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北师)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北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北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教学目的: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四.疏通课文

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

⑴僇(lù)人⑵惴(zhuì)栗(lì) ⑶ 施施(yì)( yì )

⑷榛(zhēn)莽⑸茅伐(fá)⑹箕(jī)踞(jù)

⑺衽(rèn)席⑻岈(xiā)然⑼若垤(dié)

⑽攒(cuá)蹙(cù)⑾培(pǒu)娄(lǒu)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⒁斫(zhuó)⒂遁(dùn)隐

⒃颓(tuí)然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翻译全文

2.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而~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认为。。。。。。奇异始指~之

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成为自余~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2、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三、反复诵读,试背此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中本课练习。

附:主体板书

概写: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特写:西山之怪特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

精选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4.4《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精解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是,这。是州,指永州。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a“恒惴栗”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a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b作者为什么要“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披,拨开。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到。趣,通“趋”,往。】
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极:到)
觉而起,起而归。(c这六个字,很简洁,但蕴涵着什么内涵呢?)
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e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段解:总述未识西山之前的浏览情况和相亲疏散无居的宴游生活,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未得西山之前疏散无拘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异,感到奇异。】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a“穷山之高而止”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有?)【缘,沿着。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茅筏(fá),茅草之类。】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b“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岈(xiā)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遁隐,隐藏不见。】
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1这几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c2这个散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培(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
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引,拿起。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d作者为什么说“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向,从前。未始,未尝。于是,从此,从现在。】
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志,记载。】
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这年,是元和四年。

段解:写始得西山以后的游览情况,突出西山的独特出众和作者融情于自然,物我合一的“宴游之乐”。

悠悠乎莫得其涯

始得西山以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洋洋乎不知其穷

a“恒惴栗”写出了自己被贬南荒后的郁闷痛苦的心情。简单而精练的记叙中流露出被贬的失意,抑郁不平之心态。

a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作者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的形象。叠词连用,描摹生动。

b因为作者心中郁闷,饮酒辄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借醉酒和入梦将压抑的愁绪寄于山水之中。

c只有6个字,平淡无奇中却蕴涵着作者无尽的苦闷和孤寂,一个忧惧愁苦的文人形象似乎在眼前。

e散句。长句。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这一句点出主旨,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a“穷山之高而止”写出了作者急欲登山的心情和行动。

b“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西山的与众不同。

C1写出了山之顶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的特点。

C2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并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d我置身于西山之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找到了游山的真意趣,一方面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游也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并在对西山的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志,借被遗弃于荒山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苦闷,借西山的高峻挺拔、气象万千,暗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傲世情怀。作者在这物我两忘的交融中得到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导学案——《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虚词“而、为、之”实词“穷”。

2、学习文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2、学习本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中,首先要使用古汉语字典查找相关生字词、多义实词、虚词的读音和意思,疏通文章大意,圈划疑难语句相互讨论。然后,要结合作者人生经历(《晨读晚练》P111《独钓寒江雪》),抓住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游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最后,可以结合柳宗元的其他诗文体会诗人被贬永州终生不得复用的绝望与排遣,进一步品味文中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知识链接与巩固】

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永州三戒》(《永某氏之鼠》、《黔之驴》、《临江之麋》)我们初中时学过其中的,还有他的另一篇文章,以及他的诗。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3、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自读导学】

通读第一段,在()中为生字注音,解释加点的多义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翻译划线语句。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3)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解释:

翻译:

【第一段小结】概写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作铺垫。(颓然于山水)

通读第二段,在()中为生字注音,解释加点的多义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翻译划线语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1)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3)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5)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解释:

翻译:

【第二段小结】本段抓住西山的怪特的特点,写出了初识西山的喜悦和登山的经过,描写了所见之景和宴饮之乐。点明写作缘由和游览时间。

【阅读巩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选用文中语句,填空。

1、作者自述身世、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2、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

3、表现西山山势高峻的句子是:

4、表现西山气象阔大(西山神韵/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5、表现宴游之乐的句子是:

6、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

7、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一句是:

【选作——思考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文言知识巩固】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

(2)梦亦同趣()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2)穷回溪()

(3)卧而梦()

(4)始指异之()

(5)穷山之高而止()

(6)箕踞而遨()

(7)萦青绕白()

(8)故为之文以志()

(9)自远而至()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

(2)无远不到()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5)颓然就醉()

(6)游于是乎始()

4、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

穷山之高而止()

而不知其所穷()

(2)梦卧而梦()

梦亦同趣()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游于是乎始()

(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而莫得其涯()

而不知其所穷()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始指异之()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不知日之人()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6)为自余为僇人()

 不与培塿为类()

故为之文以志()

5、文言句式——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类文链接】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永某氏之鼠柳宗元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上自下死)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临江之麋柳宗元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扑,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极限情景”的超越之路

——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

在我们的生存中有这么一些情景:

