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旧日的时光》教学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

《旧日的时光》教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旧日的时光》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旧日的时光》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借此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学法建议】
1、这首诗是歌咏友情的,篇幅不长,难度不大,应以自读为主。可以自己收集材料,了解作者,多加诵读,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2、注意收集相关的友情诗,比较它们与本诗的异同。
预习学案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采摘()山坡()跋涉()呼啸()
二、预习思考
(1)“旧日的时光”在诗中的含义是什么?

(2)①这首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旧日的时光?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②这首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课堂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彭斯,苏格兰著名诗人。其作品除了抒情诗外,还有大量其他作品:1、讽刺诗,如《威利长老的祷词》;2、咏动物诗,如《挽梅莉》、《老农向母马麦琪拜年》、《写给小鼠》等等;3、诗札,如《致拉布雷克斗》;4、叙事诗,最著名的如《汤姆奥桑特》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这首诗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常在告别宴会上歌唱此歌。原为苏格兰民歌,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
(2)名句分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二、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诗共五个小节:
第一节诗人用两个问句激起对的回忆,朋友相逢,刹那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思念的潮水倾泄而出。这一节后有四行副歌,这是歌曲的重唱部分。第二节通过老朋友相逢的典型动作,把真挚的浓烈的友情渲染出来。第三、四节,诗人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汹涌的大海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相见。最后一节又回到开头歌唱友谊的气氛中,建议朋友们紧紧握手,共同干杯,不忘过去的美好时光。
2、艺术特色
(1)情感真挚,节奏明快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情感真挚,节奏明快,仿佛一气呵成。诗题就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也许,每个人的“旧日的时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记忆。难忘旧日时光,说到底,就是,。
(2)重章复唱,回环往复
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首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全诗共五节。第一节后的“副歌”,是歌曲的重唱部分。此诗被谱成曲后,每唱一段后都要重唱这四行“副歌”。
(3)语言朴实清新,韵味醇厚,如同天籁

三、问题探讨
1、第一节诗歌有什么特点?后面的副歌是否多余?为什么?wWW.Jab88.Com

2、第二节中诗人将你我分开来写,为什么不写成我们呢?

3、第三、四节主要写什么内容?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能给人怎样的感受?

4、最后一节诗歌有何作用?

5、整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

课下练案
课后收集友情诗,体验这种真挚优美的感情,看看它们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用怎样的手法表现的,在班级里住址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

相关推荐

故都的秋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故都的秋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作品赏析
一、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二、本文的结构
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总起(第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最后(最后两段)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结构图示:

