平方根是;=;
二、新知探究
(一)概念的形成
1、请同学们预习完成教材中的有关问题,写出这些问题的结果:;
2、观察上述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3、您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二次根式?什么叫二次根号?什么叫被开方数?
4、请指出第一问所列式子的被开方数。
5、你知道在定义中为什么a≥0吗?
特别提示: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所以当a<0>(二)概念的应用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x>0)、、、、(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x>0)、、、(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
【学习流程】
①复习回顾:5分钟;②新知探究:15分钟;③巩固练习:10分钟
④拓展应用:10分钟;⑤课堂小结:3分钟;⑥布置作业:2分钟.
三、巩固练习:教材练习
四、应用拓展:例3.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要使+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中的x+1≠0.巩固练习:10分钟
例4已知y=++5,求的值.(变式,求的值)
五、归纳小结: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七、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
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
A.5B.C.D.以上皆不对
二、填空题:4.当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时,x的取值范围是;
5.若+有意义,则=_______.

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意义;识别正比例函数,根据已知条件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或比例系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正比例函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同时渗透热爱大自然和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正比例函数,根据已知条件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或比例系数。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006年7月12日,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瑞士洛桑的田径110米栏的决赛中,以12.88秒的成绩打破了尘封13年的世界纪录,为我们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1)刘翔大约每秒钟跑多少米呢?
刘翔大约每秒钟跑11012.88=8.54(米).
(2)刘翔奔跑的路程s(单位:米)与奔跑时间t(单位: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假设刘翔每秒奔跑的路程为8.54米,那么他奔跑的路程s(单位:米)就是其奔跑时间t(单位:秒)的函数,函数解析式为s=8.54t(0t12.88).
(3)在前5秒,刘翔跑了多少米?
刘翔在前5秒奔跑的路程,大约是t=5时函数s=8.54t的值,即s=8.545=42.7(米).
教师活动:教师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解答.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顺利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
通过刘翔这一实际情境引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和数学密不可分,向学生渗透热爱运动、努力拼搏的精神。
同时发展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二)、观察思考、归纳概念
问题1:
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请指出函数解析式中的常数、自变量和自变量的函数.
(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位: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0℃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物体的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呈现上述四个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小组交流,出代表进行反馈.
教师要重点关注:(1)题中学生易将写成.(4)题中每分钟下降2℃应记为-2℃,避免学生将写为.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找出中的常量.
设计意图:
通过指出常数、自变量、自变量的函数,对函数的概念进行回顾,从而为后续环节找正比例函数的共同点建立生长点.
通过对实际问题讨论,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问题2:
教师活动:将上表中的前四个函数进行比较,思考:四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分析、归纳共同特点,出代表反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比较、观察得出共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共同点:常数自变量.
学生阅读教材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师板书:
概念: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教师追问:这里为什么强调k是常数,k0呢?正比例函数y=kx(k0)
的结构特征
①k0
②x的次数是1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将前四个函数进行比较,是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分析、概括出正比例函数的共同特点,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的特征,从而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有效地克服了因没有对比直接观察使学生出现的不适性、盲目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练习运用,内化概念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如果是,请指出比例系数.
(1)y=8x;:;;;
教师活动:出示上题
学生活动: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根据常数自变量归纳辨别正比例函数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结合实例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针对训练,提升能力
例1(1)若y=5x3m-2是正比例函数,m=。
(2)若y=(3m-2)x是正比例函数,则m的取值范围____.
变式练习1、若y=(m-1)xm2是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m=
2、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是-5,则它的解析式为:()3、若WPSOfficeEMF是正比例函数,则此函数的解析式为。
4、某学校准备添置一批篮球,已知所购篮球的总价y(元)与个数x(个)成正比例,当x=4(个)时,y=100(元)。
(1)求正比例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当x=10(个)时,函数y的值;
(3)求当y=500(元)时,自变量x的值。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你的语言说一说.
作业:
87页课后练习1题、2题.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回顾、归纳本节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次重新梳理,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深刻地认识,使知识内化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函数
一、正比例函数概念: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人教版42套)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教案(人教版42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第1课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

2.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如图).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

【类型一】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

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

A.8B.5C.4D.3

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故选A.

方法总结: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类型二】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

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据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是()

A.6B.8C.10D.无法计算

解析:∵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x1+x2+x3+x4+x5=5×5,∴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为(x1+1+x2+2+x3+3+x4+4+x5+5)÷5=(5×5+15)÷5=8.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

【类型一】以频数分布表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

某中学随机地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小时)5678

人数1015205

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

A.6.2小时B.6.4小时

C.6.5小时D.7小时

解析:根据题意得(5×10+6×15+7×20+8×5)÷50=(50+90+140+40)÷50=320÷50=6.4(小时),故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6.4小时.故选B.

方法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时,要首先明确各项的权,再将已知数据代入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

【类型二】以频数分布直方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

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制如右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

A.14岁B.14.3岁

C.14.5岁D.15岁

解析:该班同学的年龄和为13×8+14×22+15×15+16×5=717岁.平均年龄是717÷(8+22+15+5)=14.34≈14.3(岁).故选B.

方法总结: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类型三】以百分数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

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40%、面试按6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小华笔试成绩为90分,面试成绩为85分,那么小华的总成绩是()

A.87分B.87.5分C.88分D.89分

解析:∵笔试按40%、面试按60%,∴总成绩为90×40%+85×60%=87(分).故选A.

方法总结:笔试和面试所占的百分比即为“权”,然后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

【类型四】以比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

小王参加某企业招聘测试,他的笔试、面试、技能操作得分分别为85分、80分、90分,若依次按照2:3:5的比例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

A.255分B.84分C.84.5分D.86分

解析:根据题意得85×+80×+90×=17+24+45=86(分).故选D.

方法总结:“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比的形式,如5∶3∶2;另一种是百分比的形式,如创新占50%,综合知识占30%,语言占20%.“权”的大小直接影响结果.

【类型五】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学校准备从甲乙两位选手中选择一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所在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对两位选手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四个方面做了测试,他们各自的成绩(百分制)如表:

选手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汉字听写

甲85788573

乙73808283

(1)由表中成绩已算得甲的平均成绩为80.25,请计算乙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

(2)如果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分别赋予它们2、1、3和4的权,请分别计算两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

解析:(1)先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乙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与甲的平均成绩比较,结果大的胜出;(2)先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甲、乙的平均数,然后比较计算结果,结果大的胜出.

解:(1)x乙=(73+80+82+83)÷4=79.5,∵80.25>79.5.∴应选派甲;

(2)x甲=(85×2+78×1+85×3+73×4)÷(2+1+3+4)=79.5,x乙=(73×2+80×1+82×3+83×4)÷(2+1+3+4)=80.4,∵79.5<80.4.∴应选派乙.

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板书设计

1.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权”的表现形式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