我们从未选择过它们,而它们却使我们面对“在此世存在”之彻底开放性和疏远性……这些情景中最重要的有偶然、过失以及死亡。它们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但又无法改善的状况。它们向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使人不舒服的对危险和不安全的感觉,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家可归。

存在主义学者雅斯贝尔斯把这些情景称为“极限情景”。很显然,“极限情景”是指那些不期而至,威胁生存,但又无法逃避,让人恐惧,让人无家可归的事件。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就遭遇了这样的极限情景。这年正月,德宗去世,顺宗即位,任命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大力从事改革。柳宗元积极投身于改革行列,任职官部员外郎。然而好景不长,同年八月,宦官和旧官僚强逼顺宗退位,扶持宪宗即位,改元永贞,接着便对革新派进行政治迫害,王叔文的重要僚属全遭贬斥。柳宗元于九月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又于上任途中加贬为永州司马。韦执谊、刘禹锡等八人,亦被贬为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亦称“永贞事件”。刚要“兴尧舜孔子之道”就遭此横祸,这是柳宗元所没有想到的。身为朝廷重臣顷刻间却被幽囚恶地,才堪大用却被有意弃置,本性高洁却被刻意谤毁,志向远大却被强行剥夺。生命就这样如一叶孤舟,一苇断蓬,被强行驱逐到了一个令人惶惑的炎瘴之地。这种因政治灾祸而遭受贬谪蛮荒的现实沉沦,势必在“僇人”的心中产生一种浓重的悲伤意绪,一种深深的命运悲剧感受。

《笼鹰词》写出了这一偶然事件带给柳宗元的悲剧感。诗云: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挚电捎平岗。砉然劲翮剪荆棘,下覆孤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复为假,拨去万累云间翔。

诗中,诗人既有对过去凌云展翅的深切怀念,有对有朝一日能去除万累,重新展翅自由飞翔的迫切期盼,但也有对现实中横遭凌辱,惊魂难安的残酷打击的悲伤忧患。本是“云披雾裂”“霹雳掣电”的苍鹰,却对“草中狸鼠”也惊惧得要“一夕十顾惊且伤”,这正是柳宗元贬谪之下的惶恐与悲苦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的语句正是对这种心态的简洁表述。

被贬出京城的罪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成为了被整个社会群体和过去属于他们的文化圈子抛弃了的“罪人”,他们大多只能在蛮荒之地独自忍受孤独与苦难。在社会文化圈看来,他们已失去了用处,他们原有的位置也被就顺理成章撤去了。而社会文化圈对他们来说,也有如一个日趋陌生了的世界,虽想与之接近但又不得不接受它的抛弃与疏远,这无疑将大大加重他们那种被弃置感的深度和强度。在《与萧翰林书》中柳宗元写到:“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人生真的是充满悲哀,那种因社会地位的陡降而产生的巨大的失落感,以及被疏远被隔绝的孤独落寞感,都在柳宗元漫长的谪居生活的体验中,更切实地转化成生命短暂,抑郁无助的一声叹息。先前满腹豪情无所不能的改革者,此时不得不感叹人生的短暂世界的逼仄了,人生真是有限的啊!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的“极限情景”的体验中,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有了很大变化。先前那个踌躇满志慷慨勃发的柳宗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惴栗不安惶恐孤独的柳宗元。他就成为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了!他就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然而,我们所了解所爱惜的柳宗元,最终还是超越了这次“极限情景”的体验,成为了一位有着“孤峭严峻、冰清玉洁”风格的作家。那么,柳宗元是如何突破这有限逼仄的时空,实现对“极限情景”的超越的呢?

(二)

中国传统文人有着与柳宗元相似经历的不在少数。面对种种“极限情景”的考验,面对有限的人生,他们有着不同的处理办法。如屈原自沉汨罗,留给世人一个清高绝傲的背影;如李白沉溺酒乡及时行乐,“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如阮籍徉狂,扬雄著书等等。每个人都在寻求着自己的突破之路,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着自己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屈原的方式李白的方式阮籍的方式算不算对“情景极限”的超越?什么才是真正的“超越”?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说:

生命的意义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终于看见路。

所以,真正的“超越”应该是对内在的精神的建立,并借此重新发现自我以至建立起新的自我,从而能够实现对苦难无常的命运的“坦然”面对。屈原放弃了自我的生命所以“超越”也就无从谈起;李白“借酒浇愁愁更愁”,也无从找到自我。他们都没有实现对“极限情景”的超越。那么,柳宗元呢?他有没有实现对“极限情景”的超越呢?他又是如何超越的?