三、课文内容探究
(一)理清行文脉络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关于秋的景物?
提示: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息列索落的秋雨”,“秋天枣树的奇景”等这些景物来描写的。
2.文章在刻意描绘的五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提示: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秋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其中点明中外文人及作品。
(二)把握文章中景物的特征
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提示:作者先从“秋光”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我们还能从文中听到“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弱的残声”,是凄凉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潭柘寺的钟声”,是高亢、幽远、清亮的。而再看那“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透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还有秋树的落蕊,没声、没味,“会铺得满地”却“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像花而又不是花”,真是朦胧中又有落寞蕴含其中,更具“秋味”的是那“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2.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提示:北国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而南国秋则具有“慢”“润”“淡”的特点。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三)深层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和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上述秋景的描绘,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提示: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是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都“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四)揣摩领悟语言
对景物细致、真切的描摹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揣摩点: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提示: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
2.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揣摩点:从这秋景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彩”(情绪)?
提示: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揣摩点: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观,是“秋风扫落叶”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读之仿佛有亲临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愫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4.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揣摩点:对于这“衰弱的残声”的秋蝉,作者称这为“家虫”为何意?
提示:一方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北平的特产,点明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处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说明了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家虫”,另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也暗合了作者的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
5.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提示: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6.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揣摩点:(结合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中秋景的片段描写)作者在后文为什么强调“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与其自身有何用意?
提示:“有情趣的人类”,在文中侧重于指文人学士,因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较深,因而对于天气逐渐变得凄凉,接近寒冬的秋季,这些文人学士总是要进行“悲啼”的。尤其是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当在仕途上不得志时,内心多产生失落、凄凉之感。这和暮秋的萧索的景象一样,像欧阳修、苏轼等就是这样的文人,他们面对西风飒飒、草木凋零的秋天,都会引起心潮澎湃,引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共鸣。作者在写古代文人学士,实际也是在表白自己,表白作为一名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心多感的“情趣”——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作家自己独立于北国的寒秋中,曾经如夏蝉一样高唱过“唤醒民众的醉梦,增进民主的地位,完成民主的革命”的他,由于现实的不得志,虽然隐逸于山水之中,而当面对北国深秋的秋声、秋雨之时,此情此景,能不引起他内心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伤感之情吗?
7.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揣摩点:整篇文章,作者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可却有这样的一个结尾,读后有何感受?
提示: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烈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跟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五)运用了恰当的比喻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品评:秋与名花、美酒,在欣赏角度上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名花在品味中,只有在半开的含苞欲放时,才使人陶醉,使人欣赏到其朦胧之美;美酒在品味中,只有达到半醉微熏的状态,才会感到酒之香、酒之美,使人陶醉其中。而秋则不然,那种“浑浑沌沌”地只感到一丝清凉,而草木还是绿的,天气还是湿润的,是不能使人陶醉的,只有在飒爽的秋风中,在清凉的秋雨中,在残弱的秋声中,才会真正感到十分的秋意。在秋天,只有草木凋得快,空气来得燥,天色对比度大,才是故都的秋,才是秋具有独特的个性。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品评: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呢?
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知识归纳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充分展开,酣畅淋漓。同时,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追踪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落蕊(ruǐ)
B.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
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
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的倩影倩:美好
B.不能自已已:止,抑制
C.何尝不然然:对,是
D.回味不永永:久远
答案:C
3.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
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
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答案:A
4.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B.郁达夫早年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C.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D.《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重的颓废情绪,毫无积极意义。
答案:D
6.下列语序的顺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③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
答案:C
(二)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百天下知秋的,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7.在文中处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A.点缀落叶触觉寂寞
B.点缀落蕊触觉遥想
C.装饰落蕊感觉落寞
D.装饰落叶感觉寂寞
答案:B
8.体味画浪线句子表现出来的意境。
答案:这段文字像一片飘浮的白云,作者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亦动亦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9.请指出“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一句的出处和含意。
答案:“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意即树叶落而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10.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案:主要写了槐树的落蕊及其有关情况。
二、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
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1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
答案: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1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的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答案:ACE

新思潮的萌发教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新思潮的萌发教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思潮的萌发教学案

1、新思潮萌发的原因及其核心;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活动及其评价;3、魏源《海国图志》的来源、宗旨及其评价。

一、新思想萌发原因
1、时代背景:①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压制和思想;
②埋首故纸堆;中国思想界“”。
2、思想基础:随着的出现和的日益加深,、、等封建士大夫提倡。
3、萌发条件: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船坚炮利,使一些从“”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注目,寻求之道。
二、新思潮的萌发
1、核心:向学习,寻求之道
2、代表人物: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人:在主持禁烟期间,设立,使成为中国人的窗口;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服务;积极仿制;主张建设新式。
②魏源:受委托,根据《》等资料编写出《》一书;书中阐述了“”的思想,主张利用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道路(“师夷长技”是手段,御侮图强是主要目的);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专著,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③出现了一批介绍的书籍,如的《康輶纪行》、的《瀛环志略》
④出版了几十种介绍西方的书籍,涌现出一些研制的专家
3、影响: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见太平天国运动部分)


