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分子热运动 内能 比热容》复习教学设计

内能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0-03-23

《分子热运动 内能 比热容》复习教学设计。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热运动 内能 比热容》复习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记住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本质。
3.描述比热容的概念并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的有关现象。
4.会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热学部分中内能。请看复习目标
二、完成学习目标1、2(20分钟)
1.自学指导(15分钟)
认真阅读九年级物理教材P2---P10内容,完成中考突破31页考点1和考点2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检测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2)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________;热现象中的热是指:________;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________;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_________。
(3)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4)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如图甲所示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当迅速下压活塞时,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_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使棉花燃烧。图乙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的。
(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6)中考突破P33页1、2、3、4、5、6
4.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精讲与点评(5分钟)
三、完成学习目标3、4(10分钟)
1.自学指导(8分钟)
认真阅读九年级教材P11---P14内容,完成中考突破P32页考点3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检测
(1)右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②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
C.使用相同的烧杯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将一块铜的质量减小一半,它的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相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铜传给铝
(3)质量相等的某种物质和水,当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之比为11:50,那么该物质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当它的质量减少一半时,则剩余物质比热容的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吸收热量之比为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A.9∶2B.2∶9C.1∶2D.2∶1
(5)中考突破P33页7------12
4.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精讲与点评(5分钟)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中考新突破能力训练与中考经典检测题目
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记住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本质。

3.描述比热容的概念并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的有关现象。

4.会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热学部分中“内能”。请看复习目标

二、完成学习目标1、2(20分钟)

1.自学指导(15分钟)

认真阅读九年级物理教材P2---P10内容,完成中考突破31页考点1和考点2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检测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2)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________;热现象中的“热”是指:________;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________;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_________。

(3)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4)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如图甲所示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当迅速下压活塞时,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_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使棉花燃烧。图乙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的。

(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6)中考突破P33页1、2、3、4、5、6

4.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精讲与点评(5分钟)

三、完成学习目标3、4(10分钟)

1.自学指导(8分钟)

认真阅读九年级教材P11---P14内容,完成中考突破P32页考点3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检测

(1)右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②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

C.使用相同的烧杯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将一块铜的质量减小一半,它的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相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铜传给铝

(3)质量相等的某种物质和水,当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之比为11:50,那么该物质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当它的质量减少一半时,则剩余物质比热容的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吸收热量之比为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A.9∶2B.2∶9C.1∶2D.2∶1

(5)中考突破P33页7------12

4.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精讲与点评(5分钟)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中考新突破“能力训练”与“中考经典检测”题目

课后反思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创设情境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教师在教室中洒几滴香水,让学生谈一下有什么感觉?闻到香水味。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能闻到香水味而看不到带香味的分子的运动?分子体积很小,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第一自然段,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提出问题:既然分子有这样的特点,那我们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这不失为一种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转换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方案三:上课开始,教师吹出许多肥皂泡,满屋飘泡泡……教师(端起盛肥皂水的玻璃杯问):肥皂水是什么状态的?为什么用肥皂水吹起的泡泡不会破呢?这个现象跟分子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通过美妙的现象(好玩),尖锐的问题(好奇),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推进新课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一盒香皂,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发生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对照课本第124页图16.1-3讲述实验过程。
①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及静放10天、20天、30天的对比图片。
②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观察并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扩散现象,在以上几个扩散实验中,扩散快慢为何不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实验4: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教师分析: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课堂小结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快慢影响因素温度分子间的作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之间的斥力
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模型。
3.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会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准备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扩散现象
活动1:观察图16.1-1、16.1-2、16.1-3所示的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由此推测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填一填
研究表明,物质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
思考讨论:你见到的哪些现象可以支持“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一观点,列举有关现象并加以说明。
(提示:1.扩散现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填一填”:做无规则的运动2.思考讨论:略)
活动2:阅读教材第125页的“想想议议”及16.1-4,思考:什么是热运动?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提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活动3: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观察如图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填一填
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思考1: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后,有同学认为铅块被吸住是因为两个铅块挤压时挤出空气后,有大气压作用而不掉下来的。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
思考2:有同学认为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水不能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挤在一起造成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1.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分子之间有引力2.推活塞,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没改变,分子之间有斥力“填一填”:引力斥力思考1、思考2略)

比热容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热容”,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掌握比热容的单位。
2.能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决较简单的热量计算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烧杯两个,各装等量的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两个相同功率的电热器(热
得快),两个搅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利用热量单位卡的规定引入新课。
从热量单位卡的规定,我们知道使1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1卡。这个规定中限定了1克的水,限定了温度升高1℃。可见水的质量越多,升高温度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其实大家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举例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卡的规定中,还限定了升温的物质是水。那么,其他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三)新课教学
一、热量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热总是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为止。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跟什么条件有关呢?
1.热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同样,要把开水自然冷却,水越少,凉得越快,所以,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热量越多。
2.热量跟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
同一块铁,把它烧到温度为100℃需要的热量少,继续把它烧到1000℃,需要的热量多。可见,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还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温度的变化越大,热量越多。
3.热量跟物质的种类有关。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一块铁放在火上烧很快就非常烫了。而对水加热,经过很长时间,水才微微发热。也就是说,铁比水容易热(即吸收的热量少)。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这方面的热学特性,我们做下面的实验(介绍实验装置,讲解观察的内容)。
这是两个相同的烧杯。在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电热器对它们加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我们用温度计测量水和煤油的初温度和末温度。由于电热器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认为在相等的时间内,它们放出的热量相等,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实验时我们观察水和煤油温度的变化。
实验开始。先请同学测量水和煤油的初温,现在开始加热,接通电路。(操作并搅拌。三分钟后记录水和煤油升高到的温度,并写在黑板上)
从实验记录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
①相同时间,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等。
②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多。
③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要升高同样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应该长,即,水应该吸收更多的热量。
可见,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等。
二、比热容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等这一热学性质,我们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该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也是它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巩固比热容的概念和单位。
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耳(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一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请大家读第132页的比热容表,并解释物理意义。(学生读、讲)
三、热量的计算
1.推导公式。
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的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例1.2千克的水,使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水的比热容是4.2×103焦/(千克℃)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4.2×103焦耳的热量。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应是4.2×103焦/(千克℃)×2千克。这些水的温度升高了100℃-20℃=80℃时,吸的热量是4.2×103焦(千克℃)×2千克×80℃=6.72×105焦耳。
所以,计算热量的公式是Q吸=cm(t-t0)其中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用焦/(千克℃)作单位;m表示质量,用千克作单位;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摄氏度作单位;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
如果物体的温度下降,放出的热量Q吸=cm(t-t0),t-t0表示下降的温度。
例2.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公式Q吸=cm(t-t0)得
Q=2.1×103焦/(千克℃)×10千克×[0-(-20)]℃
=4.2×105焦耳。
四、比热容的实际意义
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6.3比热容
一、热量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比热容
三、热量的计算
四、比热容的实际意义
布置作业
1.如图所示,是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左右两图中,除杯内分别装的是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外,其余都相同。完成该实验还需要_______,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食用油和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选填:相同的、不同的)。
2.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B.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答案:
1.手表、温度计;相同的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