在贬谪之初,柳宗元也完全失去了自我,陷于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境遇中。我们且看《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描述:“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及,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一段的节奏有两种读法。一种可以看作急促如夏日酝酿许久才得奔泻的暴雨,无休无止,天暗地暗。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登山泛水,为摆脱沉重的精神枷锁,柳宗元以近乎疯狂的举止企图寻找什么又似乎要忘掉一些什么。于是登山是为了喝酒,喝酒是为了一醉,一醉是为了不醒,不醒是为了苟且偷生。他疯狂的用精疲力尽来耗尽生命个体的能量。另一种则是缓慢而行,沉重踱步。他无所事事,漫无目标,走到哪儿算哪儿。然而无论哪种理解,我们都可以看到柳宗元的生命的耗费,说他是充满恐惧的小老鼠也罢,说他像无头的苍蝇也罢,这都是一段浑浑噩噩的人生。贬谪使柳宗元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柳宗元的转机其实只是来自一次偶然的邂逅:“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始指异之。”本来只是随兴而游,跟以往的“漫漫而游”并无任何区别,如果没有特别的发现或者特别的刺激,这也许又是浑浑噩噩的一天,往常的游玩经过又是如此而已。然而,也许只是无意的一瞥,柳宗元的手指停下了,眼神凝住了,语言停滞了,一个“异”字揭示了那是一个断然不同于以往的所在,而且不仅是不同,大概还是一个柳宗元潜意识中日夜寻找的所在,这一点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发现。这里一定有他需要寻找的东西。于是,他一该往日的架势,目标明确,果断干脆,急切热烈,“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可以想见,这是柳宗元遭贬以来多么少有的举动!就如一个濒临绝境之人突然看见了远处的希望之火,他不顾一切地向前奔去!

西山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它以其独有的豁达博大真诚地向柳宗元伸开了双臂: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的高峻,使他一下子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视野,这种视野毫无阻隔,一望无余,以前所谓的高山、深壑、白云、老树,所有阻隔视野的事物全都在他脚下了。他不再是处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了,他获得了一种无限的感觉,他感到了自然界的博大永恒,他也被融入了这种博大永恒。诞生、死亡;健康、疾病;希望、绝望;成功、失败;幸福、痛苦;平静、恐怖……人生的这些牵绊与天地的博大永恒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这真是醍醐灌顶般的感受!这真是一次伟大的经历!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对柳宗元来说,这真是一种对生命永恒境界的发现和体验,真是一种对人生苦痛的释放和超越。西山的高峻,给了他一种“不与培塿为类”的傲骨,使他得以摆脱“僇人”的自卑和压抑,超脱社会世俗的羁绊,从而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他的“天地同宽”的心胸里,羁绊视若无物,精神空前舒畅,自我回归王者。所以他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正是一个新生的柳宗元。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的新的精神世界已经得到建立,生命意识又回归到了他的体内。“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终于看见路”。柳宗元初步实现了他对“极限情景”的超越。在有限的人生面前,他获得了一种“无限”的生活哲学。

(三)

柳宗元对“极限情景”的超越,可以理解为一次偶然的巧遇,因为,在此之前,那种浑浑噩噩的生活差不多持续了有五年之久。如果没有这次巧遇,谁又能保证中国文学史上会有《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出现呢?谁又能保证《永州八记》的存在呢?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宿命,倘若不是柳宗元不倦的寻找,倘若不是柳宗元在命运的安排下来到了永州,倘若不是西山真诚的袒露,谁又能保证这次伟大的邂逅呢?或者,我们还可以把这理解成自然的博大,正是它的精心安排,让一位身处苦难的人走到了这里,来了一场心灵深处的对话。

自然,它为每一个苦难之人都安排了一个慰藉之所,使他能够超越有限的人生。在这里,不得不引用一段很长的文章来说明这一点,因为我没有更好的文字来表述了:

太阳快要下山了,翻过山顶,下了山恐怕要到了。忽然,一步登上了山顶,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就立刻惊呆了。一望无际的山峰,一层一层地铺开来伸出去。脚下的山峰几乎就立在群峰的中心,又稍稍高于四面八方的群峰,高到周围群峰的全景都一起看到了眼里。千山万岭起伏不定地交错着,像一片浪涛起伏的海洋。一个巨浪涌起来,一个巨浪平下去,澎湃追逐着一直追到不见边际的远方。刚刚走出峡谷的环抱,天从来没有这样高大,地从来没有这样广阔,心中的狭窄和闭锁突然打开了,精神飞进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作为)云南人,山不是没见过,但是云南的大山小山没有一处不葱茏,是不能直接看见大地的,不但有时在山里看不见山,就是到了山顶也从来没有看见过千山万岭这样宽广无边的全景。在近处,山顶的土地上弯弯曲曲地伸展着一条跨过山顶的小路,远处的山峰就看不见还有道路存在的痕迹了。秦将白起北筑长城的大军也许走过这条路,公子扶苏被放逐时也许走过这条路,李闯王的农民军也许走过这条路,毛主席、刘志丹也许走过这条路,恐龙,猿人,世世代代的穷人富人,有名无名的芸芸众生也都走过这条路。但是,这又怎么样?有什么痕迹?天长地久,现在就看见了。多少千百亿万个夏天过去了,多少千百亿万个冬天过去了。群山也许变化大,也许变化小。但是,空间是天地,时间是千百亿万年。这里没有田地,没有房屋,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走兽,没有飞鸟,没有生命,没有人的文明,到处是完全没有覆盖的土地,到处是黄土自己的本色。天地之间的一切间隔和遮拦都扫空消失了,天地都袒开了自己本来的真相情专意深地互相对望着。这就是“皇天后土”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就是这种样子了!……太阳降得更低,湛蓝的天空蓝得更加深邃浓郁,低空是淡蓝淡红淡黄淡紫渐次融成的暮霭。山谷中的黑影慢慢从下面漫上来,布置成虚无深沉的底色烘托着突然把一切精粹都凝聚起来投射到群峰山顶上的金光,壮丽宏伟的海洋,满目都是黑影中辉煌耀眼的灿烂。