1、关于新思潮的萌发:①背景:a.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当时的知识界受到极其强烈的震动和刺激。b.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传统的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关心时局。c.清王朝失败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屈辱,使他们去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新思潮的核心和目的。③新思潮之“新”表现在:a.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开眼看世界”;b.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他们还从实践上研制战舰等。c.新思潮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告中断。但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
2、对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是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探索救国真理的人物,但他们毕竟不能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他们的主张仍以保存封建制度为前提。①进步性: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清朝抵抗派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风气,为后来洋务派、维新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局限性:他们都是地主阶级识分子,有着深刻的时代和阶级局限,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具体表现在:在目的上,新思潮的代表者大多是封建上层官僚,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认识上,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器物(船坚炮利)层面;在社会效果上,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而是仅仅局限于封建地主阶级内部极少数先进人士,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
3、鸦片战争后,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及其成因:①清政府:面对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坚持旧的传统,拒绝进行任何改革。原因:由满洲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与其当时的腐朽性有一定关系。②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制外来侵略。原因:其思想的转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形成的,也是由其爱国立场决定的。③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革命,并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原因:其思想也是由其小农的地位和立场决定的。④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新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并发展资本主义,但对西方认识了解尚浅。原因:其思想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但也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有关。

数列的函数特性教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数列的函数特性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课时数列的函数特性
知能目标解读
1.熟练掌握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的含义.
2.能够用函数的观点、方法研究数列的增减性、最值、图像等问题.
3.能够通过探求数列的增减性或画出数列的图像来求数列中的最大项或最小项.
重点难点点拨
重点:1.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的含义.
2.能够用函数的观点、方法研究数列的增减性、最值、图像等问题.
难点:用函数的观点、方法研究数列的增减性、最值、图像等问题.
学习方法指导
1.数列的概念与函数概念的联系
(1)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特殊在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是它的有限子集{1,2,3,…,n},它是一种自变量“等距离”地离散取值的函数.
(2)数列与函数不能画等号,数列是相应函数的一系列函数值.
(3)利用函数与数列的关系,可以从函数的观点研究数列的表示方法及有关性质.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数列的图像是无限个或有限个离散的孤立的点.
(2)若数列是以解析式的形式给出的,则数列的图像是相应函数图像上的一系列孤立的点.
(3)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它是刻画离散过程的重要数学模型,有很广泛的应用.
(4)列表法不必通过计算就能知道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比较直观,但是它只能表示有限个元素间的对应关系.
3.数列的单调性
(1)递增数列:一般地,一个数列{an},如果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n+1an(n∈N+),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增数列.
(2)递减数列:一般地,一个数列{an},如果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项,即an+1an(n∈N+),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3)常数列:如果数列{an}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做常数列.
(4)摆动数列:一个数列{an},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摆动数列.?
注意:
(ⅰ)有关数列的分类,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一致:
(ⅱ)数列的单调性的判断,定义法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即计算an+1-an,并研究差的符号的正负;除了应用定义判断外,也可以利用其函数性质判定,例如数列an=3-n,因为一次函数y=3-x是减函数,因此可判断数列{an}是递减数列.
4.如何证明数列的单调性证明数列的单调性的主要方法有:
(1)定义法:其中之一是作差比较,为了便于判断an+1-an的符号,通常将an+1-an变成常数形式或因式连乘积的形式或平方和形式.
除了作差比较外,也可以采用作商的方法,作商时,首先应明确数列的项an的符号(an0还是an0),将其商与1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数列的单调性,对于多项式应进行因式分解,对于根式,进行分子(或分母)有理化.
(2)借助于数列图像的直观性,证明数列的单调性.
知能自主梳理
1.几种数列的概念
(1)数列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数列,数列,数列和数列.
(2)一般地,一个数列{an},如果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项,即,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3)一个数列,如果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一项,即,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4)一个数列,如果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这样的数列叫做数列;
(5)如果数列{an}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2.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的(或前几项),且从第二项(或某一项)开始的与它的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
公式.
3.an与Sn的关系
S1(n=1)
若数列{an}的前n项和记为Sn,即Sn=a1+a2+…+an,则an=
(n≥2)
[答案]1.(1)递增递减摆动常(2)an+1an递增(3)an+1an递减(4)摆动(5)常
2.第1项任一项an前一项an-1递推
3.Sn-Sn-1
思路方法技巧
命题方向数列表示法的应用
[例1](1)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填表:
n12…5……n
an……153…3(3+4n)
(2)画出数列{an}的图像,其中an=3n-1.
[分析](1)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相应的n值得到所求的项,解关于n的方程得项对应的n值.
(2)在直角坐标系下,描出点(n,an).
[解析](1)由第n项可知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4n+3),
所以a1=3×(4×1+3)=21,a2=3×(4×2+3)=33,a5=3×(4×5+3)=69.
令3(4n+3)=153,解得n=12.
故填充完整的表格为:?
n12…5…12…n
an2133…69…153…3(3+4n)
(2)∵an=3n-1,列表:

n1234…
an13927…
在直角坐标系中图像如下:
[说明](1)列表法不必通过计算就能知道两个变量间的对应关系,比较直观,但它只能表示有限个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2)数列an=3n-1的图像是函数y=3x-1(x0)上的无穷多个孤立的点.
变式应用1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作出该数列的图像.
[解析]分别取n=1,2,3,…,得到点(1,1),(2,3),(3,5),…,描点作出图像.如图,它的图像是直线y=2x-1上的一些等间隔的点.
命题方向数列单调性的判断
[例2]已知函数f(x)=2x-2-x,数列{an}满足f(log2an)=-2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求证数列{an}是递减数列.
[分析](1)已知函数关系式,由条件可得出2log2an-2-log2an=-2n,解这个关于an的方程即可;(2)只需证明an+1-an0或1(an0)即可.
[解析](1)∵f(x)=2x-2-x,f(log2an)=-2n,
∴2log2an-2-log2an=-2n,an-=-2n,
∴an2+2nan-1=0,解得an=-n±.
∵an0,∴an=-n.
(2)=
=1.
即{an}是递减数列.
[说明]我们常把递增数列和递减数列统称为单调数列,由于数列可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函数,因此,判断函数性质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数列.比较an与an+1大小的常用方法有:①作差法:若an+1-an0,则数列{an}是递增数列;若an+1-an0,则数列{an}是递减数列.②作商法:若1,则数列{an}是递增数列;若1,则数列{an}是递减数列.
变式应用2写出数列1,,,,,…的通项公式,并判断它的增减性.
[解析]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an+1-an=-=.
∵n∈N+,∴(3n+1)(3n-2)0,
∴an+1an,∴该数列为递减数列.
命题方向数列中最大项与最小项的求法
[例3]求数列{-2n2+9n+3}中的最大项.
[分析]由通项公式可以看出an与n构成二次函数关系,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可采用配方法.此时应注意自变量n为正整数.
[解析]由已知an=-2n2+9n+3=-2(n-)2+.
由于n为正整数,故当n=2时,an取得最大值为13.
所以数列{-2n2+9n+3}的最大值为a2=13.
[说明]数列的项与项数之间构成特殊的函数关系,因此有关数列的最大项与最小项问题可用函数最值的求法去解决,但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为正整数集这一约束条件.
变式应用3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4.
(1)数列中有多少项是负数?
(2)n为何值时,an有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
[解析](1)由n2-5n+40,解得1n4.
∵n∈N+,∴n=2,3.
∴数列有两项是负数.
(2)∵an=n2-5n+4=(n-)2-,可知对称轴方程为n==2.5.
又∵n∈N+,∴n=2或3时,an有最小值,其最小值为22-5×2+4=-2.
探索延拓创新
命题方向数列的实际应用题
[例4]在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有A、B两家公司分别开出它们的工资标准:A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1500元,以后每年月工资比上年月工资增加230元,B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为2000元,以后每年月工资在上年月工资的基础上增加5%,设某人年初被A、B两家公司同时录取,试问:该人在A公司工作比在B公司工作月工资收入最多可以多多少元?并说明理由(精确到1元).
[分析]根据题意,先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根据建立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由于自变量n∈N+,函数解析式可以看作数列的通项公式,因此可运用数列的单调性求解.
[解析]设在A公司月工资为an,在B公司月工资为bn,则
问题等价于求cn=an-bn=1270+230n-2000×1.05n-1(n∈N+)的最大值.
当n≥2时,cn-cn-1=230-100×1.05n-2;
当cn-cn-10,即230-100×1.05n-20时,1.05n-22.3,得n19.1.
因此,当2≤n≤19时,cn-1cn,
于是当n≥20时,cncn-1.
所以c19=a19-b19≈827(元).
即在A公司工作比在B公司工作的月工资收入最多可以多827元.
[说明]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因此,用函数的观点去考察数列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变式应用4某企业由于受2011年国家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预测2012年的月产值(万元)组成数列{an},满足an=2n2-15n+3,问第几个月的产值最少,最少是多少万元?
[解析]由题意知,实质是求数列{an}的最小项.
由于an=2n2-15n+3=2(n-)2-,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知n=4时,a4最小,a4=-25,即第4个月产值最少,最少为-25万元.
名师辨误做答
[例5]已知an=a()n(a≠0且a为常数),试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误解]∵an-an-1=a()n-a()n-1=-a()n0,
∴数列{an}为递减数列.
[辨析]错误原因是误认为a0,其实对非零实数a应分a0和a0两种情况讨论.
[正解]∵an-an-1=-a()n(n≥2,n∈N*),
∴①当a0时,an-an-10,∴anan-1,
∴数列{an}是递减数列.
②当a0时,an-an-10,∴anan-1,
∴数列{an}是递增数列.
课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已知数列{an},a1=1,an-an-1=n-1(n≥2),则a6=()
A.7B.11C.16D.17?
[答案]C?
[解析]∵a1=1,an-an-1=n-1(n≥2),
∴a2-a1=1,∴a2=a1+1=2,
∴a3-a2=2,∴a3=a2+2=4,?
∴a4-a3=3,∴a4=a3+3=7,?
∴a5-a4=4,∴a5=a4+4=11,?
∴a6-a5=5,∴a6=a5+5=16.
2.(2012济南高二检测)数列{an}中,an=-n2+11n,则此数列最大项的值是()
A.B.30C.31D.32
[答案]B
[解析]an=-n2+11n=-(n-)2+,?
∵n∈N+,∴当n=5或6时,an取最大值30,故选B.
3.一给定函数y=f(x)的图像在下列图中,并且对任意a1∈(0,1),由关系式an+1=f(an)得到数列{an}满足an+1an(n∈N+),则该函数的图像是()
[答案]A
[解析]由关系式an+1=f(an)得到数列{an}满足an+1an,可得f(an)an,即f(x)x.故要使该函数y=f(x)图像上任一点(x,y)都满足yx,图像必在直线y=x的上方,所以A正确.
说明:借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来研究数列时,要注意函数的一般性及数列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不可不加区分,混为一谈,表达时要清楚明白,数列问题有时用图像来处理,往往可以使问题巧妙、简捷地获得解决.

