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探究式复习课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英语复习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3

探究式复习课的实践与探索。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式复习课的实践与探索”,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究式复习课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周庆林

【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电阻的测量”问答式探究复习课。

【教学流程】

师:今天我们复习电阻的测量。请看下面问题:已知伏特表内阻RV约为3000Ω,安培表内阻RA约为0.125Ω,5个待测电阻Rx分别在400Ω、160Ω、19Ω、1Ω和0.25Ω左右。你能否确定测量这几个电阻的电路是选择采用安培表内接法还是安培表外接法吗?请说明理由。

(见证与点评: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生1:能够。因为400Ω、160Ω、19Ω左右的电阻远大于安培表内阻(0.125Ω),所以,这三个电阻的测量应该采用安培表内接法;而19Ω、1Ω和0.25Ω左右的电阻远小于伏特表内阻(3000Ω),所以,这三个电阻的测量应该采用安培表外接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他的设计有没有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的地方?

生2:有。他的设计中认为19Ω的电阻既可以采用安培表内接法,也可以采用安培表外接法,那么,究竟设计采用哪种方法测量19Ω电阻更好一些呢?

(见证与点评:学生受激发提出了新的问题。)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究竟设计采用哪种方法测量19Ω电阻更好一些?

(见证与点评: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

生3:我猜想,采用这两种方法测量19Ω左右的电阻,测定误差相差不多,因为同时满足RVRx和RxRA。

师:分析有一定的道理!还有什么更方便的方法迅速判断呢?

生4:我认为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例如,采用“多次用两种方法粗测Rx后取平均值Rx”→“计算M=RV/Rx和N=Rx/RA”→“比较M和N的大小;若M>N,则应该采用安培表外接法测定误差更小一些,反之则应该采用安培表内接法测定误差更小一些”。刚才的实验中M=3000/19=157.9,而N=19/0.125=152;因为M>N,所以,测量19Ω电阻应该采用安培表外接法,测定误差理论上应该略小一些。jab88.CoM

(见证与点评:学生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有新意。)

师:有见地。如果遇到上述“M与N相差不多”这类问题,是否还有其他更准确的测定办法呢?

(见证与点评:教师进一步提出接力探究的问题)

生5:可以考虑运用“半偏(值)法测电阻”“欧姆表法测电阻”等方法进行探究。

(见证与点评:基本达到了教师预设的接力探究的目的)

师:请同学们进一步利用桌上的仪器设备进行“半偏(值)法测电阻”的实验,并讨论减小测量误差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见证与点评:让学生在“动手做”过程中寻求减小测量误差的有效方法。)

生6:我们小组发现,减小测量误差的有效方法是“要尽量控制电流表满偏和半偏两种状态下总电路电流趋于恒定”的大前提,围绕这个大前提,我们设计了几个具体方案进行了验证。

(见证与点评:学生展示减小测量误差的各种具体方案,确证行之有效,显示出满足感。)

师:我们刚才复习了“欧姆表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请大家按照我的设计方案,分组按要求对我预设的放在桌上的几个定值电阻进行训练性的测定。

(见证与点评:学生很熟练的进行复习测量。)

师:大家请看,我这里有一个25W220V的电灯泡,大家想一想,如果采用这个中值电阻为20Ω(或200Ω)的欧姆表来测定它的电阻,应该怎样进行测定?大家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后进行。

(见证与点评:教师运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提出了深层次的问题。)

生7:选择合适的量程就可以进行测定了。

生8:我们已经测出来了!为287Ω。

生9:他们测定的数据肯定错了,因为根据计算应该约为1936Ω。

(见证与点评:很多组的学生都说他们测得的数据也是280多Ω,甚至刚才通过计算的那组学生也这样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教师的脸上。)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建议大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进行大胆的猜想。

生10:我猜想,这一批实验室配置的中值电阻为20Ω的欧姆表都不准。

生11:我猜想,这个铭牌数据为25W220V的电灯泡的铭牌数据标错了。

生12:我猜想,欧姆表的电池都太旧了。

生13:我猜想,如果欧姆表和电灯泡都没有问题,那肯定还有影响电阻测定准确的因素没有被我们发现。

师:请大家再次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

(见证与点评:教师鼓励学生在“动手做”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10:我们这一组(认为“这一批实验室配置的中值电阻为20Ω的欧姆表都不准”)要求提供“更准确的欧姆表”辅助进行验证。