正是自然,使人从社会性的烦恼苦痛中解脱了出来,进入了一种与天地万物交游的博大永恒境界。这种境界神秘、持续、无边无际。柳宗元能够超越自身的“极限情景“,正是得益于这偶然的际遇。也许有人会拿他和苏轼比较,说苏轼的超越更具有主动精神。那么,谁又能说,苏轼的超越没有来自柳宗元的启发呢?不管如何,柳宗元的超越,给了我们绚烂的文学篇章,也给了我们人生的启示。

【阅读思考与拓展练笔】

苏东坡在赤壁完成人生观的一次突围,柳宗元在永州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对比《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结合《晨读晚练》P111《独钓寒江雪》后的“给心灵洒点光”的语段,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或历史经验,做一番拓展。

柳宗元一生的经历起伏跌宕、曲折坎坷,可悲可叹、可歌可泣。他有过成功的辉煌,也有过失败的凄惶;有过得意的欢畅,更有过落魄的惆怅。但他一生中唯有不变的是永远追求理想、绝不轻言放弃的个性。这种个性、这种精神,不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吗?

【作业】

《晨读晚练》P112-113,第1—9题。

关于“始得”的含义,也有人有不同看法,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一下,你赞同“知识链接”的看法吗?你认为“始得”还有其他的含义吗?思考《永州三戒》中的三篇寓言有何寓意?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导学案——《始得西山宴游记》【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虚词“而、为、之”实词“穷”。

2、学习文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2、学习本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中,首先要使用古汉语字典查找相关生字词、多义实词、虚词的读音和意思,疏通文章大意,圈划疑难语句相互讨论。然后,要结合作者人生经历(《晨读晚练》P111《独钓寒江雪》),抓住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游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最后,可以结合柳宗元的其他诗文体会诗人被贬永州终生不得复用的绝望与排遣,进一步品味文中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知识链接与巩固】

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被贬永州期间写下了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永州三戒》(《永某氏之鼠》、《黔之驴》、《临江之麋》)我们初中时学过其中的《小石潭记》,还有他的另一篇文章《捕蛇者说》,以及他的诗《江雪》。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3、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自读导学】

通读第一段,在()中为生字注音,解释加点的多义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翻译划线语句。

(1)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慄(zhuìlì)。(2)其隙(xì)也,则施施(yì)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3)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

(jiào)而起,起而归。(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解释:僇,同戮,刑辱;惴栗,常常忧惧不安;隙,公务之暇;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漫漫,随意的样子;日,每天,天天,名作状;其徒,我的随从;穷,尽,走遍;披,拨开;极,至;趣,同趋,往,赴;未始,未曾。

穷:

①形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指南录〉后序》:“~饿无聊,追购双急。”

②形不得志;不显贵。《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困来归丹。”

③动穷尽;用尽。《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绝无踪响。”

④动走到尽头;寻究到底。《桃花源记》:“复前行,欲~其林。”⑤形贫困;贫乏。《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乏者得我欤?”

【又】名贫困的人。《赵威后问齐使》:“振困~,外不足。”⑥副彻底;到头。《察变》:“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诘之变动而来。”

【辨】贫,穷。先秦两汉时期,“穷”才指贫穷、贫乏、缺少衣食钱财。

翻译:

(1)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2)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3)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4)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通读第二段,在()中为生字注音,解释加点的多义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翻译划线语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1)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zhuózhēn),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2)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蹙(cuáncù)累积,莫得遁

(dùn)隐。萦青缭(liáo)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pǒulǒu)为类,(3)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5)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7)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解释:

因,因为;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缘,顺着,沿着;斫,砍伐;穷,走到尽头;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遨,游览,观赏;凡,凡是,所有;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岈然洼然,山峰高耸,山谷凹陷;垤,蚁穴边的积土;攒蹙,聚集收缩;遁,逃离隐去;青、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云;际,交会;一,一样;是,这;类,同类,类似;颢气,浩气,天地自然之气。悠悠,渺远的样子。洋洋乎,广大的样子;俱,相同,意为融合;穷,尽。所穷,尽头;引,举起,端起;觞,酒杯;就,靠近。就醉,喝醉;释,消散;向,以前;于是,从此;志,记。

翻译: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瞭望西山,(1)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2)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3)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4)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5)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6)(此时我的)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7)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这年,是元和四年。

【阅读巩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选用文中语句,填空。

1、作者自述身世、表白心迹的句子是: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表现西山山势高峻的句子是: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