二、填空题
4.已知f(1)=2,f(n+1)=(n∈N+),则f(4)=.
[答案]
[解析]∵f(1)=2,f(n+1)=(n∈N+),?
∴f(2)==,
f(3)===,
f(4)===.
5.已知数列{an}中,an=an+m(a0,n∈N+)满足a1=2,a2=4,则a3=.
[答案]2?
2=a+ma=2a=-1
[解析]∵a1=2,a2=4,?∴,∴(舍去)或,
4=a2+mm=0m=3
∴a3=(-1)3+3=2.
三、解答题
6.证明数列{}是递减数列.?
[证明]令an=,
∴an+1-an=-
=-?
=-0,?
∴an+1an.所以数列{}是递减数列.
课后强化作业
一、选择题
1.已知数列{an}满足an+1-an-3=0,则数列{an}是()
A.递增数列B.递减数列C.常数列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由条件得an+1-an=30可知an+1an,
所以数列{an}是递增数列.
2.设an=-n2+10n+11,则数列{an}的最大项为()?
A.5B.11C.10或11D.36
[答案]D
[解析]∵an=-n2+10n+11=-(n-5)2+36,
∴当n=5时,an取最大值36.
3.数列{an}中,a1=0,以后各项由公式a1a2a3…an=n2给出,则a3+a5等于()
A.B.C.D.
[答案]C?
[解析]∵a1a2a3…an=n2,?
∴a1a2a3=9,a1a2=4,∴a3=.?
同理a5=,∴a3+a5=+=.
4.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lg1536-(n-1)lg2,则使得an0成立的最小正整数n的值为()
A.11B.13C.15D.12?
[答案]D?
[解析]lg1536-lg2n-10,lg1536lg2n-1,
即2n-11536,代入验证得答案为D.
5.已知数列{an}中,a1=1,a2=3,an=an-1+(n≥3),则a5=()
A.B.C.4D.5?
[答案]A?
[解析]a3=a2+=3+1=4.
a4=a3+=4+=.
a5=a4+=+=.
6.在数列{an}中,a1=1,anan-1=an-1+(-1)n(n≥2),则的值是()
A.B.C.D.
[答案]C
[解析]∵a1=1,∴a2=1+1=2,a3a2=a2+(-1)3=2+(-1)=1,∴a3=,
又a3a4=a3+(-1)4,∴a4=3,?
∵a4a5=a4+(-1)5=2,∴a5=,?
∴==.
7.已知Sk表示数列的前k项和,且Sk+Sk+1=ak+1(k∈N+),那么此数列是()
A.递增数列B.递减数列C.常数列D.摆动数列
[答案]C
[解析]∵ak+1=Sk+1-Sk=Sk+Sk+1,
∴Sk=0(k∈N+).?
可知此数列每一项均为0,
即an=0是常数列.
8.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1[()n-1-1],则关于an的最大项,最小项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项为a1,最小项为a3
B.最大项为a1,最小项不存在
C.最大项不存在,最小项为a3
D.最大项为a1,最小项为a4
[答案]A?
[解析]令t=()n-1,则它在N+上递减且0t≤1,而an=t2-t,在0t≤时递减,在t≥时递增,且n=1时,t=1,n=2时,t=,n=3时,t=,n=4时,t=,且a4a3,故选A.
二、填空题
9.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n2-4n-12(n∈N+),则
(1)这个数列的第四项是;?