师:可以。给你们一个“更准确的欧姆表”。

(见证与点评:学生接过教师提供的“更准确的欧姆表”,在“动手做”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10:我们这一组通过实验发现,“这一批实验室配置的中值电阻为20Ω的欧姆表都不准”的猜想是错误的。

生11:我们这一组(认为“这个铭牌数据为25W220V的电灯泡的铭牌数据标错了”)要求老师提供几个25W220V的电灯泡进行验证性测定。

师:可以。

(见证与点评:学生接过教师提供的几个电灯泡,在“动手做”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11:我们这一组(认为“这个铭牌数据为25W220V的电灯泡的铭牌数据标错了”)通过实验发现,“这个铭牌数据为25W220V的电灯泡的铭牌数据标错了”的猜想是错误的。

生12:我们这一组(认为“欧姆表的电池都太旧了”)要求老师提供几节新电池轮流替换原来的旧电池进行验证性测定。

师:可以。

(见证与点评:学生接过教师提供的几节新电池,在“动手做”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12:我们这一组(认为“欧姆表的电池都太旧了”)通过实验发现,这个猜想也是错误的。

师:既然前三个猜想都不成立,最后就剩下“肯定还有影响准确测定电阻的因素没有被我们发现”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没有被我们发现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见证与点评: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只有少数学生在窃窃私语。是否进一步想提出自己的猜想呢?)

生13:我们几个同学认为,可能是测试的环境温度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

(见证与点评: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师:为什么?

(见证与点评:老师要求学生进一步说明假设的依据。)

生14:因为金属的电阻率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我们计算出来的电阻是25W220V的电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此时它的温度约为2300摄氏度,而我们刚才采用欧姆表测定它的电阻时的温度约为室温20摄氏度左右,所以电阻才可能相差这么大。

(见证与点评:学生回答有理有据。)

师:很好。能否设计一个比上述三种测量电阻的方法还要准确的测量电阻方法呢?

(见证与点评:教师再次提出接力探究的问题。)

生15:我见过近年的高考题中,有一种测电阻的“等效替代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

(见证与点评:学生能够广泛地获取信息。)

师:很好。还有谁愿意谈谈自己发现的新的问题。

生16:我想提出一个新的可以通过估算解决的问题给大家思考,就是“如果把两个25W220V的电灯泡串联接入220V交流电源上,此时它们的总电阻大约多大?”

(见证与点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提出接力探究的问题。)

师:很好。请大家把这个问题作为今天的作业。同时能否进一步思考“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科研究中还有哪些应用”的专题呢?例如在“力的合成”“运动的合成”中的实例,能否予以参考?注意“等效替代”是一种所有学科都适用的通识通理的哲学方法,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掌握它。

(见证与点评:教师肯定学生的接力研究的提问,并且自己也参与接力提问的设置,是为了延续和调动同学们继续探究学习的兴趣。)