从高处远望:数州的土地,都在衽席之下,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

俯视所见:地势高低起伏,有深邃,有低洼,像蚁窝,像虫穴。

环视四周:青烟白云缠绕西山,与天相接。

寄寓了作者孤高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4、表现西山气象阔大(西山神韵/独特感受)的句子是:悠悠乎……而不知其所穷

与造物者游:自己的精神(真我)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两忘

不欲归去(不知日之入):不愿重返痛苦的现实世界

5、表现宴游之乐的句子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7、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一句是: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选作——思考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这些山水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然而当作者游西山时,方发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迹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的景物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魃街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文言知识巩固】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3)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4)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5)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6)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7)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尽,尽头)

(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取独)

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6)为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文言句式——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类文链接】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永某氏之鼠柳宗元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上自下死)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临江之麋柳宗元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扑,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极限情景”的超越之路

——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

在我们的生存中有这么一些情景:

我们从未选择过它们,而它们却使我们面对“在此世存在”之彻底开放性和疏远性……这些情景中最重要的有偶然、过失以及死亡。它们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但又无法改善的状况。它们向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使人不舒服的对危险和不安全的感觉,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家可归。

存在主义学者雅斯贝尔斯把这些情景称为“极限情景”。很显然,“极限情景”是指那些不期而至,威胁生存,但又无法逃避,让人恐惧,让人无家可归的事件。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就遭遇了这样的极限情景。这年正月,德宗去世,顺宗即位,任命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大力从事改革。柳宗元积极投身于改革行列,任职官部员外郎。然而好景不长,同年八月,宦官和旧官僚强逼顺宗退位,扶持宪宗即位,改元永贞,接着便对革新派进行政治迫害,王叔文的重要僚属全遭贬斥。柳宗元于九月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又于上任途中加贬为永州司马。韦执谊、刘禹锡等八人,亦被贬为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亦称“永贞事件”。刚要“兴尧舜孔子之道”就遭此横祸,这是柳宗元所没有想到的。身为朝廷重臣顷刻间却被幽囚恶地,才堪大用却被有意弃置,本性高洁却被刻意谤毁,志向远大却被强行剥夺。生命就这样如一叶孤舟,一苇断蓬,被强行驱逐到了一个令人惶惑的炎瘴之地。这种因政治灾祸而遭受贬谪蛮荒的现实沉沦,势必在“僇人”的心中产生一种浓重的悲伤意绪,一种深深的命运悲剧感受。

《笼鹰词》写出了这一偶然事件带给柳宗元的悲剧感。诗云: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挚电捎平岗。砉然劲翮剪荆棘,下覆孤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复为假,拨去万累云间翔。

诗中,诗人既有对过去凌云展翅的深切怀念,有对有朝一日能去除万累,重新展翅自由飞翔的迫切期盼,但也有对现实中横遭凌辱,惊魂难安的残酷打击的悲伤忧患。本是“云披雾裂”“霹雳掣电”的苍鹰,却对“草中狸鼠”也惊惧得要“一夕十顾惊且伤”,这正是柳宗元贬谪之下的惶恐与悲苦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的语句正是对这种心态的简洁表述。

被贬出京城的罪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成为了被整个社会群体和过去属于他们的文化圈子抛弃了的“罪人”,他们大多只能在蛮荒之地独自忍受孤独与苦难。在社会文化圈看来,他们已失去了用处,他们原有的位置也被就顺理成章撤去了。而社会文化圈对他们来说,也有如一个日趋陌生了的世界,虽想与之接近但又不得不接受它的抛弃与疏远,这无疑将大大加重他们那种被弃置感的深度和强度。在《与萧翰林书》中柳宗元写到:“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人生真的是充满悲哀,那种因社会地位的陡降而产生的巨大的失落感,以及被疏远被隔绝的孤独落寞感,都在柳宗元漫长的谪居生活的体验中,更切实地转化成生命短暂,抑郁无助的一声叹息。先前满腹豪情无所不能的改革者,此时不得不感叹人生的短暂世界的逼仄了,人生真是有限的啊!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的“极限情景”的体验中,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有了很大变化。先前那个踌躇满志慷慨勃发的柳宗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惴栗不安惶恐孤独的柳宗元。他就成为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了!他就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然而,我们所了解所爱惜的柳宗元,最终还是超越了这次“极限情景”的体验,成为了一位有着“孤峭严峻、冰清玉洁”风格的作家。那么,柳宗元是如何突破这有限逼仄的时空,实现对“极限情景”的超越的呢?