(2)65是这个数列的第项;?
(3)这个数列从第项起以后各项为正数.
[答案]-12117
[解析](1)a4=42-4×4-12=-12.
(2)令65=n2-4n-12,∴n2-4n-77=0,?
∴n=11或n=-7(舍去).?
故65是这个数列的第11项.?
(3)令n2-4n-120,得n6或n2.?
∴这个数列从第7项起各项为正数.
10.已知数列{an}的通项an=(a、b、c都是正实数),则an与an+1的大小关系是.
[答案]an+1an
[解析]∵a,b,c均为实数,f(x)==在(0,+∞)上是增函数,故数列an=在n∈N+时为递增数列,∴anan+1.
11.已知{an}是递增数列,且对任意的自然数n(n≥1),都有an=n2+λn恒成立,则实数λ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λ-3
[解析]由{an}为递增数列,得an+1-an=(n+1)2+λ(n+1)-n2-λn=2n+1+λ0恒成立,
即λ-2n-1在n≥1时恒成立,?
令f(n)=-2n-1,f(n)max=-3.
只需λf(n)max=-3即可.
12.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2+13n,关于该数列,有以下四种说法:
(1)该数列有无限多个正数项;(2)该数列有无限多个负数项;(3)该数列的最大项就是函数f(x)=-2x2+13x的最大值;(4)-70是该数列中的一项.?
其中正确的说法有.(把所有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答案](2)(4)?
[解析]令-2n2+13n0,得0n,故数列{an}有6项是正数项,有无限个负数项.当n=3时,数列{an}取到最大值,而当x=3.25时函数f(x)取到最大值.
令-2n2+13n=-70,得n=10,或n=-(舍去).即-70是该数列的第10项.
三、解答题
13.已知数列1,2,,,,….
(1)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an;
(2)判断数列{an}的增减性.?
[解析](1)数列1,2,,,,….可变为,,,,,….观察该数列可知,每一项的分母恰与该项序号n对应,而分子比序号n的3倍少2,?∴an=.
(2)∵an==3-,
∴an+1=3-,?
∴an+1-an=3--3+=-=0,?∴an+1an.故数列{an}为递增数列.
14.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5项,并用图像表示出来.
(1)an=(-1)n+2;
(2)an=.
[解析](1)a1=1,a2=3,a3=1,a4=3,a5=1.图像如图1.?
(2)a1=2,a2=,a3=,a4=,a5=.图像如图2.?
15.已知数列{an},a1=2,an+1=2an,写出数列的前4项,猜想an,并加以证明.
[证明]由a1=2,an+1=2an,得
a2=2a1=4=22,a3=2a2=222=23,?
a4=2a3=223=24.?
猜想an=2n(n∈N+).?
证明如下:?
由a1=2,an+1=2an,?
得==…===2.?
∴an=…a1=22…22=2n.
16.已知函数f(x)=,设f(n)=an(n∈N+).求证:≤an1.
[解析]解法一:因为an-1=-1=-0,?
an-=-=≥0,?
所以≤an1.
解法二:an===1-1,?
an+1-an=-
=
=.?
由n∈N+得an+1-an0,即an+1an,
所以数列{an}是递增数列.?
所以an的最小值为a1=,即an≥.
所以≤an1.