相关阅读

《离骚》(节选)探究式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离骚》(节选)探究式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离骚》(节选)探究式教案
一.导入
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归来。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谁来说一说屈原?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楚怀王非常信任他。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屈原审时度势,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因为屈原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改革主张,对旧贵族势力很不利,对楚国内部的亲秦派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两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现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他们结成死党,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用恶语中伤屈原。怀王虽然对屈原十公赏识,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却表现为孤傲自大,头脑简单,无一定主见。怀王经不起郑袖、靳尚一伙的挑唆,一气之下疏远了屈原,搞通撤掉屈原左徒职务,任命他掌管王族三姓事务,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
楚怀王十六年,秦相张仪入楚,用重金通过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怀王受了张仪的欺骗,几次兴兵伐秦,都大败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修复楚、齐关系。
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楚怀王三十年,秦国一面出兵攻找楚国,连取楚国八城;一面写信给楚怀王,约他去秦国武关与秦昭襄王会晤。这显然又是一个骗局。怀王一意孤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极力主张怀王西行。怀王一进武关便被秦国军队软禁起来,把他押到秦国首都咸阳,以番臣礼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怀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赵国。害怕秦国的赵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掳去,三年后死在秦国。
太子熊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以其异母弟子兰为令尹。这时伸展的楚国已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兵无斗志,元气大伤。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见亲秦派已经得势,趁着怀子耿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批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击。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节这天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粽子、赛龙舟的习俗。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2.屈原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3.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三.解题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四.诵读
1.播放录音
2、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如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
五.具体分析
1、①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老娘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老妈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
②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注释:高阳:高阳帝名颛(zhuān)顼(xū),是轩辕黄帝之孙。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死后,由颛顼嗣帝位,建都高阳,故以高阳为帝号。后来迁都帝丘。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无分贵贱等级的,人们一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秦始皇立国之后,才把“朕”字定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皇考:“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考”是指亡父。伯庸:是屈原父亲的表字。古人讳名不讳字,所以屈原讳他父亲的名而叙他父亲的表字。
注释: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古历法把天宫分成十二等分,谓之十二宫,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各宫又轮转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岁星(木星)在天空运行,每年所指向的这个宫来命名纪年。比如岁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宫,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简称寅的,寅年名为摄提格。十二年里才有一个寅年,十二个月里才有一个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个寅日,一个月三十日里会有二个或三个寅日,所以十二年里,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贞:正,当的意思。孟陬:“孟”,始也,孟春;“陬”,正月;孟陬,孟春正月。在古历法上又称正月为寅月。
注释:《离骚》是屈原的自叙诗,诗中记叙了远祖的称号、父亲的表字,自然也要写上自己的名字。但屈原在《离骚》中把自己真名隐去,而用含蓄隐括的方法把自己名字的含义表达出来。屈原名平,《离骚》把“平”字隐去,而用“正则”。把“原”字隐去,而用“灵均”。把“平”与“原”的含义再表达出来。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所以“正则”就是“平”,“善而均平”的土地就是“原”。“善均”的“善”又与“灵”通义,故“灵均”亦隐存着“原”的意思。王夫之又说:“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
赏析小结:此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2、请学生朗读3、4节。
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3、请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①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②“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分析诗歌的6—12节。
①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②如何才能实现些理想?诗中是怎样阐发的?
③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④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这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②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屈原认为只要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上天无所偏私,只有“圣哲茂行”,才能“用此下士”。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③屈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楚怀王时期,他担任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两项官职。三闾大夫掌管五族三姓(屈、昭、景)之事,屈原在这个职位上曾努力栽培王族子弟,希望他们成为优秀人才,为国效力,当他任职左徒时,更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所以屈原很想利用这些条件来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既首先使楚国富强壮大起来。于是,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起振兴楚国的重任。