(二)

中国传统文人有着与柳宗元相似经历的不在少数。面对种种“极限情景”的考验,面对有限的人生,他们有着不同的处理办法。如屈原自沉汨罗,留给世人一个清高绝傲的背影;如李白沉溺酒乡及时行乐,“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如阮籍徉狂,扬雄著书等等。每个人都在寻求着自己的突破之路,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着自己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屈原的方式李白的方式阮籍的方式算不算对“情景极限”的超越?什么才是真正的“超越”?俄罗斯思想家弗兰克说:

生命的意义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这要求之下,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终于看见路。

所以,真正的“超越”应该是对内在的精神的建立,并借此重新发现自我以至建立起新的自我,从而能够实现对苦难无常的命运的“坦然”面对。屈原放弃了自我的生命所以“超越”也就无从谈起;李白“借酒浇愁愁更愁”,也无从找到自我。他们都没有实现对“极限情景”的超越。那么,柳宗元呢?他有没有实现对“极限情景”的超越呢?他又是如何超越的?

在贬谪之初,柳宗元也完全失去了自我,陷于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境遇中。我们且看《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描述:“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及,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一段的节奏有两种读法。一种可以看作急促如夏日酝酿许久才得奔泻的暴雨,无休无止,天暗地暗。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登山泛水,为摆脱沉重的精神枷锁,柳宗元以近乎疯狂的举止企图寻找什么又似乎要忘掉一些什么。于是登山是为了喝酒,喝酒是为了一醉,一醉是为了不醒,不醒是为了苟且偷生。他疯狂的用精疲力尽来耗尽生命个体的能量。另一种则是缓慢而行,沉重踱步。他无所事事,漫无目标,走到哪儿算哪儿。然而无论哪种理解,我们都可以看到柳宗元的生命的耗费,说他是充满恐惧的小老鼠也罢,说他像无头的苍蝇也罢,这都是一段浑浑噩噩的人生。贬谪使柳宗元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柳宗元的转机其实只是来自一次偶然的邂逅:“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始指异之。”本来只是随兴而游,跟以往的“漫漫而游”并无任何区别,如果没有特别的发现或者特别的刺激,这也许又是浑浑噩噩的一天,往常的游玩经过又是如此而已。然而,也许只是无意的一瞥,柳宗元的手指停下了,眼神凝住了,语言停滞了,一个“异”字揭示了那是一个断然不同于以往的所在,而且不仅是不同,大概还是一个柳宗元潜意识中日夜寻找的所在,这一点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发现。这里一定有他需要寻找的东西。于是,他一该往日的架势,目标明确,果断干脆,急切热烈,“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可以想见,这是柳宗元遭贬以来多么少有的举动!就如一个濒临绝境之人突然看见了远处的希望之火,他不顾一切地向前奔去!

西山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它以其独有的豁达博大真诚地向柳宗元伸开了双臂: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的高峻,使他一下子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视野,这种视野毫无阻隔,一望无余,以前所谓的高山、深壑、白云、老树,所有阻隔视野的事物全都在他脚下了。他不再是处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了,他获得了一种无限的感觉,他感到了自然界的博大永恒,他也被融入了这种博大永恒。诞生、死亡;健康、疾病;希望、绝望;成功、失败;幸福、痛苦;平静、恐怖……人生的这些牵绊与天地的博大永恒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这真是醍醐灌顶般的感受!这真是一次伟大的经历!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对柳宗元来说,这真是一种对生命永恒境界的发现和体验,真是一种对人生苦痛的释放和超越。西山的高峻,给了他一种“不与培塿为类”的傲骨,使他得以摆脱“僇人”的自卑和压抑,超脱社会世俗的羁绊,从而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他的“天地同宽”的心胸里,羁绊视若无物,精神空前舒畅,自我回归王者。所以他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这正是一个新生的柳宗元。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的新的精神世界已经得到建立,生命意识又回归到了他的体内。“曾消散于宇宙之无边的生命意义重又聚拢起来,迷失于命运无常的生命意义重又聪慧起来,受困于人之残缺的生命意义终于看见路”。柳宗元初步实现了他对“极限情景”的超越。在有限的人生面前,他获得了一种“无限”的生活哲学。

(三)

柳宗元对“极限情景”的超越,可以理解为一次偶然的巧遇,因为,在此之前,那种浑浑噩噩的生活差不多持续了有五年之久。如果没有这次巧遇,谁又能保证中国文学史上会有《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出现呢?谁又能保证《永州八记》的存在呢?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宿命,倘若不是柳宗元不倦的寻找,倘若不是柳宗元在命运的安排下来到了永州,倘若不是西山真诚的袒露,谁又能保证这次伟大的邂逅呢?或者,我们还可以把这理解成自然的博大,正是它的精心安排,让一位身处苦难的人走到了这里,来了一场心灵深处的对话。

自然,它为每一个苦难之人都安排了一个慰藉之所,使他能够超越有限的人生。在这里,不得不引用一段很长的文章来说明这一点,因为我没有更好的文字来表述了:

太阳快要下山了,翻过山顶,下了山恐怕要到了。忽然,一步登上了山顶,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就立刻惊呆了。一望无际的山峰,一层一层地铺开来伸出去。脚下的山峰几乎就立在群峰的中心,又稍稍高于四面八方的群峰,高到周围群峰的全景都一起看到了眼里。千山万岭起伏不定地交错着,像一片浪涛起伏的海洋。一个巨浪涌起来,一个巨浪平下去,澎湃追逐着一直追到不见边际的远方。刚刚走出峡谷的环抱,天从来没有这样高大,地从来没有这样广阔,心中的狭窄和闭锁突然打开了,精神飞进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作为)云南人,山不是没见过,但是云南的大山小山没有一处不葱茏,是不能直接看见大地的,不但有时在山里看不见山,就是到了山顶也从来没有看见过千山万岭这样宽广无边的全景。在近处,山顶的土地上弯弯曲曲地伸展着一条跨过山顶的小路,远处的山峰就看不见还有道路存在的痕迹了。秦将白起北筑长城的大军也许走过这条路,公子扶苏被放逐时也许走过这条路,李闯王的农民军也许走过这条路,毛主席、刘志丹也许走过这条路,恐龙,猿人,世世代代的穷人富人,有名无名的芸芸众生也都走过这条路。但是,这又怎么样?有什么痕迹?天长地久,现在就看见了。多少千百亿万个夏天过去了,多少千百亿万个冬天过去了。群山也许变化大,也许变化小。但是,空间是天地,时间是千百亿万年。这里没有田地,没有房屋,没有树木,没有花草,没有走兽,没有飞鸟,没有生命,没有人的文明,到处是完全没有覆盖的土地,到处是黄土自己的本色。天地之间的一切间隔和遮拦都扫空消失了,天地都袒开了自己本来的真相情专意深地互相对望着。这就是“皇天后土”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就是这种样子了!……太阳降得更低,湛蓝的天空蓝得更加深邃浓郁,低空是淡蓝淡红淡黄淡紫渐次融成的暮霭。山谷中的黑影慢慢从下面漫上来,布置成虚无深沉的底色烘托着突然把一切精粹都凝聚起来投射到群峰山顶上的金光,壮丽宏伟的海洋,满目都是黑影中辉煌耀眼的灿烂。

正是自然,使人从社会性的烦恼苦痛中解脱了出来,进入了一种与天地万物交游的博大永恒境界。这种境界神秘、持续、无边无际。柳宗元能够超越自身的“极限情景“,正是得益于这偶然的际遇。也许有人会拿他和苏轼比较,说苏轼的超越更具有主动精神。那么,谁又能说,苏轼的超越没有来自柳宗元的启发呢?不管如何,柳宗元的超越,给了我们绚烂的文学篇章,也给了我们人生的启示。

【阅读思考与拓展练笔】

苏东坡在赤壁完成人生观的一次突围,柳宗元在永州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对比《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结合《晨读晚练》P111《独钓寒江雪》后的“给心灵洒点光”的语段,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或历史经验,做一番拓展。

柳宗元一生的经历起伏跌宕、曲折坎坷,可悲可叹、可歌可泣。他有过成功的辉煌,也有过失败的凄惶;有过得意的欢畅,更有过落魄的惆怅。但他一生中唯有不变的是永远追求理想、绝不轻言放弃的个性。这种个性、这种精神,不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吗?每个人都有理想,最可贵的就是在困境中坚持理想、永不放弃。屈原虽被楚王贬黜却不轻言放弃对国家的希望,“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政治理想不得施展屡受奸佞陷害却能“虽九死其未悔”;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北望中原渴望收复故土,随屡遭毁弃却矢志不渝。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爱国学者钱学森面对新中国技术落后、经费短缺的困难,带领全体航天技术人员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一生从不轻言放弃。面对外界的嘲讽与责难,他永远追求理想,坚持“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矮一截”,才有“两弹一星”,才有今日的神六神七,才有今日的“嫦娥奔月”。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中也不乏理想的坚守者。布鲁诺宁可被烧死也不放弃对真理的坚持与信仰,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至死也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罗素一生为爱奔波,为知识求索,为自由呐喊,即使身陷牢狱也不放弃。古今中外的先贤如此,我们青年学生更当如此。“一二九”的前辈们为了祖国独立自由在寒风中呐喊游行,我们如今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更应积极求索、努力求知,纵失望不绝望,确定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一切生活、学习的困难都不能阻拦我们。姚明可以带着脚伤参赛,洪战辉可以带着妹妹求学,我们也可以带着艰辛上路,在路上追寻理想,永不放弃!

【作业】

《晨读晚练》P112-113,第1—9题。

关于“始得”的含义,也有人有不同看法,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一下,你赞同“知识链接”的看法吗?你认为“始得”还有其他的含义吗?1、“八记”第一篇,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2、游西山是游永州的开始,“始得”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3、文章的立意、布局,作者的心境都与“始得”有关。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

漫漫:

⒈无边无际;长远。

⒉放纵;随意。

⒊昏聩;糊涂。

⒋缓慢。

【第一段小结】

概写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作铺垫。(颓然于山水)

凡:

凡是,表概括;

总共,表总和;

大概,表大略;

平庸、尘世;

凡鸟,家禽,庸才;

一:

数词;统一;一样;

专一;满;一概;

志:

心志,意向,立志;

记,记忆,记住;

标志,做标志;

记事的书或文章

【第二段小结】

本段抓住西山的怪特的特点,写出了初识西山的喜悦和登山的经过,描写了所见之景和宴饮之乐。点明写作缘由和游览时间。

思考《永州三戒》中的三篇寓言有何寓意?