力的分解教学案例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力的分解教学案例》,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力的分解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

的含义.

2.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初步掌握将一个

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三、教学用具:

橡皮筋、薄塑料板、重物、录像带、自制支架受力装置、细绳等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类比法、讲解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利用录像提出实际问题,先给学生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复习提问引入课题,通过几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知力的实际效果,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化解了难点。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处理问题,明确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录像]公园滑梯、大桥引桥,盘山公路.

[师问]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

[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先别急,学完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六节力的分解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黑板画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那么拉力F1,F2,F中哪一个力可以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给以鼓励)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往往会遇到跟上面情况相反的一类问题.例如,

[演示]在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两根彩色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请同学用一竖直向下的力把结点拉到O位置,如图1所示.请学生观察此时拉力F产生的效果

图1图2

[学生]一个力同时拉伸了两根橡皮绳

[师问]那么能不能改用两个力同时作用于结点上而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演示]请同学用沿BO方向的拉力专门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专门拉伸OA,当、分别为某适当值时,结点也被拉到O位置,如图2所示

[师生分析]、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

[师讲解]前面我们学过,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现在通过实验又清楚地看到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我们就把这两个力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实际上也可以是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板书)

1.什么叫力的分解

(1)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讲解]分力定义中的“原来”二字说明一个力跟它的几个力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而是说,当它们分别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教师举例说明)

求跟一个已知力等效的分力,我们就称为力的分解.

(板书)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时并存.

(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师]:力的分解遵从什么法则呢?试比较图1、图2的实验和“互成角度的两

个力的合成”实验得出结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师小结]这两个实验尽管在实验装置上略有差异,但都是用橡皮筋的伸长来量度力的作用效果.“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是已知两个力求与它们等效的合力,图1、图2的实验则是已知一个力求与之等效的两个分力.如果把图1、图2的实验步骤颠倒就成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了.可见力的分解同样适用平行四边形法则.