④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内容梳理:
1:自叙自己的出身之高贵、生日之奇异。
2:写自己是承受上天托任而来到人间的,再次表明自己的责任。
3:表明自己注重拥有美好的才能。
4:前句表达诗人时不我待的心情,后者表达诗人好修为常、守正不移的德操。
5:本节写时日流逝,而国君来日无多。其中蕴含着诗人的焦虑感。
6:讽劝怀王任用忠贞贤能之士,以图富国强兵。末一句表现自己积极辅佐怀王的态度。
7:劝导怀王应以古代先贤为榜样。
8:讽谏怀王要遵循三后公正无私、广纳贤才之道,来求取中正之路,并用桀、纣作比来指出走捷径将寸步难行。
9:揭示结党营私的群小只顾贪图个人享乐,不能为国家前途着想,国家将会因此而倾覆,透出作者的忧虑。
10:前忧劳于怀王朝廷内外,以使怀王步趋先王之德政,后两句写自己“忠而被谤”的痛恨。
11、12: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虽知忠言直谏,必招祸患,但仍坚持自己理想,为君王着想。
全文思路
1-2节:抒写自己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赐予的美名。
3-5节:写自己的品德、才能、理想。
6-12节:写君王昏庸,群邪蔽贤,壮怀难伸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忠君爱国、嫉恶如仇、失意忧伤。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3)《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4)“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诗歌中的移情入物,托物言情的方法: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隐居田园,清淡朴素,不感寂寞)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概括追忆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5)诗歌除了使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外,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圣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古代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
如今“党人”贪图个人享乐,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6)《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第1、2小节)他身披花草,美丽华彩:(第3小节)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第4、5、6小节)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第7、8、11、12)他疾恶如仇,鄙视群小:(第9小节)他执著理想,不惧安危:(第9小节)
六.深入讨论
(1)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本文中浪漫主义有两方面表现:一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是奇异的比兴和象征。联想和想象几乎贯穿全文,作者借助自然和社会中的一系列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如扈江离与辟芷、纫秩兰为佩表明自己的志行高洁;以朝搴栏,夕揽宿莽比喻勤勤恳恳地培养才德。比兴和象征的运用也是俯拾即是。文章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②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③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对屈原的评价应该分两个方面:作为一位诗人,屈原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失败的。屈原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3)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4)名句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与大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清廉正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饮秋菊之落英。(高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5)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明确: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你赞成他的沉江的举动吗?
主要的一些观点——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现于文学创作上,他完全可以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对他自己,对后人都更为有价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字音字形辨识
朝搴阰qiān申椒jiāo扈江离hù
命运多蹇jiǎn菽(shū)麦悒悒不乐yì
张骞qiān
险隘ài尧舜yáo信谗chǎn
谥号shì阻挠náo谄媚chǎn
黄金百镒yì侥幸jiǎo陷害xiàn
自缢而死yì妖娆ráo饺子馅xiàn
溢于言表yì环绕rào贬谪zhé
惮殃dàn纯粹cuì苗裔yì
殚精竭虑dān鞠躬尽瘁cuì滴水穿石dī
箪食壶浆dān群英荟萃cuì销锋镝dí
禅让制shàn憔悴cuì嫡长子继位dí
掸土dǎn淬火cuì摘抄zhāi
婵娟chán仓猝之间cù墒情良好shāng
搴阰pí蚍蜉pí毗邻pí枇杷pí纰缪pī
砒霜pī考妣bǐ秕谷bǐ包庇bì
1.一词多义
皇览揆余初度兮。【器度】
何不改乎此度也。【法度】
度物转星移几度秋。【量词,表示次数】《腾王阁序》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论积贮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量长短】《过秦论》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duó,揣度,推测】《陈涉世家》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好】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兰亭集序》
修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修造】《过秦论》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岳阳楼记》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研究学习】《五蠹》
掌修国史。【著,撰写】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相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
信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
人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守信】《过秦论》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随便】《琵琶记》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呵。【忠诚可靠】《过秦论》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缘故】
故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过故人庄》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鸿门宴》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曰黄昏以为期兮。【时】
不期而遇【约定时日】
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约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五蠹》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读jī,周(年、月)】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