寓意: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得志受护,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

寓意:不要企图扭曲、改变事物的本性,越想改变,麻烦就越大,顺势而为才是根本。

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前者“乐水”,后者“乐山”,正扣“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前预习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
1、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


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攒蹙累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四)当堂检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回溪B.日与其徒上高山
复前行,欲穷其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C.醉则更相枕以卧D.施施而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不知而不愠
2.下列各组作家不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一项是()
A、欧阳修王安石苏辙B、韩愈范仲淹苏洵
C、苏轼欧阳修曾巩D、韩愈王安石苏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多为借景抒情,发泄自己被贬谪的幽愤,同时也表达虽身处逆境而心志不泯的情怀。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既景抒情,托物言志。
C、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D、《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是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
4.名句填空:
(1)描写游览西山时精神超脱感受的句子:。
(2)正面表述题目中“始得”之意的句子是。
(3)该文题目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写“宴”的句子是
;写游兴未尽的句子是;又宴又游,表明主人公此时的心境。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5、写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余自为僇人:
梦亦同趣:
6、文段阅读
柳宗元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宗元少聪警绝众绝:拒绝
B.下笔构思,与古为侔侔:相等、等同
C.时人义义:以……为义
D.以男女质钱质:作抵押(作人质)
(2)下列加点词古今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吾与禹锡执友
B.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C.览之者为之凄恻
D.古之学者必有师
(3)分别比较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以没者②动必以文③为骚文十数篇④便为永诀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柳宗元文学才华受到世人称赞的一项是()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②当时流辈咸推之。
③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④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⑤即草章奏。⑥仍出私钱赎之。
⑦凡经其门,必为名士。⑧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A.⑦②⑥B.②⑧⑦C.③④⑥D.①⑥⑧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从小就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后考中进士,被推荐为宏辞科,任永州司马等职。
B.王叔文等人特别看重并任用柳宗元,但正赶上顺宗居位不久,他们都被贬谪了。
C.巴在长江至江岭之间,想考进土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D.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还未被重用就遭贬了。
答案:
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官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到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作品
代表作有寓言《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他的传记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等;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lu)恒惴栗(zhui)则施施而行(yi)
斫榛莽(zhuo)焚茅茷(fa)箕踞而遨(ao)
皆在衽席之下(ren)若蛭若穴(die)攒蹙累积(cu)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走到尽头
2B范仲淹不是
3D不是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
4名句填空:
(1)心神凝释,与万化冥合.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进.
心神凝释,与万化冥合.
(4)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出下列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余自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6.文段阅读
1、A.绝:超出、高超
2、A.执友
3、B(A.以:已经B.成为C.写D.是)
4.C(A.永州司马B.顺宗居位不久D.已被重用过)
5、B
6、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7、(略)
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凄恻哀婉。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4.4《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是,这。是州,指永州。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a“恒惴栗”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a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
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b作者为什么要“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披,拨开。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到。趣,通“趋”,往。】
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极:到)
觉而起,起而归。(c这六个字,很简洁,但蕴涵着什么内涵呢?)
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e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段解:总述未识西山之前的浏览情况和相亲疏散无居的宴游生活,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未得西山之前疏散无拘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异,感到奇异。】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a“穷山之高而止”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有?)【缘,沿着。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茅筏(fá),茅草之类。】
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b“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岈(xiā)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遁隐,隐藏不见。】
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1这几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c2这个散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培(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
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引,拿起。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d作者为什么说“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向,从前。未始,未尝。于是,从此,从现在。】
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志,记载。】
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这年,是元和四年。

段解:写始得西山以后的游览情况,突出西山的独特出众和作者融情于自然,物我合一的“宴游之乐”。

悠悠乎莫得其涯

始得西山以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洋洋乎不知其穷

a“恒惴栗”写出了自己被贬南荒后的郁闷痛苦的心情。简单而精练的记叙中流露出被贬的失意,抑郁不平之心态。

a2“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作者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的形象。叠词连用,描摹生动。

b因为作者心中郁闷,饮酒辄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借醉酒和入梦将压抑的愁绪寄于山水之中。

c只有6个字,平淡无奇中却蕴涵着作者无尽的苦闷和孤寂,一个忧惧愁苦的文人形象似乎在眼前。

e散句。长句。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这一句点出主旨,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a“穷山之高而止”写出了作者急欲登山的心情和行动。

b“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西山的与众不同。

C1写出了山之顶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的特点。

C2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并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d我置身于西山之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找到了游山的真意趣,一方面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游也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并在对西山的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志,借被遗弃于荒山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苦闷,借西山的高峻挺拔、气象万千,暗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傲世情怀。作者在这物我两忘的交融中得到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