(板书)

2、力的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类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则)

教师以图1、图2实验为例,作出分解拉力F的示意图.

(通过实验,讨论并确认判断分力方向的原则)

[师讲解]前面是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在事先确定了它的力的方向后,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的.如果没有两个方向这一条件的限制,仅仅知道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进行分解呢?

[分析]同一对角线可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同一已知力若不加条件限制可分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提问]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惟一确定的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表明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也可以说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确定的.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分已知力呢?从拉橡皮筋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是按拉力对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这种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方向的方法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请看下面实例.

(板书)

3、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来分析感受一个力的不同的几个作用效果,并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它的分力)

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确定F的两个分力F1、F2

θ

图4图5

[演示]将一薄塑料板架在两个等高的支撑物上,形成一个悬空的平面,将一重物放在平面上,会观察到明显的形变。现给物体施加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学生观察力F产生的作用效果,如图3

[学生描述]在力F的作用下,薄塑料板弯曲程度变小,同时重物前进。

[师生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力F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学生板演](2)分力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力F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4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

[师讲解]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分力F1、F2来代替

例2:物体倾角为θ的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G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

(学生思考,略加议论.)

[学生实验]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使手倾斜,书下滑.

[学生描述]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

[师讲解]当书放在平伸的手掌上时,我们只感到手掌受到书的压力,说明书所受的竖直向下的重力只产生了一个使它紧压手作用效果.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我们除感到手掌受到压力外,还明显感到书在沿手掌下滑。

(1)说明这时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使书沿手掌下滑和使书紧压手掌.

(2)因此,重力G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分力:平行于掌面的沿手掌下滑的力G1和垂直于手掌向下的力G2.

(3)学生板画如图5,据平行四边形定则G1=GSinθG2=GCosθ

[师]:故重力G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它的两个分力G1和G2替代。

[思考讨论]

(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有人说图中(图4)的重力G可以分解为下滑力G11和对斜面的压力G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注意纠正他们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合力,分力重复分析的错误,以及把G2认为是对斜面压力的错误.进一步强调一个已知力与其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指出对物体受力分析时要依据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分力并非物体实际受到的力,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用分力进行替代而已.)

(3)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请同学们解释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与前面的问题相呼应,同时体现学以至用的思想)

(学生分析,教师给以鼓励)

[小结]通过例1,例2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究竟怎样分解一个已知力,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已知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加以分解,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板书)

4、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巩固练习

[练习1]在竖直墙上固定一个轻支架,横杆OB垂直于墙,斜绳OA跟墙的夹角为θ,在支架的O点挂有一个重G的物体,如图6.怎样确定杆OA,OB的受力方向?

F
F1
F2
图7
A

BO

图6

[学生演示实验]:(1)如图7所示:用铅笔支起图中的绳子,可以模仿图6的情景,让一位学生告诉其它同学手指和手掌的感受。

[学生]感受到手指受的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压力。

即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F1—拉手F2—压手

(学生板画并计算,教师给以鼓励)

[练习2][学生实验]教师在黑板画出上图8,体会拉力F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每两个学生一组,在原座位上,用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如上图8所示.然后交换,体会拉力对手臂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师讲解]这几个实验都证明,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产生了沿杆方向的两个作用效果,使上杆受拉,下杆受压.因此,这个拉力F可以沿上述两个方向分解为两个分力F1和F2.当然,作这样的分析是在不计两杆重力情况下作出的.我们可以用F1和F2去等效地替代拉力F对支架作用.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拉力F的两个分力的求解

6、小结

今天这一节课主要是学习力的分解知识.希望同学们注意分力与合力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区别;尢其要注意按实际作用效果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是进行力的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要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学会应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7、布置作业

1.教材15页练习上(1)、(2)、(3)、(4)题

2.质量监测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