江苏省射阳中学蒋红

一、--的思考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亦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用最简单的实验装置,最明显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教师用来作为铺垫的实验现象,然后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另一个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思考。

如图1,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A环是闭合的,B环是断开的。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分别靠近A环和B环时,环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

问题2: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靠近A环和远离A环时,分别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条形磁铁在靠近或远离A环时,与A环间是“引力”还是“斥力”?

问题3:能否根据“吸引”和“排斥”来判断当条形磁铁的某一端在远离和靠近A环时,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讨论猜想,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

(1)当图1中条形磁铁N极靠近A环时,与A环“排斥”,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此时A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当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和远离A环时,穿过A环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能否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有关?

(3)如果想采用实验法来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的关系,那么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要求能连接成最简单、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最终选择如图2所示的装置,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等,确保实验的实效性。

3.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当条形磁铁N极或S极移近或插入线、离开或从线圈中拨出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学生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弱,最终总结出楞次定律内容。

5.检验结论,加深理解

如图3,金属棒ab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试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与用右手定则判断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这一规律中的一个特殊情况。

6.巩固练习,迁移应用

如图4,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N极附近,有一闭合的线框abcd竖直下落,保持bc边在纸外,ad边在纸内,试判断线框经过图中Ⅰ、Ⅱ、Ⅲ位置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三、--的评述

新的物理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使他们参与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当然是一种值得推进的教学法。不过,要成功地运用这种教学法,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理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平时多参加教研培训,及时“充电”、“加油”,功到自然成。

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谈“力的合成”的探究式

摘要:探究式教学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全过程,从中获得体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设计从日常现象贴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制定计划,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在收集数据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验证,形成结论,最后通过集体交流评估,不断完善方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关键词:力的合成科学探究--

1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本设计正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获得体验,猜想并验证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运用其解决课前设置的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2.1科学探究

引言:三加四等于七大家都知道,那么,若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作用于其上同一点的3牛和4牛的力,从效果上看,是否相当于对物体施加一个7牛的力呢?即三“加”四等于七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呢?经过本节课的探索大家就明白了。

2.1.1贴近生活,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①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两人手臂间夹角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②河岸边两队纤夫正沿河两岸拉纤。③一条水平绷直的钢丝,杂技演员一站上去,钢丝变弯到一定程度……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合力与分力及其等效性、力的合成概念,并提出探讨的核心问题:合力与分力有什么关系呢?

[说明:通过现象及问题的呈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物理学的亲和感,萌发好奇心,激活思维,产生急于探究的冲动,这是科学探究活动自主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

2.1.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以两个共点力合成为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见表1)

[说明:应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设计方案,明确待测量,选择器材,设计操作步骤。使学生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能力。]

2.1.3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根据学生设计的三种不同方案(见表2),分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若干个小组,进行操作、测量,学生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工协作。

[说明:三组设计大同小异,各有其优缺点,但具有互补性。对于学生设计方案的热情和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即使方案有缺陷或不完善,也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标准模式或方式,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科学探究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

2.1.4大胆猜想谨慎验证

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学生经分析初步发现:力的合成并不是将两个力简单相加,合力可能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小,合力的方向一般也与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同。但要直观地发现它们满足平行四边形还很不容易,这时应引导学生以某组数据为例,在同一点分别做出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力的图示,鼓励学生科学探究需“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分析并猜想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用其它几组数据进行验证。

[说明:猜想尽管带有一定想象、推测成分,具有偶然性,但它是学生依据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进行思辨的结果,是创造思维的表现,也是科学家科学研究中产生的新的想法,新的发现途径之一。课堂上应结合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形象展示,启迪学生思维,做出猜想并验证,使学生了解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2.1.5交流评估形成结论

在猜想得到验证的基础上,A.B.C三组同学间互相交流各自用不同方案得出的结果,概括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形成结论。然后分析各组实验设计及操作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进一步完善方案。在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后,明确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2.2回归生活

引导学生思考课前大屏幕呈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必要时小组讨论,协商解决,待学生基本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力的合成知识在这些问题中的具体应用。解开这一组谜团后,可让学生思考:实际中物体往往受到多个共点力,怎样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呢?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说明:通过学生间交流合作,培养集体协作意识,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并完善方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为其进一步探究留下拓展的空间。]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能与电能探究式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化学能与电能探究式复习课》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能与电能探究式复习课》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化学能

与电能

课 型

复习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程以化学电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视频作为引入,引起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相关知识点复习的热情,并以此为线索,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在问题——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适当拓展课本知识,以学生探究实验形式探究原电池的简单应用,增强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能力。整个过程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

创设

情景

引入

【多媒体】化学电源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与工作原理。

【引入】化学电源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有许多优点。

【倾听】

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自主评价能源优缺点的观点。

环节2

激发学生

思考

寻求探究思路

【设疑】如何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推进】现在带这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实验入手,同学们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自己动手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同学间讨论】

通过自己的分析形成概念,自主的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的设想。

环节3

探究原电池的原理

【探究实验1】以铁片、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无水乙醇、电流计等为材料,探究构建原电池的条件。

【教师巡视】从电极的选择,电路

的连接,电流的检测等角度引导学

生自主组装装置。引导学生自主归

纳构成原电池必备的条件。

【小结】

实验成功可能的组合有

实验装置

实验

现象

能否构成原电池

Fe-Zn

Cu-Fe

Cu-Zn

C-Fe

C-Zn +H2SO4+ 电流计

电流

计发

生偏

电流表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如何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提问】大家总结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思考、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记录】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讨论、设计、构建实验装置。

【组内交流、讨论、分析原电池的原理】

【总结、回答】

构成原电池需要4个条件:

(1)必须有能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2)有活动顺序不同的金属或者金属与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3)电解质溶液

(4)电极、电解质溶液、导线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电路。

培养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以及动手实验和观察能力。层层深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型。

从实验现象抽象出现象的本质的能力,从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

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的原理,使学生丢原电池有完整的理解

环节4

知识应用

【过渡】上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形成了原电池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道练习?

【例题1】以下装置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

【拓展】

(1)在以上的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如何?

(2)你能否写出这些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学生活动),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动画模拟】原电池中外电路电子移动方向与内电路离子移动方向。

【指导书写】

负极(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设疑】原电池正负极如何判断?

【自主思考后,组

内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

1.各学习小组独立完成练习,派代表到黑板上书写。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集体判断学生代表书写的正误,指出典型错误,进行指正。

【思考、交流、讨

论得出结论】

【结论1】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书写的一般规律为:负极直接失去电子,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获取电子

【结论2】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以电流计判断:指针偏向的一极为 极,指针偏离的一极为负极。

(2)以电极材料判断:一般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3)以反应类型判断: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为正极。

培养学生处理化学事实的能力。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环节5

理论与实践联系

【过渡】那么如何根据原电池现象来判断金属活动顺序呢?

【探究实验2】有标号为(1)(2)(3)的三种未知金属,利用稀硫酸、导线、电流计等原材料你能否判断这几种金属的活动顺序?

【教师巡视】

从装置的构建,原材料的选择等

角度引导学生自主组装装置。引导

学生根据原电池反应现象来判断

金属活动顺序。

【小结】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结论

将金属两两相连与稀硫酸构成原电池

电流计发生偏转

通过电流计发生偏转方向, 可判定

活动性(1)

【展示习题】

【例题2】 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X>Y>Z B.X>Z>Y

C.Y>X>Z D.Y>Z>X

【思考、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记录】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进行讨论、设计、构建实验装置。

【组内交流、讨论】

【一个小组代表给出结论】

通过将未知金属两两构成原电池装置,根据装置中电流计偏转方向了来判断金属正负极。电流计偏向的为正极,偏离的为负极,作为负极的是活泼金属,作为正极的为不活泼金

【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

本题需要将金属两两比对,X能把Z置换出来说明活动性:X>Z,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说明活动性:Y>X,所以C正确。

将习题册上理论化的知识变化为实验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去将已有知识应用的实际中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渡】那么原电池反应速率与普通反应速率有什么区别呢?

【探究实验3】小明和小勇两位同学准备在实验室收集一定量的H2 。小明采用的是纯锌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案,小勇的方案与小明类似,只是实验的过程中他却向溶液中滴加了几滴硫酸铜溶液,称这样反应速率更快,他的做法和结论是否正确呢?试用实验来证明。

【教师巡视】

【小结】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结论

①Zn+稀H2SO4

② Zn+稀H2SO4 +几滴CuSO4

② 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①更快

Fe, Cu构成原电池可以加快负极反应的速率

【例题3】如图所示,各烧杯中均盛有海水,铁在其中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 )

A. ②①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④②①③ D. ③②④①

【重复试验】

【一个小组代表给出结论】

小勇的实验方案中,锌将铜置换出来,构成铜锌原电池,本反应放出气体的速率更快,说明原电池反应确实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学生一般会对这个实验提出质疑,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原电池反应确实能加快反应速率,加深学生做题的印象。

【介绍】化学电池的发现史

【倾听、思考、体会】

了解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课堂自我评价】

内容

原电池

定义

形成条件

如何判断两极

电子流向

【反思与交流】

【独立完成课堂自我评价】

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回顾知识的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反馈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

促进学生的提升

【作业】完成学案练习

独立完成

巩固提高

化学能与电能复习